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让兴趣班扼杀孩子兴趣”,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一项调查表明,多数孩子厌倦父母安排的才艺培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接触一些活动,的确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但如果孩子同时需要学习的规定项目太多,结果却会很糟糕。

兴趣班太多,反而“扼杀”兴趣

调查报告显示,3岁以下孩子的父母明确说自己的孩子一项才艺都没学的仅占约10%。约有60%的3至6岁孩子,所学的项目在1到3项之间。特别是6岁以上的孩子,大多数选学3项以上的才艺,35%的孩子甚至选学过6项以上的才艺。有关专家认为,无论怎么选,都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

但是,对于参加兴趣活动始终抱有“很浓兴趣”的孩子仅占四成左右。意外的是,有些父母在感叹孩子的兴趣随年龄增长反而下降时,不无遗憾地说:“兴趣班成了兴趣的杀手。”因为约有5%左右的孩子认为自己“一直就没什么兴趣”,只是在应付家长的安排。

与此相反,家长的“兴趣”大大超过孩子。调查发现,当孩子表示不想继续参加才艺兴趣班时,大部分父母都会想尽各种方法促使孩子坚持下去。

国外专家:孩子“虚度光阴”不是罪恶

其实,望子成龙的心情,古今中外的父母都差不多,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父母们都会受不了。但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英国心理专家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也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帕特里克?奥唐纳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他认为孩子天生具有游戏和探索的天性,在3岁之前,这种行为一般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3岁以后,是孩子自主期。如果孩子们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希望融入孩子间的社交活动,他们就不会感到无聊,除非他们没有玩伴或活动的限制太多。

而5岁-6岁更是孩子们自主社交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不喜欢过多和父母待在一起,而更喜欢和其他同龄的孩子玩耍。奥唐纳说,这时候,那些喜欢分秒看着自己孩子的父母要注意了,不能时刻充当“卫星定位仪”,监控孩子。

“无聊”有助储存能量

爱哲希尔大学资深心理学讲师理查德?拉里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拉里指出,一定时间的“逃离”和创造力对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无聊的时候。拉里称,父母不要每时每刻照看自己的孩子,而要留给他们独处的时间,给孩子们自娱自乐的自由。

奥唐纳对现代英国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来父母过多安排孩子活动的教育模式,已经令英国青少年养成了需要别人领导和不会自己作决定的性格。奥唐纳发现,15岁以下的青少年普遍没有自信,无论去酒吧或参加其他社会活动,他们都希望有一个“带头人”,直到17岁或以上,一些年轻人才拥有自主作决定的能力。

来自:金羊网

延伸阅读

兴趣班咋成了孩子的兴趣杀手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了幼儿园可以收费与禁止收费的范围,兴趣班成为接下来幼儿园规范发展中必须禁止收费的项目。然而,除了在幼儿园中举办的兴趣班外,幼儿园外还有大量社会机构举办的兴趣班,其收费的混乱、儿童性的缺失都远远超出园内兴趣班。 上美术兴趣班后,玥玥不喜欢画画了

玥玥今年5岁,在家里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画画。家里的墙上、地上、桌上都留下了她的“大作”。看到玥玥对画画如此有兴趣,妈妈在征求了玥玥的意见后,决定送她上一家在当地颇具名气的兴趣班。上了5次之后,妈妈发现玥玥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家舞弄颜色了。又上了3次之后,玥玥跟妈妈说不想学画画了。妈妈问她原因,她说不好玩。妈妈觉得这样半途而废不好,就强迫她继续上。后来,只要一提到上美术班,她就找理由拖延,或东躲西藏地不肯出门,有一次甚至还想在路上逃跑。好容易把一学期的课上完,她说什么也不愿意再上美术兴趣班了。

应该说,玥玥的表现具有普遍性。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没上兴趣班之前,孩子对画画、跳舞或者唱歌兴趣十足。然而,几次课下来,很多孩子就会哭着不肯去,孩子的兴趣怎么会突然消失了呢,兴趣班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儿童性缺失使“兴趣班”南辕北辙

从儿童发展的立场来看,“兴趣”是儿童生命生长过程中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内在冲动,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并不是培养的结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园外的很多兴趣班,并没有引导儿童的自然生长,而是扭曲了儿童自然的生长轨迹,磨灭了儿童教育中的儿童性。

所谓儿童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大纲,满足他们内在的生命冲动和好奇欲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静观当下许多以培养儿童兴趣为幌子的园外“兴趣班”,我们可以发现,其教育教学中无视、忽视儿童性的现象不在少数,它们共同削弱了儿童发展的内在冲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无视儿童自身的发展大纲。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生命的早期具有其自身的发展大纲,有其内在的成长驱动力,这就要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需要以儿童现有的生命能量为基础。在皮亚杰看来,人为地推动儿童超越其自然水平就如同训练动物在马戏团表演杂技,这种做法对儿童的正常成长并无益处,反而可能导致其发展的阻滞。社会上的各色兴趣班恰恰无视孩子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用加速发展的方式,以“教师的教学大纲”代替“儿童的发展大纲”,以教师的目的性需要规约儿童的成长性需要,儿童的兴趣就在这样的“被规约”、“被代替”中渐渐消失,最终造就了无兴趣的儿童。

从这些兴趣班的做法来看,比较典型的做法就是拔高教学难度、延长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拔高主要体现在将高年龄段的学习内容下放到低年龄段学习,如让小班的幼儿学习本应在大班学习的跑跳步,让中大班的孩子学习本应在小学学习的识字、写字等。延长教学时间,主要指无视儿童的有效注意时间,为了经济效益,设定较长的单位教学时间。过长的学习时间、过高的学习难度,使得孩子发自生命成长的“玩颜色”、“耍乐器”、“嬉线条”的本真需要被压抑,儿童成了一个接受的容器,其自主探索、好动、尝试的欲望被阻断。原本生龙活虎的儿童,被兴趣班中非儿童性教学转化成了学习的机器,好奇好玩的探索过程变成了兴趣班上枯燥的静坐时光。

其二,忽视儿童兴趣发展的支持性条件。

幼儿对事物的兴趣源自于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冲动,但幼儿的兴趣又是不稳定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支持性条件。就幼儿期而言,幼儿对事物兴趣的维续并非来自于端坐静听,它需要多种感官的探索与尝试。这里以幼儿的舞蹈兴趣为例来加以说明:

前苏联学者苏菲认为,儿童在进行音乐想象与创造时,需要借助于故事媒介。她认为,如果一个音乐作品能够让儿童联想到一件事、一个小动物、一个有意义的情境,他们就会喜欢它。在舞蹈律动中,当成人将音乐作品与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关联时,幼儿便能将自己的经验与音乐的意义相对接,生成“自己的”理解,创生出独特的动作表现方式。

然而,在许多兴趣班的舞蹈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观察模仿”的教育方式,通过讲解示范的方式将音乐的情绪、情节、意象反馈给幼儿。在讲解时,教师主要采用客观描述的方法,即什么样的身体部位以什么样的方式做什么样的动作。这种描述方式远离幼儿的主观经验,忽视了幼儿的个体感悟与意义转换,幼儿只是在教师的示范、图谱、指令中刻板记忆、简单模仿,音乐本身的流动性、灵性被僵硬的口令与动作肢解,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下,幼儿的舞蹈兴趣逐渐被磨灭。

规范兴趣班,提升“儿童性”

园外兴趣班的繁荣是利益驱动的结果,是功利化教育的产物。其实,园外兴趣班的很多内容,在幼儿园都有,而且,真正遵循幼儿教育规律的幼儿园一定会尊重幼儿的兴趣。对很多幼儿来说,根本无需上园外兴趣班,因为它伤害了幼儿教育的儿童性,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制度,提升其儿童性。

建立执教人员准入制度。

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这七类。这七类均针对学校教育设置,没有涉及社会教育。由于社会上没有专门的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使得各式各样的人都可以从事兴趣班的教学,造成了教学水平的差异。因此,需要通过设立准入的门槛,杜绝不具备资质的人员混入教师队伍,帮助缺乏教学能力的人员充实相应的专业知识。认证时,需要从专业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考核。认证可以采用笔试和模拟教学、说课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要求的,颁发资格证书,实行凭证上岗制。

建立教学监督机制。

规范的教学机构需要一套严格的教学监督制度,如备课制、教育督导制、教育评价制度等。为了加强兴趣班的教学环节,提高兴趣班的教学质量,需要建立教学监督机制。专门的教学监督机制需要两方面的努力:自律与他律。自律指的是在兴趣班的内部建立一系列的制度。然而,兴趣班一个现状是,办班的投资方可能就是上课的老师,这使兴趣班自律行为的贯彻大打折扣,因此,还需要通过他律来加强监督力度。他律指的是教育部门的监督和家长的监督。教育部门可参照幼儿园的教学监督制度,结合兴趣班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督导、抽查、年审制度。家长可采用随堂听课的方式对兴趣班的活动进行评价。

建立从教人员培训制度。

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成长需要平台。对兴趣班的老师而言,其技能相对较强,但在教育观念、儿童心理、师幼互动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也正是兴趣班中儿童性缺失、儿童兴趣消失的主要原因。因此,社会机构也要建立相应的教师培训制度,借鉴幼儿园中的园本培训、片本培训、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素养。

兴趣班是利益驱动的衍生物,社会机构所创办的兴趣班更是如此。很明显,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兴趣班并不是为儿童的发展服务的。针对这样一种社会既存现象,有关部门有必要在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地取缔它们,并不断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以保障幼儿的受教育权,使幼儿的源自生命冲动的兴趣得以生长、持续并发展。

暑假孩子上兴趣班 家长要多考虑孩子兴趣


“送不送孩子参加兴趣班,家长请多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市优秀青年教师、幼儿高级教师翁琼在晨报“家长学校”上提醒幼儿家长。

昨日,“家长学校”走入江汉区盼盼幼儿园,就“放假了,一定要上兴趣班吗?”的话题跟家长们交流。

翁老师建议,家长不要自己认为某种兴趣班是对孩子有益,就想当然地送孩子去,这样反而让孩子更厌恶这个兴趣。最好是结合孩子个性及平时表现出来的兴趣点参加,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

家长莫跟风

“暑假里你家孩子准备读什么呀?”“总归是幼儿英文、舞蹈班什么的,小朋友都在读!”暑假期间亲友聚会,对孩子的“充电计划”成了不少年轻父母间的“时尚话题”。

不少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有一种从众或是盲目攀比心态:别的小朋友都去上兴趣班,不让自己孩子上,就等于孤立他了。其实这种想法对孩子不好,每个孩子的特点和个性都不相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同一种兴趣班,不要盲目跟风。

避学科,重素质

家长中还存在一种误区,认为送孩子去学习,是为以后上学做准备,就想着送孩子去学习学科类的东西,好让孩子多识字,会算术会英语。其实,如果孩子感兴趣愿意学,当然好,若不愿意,或学得吃力,他会认为学知识是件很苦的事,产生厌学情绪,这反而对以后上学不利。

因此,选择兴趣班时,家长应尽量避免那些偏重学科技能训练的课程,比如珠心算;应多考虑形式轻松、寓教于乐的素质教育课程。比如亲子课程、幼儿体格锻炼、开发思维的课程。

亲子交流增进感情

一些家长送孩子上培训班,是因为工作太忙,幼儿园又放假,想找几个兴趣班看管孩子:“反正支付了学费,就当把教子任务丢给了老师。”

其实,利用假期家长可以跟孩子多接触培养感情,也可以利用亲子交流来给孩子以教育,提高孩子的能力。例如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训练孩子说整句话。

又比如,“妈妈,我要喝水。”听到孩子这样喊,不妨狠心别理他,以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既可以说“请帮我倒杯水”,也可通过向他人寻求帮助锻炼沟通能力。

早教知识:兴趣班可能毁了孩子的兴趣


小提琴夺走了他的儿时

2006年10月23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小提琴夺走了我的童年》:小学三年级时,我每天早上5点就被揪起来,跟爸爸读两个小时的外语,随后才背着背包刚开始一天的校园生活。假如说外语、书法艺术仅算“加仓”,说白了的兴趣爱好——小提琴,一件事而言不啻于一场恶梦。因为它压根就并不是我的爱好,爸爸把自己的喜好与理想强加于帮我,夺走了我儿时的快乐。

那一年暑期,我每日要练8钟头的琴,新学期开学后也一样,学琴排出了我基本上所有的业余时间。接着是报名参加各种各样表演,得到各种各样殊荣,爸爸的爱慕虚荣获得巨大考虑,对拉琴的规定也得寸进尺,稍有松懈,接踵而来的便是手脚。

读大学后,我再没摸过小提琴,由于一见到它便会想起那一段痛楚的生活。爸爸妈妈们,小孩并不是大家的独享物,让小孩做他自己想干的事。

让小孩自身挑选特长

不容置疑,小孩有特长是必需的。现代社会,一点特长都没有没法立足于。可如何察觉孩子的潜力,如何鼓励孩子的特长,却有很大的大学问。

清华知名社会经济学专家教授田国强曾在一次专题讲座中,叙述了他的成长历程:刚读大学时学的是汉语,到了一年,越学越察觉自己并不宜搞写作,自身的兴趣爱好在社会经济学上,因此向院校申请办理改学经济发展。

儿童文化教育的所有重任可归纳为八个字:发觉儿童,释放儿童。发觉儿童便是发觉儿童的潜力特性和发展要求,释放儿童则是摆脱一切对儿童的拘束,让儿童变成自身的主人家。事实上,人仅有在自身很感兴趣的层面发展趋势,人生道路才会出现幸福快乐的体会,路才可以走得更长远。

家长如何给孩子选择兴趣班


家庭教育周刊报记者在做一个专题,关于孩子报兴趣班的事,并就这个问题对我进行了采访。我认为目前,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存在着如下几个误区:第一,别人家孩子报了,我家孩子也报。第二,周六日不能看着孩子,与其让孩子乱跑,还不如让孩子多学点知识。第三,孩子学班越多越好,希望孩子样样精通。第四,我喜欢,但我小时候没条件学,现在我有条件,让孩子来学。第五,只要孩子去,学成什么样无所谓,我对孩子要求不高。第六,学了,你就要学成最好的,钱不能白花。

先针对以上误区,谈谈个人的看法。对于第一个误区,这属于跟风形式。每个家庭有自己的特殊情况,而且每个孩子也是有自己的个性的,适合别人家庭的事情,不一定适合你的家庭,适合别人家孩子的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比方说,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看别人家孩子学钢琴,也跟着学,结果给家庭经济造成严重的负担,而且,家长会认为给孩子花了这么大的代价让孩子去学,孩子一定要学好。如果出现孩子中途退却的情况,就会出现亲子问题,甚至会造成悲剧。

对于第二个误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给孩子安排活动太多太满,会给孩子在身心上造成很大的负担,内心自然产生一种厌烦情绪,带着这种情绪,学习是没有效果的,反而会形成许多学习上的坏习惯,不但影响本兴趣班的学习,对孩子的日常学校学习都会带来许多瘾患。同时家长不能忽略玩对于孩子智力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才是根本。

对于第三个误区,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报班,多则五六个,少则三四个,不报的很少。其实家长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对于孩子来说,不在于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如果孩子学许多班,那么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升华这些东西,只能是学过了就算了,最后效果怎么样。而且,孩子在休息的时间还要上许多的班,会使孩子感到身心疲惫,精神状态会延伸到学校,对学校学习也失去了激情,从而慢慢会产生厌学。

对于第四种误区,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这是最错误的教育心理。不管报什么班,要以孩子喜欢为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喜欢,他才会去认真地学习,任何逼迫孩子学习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会在孩子的生理或心理上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

对于第五个误区,家长报着这种心态,就会把这种心态传染给孩子,孩子也会报着不认真、不负责任的心态去学习。长此以往,会形成许多学习上的不良习惯。等家长感觉到了再去纠正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了。

对于第六个误区:学了就要学成最好的。一个人不管学习什么知识,跟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许多因素有关。如果所学的功课是孩子的优势潜能所在,那孩子就有学成最好的可能性,但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发生发展的规律,教育方法引导方法不对,会把孩子本来的兴趣扼杀掉。

许多断指断手的案例就是由于家长的这种心态引起的。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才是家长引导孩子应该具备的心态。关于家长到底应该如何给孩子报兴趣班,我提以下建议:首先,家长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了解孩子的优势潜能,然后去开发,去发掘。但在开发和发掘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根据孩子的优势智能去给孩子选择兴趣班。

如果家长不知道孩子的优势所在,那就可以尝试给孩子报不同的兴趣班,然后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如果是孩子不感兴趣的班,中途可以转换其他的班。但同时报的班就要太多,最多两个为好。在报班前,一定要了解所报的校外学校的情况,包括学校的管理、师资情况,好的学习,师资力量厚,老师水平高,责任心强,这就会避免孩子在课外班中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具本人了解,校外兴趣班的老师普遍对孩子要求比较松,管理严格担心孩子不愿意去学,从而影响生源。

大部分的校外班是哄着孩子们学习,学生不完成作业,绝不会象在学校那样挨批评或者爱惩罚,但惩罚教育确实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当然,如果能对教班的老师有所了解最好,因为老师的教育素质、责任心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帮孩子选中班以后,家长就要以身做则,坚持接送孩子,而且,要不时地给孩子以精神鼓舞。

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情绪波动,当孩子有波动时家长如何处理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学习没有坚持性,建议这时候,家长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的意志努力怎么样。另外,所报兴趣班可以随着孩子学校功课的松紧来做适当调整。对于没有任何优势潜能的孩子,如果家长想给孩子学兴趣班,建议学音乐和美术。音乐对开发人的右脑很有好处,同时能够调节精神状态。美术能够提高人的美感,同时还对孩子注意力集中有一定的训练作用,对小学生来说是很有好处的。还有一个很好的项目就是乒乓球。学乒乓球的好处,第一是健身。第二,乒乓球在中国是全民体育运动,方便省事。第三,乒乓球对身体不会造成任何伤害。第四,对视力有好处。第五,对训练注意力有好处。总之,选择兴趣班,是件很值得家长慎重的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