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宝宝出生一星期 三大运动也能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为新一代的爸爸妈妈,由于经验不足,总认为新生宝宝没有自己的运动能力,抱起放下都蹑手蹑脚的,生怕出了什么问题。但大量的事实表明,得到充分锻炼的宝宝比没有被锻炼过的宝宝聪明得多了。他们的大脑会不断的受到刺激而发育,从而可以接受更多新鲜的事物,而又不容易忘记。

但是,刚刚出生的宝宝没有多少活动能力,因此运动、表达、思维、自理等能力都需要爸爸妈妈帮助锻炼。通常,宝宝出生一周之后,爸爸妈妈就要注意对他的运动锻炼了。但是,对于宝宝运动智能的培养,还是有一些要让妈妈爸爸们掌握的小窍门。

婴儿手部运动能力的发展

一、手部运动:抓握力

促进新生儿手指的灵活运动,是提高大脑两半球皮质机能的有效手段。宝宝的手虽然还不能完全张开,但也要有意识地开发小儿手部活动能力,可以放一些玩具在他手中,如带柄的拨浪鼓、塑料捏响玩具等,要经常训练。具体可参考以下方法: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WwW.ZJ09.cOm

1、为了从出生起就开始训练宝宝手部活动能力,爸爸或妈妈要时常抚摸的手掌,让宝宝逐渐能够抓住你的手指头,你也可以将食指或带柄的玩具塞入宝宝手中,并用自己的手帮他握住片刻。

2、在训练的开始,你可以先用玩具去触碰宝宝的小手,让他感觉不同的物体类型。待宝宝的小手逐渐的伸开后,就可以将玩具柄放入他的手中。

3、训练宝宝小手的灵活力,也可能让拿起他的小手去触碰某些物体,如在吃奶时,妈妈可以拿起宝宝的小手放在自己的乳房上,也可以拿他的小手触摸你的脸或手臂等。

4、平时,在抱着宝宝时,可以在他的前方放一些玩具,让他去触碰,以帮助他进行早期的手部感知活动。

婴幼儿精细动作及大运动

二、头部运动:扩大视野

抬头运动,是宝宝动作训练里先要的一课,而且进行的越早越好。因为抬头训练不但可以锻炼颈、背部肌肉,还会促使宝宝可以早一点将头抬起来,扩大宝宝的视野范围。别以为新生儿和头颈没发育完全,就不能胡乱抬头哦,你的帮助也是完成这项运动的重要因素。具体有以下方法:

1、竖抱抬头:给宝宝喂完奶后,可以将他竖抱起来,使他的头部靠在你的肩上,之后再轻轻让宝宝的头部自然立直片刻,以训练宝宝颈部肌力的发展。不过,做这个动作之前,最好能轻轻地拍几下宝宝的背部,使他打个嗝防止刚吃饱而溢乳。每天训练4-5次,便可以促进宝宝早日抬头的能力。

2、俯卧抬头:选在给宝宝两次喂奶之间,每天让小儿俯卧一会儿,要注意床面尽量硬一些,可以用玩具在一边逗引他抬头。这个方法,在宝宝出生的十来天就可以进行,但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小家伙太累。

3、坐位竖头:这个方法可以等宝宝满月之后进行,爸爸或妈妈先将宝宝抱来,使他坐在自己的一只前臂上,让他的头部与背部贴在自己的前胸,然后再用别一只手抱住宝宝的胸部,使宝宝面向前方广阔的空间,使他观看更多新奇的东西,这不但能使宝宝主动练习竖头能力,还可以激发他的观看事物的兴趣。

宝宝会翻身的信号

三、翻身训练:来回翻转

有话说:在三翻六坐八会爬,翻身是宝宝应该学会的第一个动作能力。不要以为刚刚出生的宝宝,就不够力气自己翻动身体,动动双手,你对他和帮助会很大哦!翻身运动对宝宝来说也很重要,爸爸妈妈也不可忽视。具体方法如下:

1、用一些好玩的发声玩具,在宝宝的头部两侧逗引他,使小家伙转头注意玩具。每天这样亲逗引他几次,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宝宝颈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日后的侧翻身作准备。

2、先用一个发声玩具吸引宝宝转头注视,然后妈妈或爸爸一手握住宝宝一只手,另一只手将宝宝同侧的一只小腿搭在另一只小腿上,以辅助宝宝向对侧翻身注视,可以左右轮流侧翻练习,这可以帮助宝宝早日感觉体位的变化。

3、等宝宝大一些,侧翻运动练熟以后,妈妈或其他看护人可以将小家伙喜爱的玩具放在他身边,并不断逗引他去抓,使宝宝在抓玩具时顺势又翻回侧卧姿势。

想要宝宝赢在起跑线上,这些小辅助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在辅助的过程中,发现宝宝并没有这个意向,就不要强行给宝宝翻身,还有注意力度,不然会伤害到宝宝细嫩的脊椎和骨头。

相关推荐

宝宝也有“星期一焦虑症”


细心的家长高先生最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8个月大的女儿平常很乖巧,一到星期一就哭闹不止。这是怎么回事?

据介绍,高先生夫妇工作忙,平时跟女儿很少见面,孩子基本由姥姥照看,但每个双休,夫妻俩都会陪女儿,女儿也表现得特别乖巧。可是,每到星期一他们要上班时,女儿就立马“变了脸”:十分烦躁,一整天都哭闹不止,怎么哄都没用。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且越来越严重。

专家分析,宝宝表现出了“分离性焦虑”症状,这种症状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当他们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会感到不安,尤其在8到16个月大的儿童中很常见。分离性焦虑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矫治,会影响宝宝以后的生活,如上学后容易发生学校恐惧症、考试紧张症,甚至成年后出现急性或慢性焦虑症,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

他说,现代妈妈工作、生活压力大,和宝宝相处的时间渐少,所以宝宝的分离性焦虑倾向比较普遍。这种症状有时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母亲最好利用休息时间,增加与孩子的接触机会,尽量避免分离时间过长等,以缓解宝宝的焦虑情绪。

更多入园内容,请关注入园专题“轻松应对宝宝的焦虑症!”

婴儿的“星期一焦虑症”


案例

高先生夫妇工作忙,平时跟女儿很少见面,孩子基本由姥姥照看,但每个双休,夫妻俩都会陪女儿,女儿也表现得特别乖巧。可是,每到星期一他们要上班时,女儿就立马“变了脸”:十分烦躁,一整天都哭闹不止,怎么哄都没用。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且越来越严重。

专家分析

宝宝表现出了“分离性焦虑”症状,这种症状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当他们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会感到不安,尤其在8到16个月大的婴幼儿中很常见。分离性焦虑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矫治,会影响宝宝以后的生活,如上学后容易发生学校恐惧症、考试紧张症,甚至成年后出现急性或慢性焦虑症,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

专家建议

现代妈妈工作、生活压力大,和宝宝相处的时间渐少,所以宝宝的分离性焦虑倾向比较普遍。这种症状有时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母亲最好利用休息时间,增加与孩子的接触机会,尽量避免分离时间过长等,以缓解宝宝的焦虑情绪。

小提示:在孩子处于分享焦虑期,父母应该多陪孩子给孩子安全感,多给孩子游戏让亲子关系更好后再来做打算。

专家:宝宝一出生就应学游泳


婴儿开始学游泳最理想时机是出生后的3个月内,运动给婴儿带来全方位的刺激,这种刺激反馈到大脑皮层,能有效促进婴儿脑神经的发育,激发婴儿的本能和潜能。

家长最好给婴幼儿进行游泳锻炼,每周至少坚持一次。专家表示,让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就接受游泳锻炼,可以有效提高婴儿身体机能、刺激婴儿认知能力,从而对幼儿大脑进行教育(干预),促使孩子健康发展,并能最大限度激发孩子的潜能。

父母当教练有助于情感交流

作用婴幼儿游泳健身又健脑

专家观点:婴幼儿游泳益处多:可最大限度释放宝宝好玩的天性,帮助宝宝更健康、快乐地成长,可以促进婴幼儿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肌肉骨骼等系统得到充分发育。

新生婴儿游泳还可促进婴儿脑神经的生长发育,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提高婴儿的抗病能力,促进婴儿正常睡眠节律的建立,减少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孩子早期的教育,提高孩子的智商、情商。

新生儿保健:新生儿游泳时由于不断地蹬腿,从而促使排泄,如果给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训练游泳,还有助于孩子胎便早排出,生理性黄疸早消退,营养早吸收等好处,生理性体重下降早恢复。并能够使婴儿在宫内蜷曲已久的肌肉、关节、韧带得以轻松舒展。

增强心脏功能:游泳过程中,婴儿全身肌肉的耗氧量增加,水对外周静脉的压迫有效促进了血液的循环,提高宝宝的心脏功能。

促进脑神经发育:游泳时,尽管有项圈等的辅助,但孩子需要自己去平衡。同时,运动给婴儿带来全方位的刺激,这种刺激反馈到大脑皮层,能有效促进婴儿脑神经的发育,激发婴儿的本能和潜能。

利于体格发育:婴幼儿在游泳时,有效刺激骨骼、关节、韧带、肌肉的发育,促进宝宝身高增长,使宝宝体格健壮。同时还能充分地接触阳光、水、空气,促进机体对维生素D的吸收,有利于体格发育。

方法宝宝一出生就应学游泳

专家观点:婴儿开始学游泳最理想时机是出生后的3个月内。因为出生后的3个月内,新生儿游泳“无条件反射”能力还没有消失。对3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游泳只不过是他们延续在母亲子宫内的运动。出生3个月以后开始学游泳就相对困难一些。

宝宝焦躁三大反思 5大静心攻略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老是跑啊跳啊,安静不下来。相关研究发现,这是普遍现象,当今婴幼儿快乐活泼有余,安静专注不足。

有些老人家不仅没有意识到问题,反而语气里流露出得意,“孩子不都是皮的吗?调皮的才聪明呢。”事实上,孩子太焦躁,显然是需要改善的。日后成功者,必定是有动有静,连坐都坐不下来,谈何学习呢?

如何让这些好动的孩子坐下来?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引导起来却颇有诀窍。看看你是否也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教育误区?

孩子坐不住,是否是哪些地方出了错?家长反思:

反思一:孩子的生活环境是否太杂乱?

首先家庭要排除环境干扰,营造一个温馨宁静的气氛很重要。日常生活中,家里要少一点七嘴八舌、不要把孩子像玩具一样抱来丢去。更不要在孩子在场时,当众谈论他的不足、取笑他。

建议家长,每天至少要有15-30分钟,家里每个人都安静忙自己的事。如:妈妈和宝宝一起读书、识图,爸爸看报,爷爷下棋等等。孩子长期在这样环境的熏陶下,注意力自然就会提高。

另外,家长可以在固定的地点放置孩子的书桌、小椅子、文具、书柜、光荣榜等,营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要求孩子做静的活动时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进行,长期坚持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养成良好习惯。

反思二:“不要乱跑!”你经常这样吼孩子吗?

家长首先要充分理解孩子,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不过分的范围内不必太严厉要求孩子。有些家长动不动就对孩子喊:“不要乱跑!”、“不要乱动!”等一连串的“不要”,殊不知这种是最没有用的教育方式,而且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不妨先忽略孩子的不足,代之以赏识为主的家庭教育,对非多动行为进行强化,当优秀的一面不断增长,之前的不好表现也就自然消失了。

当孩子专注于学习时,大人不宜随便打搅。同时,家长在倾听孩子讲述事情,以及和孩子共同活动时,也要以身示范,聚精会神地听讲,避免敷衍和漫不经心。

反思三:他们充沛的精力是否得不到发挥?

许多孩子不听话,吵吵闹闹,其实是因为他们的精力没地方发挥。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动静有序的生活习惯,注重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把孩子的精力和智能引导到有趣、有益的活动中,这样就不会因为无聊而撒娇、吵闹了。

婴幼儿时期的宝宝以无意注意为主,任何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所以家长要注意控制和变换宝宝的无意识注意力和有意识注意力(指有目的活动),使大脑的活动张弛有度,既能做好某些事,又不至于过度疲劳。

“家长要变化孩子学习和玩的内容,动静结合。做游戏不要总是玩一种,那样孩子就体会不到游戏的乐趣,就更谈不上在学习了。”

引导孩子坐下来,试试这些办法吧

NO.1让孩子做感兴趣的事

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多引导他们玩和学习。

可抓住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先重点培养,再带动孩子学习其他知识的专注能力。

NO.2玩一些适龄的静态游戏

可以利用静态的游戏来延长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1岁以内的孩子可以玩铃铛、不倒翁、浴室玩具、塑料瓶等,1岁以上的孩子玩搭积木、拼图、穿珠子等,从最简单的开始,让孩子体会到成功喜悦,然后逐步延长游戏时间。

NO.3早期阅读识字有利静心

在婴幼儿时期,家长陪孩子进行适度的早期阅读识字,对于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很有帮助。

从小养成阅读识字的兴趣和习惯,不仅能培养起孩子终生爱书的美德,而且在朗朗的亲子共读声中,孩子受到儿歌、童话、科普读物的陶冶,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活泼好奇、安静专注的性格。

NO.4挑战力所能及的事

做事之前,父母要明确做事目的,激发孩子的做事兴趣。

在做事过程中,孩子若遇到困难,要引导孩子克服困难,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责任感,这样孩子在做事的时候注意力就会集中,久而久之,就能养成善始善终做完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

NO.5丰富孩子每天的生活

对于特别好动的孩子,要考虑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

孩子的精力远比大人来得旺盛,家长要将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使孩子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们参加适当的运动,跳绳、走平衡木等。

如何区分孩子是否有多动倾向?

看着孩子每天奔跑不停,有家长担心孩子是否得了多动症?多动症孩子如果不及时纠正,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造成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事实上,六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够诊断为多动症,不过在婴幼儿阶段,家长就可以提早发现孩子是否有多动倾向。

怎样区别孩子是多动症还是只是好动呢?他建议家长可以从3方面加以区别。

一、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多动症儿童无一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具有注意力缺损症状。而好动的孩子能够做他所喜欢的事,并且专心致志地去做;

二、行动是否有目的、计划和系统:好动孩子的行动常有目的,有计划性。而多功症患儿的行动则呈冲动、杂乱、有始无终;

三、自制能力:活泼好动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会大喊大叫乱吵闹,而多动症患儿则无此能力。

此外,在一些生活细节中,家长也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异常。比如,注意力明显不集中,不能专心听家长的话,做事有始无终,稍受干扰就分心;活动过度,不分场合来回奔跑,一刻也不能安静坐下;情绪易波动,感情脆弱,抗挫折能力差;不合群、我行我素,有的自卑、逆反心理特别突出严重、学习困难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