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看待儿童智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家长了解儿童的智商是必要的。通过了解儿童的智商可以了解自己孩子的智能发育情况,并针对其不足,进行有效的训练。

②智商代表儿童的智力潜能。他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目前有许多家长对自己子女智力情况评估是错误的,只有15%的家长对自己子女智力情况的评估是正确的,符合心理测验的客观结果。而有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主观评价远远高于孩子的实际水平。而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潜能认识不足。了解孩子的智力潜能,可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依照其优势进行发展,这种训练直接影响着家长的期望在孩子身上实现的程度。

③了解孩子智商分数,可对其智力充分利用。孩子的智商分数是一个总的分数,他代表着一个人的综合智力,而每个人的智力发展在不同的方面是不平衡的。所以,家长还应了解孩子在语言方面,算术方面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了解这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对智力优势的方面应不失时机的早期开发,对某一些方面的缺陷应早期教育,免得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过早地出现偏科现象。

④了解儿童的智力结构,可以及时引导儿童的学习兴趣。家长往往把儿童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看成是孩子在这一方面有优势,其实要想了解儿童在某一方面的智力发育是良好,具有较大的优势,还是较差,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智力检测,这样可以为家长提供较准确的依据。虽然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其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儿童的兴趣往往是多变的,不稳定的,而且会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受社会环境、舆论导向、学习条件和学习设备的影响,甚至对老师的喜好程度也影响着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使一些具有某方面天分的孩子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所以应尽早了解孩子的智力结构,及时正确地引导儿童的兴趣。

相关阅读

除了分数 我们应让孩子拥有什么?


将运动化成生命的一部分

西方人十分喜欢运动,他们将运动化成了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他们骑车、跑步的身影。夕阳西下,我们走进了一所美国小学。这里的公立小学运动场及运动器械是必须向社区免费开放的,因此这里聚集了许多孩子。运动场里的器械十分丰富,有滑梯、秋千,以及供孩子进行各种攀爬、平移及下滑的综合平台。地面用特殊的软木屑铺成,以免孩子不慎跌落地面而受伤。甚至还有专门为练习滑板车各种技巧而设计的专用区域。

这里许多孩子的手上都有老茧,问及原因,原来是经常在这些运动器械上“摸爬滚打”所致。更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说着便给大家在一个需要双臂交替探抓才能摆渡过去的铁架上做起了表演。她双臂交替前伸,手臂又有力又富于弹性,身体也随手臂的运动摆动起来,真是动如脱兔,矫若猿猴,在大家的眼前连续画出飘忽不定、优美灵动的弧线。我们在场的人都被这个孩子灵巧的身姿与轻松的技巧震惊了。

回想国内的孩子,情景于此确实有所不同。孩子们从一上学课业负担就很重,只有分数才是硬道理,卷海题山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小学阶段,中外孩子的身体状况还无明显差异。等到孩子发展到高中阶段,会发现不少国外的孩子比我们的孩子长得结实和更加富于朝气,性格上也更阳光与开朗。

我至今仍记得,一次美国的一所高中到北京四中访问。我带着学生陪他们一起登香山。走到半山腰,其中一位中国同学身体不适,无法前行,需要背下山去。我们同行的中国同学面露尴尬,不是不想助人,而是背着这么重的一位同学下山,一个人唯恐体力不支。就在这时,一位美国同学说他可以,一个人背起这位同学就走。不少男同学也都和我说过,与美国男生一起登长城,常常感觉到力不从心。他们在寒凉的冬天,还穿短裤。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

在加拿大的街头,我们被这样的一幅情景吸引了:一位年轻的母亲骑自行车,前面横梁上坐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孩。她的后面还跟着两个孩子。一个稍大些,大约五六岁左右;一个只有三四岁左右。两个孩子都自己骑着自行车,自行车后轮上辅助轮还未摘去。两个孩子跌跌撞撞地跟在母亲与弟弟身后。年龄稍大的还略微好些,年龄稍小的,因为持把的能力还很有限,经常会顺着地势溜到一边。溜出去后,自己再把持着自行车重新找回方向,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谁帮他。

这样的情景着实让我们感慨。我们其实还是不习惯让自己的孩子去“自我完成”。我们的基本习惯是呵护、照顾、代替、包办,甚至完全不用孩子去做什么,就让孩子实现他的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我们把这些当作是对孩子的爱。有时我们会在地铁、车站等场所看到一些来旅游的外国年轻女孩们,常常身背高过头顶的旅行包,这可能与她们从小的“锻炼”有关;而我们的姑娘更娇弱,她们是不会“负重”的,她们甚至会以“负重”为耻。在对孩子的问题上,我们的基本意识是鸡妈妈,我们习惯用翅膀盖住孩子。

有了高分并不一定就有幸福

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我见到了曾经教过的一名中国学生。他对我讲起了这样的一件事。第一次入大学,是父亲陪他来的。进入宿舍后发现,没有床具,只有木板。后来一问,原来每个人的床具都需要自己去组装。他和父亲手忙脚乱地装了大半天,可还是没有把这些木板各就各位。就在这时,旁边宿舍的一位美国男生看见了,他拎着自己的工具进来,三下五除二,没费太多工夫,就把一套床具给装好了。据说,国外的人工费很贵,许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完成。还听说,有的家庭甚至自己搞装修。

在国内,我们总是直觉地认为,只要有高分数,孩子将来就会有幸福。所以整个教育的过程,简单、机械追求表面化的分数,代替了丰富而完整的人生发展。而在“分数”之外,有许多无法考查或考查不充分的东西,却对一个“人”的幸福生活至关重要。例如:做家务的能力,对日常普通生活的热爱以及建设性的情趣,协调家庭成员关系的能力,恰当得体的着装以及自我修饰化妆能力,健康灵活的身体状况,开朗活泼的性情……当然还包括对孩子十分重要的动手能力。其实,考上一个好大学,甚至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离幸福还很远很远,但我们似乎想不了那么多了。

怎样看待双语教育


3岁以前,是孩子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家长如果能在此期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外语的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极大的好处。此期孩子学习外语不必像成人一样要经过用母语思维再转换成外语的过程,此时的孩子语感特别好,你教他双语,他就能用双语表达意思。这在成人往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期。现在,不少家长及幼儿教育机构都已注意利用这一时期在教孩子母语的同时,再教孩子一门外语,也说是所谓的双语教育。应该说这是一种育儿的好方式。但是,还要注意的是,正由于此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所以,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不确切的语法或不标准的语音语调,孩子也会“全盘接受”,并可能影响到他日后的学习。所以,如果要教,一定要准确,这应该是双语教育的一项原则。

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只有少数高收费的幼儿园中聘请有“外籍教师”,大多数的双语教育还是由家长和学过外语的教师担任的,不准确也就难免了。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既学好双语,又掌握准确呢?有一个方法,家长可以参考,为孩子选一套适合儿童收看的录像教材。最初,家长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将之生活化。比如,要教孩子学习苹果,家长就可以拿一个苹果递给孩子,对孩子说:“给你一个(苹果),这苹果就用外语单词。然后,家长可就此词多方面提问,如(苹果)好吃吗?(苹果)核扔到哪儿呀?等等,如此有意地让孩子在无意中学习,效果往往不错。当孩子对教材中某一课的内容不再陌生时,就可以让孩子看电视了。孩子就会很有兴趣地边看边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家长就不必再在母语中夹外语单词而是直接用外语短句与孩子交流了。此时,可以让孩子看一些外语动画片以提高孩子的学习乐趣。采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可使孩子学习双语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也会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和语法。

当然,如果连这些条件也不具备,就不必急于让孩子学习双语。

育儿大本营:家有“悲观派”孩子,家长应正确看待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姑娘兴高采烈跑进玫瑰花园,一会儿跑出来举着手指头对妈妈说:“讨厌的玫瑰花!花上有刺,扎疼了我!”妈妈微微一笑,对女儿说:“你也可以这么想,每根刺上都有一朵玫瑰花,多美好啊!”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有所感悟,原来同样的事情,看待的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带给自己和别人的体会也就不同。生活中,我们努力持有正向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养成正向思考的习惯,但有些家长不管如何努力,还是会发现孩子比别人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习惯以指责、抱怨的语气来说话。究竟应该怎么来引导呢?

某个星期天,我带着“妈妈PLAY”教室的孩子们临时起意去了北海岸。偏偏天公不做美,要下海玩的时候,竟开始下起雨来,孩子们还是淋着雨下海去捞鱼、找寄居蟹,不亦乐乎。后来倾盆大雨落下,大家才失望地上岸换干衣服,不甘就此打道回府的我们又寻到一家民宿,吃了一顿以新鲜海胆为主打的海鲜大餐,才心满意足地踏上归途。

悲观派与乐观派取决于天生气质

在大雨里去海边玩,是一个很特别的经验,有趣的是,也可以从中看出孩子们的个性与气质。一种就是不停抱怨的“悲观派”,同行的孩子中就有一个,不论到哪里他都是先批评:

“这里不好玩!”

“完了!下雨了!”

“我又不吃海胆,很无聊。”

种种令人扫兴的言论,令人闻言十分尴尬,他父母几度忍不住出言责备他:“再这样说,下次就不带你出来了!”

与之相反,另一种孩子就是苦中作乐的“乐观派”,我女儿就是这类小孩的代表。她看到下大雨了,仍很乐观:“没关系,说不定一会儿就停了!”

而且随时不放弃希望地询问:“妈妈,我们等一下还有机会下海去玩吗?”

听到要吃从吃过的海胆也很开心:“等一下我们可以看到活的海胆吗?”

我以前一直以为,乐观或悲观和后天环境、教养有绝对的关系。后来通过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和相关书籍了解到,原来一个人的悲观、乐观受天生气质的影响竟然比后天环境影响大得多!

拥有一个天生乐观的孩子很幸运,他们天生容易感受到环境里让他舒服、愉快的事物,总是展露笑容、甜蜜开心,比较讨喜;然而,有许多孩子却偏偏属于另一类,喜欢批评、抱怨,对生活存有许多负面,甚至唱反调的看法,他们被说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我们把这种差别归结为孩子的情绪本质不同。所谓情绪本质,就是一个人在一天清醒的时间所表露于外的情绪中,属于正向的和属于负向的比率。因此,孩子也大致可以分为“情绪本质正向”和“情绪本质负向”。

“情绪本质负向”孩子的教养方式

环顾周遭认识的孩子,我发现排除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的因素之外,属于“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仍然不在少数。这些孩子比较容易感受到环境中不愉快的部分,哭泣、发怒的时间居多,说出来话的总是没一句好听的,让人觉得他们难搞、麻烦,有时甚至让父母觉得丢脸、尴尬、抓狂。他们不容易讨大人欢心,也不容易受到同伴欢迎。教养这样的孩子通常比较辛苦。可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他的天生气质就是如此,并不是故意的。

如何对待和教养这样的孩子呢?我总结出两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正向看待负向气质

作为“情绪本质负向”孩子的父母,应该努力做到的第一点就是:正向地看待他的个性。我们不妨这么想,习惯吹毛求疵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很棒的评论家、发明家,只要我们要帮助他学习将追求完美的性格用在正途上,而不要把这样的个性用在对付亲近的人或家人的身上即可。

◇运用同理心,坚持原则,以不变应万变

对待“情绪本质负向”孩子的另一个方法,就是以同理心体谅他的抱怨,但要逐渐教导他用适宜的态度去面对,也就是建立一种思维语言规范。

比方说,你辛苦煮了饭,结果家里那个说话听话的孩子一上桌就大剌剌地抱怨:“我最讨厌吃饭了,为什么不煮面?”但是你明明知道,如果煮的是面,这个孩子一定又会说:“我想吃饭,为什么老是煮面?”这时你该怎么办呢?揍他一顿?不许他吃饭?自己气得半死?

或许你可以试着说:“喔!原来你今天不想吃饭。”(先接纳孩子独特的感受)

“妈妈很乐意煮你想吃的食物,不过因为你没有提前说,妈妈并不能保证天天合乎你的心意。你现在可以选择吃或不吃。”(坚持该有的规范)同理,孩子若是抱怨:“今天这里好无聊!难玩死了!”妈妈可以动怒说:“不好玩就算了!那下次就不要再带你出来玩了!”也可以心平气和地说:“喔!你觉得今天不好玩。”(同理而非责骂)

“妈妈也很希望今天是个好天气,不过,天气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虽然下大雨,但是妈妈还是很希望可以出来走走,才决定开车出来。你可以决定今天要不要玩得开心。不过,我们下一次可以找个好天气再来玩一次。”(引导他思考如何解决他的负面情绪)

这类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孩子选了一个玩具,事后后悔了,说:“我怎么这么倒霉,选了这么烂的玩具!”妈妈听到这样的话很可能气话脱口而出:“我花钱买给你还嫌,还给我!不准玩了!”不过事实上这样并不能让孩子体会到他口出恶言所造成的损害。不如换个方法:

“看样子,你现在不喜欢这个玩具了。”(同理孩子的心情)

“很可惜,妈妈花钱买玩具给你,本来是希望你开心。不过,现在已经没有机会可以更换了。等我们明年再买生日礼物时,你可以好好想一想,选一个不会让自己后悔的礼物。”

我当老师的过程中也常遇到这样的孩子:“老师,你的礼物好烂喔,都没有我喜欢的!”

通常,我都会和颜悦色地说:“啊!老师辛苦地准备小礼物,却被你嫌弃,我很难过喔!不过,老师今天准备的小礼物就是这些,很抱歉没有你喜欢的,但是你可以自由选择要拿或不拿,都没有关系!”

通常,我这些话一出口,孩子就会露出稍带歉意的笑容,然后闭口不言,乖乖过来选礼物。因此,我发现这类孩子只是“习惯性挑剔”而已,并不见得是真的故意要藉此伤害对方的感情。所以,只要你换个态度同理并接受他们的情绪,他们就会改变态度。

如果,大人们能够一方面展现对孩子的了解与接纳,另一方面协助孩子体认生活中难免有不能尽如人意的事,那么这类孩子就能自在地说出想法、抒发感受,不舒服的情绪就能得到纾解。

当然,面对这样的孩子,即使用对方法,也未必能够立竿见影。因此心理学专家还给开出两个药方:“温柔的等待”和“用心而不期待的笃定”。孩子只有在被理解的情绪里,才能够觉察自己的特质,学习说抱歉,并逐步懂得关照别人的感受。

怎样看待孩子“慢吞吞”?


因为孩子此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慢”、“拖拉”和“不听话”等外在表现现象有其非常积极的一面,因此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的下,应该尽可能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其有效实现更多信息的复制采集、储存和交换。

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和上学总是慢慢吞吞的孩子。首先父母会发现有这些问题的孩子,孩子醒来之后决不会像大人一样躺在床上闭目养神,而是会非常有精神的忙活自己的事情,比如在床上蹦跳玩耍、故意不穿衣服和父母打闹、会找出很多理由和条件让大人完成、让他自己穿袜子,他不是发愣,就是把袜子套在手上或者大拇指上,自己跟自己玩耍、让她自己穿鞋子,只要不盯着她,她就会穿着一只鞋子跑去摆弄摆弄玩具。。。。。。总之,这种状况直到惹怒家长,才乖乖的“听话”。

上述状况我们会看出,孩子只要一睁开眼睛,他们就在积极的抓紧时间实现信息的采集与交换,他们是无法理解和考虑到父母是需要按时上班的、早餐是有时间限制的、穿衣服就是要迅速,其他的事情是不能够考虑的、做一件事情是要一心一意的。。。。。。当面对父母的反复唠叨(提醒)和恼怒,孩子们的心理肯定是无比惆怅,一定会无数次的问:我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要忙活,这么着急干什么呢?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对孩子这种行为进行合理调整:

?

起床后不要一味的提醒孩子要迅速起床,而是要迅速捕捉到孩子此刻的兴趣点,然后参与并进行有效转移;

?

在没有特别时间要求的情况下,以保证孩子安全为前提,给孩子一些“慢”和“拖拉”的时间,比如周末;

?

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利用钟表,当孩子需要时间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时间,前提以出门时间作为合理交换。

从普遍规律上讲,没有天性比较“慢脾气”的孩子,只有当孩子主动思维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培育,才会真正呈现出父母所理解的“慢”,这在学前阶段是无法给孩子定性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