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用知识束缚孩子想象力。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请不要用知识束缚孩子想象力》,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测验,给我们的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形,问:“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学生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这么回答,另一部分小学生则回答是个“面包圈”、“眼睛片”;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说了许多成人、中学生、小学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眼泪”、“肚脐眼”、“围棋”、“表”等等,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他们的想象力。

仔细思考后,这个测验会不由地让人发问:难道想象力会随着年龄递减吗?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孩子,想象力越贫乏呢?这是成长的必然结果,还是教育的失误呢?

在教育界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中国孩子的知识基础扎实,但想象力不足。那么,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事实上,想象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并非伟人、奇人或者外国孩子所特有,但为什么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不足呢?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个别差异”,也就是说想象力与其他能力一样,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差异。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却是“人为的束缚”或者“人为的忽视”。

年龄、学识并非扼杀想象力的凶手,那些伟人、奇人不但知识渊博,也同样想象力惊人,因为他们学习知识,却保留着对知识的质疑,相信一定有更多超越已有知识的空间,于是想象力因为知识而变得更加有力、有方向;而我们的孩子却可能被“知识”绑住了想象力,因为成人让他们过于相信知识,因为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想象瞬间,于是原本想象丰富的孩子变得不会去想象了,所谓“用进废退”,想象力就是这样在“不用中退化”了。

今天,如果父母还相信“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那么就请留意孩子的想象瞬间,并用智慧加以引导吧!

1、允许孩子“奇思妙想”

孩子虽然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知识经验,但却可能更富有想象力,因为他们更少固定的“答案”与“思维模式”。想象力成长所需要的土壤是宽容的、放松的、自由的与多样的。因此,如果孩子对一个你早已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思考时,请允许他的“奇思妙想”。例如:

妈妈正在做包子,5岁的小女儿坐在小凳子上看着。女儿忽然提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儿来的?”

妈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说:“你想想看”。

女儿出神地注视着母亲揉面的动作。母亲揉面,揪面团,擀面饼,包包子……

看了好一阵子,女儿突然说:“我知道星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

妈妈听了先是楞了一下,然后特别激动地亲吻了自己的女儿:“宝贝,你的想象真奇特。”

爸爸听了这件事以后也非常高兴,拉过女儿给她讲女娲造人的传说……

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会遭到成人的打击——“星星本来就有的,有什么好想的,快点背书吧!”、“你就会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老师讲的却什么也不知道。”、“你去看看书上怎么写的!”

我们成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引入一个不需要想象,只需要记忆的世界,最终,这些孩子也变得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只会重复前人的知识与技能,不会突破与创造。所以,如果你认为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就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留意你对孩子“奇思妙想”的反应。

2、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周围有太多相对孩子而“博学”的成人,很多时候,只要孩子问,成人就会赶快回答,生怕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生怕被孩子“看扁了”,结果孩子习惯于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懒得去思考,更不要说去想象了。

有个幼儿园中班上一节关于“云”的课,老师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认识云、了解云的形成。上课了,老师向小朋友们展现画着云的图,然后问小朋友:“这是什么?”

小朋友说:“是波浪”;

老师说:“再看看。”

又有小朋友说,“是烟。”

老师继续鼓励:“再仔细看看,想想,这到底是什么?”

终于有小朋友说:“是云。”

老师欣喜地夸赞:“对了,是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云’。”

……

不去管老师最终是不是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单就这一段“启发式”的问答,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对一个固定答案的追求。虽然老师在尝试用“启发”与“参与”的方式让孩子来学习,但实际上,孩子仍然在老师的控制下,在一个答案的控制下。老师对前面两个小朋友虽然没有做出直接的否定,但“再看看”的启发其实就是对孩子“波浪”或者“烟”回答的否定。年幼的孩子是很依赖别人对他的评价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只会说老师需要的答案了,或者如果不知道标准答案干脆就不说、不想了。

而实际上,“波浪”、“烟”的回答错了吗?难道“云”不可以像“波浪”、“烟”吗?如果老师对前面两个小朋友表示肯定:“很好!还有吗?”可能会有更多的小朋友说出奇奇怪怪的“东西”来,而老师这个时候则可以得意地告诉大家:“你们说得都很棒,它好像是任何的东西,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怎么本领这么大,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是那个。原来它是云,一片什么都像的云!”这样是不是也可以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最重要的是鼓励、肯定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们将在彼此的想象激励下非常喜欢“云”,而且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对云有更多的关注与想象。

再举一例,看看维护孩子想象力的父母是怎么做:

一个折纸游戏中,孩子学会折小兔子后,把小兔子贴在了纸上。这时妈妈问:“小兔子生活在哪里啊?”

孩子就给小兔子画了一个漂亮的房子,还有绿草地、美丽的小花。接着妈妈又问:“你知道小兔子吃什么东西吗?”

“它最喜欢吃萝卜,我得给它画些萝卜!”孩子高兴地继续做着。

“你觉得小兔子还需要什么呢?”

“还需要朋友、妈妈、爸爸、玩具……”

孩子开始设计出越来越多的东西。原本只贴了一只小兔的白纸,现在不但有了漂亮的房子、绿色的草地、美丽的鲜花、可口的萝卜,还有在跑步的小乌龟,另一只穿着裙子的小兔,大大的蘑菇,飞翔的小鸟,高高的太阳,弯弯的小溪,别提有多热闹了。

这不正是训练孩子想象力的好办法吗?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玩,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聪明”,尽可能保证孩子是游戏的“主人”,这样才能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孩子也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尽兴、更自主、更活跃。

3、向孩子提出“想象”的问题

“1+1=?”“‘树’的英文怎么读?”“你们班里哪个小朋友最听话?”“今天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看,这有几个苹果?”……生活中充满了问题,我们成人也向孩子提出了无数的问题。可很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提着“封闭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答案几乎只有一个,孩子只会给出一种回答。孩子不过是重复知识的工具,问题也不过是我们检验孩子学习的手段,哪里允许孩子去想象呢?试想如果孩子说:“1+1=3”,你会不会非常生气或者失望呢?wWW.Zj09.CoM

而激发孩子想象力的问题,恰恰是那些“开放式”的问题,是允许孩子自由发挥的问题,比如:

爸爸陪孩子在看有关飞机的图书时,这样问孩子:“你能想象未来的飞机是什么样的吗?如果让你造一架飞机,你会怎么造呢?会造出怎样的飞机呢?”

孩子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定然会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

父母经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用多种答案来回答问题,不但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更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关键是,当孩子对“开放式”的问题作出回答的时候,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地去打断或者“更正”。

4、让孩子做一些“收尾”工作

年幼的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有限,比如讲故事、画画等,父母可以让孩子看着自己先做一部分,然后留“尾巴”让孩子来做。比如:讲一些有启发性的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想象下面的故事情节,使孩子有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当孩子讲了一部分后,父母可以再接着讲,讲到关键的时候,再让孩子讲。如讲《雪孩子》的故事,在孩子理解了故事内容后,可再提一些扩展性的问题。如:“雪孩子遇到火后为什么会不见了?它去哪里了?”幼儿会从中明白一些科学道理(雪遇热融化,变成水,在阳光照射下,水又变成水蒸气升到天空中,形成云。)

再比如,父母先画一个小猪的头,然后让孩子画耳朵、嘴巴等,父母再画身体,再让孩子加东西,这样不仅鼓励了孩子想象,更让孩子有参与的“成就感”。

以上这些只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几个方法,父母们可以充分开动“想象力”来发现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总之,孩子的想象力无处不在,父母只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放开孩子的手脚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阅读

标准答案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标准答案束缚孩子的想象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标准答案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晚上吃完饭,我们一家三口去外面散步。儿子走在中间,左手是爸爸,右手是妈妈。由于爸爸走得快,儿子就成了侧着身子在走。他紧紧地拉着我们,高兴地说:妈妈,我是个扁的。我笑着说:是啊,你被拉成扁的了。爸爸扭过脸来纠正道:儿子,你应该说像个螃蟹,在横着走。儿子愣了愣,看了看我,没说话。我赶紧说:宝贝,妈妈觉得你说得比爸爸好,你的想法更独特、更新奇。然后我对老公说:像螃蟹一样横着走是没错,可大家都这样说,就没有新意了。为何非要用看似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呢?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的想法千奇百怪,他们往往会说出很多让我们想不到的话语,可是成人却总是试图用自己的习惯思维将孩子拉回到所谓的正确答案上来。孩子正是在这样刻板的教育下,变成了一个失去自我的个体。

所谓的标准答案,当初也是由某些人想出来的,可是思想是最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的。我们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与众不同的,而孩子的眼睛显然是最纯洁最没有任何世俗观念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认识,是一个又一个有独特想法的创造者。我们成人所能做的,就是尽力维护他们那天真的创造力、想象力不被剥夺,不会早早消失。

有一天儿子在家画画,他在纸的左上角画了四个小方块,涂上了绿色,又开始在下方画大树、人物,接着在大树的上方画蓝天。我问他左上角那四个小方块是什么意思,他笑嘻嘻地回答:妈妈,这蓝天上面就是天堂,天堂里的人也得吃饭,吃饭就得种田。

我感到很惊异,因为他的解释是那么合理。不知道他从哪里知道了天堂,并这样想象着天堂里的生活,于是此幅画便不再显得莫名其妙了。如果我不听孩子的分析,而是简单地命他擦去那四个奇怪的小方块,告诉他应该画上太阳,也许我就听不到这么可爱的想法了,而孩子也一定会因此而懊丧。

生活是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它的魅力就在于“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丽。稍纵即逝的童年不需要标准答案,因为自由自在的成长才是最快乐的答案。

孩子想象力的开发


心理学研究已证明,会想象性说谎的孩子比不会的孩子更具高度的创造力。所谓想象性说谎,就是一种说出假想的经历,是一种能够把语言和行为分开的想象力,与“无中生有”的创造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说谎技术越巧妙,这种孩子具有的创造力越高。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几种方法:

“涂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动物简笔画丰富孩子想象力

培养宝宝想象力的小游戏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想象力是智力发展的体现,是创造活动的翅膀,是好奇心向创造力的延伸,人类正是通过想象才冲破一次次界限,创造出现在这样一个美好世界,而且这个世界也将因想象更加美好。

我们家长除区分想象力与说谎的关系外,还要理解孩子有时候想入非非,异想天开也是想象力的表现。比如有一位四岁半女孩的母亲就提到过:“一天孩子正在看西游记,我说看完这一集后带她去洗澡,结果她头也不回地对我说‘妈妈,我不能和你一起洗澡,我还要和我的师傅去西天取经呢!’我一和她急的时候,她就说‘俺老孙有金箍棒,我怕谁!’您说她是不是有些颠三倒四?”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进行角色替换想象。许多家长不是很理解的现象都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期间内想象的特点决定的:想象与现实分不清。

幼儿时期,天性好玩的孩子能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像出妈妈讲的故事的人物及情节;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想像作画、搭积木;他们能运用想像来玩各种游戏、表演节目。幼儿期孩子的想像异常地活跃、大胆,由于不受成人世界的标准的约束,他们的想像常令大人们惊叹不已,甚至使大人们深感自愧不如。1609年,荷兰一家眼镜店老板汉斯的孩子,悄悄地拿了几块镜片,有老花的,也有近视的和邻居孩子玩耍。有一个淘气的孩子,想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游戏,他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把它们一前一后举在眼前向远处一望,不由得惊喜地发现,礼拜堂的尖塔突然变得那么近啦!老板赶来一看,孩子们真是了不起,孩子们在游戏中竟发现了一种可以望远的透镜。汉斯就照着这个方法做了一架望远镜。后来望远镜传到意大利,伽利略就设计了一架天文望远镜,用来观察天上的星星,把人类的视线从地面转到了天上,从此为人类打开了宇宙的大门。

幼年时期许多美好的想象就象一颗种子,如果得到精心呵护,到成年的时候真的能在自己的努力下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家长应当鼓励、启发孩子大胆想像,并且常对孩子的想像给予惊叹,如果您更有心的话就以科学的视角引导孩子进一步想像。

谈到引导孩子想象,我们不妨以想象性说谎为例,比如当孩子说他星期天去动物园了,家长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你到动物园都见到什么动物了?斑马长的什么样?看见大象和小象了吗?你去海洋馆了吗?那里都有什么?”,通过一段深入而具体的对话,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想象时伴随有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不是被冠以说谎后的压力,快乐能释放孩子的想象空间,压抑只能扼杀孩子的想象热情。如果家长感到有必要,可以在想象游戏结束后,和孩子说一句“我们刚才坐在家里用想象游戏去了一次动物园,但实际上我们没去,不是吗?”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分清想象与现实的不同。

想象力是创造之源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想象力是创造之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2000年起每隔三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就要对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5岁学生进行测评,以评估他们在阅读能力、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这三个方面的水平。去年底,全世界许多大媒体上都公布了2009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提交的报告。其中,第一次参加该项目的中国上海的学生们让所有关心教育的人们都吃了一惊。

此次参加2009年评估的一共有65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香港、台湾、澳门和上海都是分别计算成绩的。其中上海学生在测评的三个方面都排在第一,他们的成绩把各国平均分数遥遥甩在了身后,其中数学成绩居然高出总平均值104分。

上海学生们的辉煌成绩令欧美国家的人们瞠目,甚至在美国被称为是可以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发射的卫星相媲美的重大成就。但是在中国人们却对此褒贬不一,甚至在媒体上盛传着中国孩子计算能力第一、想象能力最差的消息。

其实,这个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并不测算孩子们的想象力,所以所谓这次的评估发现中国孩子想象力最差的说法,可能是出于很多对中国教育制度不满意的人们的想象。但是这种说法又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在2000年曾经做过一项名为“我国城市儿童的想象力与幻想”的调查研究。他们采用了美国著名的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威廉姆斯编造的创造倾向测验,选取了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1370名学生进行测验。

这个测验包括了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结果发现在这四个方面,中国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分最高,而想象力的得分最低。所以研究人员得出了中国孩子欠缺想象力的结论。

说到想象力,我想起了当年我读研究上的时候,在课上读到过的一首小诗。诗中讲到了一个爱画画的小男孩,喜欢用彩笔画出各种颜色的花草。小男孩上学以后第一天,老师让大家画一张画,小男孩便按自己的习惯,画出一支长着彩虹般色彩的枝叶的玫瑰花。老师看了以后批评说:“玫瑰花应该是红色的、玫瑰花的枝叶应该是绿色的,你画错了,要重新画。”

后来呢,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学年的最后一天了,老师又让大家画画。这一次小男孩又给老师交上了一幅美丽的玫瑰花图,图中有一朵被碧绿的枝叶衬托着的红艳艳的玫瑰花。就这样,小男孩在学校教育的打磨之下,渐渐地失去了他的想象力。

这当然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但这样的事情,我在中国的幼儿园里还真的亲眼见到过。我见过一位慈祥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会了一个小女孩怎样画红色的花瓣、绿色的叶子和金黄色的花蕊;也见过一位年轻美丽的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怎样画小狗的爪子。这些老师们都在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保证孩子们能够按部就班地学会所谓正确的画法,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其实也在扼杀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了画画,学校里其它许多课程其实也在消失着孩子们的想象力。有一位身为记者的母亲在网上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她正上5年级的女儿问她:“转瞬即逝”的同义词是什么?”这位记者说:“白驹过隙”可以,另外还有一些一时没想起,你就填这个吧。”结果第二天她的女儿回来对她不满地说:“你还是高级记者呢,你的答案错了。我们老师给的唯一标准答案是‘奔跑如飞’。”

像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的学校里每天都在发生,孩子们和家长们却无能为力。为了保证良好的学习成绩,孩子们只能放弃一切想象空间,由标准答案来左右他们自己的大脑。

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老师对我说“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人生的起跑线”,也不需要拼命为生存而竞争,所以我们还能够“飞”得起来,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是不是也会听到他们老师讲这句话。但是可以想见,在现有的教育环境里,即使孩子们仍然保有自己“想象的翅膀”,沉重的课业负担也足以使他们从飞翔的天空中坠落下来,成为最现实的一群。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学业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不然的话,孩子们在学校学到的那点儿知识,岂不是成了无源之水?那他们又能走多远呢?

涂鸦--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家长之所以武断地剥夺孩子涂鸦的权利,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孩子,不理解孩子。其实,我们自己小时候,也都有过这样一个喜欢“涂鸦”的阶段。

在有的成年人看来,儿童“涂鸦”似乎没有任何价值,也不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涂鸦”客观上对孩子手、眼、脑的协调配合,增强脑、眼对手的指挥能力,确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四五岁的时候,孩子的“涂鸦”有了一个“飞跃”,他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通过画画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有限,表现手法也非常随意,因此有时候他们所画的“图画”,我们成人很难明白,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孩子作品的内涵。

一个孩子,用黑色的画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谁也不会知道他画的究竟是什么。妈妈面对“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训斥,而是非常诚恳地询问,孩子想了一下,非常认真地用小手指着他的“作品”,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在一片大树林里,有小狗、小猫、小松鼠、小白兔、小公鸡、小鸭子、小燕子、小麻雀……好多好多小动物。它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下山了,天黑了,它们就呼呼地睡觉了……”

天哪,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竟然包含着那么精彩的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是那样的新奇、丰富,而且表现手法还相当独特,富有创造性!让人庆幸的是,这位家长是孩子的“知音”,是教育的有心人,非常尊重孩子,没有简单粗暴地贬斥孩子的那让人一头雾水的绘画“作品”,从而发现并有效地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涂鸦”是孩子进行想象的手段,是发展想象力的途径。保护“涂鸦”,就是保护想象,赏识“涂鸦”,就是鼓励想象。面对孩子的“涂鸦”,不要禁止,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以绘画的“规则”,要知道,想象力要比绘画技巧重要得多,要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想象。

童话故事想象力创造力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