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实的童话故事

2021-03-31 一个现实的童话故事 一个童话故事 一个公主童话故事

给自立一个机会。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自立一个机会”,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从穿脱衣服到洗脸,甚至给自己冲一杯牛奶,你两岁的孩子可能在时间向你发出信息——“让我自己做!”并且坚决拒绝你的帮助。

星期六的早上,我两岁的儿子告诉我:“妈妈,我要自己做早饭。”他一定是看见我每天给他冲奶粉了:先倒水,后倒奶粉,再一搅拌就成了,觉得既容易又好玩。还没等我擦干净手,他已经站在小凳子上,打开了奶粉罐的盖子,舀了满满一勺奶粉,动作迅速有力地倒塌了他的小杯子里。不出我的所料,少一半倒在杯子里,多一增撒在桌子上。

同我儿子一样,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经常认为他自己能够做任何事情。可是这给父母带来的问题是:如果把成人轻而易举的事情交给孩子去做,那么,很可能就不得不时常面对一团糟的局面,也不得不做好筋疲力尽的准备。这真是令人非常头疼的事情。

此时,你若想帮他一把吧,他会坚决拒绝,因为不愿意被父母“小看”,他可能在你想伸出缓手时还会抗议地大叫。你若是堵气不管他,残局还得收拾,真是左右为难,不过,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们则认为,孩子这种为自立而反抗的行为是儿童发育阶段的一个进步。

两岁大的孩子充分显示出了想模仿大人的天性。他们注意看父母打开大门,打开电视,倒洗涤液洗碗,然后他们会想:“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做呢?”然后就非常渴望由自己亲自动手来做。

另外,两岁左右的孩子们有了“我能做”这种想法,也是因为他们双手的灵活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们每天要花去多半天的时间活动双手,琢磨双手怎样工作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能够对双手有点控制能力了,就非常想去实践一下,非常渴望测试一下自己最近又更灵活的手指。他们愿意自己拉拉锁,敲打计算机键盘,打电话,种植花草等等,总之,各种事情都想尝试。

然而,生活当中,你和你的“小能手”在他能够适合做哪些事情的问题上时常产生分歧。也许你的孩子没有兴趣把自己的衣服挂在衣架上,但是他却对清洗鱼缸和水草特别着迷。因此,父母为了遏制孩子的自信的过于膨胀,就会强调他能做哪些事情,并且给予孩子充足的空间让他去做,但是即使在最好的环境之下,“磕磕碰碰”也是有所难免的。

一心想自立的孩子,为了独立,他会抛开他平时最爱的人——父母。比如穿衣服或把鞋扣紧之类的事情,要比孩子预料的困难得多,但是孩子为了证明自己能行,他会坚决抵制父母的帮忙。实际上,孩子这种反抗行为完全表达了他对父母的爱和信任。因为孩子只有在感觉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勇敢地坚持自己做事情。父母的爱恰恰是孩子独立和探索外面世界所需要的动力。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努力做到:当孩子正在做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的事情,需要父母的存在却不需要父母插手代办的时候,能够找到其他方式来帮助孩子。

为了避免孩子受挫或者与孩子发生冲突,父母不妨采取以下策略:

止步不前:父母迅速地参与和帮助是在自找麻烦。因为任何动工的进干涉会引起孩子的不耐烦,所以,不要好心来包办。而且,孩子的的愤怒和挫败感往往总是针对他正在做的事情而发泄,而不是针对父母。

协同合作:与孩子合作完成一件任务。先把一项工作分成2-3个部分,每人负责一部分。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成功的机率,一方面又能提供给父母帮助孩子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理念。

调整工作内容:父母可以做一些适当调整,从而适合孩子自己动手完成。看到孩子把水和牛奶洒得满桌满地都是,与其发火,不如换成适合孩子使用的小一号的器皿,那么就减少了洒漏的机会。还有,如果在拉链头上系一根短带,那么孩子就比较容易抓住上下拉动了;如果洗手池前放一个小凳子,也就用不着每次需要父母把一切准备好,孩子才能刷牙洗脸了。另外,提供给孩子一些适合幼儿使用的小工具,比如玩具式小笤帚,小铲子,小耙子,这些东西能满足孩子想模仿大人做事的欲望。

从容不迫:不要使孩子感觉匆忙,仓促了事。只要条件允许,就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做家务杂事。冬天,如果孩子坚持自己穿上厚厚的外衣、戴帽子、戴手套,那么父母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即使心里很清楚孩子肯定会花去2-3倍的时间才能完成,父母也要静静地站在一边让孩子自己完成。不久,你就会发现孩子能够自己穿衣了,而且速度也加快了。小小的成功,比如自己倒水喝,自己拉上衣服的拉链,都能给予孩子一种胜任感。如果父母还把其他的一些简单的工作交给他,比如把在超市买的物品放到结算柜台上;让孩子负责接电话;让他把洗衣粉倒在洗衣机里等等,孩子就会受到更大的鼓舞,因为父母的这些做法正在向孩子表明,你们认为他有能力做好事情。

文:萧萧

相关知识

儿童早教:把机会分给每一个孩子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童早教:把机会分给每一个孩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在幼稚园每一个班中,都会有那麼好多个聪慧聪明伶俐,办事坚决利索的孩子,她们听老师得话,会按老师的规定去做,老师也总习惯性安心地将一些琐事交到她们来进行,例如当小班长派发小玩具、当小队长机构洗手消毒、把洗完的手绢挂在纯棉毛巾钩上,梳理书籍等,可以说她们如同老师的“小助手”。在我的班里也是,我总将事儿习惯成自然地交到冉、瑶、阳、豪这好多个孩子。

还记得前几日,我非常习惯性地叫这好多个孩子协助育幼老师挂手绢,孩子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冉今日没来。”“还有谁要来帮助?”话刚说完,但见孩子们举着双手,翘起臀部,兴高采烈地嘟囔着:“我想!我想!”看了看,我选了纬,他本学年才转到大家班集体,黑乎乎的,一直流着流鼻涕,蔫顽皮,非常少听到他讲话。迅速,纬就非常高兴地完成了每日任务,脸部满是成功感。

中午离园时,他外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妈妈,今天我做善事了,协助老师挂手绢了!”看见他一脸引以为豪的模样,听着妈妈的称赞和孩子得意的笑声时,我突然间感觉一些愧疚。

想一想,我还在平常工作上,为何只把机遇分到那好多个工作能力强的孩子,而忽略了这么多平平常常却抱有上进心的孩子呢?为何我们要人为因素放大孩子中间的间距,做为老师,应当把机遇分到每一个孩子,不是吗?

给孩子自己吃饭的机会


以前幼儿教育杂志《妈妈和宝宝》曾经刊登过著名演员严樱兰教育孩子的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关于不爱吃饭的孩子的典型事例:

我精心为孩子做了各种食物都无济于事,孩子越来越瘦,越来越虚弱。当时他除了喝饮料、吃零食外基本上不吃饭。每到吃饭时间我都要端着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有几次实在是没有办法,我把勺子扔到院子里就哭了起来。当时真是伤心透了。

有一次,我在广播里的幼儿教育节目中听到“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吃饭”。当时我觉得要是不强迫孩子吃饭的话,孩子可能会饿死,但我还是下决心听从专家的建议。之后的两天里,我痛苦地看着孩子,生怕他出事。到第三天,孩子终于主动要求吃饭,我就顺其自然地给他盛了饭。从那时开始,孩子爱吃饭了,身体也越来越结实了。

如上所述,在吃饭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孩子什么都想自己尝试,这是本能,但是请一定不要错过孩子自己想吃饭的那一段时期。

刚过周岁的宝宝喜欢用双手扶着饭桌站起来,然后用手抓东西吃。这时候可以做小小的肉丸或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到孩子面前。一开始,宝宝只会用手抓,而且很多食物都会掉到地上,可以在宝宝坐着的地方铺上报纸或塑料布,这样吃完后也比较容易收拾,慢慢地他就能学会用勺子或叉子了。有的妈妈嫌宝宝自己吃饭太费事,收拾起来也麻烦,就直接给宝宝喂,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吃饭的主动性。

不管是谁,一开始做事时都不会太熟练。没有练习的机会怎么能熟练地应用呢?给宝宝一个笨手笨脚的机会吧。宝宝自己吃完后,妈妈不应该说:“怎么搞的?掉的比吃的还多?”而应该说:“哎呀,宝宝太了不起了,都能自己吃饭了!”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他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样父母就不会因为吃饭的事每次都要跟孩子进行一场战争了。

对于不爱吃饭的孩子,妈妈要狠下心来,把饭菜摆好后先叫孩子来吃饭,如果孩子不过来,也不要理他。一开始孩子可能还以为妈妈会像过去那样到处追着喂,即使不吃,也会给别的零食。但只要家里人都不理睬孩子,孩子总有感到肚子饿的时候,到时他们自然会主动要求吃饭。

这看上去虽然有些残忍,但父母必须意志坚定。一般情况下,孩子肚子饿时就会主动想吃饭了。这点父母倒可以放心。

儿童早教:家长要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普遍到那样一些场景:孩子念书,家长帮背书包;孩子的鞋绳松了,家长帮系好……这种作法,毫无疑问是父母在不经意间中夺走了孩子单独发展的机遇,更不尽人意的是,这类“大包大揽”也有将会使孩子造成自身软弱无能、愚昧的意识,造成孩子信心不够,这对孩子也是一种无形中的损害。那麼,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如何给孩子独立的机会?省教科所A教师提议,父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应那样做———

但是分维护。对孩子太过维护,通常会防碍孩子心身的一切正常发展趋势,使她们越来越怯懦、依靠心重、神经大条,害怕做一切试着,并且不容易和人贴近。因此,但凡孩子有意义的事的事情,都应放开手使他自身去做。如何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儿童

让孩子解决自身的事情。家中里最好是让孩子有自身的餐桌、小柜子等,让她们自小培养自身解决自身用具的习惯性。告知孩子水彩颜料、直尺等学习用具应放到自身的抽屉柜里,小玩具放到玩具箱内,书籍放到小书柜,搞乱了自身梳理好。孩子在解决这种事情时不经意间便会培养单独的个性化。如何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儿童

让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的家务。那样,不仅能够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可以使孩子更有使命感。例如能够 让孩子帮助打扫卫生,洗餐具等。当孩子进行了你交到的每日任务后,要跟他说道声“感谢”,并给与适度激励。

如何给孩子独立的机会?有耐心。一些父母因孩子的姿势慢,干脆代劳,当孩子想表述自身的建议时,父母却抢着说。这类不细心聆听的結果,会影响孩子创造力的思索全过程,使他越来越缄默、依靠。要了解,孩子的独立性不但取决于心身发展趋势的完善,也必须靠后天性的学习培训。因而父母一定得有耐心,干万不能急于求成,夺走了孩子学习培训的机遇。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为什么孩子“犯错”不敢跟大人讲?因为我们的观念里,不犯错的才是好孩子,所以父母都不准许孩子犯错,一犯错就是重惩。结果没有使得孩子不犯错,而是逼着孩子学会蒙骗,只求眼前过关!你指望这样长期在蒙事中长大的孩子如何成为有用之才?

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孩子愿意跟父母沟通,遇事可以随时求助父母。如此既可以舒缓紧张情绪,也可以得到父母实质的帮助,自然就能防患未然。可如若家长看到孩子出问题动辄打骂,让孩子心生恐惧,孩子自然会从此封口,打死也不让你知道发生过什么——

在餐厅看过一个亲戚家五六岁的小女孩,一不小心打破了碗,立刻从椅子上下来想收拾,但手惊恐地一直抖,拾不起碎片,叫人看了非常不忍。我们为什么这么苛责孩子,不准他们犯错呢?那天更离谱的是,她那个很会辖管孩子的母亲没有生气,也没有打骂。因为打破的是餐厅的碗,她不心疼。要是在家,孩子只怕免不了一顿狠打。

中国的父母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也不准他们犯错。一楼小孩子的奶奶,常常孩子在学步时亦步亦趋,遇到台阶和高低不平,赶紧抱起来,生怕孩子摔着。有时奶奶不在一旁,那个孩子走台阶如履平地,一高一低叫人惊心。如果一开始就让他自己摸索,岂不是孩子早就练就了自我保护?

大人都很知道通过动手学习更有效,亲手操作才会知道轻重。为什么不鼓励孩子多动手呢,让孩子从“动手动脚”中尝试学习,就要有接纳孩子“出错”的能力,不要让孩子一出错就是大难临头,然后宁死不承认,把责任都推给别人,这还如何指望孩子能有责任心呢?

一个现实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