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国朋友雅丽丝告诉我:美国人最忌讳父母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外人的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认为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犯罪行为。这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恰恰相反,如果一个中国孩子犯了错,父母若也在现场,但却没有立即批评他,那么这个父亲或母亲不仅会被看作同样的“无知”或“无理”,而且还会听到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之类的话。

有几次雅丽丝带着六岁的儿子大卫参加朋友们的聚会。当我们拿出食物或礼物给大卫时,雅丽丝从不提早代替儿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现出想吃或想要的时候对孩子呵斥。雅丽丝说:“孩子想要什么或者想看什么,是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有一次,当大卫还想吃冰激淋时,雅丽丝蹲在他身边轻声说:“宝贝,你已经吃过两杯了,第三杯应该是最后一杯。你不想继续拉肚子吧?”大卫前几日腹泻了。

我很赞赏雅丽丝的教育方法,但把这套方法应用到孩子身上时却遭到了批评。

第一个批评我的是我母亲她老人家是个十分要强的女人——爱面子。我儿子同院里的小朋友打闹、抢玩具,我坐在一旁傻笑,顶多说上一两句:“小心,别伤到人。”母亲总要发脾气:“没见过你这么惯孩子的,什么都不管。一点规矩没有,也不怕人笑话。”

第二个批评我的是我老公。他总说:“你不在时,宝宝听话着呢!他的臭毛病,都是你惯的。”的确,在家中所有大人里,儿子最“欺负”我。比如我不在家时,他可以自己起床叠被、穿衣服、洗漱、吃早点、写作业。我一回家,全要麻烦我一遍。

最要命的是他知道我不当着外人的面批评他,因此在外面的表现比在家里糟一百倍,许多关键场合让我们丢足了面子。

儿子四岁时学小提琴,因为贪玩不好好学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一位家长好心劝我:“你得打他呀!哪个学琴的孩子不是打出来的?我看你是太惯孩子了。”

儿子刚上寄宿学校时,上班车前也总是无所顾忌地哭哭啼啼。“怎么把孩子惯成这样?”我又听到了熟悉的批评声音。

我的宽容得到了儿子对的信任,有什么委屈、烦恼都能勇敢地对我讲出来。而我小时候,是不敢同父母说的。

我和儿子的关系友好、平等,儿子也就将其他人也视作亲人、好朋友。幼儿园每次吃饺子(儿子最爱吃的),他总要先将小碗端到老师面前说:“您先吃。”老师蹬着板凳擦玻璃,他连忙跑过去抱住老师的腿说:“您别摔着。”

我的宽容使儿子对他人也非常宽容与大度。一次他去游泳,一个大孩子用廉价的泳镜,换走了他韩国进口的高级防雾泳镜。我说:“宝贝,这样的孩子以后就别理他了,是骗子。”儿子很认真地纠正我:“妈妈,你别这么说。小哥哥一定是忘了,以后我遇到他,换回来就行”。

精选阅读

宝宝性教育宜早不宜迟


宝宝性教育宜早不宜迟

一是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当孩子提出诸如“我是谁生的?”“我是怎么生出来的?”的问题时,其实只是对“性”感兴趣,这仅仅是一种求知欲的反映,如果父母不但不回答反而斥责他们,就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但压抑他们的求知欲望只会导致愚昧,就像吃饭,若把胃口败了就什么也不想吃了。同时这还造成一种印象,孩子们会觉得有些问题是不能问的,问了要挨骂的,这样就会造成他们从小对性有一种神秘感、罪恶感、肮脏感,从而影响他们的性生理的健康发展。

二是当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一旦涉及性问题,如玩“过家家”游戏、用手触摸生殖器或骂脏话时,父母往往斥责打骂,造成孩子的怯懦行为。

三是当孩子进入初中后往往爱谈论两性问题,说话带脏字,他们会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成人气概和成熟,越是大人保密的事他们越是谈论得起劲,这样就会造成错误观念在青少年当中的流行。如果不是采取禁锢的态度,而是采取发展科学的适时的性教育,他们也不必嘀嘀咕咕地去谈论,有些男女同学的正常来往常常引起老师、父母的过分敏感,动辄斥责、谩骂,结果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管制越严越糟糕。

四是丑化性行为,把性说成淫秽不堪、肮脏下流,宣扬“万恶淫为道,百善孝为先”,造成青少年对性的厌恶心理,成年后有可能形成对正常性行为和性反应的严重抑制。采取宽容和引导的态度,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帮助是必要的,若社会道学气氛太浓,过于苛刻,容易造成心理冲突,甚至可能毁灭孩子们。

既然回避性教育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多的危害,那么,父母就应该行动起来,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为此,有关专家建议父母可以这样做:

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父母首先自己应该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念,要知道,性教育对孩子来讲是必须的、有益的,对孩子关于性方面的提问绝不应回避,而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以正确的解答。父母应该把性当做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科学理念和知识来介绍给孩子,要把性看做是美好的,一定要确立这个观念。

根据孩子年龄,恰当教育

有的父母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很担心给孩子讲到什么程度合适,既怕讲浅了孩子没理解,更怕讲深了对孩子产生副作用。其实,这是父母不必过分担忧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分层次的,因此他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父母的讲解只要符合他理解的程度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追根究底地去“打破沙锅问到底”。

父母讲解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进行,同时还要掌握好与孩子交流的技巧。要坦然面对孩子的提问,不要因为担心尺度问题而回避提问。当然,也有的孩子提出一些超出他年龄段的问题,这时父母不要因为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就不回答他,而要用简洁的、他能理解的话告诉他最基本的道理就可以了,不需要深入地去解释。

不可欺骗孩子

如果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采取欺骗手法回答他们,如告诉孩子他们是捡来的、石头里迸出来的也不是明智的,因为真相总会被孩子们识破的,知道大人是欺骗他们,于是他们会变得虚伪起来,可能会导致孩子成为伪君子,孩子不再诚实、天真无邪。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宜早不宜迟

性教育要早,专家建议在小学二三年级就进行性的生理知识和教育,告诉他们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孩子是怎么来的,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孩子知道了这些知识,将来就不会那么好奇,也会坦然地去面对,更会知道怎么样爱护自己。

当然有些原则是需要父母强调的,如恋爱不宜太早,对感情问题要有责任心。父母应该严肃地表达这些原则,让孩子知道在性问题的处理上是有原则的。

及时回答孩子的性问题

当孩子提出性问题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坦率地回答,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如果问题堆积在一起,就更难处理了。而且,还可能让孩子渐渐对父母失去信任,再有问题也不会去找父母了。

及时处理孩子不良的性行为和思想

要对一些不良行为和思想及时处理,给孩子灌输一些正确的性观念,还要注意媒体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当孩子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时,不要简单地呵斥,而应该用科学的观点加以剖析,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和健康,有效避免因闭塞的性教育给孩子带来伤害。

注意:宝宝性教育宜早不宜迟


宝宝性教育迟迟不开展的不良后果:

一、压抑宝宝的好奇心,当宝宝提出诸如“我是谁生的?”“我是怎么生出来的?”的问题时,其实只是对“性”感兴趣,这仅仅是一种求知欲的反映,如果父母不但不回答反而斥责他们,就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但压抑他们的求知欲望只会导致愚昧,就像吃饭,若把胃口败了就什么也不想吃了。同时这还造成一种印象,宝宝们会觉得有些问题是不能问的,问了要挨骂的,这样就会造成他们从小对性有一种神秘感、罪恶感、肮脏感,从而影响他们的性生理的健康发展。

二、当宝宝的言语和行为一旦涉及性问题,如玩“过家家”游戏、用手触摸生殖器或骂脏话时,父母往往斥责打骂,造成宝宝的怯懦行为。

三、当宝宝进入初中后往往爱谈论两性问题,说话带脏字,他们会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成人气概和成熟,越是大人保密的事他们越是谈论得起劲,这样就会造成错误观念在青少年当中的流行。如果不是采取禁锢的态度,而是采取发展科学的适时的性教育,他们也不必嘀嘀咕咕地去谈论,有些男女同学的正常来往常常引起老师、父母的过分敏感,动辄斥责、谩骂,结果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管制越严越糟糕。

四、丑化性行为,把性说成淫秽不堪、肮脏下流,宣扬“万恶淫为道,百善孝为先”,造成青少年对性的厌恶心理,成年后有可能形成对正常性行为和性反应的严重抑制。采取宽容和引导的态度,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帮助是必要的,若社会道学气氛太浓,过于苛刻,容易造成心理冲突,甚至可能毁灭宝宝们。

既然回避性教育会给宝宝带来这么多的危害,那么,父母就应该行动起来,对宝宝进行恰当的性教育,为此,有关专家建议父母可以这样做:

1、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父母首先自己应该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念,要知道,性教育对宝宝来讲是必须的、有益的,对宝宝关于性方面的提问绝不应回避,而应该尽可能地给宝宝以正确的解答。父母应该把性当做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科学理念和知识来介绍给宝宝,要把性看做是美好的,一定要确立这个观念。

2、根据宝宝年龄,恰当教育

有的父母在回答宝宝的提问时,很担心给宝宝讲到什么程度合适,既怕讲浅了宝宝没理解,更怕讲深了对宝宝产生副作用。其实,这是父母不必过分担忧的问题,因为宝宝的智力发展是分层次的,因此他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父母的讲解只要符合他理解的程度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宝宝不会追根究底地去“打破沙锅问到底”。

父母讲解时,要根据宝宝的年龄段来进行,同时还要掌握好与宝宝交流的技巧。要坦然面对宝宝的提问,不要因为担心尺度问题而回避提问。当然,也有的宝宝提出一些超出他年龄段的问题,这时父母不要因为不符合宝宝的年龄特点就不回答他,而要用简洁的、他能理解的话告诉他最基本的道理就可以了,不需要深入地去解释。

3、不可欺骗宝宝

如果父母对宝宝提出的性问题,采取欺骗手法回答他们,如告诉宝宝他们是捡来的、石头里迸出来的也不是明智的,因为真相总会被宝宝们识破的,知道大人是欺骗他们,于是他们会变得虚伪起来,可能会导致宝宝成为伪君子,宝宝不再诚实、天真无邪。

4、及时回答宝宝的性问题

当宝宝提出性问题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坦率地回答,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如果问题堆积在一起,就更难处理了。而且,还可能让宝宝渐渐对父母失去信任,再有问题也不会去找父母了。

5、及时处理宝宝不良的性行为和思想

要对一些不良行为和思想及时处理,给宝宝灌输一些正确的性观念,还要注意媒体对宝宝的不良影响,当宝宝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时,不要简单地呵斥,而应该用科学的观点加以剖析,让宝宝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和健康,有效避免因闭塞的性教育给宝宝带来伤害。

宝宝全托宜在4岁以上


对于不少的广州家长来说,全托制幼儿园并不陌生。但是,在佛山,幼儿园的全托班却很少。时下,正值幼儿园招生旺季,各种关于小孩入园的话题层出不穷。佛山一些民办实验类幼儿园尝试开设全托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短短两个多月,已经招收了20多个孩子。全托还是日托,年轻家长们该如何选择呢?日托型幼儿园仍占主流最近,一位读者致电记者,希望记者帮其联系一家全托制幼儿园。“我和老公工作太忙,儿子一直由公公婆婆照顾,依赖性太强,平时吃饭一定要婆婆喂。我想把他送到全托制幼儿园,一方面锻炼以下他的群体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全托有4天吃住都在学校,可以让大人省心。”记者联系了多家幼儿园发现,目前禅桂等中心城区鲜有幼儿园开办全托班。“这么多年,很少出现过全托班。”禅城中心幼儿园园长卢江碧告诉记者,出于少儿情感、家庭教育的需要,佛山绝大多数幼儿园选择了日托的办学方式。卢江碧说,每年该园招生时,总会有一些家长询问是否提供全托服务,但在幼儿园老师的引导下,这些家长最终都选择了日托。她认为,幼儿阶段,父母对幼儿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幼儿园的老师。在全托班里的小孩一周只有2~3天时间与父母接触,父母有时难以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或心理问题,于是错失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时期。忙碌家长渐兴全托教育但是如果孩子上日托班,就需要每天接送,这让许多工作繁忙的家长犯难。据了解,目前佛山幼教市场上个别举办了全托班的幼儿园主要是民办实验类幼儿园。其中,在禅桂等中心区仅有冠华幼儿园、南海(国际)实验幼儿园等相继举办了全托班。南海(国际)实验幼儿园园长林雪介绍,目前该幼儿园招生仅有两个多月时间,开设的全托班有超过20名孩子,年龄在4~5岁间,男孩占绝大多数比例。而冠华幼儿园今年全托班的招生情况也同样十分喜人。据林雪介绍,大多数选择全托班的家长出自家庭自身的需求,例如家里住得较远,每天接送孩子不方便,或者父母亲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过早“独立”令亲情疏远林雪表示,近年出现一种新趋势,一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意识和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倾向于选择幼儿园全托,让孩子多过集体生活。在住宿的分配上,全托班的孩子会按照年龄、兴趣相近为原则,将这些孩子分在同一个宿舍,同时为保证孩子安全,幼儿园还设立了视频监控管理中心。卢江碧认为,小孩入读全托班,可以较早进入群体生活,利于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全托班也会出现让幼儿过早独立带来的弊端。佛山蓓蕾幼儿园曾在2000年尝试举办过全托班,一年之后,由于生源不足,不得不停止招收全托生。“一方面,佛山多数家长工作较为稳定,有时间接送孩子。”该幼儿园园长胡粤毅认为,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日托班更利于建立亲子关系,符合幼儿教育的特点。胡园长曾接触过一些案例:一些小孩由其他人带到两三岁后回到父母身边,他们对父母十分生疏,有的甚至拒绝喊爸妈。“在日托班,孩子每天放学后都能跟家长在一起,即便如此我们每周还会尽量安排亲子活动。”胡粤毅认为,连日托班的孩子都需要加强亲子关系,更何况全托班。建议:4岁以下孩子慎报名“虽然幼儿园的全托班招收年龄下限是3岁,但是我们都建议家长等到孩子稍大一点,最好是4岁以上,再送到幼儿园全托。”林雪称,孩子达到4岁这个年龄段后,无论生活自理能力还是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以及自我保护意识都会相对好很多,因此家长带4岁以下的孩子前来报名全托班时,幼儿园都应该给予其相关的建议。“全托班有其特殊性,必须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他们晚上不能见到爸爸妈妈。”林雪建议,家长在挑选全托班时,应该从住宿、饮食、教育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像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安全保护措施、游戏等场地是否充足等方面进行考察。“一些幼儿园能提供好的服务,甚至可从睡前提供牛奶,孩子睡觉的房间布置等细节看出来。”林雪说。

宝宝家教十不宜


1、包办代替:有些父母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前的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形成宝宝对父母的依赖性,阻碍宝宝自立性的发展。父母应从宝宝1岁后就开始培养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

2、不适当的满足: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父母满足他的要求,如果此时父母采用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要求,宝宝就会在下一次以更糟糕的行为来取得父母的注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从这时起,父母就要坚决拒绝宝宝的无理要求。

3、干涉太多:要让宝宝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培养起宝宝的自立性。干涉太多,会使宝宝产生对父母的反感,也可能使宝宝形成儒弱的性格。

4、不理解宝宝:1至2岁的宝宝,有时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宝宝,会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亲子间亲密的关系。反之,宝宝会对父母产生不满。

5、模棱两可的语言:1至2岁的宝宝,理解力和判断力还不强,因此,父母要用清楚、直截了当的语言给宝宝明确的指示,否则,宝宝会无所适从。

6、不良的榜样:1至2岁的宝宝好模仿,父母不良的习惯如讲秽语。边看电视边吃饭等,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纠正不良的习惯。

7、教育不一致:上下辈或父母之间对宝宝的教育不一致,一方批评、另一方袒护,会抵消教育的作用,也会降低宝宝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8、父母的落实罗嗦:当宝宝犯错误时,父母唠唠叨叨数落个没完,会伤害宝宝的自尊心。

9、失控:当宝宝做错了事或闯祸时,父母大发雷霆会使宝宝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同伴。

10、体罚后反悔:这种教育方式会使1~2岁的宝宝不明是非,对父母的行为感到迷茫。

教育,不能让“情感”走开


当前家庭教育中,不少做父母的,为孩子付出了许多,可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却有所忽略。

我们的教育往往只注意发展孩子的读、写、算能力,而丢掉了另一半教育,即人的情感教育。这种以牺牲人的生命情感为代价的偏向教育,越来越影响着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以婴儿的情感为例:当一个婴儿张开手,望着大人笑的时候,这时他正在表达一种寻求快乐的期待。倘若父母在此时此刻对婴儿的笑没有任何反应,或者反应出相反情绪,这很可能会贻误他在这一敏感期内对于“快乐情绪”的开发。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最亲近的体验,它必然贯穿在全部的教育活动过程中。而现实的教育状况却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儿子心思不在学习上、今天的孩子不知他们想干什么,他们对长辈们不礼貌,与他人交往不讲责任感,自私自利……

出现这一系列观念、情感的对立现象,如果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本身的内在原因看,毛病就出在我们往往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要求孩子,父母自以为给了孩子许多爱,却没有得到回报。他们与孩子并没有建立真正的爱的联系。

总而言之,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需要愉快、自慰、自足、憧憬、希冀的时候,我们没有相应的情感应答方式,而在他们产生厌恶、痛苦、惧怕、伤感的时候,又没能及时给予疏通和引导,以致于错过了让他们形成美好健康、丰富统一、旷达幸福的内在情感机制的某些机会。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缺陷。

内向孩子不宜全托


大孩子入全托增强主动性

儿童人格的发展形成需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发展任务。多项调查显示,全托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更加独立自主,也更加懂事和成熟。

孩子进了全托幼儿园,接受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被父母包办的吃饭、穿衣等,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学会并尝试去做,因此比同龄人更早地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另外,孩子离开父母的庇护,和同龄人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学习,一起玩耍,遇到困难自己解决,发生争执自己和解,这能够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较早地融入社会。

内向的孩子不宜入全托

但是,如果孩子小于三岁半,阶段任务就不是培养主动性,而是让他们感受关爱,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就不适合入全托。很多家长都以为,把孩子送全托,可以让他们接受专业的生活护理、心理保健和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自己周末也会把他们接回来好好“补偿”,不会因此影响和孩子的关系。可实际上,再专业、再敬业的老师也无法满足每个孩子个性化的心理需要和对亲情的渴望,家长的这种做法,说严重了,是对孩子的情感剥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滞后,很难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但情感已经发展完全,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如果一连五天见不到亲人,他们会产生不安全感,万一再受到委屈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对其身心发展更是不利。

另外,和性格外向的孩子相比,内向的孩子不宜入全托。实际上,天性害羞、胆怯的孩子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经常会潜意识地压抑自己的需要,受了委屈、遇到不开心的事都会藏在心里。而幼儿园的老师又不可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某一个孩子身上,所以他们的心结很难被及时发现,长此以往,孩子会更压抑,不利于将来个性的发展。

补偿孩子得注意方式

不管家长是出于工作的压力,无奈地选择了全托,还是出于培养孩子的考虑,对全托寄予厚望,都得首先了解,全托幼儿园并不能替代家长的关爱和教育。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心理第一反抗期,喜欢和父母对着干,不好管教,这时父母千万不能有“孩子太调皮,干脆送幼儿园算了”的想法,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此外,父母必须在双休日多花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补偿对他们感情上的亏欠。不过,一些家长因为送孩子全托,觉得内疚,所以一到周末就想方设法地满足孩子,甚至纵容他们发脾气、耍性子,这种做法也不可取。补偿主要应针对情感,注意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培育他们开朗的性格,帮他们建立起心理的安全网,而不应为了求得自己的心理安慰,把补偿变成溺爱。

内向的孩子不宜全托


儿童人格的发展形成需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发展任务。多项调查显示,全托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更加独立自主,也更加懂事和成熟。

孩子进了全托幼儿园,接受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被父母包办的吃饭、穿衣等,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学会并尝试去做,因此比同龄人更早地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另外,孩子离开父母的庇护,和同龄人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学习,一起玩耍,遇到困难自己解决,发生争执自己和解,这能够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较早地融入社会。

内向的孩子不宜入全托

但是,如果孩子小于三岁半,阶段任务就不是培养主动性,而是让他们感受关爱,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就不适合入全托。很多家长都以为,把孩子送全托,可以让他们接受专业的生活护理、心理保健和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自己周末也会把他们接回来好好“补偿”,不会因此影响和孩子的关系。可实际上,再专业、再敬业的老师也无法满足每个孩子个性化的心理需要和对亲情的渴望,家长的这种做法,说严重了,是对孩子的情感剥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滞后,很难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但情感已经发展完全,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如果一连五天见不到亲人,他们会产生不安全感,万一再受到委屈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对其身心发展更是不利。

另外,和性格外向的孩子相比,内向的孩子不宜入全托。实际上,天性害羞、胆怯的孩子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经常会潜意识地压抑自己的需要,受了委屈、遇到不开心的事都会藏在心里。而幼儿园的老师又不可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某一个孩子身上,所以他们的心结很难被及时发现,长此以往,孩子会更压抑,不利于将来个性的发展。

补偿孩子得注意方式

不管家长是出于工作的压力,无奈地选择了全托,还是出于培养孩子的考虑,对全托寄予厚望,都得首先了解,全托幼儿园并不能替代家长的关爱和教育。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心理第一反抗期,喜欢和父母对着干,不好管教,这时父母千万不能有“孩子太调皮,干脆送幼儿园算了”的想法,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此外,父母必须在双休日多花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补偿对他们感情上的亏欠。不过,一些家长因为送孩子全托,觉得内疚,所以一到周末就想方设法地满足孩子,甚至纵容他们发脾气、耍性子,这种做法也不可取。补偿主要应针对情感,注意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培育他们开朗的性格,帮他们建立起心理的安全网,而不应为了求得自己的心理安慰,把补偿变成溺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