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直击

随着宝宝进入中班,他们开始越来越喜欢玩合作类型的游戏,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宝宝在合作游戏中的表现却往往不尽人意,争抢、吵闹、退缩等各种现象困扰着不少家长。

布奇专家解读

孩子在大约1岁时产生自我意识,并随之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开始与他人产生社会性交往。3岁以后,孩子的生活环境开始超越家庭,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与同伴的交往增多。到4、5岁时,孩子的社会性迅速发展,产生更多的同伴合作与分享行为。不过,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不断增强,但这种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有心的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帮助孩子在群体中快乐、自信地成长。

布奇专家支招

1.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的同伴交往与合作,是一种基于平等的社会性交往,这种平等关系与家庭中亲子关系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孩子必须拥有一定的独立自理能力,才有可能成为多边交往合作关系中的一边,否则只能处于边缘地位,被孩子群体排斥。因此,在家里,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服务他人,为在同伴群体中生存打下基础。

2.要为孩子树立平等合作的榜样,帮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为孩子树立合作的榜样,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各自承担一些家务,必要的时候进行协商和合作,还可以让孩子适度参与这一过程,让他体验合作的必要性。家庭之外,父母应该和邻居友善相处,团结互助,以此感染孩子,以同样的热情和关心对待同伴。鼓励孩子结交新朋友,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会交际圈。如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带孩子去其他小朋友家串门,为孩子创造和更多小朋友相处的机会。

3.鼓励孩子参与游戏。

角色扮演的游戏能够很好地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这类游戏中有较多的角色冲突和认知冲突,需要孩子们互相协商,约定规则。乐于参与角色扮演游戏的孩子更容易理解他人,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生活中也是乖巧、自信、快乐的宝贝。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和同伴之间的游戏,并适时地配合孩子,一起营造一个游戏的世界。

布奇成长故事《没关系,你不是故意的》中,当布奇和小米发生冲突,互不理睬,布奇妈妈并没有着急介入孩子的问题,而是耐心的听布奇讲完了事情的经过,并把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力交到了布奇手中。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会为他以后的同伴交往积累经验。

延伸阅读

如何让宝宝成为理财高手


在家庭教育中,要不要对孩子进行金钱和消费的教育,家长的看法各不相同。

有部分家长是反对进行这类教育的。中国传统教育明确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追逐名利是小人行为,让孩子小小年纪接触金钱,学习理财,会染一身铜臭,孩子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呢?所以,虽然家长为孩子买吃买穿,给缴学费、培训费,花钱游乐,买保险等,日常生活经济生活无处不在,但家长不让孩子知道这一切。

有的家长认为,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小小年纪就让孩子接触金钱、消费、会染上好吃懒做、浪费等坏习气。他们觉得孩子不懂花钱才好呢。

也有家长却直截了当地教育孩子,有钱如何如何好,放手让孩子花钱。他们认为,孩子养成了高消费的习惯,长大了就会想方法设法去赚大钱。

看法和做法尽管不同,但是,家长已经用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进行金钱与消费方面的教育,只是他们的观念不同,因而教育的方法也就不同。

其实,要不要对孩子进行金钱与消费的启蒙教育,并不难回答。当前,我国正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其中一项基本内容是:学会生存。孩子生活在当今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孩子要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生存。对孩子进行金钱和消费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也即教育的科学性问题。

对幼儿的金钱与消费教育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让幼儿通过感受切实可见的生活细节接受教育。幼儿期的金钱与消费启蒙教育的重点在观念教育,以及最初级的消费行为指导。

认识钱币

孩子三岁以后,就可以学着认识纸币和硬币。从认识元、角开始。

认识钱币,不光是让孩子说得出钱币的面值,还应知道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如乘公共汽车时,让孩子去投币箱投币,知道有空调的公交车票比没空高的的贵。也可以让孩子去买冰棍,知道不同品牌的冰棍,价格是不一样的。去儿童乐园时,让孩子知道五元钱可以玩哪几项游乐活动等。

待孩子熟悉元、角之后,还可以接着教他认识十元、二十元、五十元,或者认识十元。总之,应根据孩子对钱币的实际认识的多少来确定教学的深浅度。

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有个五岁的女孩被询问钱是哪里来时,回答是“钱是搞活动时领导发的”。这女孩子看到过妈妈在年终联欢会上领红包的场面。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妈妈在年龄的孩子理解事物一般是依赖于具体可见的情景或事物。现在,一些单位将职工工资打入银行卡,要让孩子懂得工资的真正意义是不容易的。但孩子到五六时,家长应试着说明“钱是从哪里来的”。

钱不是谁发给谁的。钱是爸爸妈妈通过劳动换来的。对这个道理,不光要说,还要让孩子理解。如孩子早上不愿早起,或缠着父母不让离开时,可以说:“爸爸(妈妈)不上班,工作完不成,就不能为国家作贡献了,这样我们就没有钱收入了。我们没钱,就不能买吃的,不能买玩具了。”孩子虽然搞不懂其中的道理,却能知道上班与得到钱有关系,知道上班劳动(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有机会要让孩子看看成人是怎么劳动,怎么制造出产品,讲讲怎么出售产品,将产品变成钱,再跟孩子讲讲,这些钱又怎么分配给所有参加劳动的人。家长可结合“千人糕”这类故事,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劳动过程中还要靠大家齐心合作。

有个妈妈想让女儿体会劳动养活自己的道理,把她每天要求女儿所做的家务、自我服务和学习等项目一一标上各种不同的价格,这些钱合起来,正好是妈妈每天为女儿花销的款数。女儿还小,能做的事不多了,每项“劳动”所得就显得“数额巨大”,一天能挣几十元钱。女儿很高兴:“我多能干呀,我的学费、伙食费都是自己挣的。”有时忘了铺床,哎呀没按规定时间弹琴,被扣了钱,女儿也挺想得开的:“扣就扣吧。”妈妈这才感不对头。尽管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挺好,但她的做法实际上是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如钱是劳动换来的,但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赚钱,孩子的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学习等,和能产生价值的社会劳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等是孩子应尽的义务,是培养他的劳动观念。应让孩子懂得自己还没有能力养活动自己,还应该明白“爸爸妈妈养育我是不容易的”,从而产生感恩之情,进而了解父母的辛苦,并通过分担家务、约速购物欲望、努力学习等行动来报答父母。

初步懂得金钱的作用和合理的消费

钱与购物之间的关系,在认识钱币的过程中,孩子已经明白。正确地说,钱的作用在于通过购物、缴费等活动达到其他目的,如购买吃穿物品,使人得以生存;用钱缴学费,让孩子能受到一定的教育,而得以发展,;花钱娱乐,能让我们在体育、休闲中使身体能够健康发展;通过损款助人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我们自然不能奢望幼儿完全理解金钱的作用,但在孩子认识金钱的时候,要注意让孩子树立起“钱是有用的,但钱也不是万能的”意识。这是教给孩子如何选择、如何做出正确决定的依据。

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初步懂得合理的消费,并学习选择。如外出要乘车时,可和孩子商量选择途中风景较好的一段路下车,徒步前往。途中一边欣赏风景,认识各种花草树木,一边说说唱唱,或玩玩成语接龙,说反义词等游戏,让孩子体会徒步前往的乐趣。事后再与孩子算笔帐,通过步行,少坐了一段路的车,省了多少车钱,可以转作什么用途。同样,改去儿童游乐场为去野外爬山;改去肯德基吃香饭为买点烤白薯、煮玉米棒当午饭;改去饭店过生日为去农村小朋友家玩……尽量让孩子明白,日常生活离不开金钱,但生活中的许多乐趣并不是用金钱都能换来的。

体验独立消费

只要家长放手,五六岁的孩子已能独自进行一些小额消费,如买点零食等。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有个原则,不能让孩子大手在脚花钱。如一,一位母亲听说有亲戚生病,取出钱请人转送。女儿看到,从压岁钱中取出百多元钱,也要表达自己的心意。孩子乐于助人应予肯定,但这样“一掷百金”的做法令人担心。有的家长带孩子去儿童乐园,预先说好只能花多少钱,要是超出数额,就要花孩子的压岁钱。有时孩子意犹未尽,也就干干脆脆自己“抱腰包”了。这也是不可取的。孩子自己有钱,花钱也要学会节省。如坐公交汽车,父母身边没有零钱,让孩子付,孩子也很乐意,但他却主动要求坐没空调的车,好省点钱。对孩子来说,让他自己体验节约花钱,比一千遍一万遍地说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克服害羞,让宝宝成为社交小达人!


很多孩子在家里侃侃而谈,充满自信,可是一走出家门,就羞于启齿,必须和父母寸步不离。于是,很多家长遇见这种情况都会担心,其实这只是害羞惹的祸。那么,如何让宝宝克服害羞的心理,成为人见人爱的聪明宝宝呢?

1.把被动变为主动

有的宝宝不喜欢自己主动去做什么,一主动就会害羞不敢做,也许宝宝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怎么说,紧张害怕不敢做,如果爸爸妈妈们一味的强加给宝宝说“不要害羞不要怕,去做”,宝宝的心理会更加反感,何不爸爸妈妈们自己主动做一次,给心爱的宝宝模仿一次,既教会了宝宝做,又传递了关爱。然后告诉宝宝其实这样做了没什么害怕的,多以关心和激励宝宝。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教师,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用心沟通,用爱理解关爱孩子。您的宝宝一定会在您的教育下健康成长。

2.多陪陪宝宝

很多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宝宝会表现出胆怯,抵触的心理,这也是害羞的表现,爸爸妈妈们一定不能当面的批评宝宝不乖之类的话,这样会伤到宝宝的自尊心。应该在事后多花时间找宝宝谈心,鼓励宝宝说出害羞的原因,找到根源才能正确的引导宝宝走出害羞的心理,多给宝宝一些激励的话。爸爸妈妈们的爱和鼓励是宝宝潜能发挥的最佳方法。

3.给宝贝一些奖励

宝宝在任何时候都希望得到关爱,而且最喜欢礼物了,经常希望收到爸爸妈妈们的礼物,不论是零食,还是玩具,所以爸爸妈妈们就可以从这些方面找到帮助宝宝克服害羞心理的办法了。比如在宝宝面临害羞的时候,爸爸妈妈们就可以拿一些糖衣炮弹出来,如果宝宝做到了某些事情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品,爸爸妈妈们同时也应做出夸张的动作赞赏宝宝很厉害。得到爸爸妈妈们的鼓励和奖励之后,宝宝才会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也会激发宝宝挑战自己害羞心理的动力,慢慢的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成为自然,最后成为性格。

4.户外活动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家里的各种设备也是应有尽有,足不出户也能维持日常生活。很多宝宝在家待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除了电视、游戏还有各种小玩具,接触外围的环境相对较少一些,这时候宝宝们难免会不适应外围环境,所以户外活动是打开宝宝心理的一种很好的选择,可以选择周末游玩,公园,动物园,带上宝宝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和其他的小朋友接触,因为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话题才能让他们自己达到共鸣,在宝宝玩的开心的时候继续给宝宝一些鼓励,慢慢的打开宝宝害羞害怕的情节和心理障碍。

让你的宝宝成为游泳健将


想让宝宝更聪明吗?带她去游泳吧。

美国一项权威调查研究表明:游泳可增进孩子的智力。水的静水压、浮力、水底冲击和水温能对婴儿全身皮肤、骨骼和五脏六腑产生轻柔的抚触,可以促进他们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综合信息的传送,引起全身包括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良性反应,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对身体机能的促进包括:改善婴幼儿的呼吸机能,加快皮肤的新陈代谢,增强肌肉力量和四肢的协调能力,使血液循环旺盛,心脏跳动有力等;对智力发育的促进包括:减少婴幼儿大脑左右半球的机能发育差异,增强注意力、警觉性、灵敏性、感性认识能力等。而且,孩子从小在一个开阔的空间里和同龄小朋友一起学习、玩耍,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交和沟通能力,有利于情商的开发。

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所有这些现象要在孩子满周岁后才能显现,并且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所以家长不要操之过急。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数百万的婴幼儿参加正式的游泳训练,他们还设有专门的婴幼儿游泳训练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教练有不同的要求和指导。一般来说,6到10个月大的婴儿,教练只要求他们在水中放松,训练他们在水下屏住呼吸。1岁的孩子应能在水中游上5秒钟,最好还能独自抓住池边的把手,周围有其他孩子时,小伙伴们还可以玩一些简单的水中游戏。如果孩子已超过18个月,教练或父母就可以教他们学习跳水以及在水中转身了。

给您提醒:

小于3个月的婴儿不适合游泳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游泳。新生婴儿因为脐带还没有长好,所以不宜游泳,最好等到3个月大,并做全面健康状况检查后,再开始游泳训练。

由于婴儿的抵抗力差,所以在游泳时,游泳池必须保持清洁,水温最好保持在34℃—38℃之间,最低不得低于32℃,室温应控制在28℃左右。婴儿每次游泳的时间不宜过长,开始学习阶段10分钟即应出水,以后根据情况适当延长。父母应观察孩子的身体反应,当发现孩子体温很低或其他不适时,应尽早带孩子离开。家长还要注意给孩子保暖,即使在夏天,孩子一离开水池,家长也应立即把他身上的水擦干,穿上衣服,以免着凉生病。

美国有专为婴儿设计的游泳纸尿裤

美国为想学游泳的婴幼儿考虑得非常周到。设计并生产了专为婴幼儿游泳时使用的纸尿布。游泳纸尿布适合6个月到3岁的孩子,其大小与救生圈差不多、式样按不同年龄有所区分:1岁以内的孩子使用的游泳纸尿布,一般设计成可以让孩子舒适地坐在里面的形状,其他年龄段的孩子为可以用套在身上的类似救生圈的样子。

你问我答

游泳时宝宝会不会在水里大便?

因为水有压力,所以宝宝进入水中,并不会很轻易任意地大便,除非是宝宝肠胃不适,才会发生在水中做蛋花汤的情形。

但是宝宝并不会说大就大,所以陪伴宝宝下水的父母们,还是可以从宝宝的脸上表情来判断他的生理状况。而且泳池的过滤循环系统,可以迅速的把浮游物质排除。如果担心宝宝尿在泳池的话,可以让宝宝在泳装里穿一个大腿有束口松紧的小内裤,一样具有游泳尿布的功用。(太平洋亲子)

勿让电视成为你的后悔之源


不要让宝宝看电视

今天儿童所受的电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儿童应该接受的内容。由于电视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得儿童提早进入了成人的世界,可以看的,不该看的,孩子们都看了。从动物世界、卡通动画到成人影视剧,谈情说爱甚至床上镜头都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节目中还往往充斥暴力、凶杀等血腥场面。现在一些日本产的动画片,像圣斗士之类更是让家长防不胜防:画面多是打打杀杀,但是形式却是动画,孩子们看得格外过瘾。节目中还混杂着反复出现的儿童产品推销广告。这些电视节目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孩子学到了很多不该学到的东西,对儿童产品的购买欲望也大大膨胀。

孩子们对电视的兴趣远远胜过看故事书、听音乐、聊天。对电视节目制作人来说,孩子们是最好的观众:他们对节目没有太高的要求,不要求有什么独创性,也不需要什么艺术性,还特别相信那些商业广告。

父母亲常常觉得如果不让看电视,孩子会跟不上其他的孩子,因为从电视上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有些家长觉得有些儿童电视节目是孩子都喜欢看的,如果不让自己的孩子看,总觉得亏欠了孩子。还有的父母因为太忙于工作或者家务,乐得让孩子乖乖地待在那儿看电视。其实,从孩子的健康成长角度看,这些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

概括地说,电视对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电视中的节目常常过于暴力化和刺激。画面切换得频繁,配上相应的音乐,常常给予观看者过多的感官刺激,造成紧张情绪。有很多孩子,因为受电视的刺激,常常晚上睡不着觉;好不容易睡着了,又恶梦连连。因为在孩子的眼里,电视里的节目就是活生生的真实生活。

2.电视节目也会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孩子的模仿能力、学习能力很强,节目中的某些角色的行为,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孩子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而现在的电视节目中,暴力、凶杀等一些不该让孩子看到的内容越来越多。

3.电视剥夺了孩子的日常活动时间。学龄前的孩子需要花时间游戏,花时间听一些童话故事,随着音乐跳舞,出去跑跑跳跳,也需要时间静静地堆积木。这些都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内容,电视的“入侵”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

4.孩子看电视过多,没有时间与家人谈话聊天或交流,而这恰恰是孩子走向社会必需的基础训练,也将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

5.使孩子的语言能力下降,因为他只听不说。视力也要下降。

6.看电视代替阅读,将使孩子体会不到阅读的快感。

另外,美国专家对儿童与电视的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持续看电视数小时会对儿童大脑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人的左半脑是语言和动作中枢,右半脑是视觉中枢。看电视时间长了,将使右半脑疲惫,而左半脑则由于没有机会将思维和感觉汇集成语言而发生迟钝现象。

身为父母,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那么如何正确指导孩子看电视呢?

(1)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让3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如果电视节目过于喧嚣、暴力、刺激,很容易吓坏孩子。学龄前的孩子最好少看电视,一个礼拜不要看超过3小时的电视。吃过晚饭之后,孩子就不可以看电视了。尤其是睡觉前的一个小时,最好是平缓地度过,让孩子能在松弛的状态中入睡。

(2)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范围,不能把遥控器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节目。如果孩子常常看某一个节目,父母也要把这个节目从头到尾地看一遍。看完之后,家长要想一想,这个节目对孩子有益吗?

(3)要和孩子一起收看电视节目,并对电视节目进行讨论,使孩子知道,电视节目是“做”出来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生活,不能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

(4)父母亲要花时间计划一下,孩子一天里都要做些什么活动。有了计划就不必用电视来填补其中的空白了。生活起居,如起床、三餐、点心、就寝、午休、户外活动、室内活动、讲故事、搭积木时间以及和小朋友玩耍的时间、亲子时间等等,都要有规律,要让孩子的生活充实起来。

(5)父母要以身作则,少看电视。电视是休闲的工具,大人在一天的忙碌之余喜欢用它来放松一下。但学龄前的孩子不要花时间在电视上,因为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很多生活技能要学。为了孩子,父母也要限制一下自己看电视的时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