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赏识是爸爸最好的教育秘诀”,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家教案例

刘晓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里只能算是中等。这次考试他竟然考到了班里的前五名,放学后他拿着成绩单兴高采烈地跑回家,进门就冲爸爸说:“我考了班里第五名。”

当时爸爸正在专心地收拾他的花草,就随口说了一句:“你没看见我在忙吗?再说,你的成绩单有什么好看的,又不是第一名。”刘晓本来是想让爸爸夸奖自己一番的,可没想到爸爸会这么说,爸爸的话让他一点兴致都没有了。

·专家解析

很多爸爸对孩子严格要求,抓住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不放,对孩子的进步却视而不见,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赏识不仅是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更应该是爸爸的思维方式及心态。观念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旦把赏识上升为思维方式,就会呈现出不可思议的教育成果。

孩子都渴望得到爸爸的尊重和理解,也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赏识。当他们从爸爸那里得到赏识和鼓励时,就会在情感上得到满足,精神上得到激励,从而丰富和加深积极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信心,督促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给予孩子真诚的赏识,比任何其他方式更能激励孩子的上进心,比任何教育秘诀都有效。懂得赏识孩子的爸爸是最有智慧的爸爸。孩子具有无限的潜能,头脑中充满创造性的火花,只要爸爸给予赏识,孩子就会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踏上成功之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都是正常的,关键是爸爸应该多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爸爸的赏识和爱,并能自觉地改正错误。

建议一从内心接纳自己的孩子

赏识教育的实质是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爸爸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学会换位思考,许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半个多世纪之前,一个工厂里,有一个仅仅10岁的男孩,他渴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但是他的老师对他说:“你不会成为歌唱家的,你没有好的嗓子。”孩子听后很失望。

但是孩子的爸爸理解他,并没有和老师一样挖苦他,而是肯定地指出他的歌喉有与众不同之处,某个音域的声音也比较美,他相信孩子一定会成功的。在以后的日子里,爸爸为了付孩子上音乐课的学费,走路连鞋都舍不得穿。正是爸爸的赏识改变了孩子的命运,后来他终于成了著名的歌唱演员。

孩子刚出生时,爸爸会因孩子的到来而快乐,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感激孩子带来的快乐,而是把眼光盯在了孩子的表现上,于是种种不满的情绪就产生了。爸爸要改变自己的心态,理解自己的孩子,欣喜于孩子的每一次进步,赏识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建议二学会积极地比较

积极地比较是赏识教育的主要方法,只有赏识孩子的爸爸才会将孩子作积极的比较。很多爸爸喜欢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其他孩子的优点比较,又不能对比较的结果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只看到别的孩子的长处,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动辄批评、指责孩子。这对孩子的自尊心是一种伤害。

爸爸要从内心接受自己的孩子,将孩子现在的表现和以前的表现作比较,看到孩子的进步,适时地鼓励孩子,孩子会在爸爸的鼓励中不断进步。

建议三珍视孩子的每一次小进步

孩子要达到所期望的目标,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于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爸爸都应该细心地发现,及时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促使孩子发扬优点和改正缺点。

子希望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得到爸爸的肯定,可是有的爸爸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总是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而孩子很多时候都难达到爸爸的要求。这样一来,孩子就很难看见自己的进步,就会产生自卑的想法,从而丧失前进的动力,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建议四掌握赏识孩子的艺术

有的爸爸赏识、赞美孩子的方式千篇一律,以至于习惯成自然,起不到赏识教育的目的了。爸爸要学会赏识孩子的艺术,对孩子进行建设性赏识,这样才会帮助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当孩子出现了所期望的行为时,爸爸要赏识其行为,而不应该以偏概全地赏识孩子整个人;对孩子的赏识还应该是客观的、真诚的;爸爸赏识孩子的方式不仅仅是通过语言上的表达,也可以包括非语言的表达;对待不同年龄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赏识方式。

延伸阅读

好品味是最好的家教


品味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对他人的态度,甚至是我们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品味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因为我们所有选择的内驱力都来源于我们自身的品味。那么好品味如何修炼?亲,你知道么,好品味也要从娃娃抓起!

有一本书《美感是最好的家教》,其作者,日本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通过采访数百位日本教育界人事,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甚至倾听风声雨声,妈妈的发型服饰、语音语速都可以塑造孩子的美感。美感和好品味并非遥不可及。

1.亲近自然

大自然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宝库,蓝天、白云、绿地、清风、明月、花朵、山峦、小河......这些都是古今中外很多艺术品的灵感来源,而且大自然色彩艳丽,可以培养宝宝对色彩的认知。从小培养宝宝亲近自然,欣赏天然美好的事物,品味自然不会差。

2.培养乐感

儿歌是各种歌曲的基础,我们常说,学爬学得好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身体强健,同样的道理,如果儿歌唱得好,以后一定是个会唱歌的孩子。

平常妈妈学用假音高给孩子唱歌是相当重要的。另外,如果孩子因为音太高而发不出来时,请告诉他们“像这样转音”。一开始也许会觉得难为情,唱的很小声,只要不走音一样令人心情愉快。唱久了,即使是假音,也会渐渐变得厚实。

跟孩子一起唱歌的时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用自己最舒服、最自然的方式发声。我想在,这种哼唱的感觉是最适合的。

3.品味质感

让孩子去感受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让他们去触摸、去聆听、去品尝。我的一位朋友,无论生活多忙碌,在吃饭的时候都会注意器皿和食材的配色,她坚信这会对孩子的品味有重大意义。确实是这样,一流的艺术家总是具备优异的音乐技巧和乐感,而这些因素的基础,在于敏锐的五官感受,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都是相互关联的。

4.重视游戏

心理学的教科书明确写着: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是实现自我的最佳载体。因此,宝宝提出玩游戏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配合,陪伴孩子沉浸于玩游戏,其实就是他们打好“全神贯注”的基础。

5.漂亮妈妈

曾经有研究证明,妈妈越漂亮孩子越自信。一个理想的妈妈应该兼顾自己和孩子,外观得体,让别人增加好感,自己产生自信,保持充沛的精神、微笑的面容以及集中的注意力。妈妈本身的形象就是孩子品味修炼的第一课。

6.保持平静

孩子和父母一样,会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地产生压力。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音乐、美术等美好、美味、美丽的事物给予力量。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电影……沉浸在这些世界的时间,可以让我们看见梦想。

爸爸怎样做孩子最好的玩伴


父亲不能只当“大钱包”

在传统观念中,父亲多是“严父”形象,孩子对父亲敬畏有加,敬而远之;在现今社会中,父亲就是孩子的“大钱包”,主要任务就是在外面多赚钱,给孩子买好东西。因此,幼儿园家长会几乎是清一色的“母亲会”,公园里陪孩子一起玩耍的,也几乎全是母亲。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少了父亲这个角色。父亲要把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的角色甩掉,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父亲教育孩子,要从游戏开始,一个好父亲,先要成为孩子的好玩伴。

父亲与孩子游戏,不仅是游戏伙伴,还是一个心理调节者、智力启发者。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信心。

父亲做玩伴,能让孩子勇敢、独立

父亲做孩子的玩伴,不仅可以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还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男人的独立、自信、宽容、坚强、果敢等个性,都会在玩耍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影响孩子,让孩子学习到这种品质。比如,孩子做游戏碰到困难了,就会灰心丧气,父亲可以建议他休息几分钟,然后重新尝试。一个善于观察的父亲,一定会适时地给孩子一个引导、一个鼓励,父亲的鼓励和安慰,既是“兴奋剂”,又是“安定片”。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家庭就是幼儿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意识、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孩子最初就是在家里模仿父母,然后逐步扩展到模仿外面的人,最终形成自己的性别意识。

如果“父亲”角色缺失,再加之家庭中没有其他男性的影响,那么男孩子长期在女性环境中生活,就会变得不像“男孩”,形成男孩女性化倾向。他们的性格就会缺少“阳刚之气”,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

想当好父亲,先要找回自己的“童心”

要想成为孩子的玩伴,先得成为孩子的朋友;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父亲先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孩子的目光看待问题。

有些父亲与孩子玩不到一起去,效果不理想,甚至跟孩子关系闹得很紧张,原因就在于他不懂得要把自己当孩子。

很多父亲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这会造成隔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可人们一旦长大,就把自己的童年忘了,一味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如果父亲能够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想,就很容易理解孩子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兴趣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兴趣班”

妈妈:吴女士,36岁

女儿:甜甜,8岁

育儿关键词: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孩子有一项兴趣爱好,对他的成长很有帮助。尤其是对我们甜甜来说,通过上兴趣班认识了很多小伙伴,这对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而且对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都很有好处。”吴女士对孩子的教育颇有心得。

“我们工作忙,女儿小时候就丢给爷爷奶奶带,也没什么小伙伴,一直到上幼儿园,她都要比班上的其他孩子更害羞,不爱说话。我开始也没太在意,后来孩子到了小学,我看到孩子总是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级活动,我才意识到问题比较严重,于是看了很多书,也请教了许多老师,最后想出一个办法:给孩子报兴趣班。”可哪个班适合孩子呢?这让吴女士很头疼。

寻找兴趣班的过程持续了大半年,吴女士还从中得出一个结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兴趣班”。“我和她爸可是费尽心思,我们要让孩子自己提出来要学某项本领,要上某类兴趣班,而不能让孩子觉得是我们要求她这么做的。我和她爸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画画,才走到一起的,所以一开始那段时间,只要有时间,我们就重新拿起画笔,两个人一起画画,有时出去写生,为完成一幅画我们总是会讨论……虽然我们一直没有要求甜甜也来试试,但看到我和她爸如此快乐的样子,她也禁不住好奇起来,主动要求画画。”等看到她确实喜欢上画画后,我又跟她商量:“爸爸妈妈没有时间教你,我们去找专门的老师教你,好不好?”如此一来,她很容易就接受了,并慢慢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爱上画画了。“在后来的兴趣班上,她认识了很多一起画画的小伙伴,我于是经常鼓励她邀请同学到家里来玩。”

快报记者袁永红

爱孩子,陪伴是最好的礼物!


我们总在说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着我们来弥补,只要稍微有点忽略,孩子的成长变化会很明显。有些毛病一旦养成,会花费很多精力来改正,甚至根本无法纠正。

所以不管挣了多少钱,事业发展有多顺利,如果孩子的教育不得当,将来老了会后悔。

虽然不需要我们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但是也绝对不能拿事业繁忙来牺牲孩子。生下他就得负责任啊!

著名的投资家黄晶生说:

“幸福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什么感觉呢?幸福是一种追求快乐而又有意义的感觉!”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就象河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无束,一旦被导向某一方向,就能转变它的流向。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为,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

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不是他自己要出生的,父母使他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来到一个他们自己无法选择的家庭,有了一对永远不能变换的父母。

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庭,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

同样在英国,另一个珠克家族,与之相比则大相径庭。

老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个家族至今已传下八代,其子孙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人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过诈骗或盗窃罪,7个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有出息!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做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该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影响的结果。

如果母亲爱打扮,其女儿也必然是爱打扮的。

若母亲是多舌的,女儿也不例外。

同样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喝酒;

父亲说脏话、粗话,则孩子也是如此。

这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定律。

作为家长,不要和孩子讲太多的道理,而应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给他们做好榜样。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那些道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正如有人所说,孩子的心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朱熹曾说:

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孩子,是我们生的没错,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孩子同样如此。

希望孩子体格健壮,自己就不该好吃懒动;希望孩子知书达理,自己就不该野蛮粗鄙;希望孩子优秀,自己就应该努力。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什么样的父母,照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孩子。

人们总在说:道理听了千千万,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何?光听道理没用,光讲道理也没用。什么才有用?行动。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会开花结果。

教育孩子,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作为父母,只需做好榜样,当一面无比光亮美好的镜子,孩子自然能从中找到自己该有的样子。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榜样!给孩子食物只会让孩子成为大人,给孩子观念会让孩子成为英雄!

现在所有问题学生,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很多家长事业有成,在单位能够把下属修理的服服帖帖业绩红红火火,在家却对自己家的孩子不知所措。

不知道多少次听到有家长说:

我真的尽力了,可是孩子从小就在老家,我也管不到,也没办法啊。

人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但是一个成功孝顺的孩子足可以让你生活无忧。

性教育,你就是最好的老师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长大后具有健康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但每个父母都不知道该怎样去教。“怎么说得出口呢?”他们想,“要是有一个这方面的好老师就好了!”

其实,这些家长没有认识到—你自己就是孩子第一任且是最好的性教育老师。别担心自己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教孩子,因为比性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性榜样的树立。孩子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性方面的知识,但他日后照样可以成为一个态度冷漠、情绪忧郁、胆小怕事、有性功能障碍的人。

而如果父母每天的言谈举止相亲相爱、温馨和谐、相互赞赏,无疑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孩子们理想中的异性原型对应的正是他们的父母。擅长察言观色的他们正好藉此深刻领悟到父母之间的幸福、美满的男女关系,并在长大后如法炮制。

此外,就算涉及性知识教育,你的态度也比你讲出的知识本身更重要。比如当孩子向你提出类似“妹妹为什么不像我这样站着小便?”等性问题时,你首先要记住的是放松、自然:因为孩子问这类问题纯属好奇,你没必要感到尴尬或不安,也不要表现出你想完全回避这类问题。至于答案,简单易懂就行,不要长篇大论向他讲述“生命的来源”,因为他对综合性的知识讲座毫无兴趣。如果你对这种简单回答也有点束手无策的话,现在书店里有很多适合不同年龄孩子性教育的书籍和家教杂志,建议你购买一本,选择有关能回答他提出的问题的章节、文章读给他听,其中那些能帮助他理解生命现象、男女性别的差异等问题的插图也可以给他看。这样,当孩子再问起这类问题时,你会感到自在得多。

有时孩子不问就做了,这时同样不能慌张或发火。比如某一次你突然发现你的儿子在扮演一个医生的角色,给一个脱光衣服或半脱光衣服的小女孩检查身体,你要做的就是果断地将他拉开,同时清楚地告诉他你坚决反对他玩这种游戏,不允许他今后再这样干,因为身体是每个人的秘密。但不要打他的屁股,不要当众高声责骂。孩子会从你的坚决果断中得到教训的。

下面的一些行为切忌在家庭中出现:

一丝不挂

最好别让孩子看到你一丝不挂的样子,尤其是异性父母与子女。裸体的异性父母可以引起孩子的性冲动,这种奇怪的感觉日后会给他带来极大的烦恼。

激情亲吻

父母不要长时间充满激情地吻孩子的嘴,哪怕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孩子的爱,绝无他意。因为那样会激荡孩子的感情。

异性同床

父母不要与异性的孩子同床睡觉。男孩子与母亲同床睡觉,有时候他们的阴茎会勃起,甚至得到某种性满足。一个男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长期与母亲睡一张床,长大结婚后很容易出现某种性功能障碍。当然,女孩子也不能长期和父亲睡一张床。

做爱不设防

最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孩子看见父母在做爱。防胜于治,父母的房门务必有锁或栓。别怕孩子会不高兴,这除了保证你们的“安全”之外,还可以让孩子从小就了解到:任何人都有隐私权且必须得到尊重。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顺其自然


为了教育孩子,我已经翻过了太多的书。当孩子过早被送到学校时,由于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他们得到的父母之爱和家庭的照料关怀势必相应减少。这时,他在精神上和感情上容易受到伤害和遇到困难。最容易受到这种影响的年龄是5至8岁之间。孩子最好的教师就是父母。当父母在评价孩子时,他们的表情、动作、姿态对言语具有强化作用,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有一个问题,是养育孩子会发生的实际问题,看到孩子丢三拉四该怎么办?而这时,我们的孩子正屡屡犯这样的错误,橡皮什么的每天都丢,甚至在寒冷的冬天,外套还丢在学校找不回来。于是决定好好学习一下,翻开书,发现一个解决方案首先简单分析了原因:对孩子来说,健忘也是一种消极的争取关注的方式……。那么该怎么办呢?比如老是习惯性忘做作业的孩子,不要包办孩子的作业提醒功能,而是让他自己去承担忘记做作业的结果——老师的惩罚以及自己的羞愧。这一点倒是和日本一个教育专家的看法一致。他的教育方针是顺其自然,按照他的理论,给孩子一段时间去自我做主,自我适应,孩子就会自立并保持生活中各项事务的平衡。也许孩子真的应该是顺其自然成长的,犯错,改正,再犯,再改。而我们只能在其中起到引导和配合作用,真正去干涉的结果并不好。

有趣的道理,就是越少唠叨,越多受益,简而言之是“行胜于言”。联系到教育孩子来说,也是一样。我们总是在限制孩子做不好的事情,也阻止他们去花笨力气做原本简单的事情。其结果反而适得其反。“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我觉得中国孩子有一点点可怜,被剥夺了太多的成长空间,也没有学习生长智慧的环境。就像某些孩子不知道鸡蛋是有壳的一样,他们长大后更不知道社会的复杂性和生存的艰难。养育孩子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听我们的话吗?我们不在了,他们会如何?我们对孩子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顺其自然养孩子吧。真的!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他是个好人,有着健康的身体,有着坚韧的品质,有着向上的精神,有着快乐而简单的心态,也就够了。

犯错是孩子成长的最好途径


犯错是孩子成长的最好途径

很多家庭给孩子使用一个打不破的专用碗,孩子进餐就使用这个碗,这样做是基于担心孩子把碗打破。

周周没有固定的碗,我们一直是给周周使用和我们一样的瓷碗。周周打破过一次碗,那是在大约两岁多的时候,周周端着瓷碗吃饭,一不小心,碗掉到了地上!这是周周第一次打破碗,她非常惊恐地看着满地的碎片,哭了。当孩子看见一个完好无缺的碗由于自己的不小心变得支离破碎时,心中一定是非常懊悔和自责的,他们喜欢完整,不喜欢破碎。我宽慰周周,“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打扫碎片就行。”

我的宽慰让周周放松了许多,我们一起清理完碎片后,我又给周周拿了一个瓷碗,并鼓励周周自己想办法,要怎样才不会打破碗。周周见我如此信任她,又给她一个瓷碗,非常开心,笑容回到了小脸上。这一次,她是非常小心地把碗放到桌子上,左手小心翼翼地扶着碗,唯恐再一次把碗打破。在那以后,周周很少打破碗。相反,那些平时用不锈钢碗或者是塑料碗的孩子很容易打碎碗,因为他们的家长不信任他们,没有给他们用过瓷碗,令他们没有“陶瓷易碎”的经验。

在孩子第一次打破碗的时候,没有一个孩子是故意的。碗被打破了,可能是由于他们小手的笨拙,没拿稳才会打破。他们打破一次碗后,就会小心翼翼地使用他们的碗,想办法不再把碗打破。倘若因为孩子打破了一只碗就不给他们使用瓷碗,或者根本不给他们机会使用瓷碗,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家长的不信任,他们会觉得,“我可能只会给爸爸妈妈添乱,损坏爸爸妈妈的东西,我真是太不能干了。”久而久之,这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会让他们怀疑自己,变得不自信。

我们成人在单位有了失误,如果主管再给我们一次机会,修正失误,会不会感受到主管对我们的信任?我们的心里会不会心存感激,从而更加努力工作,弥补失误?倘若主管不再给机会,而是把事情交给别人,我们是不是会觉得非常挫败,觉得主管不再信任自己?孩子的内心和我们一样,他们能觉察到我们的细小行为流露出的信息,只是他们不会表达,但是其影响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里。

我们不仅让周周用瓷碗吃饭,而且让周周帮我们收碗。这项工作在周周2岁的时候就开始了,第一次让周周收碗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些打鼓,担心她没走稳摔倒了,摔破几个碗是小事,倘若让碎瓷片割破脸就糟糕了。我偷偷地跟在周周身后,准备在周周要摔倒的时候随时保护。谁知周周发现了我,把我赶开,“不要妈妈保护!”是啊,既然让她收碗,为何又不相信她,还要亦步亦趋地跟着呢?我意识到自己太紧张了,揪着心退到了一边。第一次收碗,周周其实也是紧张而又激动的。她小心翼翼地两手端着碗,慢慢地一步一挪往前走,从餐厅到厨房,只有几步路,周周却走了差不多1分钟!当她踮起脚把碗放到了厨房的案板上时,周周激动地大喊起来:“我成功了!”“成功”这个词是周周最早学会使用的词之一,她也早早体验了“成功”的感觉。如果决定让孩子做某件事,就不要怀疑孩子是否能做好,一定要相信孩子,真正地放手。不要把紧张和担忧挂在脸上,而要埋藏在心里。

不过,在做某些可以预见可能产生危险后果的事情之前,家长一定要事先检查,排除隐患,尽可能避免危险的发生。比如2岁孩子收碗,一定要确保地面不潮湿,孩子的鞋是防滑的,挪开周围的障碍物,以防孩子万一摔倒磕伤。

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实践证明,很多事情孩子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家长没有相信他们,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