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梅梅聪明活泼,但唯一令人感到头疼的就是一出门就要买这买那,有时我们觉得外面的零食不卫生不给她买,她的小脸马上“晴转阴,阴转雨”!

典型特征:这类孩子大多受到亲人的宠爱,大人经常给他带一些小礼物回家,让他习惯了父母给自己买礼物,所以一出门就向父母索要东西,包括玩具、食品各种类型,受到拒绝则难以接受,大哭大闹。

冷却策略

坚持立场:有时,父母为了平息儿女的哭闹或是不耐烦孩子的一再要求而满足了孩子的欲望,这对孩子学习自我节制是相当不利的。其实可以告诉孩子:“你‘需要’的东西,我们一定为你准备;你‘想要’的东西,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会斟酌情况,决定要不要买给你;但如果你用哭闹或发脾气的方式来争取,我们一定不会给你买的。”

统一战线:有些孩子会问妈妈要钱去买爸爸说不能买的玩具,或者父母要他做事情的时候,以金钱作为要挟条件,这是孩子逐步在利用自己不断增长的谈判技巧增加自己的“收入”。对于这种现象,父母要反省教育孩子夫妻态度是否保持一致,并警告孩子,抵制他的不诚实行为。

家庭“股份制”:当孩子对一些他喜欢的东西不依不饶时,家长可以采取“股份制”的方式,如家长出3/4的费用,让孩子出1/4,孩子有了自己的投入,这样既有利于他控制“想买就买”的心理,也会更加珍惜所买的物品。

延伸阅读

给予孩子成长的“亲密需求”


案例

子豪今年3岁,他的爸爸妈妈在外地做生意,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才回济南与子豪团聚,子豪是被奶奶爷爷一手带大的。爸爸妈妈因为不能每天陪伴孩子,感到非常内疚,只要他们回到孩子身边,就给孩子买来玩具和爱吃的食品,可是孩子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好像有心事似的,整天闷闷不乐。细心的奶奶发现,平时带子豪逛街时,若看到同龄小朋友被妈妈拥抱着、亲吻着,子豪总是露出羡慕的神情,并下意识地向奶奶身边依偎。由于奶奶的提醒,在后来亲子团聚的日子里,子豪的父母除了给孩子带各种玩具和食物外,尽量陪孩子玩耍、拥抱亲吻儿子、哼着催眠曲抚摸着儿子的小手小脚哄子豪入睡,子豪从此显得满足而快乐。

专家说法

子豪的表现是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抚与触摸,而产生“皮肤饥饿”现象。这种饥饿就是孩子对抚摸的需求。皮肤表面对接受刺激有一定的需求,如不能被满足,就会出现“饥饿感”。出生以前,胎儿在母体子宫内被羊水浸着皮肤,那是一个温暖而安全的环境,而脱离母体后,这种被羊水包围的安全感就消失了,所以婴幼儿的皮肤饥饿尤为明显。因此,提倡孩子出生后马上由母亲拥抱哺乳,以便构成良好母婴联结。母婴间的触觉交流,是母子感情信息的传递,在躯体的接触、轻柔的抚慰、温暖地拥抱中,伴随着父母充满爱的表情,婴幼儿才会感觉到安全、温暖、舒服和快乐。在孩子生长发育中被母亲经常拥抱抚摸,长大后往往显得性格开朗、自信心强和富有爱心。

多年以前,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把两只假母猴放在铁笼内,其中一只是用柔软的皮毛围箍的没有奶瓶的假母猴,另一只则是用铁丝围箍的怀中有奶瓶的假母猴。然后把一只出生不久的猕猴放在笼里。结果,幼猴长时间依偎在用皮毛裹着的假母猴身上,只有饥饿难耐时才爬到有奶瓶的假母猴身上吃奶,吃饱后马上又回到皮毛假母猴怀里。可见,试验中饥饿的小猕猴宁要可以抚摸的母猴替身物品(一个架子蒙上毛圈织物);而不要食物(裸露的钢丝架上的奶头和牛奶),人类和动物幼时都存在皮肤的感觉需求,这种需求甚至比对食物需求更强烈。

作为父母不能仅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不要忽视对孩子的亲密抚摸温柔拥抱,也要注意给孩子精神需求。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如何抗拒?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如何抗拒

当孩子发现他可以向父母施加压力,以满足自己的不合理、不公平的要求时,这会让他们习惯性地产生负罪感和变得脾气暴躁。他们感觉到这是不对的,应该对父母表现出更多的尊重,他们需要界限(正如我们都需要界限)。矛盾的结果是,他们进一步施压,潜意识中希望最终发现父母的一些底线。而当孩子被锁定在对父母要求过高的亲子关系中时,他们可能会失去全面充分发展自己独立性的机会,比如主动、勤奋、创造力和责任感。

随着他们渐渐长大,这些孩子与人愉快相处和与其他孩子共同游戏的能力也许会不再发展。当他们在学校里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时,渐渐感觉到自己不受欢迎。他们有可能变得聪明起来,认识到自己的自私,并作出调整,至少和自己的同龄人在一起时有所收敛,也有可能继续和同龄人对抗。

这对父母来说也很难过,当他们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无力抗拒时,他们在说“不”和妥协之间犹豫不决。哪个选择都不能让他们安心。他们说“不”之后,会因为觉得自己那么小气而心生自责;如果他们妥协了,又容易因为自己缺乏坚定信念、那么容易被打败而感到后悔和心生怨恨。

这种优柔寡断不仅损害了父母认识界限的能力,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动摇和破坏了整个亲子关系,剥夺了其中的快乐、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和家庭中应有的舒适自在。

这个话题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告诉父母应该给孩子买多少东西,因为每一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我是想帮助那些感觉到自己溺爱孩子的父母认识到,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健康的爱的方式,也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快乐。

父母如果足够幸运,不存在内疚自责或唯命是从的教养方式问题,就不需要假装严厉或为此纠结,他们只要对自己有清楚的了解就行。当孩子要求买些东西或请求某种特权时,他们并不是立即决定要不要答应,而是高高兴兴地向孩子解释,那个东西太贵了,除非把它当做一件生日或是节日礼物,或者除非孩子愿意用零花钱或做家务来承担一部分费用。

父母的愉快情绪和毫不犹豫给孩子的印象是:父母是认真的,而一个怒气冲冲的回答则表明父母内心已经在发生冲突。我相信大部分孩子能遵守那些父母真诚明确地认定为正确的事情,让他们吵闹和纠缠不休的是他们发现父母的迟疑不决和优柔寡断。

你会说,我通常都是犹豫不定的呀。但是,那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改变。首先你要试着找到是什么原因,让你对孩子表现出唯命是从或心存内疚,然后,不论你是否找到原因来解释这种情况,你都要练习果断而温和的定力。

当你翻开新的一页时,你不要期待情况马上变得完全不同,你必须接受逐渐的改善,伴随着时好时坏。甚至当你已经能很好地处理问题时,也不要期望孩子立刻会作出回应,他们暂时还会试图坚持原来的一直有效的施压方式,但是只要你坚持到底,他们会明白的。

拒绝孩子别说“不”,说“可以”


之前看到一个新闻,让人触目惊心:

一位爷爷带着孙女上街买东西,买好东西后准备离开,而孙女因为自己想要的东西爷爷没给买,就不肯回去。

没想到,这位爷爷既不安抚孩子也不满足孩子,而是直接打了孙女一个大巴掌,导致孙女当场鼻子受伤流血,商场工作人员见状立即上来劝解,并安抚孩子。

爷爷见围观者太多就试图带走孙女了事,而这时的孩子,是既疼痛又委屈,所以更加不愿意跟着走,爷爷在气急败坏之下,武力重演,又给了孙女一巴掌。

很难想象在传统印象里可亲可敬的爷爷,会用这样的武力来对付自己的亲孙女。孩子只是想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却遭到爷爷如此“残忍”地拒绝。

有网友心疼地说,哪个孩子没有顽皮耍赖的时候,哪个孩子没有到了商场迈不开腿的时候,如果大人能耐心一点,宽容一点,我们的孩子何至于受这么大的伤害?

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因为物质索要被严酷拒绝的人,将来或将发展成内在匮乏型的人格。

因为曾经要求却被冷酷或者暴力拒绝,所以他们会在潜意识形成这样的认知:我不够好,我不配得到。

于是,长大以后,无论是在什么场合,他们都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因为害怕悲剧重演,遭到同样的拒绝。

说到拒绝孩子,几乎是家里每天都要上演的戏码。

你正在做事,孩子就是要求你陪他玩;

该写作业了,他却一定要看会儿动画片;

临睡觉了,孩子还要求吃糖果;

明明家里一大堆玩具了,孩子还是要求买买买……

为了应对这些“不可理喻”的要求,有的粗暴打骂,有的连哄带骗。

曾经听孩子讨论时说,“大人都是骗人的,尤其是当我们提出某种要求的时候,他们简直是谎言专家。”

的确,如果说运用武力拒绝孩子是家长中的少数,那么运用谎言来拒绝,大多数家长都中枪。

比如家里明明有糖果,而父母怕孩子吃坏了牙,就谎称糖果被老鼠叼走了。

该吃饭的时候,孩子还想看电视,父母想不出其他办法,直接将电视插头拔了,告诉她电视机坏了。

当孩子因得不到一样东西哭闹,你吓唬他警察会来抓他;当孩子想要出去玩,你告诉他外面好多坏人会抱走他……

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在给孩子的三个假设一文中,就写到:我们要假设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可爱,他人是合作互助的。

只有这三个假设成功地传递给孩子,他们才能自信乐观,并且有充足的安全感。因此,在孩子的童年里,不能总是用谎言来拒绝他。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或者愿望的回应,随心情而定。

心情好了,孩子要什么都给,心情不好,孩子要什么都拒绝。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里面,Terry生活在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他们的父母都勤奋努力,但非常忙碌。

正因为没有时间陪伴,他们只能在物质上给予孩子们弥补,比如给女儿买很多喜欢的运动鞋,给弟弟买很多新奇的玩具。

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妈妈心情好的时候,这些就容易实现,而妈妈心情不好了,即使是一个最小的请求,都会遭到妈妈黑脸的拒绝。

这样阴晴不定的回应方式,却容易导致两个问题:

第一是用物质替代陪伴,会让孩子在物质里迷失自己。Terry和姐姐都觉得自己虽然有很多东西,但没有父母的陪伴所以并不快乐。

第二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容易变成情绪不稳定的人。姐姐喜怒无常,弟弟悲观消极的性格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句话,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尤其是当你认为孩子行为不当,或者要求过分的时候。

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说:

孩子的需求无非集中在三个方面:

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而他们所有的要求其实都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

比如孩子在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会特别粘人,希望你陪他玩,这其实折射出孩子发现父母注意力转移了,她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孩子希望你带他去户外,去攀爬跑跳,这是他对各种新鲜事物都有向往,是基于探索和发展的需要。

另外,当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不确定的时候,才会通过不合理行为或者要求,来挑战甚至惹恼父母。

诚然,无论我们父母有多能干,多耐心,我们都无法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和心愿。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卢梭就曾说过:害孩子很简单,那就是事事都满足他,但是,这个满足并不等于爱。

那么,有没有一些更合理的方式,既起到拒绝孩子的作用,又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呢?

用“可以”代替“不”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频繁对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会委屈甚至愤怒。

所以用“可以”来代替“不”,就会更巧妙。

过去我儿子总想在饭前吃零食,当我说不可以的时候,他就连饭都不吃了。后来我改变了说法,对他说:可以的,你吃好饭就可以吃零食了。

孩子一听到“可以”二字,情绪顿时平缓了很多,就会很愿意先吃饭。

这个在应对孩子做作业方面也恰当,很多孩子放学回家就想先玩一会,假如父母开口就回绝“不可以”时,孩子会很沮丧,即便开始写作业,也可能心不在焉。

而当父母说“嗯,你写完作业以后,就可以玩很长时间咯”。孩子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了。

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的书里就介绍了这样的方法,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直接回绝他,而是给她一个期盼,这样孩子会因为得到尊重而感到很愉快。

用陪伴来回应孩子的难缠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每当我们忙碌或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孩子最难缠了。

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我家谈事情,就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儿子就先后8次来打扰我,理由是:妈妈,我要喝水,我要你来看我搭积木,我要出去玩,我要看电视,甚至说我要尿尿,你陪我去。

我和朋友的谈话被他一次次打断,险些就不耐烦而对她发了火。

后来我突然想到自己刚从外地回来,已经几天没有陪过他了,我立即知道他不断骚扰我背后的原因,是要引起我的关注。

于是,我和朋友商量先陪孩子玩十分钟再过来接着聊。其实孩子要的不多,当我全身心和他玩了一会之后,他就很开心地表示支持妈妈的工作,愿意等客人走了之后再来找我。

那时候孩子才五岁。

儿童心理学家说:“孩子要的并不多,除了陪伴以外。”

我深深地认同,当我们感到孩子难缠的时候,其实恰恰是他们需要陪伴的时候,而我们如果一味将孩子推开,只会让他们觉得没有安全感或者不被爱,如果我们去回应他们的感受,并每天安排固定的陪伴时间,孩子难缠的问题就解决了。

面对“过分”的要求,转移注意力

有读者曾问我:5岁的孩子总喜欢搞破坏怎么办?

有一天对我说:妈妈,我要把电视拆了,我要去把妹妹的头发剪下来研究一下……

其实这些都和孩子的探索需求有关,他通过探索来认识世界,甚至通过搞破坏来增加对世界的认识。

虽然,这可能孩子在探索世界,但是,这些“过分”的要求我们不能一一答应,所以适时地转移注意力尤为重要。

好爸爸吴尊就做了个好的示范,有天早上,先起床的姐姐neinei一个人觉得无聊,就想去把熟睡中的弟弟闹醒来玩,吴尊当然不能答应。

但是并没有批评女儿不懂事,而是将女儿搂在怀里陪她玩,大人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当孩子玩得尽兴了,自然就没有去骚扰弟弟了。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难教育了,尤其是当他们“胃口大开”的时候。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一刀切地说“不”,也不会说谎欺骗孩子,更不会用武力责骂解决。

先摸清孩子提出无理要求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帮他们建立良好的规则,并在他们有破坏行为的时候用游戏来转移注意力。

用“怀柔”的方法,给孩子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或者找个台阶下。

孩子就能愉快地与我们合作,而“拒绝”的负面影响就将隐于无形之中。

教孩子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拒绝


下面是幼儿园老师撰写的关于宝宝心理引导方面的教学文章。这对于父母的启发是:宝宝的心理抗压力、挫折耐受力与看护人的引导关系莫大,应捕捉宝宝的心理、倾诉变化信号,采取或者不采取一定的措施。

圆圆一脸委屈地坐在楼梯口,我看了他一会儿,他也看到了我,两眼对视时,我对他说:“宝贝,你怎么了?需要我帮助吗?”他说:“刚才我想和何晗他们一起玩,可是他们都不愿意和我玩,何晗还推了我,我很生气。”正在这时何晗过来了,我对何晗说:“宝贝,你和罗江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何晗:“我已经向他道歉了呀,他也已经原谅我了。”“是这样吗?”我问罗江和。“是的,我已经原谅他了,可是我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那你需要我的帮助吗?”“不需要,我只是想自己在这里坐一会儿,我可以自己调整的,你离开吧。”听他这样说,我没有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在楼梯的拐角处悄悄地观察他。只见他两只胳膊撑着脸,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将胳膊放下,伸开两条腿,伸展一下,又叹了了两口气。两分钟左右,站了起来,走到院子里,看到猪B跑了过来,对猪B说:“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猪B说“愿意啊。”罗江和的脸上顿时一片灿烂,拉着猪B的手跑去滑滑梯了。

看到这些,我的心被触动了,因为我看到一个孩子身上的所展现出来的成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别人的拒绝,准确地区分事情与情绪,清晰地把握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不就是一个成熟的人的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几个人有这样能力,这确实让我汗颜,让我惊讶,也让我自豪,让我对“爱和自由”这条路更加坚定。

点评:事情是互动的,情绪是自己的。按相互尊重的社会交往规则来处理事情,以独自承受、自我调解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儿童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发展出这些可贵的品质。(点评人:刘静芳 

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的巧妙方法


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的巧妙方法

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大人要很好地观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辨别什么是应该满足的,什么是不应该满足的。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应当巧妙地加以拒绝。

首先,每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父母应当亲切、耐心地询问孩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就给以满足。

但合理的满足一过头,也可能变成不合理,因此父母必须一是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另一方面,即使是合理的要求,父母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才能换取这种满足。所以,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后,也应当真实地告诉孩子,父母为了满足他的要求付出了哪些劳动,以便让孩子在愉快的时候,也知道劳动的艰辛,从而培养体谅父母的情感。

其次,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应当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慢慢平静下来,并要耐心严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他的要求不合理。

当孩子不听劝告、示威性地反抗时,父母既不应妥协,也不应暴跳如雷,而应冷静严肃、态度坚定。

总之,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父母只要保持冷静,而不被柔情所左右,就能够想出有效的对策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会慢慢提高。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拒绝不是因为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个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好的教育机会。

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要如何应对呢?(夏季亲子专题)


前言:生活之中小宝宝们总是会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让家长们不知所措,答应了不是,不答应也不是,常常是两处为难,那么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正确的应对宝宝的无理要求吧!

1、出于好奇心

任何一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年龄越小,其好奇心越强烈、越广泛。比如孩子喜欢什么东西都看看、摸摸、尝尝、试试。但是孩子考虑不到这些尝试会不会给大人的生活带来不便,会不会对自己产生危险,会不会对东西造成损害,但是上述三种任何一种情况,通常就会产生“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其实,孩子是无辜的无所谓合理不合理,属于不知者不怪。

2、要别人帮忙

贪图享乐、安逸,回避痛苦、劳累是人的本性,大人和孩子都是这样。比如,孩子累了,就要大人抱着;比如孩子吃东西,要打人剥皮,吃饭要大人喂、起床要大人催等。只要不符合“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孩子的此类要求当属不合理要求。亲子网

3、拥有破坏欲

有时候孩子喜欢抛掷东西,喜欢把搭好的积木推倒,把整齐的房间弄乱,喜欢摘大人的眼镜,欺负小朋友等,这种情况就要区分。一种情况,孩子破坏既定的规则看看会变成什么样,属于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是自然和健康的,有时候看起来是“恶作剧”,其实没有恶意;一种情况,是孩子有压抑的情绪,出于发泄和寻求平衡,这种情况就不简单的是“不合理”要求的问题,需要相应的心理疏导。

4、独享占有欲

有一种孩子,凡事喜欢独享、独占,无限制的寻求更多和占有。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要求,不懂得分享、赠予的乐趣和必要,会大大妨碍孩子对社会的适应。

5、强烈控制欲

很多时候,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并非是仅仅满足这个要求这么简单,他是想通过这个要求来确认他对成人的控制,占领心理上的优势。可能,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他想证明的是“自己是否有求必应”以及“大人是否听我的”,他非常享受和依赖能控制大人的感觉。

面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爸爸妈妈是不是这样做过呢:训斥、打骂、惩罚……这些教育方式并不能起到什么效果,反而会让孩子的不合理行为变本加厉。想要拒绝孩子,还是要分年龄段来进行。

0-2岁直接说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语言功能还不完善,如果爸爸妈妈对他讲比较复杂的道理的话,孩子可能会听不明白。

所以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应采取的拒绝方式是直截了当的体验式。如直接对孩子说“不可以”或是对他摇头。当孩子有危险举动,例如去拿打火机玩的时候,爸妈就要马上制止,甚至可以给宝宝一点小苦头吃,如取消孩子外出玩耍的机会等。

2-4岁冷处理

2-4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叛逆性十足。

对这个时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爸爸妈妈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尽量避免采用强硬的处理手段。

“冷处理”是对付这阶段孩子不错的办法。当孩子大吵大闹的时候,你可以不去理睬他,等事后双方都冷静下来了,再同他讲道理。如果孩子是在公众场合撒泼的话,爸爸妈妈可以先把孩子拖回去,再进行冷处理。这样做对孩子的自尊心起到了保护作用。

4-6岁讲道理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心理特征上处于一个过渡期,正从“自我中心”发展到认识周围的环境事物。同时,孩子在语言上的智能也有了相当的提高。爸爸妈妈这时就可以采取“讲道理”的方式来同孩子沟通了。亲子教育

坦白而简单地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来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注意别对孩子说谎或说得模棱两可。

“冷处理”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冷处理之后再晓之以理,最后别忘了给孩子一个爱的表达来抚慰他。

总之,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爸爸妈妈只要保持冷静,就能够想出有效的对策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会慢慢提高。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不能因为心情好时就同意,心情坏时就拒绝,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困惑。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小孩子,需要父母们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采用一些委婉的方式让孩子们知错就改很重要,希望家长们看了此文章都能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小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面对老师无理要求家长怎说不


近日朋友带孩子上早教班,课后老师给全班家长出了道“难题”:身边亲友家若有适龄儿童,请透露其手机号码,因公司有指标任务压下,恳请诸位帮忙,数量自然多多益善。一时间,大家面面相觑,明知若给了号码,自己也就成了隐私泄漏链上的灰色一环,可想想一旦拒绝了老师,以后对孩子不好怎么办?最终,家长们人人点头,这位妈妈报三个,那位爷爷找四个,不约而同要求老师“别说是我给的”……

不能对老师说不,似乎早已约定俗成。幼儿园要求2岁娃娃购买校服,家长觉得孩子太小不想买,老师丢下一句“别的孩子都买,你的孩子不买,难道要特殊对待?买不买自己看着办吧”,家长只好忍气吞声掏钱,哪怕最小号的裤腰到孩子肩膀。有学校要求家长清早轮流到校门口值勤维持秩序,可现在大多是双职工家庭,来值勤了,上班怎么办?但最终还是拗不过老师,无奈专门请假,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面对老师、面对教育机构,这个“不”为何难以出口?原因无非有二:其一,“要听老师的话”是每个读书郎都牢记的叮咛,无形中也过度放大了老师在社会中的“权威”,哪怕说法做法有不妥,也不容置疑。其二,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在当今已经掺杂了太多的杂音——如果质疑、拒绝老师,很可能就会影响孩子在班里的“待遇”。如今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宁可自己多花点钱、或明知不对而为之,也好过儿女“吃闷亏”。这样的担忧也令家长和部分老师之间的关系蒙上阴云,变得不再那么纯净。

家长如此“失声”,可能纵容教育领域一些不良风气的生成,也令教育管理部门失去了一面监督的镜子。从长远来说,父母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范本,在他们幼小清澈的眼中,若看不到是非边界,未来又将如何?这是家长、老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应深思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