孩子入学需要准备什么
2021-04-02 孩子入学需要准备什么 入学前孩子需要准备什么 孩子入学需要做什么准备孩子成长需要的七种教育。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成长需要的七种教育”,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你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头脑需要输进些什么吗?教育心理学家列出了以下七种教育:zj09.CoM
1.语言教育: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正常的孩子,不到6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英语。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
2.知识教育:孩子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他都好奇。最好,孩子对环境做到能区别不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这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桌面,是椅子,那是床;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3.创意教育: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觉得寂寞,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玩具是有生命的,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故事,他很快融人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
4.品格教育: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做人做事的,他难过,别人也难过。做人做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着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
5.生涯教育:“我长大要做什么?”这一个问题不断困扰着孩子,孩子认识人生,是从电视卡通和电视连续剧,讲故事和连环漫画开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显然,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尊重别人的选择,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认识广泛的人才有这样的胸襟。
6.思想教育:有人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人读了许多书,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心得;有人获得各方面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断……我们说他们缺乏智慧。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不错,但智慧大部分还是靠后天来的。训练孩子的智慧,不但要从早,而且要从小;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与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励。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7.气质教育: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气质,这种气质怎样培养呢?和培养智慧一样,可以从训练得来。从小训练,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是训练的内容。幽默感是人生态度,所以必须从小训练,严肃紧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严肃紧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个人气质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孩子的气质。
相关知识
孩子究竟需不需要特长教育?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孩子究竟需不需要特长教育?》,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其实,“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把一些兴趣、特长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和时间,那就不妥当了。作为父母,应该走出特长教育的误区,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
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的误区
一、期望孩子能成为各项全才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想把孩子培养成各方面的全才,绘画、音乐、书法、外语……恨不得全让孩子精通。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甚至会让孩子形成抵触心理,最后既浪费了时间、精力、金钱,也毁了孩子。
二、父母强加意愿给孩子
孩子天性爱玩,也许对一些特长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可是父母不管不问,自作主张地替孩子选择、逼孩子学习,也不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进行筛选,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这样做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三、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当
孩子年龄小,缺乏足够的耐性和毅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也许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就喜欢那个了,这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可是,很多父母却在孩子学习生厌时,采取“高压政策”,强迫压制孩子去坚持,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四、把孩子的特长教育作为攀比的内容
许多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了什么兴趣班或是学了什么特长,就不甘落后,让自己的孩子报更多的班、学更多的东西去竞争,生怕落在后面。这样导致孩子没有自由和时间,太多的压力反而影响了功课的学习。
种种的误区让父母更忙,孩子更累,学习的效果自然是不用提了。从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来说,幼儿时期的孩子去上特长班并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其实,在现代社会,我们所谓的“特长”不应该局限在适应社会和生存的技能,而应该是帮助孩子提高能力的一种素质,必须依据孩子自身的兴趣来发展。
如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从小培养孩子的技能和兴趣,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培养,就不能由父母说了算,而是应该让孩子自主选择。
培养孩子的特长要依据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兴趣,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发现,了解孩子特长发展的潜能,帮助孩子找准兴趣点。
父母端正自身心态
孩子毕竟是孩子,对待他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去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适当鼓励孩子坚持
孩子的特长教育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有时候孩子会打退堂鼓,所以就需要父母适当地鼓励,告诉孩子要去坚持,要始终如一,否则结果只能是前功尽弃。
培养孩子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其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松紧有度,给予孩子适度的空间,让孩子在玩中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要用平常心对待
特长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的教育,而不应该太功利,所以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用正确的心态来教育、引导孩子。
总而言之,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太过于看重特长教育,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兴趣、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快乐地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需要得到的六种教育(秋季亲子教育)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需要得到的六种教育(秋季亲子教育)”,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前言:父母们疼爱孩子,我们是看在心里的,但是家长们是否知道孩子需要得到的教育是那些吗?以下就由育儿专家来详细的向父母们了解下孩子最需要得到的六种教育应该是什么吧,这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及发展很重要!
(一)培养他们的爱心
妈妈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培养的孩子情感智商往往出众,他拥有较高的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更容易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往往是情商而非智商最高。亲子网
tips:妈妈通常需要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
一位朋友说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妈妈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他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妈妈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妈妈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
(二)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自责,使他们会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总总,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妈妈,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来说,一时间内只能吸收有限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三)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妈妈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
妈妈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场上听到这类事或在电视上看到这类事。指出你与他们谈论这类事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其危险性,而不是不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或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烦恼。
(四)将界限适当放宽
孩子们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自尊自爱的种子才会得以生长。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你不设定任何界限,设定界限是向孩子们显示他对你来说很重要。当一个孩子越界时,向他们说明你对这种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感到失望。
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自然要放宽些。尤其是男孩子,他们想与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家埃文索-贝斯索曾描写道:男孩子们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车时,心里就响起车子开动的轰鸣声,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想冒险并表现他们所见过的男子汉的力量。随着男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界限也应适当地放宽些,作母亲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妈妈是孩子们巨大的鼓励之源。心理学家埃顿-萃丝在调查了250个学龄儿童后发现:近一半的孩子更想获得一份妈妈而不是父亲的工作。其中一个原因,贝斯索推测道:孩子们更想了解他们妈妈所做的事并想参观他们妈妈的工作地。
(五)指明方向
孩子们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不仅在重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而且在日常琐事上灌输是非观。
一位妈妈看到她五岁大的儿子骑着他的朋友──邻居七岁大男孩的车子。“汤姆不用这
辆车,”他儿子说,“他在学校。”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但这位妈妈坚持让他的儿子把车子送回去:“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当一位妈妈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给予足够的重视,她们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这将成为孩子的无价之宝。最好的道德指南是妈妈自身的行为,如果妈妈自身逃避责任,无视他人的权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为的向导。
你也许不希望听到这类话:“可是,妈妈,你就是这么做的。”亲子教育
(六)与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时间内,妈妈们通常关注所谓重要的事──捕捉孩子们的情况,辅导功课。然而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里,孩子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希望与妈妈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一位朋友允许她的孩子们与他们的朋友在厨房打闹,玩具、颜料与泥土不时地飞落到食物里。几年以后,她上大学的儿子带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饭。
“我总想能来你们家实在太好了,”那位朋友说,“我们曾在这里拥有欢声笑语──汤里也飘落着玩具。”
做妈妈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负担,有时你需要少一些责任感──让你对自己的要求见鬼去吧,与你的孩子玩在一起。
本网站小编总结:在多数的家庭之中,妈妈都在扮演着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难题的角色,但是这并不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如果家长们连教育孩子的主次都分不清楚,不仅自己会感到累,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早教故事: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尊严
一个人的内心全球是靠自尊支撑点的。因此大家鼓励孩子自小要有骨气、有自尊。自尊能够 更改一个人的运气。有一个乞讨者跪在地铁站安全通道摆着签字笔摊行乞。来啦一个商人,扔下一美金,匆匆忙忙离开。一会儿,这名商人又跑回家,认真地对乞讨者说:“我们全是商人,全是卖货的,我刚才交给了你一元钱,没拿东西,如今我想取走。”说着,蹲下,挑了几支签字笔离开了。儿童
商人得话,让乞讨者大幅振动。他第一次听见有些人称他“商人”,第一次听见有些人说他“卖货”,他一下子找到做人的自尊。他快速站立起来,掸掸的身上的土,刚开始用心运营起他的签字笔摊。历经两年的勤奋,他变成当之无愧的商人。一次,他去报名参加一个商业界聚会活动,在那里,他看到了这位商人。他恭恭敬敬地走以往,深深鞠了一躬说:“感谢,老先生!是你让我找到了自尊!”儿童
自尊竟有这般大的能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员顾盼,一样是一个信心自尊心的中国姑娘。
我第一次看到顾盼,是在中国教育台《知心家庭》虚拟演播室。当顾盼领着父母走入虚拟演播室时,到场的人都震惊。立在俩位偏矮的父母正中间,是一位身高高高的、眉目清秀的漂亮小女孩!她脸部带著笑容,激情乐观,活力四射。个子矮小的父母和秀气苗条闺女中间的巨大差距,让到场的人填满好奇心。顾盼说:“我跟爸爸出来的情况下,常常会出现一些人对大家指手画脚,我认为十分难受,但是,爸爸应对这种眼光,十分从容。因此我认为,我的乐观跟爸爸的从容有挺大关联。父母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努力了许多,这一切都使我觉得考虑。”
她父亲傅先生时常地点点头,面带微笑地说:“我很开心!很多人羡慕嫉妒我女儿考试成绩好,长得漂亮。可是,最令我高兴的是闺女的为人正直。她沒有如今独生子这些广泛的弊端,例如骄纵、自私自利、自豪……我是一个伤残人,个子只有1.3米上下,有时候也引来一些奇特的目光。可是我想我能好好文化教育闺女,使她变成一个各层面都较为成功的人。”
我说傅先生,教育小孩的关键难题是啥?傅先生说:“我教育小孩第一核心理念便是:教书育人先育德。我在塑造她优良的习惯养成下手,鼓励孩子的善心。她才多少岁时,我国熊猫幼崽濒临灭绝,我也带她去捐助。那时候,大家杭州市有一个‘支援弃儿’行動,因为我带她去捐助。”儿童
这名爸爸给与小孩的是精神实质上的財富!他身型不高,却拥有 伟岸的人格特质。更是父母给与了闺女这一份人生的財富,让顾盼有着了身心健康幸福的内心和积极的心态。
自尊是人生的永远的丰碑,自尊的永远的丰碑塑造起來,人生便会造就光辉;自尊的永远的丰碑一旦坍塌,内心便会被踩踏。
一群该校出名的捣蛋鬼,大学毕业前被集中化打进“差班”。“差班”第一天授课,新教导主任的开场词是那样说的:“学生们,将头抬起来!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临时的落伍并不意味着最终的不成功。从今天起,我与大家一起跑……”
“差等生”的内心被明显震撼人心,此后,“将头抬起来”变成这一班同学们的常用词。如今,她们早已长大,每到新年,她们中间还根据手机信息把这话相互之间传送。有人说:这平平常常的五个字,充满了明显的感情和人生生活哲理,是它,更改了大家的人生路面。“将头抬起来!”这五个字勾起了小孩做人的自尊!
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的三大环境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的三大环境,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越来越多年轻父母在孩子3岁前不辞辛苦地陪伴孩子上各类早教班、参与形形色色的技能培训,认为这样就能在孩子大脑发育高峰期对孩子智能进行充分开发。而心理学家认为,充分接触大自然、亲密的家庭关系与循序渐进的养育节奏,才是孩子早期成长的三大重要前提。一、自然环境:增添智慧与灵性中国的家庭缺少庭院,但为孩子准备一个模拟的小自然环境是可取的,有阳光、星空、清洁的水、植物、自然的风与晨露,家具多用自然的材料,如木、棉麻、沙石等。孩子在孕育的时候,母亲的子宫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但母亲的心态、情绪、思想、行为、饮食或许已经完全社会化或者人文化了,作为对自然信息的补偿,一个怀孕的准妈妈可以多亲近大自然,闲暇的时候到郊外呼吸一下泥土与青草的芬芳,沐浴一下阳光与轻风,感受一下被自然怀抱的舒适是非常必要的。
怀孕的母亲保持一种轻度愉悦的心态,不是喜悦与高兴,是一种吻玫瑰花般,深呼吸后的恬淡、舒展、满足的感觉。因为母亲的心跳是孩子生命的律动,兴奋与悲伤这样过大的情绪都会让胎儿不安。生命与自然是一体的,在生命诞生与形成的初期阶段,婴幼儿的知觉与大自然是互相开放与连接的。所以,孕育中的母亲、3岁以下的孩子多与自然接触会给孩子增添智慧与灵性。
二、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基本内心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是孩子成长的第二大环境,首先是母婴关系,母亲与孩子亲密互动的行为方式决定孩子成年后的基本内心结构,很多心理与情绪的问题可能根植于早年孩子与母亲关系中的挫败、创伤与缺失,无条件地接纳、温暖、关怀、照料是重要的。母亲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正是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良好关系的心理基础。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足够的相处时间乘以相处时投入的情感,两者缺一不可。2岁以下的孩子母亲需要更多时间陪伴在他的身边,除了爱与无微不至的关照,感恩孩子的到来也是重要的。
中国社会与中国的企业缺乏对养育孩子的女性足够的关怀与福利,想想母亲是在为社会养育未来的接班人,那么全社会都应该竭尽可能地保障她们的福利以回报她们为此付出的艰辛。让生育的女性休更长的假,或者在家上班,或者每天工作部分时间是可取的。对2岁以后的孩子来说,好的家庭关系会为家庭营造美好的气氛,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的人际感受决定了他成年后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心态。真正的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关系,而非市面上流行的教育思想与技术,没有良好的家庭关系什么美好的教育都是空谈。
三、循序渐进的教育:发展知识与思维第三大理想的环境是循序渐进的教育,孩子的心智具有一种发展序列,首先是触觉,然后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孩子知觉外部世界是以感受的积累慢慢展开并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每个生命都蕴含着全部的自然信息,孩子的很多知觉信息是从内部唤醒并获得,不是从外部学习而来。新生儿的第一年,这些知觉能力是否饱满关键在于合适的时间得到适度的信息刺激,每一种信息刺激都会唤起孩子的知觉,由此发展出知识与思维。皮肤是生命最具灵性的部分,除了母亲的抚触,让孩子的皮肤可以尽早亲近大自然的阳光、风、草石、溪水……是必须的。自然蕴含的信息是丰富且生动的,人类建造的环境单调且呆板,儿童的知觉需要足够的刺激,只有自然的声、光、色、味、型、体才能满足儿童知觉发展的需要。知觉的深度与饱满度是生命智慧的土壤,孩子的心智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块土壤是否肥沃和宽广。儿童的知觉能力远大于成年人对世界的感知,在没有言语、理性、秩序、价值感以前,儿童的知觉与大自然同质,是一种未知的、动态的、复杂的、以差异为中心建立的多样性结构。在接受人类文化与言语教育后,知觉逐渐变为静态、分类与简单,并接受共性、统一性为中心的认知方式。
科学研究证明,天才都是保留着部分儿童知觉能力的人,考虑到这一点,父母是否可以尽可能地延缓言语与理性教育,让孩子可以像孩子那样感知世界的时间长久一些。急功近利地促使孩子在理性与言语学习中展现能力,这很像中国成语中的拔苗助长,其实茁壮的心智才能创造学习上的远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