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亲不在儿子的身边,他反社会的行为的机会就大大增加,所以我们看到了父母在早教中的戏份很重,同时要引导父亲正确的养育儿子。

1、明确想做父亲的决定。

2、在妻子怀孕期间、婴儿早期尽父亲的责任。

3、必须有自我意识,这样你的儿子才会有自我意识。

4、必须懂得如何在生理上充分释放自己,这样才会帮助儿子自我调节。

5、必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会和孩子沟通。

6、不仅要允许孩子寻找其他的导师,更要有意识地帮他寻找。

7、让孩子自由成长,而且要保持自己的模范形象。

父亲什么时候插手男孩的教育:0岁

很多父亲在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接近和参与孩子的养育。爸爸们都是等孩子开口说话了,3岁以后有思考能力了,才参与教育。其实你晚了。

研究表明,连续14天的接触,大一点的婴儿可以分辨出父亲的声音。婴儿生性需要关怀,虽然孩子不缺少母亲的关怀,但父亲甩手不管是很危险的。因为男人的父母怎样对待他,将来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所以你是把坏习惯会传给了你的孩子。

新爸爸应该阅读一切关于孩子世界的书籍。从妻子怀孕就和他沟通。出生以后,通过拥抱和轻拍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大一些,每天保证有5~10分钟或者半个小时和儿子一起度过,儿子会感觉很满足。儿子是时刻需要你的,因为男人让孩子兴奋、女人让孩子平静,婴儿需要两者的结合。

男孩什么时候需要父亲:时时刻刻

父亲经常觉得,自己努力工作、赚钱就是对儿子最大的爱。其实,儿子时时刻刻都需要父亲真实的关怀。你们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交流,比如哼哼、顶头、倒立、互相打斗等,都是儿子最需要的。

爸爸比妈妈更敢于放手让儿子到处跑,更敢于让孩子去完成一些“危险”动作,这有利于男性大脑发育。当然在孩子受到惊吓和伤害的时候,爸爸也应该给孩子充足的关怀。ZJ09.COM

研究表明,儿子更信赖爸爸的教导和管教,而不是同情和舒适。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父亲本身和他的时间。

男孩的父亲应该学会付出,多和儿子、家人在一起。这些有意义的牺牲,将解决儿子在未来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包括懒惰、愤怒、性乱、暴力等,将给儿子的未来注入生机。

好父亲就是让孩子骄傲的父亲

父亲是男孩的榜样,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男孩必须有父亲的引导才能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男人。

有的父亲对儿子说“爸爸这辈子就这样了,今后爸爸就指望你了,你可要给爸爸争气啊!”其实这样的爸爸在向儿子传递一个信息:男人是我这样的。你已经把关于男人的负面东西给了你的儿子。所以,做父亲,你一定要不断完善自己,在儿子面前呈现一个有追求、有能力、有责任感的男人。要让儿子为你“争气”,你首先要做到让儿子为拥有你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到自豪。

男孩需要这样的父亲:自信、有属于自己的环境、能成为精神成长的楷模、生活健康。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好父亲”的11条标准


幼儿园园长:

三年才见一回学生父亲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白下区五老村幼儿园园长周琍明就开始从事幼儿教育,也亲眼目睹了28年来父教是怎样渐渐缺失的。“举个例子来说,以前每天来接送孩子的大多是父亲,但后来变成孩子的妈妈和老人来接的越来越多。到现在,幼儿园门口几乎看不到孩子的父亲。”据悉,目前接孩子的不是老人,就是钟点工或保姆。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如今很多男孩缺乏阳刚气,并呼吁幼儿园配备“男阿姨”,但周琍明认为,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呆的时间毕竟有限,幼儿园老师即使增添“男阿姨”,也不能改变以女老师为主的局面,要为孩子的性格“补钙”,还需要父教的回归。“我们每次开家长会,举办家长活动日,都会邀请孩子的父母一起参加。每年4月份举行春游,也都要求他们一起来。”

五老村幼儿园的孩子家长有很多是公务员。在放暑假前的演出上,周琍明见到了一个孩子的父亲。“他在机关上班,孩子在这里上学3年了,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周琍明不禁感慨,现在这些父亲可真忙啊!

做一个“好父亲”有11条标准

“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多陪孩子。”孙云晓说,虽然工作忙,但有很多人还是会见缝插针地抽出时间陪孩子。

孙云晓建议,因为父亲对孩子的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有很大影响,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父亲要以身作则,从不起眼的小事开始引导孩子。也可以抽时间陪孩子进行体育运动,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孙云晓说,很多父亲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从教育的本身来说,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发展。

“父教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从对母亲的依赖关系中分离独立出来。”孙云晓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两次诞生,第一次是生理上的诞生,与母亲脐带分离,而第二次的诞生是在青春期,剪断精神的脐带发展成为真正独立的人。父亲要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以赋予孩子第二次的诞生。

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父亲?孙云晓提出11条标准:

(1)用自身的行为熏陶孩子良好习惯

(2)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

(3)宽容高于惩罚

(4)尊重孩子的权利

(5)家教的核心是责任

(6)爱是没有条件的

(7)让孩子依赖自己

(8)童言无忌

(9)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10)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11)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父亲应怎样和儿子交流


在每个男孩小的时候,父亲都会告诫他们:在没人陪伴的情况下,不许玩火、玩水、玩电……父亲的这种“规则”常常以生活常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教会了男孩如何更安全地去接触他周围的社会。

当然,大多数做父亲的都会给儿子制定这些“规则”,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往往体现不出父亲教育方式的区别。但在很多时候,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却明显地体现着他们独特的教育风格。

例如,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经历挫折和失败,但面对男孩的失败,父亲们对待儿子的“规则”却是截然不同的。看到儿子失败了,出于种种理由,有的父亲对儿子漠不关心;有的父亲指责批评儿子:“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你太没出息了!”有的父亲鼓励儿子:“失败是正常的,这没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

也正是根据父亲们的这些态度和教育方式,心理学家把父亲分成了不同的类型:苛求型、不定时炸弹型、消极型、良师益友型。

家长们可不要小看这些关于父亲类型的细分,正是由于父亲的这些不同的类型,才决定了儿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男孩的父亲,你也可以根据以下资料,判断一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教您如何正确地给男孩制定规则。

方法一:苛求型的父亲→多认同、多鼓励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多数苛求型的父亲都是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男人。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他们才会苛刻地要求儿子也要像他们一样优秀。

一位年轻的企业管理人曾这样说过:

自从儿子出生之后,我就下决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比我还优秀的人才。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我就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儿子刚刚断奶不久,我就有意识地教他自己用勺子吃东西;儿子刚刚学习走路时摔倒了,我任凭他坐在地上哭,也不去扶他,因为我要让他学会自己爬起来;儿子刚刚学会说话,我就教他一遍遍地阅读古诗,我要让他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但令我伤心的是,在儿子人生的起跑线上,他没有赢,反而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因为现在我5岁的儿子每每见到新事物,都会表现出很强烈的恐惧感,不敢去接近、不敢去尝试……

难道我的教育方式真的出现问题了吗?我真不知道我错在了哪里!

这位父亲就可以称为是苛求型父亲的典型代表。每一位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优秀的人才,但这位父亲却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规则,对孩子的要求有些太苛刻了。孩子刚刚断奶,就让他学习自己拿勺子吃饭;孩子刚刚学会说话,就教他阅读古诗……要知道,这些儿童期的男孩是非常脆弱的,他们喜欢尝试新事物,但他们又特别害怕失败。如果一个刚刚学习走路的男孩跌倒了,父亲不但不去扶他,还严肃地对他说:“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因为男孩是规则型的动物,他就会把父亲对他的教育态度转化成“规则”。遇到这种情况,男孩接收到的父亲的“规则”就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这种“规则”的影响下,男孩会成为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比父亲还要优秀的人,但男孩成为这种人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任何一个人在没有鼓励和认同的环境下都不会健康成长的。

第二种人就是十分惧怕失败的人,对于这些年龄比较小的男孩来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并不是鼓励,而是一种阴影。也许他们曾多次体验过成功,但因为父亲的这种教育态度,他们对“失败”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因为这种敏感,他们会把失败的感觉放大,会对失败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所以,在这种恐惧感的驱使下,男孩常常会拒绝尝试新事物。

如果一个男孩连尝试新事物的勇气都没有,这将会是十分可悲的一件事情。那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呢?

教育专家给苛求型的父亲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心态放平,要求放低;多认同,多鼓励。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但并不是家长的期望越高,孩子就会按着家长所期望的那样成长。有时,家长对孩子持有过高的期望并不是好事,就像上面那位父亲所做的那样,过高的期望只会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对失败产生恐惧。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能只有压力,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动力。对于男孩来讲,他们的动力很多都是来自于家庭规则制定者的鼓励。

一位成年男士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当我把临摹下来的图画拿给周围人看时,大家都夸我心灵手巧。但当我把“画”拿给父亲看时,他却说:“按着别人的样子画,能有什么大出息?”我顿时觉得受到了打击,险些要放弃画画。

后来,我不再临摹,而是按着实物或凭着自己的想象去画。当我再次把画出来的画拿给父亲看时,虽然我觉得没有上次画得像样,但父亲却夸奖我说:“我觉得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至少这是你自己的作品。”听了父亲的话,我感觉自己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动力。

男人都是不善表达情感的,所以,当鼓励的话语从父亲口中说出时,男孩会觉得弥足可贵。

当然,它之所以能够起到鼓励的效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是从一个规则制定者的口中说出的,这对于讲究规则的男孩来说有着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就像上面那位男士所讲的那样,别人的十句批评都不如父亲的一句批评重,别人的十句鼓励都不如父亲的一句鼓励有力量。

所以,苛求型的父亲在摆正自己位置的同时,还应该多鼓励儿子,因为对于这些正在成长之中的男孩来说,来自于家庭规则制订者口中的鼓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引导男孩顺利地走出对失败的恐惧,而且还会使男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方法二: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向儿子明确自己的“规则”

所谓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那种不负责任、脾气暴躁,常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的父亲。

在中国古代,在“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很多父亲把儿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经常会打骂、虐待儿子。在现代社会,随着封建观念的逐渐消失,很多家长开始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来尊重,但仍然有不在少数的父亲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仍然还持有这样的观点:

“我是老子,你是儿子,你必须听我的!”

“我供你吃、供你穿,还供你上学,你必须要听我的话!”

其实,这些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思想,是有其深层原因的。他们要么在事业或感情上遇到了挫折,从此一蹶不振;要么是他们现实的状况与理想相距太远,他们需要发泄内心那种不得志的情绪。

在这些情况下,儿子就被他们当成了“私有财产”,变成了他们情感发泄的“出气筒”。

明智的家长一听,就知道这些父亲的做法绝对是错误的,而且父亲们的这些做法还会给孩子的生活、思想带来意想不到的恶劣影响。

一个极其叛逆的青春期男孩这样讲述他的经历:

在我小时候,我最怕父亲喝酒,因为只要一喝酒,回到家之后他肯定会“教育”我。不是嫌我做的家务不够多,就是嫌我学习成绩不够好……总之,我觉得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因此,我变得不爱说话,不喜欢与人接触……我知道,同学们在背地里都叫我“胆小鬼”。

后来,我上了初中,认识了一群哥们,他们从来不嘲笑我,而且还总是帮我对付那些嘲笑我的同学……从这以后,我变得“胆大”了,敢与老师顶嘴,敢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总觉得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总是渴望别人的保护。

看,这就是父亲的行为给男孩造成的影响。对于男孩来讲,如果家庭规则的制定者是这样一个不讲道理的人,他们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因为他们不知道父亲何时会拿出“规则”把他们“教育”一番……就像上面那位男孩所讲的那样,只要爸爸在家,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

确切来讲,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会使男孩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成为具有极度不安全感的人。父亲不按常理订“规则”常常会使男孩处于极度紧张之中,他们总是试图寻求安全感和他人的庇护,在这种状态下,男孩很容易加入不良团伙,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二种倾向是,男孩很容易成为像他父亲那样的、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心理学常识表明,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神经紧绷的紧张状态,他迟早有一天会崩溃的。是的,每天都处在战战兢兢中的男孩总会想办法把自己解救出来,而他能想到的办法只有一个,成为一个比父亲还要不讲道理的人。这样,父亲那些不讲道理的规则就不再对他起作用了。

当然,每位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变成上面所讲的那两种人。而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父亲要做一个合格的规则制定者。

作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如果你坚信自己不属于那种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但就是脾气有些暴躁,那我建议你——把你的规则明确告诉儿子,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一位9岁的男孩曾这样说过:

每当父亲发脾气时,即使不是因为我的缘故,我也会害怕,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总是不敢面对父亲。

是的,当男孩弄不明白父亲的规则时,他就会产生很强烈的不安全感。就像这个孩子所说的,即使父亲不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发脾气,儿子也不愿意面对父亲。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儿子不受自己坏脾气的影响,父亲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儿子明确自己的规则。例如,父亲这样对儿子说:“爸爸发脾气没有吓到你吧?放心了,爸爸不是因为你才发脾气。我会慢慢改掉这个坏毛病的。”

如果父亲向儿子明确这些“规则”,这不仅会促使男孩更加深入地了解父亲,而且还会使他们感觉到因为把握住“规则”而产生的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男孩一般都能与父亲和睦地相处。

方法三:消极型的父亲→主动向儿子讲述一些关于自己的情况

在我们周围,这种类型的父亲大有人在:

不能说他们不关心儿子,但他们只关心少数的几个方面:健康、学习、分数等;

他们不是积极地去养育儿子,而是消极地等待问题的出现,例如,只有儿子病了,他们才去关心儿子的身体健康;只有儿子出现了怪异行为,他们才想起问儿子出了什么事情;

……

这些父亲都可以归结为一类——消极型的父亲。在与消极型父亲相处的过程中,男孩能够很快摸清父亲的“规则”:只要我不出现问题,父亲是不会找我麻烦的。因此,被消极型父亲养大的男孩没有什么具体的坏毛病,但他们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动力。

一个男孩是这样描述这种感觉的:

在与爸爸的相处中,我总结出了这样一条真理,那就是:做得越多,挨的批评越多。例如,我看到爸爸经常会把报纸翻乱,于是便帮他把报纸订了起来,没想到爸爸却怪我“多手”。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避免挨批评的好办法,那就是:少做事情,少在爸爸面前出现。

事情做得少了,出错的几率自然会低;不在爸爸面前出现,爸爸根本就想不起来我,所以更不会挨批评。

这个男孩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因为生活中的大多数父亲对儿子所持的养育态度都是消极的。但这种消极的养育态度却很容易使男孩产生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消极地应对生活,就像上面那个男孩所说的,怕做错事情挨父亲批评,所以就干脆少做,或者根本就不去做;第二种倾向是逃避现实,为了避免挨父亲的批评,他们会故意躲避父亲,久而久之,这就会转化成男孩的一种不敢面对现实、喜欢逃避现实的特点。

当然,每位做父亲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会出现这些倾向,但要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父亲首先要了解儿子的心理需求。

大多数父亲都会这样说:“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舒服的住所,给他足够的钱花,他应该不会再有别的心理需求了。”

持有这种观点的父亲就大错特错了。男孩是讲究“规则”的动物,他希望自己多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父亲多接触,在他们身上学习成为规则制定者的能力。

对此,一位心理学家对男孩的这种心理做了一次调查,被调查的大多数男孩都这样表示:

我喜欢父亲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给我听;

我想见父亲的朋友;

我想知道父亲是怎样挣钱的;

我喜欢父亲教我一些知识与技能,例如,如何钓鱼、如何制作小东西、如何修理家具等;

……

由此可见,男孩对父亲的要求不仅仅是钱和物,他们对父亲有更深层次的心理要求,而且这些心理需求并不是用钱就可以满足的。

因此,了解了这些,父亲们就应该知道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成为“消极型”的父亲了。那就是:偶尔给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带他去见自己的朋友;带他去自己的单位玩一玩,让他知道自己是如何赚钱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增进男孩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满足了男孩的心理需求,因为他正在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父亲,学习那些规则制定者必备的能力。

方法四:良师益友型的父亲→与男孩建立稳固而亲密的关系

所谓良师益友型的父亲,是指在与孩子相处时,父亲能够不断变化自己的角色。有时,他像老师那样为孩子指引道路;有时,他像朋友一样与孩子玩耍……总之,在不同的情况下,他总是以合适的角色出现在孩子面前。

一位很成功的父亲曾这样说过:

都说男孩不善表达情感,他们心里有事情不会轻易向我们说,但在很多时候,他们的心事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因此,我会根据儿子的情绪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

例如,当儿子放学回家后很愉快地跟我打招呼时,我就知道他今天在学校过得很开心,于是,我就像他的朋友一样跟他开笑,引导他把今天的快乐与我们一起分享;

但当他一声不响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就能猜出,他要么是遇到了麻烦事,要么被老师批评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都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他走出这种情绪的误区;

……

这位父亲就属于很典型的良师益友型的父亲。其实,良师益友型的父亲并不一定很完美,但他们一般都很细心,对孩子的情感状况和情绪的变化非常敏感。就像上面那位父亲所说的,他只有通过判断儿子的情绪,才能了解儿子的处境,进而才知道用何种角色去面对儿子。

虽说男孩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们很注重家长对他们的关注程度,尤其是家庭规则制定者——父亲对他的关注程度。

每个男孩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当然,在他们还没有具备成为规则制定者的能力之前,他们希望自己与规则的制定者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学习经验,而且有利于他们培养自信心。

一位成年男士曾这样说过:

关于童年的记忆,最令我无法忘怀的是那些与父亲在一起的画面。

小时候,我觉得父亲就是一个“神人”,每当我需要他的时候,他总会及时地出现在我面前:我取得了成功,他像孩子一般为我高兴;我遇到了困难,他又耐心地引导我走出困境……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事业,然而父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但每当我的事业上出现问题时,我都会想起父亲,想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画面。

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并坚信自己一定会渡过难关。我知道,这是父亲给我的力量。

其实,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男士之所以与父亲有这么深的感情,不是因为父亲帮他们处理了很多事情,而是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与父亲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是的,男孩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也是渴望他人理解的。如果父亲能够理解他的情感,并与他产生情感共鸣,那男孩就会对父亲产生很强的信任感。当然,由于这种信任感,男孩会与父亲建立很稳固的关系。

国外的很多研究机构也都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那些与父亲关系好的男孩,即使是在情绪强烈波动的青春期,或者是在自己的事业跌入低谷的时候,他们仍然坚信自己能够渡过难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对此,心理学家给出的理由是: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所建立的亲密关系,能促使男孩产生极大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安全感能使男孩时刻都保持理智,自信心能使男孩充满力量,有了理智和力量,再大的困难也无法把他们打倒。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父亲与男孩建立亲密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它能使男孩保持理智,使男孩充满信心地向困难挑战!

那么,作为男孩的父亲,我们应该如何与男孩建立亲密关系呢?

一位父亲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一天晚上,我发现儿子的情绪很不对劲,他从学校回到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我摆在客厅里的新鲜水果都无动于衷。

本来,那天我有很多客户电话要打,但看到儿子这种情况,我只得先放下那些工作。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儿子终于说出了他情绪低落的原因:班上竞选班干部,他落选了。

在很长时间内,儿子都不肯接受这个事实,我只得一直陪着他,听他说出自己的不满。然后,我又把自己上学时候的事情,以及现在单位的事情讲给他听。最后,儿子终于明白了,只要他肯努力,下一次还是有很大可能会被选中的。

过了几天,儿子好像已经忘了竞选班长这件事情,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儿子跟我越来越亲近了。

父亲与男孩建立亲密关系,在很多时候,需要父亲处理好事业与教育儿子之间的关系。是的,大多数的父亲都在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儿子的存在,但作为家长,我们要了解这种教育态度的后果:很多成年男士总是与权威人物,或顶头上司发生冲突,这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表示:这就是对父亲不满的一种发泄,这是对父亲教育态度的一种报复。

所以,我相信,是事业重要,还是儿子的心理健康重要,父亲们应该能够正确地做出判断。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安排得当,父亲们都能恰当地处理“忙事业”与“教育儿子”之间的关系。因为男孩的需求并不多,他们仅仅需要与父亲建立稳固而又亲密的关系即可。而这种亲密关系通过关注孩子、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就可以建立。所以,对于一个工作很忙的父亲来说,这也是很轻易就可以做到的。

011谢绝儿子的帮助,是对儿子的伤害


“妈妈,我来帮你!”

“你能帮什么?别碍事了,一边去!对了,作业做完了没?”

“让我帮你吧,我能行的!”儿子期待地说。

“你不捣乱我就很开心了,可不敢指望你能帮上忙。”妈妈又是一番讽刺。

儿子兴冲冲地要帮助提着沉甸甸米袋的妈妈,而妈妈却是满脸的不耐烦,儿子只好无精打采地走进房间。

母亲谢绝了儿子的好心,对儿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久而久之,男孩便不会再说要帮助家长的话了,因为他的好心总是会遭遇拒绝。男孩受到伤害后,就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再也不会帮他们了!妈妈老那样说我!不让我做,她又怎么知道我就会帮倒忙呢?我以后不会再帮她了!”

男孩的心灵渴望去探索世界。他们轻轻地伸出探索的触角,想通过父母来认识世界,于是他们充满期待地请求帮助父母,借助于这个渠道一点点地感知世界,但遭受的却是一次次的拒绝。

家长一次次地拒绝男孩,男孩不自觉地感受着这其中似乎包含着的对自身能力的否定,以及不尊重。这种感受来自他的内心,虽然模糊但很强烈,这种感受让男孩受到了伤害。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母亲就非常了解其中的奥妙。李光耀的母亲在李光耀年幼时从来没有把他当成是一个男孩来看待,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有思想、能独立思考的男人,并尝试着和他商量家里的事情。遇到大事时,还会首先征求他的意见,结合他们意见仔细考虑后,再作决定。因此,李光耀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了独立思考、判断。

从政以后,李光耀表现出惊人的领导才能和判断、执行能力。李光耀个人认为,这些能力与幼年时母亲对自己的培养有很大关系。

李光耀之所以能取得突出的成就,是因为母亲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小情节让男孩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告诉男孩:

“你是男生,谦让女生是应该的。”

“爸爸今天要晚点儿回来,你要照顾好妈妈,保护好妈妈!”

父母应该注意这点,千万不要拒绝男孩的好心,如果拒绝了男孩的好心,也许就拒绝了男孩各种品质的培养,也会让男孩误以为自己不被需要,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但如果像李光耀的母亲那样,让男孩觉得自己被需要,让男孩感觉到父母对他十分信任,又能满意他做的事,感激他的努力,那么他的各种潜能就会被激发,充满动力,从而会做得更好,而且他会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

谢绝儿子的帮助,是对儿子的伤害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情节让男孩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告诉男孩:“你是男生,谦让女生是应该的。”或者:“爸爸今天要晚点回来,你要照顾好妈妈,保护好妈妈!”让男孩感觉到父母对他十分信任,觉得自己被需要,那么他的各种潜能就会被激发,而且他会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

做“好父亲”的11条标准


幼儿园园长:

三年才见一回学生父亲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白下区五老村幼儿园园长周琍明就开始从事幼儿教育,也亲眼目睹了28年来父教是怎样渐渐缺失的。“举个例子来说,以前每天来接送孩子的大多是父亲,但后来变成孩子的妈妈和老人来接的越来越多。到现在,幼儿园门口几乎看不到孩子的父亲。”据悉,目前接孩子的不是老人,就是钟点工或保姆。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如今很多男孩缺乏阳刚气,并呼吁幼儿园配备“男阿姨”,但周琍明认为,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呆的时间毕竟有限,幼儿园老师即使增添“男阿姨”,也不能改变以女老师为主的局面,要为孩子的性格“补钙”,还需要父教的回归。“我们每次开家长会,举办家长活动日,都会邀请孩子的父母一起参加。每年4月份举行春游,也都要求他们一起来。”

五老村幼儿园的孩子家长有很多是公务员。在放暑假前的演出上,周琍明见到了一个孩子的父亲。“他在机关上班,孩子在这里上学3年了,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周琍明不禁感慨,现在这些父亲可真忙啊!记者常毅孙玉春实习生马薇薇季铖

做一个“好父亲”有11条标准

“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多陪孩子。”孙云晓说,虽然工作忙,但有很多人还是会见缝插针地抽出时间陪孩子。

孙云晓建议,因为父亲对孩子的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有很大影响,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父亲要以身作则,从不起眼的小事开始引导孩子。也可以抽时间陪孩子进行体育运动,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孙云晓说,很多父亲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从教育的本身来说,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发展。

“父教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从对母亲的依赖关系中分离独立出来。”孙云晓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两次诞生,第一次是生理上的诞生,与母亲脐带分离,而第二次的诞生是在青春期,剪断精神的脐带发展成为真正独立的人。父亲要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以赋予孩子第二次的诞生。

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父亲?孙云晓提出11条标准:

(1)用自身的行为熏陶孩子良好习惯

(2)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

(3)宽容高于惩罚

(4)尊重孩子的权利

(5)家教的核心是责任

(6)爱是没有条件的

(7)让孩子依赖自己

(8)童言无忌

(9)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10)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11)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儿子的外教是“黑人”


3岁的大卫上幼儿园了,适应能力还挺强,不到1个月就已经跟老师和小朋友们熟悉起来。

1个月后,学校请来了外教。大卫的幼儿园生活便似“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切又都变得艰难起来。原来,这个外教是个高高大大的美国人,而且肤色较黑。第一次上课就把大卫吓得够呛,直往班主任老师的身后躲,连看都不让英语老师看他,更不用说和英语老师交流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是我听完老师的反映后第一个想到的办法。于是,紧接着几天,我便利用空余时间和大卫在街上开始了“寻人行动”,所寻之人当然是外国人。深圳是一个外国朋友比较多的城市,真正寻找起来一点儿也不难。每碰到一个外国朋友,我便让大卫驻足观看,并告诉他:“这位叔叔就和你们的英语老师一样,是外国人。他们出生在其他的国家,皮肤的颜色和我们不一样,相貌也与我们有差异,但是他们都很友好,他们是来和我们做好朋友的,就像你的英语老师也是来和你们做好朋友的啊!我想,如果你能和他做好朋友,他一定特别开心。”经过我反复耐心地解释、引导,慢慢的,大卫接受了世界上存在“外国人”这个事实,也逐渐接受了他们有点儿特别的外貌。

在接下来的英语课上,他的反应不再那么强烈了。但是要让他真正融入英语课,主动和英语老师交流仍然有很大的难度。我曾秘密地参与过他的一节英语课,英语老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大卫听得很认真,甚至连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观察得很仔细。但到了师生互动的时间,大卫仍然在躲避,显得不情不愿的。特别是当老师走过来要和他进行单对单练习时,他站在那里闭紧嘴巴一动也不动了。

此时离他们开设英语课已经过去了一周半,我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暗暗有些着急。看来不用点非正常手段是不行了。

这是放学后的一天晚上,临睡前讲完故事的最后一刻,我“啪”的一下把书合上了。

“大卫,妈妈和你打个赌好不好?”

被问了个措手不及的他显得很惊讶:“嗯,什么打赌啊?”

“就是妈妈赌你是个胆小鬼,不敢和你们的英语老师握手,说‘Hello’。”

“我敢。”一向不服输的他梗着脖子辩护道。

“我相信你能够做到。因为你是个勇敢的男子汉,对不对?这样吧,如果你做到了,妈妈明天带你去吃麦当劳,怎么样?”我乘胜追击。

“我要吃麦当劳。”显然他已经受了诱惑,上了当。

“那你答应妈妈明天和英语老师握手,说‘Hello’”。

“好。”

第二天我缄口不谈昨晚打赌的事。直到放学到晚上睡觉我都没有提起此事。大卫也什么都没有讲,好像压根儿就把这件事给忘了。我不禁有点儿失望,但还是抱着一丝希望。

到了第三天,放学后的大卫和往常一样,快乐得像只小鸟。我按捺住了想问他的冲动,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今天在幼儿园你玩得开心吗?”

“开心。”简单地回答完这一句,他又像一匹撒欢儿的小马跑着进行他每天的必修课——数路旁用来装饰的石球了。

我有些泄气地跟在他的后面。

突然,他回转身,向我飞奔过来:“妈妈,我今天和英语老师握手了,我还跟他说了‘Hello’。”

“是吗?”我喜出望外,“走,妈妈带你去吃麦当劳。”

接下来,大卫的英语课上得越来越好。上课特别活跃,举手也特别积极,很喜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现在回家能流利地复述出老师当天所教的内容,还经常对我说:“妈妈,我今天又和英语老师握手了,我喜欢英语老师,我喜欢英语。”

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这正是我所要的结局啊!

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生儿育女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事件。呱呱落地的孩子为我们带来了创造生命的喜悦,也给我们带来了将幼小生命抚育成人的沉重而神圣的责任。

就父母的本意而言,没有谁不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活得健康、愉快、成功。然而,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不少父母而言,这种出自本能的良好愿望并没有成为令人欣慰的现实。“舔犊之情”所蕴涵的爱、“望子成龙”所凝聚的情并未能使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子女上真正取得成功。

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对子女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一种受本能支配的天性的表现。但是,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使为人父母者仅仅靠天性所赋予的受去关心、照料下一代已远远不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类社会中的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他们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仅仅基于本能的遗传,后天的社会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方国家早已把对准备做父母者的教育看成是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种教育机构都要考虑和面对的重要内容,港台地区近年来也在广为提倡“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的对象,狭义地讲是指父亲、母亲这些与孩子有着直接“亲子”关系的人,广义的理解则包括孩子的亲属、监护人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密切接触的人。亲职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相联系,即:使这些人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获得与孩子相处并打交道的特殊技能、技巧,成为孩子喜欢亲近,并能对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长产生有效影响的人。总之,亲职教育突出了人类父母与动物界父母的本质区别,强调了人类繁衍抚育后代的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亲职教育使生理、血缘意义上的父母,成为社会、教育意义上的父母,是现代社会教育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做父母是个过程,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与情景之中,只要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存在,学习做父母不需要特别的准备、特别的资格,每一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认真记录下自己孩子的成长经过,讲述自己为人父母的经历。正是在这种轻松氛围中,不知不觉,你已经开始了你的学习做父母的过程。可能用不了多久,你会发现,你与孩子的紧张关系暖和了,与孩子打交道变得容易了,家庭生活也更加和谐了……。

有心的家长是这样教育孩子


现在的这个社会中,家长都不叫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孩子的身上搞大量的投资家长都认为是值得的,说到投资家长应该投资孩子的那些方面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让家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娱乐投资

这是父母们首要考虑的。 只要能使孩子心情愉快、玩得开心,钱就花得值,比如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游乐场,以及看演出和旅游等。早期教育

智力投资

给婴幼儿期的孩子买一些益智玩具、识字画片,给稍大些的孩子购买图文并茂的知识智力类书刊,以及跳棋、象棋、地图、地球仪等。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购买有科教内容的音像制品。

美育投资

让孩子从小接受美的熏陶,给胎儿买胎教音乐磁带,给幼儿买电子琴。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天分可以给其买喜欢的乐器。经常带孩子参观绘画、雕塑、摄影等展览。

体育投资

为使孩子体质健康、身姿优美,可以购买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体育器械,如皮球、跳绳、羽毛球、拉力器、足球、篮球等。幼儿早教网

培养劳动技能的投资

为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和劳动技能,可以给幼儿买小水桶、小铁铲等。

可能许多父母现在还只注重于智力、娱乐等几个方面的投资。但专家表示,父母的目光不能总盯着智力、才艺和娱乐等方面,孩子需要的是全面的发展。因此,对于上述“投资项目”来看,投资越早,收益越丰。

本网站小编总结 :有些投资对于孩子的成长真的可以起到教育孩子的最大的帮助的,家长可以通过这些内容对于孩子家长都是存在一定的作用的。为孩子的将来的成长带来一定的有价值的回报也是有可能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