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是指6、7岁-11、12岁期间的儿童。这时他们的语言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征:

①口头语言的发育:儿童入学后口头语言迅速发展,对语言的理解力逐渐摧强,能全面地理解老师逐渐复杂而完整的语言表达。在此期间儿童独白语迅速发展,如复述课文,开会发言,这种独白式语言比对话语言要求有更多的预先思考,要求善于选择词汇,组织内容,主次分明,目的指向清楚,促使儿童口头语言更加完整、连贯。

②书面语言的发育:由于上学开始使用书面语言。如阅读课文、造句、写作等。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更高级形式的语言,它可以在人与人交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用书面语言的解剖生理基础与口头语言不同。因此,在临床上发现有的儿童因书写无能、阅读无能而造成学习困难,但口语表达仍完好无损。

③内部语言有了明显的发展:内部语言是一种发音隐蔽的默语,句子压缩、简略,具有自我调节的机能,是语言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发展与书面语言及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低年级小学生尚不习惯于出声思考,到了后期先思考再说,或先思考再动手的能力逐渐加强。

相关推荐

婴儿期的语言发育特点是什么


婴儿期是指0-3岁阶段。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以能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这种词的出现约在l岁左右,而l岁前的乳儿期却为词语的说出和理解做了多方面的准备。5个月左右.儿童进入呀呀学语阶段,发出一些类似于成人语音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但这只是一种发音游戏,婴儿从中获得快感,但没有意义。8、9个月婴儿已经开始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些能理解,但不能主动说出词语,我们称之为被动性语言。儿童从1-1.5岁左右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儿童以一个单词代表一种意思,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情况说出的单词称之为单词句。单词句往往意义不明确,词性也不确定。1.5-2岁左右出现双词或三词组成的语句,语义比单词句明确,但结构不完整,十分简短,仿佛电报文字,故称之为“电报句”。这种语句自1.5岁后发展很快,有人调查了2岁左右的儿童,这种语句的组成形式有2000句之多。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3岁时词汇量已达到100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动词、名词、形容词为主的实词,随后各种虚词才陆续出现。此外句子也逐渐转化为完整句。复合句的比例迅速增长,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型相继出现,但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残缺,次序颠倒还经常发生。这时儿童喜欢与成年人交谈,喜欢听成年人讲故事,并能理解其内容。言语表达多情境性,缺乏连贯性。

育儿知识:儿童鼻子的发育特点是什么?


育儿知识百科全书:鼻是呼吸系统的起止一部分,是汽体出入的门户网;另外,也是味觉人体器官。小儿的鼻子构造与成年人大不一样:

(1)因为脸部头骨发育不全,小儿的鼻和鼻腔相对性地短小精悍。育儿知识大全:新生婴儿及新生几个月小儿基本上沒有下鼻道。之后,伴随着年纪的提高,脸部头骨、上颌骨的发育及其长牙,鼻道慢慢加長扩宽。到4岁时,下鼻道才彻底产生。

(2)婴儿沒有鼻毛,鼻黏膜软弱且富有毛细血管,故易受感柒。育儿知识大全:感柒时,因为鼻黏膜的血肿发胀,常使狭小的鼻腔更为狭小,乃至阻塞,产生呼吸不畅。即便是病毒性感冒,婴儿也将会产生呼吸不畅、拒奶及其焦躁不安。

(3)婴儿的鼻窦不比较发达,出世时,上额窦及筛窦虽已产生,但很小,额窦及蝶窦则彻底未发育。之后,伴随着年纪的提高,脸部头骨和上颌骨慢慢发育,鼻窦也慢慢发育进行。育儿知识大全说到但每个鼻窦的发育都不完全一致,如上颌窦,2岁后刚开始快速扩大,到6岁时已较宽而深;筛窦的发育速度上颌窦类似;出生后第2年额窦刚开始出現,6岁时如扁豆尺寸,12~13岁时才发育健全;蝶窦到3岁时才与鼻腔互通,6岁时此腔刚开始迅速扩大。因为年儿童鼻窦发育较弱,故易患呼吸道感染,但非常少造成鼻窦炎。

(4)鼻泪管在年儿童较短,张口部的心脏瓣膜发育不全,坐落于眼的眼角内眦。因此,小儿呼吸道感染通常侵犯到结膜炎,出現眼睑红肿、眼睛眼屎多等病症。

怎样培养学龄期儿童的智能


学龄期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及学校,故培养此期儿童的智能需家长与教师双方共同努力;此期儿童智能发育较快,能较好地综合分析、克制自己,并在学校及社会生活中开始适应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为培养其智能提供了基础。培养此期儿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语言能力的培养:学龄期是儿童有意识地全面系统准确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重要时期,是掌握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要想让孩子成材,就要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阅读是培养此期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通过阅读活动,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文字的印象和理解,锻炼儿童对文字的运用能力,还可从阅读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陶冶孩子的情操。要孩子阅读首先要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喜欢读书,而不能强迫。父母的读书习惯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作用,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还可给孩子大声念书。要让孩子与课外书交朋友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而不要把孩子完全限于教科书上。家长要为孩子认真挑选适合孩子看的图书,帮助孩子阅读使其理解所读书的内容,但应注意不要鼓励孩子提前阅读高于他们年龄水平的读物。写作是儿童运用语言文字记叙和描述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途径,7岁以后已具备初步书面语言能力,在正确的指导和训练下可以写简单的作文,家长应鼓励孩子仔细观察事物,掌握描写和叙述的技巧,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命题作文为主,注意帮助孩子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及安排段落层次等。注意此阶段小儿学习写作只是为了中学写作打基础,绝不能强其所难,要循序渐进。还可通过写信、写日记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2)观察力的培养:此期儿童的观察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故家长在培养孩子观察力时,要根据观察的任务,向孩子提出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要求,使孩子认真、细致、全面、系统地去观察,并逐步养成一种自觉的、独立的、有计划的、持久的观察习惯。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多带孩子去认识和观察大自然,去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的外形及特征,观察社会上的各式人物等;让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观察活动,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孩子观察之前应为他们提出观察任务,使其带着任务去观察,这样才会获得比较完整的清晰的观察材料;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观察步骤及方法,并帮助孩子比较及编写观察提纲。

(3)记忆力的培养:记忆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而不断提高的,培养学龄期儿童的记忆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向孩子提出记忆的任务:家长及教师要善于向孩子提出短期的和较长远的记忆任务,并说明主要记些什么,记到什么程度,使孩子心中有数;对于高年级儿童,要启发他们自觉地提出记忆任务,并激励他们为完成任务而记忆。②掌握记忆的规律: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给以的刺激新鲜,则能激起兴趣,记忆就能强化,所以要激起孩子记忆的兴趣,反复多次、循序渐进、前后联系才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③掌握记忆的技巧:记忆是有窍门的,记忆的方法有整体、归类、联想、口诀、缩略、区别记忆法等多种,在学习中,要根据所学的不同内容,采用与之相应的记忆法,经常进行记忆锻炼,就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④合理地安排复习:复习的作用,在于强化已经形成的联系,巩固记忆,加深理解,有效地提高记忆效率。应培养儿童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并科学地分配复习时间的习惯,由于学习材料不同,复习方法亦应有所不同,如交替复习法、列表法等。

(4)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在人的意识倾向支配下,在已有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要发展学龄儿童的想象力,首先要加强理想、前途教育,端正想象方向。当孩子想象中出现奇异现象或失误时,家长和教师要认真观察分析,抓住实质给予正确诱导,切勿嘲笑、挖苦,更不能压抑孩子刚萌发的想象幼芽。要有计划地组织儿童参观、旅行等,让儿童亲自观察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等以打开儿童的视野,丰富知识,为想象提供丰富的材料。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儿童的再造想象,通过命题作文、科技活动等创造性实践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力。

(5)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儿童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并引导儿童上升到理论知识。及时引导儿童给概念下定义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对要掌握的概念应多练习、多应用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人思维过程的基本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有的儿童读一篇文章不会分段落,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概括不出其本质特征,这主要是思维过程的基本能力差,故应注意培养,应引导儿童动手、动脑,亲自分析、综合,并进行比较及概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孩子用提纲、图表等形式,把所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6)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是指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家长要想让自己的孩子今后有所成,就必须从小训练孩子的实践应用能力,应从训练头脑、双手、眼光及个性四方面进行。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打开孩子的思路,使大脑积极地开展创造性的思维,让孩子自己动手以锻炼其双手,同时家长要为其锻炼创造条件,具有创造意识的双眼必须比观察力更深一层,故应注意培养。还要培养孩子有稳定的学习情绪,有自信、勤奋、百折不回的品格及不怕困难的精神,要经常让孩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7)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还可对孩子进行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的培养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总之,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孩子,使其在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新生儿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刚出生的宝宝会有心理活动吗?许多人对此提出疑问,“新生儿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有心理活动呢?”他们认为这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不可测定,但研究证实,新生儿的心理活动确实存在。

新生儿出生后,除一般神经学或反射性行为(如觅食反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等)外,还有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自出生后,即有对客观发生视觉固定的能力,特别对人脸感兴趣。

新生儿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某些行为,称为“适应反应”。当一种新的刺激抵达听、视及其他感觉系统时,新生儿会变得较为警觉,此时头可向刺激方向转动,并伴心率加快等生理方面的改变。当对这种刺激逐渐适应时,则心率减慢。

新生儿最大的特点是: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都极为迅速。婴儿在出生后1个月只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获得满足与舒适感后的愉快情绪;另一种是饥饿、寒冷、尿布潮湿等所引起的不愉快情绪。3个月的新生儿即可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恐、烦闷等6种情绪反应。

因此,父母可以根据新生儿的心理特点,更好地与宝宝沟通,更好地培养宝宝的反应能力,并融洽亲子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