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快点学会说话,你可以这样

1、多跟宝宝说说话

有的家长很少同孩子讲话,总是以为宝宝太小,同他讲话也听不懂,所以总让孩子唱独角戏。这些家长可能不知道,婴儿的脑细胞是由生长环境中所得、所见、所闻的刺激来刻画重复印象,脑细胞也是因这些刺激而获得成长的,这些刺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发展有几个过程,一个是孩子的发音阶段,二是理解语言阶段,三是语言表达阶段。宝宝出生以后就可以训练引导宝宝发音,家长要不断地和孩子交流,把语言信息留在孩子的脑子里。

因此,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家长也应该给予丰富的语言环境,给予足够的语言刺激。比如,给孩子换尿布时、洗澡时、喂奶时,陪孩子玩耍时、孩子睡觉时、睡醒时,都要与孩子讲讲话。勿需太多语言,重在积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几句话,就会成为孩子语言发展的奠基石,也为加深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2、鼓励宝宝多开口

孩子还不会讲话,表达某种需要时只能用动作或眼神。家长如果看到孩子伸手去抓杯子,就赶紧给喂水;孩子啊啊、呀呀地用手指着水果,家长马上满足需要……这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我不说话,什么都能被满足,干嘛要说话呢。是呀,家长的这种行为,使孩子丧失了与人讲话的欲望和开口说话的动力,最终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代替口头语言与人交往。

现在,像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尤其是老人带的孩子。造成孩子开口讲话晚还有一个原因是,父母不知道怎样给孩子适合他们能力的语言刺激。比如教孩子说话时,不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的、色彩鲜艳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实物,而是孩子一岁多了,还拿一些图片、书面文字展示给孩子看。孩子学语言阶段,需要直接、生动、形象的刺激。书本中的词汇是抽象的,孩子的接受效果会差些,因此学会说话的速度就很慢。当孩子要某件东西时,应当把他所要东西的名称告诉他,还要告诉他东西的特点,比如:苹果,红色的……这样几次以后最起码他会说“果”。所以一定要给孩子语言环境、听的刺激和给他说话的机会,这样孩子的语言会发育得很快。

需要注意的是,教孩子讲话还有一个目标定位,否则欲速则不达。这个定位就是:教孩子讲话,要略微超过孩子的实际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要在大人的帮助下能够完成。比如孩子会说一个字,家长最好教两个字,孩子会说两个字,家长教三个字,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语言能力大幅度提高。如果孩子只能说一个字,家长教短语或句子,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教。

3、不要让宝宝莫衷一是

现在有些家庭里存在多种语种或方言,语种或方言的混乱也是造成孩子不开口讲话的一个原因。在家庭环境里,夫妻双方一会儿讲方言、一会儿讲普通话,再加上频频地更换保姆,保姆的方言又会刺激孩子的脑细胞。这个刺激过程不符合孩子的语言能力,最终导致孩子对语言莫衷一是,不知道应该选择何种语言。

4、不要逼宝宝讲话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差,家长为了急于让孩子学会说话,有时就用“逼”的方法。比如,孩子想要某个东西,而家长拿着这个东西要挟孩子,孩子不说话就不给,这样就造成孩子对开口讲话有一种厌恶心理。尤其是孩子开口讲话比同龄宝宝晚时,家长往往使出“逼话”这个杀手锏,威逼利诱,让孩子讲话。孩子要先理解语言,才能表达语言,这是一个过程。如果逼得太凶,孩子就会觉得讲话有很大的压力。对这种压力,孩子只能用沉默不语来抗拒了。

进行听说话的训练

儿童学说话是从听说话开始的,对于幼儿来说要随时提供听说话的环境。最简单的方法是随时说着你正在做的事,如:你在洗衣服,可对孩子说:“妈妈给爸爸洗衣服。”你在看书,可以说:“妈妈在看书,宝宝长大了也要看书。”还可以说孩子正在做的事,如孩子在吃苹果,你说:“宝宝在吃苹果,好吃吗?”孩子在玩玩具,你可以说:“宝宝在玩积木,真乖。”这种语言环境的作用在于开拓儿童的“听-说系统”。儿童与成人交往时,在最初自发发音的基础上和视、听、触的过程中,通过生活活动和游戏,就会模仿成人的语调和语调,也就是学会了说话。

在训练孩子听话能力的时候,父母可适时选用较慢、重复的话语对孩子说话,有助于孩子理解和模仿父母的话语,这对幼儿初期的语言发展很有好处。父母说话时务必做到发音准确、清楚,因为孩子从小养成的语言习惯和发音特点,以后是很难改正的,要让他们从小就规范化地使用语言,为将来的口语表达奠定基础。

让孩子在童趣中学习语言

生活在单调环境中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不利,要创设不同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见得多,听得多,才有“素材”可说。如幼儿园的小朋友常常分不清左右脚的鞋子,若老师只是单纯地说教这是左脚鞋子,那是右脚鞋子,说得再多孩子可能还是分不清。这时,老师可以编一个童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小朋友们看看,某某的两只鞋子背对着背,都生气了,他们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他们在说:‘把我们穿错了,我们要面对面’”。随后,老师帮孩子把穿错的两只鞋对换,再说:“瞧,两位好朋友正面对面地点头微笑呢,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因为他们穿对了。”老师还可配上一幅人物化了的两只生气鞋子的卡通漫画和一幅正在微笑的两只鞋子的卡通漫画让孩子们边看边说。这样,孩子不仅很快就能分清左右鞋子,而且以后也会用这么有趣的语言去和穿错鞋子的小朋友说话。

采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孩子说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的小朋友玩得很脏也不愿洗,那么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宝的小手在说:“我早上多干净啊,可是现在这么脏,我真难过。”宝宝的小脸蛋在说:“我好难受啊,我希望我很快就能变得香喷喷的。”小脚丫也在说:“我也很伤心,我多想舒舒服服休息一会呀。”宝宝自己决定先洗哪个地方呢?孩子听了之后,不仅非常乐意洗,洗完后还会说:“我的小脸蛋香喷喷的,我的小手变干净了,我的小脚丫真舒服呀!”

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成人应该采取相应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否则会使孩子的语言水平停留在幼稚的低水平阶段。

扩展阅读

引导孩子学会说话的方式


1、多跟宝宝说说话

有的家长很少同孩子讲话,总是以为宝宝太小,同他讲话也听不懂,所以总让孩子唱独角戏。这些家长可能不知道,婴儿的脑细胞是由生长环境中所得、所见、所闻的刺激来刻画重复印象,脑细胞也是因这些刺激而获得成长的,这些刺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发展有几个过程,一个是孩子的发音阶段,二是理解语言阶段,三是语言表达阶段。宝宝出生以后就可以训练引导宝宝发音,家长要不断地和孩子交流,把语言信息留在孩子的脑子里。

因此,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家长也应该给予丰富的语言环境,给予足够的语言刺激。比如,给孩子换尿布时、洗澡时、喂奶时,陪孩子玩耍时、孩子睡觉时、睡醒时,都要与孩子讲讲话。勿需太多语言,重在积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几句话,就会成为孩子语言发展的奠基石,也为加深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2、鼓励宝宝多开口

孩子还不会讲话,表达某种需要时只能用动作或眼神。家长如果看到孩子伸手去抓杯子,就赶紧给喂水;孩子啊啊、呀呀地用手指着水果,家长马上满足需要……这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我不说话,什么都能被满足,干嘛要说话呢。是呀,家长的这种行为,使孩子丧失了与人讲话的欲望和开口说话的动力,最终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代替口头语言与人交往。

现在,像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尤其是老人带的孩子。造成孩子开口讲话晚还有一个原因是,父母不知道怎样给孩子适合他们能力的语言刺激。比如教孩子说话时,不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的、色彩鲜艳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实物,而是孩子一岁多了,还拿一些图片、书面文字展示给孩子看。孩子学语言阶段,需要直接、生动、形象的刺激。书本中的词汇是抽象的,孩子的接受效果会差些,因此学会说话的速度就很慢。当孩子要某件东西时,应当把他所要东西的名称告诉他,还要告诉他东西的特点,比如:苹果,红色的……这样几次以后最起码他会说“果”。所以一定要给孩子语言环境、听的刺激和给他说话的机会,这样孩子的语言会发育得很快。

需要注意的是,教孩子讲话还有一个目标定位,否则欲速则不达。这个定位就是:教孩子讲话,要略微超过孩子的实际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要在大人的帮助下能够完成。比如孩子会说一个字,家长最好教两个字,孩子会说两个字,家长教三个字,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语言能力大幅度提高。如果孩子只能说一个字,家长教短语或句子,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教。

3、不要让宝宝莫衷一是

现在有些家庭里存在多种语种或方言,语种或方言的混乱也是造成孩子不开口讲话的一个原因。在家庭环境里,夫妻双方一会儿讲方言、一会儿讲普通话,再加上频频地更换保姆,保姆的方言又会刺激孩子的脑细胞。这个刺激过程不符合孩子的语言能力,最终导致孩子对语言莫衷一是,不知道应该选择何种语言。

4、不要逼宝宝讲话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差,家长为了急于让孩子学会说话,有时就用“逼”的方法。比如,孩子想要某个东西,而家长拿着这个东西要挟孩子,孩子不说话就不给,这样就造成孩子对开口讲话有一种厌恶心理。尤其是孩子开口讲话比同龄宝宝晚时,家长往往使出“逼话”这个杀手锏,威逼利诱,让孩子讲话。孩子要先理解语言,才能表达语言,这是一个过程。如果逼得太凶,孩子就会觉得讲话有很大的压力。对这种压力,孩子只能用沉默不语来抗拒了。

让宝宝更快地学会自己吃饭


宝宝一岁后就会想自己动手去吃饭了,应该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宝宝会弄满脸和身上脏兮兮的,这个样子让家长们很烦恼。家长们怎样才能让宝宝更快地学会自己吃饭呢?

首先要恭喜你哦!宝宝跃跃欲试想自己动手吃饭了,这标志着他的发育又到了一个新阶段!

但是,有不少父母认为让这么小的孩子自己吃饭,吃的不如撒的多,还不如直接喂省事一些。实际上,让宝宝有机会学习自己吃饭,不仅可以培养小家伙的自理能力,还可以促进他的手眼协调,同时还能满足他自己动手的心理需要,从而促进其智力和心理的发展。

那么,父母们要怎么做才比较妥当呢?首先就是不要着急,宝宝学习吃饭的过程需要一步一步来。刚开始,可以在每次喂饭时,也给宝宝准备一个不容易摔碎的勺子和小碗,由着他去比划、敲打,先让他参与到吃饭的过程中来;过一段时间,也许在1岁左右,宝宝可能就会用勺来盛碗里的食物,并模仿大人把勺子里的食物送到自己嘴里。这时的宝宝不可避免地会把饭菜撒得一身一地,这时,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他不断尝试的机会。千万不要为了省事而打击了宝宝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你可以给宝宝穿上一个围兜,尽量防止他弄脏衣服,可以边喂边把饭菜拨一点儿到他的小碗里,让他试着盛起来送进嘴里。开始不成功没关系,允许并鼓励他多次尝试,很快你会欣喜地发现,宝宝能够自如地完成这个动作了。

随着宝宝动手能力的加强,可以试着让宝宝独立吃完一部分食物。比如,在碗里饭菜所剩不多时,让宝宝自己吃掉剩余的食物,这会让宝宝产生一种成就感,也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这样宝宝在1岁半左右,就可以逐渐过渡到自己吃饭了,甚至有的宝宝两岁左右就可以使用筷子夹菜了。这样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不用担心宝宝自己吃饭的问题了。

怎样跟不会说话的宝宝交流


宝宝一出生就开始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虽然宝宝不会说话,但她已经会与你交流沟通。宝宝说话不用词语。

宝宝哭,宝宝笑,宝宝哼哼唧唧,这些都是宝宝在跟大人诉说自己的感受。对宝宝表达出来的这些感情,你如果做出及时的反应,将有利于她的情感发展,而且还能帮助宝宝学会信任父母和喜爱父母。

譬如:宝宝一出生就对妈妈的脸面特别感兴趣。她会注意妈妈的脸部表情和语音语调,会对妈妈的情绪做出反应。妈妈用柔和慈爱的声音说话时,宝宝就会显得心情放松,感觉到心理安全。

你笑的时候,宝宝也会报以微笑,这意味着--

宝宝正在学习与你沟通,交流她喜欢或不喜欢什么。

宝宝喜欢妈妈用这种方式注意她,表明宝宝能够体会妈妈的快乐。

宝宝正在学习"轮流",这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宝宝的"人际技能"

宝宝一直很贴近地看着你的脸,她努力学习,希望从妈妈的脸部表情中读到什么信息;学习根据你的脸部表情来做出反应。宝宝甚至还努力学习辨别你的声音的微细变化,并且做出反应。

研究表明,有些方法可以帮助宝宝发展情绪技能和社会技能。你可以通过调节宝宝的行为来促进这方面的发展。对能引起宝宝兴趣的事情,妈妈自己也要感兴趣。宝宝或哭或笑、或手舞足蹈乐不可支时,你要设法搞清楚她这样做是想告诉你什么。

宝宝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是与她的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宝宝身心处于敏感的状态,而且感觉良好时,更有利于她观察、探究和游戏,也更加能学会和记住新的东西。你对宝宝表现出自己的慈爱和关注,你就是在帮助和鼓励宝宝学习。

妈妈能给宝宝什么帮助

在宝宝能说话或理解语词前,就同宝宝多说话。你跟宝宝说得多,她的语言能力就发展得越早,掌握的词汇也越多。

与宝宝的说话要慢一些,要稍稍用轻柔又略带夸张的方式来说话,声音可以稍稍响一些。宝宝喜欢妈妈这样的方式说话。这还可引起宝宝的注意。

跟宝宝面对面地说,让她看你的表情和口型。

同宝宝说话时,用词简单,句子短,反复说。

宝宝喜欢听别人叫她的名字,宝宝喜欢听别人说使她高兴开心的事。

宝宝喜欢听妈妈说话,以后宝宝还喜欢和妈妈说话。

自己唱歌给宝宝听,不要以为电视广播和CD能替代你。

孩子什么时候会说话?


1岁半时会说2-3个字组成的单语如“吃饭”、“喝水”;有时说些类似“妈妈抱”的“乱语”。此时孩子能听懂简单的句子,理解许多词语,但说不出来。

刚刚做父母的都很关心孩子什么时候会说话,也很害怕如果自己的宝宝说话晚,是不是智力有问题,其实孩子开始说话的年龄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

一般按照年龄来分如下:

1岁的幼儿可以连说两个重音的字,如灯灯,东东,果果。以后渐渐能说出2-3个字组成的词,如,电视机、毛巾、凉鞋带。想要某个东西时,会用手指着并说出名称。

1岁半时会说2-3个字组成的单语如“吃饭”、“喝水”;有时说些类似“妈妈抱”的“乱语”。此时孩子能听懂简单的句子,理解许多词语,但说不出来。

1岁半到2岁时,幼儿能正确地说出简单的句子,如“妈妈上班”;用几个简单的词提问题,如“苹果呢?”,“这是什么?”。会用“不”、“不要”表示拒绝。能说出一幅画的名称。

2岁后的孩子渐渐能说5-6个字甚至8-9个字组成的句子。说简单的儿歌。会使用“你”、“我”、“他”。能说出大部分的身体部位。说出2-3天前发生的事情。

1-2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重要时期。语言的发育与环境及所接触的人有一定关系。如果环境单调,带管小儿的人寡言少语,幼儿的语言发育势必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父母在此时期应为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尽量多与他交流。不要怕罗嗦,不必担心孩子听不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