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用成年人的想法揣度孩子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题目是《6岁男孩与4岁女孩模仿电视里亲热镜头男孩被打得皮开肉绽》。

夏天某日的晚上7点钟左右,6岁的男孩山山(化名)见妈妈不在家,就像往常一样骑着小童车来到小伙伴——4岁的小女孩兰兰(化名)家玩耍。当时,兰兰的父母都不在家,两个孩子就模仿起电视上男女亲热的镜头,关掉屋内的灯光,搂抱在一起。

就在这时,小女孩的母亲回到家中,听到有人说话,便打开电灯,见到自己的女儿与小男孩山山光着身体搂抱在一起,大吃一惊,赶紧将他们呵斥开。接着,周围邻居就听到了山山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山山的姨妈赶到现场,却被兰兰的妈妈拦在了屋外。晚上10时许,闻讯赶来的山山母亲见到自己的儿子时,差点没晕过去:只见孩子遍体鳞伤,屁股上留有血迹,耳朵也被拧得通红。

在110民警的干预下,次日3时左右,兰兰的父母才将山山交还给他的妈妈。但过了大约一个小时,兰兰的父亲又来到山山家,威胁说要将山山再次送到兰兰家,等天亮后一起到医院接受检查。

后来,医生诊断,山山全身软组织严重挫裂伤,肛门黏膜破裂,伤势十分严重。

兰兰的母亲之所以对山山下此狠手,是因为她认定山山的举动是流氓行为,破坏了女儿的贞洁。这恰恰反映了兰兰的母亲对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缺乏基本的了解。

作为6岁的孩子,山山根本不具备产生流氓行为的动机,也没有实施性侵犯的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许多言行只是一种外在的模仿。并不存在我们成人所担心的思想、道德问题。所以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一种缺点,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

还有一次,我到湖北讲课。吃中午饭时,坐在我对面的女老师几次欲言又止,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提了问题。她小声说:

孙教授,你讲课的时候说过,孩子从小要与父母分床睡觉,独立睡觉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育都有好处。可我的孩子都9岁了,非要跟着我睡觉,手还非要放在某个位置。我跟他讲了很多次道理都不行。我先生有点儿不高兴了,就找儿子谈话:“儿子,你都9岁了,是男子汉了,男子汉应该自己睡觉。”我儿子眼睛突然一亮,指着爸爸说:“你更是男子汉,更应该自己睡觉了。”他爸爸一听急了,说:“你懂什么,这是我老婆!”儿子想了想说:“那我现在跟你老婆睡觉,将来你跟我老婆睡觉……”他爸一听急了,这不是乱伦吗?非要揍孩子。这可怎么办呢?

乍一听,家长们会觉得这个男孩思想道德有问题,其实不然。孩子说的这些话表明了儿童的一种推理方式,我把它叫做“顶针式”推理:你怎么说过来的,我怎么说过去。并没有严谨缜密的思维,更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所以,他们的见解会跟大人完全不同。不能随意判断,更不能冤枉孩子。

二、用孩子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

面对孩子,必须用孩子的思维与他们说理,用孩子的语言与他们交谈,否则,就可能毫无收效。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柳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学考察工作,临时决定听听四年级的课。

四年级这个班正在上语文课。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在讲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大意是:

一个猎人带着猎狗走在森林中,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想吃掉小麻雀,却突然飞来一只老麻雀,一边发出凄厉的叫声,一边用身子掩护着小麻雀,并最终吓退了猎狗……

读完课文,女教师微笑着问同学:

“你们想想看,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呢?”

“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一些同学脱口答道。这是课文的标准答案,书上写的明明白白。

可是,另一个男生却突然反问:

“你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

大家一愣,旋即爆发出一片笑声,的确,谁能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呢?提问的男生接着说:

“课文中没有任何说明这是一只母麻雀,怎么就归到母爱了呢?为什么不可能是父爱呢?”

这时,大家不笑了,将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兴奋地点点头,说:

“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

全班一片热烈掌声。wWW.zj09.cOM

这位小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让柳斌先生十分感慨,他在多种场合讲这个故事,希望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创新精神。给孩子们自由的天空!让他们能飞得更高,更远!

发现儿童就是发现儿童成长的规律,解放儿童就是打破对他们的束缚。

zj09.com小编推荐

3岁孩子会说谎,家长别害怕


人们通常反对说谎,有时却赞成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譬如,医生告诉一名男子,他的妻子遭遇车祸当场死亡,而事实上,她临死前承受了诸多痛苦。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近年来发现,谎言的作用相当复杂,不能片面看待。

说谎其实有难度

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讲假话。据调查,我国大约有50%的孩子从3岁开始说谎,9岁的孩子70%以上说过谎。可见,说谎是儿童普遍的行为。

心理学家先前研究发现,孩子往往在三岁半至四岁半时学会如何有技巧地撒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儿童心理学副教授维多利亚·塔尔瓦通过著名的“偷看游戏”发现,就游戏过程中是否偷看,三岁孩子往往坦白承认,多数四岁孩子谎称没有偷看,95%六岁孩子说谎。

事实上,说谎有一定难度。孩子首先要清楚真相,然后构思一个虚假而连贯的故事,向他人讲述,整个过程中不断观察对方反应,猜测对方是否相信。

《天生会说谎》作者、澳大利亚资深记者伊恩·莱斯利在书中写道,如果我们说自己从未说过谎,那这就是谎言。四岁孩子说谎令人称奇,如果你发现你家三岁宝宝撒了一个巧妙的谎,那真了不起。不过,不要表扬他们。

他说,孩子三岁时就学会说谎是聪明的表现;七岁时还说谎,说明他内心深感不安。故意说谎属于本性?莱斯利在书中写道,每个人都会说谎,为保护自己,为体谅他人,为摆脱困境。有时候,即便感觉糟糕,我们还是说“我很好,谢谢”;即便同事的新生儿看起来像外星人,还是会说“好漂亮的宝宝”;即便朋友厨艺不佳,还是会说“味道真好”……

孩子说谎不必严惩

对于尚在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们还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说谎”实际上是自我想象的产物。是一种不符合现实的“谎话”,这种情况与诚实不诚实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对在幼儿时期的孩子的说谎,老师与家长可以不必在意,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了。当儿童到了学龄期后,说谎往往都是有意识的,对这个时期他们中的某些人的信口说谎的行为,我们就必须加以高度的注意。

尝到说谎的甜头后,孩子会更热衷于此。随着年龄增长,社交增多,孩子会发现,说谎需要付出代价,谎言说多了,老师和朋友不再相信自己,逐渐不受欢迎。于是,大多数孩子六七岁时认识到,不能说谎。如果孩子七岁以后仍然惯于说谎,通常说明他内心深感不安,可能在此后数年延续这种习惯,甚至直至成年。

大多数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摆脱困境,而非影响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对于这种行为不必严惩,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美国奥伯林大学儿童心理发育教授南希·达林说:“如果你走进房间,发现五岁的孩子把牛奶洒得到处都是,问道‘是你干的吗?’这是在请他说谎。如果你说,‘你洒了牛奶。我们一起清理吧’,他就不大可能说谎。如果他还是说谎,最好一笑置之,同时让他明白,你知道他的小把戏。没必要因为说谎斥责他。”

孩子说谎很多是没有恶意的,只是想替自己摆脱困境。父母要多多体谅孩子说谎的心理因素才行。

孩子摔倒有好处,家长别大惊小怪的


宝宝好动,不是跑来跑去,兴奋无比,就是蹦上跳下,满头大汗……哎呀,一个踉跄,他摔倒了!而且还受了伤,这时候怎么办?与其到时让自己手足无措、大惊小怪,不如未雨绸缪提前学习一下紧急护理的方法吧!

学会走路啦

我在8月大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想站起来,当妈妈把我放在她的腿上时,我就会使劲地蹬腿。妈妈总说我把她的腿踩得很痛。等到11个月时,我渐渐地可以自己蹒跚着行走了,便乐此不疲。我喜欢不停地走,因为在走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的世界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我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不再需要妈妈的帮助,而是自己走过去拿。这让我非常欣喜,自己做主的感觉真好呀。

不过,我还不会把东西归位,所以我走过的地方都是乱糟糟的。就因为这样,妈妈似乎不喜欢我自己做主,她总爱把东西递到我跟前。那我就只好把东西扔远点,再自己去拿啦。

摔倒了,爬起来

现在我已经开始学习往前冲了,结果很容易就跌倒。每次一跌倒妈妈就会马上跑过来,很紧张的样子,问我:“宝贝,你怎么样,是不是很痛?妈妈扶着你走吧。”其实我一点都不痛。但跌倒的次数多了,妈妈又总这么担心,让我觉得摔倒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慢慢地,我就开始害怕,很自然地就不敢独自走路,要妈妈扶着走了。

而爸爸总是说我只是没有掌握好平衡。什么是平衡呀?爸爸会在我摔倒时,拿一只小熊逗引我站起来走过去拿。我往前走一步,他就往后退一步。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能自己走这么远了,我觉得自己好棒呀!

要自己爬楼梯

16个月的我走路更加自如。我越来越喜欢到处游荡,我会一边走一边到处找事做,一会儿动动沙发上的东西,一会儿喂喂小金鱼,一会儿敲敲电子琴键,一会儿又蹭到卧室里翻弄衣服,总之谁也别想让我停下来。

爸爸妈妈带我上街,一路上我都要求自己走。可妈妈总嫌我走得慢,总想抱着我走快点。进了商场,妈妈抱着我乘电梯上楼,我立刻哭起来,呜呜,我要爬商场里长长的楼梯。妈妈无奈又把我抱下楼,我挂着泪珠跑到楼梯口。我先用手判断上下楼梯之间的高度,然后试着用脚来判断我能不能爬。之后我才手抓住旁边的扶杆,一阶一阶地走。我好喜欢这样一阶一阶往上走的感觉,好奇妙呀。可妈妈总担心这样危险,还觉得我用手摸地不卫生,只爬了两阶就不让我爬了。唉,以后我只好在妈妈看不到的地方爬了。

练习上下坡

我开始上幼儿园小班了。记得刚入园时,户外活动我也不愿离开老师的怀抱。而现在,我天天拿着自己的鞋站在教室门口,想换鞋去户外活动。户外的滑梯上、游乐场内总能找到我的身影。我喜欢到处漫游。

今天,我看到其他孩子在有坡度的坡面上玩“红绿灯”游戏,我也加入了。对我来说,上坡比较轻松,下坡则有点难度。刚开始我在坡面中段练习,下坡时慢慢控制身体,渐渐地,我下坡速度越来越快,身体控制得越来越好,我还能突然停在阻挡我的人前面呢。

就这样上上下下,我练习了好多好多次。放学时,妈妈来接我,她看到我在坡上往下跑,吓坏了。她说下坡的时候要慢慢地,不能跑,不然会有危险。可是那个坡上长满了小草,即使摔了也不痛,请不要为我担心好吗?

本网站小编总结:宝宝坠落后立刻哭出声来,那应该无大问题。几分钟后,磕碰的部位会红肿,这是头骨外部血管受伤引起出血所致,并不是脑溢血,会自然痊愈。但如果宝宝跌落后脸色发灰、肚子肿胀、情绪长时间持续不良、头部有明显外伤、食欲不佳甚至失去知觉,要赶紧去医院就诊。

家长别让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影响


在平常的教育中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超出了家长所想象的,家长应该关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避免自己的不经意的行为养成孩子的坏习惯,家长还是要多多注意一下的好,这样也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吗。

不顾爱心,种下自私的种子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为分父母的那点遗产又与你的姐妹大打出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当女儿告诉你小区花园的水龙头坏了,你是提上工具就去修理或者立即给物业打电话,还是告诉她不要多管闲事?你假装没有看见公共汽车上站不稳的老人,当孩子想起身让座的时候,你却用眼神去制止他。

你的这些表现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不讲民主,种下强权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也就是家里的皇帝。他们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着。现在的孩子估计都不会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呢?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有没有采用民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而这种行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而让他觉得强权就能战胜一切。早期教育

蔑视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尽可能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是辩解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

拒绝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

孩子要下河游泳不是教会他怎样保证自己在水里的安全,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孩子要登高也是安全的原因不被允许。孩子都十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门口小卖部去买瓶酱油,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不会自己削苹果,因为刀子是危险的。二十岁的孩子还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是啊!现在的社会有些乱,出门有危险,在家也不安全。但俺们就这样一直抱着,他们又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危险处处存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处理危机!幼儿教育网

不重守纪,种下违法的种子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会去闯红灯。孩子骑车也会规规矩矩地在自行车道里行驶。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地下通道,也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的是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有很多的人已经开上车了,车上带着孩子。脑子里没有交通规则,眼睛里没有交通标志在街上横冲直撞。非得看到警察叔叔了才收敛一些。这就教会了孩子人治大于法制,在法规的执行者看不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肆意践踏法规。哪个人天生就是罪大恶极的呢?不都是从一些占小便宜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违法的道路的吗?

善良失缺,种下恶行的种子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不愿意带着孩子去为灾区捐献衣物,因为我们交过税了,那是政府的事情。我们不给街角的乞丐一点施舍,因为他们肮脏。当孩子想给交不起学费又体弱多病的同学捐款的时候,你问他是不是学校规定必须做的,还问学校规定最少捐多少?你在一点一点砍去孩子身上善良的本性。买东西时别人多找了钱,你拖着孩子快速离开。同事得罪了你,你指使孩子偷偷拔掉他自行车的气门心。家里做饭少几棵大葱,你不去找邻居借,而是叫孩子到走廊去“拿”几根。你又一点点地在孩子身上播种着恶行的种子。幼儿教育

泯灭自然,种下破坏的种子

在公园游玩时你带着孩子去攀枝摘花。离开的时候孩子要带走垃圾你说不用管有清洁工干。为了让孩子高兴也不管栏杆上禁止的牌子向笼中的猴子投喂食物。喝完饮料你随手扔瓶子,抽完烟你随地扔烟头。孩子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喜欢动物的。我们却当着孩子的面杀掉了她喜欢的鱼,杀掉了她觉得可爱的鸡鸭。让伤心的孩子怎么也不愿意再吃这些动物了。我们在劝说孩子的时候用的是“万物为我所用”的逻辑。告诉孩子的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可以戕害一切的生灵!

创新缺失,种下机械的种子

我们可怜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摧残下,已经不懂得什么是创新了。当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劳累而懒得回答,或许就是他问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而敷衍塞责,或许你正在为麻将的不胡牌而烦恼。而我们惯用的伎俩就是这个等你长大了就懂了!这个不要求掌握,你记住就行了!这个是不会考的!没有为什么!等等等等自以为聪明的说辞。殊不知已经让孩子慢慢变成了考试动物,脑子机械化了,不会思考了。事实上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逼迫的结果。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首要考虑的不还是它的升学率吗?我们才不管孩子学到了什么知识,只要能上清华、北大就好!

本网站小编总结 : 家长应该通过上面的了解家长自己的那些行为对孩子来说是没有作用力的,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这对于孩子的教育结果的影响也是有一定的作用力的。希望家长 应该多了解一下。

别用“聪明”的头衔束缚孩子


在日前举办的12355青少年活动中心“家长沙龙”上,心理专家建议,家长表扬孩子的时候应该更注重努力而非能力,“你真聪明”这样的话语反而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我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聪明’。”当被问到平时如何表扬孩子时,一位家长说道。对此,沙龙的主讲心理专家胡颢并不完全赞同,她举了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曾做过的实验为例:被表扬过的孩子更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任务来博取再次表扬,即使困难的任务能够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

“表扬孩子应该更注重他的努力而非能力。”胡颢表示,虽然表扬聪明能够让孩子感觉很好,但也促使他们害怕失败,避免挑战。而且这种夸奖似乎也在暗示他们无需努力即可成功,让他们失去了努力的动力,一旦他们失败,便意味着自己不再“聪明”,动力被摧毁,孩子将会迷茫崩溃。而肯定孩子的努力,“他会觉得不是自己不行,而是努力不够,这样对学习的渴望就会超过对失败的害怕。”

沙龙现场,心理专家陈小亚也指出,现在很多孩子上课故意捣蛋,回到家却努力学习。因为在他们看来,“聪明”的人是不需要学习的,甚至有些自居聪明的人还会组成小团体,嘲笑那些努力学习的人。孩子渴望被表扬被认可,但不要用“聪明”的头衔束缚了他。

把想法说出来


四、五岁正是孩子的语言能力飞速发展的时候,要让孩子准确地表达出她的所思所想,你就要找到帮助孩子积累词汇的好办法。

你可能已经习惯了听到一个字的答案,或者简单的描述,还有一连串的“不知道”。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5岁的儿子能用5分钟时间滔滔不绝地形容一个好得“无以伦比”的玩具,或是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了“的的确确”、“备感失望”等等书面语。这说明你的儿子已经进入了沟通的年纪。

有专家研究发现,四五岁的孩子每天能吸收9个新单词,等到他们上学前班的时候词汇量一般在8000至1万个。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也逐步加强。大部分四五岁的孩子都能说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他们已经有能力与人交谈,并且会使用较为精确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孩子会说:“我渴了。我能喝杯饮料吗?”而在此之前,他的表达方式则是:“我要果汁。”

孩子语言能力的加强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丰富上,还表现在他们对词义的理解上。当听到“岛屿”这个词的时候,孩子的脑海中可能会勾勒出一幅由蓝天、碧水、阳光、沙滩组成的图画。渐渐的,孩子会明白“岛屿”就是指四周被水包围的一小片陆地。

语言赋予孩子更多能力

自我表达能力是孩子与人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语言交流技能有助于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独立意识和对环境的掌控能力。这时如果孩子在看电视,而其他人没有征得他的同意便换了台,他不会再摔东西,而是会说:“我在看电视,你为什么要换台,我要生气了。”如果有人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他能够换一种说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他准确回答问题的能力也使得他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促进了他与别人之间的交往。

语言能力的发育也使孩子有了更强的自控能力。一旦他学会了定义自己的感情,他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可能会对自己说:“我感到很生气,所以我最好还是离开。”

语言能力还是孩子今后学习状况的基础。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阅读能力也相对提高得较快。而对于“最大”、“较小”等比较级词汇的理解则有助于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学龄前儿童的会话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孩子的词汇量的积累可能相对滞后,但是你在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孩子对他看过的电影或是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的描述越来越清晰、具体了。

给孩子更多表达的机会

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大声讲话,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语言能力比别人差。只要他能够听懂你的指示,能够明白你说的话、所讲的故事,那就只能说明他的性格可能比较安静。尝试一下这里所说的一些方法,帮助孩子大声说话。

找一个舒适的时间谈话,比方说在散步的时候,或是给他洗澡的时候。这时一定要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当你需要孩子做出回应的时候,故意停顿一会儿给他回应的机会。当孩子开始谈论某个话题的时候,你应该全神贯注地听他说。通过询问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对某件事的想法来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感情。

阅读是学会新词的好办法

阅读能够帮助孩子增加他的词汇量,并且非常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2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对阅读发生兴趣了,孩子小的时候,更喜欢颜色鲜艳、设计新颖的图画书,喜欢听你讲故事,完全沉浸在你们亲密的读书时间。但是现在,你要教会他关注故事情节、故事中不同性格的角色,锻炼他叙述故事的细节,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他才能有一双灵敏的耳朵,掌握更多的词汇。这样孩子也通过书籍,了解更多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下面的一些简单办法可以帮助你和孩子最有效地利用阅读时间。

1、选择恰当的时间:很多人把就寝时间定为读书时间,但如果你在这个时间非常疲惫,或者非常忙碌,你大可不必非要依照常规,因为这个时候你自己都无法对一本有趣的书感兴趣。一定要利用你一天中最放松、最有兴趣阅读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或许是早饭后,或许是你的爱人下班回家的时候。

2、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总和孩子因为读什么书、读多长时间而争论,让孩子自己选择读什么书,哪怕连续5天都在读同一本书。也要允许孩子打断你,向你提出问题,或者进行评论。如果他累了,就不要让他继续听你讲。记住你的原则是让读书时间是一段轻松、美好的时光。

3、要非常生动。不同性格的人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要充满兴趣地扮演各种角色,在每本书里都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你和孩子一起享受其中。

4、问问题。不妨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偶尔停下来,问问孩子关于故事中的一些问题。孩子在回答你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发展了他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5、书籍是鼓励孩子阅读和发展表达能力的最好材料,但它不是唯一的。杂志、广告宣传品、报纸、电视都是他们获得语言能力的好途径。

在游戏中扩展孩子的词汇量

1、交谈、游戏、阅读等活动能够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有必要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练习会话能力。你不妨试试以下5个方法:

2、突出新词汇。如果孩子不小心摔破了膝盖,你可以问他:“伤得严重吗?伤得厉害吗?伤得要紧吗?”尽管这样问问题显得有些可笑,但这却是扩大孩子词汇量的好办法。

3、使用新的表达方法。描述你所做的动作以此向孩子传授新的词汇,如“我要把这个西瓜砍成两半,然后再切成片”。同时你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孩子所熟悉的事情,如“在你找到你的鞋子,穿上之后,立刻在我面前现身。”

4、角色扮演。这类游戏非常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强化。如果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医生或是商店售货员,当他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他就会创造性地使用一些词汇。

5、文字游戏。通过提问来猜物品是培养孩子交流能力的好游戏。让孩子用一两句话来描述某个家居用品的形状及用途,然后你来猜这是哪样东西。

6、“阅读”游戏。在故事书中挑出一段大声朗读,然后让孩子继续讲下去,你可以利用插图作为线索,鼓励孩子猜测故事的进展情况。

家长别将“5+2=0”变成现实


下面的一幕就是很好的例证:

某周日,笔者在北京某十字路口等红灯。突然,人行道上响起一串童稚的叫闹声:“爸爸,红灯不能过!红灯不能过!”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一位男士的怀里打挺儿。这位父亲似乎什么都没有听见,固执地抱着小女孩走上了机动车道,小女孩越在父亲怀里躁动蹬踹,父亲却把孩子抱得越紧,径直走到了路中间。“嗖……嗖……”一辆辆机动车在他们面前飞驰而过……

很显然,“红灯不能过”的道理是小女孩上幼儿园那5天里老师教的;“红灯可以闯”是放假这两天,父亲用实际行动传达给孩子的。两天的家长教育对5天的老师教育形成强烈的反差,并且使5天的教育效果归于0——社会上存在如此庞大的低素质人群和那么多违反公共道德的现象就是明证。

社会在公共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可能都是家长“反作用力”的结果,但一代代家长不经意间传承的痼疾,也是制约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是遵纪守法、与人为善的教育,即便与同学发生争执吃了亏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然而,一回到家里,把因为争执吃亏的事向家长一说,有些家长便怒发冲冠,大声训斥孩子:“他打你,你不会也打他呀!你以后再受气回来,我也揍你!”

学校加强对学生爱的教育,希望学生乐于助人。可是,有些吝啬的家长看见孩子大方地捐款捐物,就大加抱怨:“傻不傻呀你,你爸你妈挣的钱是大风刮来的,你给人捐,谁给你捐呀!”

别以为这种不经意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家长的世界观、家长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思维方式、家长的行为举止、甚至家长的嗜好都可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世界观正确、对社会的态度端正、思维方式理性、行为举止恰当、嗜好积极向上,这种家庭教育将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达到5+2>7的教育效果;反之,不仅仅是5+2=0,甚至还会毁了孩子。

曾经有一位“愤青”朋友,夫妻俩都在单位担任一定职务,但是工作中总是遇到一些磕磕绊绊,久而久之,滋生出一种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回到家,不管是不是当着儿子的面,他们总在抱怨社会,某某人获得了提拔,他们就说肯定是给领导上供了;某某人换了科室,他们就说这是用色相勾引领导的结果……他们的儿子本是一个学习很优秀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班里的学习尖子、班长。渐渐地,儿子也产生了不信任社会、鄙视他人的观念。高中一次正常的改选,儿子没当上班长,就认为是有人给老师送了红包,从此,他与老师、同学疏远了,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勉强大学毕业后,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走马灯般地换,原因是每个单位里的人都是小人,没法与之相处。到如今,“愤青”夫妻也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教坏了儿子,毁掉了儿子的大好前程。

天下没有诚心想教坏儿女的家长,但是由于自己的世界观不正确,对社会的态度有失偏颇,言行举止不检点,生活情趣低下,从而也造成下一代不讲社会公德、缺乏教养、素质不高的状况。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我们看到学生不懂得给老人让座,在干净的街道上随处吐痰、随便丢垃圾、过马路不看红灯,对长辈不懂得尊敬,就连央视某些主持人面对老者都不会说“您”……

如果有一天,我们在任意一个十字路口都能看到公民在静静地等红灯,那么就表明5+2=0的时代过去了,5+2>7的时代到来了。

给孩子立规矩的真正的想法


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了,需要对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幼儿教育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winner前一阵子她要求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她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她不理解。我就依着她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她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她"难受、不舒服”。我告诉她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幼儿早教

第四,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

第六,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早教网

第七,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 :其实给孩子立规矩的的初衷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