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学”指的就是未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法》要求的“年满六周岁方可上小学”的规定而提前上学。其实这样做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都是不妥的。

为什么家长要想尽办法,找路子、批条子的让自己未满六岁的孩子上学呢?家长会以“生日是下半年的,六岁半再上学太亏了”为理由,有的家长认为“我的孩子只差三四个月,应该不会差多少,上学没问题”,有的家长认为“提前入学=智力开发”,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认为能早进入学校,就能早让孩子成材。殊不知,家长的这些想法和行为实际上不仅给学校的正常教育带来一定困难,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与发展,有害无益。从医学角度来说,5岁和6岁孩子相比,大脑发育和智力水平的差别确实不算很大,但是从心智发育上看差距还是很大的,男孩的差异似乎更大。教育专家普遍认为,虽然不能否认有部分早期教育较好的孩子,即使提前入学也能够赶上小学的学习进度。但总体来看,提前入学对于孩子的发展弊大于利。因为:

1.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的,既然是按年龄分的班,自然有年龄作为主要标志的依据。据长期的追踪研究,整体上讲绝大多数孩子还是符合年龄发展特征的,年龄差几个月,孩子的表现都差距很大。比如五岁半的孩子和六岁的孩子在注意力,自制力,坚持性,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甚至手部肌肉发育(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用笔写字的水平和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差距。在当前学校教学压力和任务较重的现实下,许多孩子不能跟上学习的进度,或是跟的很辛苦。

2.如果孩子跟的很辛苦,学习的难度超出孩子的能力范畴,会使孩子在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强行记忆,这往往会导致孩子的精神长期紧张,会诱发一些神经衰弱等疾病。

3.由于孩子跟的很辛苦,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孩子必然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甚至把学习当成惩罚,最终导致厌学的恶果。

4.由于孩子跟的很辛苦,导致孩子成绩长期处于后位,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压力,孩子的自信心会遭受不必要的打击,一些脆弱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永远不如别人,这势必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

所以,如果孩子的综合能力尚未达到相应入学要求而强行而为,不仅作用不大,而且稍有疏忽,就会带来负作用,影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因此,家长最好遵照科学规律,让孩子按照法定入学年龄入学,而不是拔苗助长,留下后患。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父母让孩子过早入学好不好


近年来,幼儿入学的年龄有日渐提早的趋势,这种情况似乎举世皆然。有的家长在幼儿仅2岁时就送到他到幼儿园的幼儿班或其他艺术班就读。导致幼儿过早入学的原因,大致有2个:第一,家长认为较早让幼儿在群体环境中学习,对日后学习或适应生活方面都有好处,能令他们较早培养出独立能力;第二,由于现代父母大都是双职工,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幼儿,尽早把他们送到幼儿园去,可由他们代为管教,省却不少麻烦。

不过,据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幼儿过早入学,可能影响到他日成长之后的学习成绩。也就是说,过早入学的幼儿,在小学及中学阶段中,学习成绩会较差。

负责该研究的金贝尔博士指出,幼儿在4岁以前,不沦智力与体力都尚未成熟到可以适应学校生活和课堂环境。在该年龄阶段,幼儿需要的是家庭生活、父母的照顾。从长远方面着想,较迟入学,对儿童日后的心智成长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都较过早入学有利得多。

给几岁的孩子选择兴趣班好?(幼儿入学准备)


前言:有心想给孩子报,老公说没必要,理由是有必要现在学到小学阶段吗?过早了吧。学的太多不一定是好事。但是据教授课程老师讲,学了这个后,6岁以后将来学琴类的课程会很轻松。

误区之一: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家长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家长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家长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让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误区之二: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家长不在乎花钱多少,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滚轴……孩子忙,家长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今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再者,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容易使孩子疲劳、厌倦。今后他可能对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但对哪个都不精。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

误区之三: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家长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误区之四: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中的教育

有些家长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其实,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利用水、阳光就能做些科学小试验,比如用镜子聚太阳光,点燃一根火柴;在水中放上铁和塑料,观察水的浮力;这些一样是学习。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观察天气的变化、溪流的走向、认识各种动物、植物,这又是一堂多么生动有趣的自然课呀!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的兴趣本来就是变的,所以他一时的兴趣并不能代表他永久的兴趣。很多时候,他的兴趣不能算是兴趣,只能算是好奇,一旦他的好奇心满足了,他的兴趣也就随之消失了。所以,给孩子报这种班有时候确实挺冤的,毕竟你和他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突然兴趣消失。

过早入托孩子有暴力倾向?


有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太早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确实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过早入托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容易造成自闭、暴力倾向等问题。

个案

姓名:多多,年龄:4岁半

入托年龄:1岁2个月

多多1岁刚过就被送进幼儿园读全托。

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多妈妈表示没有发现多多有暴力倾向,“有时老师会投诉说他欺负别的孩子,但是情况也不多,三四次吧。”她最担忧的是多多不喜欢呆在家里,“他一回到家里就发火,老是吵着要回幼儿园,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多多妈妈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一定不会再把孩子送进托儿所,“就算苦一些也应该自己照顾孩子。”

专家观点:太早入园不利于孩子发育

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太早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确实不利于孩子的发育,“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将2岁以下的幼儿送进托儿所或幼儿园,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对一的照看是最为理想的。”但是对于过早进幼儿园会让幼儿具有暴力倾向的说法,他表示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实这一点,而且幼儿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把幼儿长时间地放在托儿所中,特别是群体中,可能会培育他们的攻击性和反抗性,但是更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往往与父母日常生活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如果出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让孩子提前上幼儿园,父母应该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因为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中得不到妥善的照顾,不但会阻碍身体发育,对其心理和性格成长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他也表示,对3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好的幼儿园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足够的爱才是重要的

婴幼儿最好由母亲专职照顾,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在工作压力和竞争日趋增强的今天,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是大多数父母都被迫选择的事,而该什么时候送,很多时候会受到诸如工作、经济和照顾孩子的人手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尽管孩子过早入托会产生暴力倾向这种观点还有待证实,但也给为人父母者敲醒了警钟,我们可以期待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照顾和指导,但却不能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任何一所学校或任何一个老师。努力赚钱让孩子衣食无忧、受到良好教育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也要记住,被无数例子证明的一个事实:在爱与关怀下成长的孩子远要比仅仅在物质中成长的孩子幸福和健康。比丰衣足食和名校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爱心、耐心和正确的引导。

家有小儿初入学


过了这个暑假,很多七八岁的孩子要离开幼儿园,开始人生漫长的求学生涯。这个时候,这样的家庭有了很多新问题:孩子不肯上学;家长手足无措等等。不仅是孩子的问题,许多家长也觉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孩子怎么办?我们家长怎么办?本期《家周刊》亲情版特邀了市少艺校的德育指导老师给这样的家庭出几招。

一年级新生就要入学了,孩子们从幼儿园走向小学能适应吗?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不妨对照如下镜头给自己的孩子“把把脉”,有问题的话,趁早“诊断”,及时“治疗”。

解析老师:温州市少艺校德育教导老师 张静

“培养孩子从良好的习惯入手”

镜头1:

“宝宝,快点吃,又要迟到了。”妈妈急得直抱怨无法替女儿吃,可溜溜依然慢吞吞地用调羹扒拉着碗里的饭菜,任由妈妈催促。溜溜一顿早餐快则半小时,慢则一小时。迟到是家常便饭,还常常影响到妈妈上班。

都晚上10时了,可溜溜仍在灯下画画,妈妈一边帮忙一边数落着:“早就提醒你了,非要拖到最后,明天就要交了,看你怎么办?!”最终是完成了,可妈妈和她都没睡好,那画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给孩子的诊断:

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现在的孩子们智力上存在的差异极小,竞争的就是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而良好的习惯也要有一个养成过程,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家校共同教育使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给家长的药方:

为溜溜准备一个她心仪的小闹钟,教会她看钟,和她一起规划作息时间表,并贴在醒目的地方,要求一定要按照时间表去做。还可以请小闹钟闹铃监督,帮助她成为一个珍惜时间,按时、及时做事,有一定时间观念的小学生。

“生活不再拖拖拉拉”

镜头2:

亮亮聪明可爱,从幼儿园小班起就开始参加各类兴趣班的学习,学什么像什么,是班中的佼佼者,可是并不受老师的喜爱。原来,亮亮每次学习总是丢三落四,不是今天忘带琴谱,就是明天不见了舞蹈鞋,有一次演出时还弄丢了演出服。再看看他家里心爱的玩具,也是东一个西一个,总也找不着。

给孩子的诊断:

亮亮是家中的“小皇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恨不得捧在手心,呵护有加。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也促使亮亮生活办事毫无条理。

给家长的药方:

给亮亮添置摆放物品的小柜子和小书橱,让亮亮将自己的玩具及故事书、课本、练习本等分类摆放,家长可以在柜子、书橱上方贴上一些动物小标志,营造出童话世界的氛围,吸引孩子喜爱和珍惜自己的“小天地”,并愿意在这个“小天地”中自己收拾自己的东西,还要教会他每天按着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

每晚入睡前,要求孩子看看功课表,把第二天要用的文具一样不少地准备齐全,放在固定的位置。这样做既可避免第二天清晨的忙乱,又可改掉“丢三落四”的坏毛病。

针对孩子的特点,可采用“教——扶——放”的指导方法。“教”:具体方法,家长可作示范,让孩子去模仿。例:整理书包,看课表整理,一样样摆放整齐、不漏。“扶”:指导孩子自己练习去做,家长在一旁做必要的指点和辅导。例:整理书包,可按课表顺序整理,以免落下要带的东西。“放”: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不再干预,只是对他做不定期的检查。

“上学不开心”

镜头4:

弯弯哭着不要上学,扯着妈妈说要回家。

给孩子的诊断:

孩子进入小学后,需要听懂老师上课传授的知识,课下还要完成布置的作业和练习,这与之前的幼儿园凭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完全不同。有的孩子因为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差,就会觉得课程困难,无法接受,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给家长的药方:

孩子进入新的“大家庭”,要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与人交往的能力。家长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待人友好。这样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的心情,不要因此感到心烦。当孩子闹别扭的时候,表扬她:弯弯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好多听话的小朋友都去上学,然后给她讲许多在学校里的开心事。

因此,家长为孩子作入学准备时,不仅需要从知识、技能方面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家长可对孩子多讲讲自己当年入学时的高兴心情,介绍学校里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孩子对未来新环境的向往。

为孩子作入学准备是需要的,但要注意适度。如果入学前准备的方式方法不当,就容易引发孩子“入学恐慌症”,并由此引起连锁的生理疾病,甚至会造成孩子小小年纪就出现失眠、神经性胃痛等疾病。

多与孩子聊天、谈心。家长要运用微妙的教育技巧来沟通相互之间的心理。与孩子聊天、谈心,了解询问班级情况,如班级的荣誉,同桌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特别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时,应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家长要寻找、摸索通向孩子心灵深处的通路,找到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教育技巧。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镜头5:

自从豆豆上小学后,刘先生经常接到老师的“告状”,说豆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整天打瞌睡。

给孩子的诊断:

小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短,课后又有作业,课堂学习也有严格的纪律约束,这比上幼儿园要大大增加孩子的紧张度。

生物钟失调是所有孩子最为集中的问题。慢慢减少直至取消午睡,以改变午睡习惯,让孩子适应早睡早起的生活,养成按时起床、用餐、学习、游戏、就寝的习惯。逐步形成守时观念,及早适应正规的学校生活。

给家长的药方:

为使孩子较快适应小学紧张的生活节奏,开学前,家长要适当地减少孩子睡眠和游戏时间,延长学习时间,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但也不要让孩子睡得太晚。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安静地坐一段时间,这个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比如阅读、画画等使他能集中注意力。

此外,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养成完成功课的习惯。家长要在家里给孩子布置一个固定的、安静的区域,注意观察他做功课的习惯,看看有什么问题,并及时作一些调整,找到能让孩子更安心做作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为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遇到孩子情绪低落时,要及时了解情况,并且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同时多用正面鼓励的话语引导,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过早入托对孩子的危害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不要让孩子过早入园


不要让孩子过早入园

让孩子们越早接触教育越好,目前许多的家长们都认为,育儿专家指出,家长们的这种教育方法并不可取,孩子们过早的入园反而很有可能使他们没有安全感,反而还会影响孩子们的发展,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2岁童心理承受力差较难适应入园转变

从幼儿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判断孩子何时入园合适,最科学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具体细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早早送来幼儿园,又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上学晚呢?所以要细分孩子的入园年龄是不可能的事。”

园长表示,绝大部分家长都只想让孩子早入园,早受教育,很少考虑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够不够强。“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到幼儿园以后受关注和照顾少了,常常会觉得不安和痛苦。而2岁的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而且不懂调节情绪,不能像成人那样逃避痛苦、平复心情,就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缺乏安全感、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还可能有心理疾病。”

为慎重起见,一些幼儿园在每年入园报名后都会组织面试、家访、亲子活动日等等,由此了解孩子和其家庭的育儿情况。“孩子起码要能表达自己的需要,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孩子不会说‘我想干什么’、‘我喜欢什么’,吃饭要喂,不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建议还是不要太早入园。”

入园前要多准备培养孩子集体生活兴趣

尽管孩子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多父母却坚持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诸多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也会得到纠正。孩子入园之前应提早两个月做准备,以便良好过渡。

为了让孩子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入园前的亲子班。从刚开始陪孩子玩一个小时,慢慢减为半个小时,直至完全不用家长陪着,让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家长应多称赞幼儿园和幼儿园的老师,当孩子喜欢上幼儿园,自然就能开心待下来。多带孩子参加集体聚会,并不断强化“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开心”,促使孩子对同龄朋友和集体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入园须知

孩子们入园后经常容易生病,孩子出生后第一次离开家庭,面对陌生环境,心理波动肯定表现为身体疾病。“新生入园焦虑是正常表现,是孩子心理第一次经受锻炼。家长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表现得更为关心、照顾,要让孩子了解上幼儿园是应该做的,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正常。如果家长动不动就担心,会加重孩子焦虑的程度。”吴冬梅还不主张孩子春季入园,因为这个季节容易生病,在幼儿园很难得到特殊的照顾和护理。

随着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已经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但是想要孩子们接受早的教育也要更多的考虑孩子们自身条件,希望家长们都能够慎重做决定!

孩子具备了入学能力吗?


孩子即将入学,父母一定很想了解孩子是否具备了入学条件。为此,父母可让孩子做一个入学能力测验,看看孩子是否达到测验所提出的要求。 

测验内容:

1、自我认识能力

要求:孩子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属象及家庭住址;能了解并说出自己身体各部位的名称。

2、运动能力

要求:能较协调自如地跑步,双足并跳20厘米远,能自己穿衣裤、穿鞋袜、系鞋带,熟练地用筷子吃饭。

3、记忆能力

要求:能复述6位数字,或较完整地复述一个小故事。

4、观察力

要求:给孩子看有错误或缺损的画,让孩子指出他观察到有哪些错误或缺损。

5、常识

要求:能辨认4种以上的颜色,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比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知道一些动物名称及食物的来源等。

6、计算能力

要求:能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了解10以内数的组成和排列。

7、思维能力

要求:让孩子能顺利进行图片归类;理解反义词;听完故事后能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分析推理并回答问题。

这个测试,能让你全面了解目前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