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童话故事
2021-03-30 月亮上的童话故事 豌豆上的公主童话故事 山坡上的花的童话故事面对孩子的奇思妙想(上)。
翔宇妈原帖:1997年秋天,翔宇两岁,我离开他外出工作已经半年多了。他和爷爷、奶奶、姑姑在小山顶上的花生地里挖花生。一边笨手笨脚的帮倒忙,一边望着远处公路上跑来跑去的汽车想心事。突然说出了一串令地里所有人目瞪口呆的话:“长大了我要种很多长果(花生在家乡的俗称),卖了钱买汽车,用汽车拉人,呜呜——拉了一趟又一趟,拉了一趟又一趟,挣很多钱买东西再卖给别人。我就有很多钱了。”当他姑姑在电话里边笑边告我这番话时,我真的惊呆了,不知他怎么就把那么多东西连在一块儿想出么一条发财路。我和他爸爸打趣说:“可能会有一个出色的商人或企业家子了。”
三岁多跟我们住在一起后,他真是让我大伤了一番脑筋。且不说那些让我无法回答的怪问题,单单那些怪想法就够我头脑发昏了。因工作忙不能和他一起玩,所以经常给他纸笔让他画画,可发现他对我教的简笔画不屑一顾,更喜欢自己随心所欲地边画边自言自语。画出来的画常常是事物不好的一面,或是涂色不够鲜艳,灰蒙蒙的,甚至拒绝涂色。瞧,他是这样介绍他画的内容:“这画的是一个苹果,苹果里长出了虫子,很多虫子在爬。”“这是一个香蕉,皮掉了,从里面掉出了虫子。”“这棵树生病了,树叶都掉了。”“这是河,河水脏了.......”太多了,没办法说完,每一幅画出来都让我哭笑不得。我多少次对他讲:“画是要给别人欣赏的,看上去要觉得美,象你这样乱七八糟的,别人看都看不懂,怎么会喜欢呢?记住,下次要画漂亮点儿。”尽管他当时点头称是,可下次还是照旧。有一次他又在画,等他画了一会儿我过去看,他说画的是石头;又过了一会儿我去看,他说又画了些石头和草;又过了一会儿我去看,他说石头长成了大山。这幅画看起来还以,构图也不错,我夸奖了他并提醒他涂色。心里想着终于有点画样了。当我高高兴兴又一次去看时,简直气疯了。原先的内容不见了,整张纸全涂成了黑色!我冲着他大叫一声:“画什么呢你?怎么全成黑的啦?”他抬起头望着我那凶巴巴的样子委屈的小声说:“天黑了,大山看不见了。”天哪!我真不知该怎样和他讲,这孩子大脑是不是有问题?整天都乱七八糟的想什么呢?忍不住对他发了一通火最后说:“不会画别画了,以后再也别画了。”这当然只是气话,第二天我照样让他画,然而他真的不画了,就是上了小班以后在幼儿园里学画画也不如别的小朋友造型好,涂色均匀。虽然我用尽办法哄他画,可他总是一句话:“不会画,画不好。”(大家千万不要象我这样对孩子。)我几乎绝望了,对自已以前的做法深感后悔和内疚。细细地回忆他所画的那些画,似乎和当今的地球生态有着某些联系,又想到他那么喜欢看有关大自然的VCD,莫非他天生就有一种忧患意识?正在这时,我们要到广州参加广交会,因在家没人照看而把他带了去,并带他去参观了广州市郊的航天奇观,在那儿他认识了火箭、太空,卫星......于是,他又迷上了航天,对茫茫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了以前的教训,我再也不敢也不再对他的一些奇怪想法横加指责,凭着他的新兴趣,我试着和他一起画地球、画月亮、画火箭......当他又一次拿起笔画他的内心世界时,我庆幸终于又让他找回了自已的内心世界。以后无论他画什么,我都会夸奖他想法好,然后再适当的提些建议.同时很少帮他画,因为我的思维和他的不一样,在幼儿园里,他也时常为了内容而顾不上涂色,我不再着急,因为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造型和涂色是一种技能,可以训练,而想象力却没那么容易。
从这以后,我比以前更喜欢根据周围的事物向他发问,有的他可以马上答出来,我也就马上表扬他,答不上来的就加以引导,直到他答出来。有时还会从回答中找到新的问题。下面是第二次带他去广州回来时大巴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一段对话,是由路两边山上用石头水泥砌起来的护路墙和导水沟引起的。
“翔宇,你看路边的山坡都用石头水泥砌起来了,上面还有一条沟,
你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
“想一想。”
过了一会儿:“想不出来。”
“那你说要是下雨时山上会怎么样?”
“有水流下来。”
“对呀,如果雨水很大,山上的石头和泥土会怎么样?”
“会被水冲下来。”
“冲下来冲到哪儿呢?”
“冲到路上,噢!我知道了,砌起来是为了保护路!”
“对呀!回答的真棒!”我高兴地搂住他亲了一下,以为问答到此结束,谁知他又开了口:
“其时不用这样也可以呀,可以用铁丝网围在山身上啊,那样还可以长出草,不是更好看吗?”
“可是铁丝网会漏泥沙呀。”
就用很细很细的,只漏水不漏泥沙的那种。”(转下文)
下一篇:面对孩子的奇思妙想(下)
相关阅读
对付任性孩子的奇法妙招
很多人都说:“孩子越小越可爱,长大了就讨人厌。”这不,三岁的儿子咏咏,开始到处跑,更让我操心了。不过对任性儿子我也有几个妙招:
1、暂时不理睬。
儿子一看到他爸爸拿螺丝刀、剪刀,就高兴得不得了,还拼命嚷着“给我玩玩”。老公说,危险品,小孩不许动,他却更有兴趣了,不给他,就生气,倒在地上哭,见老公没有应允,又开始砸东西。我们沉默,不理他。孩子懂得察言观色,闹了半天,还引不起父母的关注,一般就会“偃旗息鼓”,所以,有时我不理睬他,他反而会过来找我笑笑。或者关禁闭,让孩子反思,意识到自己是犯错误了,关的时间不要长,但父母的态度要坚决,之后,再跟孩子讲道理,说明不能这么做的理由。
2、转移注意力。
有一次大冬天的,儿子居然乘我不注意,偷偷跑到卫生间开水龙头玩,把衣服都搞湿了。我想打他,然而冷静下来后却平静地对儿子说,天太冷了,玩水会把衣服打湿的,冰冰的水浸到身体里去,会感冒、会得病,要吃药、要打针了,我们一起出去让太阳公公晒晒暖,玩玩球做做运动好不好?一般情况下,孩子会高兴地放弃玩水的念头,而跟随大人去打球。
3、赏罚并用。
当孩子任性胡闹时,给孩子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再闹下去,将得到某种奖赏;一种是闹下去,会受到处罚。孩子在听清两种结果后,通常会放弃吵闹以获得奖赏,这时父母要抓住时机给孩子讲明道理,让他明白,正当的要求,父母会同意;不正当的要求,闹也是没有用的。
不过应注意,有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固执”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父母不要一味指责、惩戒。哪些“固执”行为是可以肯定的呢?
首先,孩子认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时候,会执拗地“坚持真理”。比如,儿子到楼下的花坛玩,看到路人牵着一只小狗走过,他很喜欢小动物,就会有意识地跑过去看小狗,摸小狗。这时,我会讲明不应太接近小狗的缘由,然后说,妈咪抱着你,走近点瞧瞧它,宝宝还小,一定要有大人的保护。
其次,父母本来答应做而违约的时候,孩子也会表现得很固执。有一次,我答应周末休息带儿子去吃肯德基,但到了那天,儿子上火了,又赶上下雨,就没有去,以为这么小的孩子一讲过肯定就忘了,谁料他那天就不要我了,跟着他爸爸看白雪公主,还说妈咪骗人会长长鼻子。
最后,孩子的正当行为被忽视或粗暴干涉后出现的执拗行为。例如:儿子睡觉时要看天线宝宝,然后看完一集又一集,10点多了,我就强制关了电视,拽着儿子上床睡觉。孩子也有自尊心,不尊重孩子自然会受到他的反抗,儿子于是就很不开心,哭鼻子闹情绪。然后我拿着天线宝宝的书,给他讲故事,说天线宝宝也是等太阳公公出来了才出去玩的,宝宝看一下,现在有没有天黑。儿子说,天黑。我问天黑要干嘛?他回答说,天黑要上床睡觉。我说,宝宝睡好觉,明天妈妈带你出去,像天线宝宝一样散散步逛公园。于是儿子就乖乖睡觉了。
面对任性的孩子,妈妈怎么办(上)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面对任性的孩子,妈妈怎么办(上)”,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虎子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最近为潼潼的个性也头痛得紧,如果说以前我对孩子的教育还可以“跟着感觉走”的话,在这个问题上我现在有点找不到感觉了。
一直以来,潼潼的个性我很欣赏,也很注意保护,但现在看来其负面的影响是孩子变得非常自我,在幼儿园明显地跟集体不合拍,他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专注到不理会一切,比如说大家都在做操,他却伏在地上看蚂蚁;大家都在上英语课,他却坚持要在一边看老师新买的动物书;老师带他去手工教室上手工课,不一会儿却发现他自己从手工教室溜回班上了,理由是“我不喜欢手工课”(但前不久在我的强迫下他从头至尾地做好了一件手工作品,仿佛一下子开了窍,最近又迷上了做手工,整天画画剪剪都不觉得烦了)。此类的现象时时都有,而幼儿园的老师现在也持尊重孩子个性的观念,即使大家上课,潼潼不去上,老师也不会强迫他,对此我不知该喜还是该忧。希望妈妈们都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互相启发一下思维。我想,在提倡培养孩子个性的今天,提醒一下大家考虑和避免其负面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gaoyijia的回复:(写于11/8/20017:57:06PM)
现在幼儿园都比较提倡以幼儿发展为本,你的担心是多余的,主要在于老师和家长的引导,这是非常重要的。妈妈对孩子的希望都很高,总认为在集体生活中,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步调一致,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孩子都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动手能力是不一样的,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让他自由选择玩具,自由选择活动,自由选择同伴。适当的活动规则要老师或妈妈爸爸和孩子一起来制定,充分尊重孩子,你会发现你的孩子综合能力在不断的提高。
面对任性的孩子,妈妈怎么办(下)
8大奇招巧妙对付任性宝宝
孩子任性是不懂事的表现。如果家长对孩子爱抚过多,要求过少,甚至有求必应,那么孩子任性往往比较严重,不易纠正。那么,怎样纠正孩子的任性呢?
一、关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反抗期”
在对待孩子任性的问题时,家长充分理解幼儿独立性的发展规律是至关重要的。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3-4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此时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象故意与父母作对,往往到4-5岁时这种情形依然延续,孩子经常表现出不服管教的特性。孩子的这种独立性倾向常常被大人们认为是不听话,实际上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此时,若是一味地对孩子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孩子可能会变得听话但同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则受到伤害,独立性的发展更会停滞不前。正确的做法是: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因势利导,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充分鼓励和满足;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也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强硬手段。
二、沉着冷静地对待孩子的任性行为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是对的。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办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三、转移
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四、冷处理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大人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事后,家长可对孩子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并对他说"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来鼓励他。
五、提示在先
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大人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
六、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果孩子在街上吵着要买雪糕,家长可以说:"你不是说你很坚强的吗?怎么连不吃一块雪糕都受不了。你究竟是真坚强还是假坚强?
七、适当惩罚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饭,家长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就会按时吃饭了。
八、注意把握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技巧
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让孩子"蹦一蹦能够得着",即应该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而不是孩子怎么付出努力都达不到的过高要求。提出要求时,要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此外,提要求的口吻,应是肯定、亲切的,这样更易于被孩子接受。
如何面对孩子的尖叫?(图)
尖叫是孩子最常使用的情绪表达方式,孩子为什么喜欢尖叫呢?育儿专家表示,一般常见孩子尖叫有下列几个原因。
案例
三岁的岐岐生长在三代同堂传统大家庭里,乖巧听话、不爱哭闹,是长辈及父母心目中的乖小孩。但是最近妈妈又为岐岐添了个弟弟,不知为何?以往乖巧的岐岐似乎变得无理取闹,一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当妈妈阻止她想做的事或拒绝她的要求时,岐岐更是拉长脸、扯开喉咙放声尖叫,问其原因,不是一昧用尖叫回应,就是坐地耍赖,让家中的长辈及父母束手无策,头疼不已。
尖叫的原因
“尖叫”是孩子最常使用的情绪表达方式,孩子为什么喜欢尖叫呢?育儿专家表示,一般常见孩子尖叫有下列几个原因:
(一)过分溺爱
在过份保护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因为大人的关爱、呵护,容易养成自傲及予取予求的心态,一旦大人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或遇有不如意,就会以尖叫来表达自己的不高兴;而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也会以尖叫来吸引周围大人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尖叫就成为孩子发脾气、满足需求的绝佳利器。
(二)嫉妒心作怪
当小公主、小王子升格为姐姐、哥哥时,从原来拥有的三千宠爱集一身,突然间被另一个新娇儿所取代,嫉妒心和愤怒心可想而知;若此时父母只忙着照顾新生儿,还希望孩子能够学习独立照顾自己并照顾弟妹,甚至有时强迫孩子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分给弟妹玩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不平衡不舒服。当孩子在没有心理准备下,就要学习面对另一个竞争者,当渴望求助时却被父母以“没有空”拒绝时,孩子心理和安全感需求被忽略了,便会开始出现行为退化的现象,认为只要学习刚出生时的婴儿一样大哭和尖叫,父母就会来关心他、注意他、爱他。
(三)身教失当
孩子天生就是个“模仿小天王”,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例如当父母和朋友通话时,不是高谈阔论就是用尖叫的表达方式,孩子看了也会学习;当父母遇到不如意时或看到令自己害怕恐惧的事物,便以“尖叫”的方式直接表现自己的情绪时,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跟着模仿,所以父母的“身教失当”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四)高标准的亲子关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高,每天总是不忘唠叨、耳提面命孩子:“爸妈以前都没有这么多玩具和新衣服,你现在已经很享福,不要再不满足了……”、“都几岁了,这么一点小事都处理不好?”、“你看看隔壁家的小玲,又乖,又有礼貌、守规矩,一点不用父母操心,你呢?就只知道吵吵闹闹,什么时候才会学乖啊……”父母的疾言令色、喜欢做比较、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幽默感不足等,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都是存在着无形压力,孩子压力一旦无法获得解决或抒发,便会以最原始的宣泄情绪方式——尖叫,来表达其内心的不悦。
尖叫孩子的特点
以尖叫方式处理情绪的孩子,经常会出现下列的外显行为:
1.拉长了脸表示自己不悦的情绪。
2.若身旁有其它物品,很可能随意拿起来扔掷。
3.嘴里不时发出呜-呜的声音,旁人询问时会故意越叫越大声。
4.不停地挥动着手臂,双脚也用力跺踩地板。
5.扯开喉咙发出尖锐的呼喊,吸引大人对自己的注意,强烈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情绪。
6.坐或躺在地上耍赖甚或翻滚,无视周围旁人的眼光。
尖叫的不良影响
虽然每个孩子在某一段时期都会出现尖叫行为,但长时间下来却会对孩子成长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
1.丧失基本生活技能: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习惯处处“代劳”,这容易让孩子舍弃一切自我学习机会,待孩子长大后便会发现,周围同龄人都有基本的生活能力,自己却没有,不仅容易被排挤,也会影响到自信心。
2.情绪管理失当:习惯以尖叫来发泄情绪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较缺乏忍耐宽容的心胸、忌妒心强、容易半途而废、自暴自弃等,且不易获得别人的认同。因此,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上自然无法正常的维持。
3.挫折忍受度低:当遇到问题,不愿意去面对或解决时,“尖叫”就成了孩子表达需要寻求的协助方式。孩子一尖叫大人就帮他处理,长久下来,容易养成孩子面对挫折的忍受度低;日后进入团体生活时,稍有挫折压力,便会无法应变处理,“逃避”便成了解决问题最佳途径。
4.声带受损:长时间的尖叫,不仅对孩子的声带造成伤害,更可能变成无法恢复正常声调频率的遗憾。尖叫久了不仅口干舌燥,有时还会出现呕吐的现象,影响幼儿身体健康。
面对叫声,父母应该做的
面对孩子爱尖叫的行为和习惯时,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1.带离现场。如果是在公共场合,人较多的地方时,父母可以先将孩子带离开现场,然后再分析孩子尖叫的原因。
2.尖叫比赛。有尖叫习惯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尖叫会带给周围人不舒服的感觉。家长不妨考虑与邻居妈妈协商,把爱尖叫的小朋友都聚在一起,举办一次“尖叫”大赛。让孩子感受到放声尖叫后会造成别人的反感及喉咙的不适,并趁机教育孩子,“尖叫”有哪些害处,如影响到别人、造成喉咙不舒服、妈妈不开心等,让孩子了解原因进而改善不良习惯。
3.了解原因。与孩子独处时,当孩子使性子尖叫时,不要立即去阻止,父母可以花些时间、耐心观察,看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尖叫。当孩子情绪缓和之后,再与他好好沟通,并倾听孩子心里的想法。二三回以后,多数的孩子都能改善自己尖叫的毛病,且重复再犯的机会很少。
良好的亲子关系化解不良习惯
喜、怒、哀、乐是上天赋予人类最原始表达情绪的本能,在未经成长历练下,自然无法对自我情绪控制得宜。如果父母平时能对孩子情绪反应多一点关爱,慢慢地,孩子一定就可以改正不当的表达方式。下列一些方法,父母可以试一试。
1.管教孩子之前,父母应先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好的情绪,无形中也会成为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有助于提高宝宝的情绪智商。
2.不要拿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忌妒心往往蒙蔽宽爱的心,且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与创作力,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更不要过份挑剔、怀疑孩子做事的能力,应多给予肯定性的鼓励,切忌无故对孩子发脾气。
3.给予孩子更多尝试失败的机会。在失败中记取经验,才是未来成功的关键。父母应以身作则,少说多做引导孩子迈向正确的学习道路。
4.关心和拥抱,让孩子忘记失望的沮丧,愉快面对挑战。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关心和拥抱,非常有益于孩子。以后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孩子即可控制自己起伏的情绪。
5.带孩子到自然中尽情呐喊与宣泄。如果短时间孩子无法改掉以开声音作为宣泄情绪的方法,建议父母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对着绿色的森林或壮阔的大海放声呐喊,透过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不良的情绪宣泄方式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