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特点是什么
2021-03-15 童话故事特点是什么 童话故事的特点是什么 胎教是什么学龄期儿童注意的发育特点是什么。
学龄期儿童在学校学习时,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两种注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不随意注意也有了新的特点,更多的是与学习兴趣相联系:教师教学直观性、生动性的教法,以及引起高尚情感的激情演讲和产生美感的图画等都能引起儿童持久的不随意注意。此期儿童能集中注意的时间:7-10岁约20分钟,10-12岁可达25分钟,12岁后能达30分钟。小学儿童能否稳定地保持注意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受成熟因素的制约;
②受教育因素的影响;
③受教育方法的影响,直观而具体生动的教法,容易为儿童所接受的内容,可以使儿童持久稳定地维持注意;单调、刻板的内容则容易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学龄期儿童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其主要原因是对要注意的事物不熟悉,而未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当儿童写字的技能熟练后,他就能分配他的注意,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注意障碍的儿童通常表现为分心、注意的不稳定,不能将注意长久地集中在任何事物上,注意力经常不断地由一个客体转移到另一个客体上,此外是注意范围的减少,注意的分配能力变弱等等。
相关知识
幼儿注意力发育的特点是什么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注意力发育的特点是什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期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都在发展,特别是通过游戏活动,在向儿童不断明确游戏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幼儿随意注意的发展。但是幼儿注意的特点仍以不随意注意占优势,对鲜明、新颖、具体形象、变化的事物都能自然而然引起幼儿的注意。注意广度(感知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所注意对象的数量。在心理学的实验中已经证明,在O.1秒速视条件下,正常成人一般能把握8-9个黑色的圆点,或4-6个无联系的外文字母或4-5个无联系的汉字。对幼儿来说,在0.1秒的速视条件下,呈现4-9个黑色的圆点,已能正确地辨认圆点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3.5%的4岁幼儿能辨认2个圆点,66.6%的6岁幼儿已经能辨认4个圆点,44.6%的幼儿能辨认6个点。但是有一部分幼儿直至小学2-4年级时,还有极少数(10%-16%)才能辨认9个圆点。幼儿2-3岁时可以集中注意10-12分钟,5-7岁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学龄期儿童个性发育有什么特点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学龄期儿童个性发育有什么特点》,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入学后,其学习活动已经成为主导活动,而社会交往面扩大了,一些与学习、同学、教师有关的社会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如理智感、荣誉感、友谊感、责任感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儿童的情感正处于过渡期,从外露的、易激动的表现,向内向化、稳定的表现发展。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有一定年龄特点。如从对道德概念的认识来看,是从直观的、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较抽象的、本质的认识。一般小学低年级儿童多从行为客观后果的严重性出发而判断事情的好坏。而小学高年级的儿童(9-11岁).则从行为的主观动机去作判断。如有一个小朋友在家中乱翻东西时,将一只玻璃杯碰在地上而将玻璃杯打坏;而另一个小朋友在帮助妈妈打扫卫生时将一茶盘玻璃杯打坏。小学低年级儿童一般从行为客观后果的严重性来判断事情的好坏,认为将一茶盘玻璃杯打坏的小朋友不好,因为他打坏的玻璃杯较第一个小朋友多。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则从行为的动机出发,认为那个帮助妈妈干活的小朋友好,虽然他在干活中打坏了许多杯子,但也比不干活乱翻还将杯子打坏的小朋友要好得多。小学生在此期间对自我已经有了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来自别人(教师、同学和家长对他的评价),此时小学生还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小学生已经具有能对其他儿童的行为进行评价的能力,但往往针对某个具体的行为,到小学高年级时才能从个性品质上来分析判断别人。婴儿期的语言发育特点是什么
婴儿期是指0-3岁阶段。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以能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这种词的出现约在l岁左右,而l岁前的乳儿期却为词语的说出和理解做了多方面的准备。5个月左右.儿童进入呀呀学语阶段,发出一些类似于成人语音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但这只是一种发音游戏,婴儿从中获得快感,但没有意义。8、9个月婴儿已经开始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些能理解,但不能主动说出词语,我们称之为被动性语言。儿童从1-1.5岁左右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儿童以一个单词代表一种意思,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情况说出的单词称之为单词句。单词句往往意义不明确,词性也不确定。1.5-2岁左右出现双词或三词组成的语句,语义比单词句明确,但结构不完整,十分简短,仿佛电报文字,故称之为“电报句”。这种语句自1.5岁后发展很快,有人调查了2岁左右的儿童,这种语句的组成形式有2000句之多。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3岁时词汇量已达到100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动词、名词、形容词为主的实词,随后各种虚词才陆续出现。此外句子也逐渐转化为完整句。复合句的比例迅速增长,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型相继出现,但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残缺,次序颠倒还经常发生。这时儿童喜欢与成年人交谈,喜欢听成年人讲故事,并能理解其内容。言语表达多情境性,缺乏连贯性。
学龄期儿童智力发育有何特点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龄期儿童智力发育有何特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龄期是指进入小学后到青春发育期前的这段时间(一般为6~12岁),这一时期脑的形态结构基本完成,智能发育较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语言能力的发展:此期儿童言语能力是从听和说的言语向看和写的言语发展,处于日常生活用语向专门学习系统的母语过渡中,并由口头对话的言语向独白式言语发展,其书面语言的“写”落后于看、听、说。一般词义熟悉或口语常用的字容易识记,在低年级时,由于对字形只有模糊的印象,字义的理解不确切,易出现错别字。在低年级时不能明确掌握语法结构,只是在实际应用上掌握,约从四年级开始,儿童才能自觉地掌握语法结构。
②观察力的发展:此期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处于描述对象阶段,虽较学前期儿童发展,但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其中缺乏目的性是此期儿童观察的一个显著特点,常影响儿童的观察效果。
③记忆力的发展:此期儿童记忆力发展虽较学前期稍慢,但在11岁以前仍有显著的提高,其记忆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记忆储存时间也延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意记忆及有意记忆均在发展,但有意记忆发展更快,此期已占主导地位,随着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提高和改进有意记忆不断得到改造和发展;词的抽象记忆快速发展,逐渐占主导地位。
④想象力的发展: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意到有意,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的发展过程,此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积累,想象的无意性、模仿性逐渐减少,而有意性、现实性及创造性想象逐渐增多,如在看图作文中能想象出许多生动的、合情合理的情节,但此期儿童想象的目的性、复杂性及概括性还不高。
⑤思维能力的发展: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这种质变是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开始时常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及不自觉性;在整个学龄期,儿童的抽象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总趋势是抽象逻辑思维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但对于各门具体的学科来讲,儿童思维又表现出很大的不均衡性,一般对于比较熟悉的,较容易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概念,思维水平较高,对于比较生疏而距形象较远的概念,思维水平较低。学龄期儿童的理解处于不断发展中,小学低年级儿童以直接理解为主,对于内容的具体形象理解得较好,而对于内容的思想意义方面不能理解;中、高年级的儿童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增长,间接理解逐步占主导地位,并能理解一定的抽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