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郑好的数学启蒙,感觉要说的话挺多的。就从头开始说起吧。

在郑好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我就开始有意无意的给她灌输数字的概念,比如牵着她的小手上楼梯,嘴里数着1,2,3,4……,结果郑好很快就能从1数到10了。

郑好认识数字其实是无心插柳。在她1岁多的时候我偶尔给她买了一张光盘《洪恩宝宝看世界》,她非常爱看。其中有一首活泼可爱的儿歌“1象蜡笔细长条,2象小鸭水上飘,3象耳朵听声音……”,郑好天天看,很快就能背下来了,然后她开始对这些数字产生兴趣,路上看到哪儿写有数字会自己拿小手指着念,看到汽车车牌上的数字也要凑到跟前读上一遍。读数字的过程更进一步的激发了她对于数字的热爱。

我开始有意识的和她进行一些数字方面的游戏。

我先和她一起学习数数。其实数数包括2个方面,一个是单纯的按顺序往下数,孩子这时不一定能建立一一对应的数字的概念,对他们来说这种数数有点象背儿歌。我有时候会玩接龙游戏一样的和她一起数,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有个数字的顺序的概念,数的多了,孩子就会大概明白谁在谁的前面和后面;另外一种数数是点数,这种数法孩子能真正明白数字的含义。通常就要结合实物或者图画一起来数了,比如数数家里有几个人,衣服上有几粒钮扣等等。这种点数的游戏很快让她明白了数字的真正含义。现在郑好能飞快的点数出20以内的东西的数目(我没有试过再多一些她是不是能行)。

我看书上说,学习正着数数是学习加法的基础,而学习倒着数数是学习减法的基础。于是在郑好快3岁的时候我开始和她练习倒着数数。先从儿歌开始:“123,321,1234567,7654321”,然后我和她以接龙的方式倒数数,比如,从10开始,我数一个她数一个。郑好很快就能做的很熟练了。

在生活中还可以常常和孩子玩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比如比较数字的大小,我常常和郑好做这样的游戏,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说:“左先生伸出了4个手指头”,然后又伸出右手2个手指,说:“右先生伸出了2个手指”,“是左先生多还是右先生多呢?”。或者和孩子一人拿一个小乐器,比如小鼓和三角铁,然后妈妈敲几声,就让孩子跟着同样敲几声等等;再如拿一张纸,在上面写上许多不规则排列的数字,其中一些是连续相同的,让孩子在这样的数字下画线,比如“34556097675477”,在55和77下面画线。这些小游戏对于孩子的对数字的认知、判断和比较都非常有好处。这些都是我和郑好一起常玩的。只要你做的有趣,孩子一般都会非常的喜欢。

在郑好的数学启蒙的问题上,我一直是本着从生活中做起,从游戏中做起的原则,不强求,也不拔苗助长,顺其自然。我相信一点,只要做个有心的妈妈,就会有一个聪明的宝宝。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我和孩子很亲密,好吗


洋溢情爱的家庭最温馨,拥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有的父母担心和孩子身体过于亲近易勾起他对性的联想。

孩子老喜欢挤到你的床上,是某个特定年龄的共同特征,过了这个年纪,他们就不再这么做了吗?

不,不是特定年龄的问题,也没有速战速决的方法。在家庭里,就大人和孩子而言,彼此间的亲密举动,不论是否在床上,都该是双方珍惜的。不过专家建议,家中的亲密方式或模式如果有所改变,不妨稍微留意一下。

假如你家从不流行大人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嬉闹,突然间孩子一再要求这么做;或者,你忽然涌起想搂孩子的渴望,这时就该自我忖度,是否亲子关系间有了变化?以及这种身体上的亲密方式,是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相爱相爱本是天经地义

问题的关键,不在你“该”或“不该”如何,而是诚如心理学家吉摩博士所说:“谁的需要能够因此得到满足?”他认为,家庭中若发生诸如死亡、长期分离、离婚等变故,双亲鳏寡或独居中的一个,由于孤独和迫切的需要,不知不觉中,便会期望能有更亲密的亲子关系。所以他解释:“这种关系应该称为‘寂寞满足’,而不是‘性方面的满足’。”然而,仍须注意——不能突然给孩子太多压力,以免造成困惑。

在多数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觉得和孩子亲密的身体接触是一种自然的举动。”务必要以“感觉”为前提,而不是考虑是否“应该”。

许多家庭的父亲一向习惯拥抱亲吻年幼的儿子,可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父亲或许就会变得犹豫,于是改和儿子保持相当的距离来表现他的情感。原来的拥抱亲吻,变成冰冷的拍拍肩头或握握手,原因是父亲认为这样比较有男子气概。

做好学前准备工作很有必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之前帮助孩子做好学前准备工作是保证孩子学习顺利的基础。

孩子从入学开始,就面临着三个巨大的转变:从家庭到学校的环境转变,从被宠爱呵护到被约束要求的氛围转变和从子女到学生的角色转变。这还只是三个主要方面,由此还会衍生出一系列的转变,例如作息习惯、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兴趣爱好等许多方面。这些转变往往令孩子们无所适从。所以,提前帮助孩子做好适应这些转变的准备,对于孩子的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多数家长的做法缺少持续性和全面性,所以效果经常不明显。

比如,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家长们普遍担心孩子们无法快速适应上述转变,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充分。但是从孩子上小学开始,不少家长就只是与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甚至只是嘱咐几句了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小学与幼儿园的环境氛围有很大的区别,对孩子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由此而言,对于不少孩子来说,这样的角色转变也有相当的难度。比如,不少初中生的在校时间基本上被老师安排得满满的,甚至课外时间也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们只需要照做就可以了。可一到高中,越来越多的自习时间和课外时间是需要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的,这本来是一种很合理的做法,因为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学情差异很大,教师很难完全统一孩子的学习安排。但不少孩子就是因为无法适应这一转变,手足无措,有的白白浪费了时间,有的安排不合理,使学习事倍功半。

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最主要的是设法让孩子明白这一系列转变,最好能想办法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这些转变,并对这些转变产生兴趣和憧憬。比如,我们在孩子即将进幼儿园时,就经常在孩子面前念叨幼儿园如何好,有什么好玩的东西,老师会教多少知识,小朋友们在一起如何开心,这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孩子,你要去幼儿园了,你要去面对老师了,在玩之外,你还有新的事情要做了。有的家长会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带孩子们去玩,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这些转变。这都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一般而言,这一类孩子在入学时不仅没有抗拒哭闹的情况,反而充满了期待。

但在孩子上小学时,家长们的这种耐心和细致逐渐消失了,往往只是嘱咐几句: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家长们似乎觉得孩子应该可以适应这些转变了,其实不然。比如说,在幼儿园,对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上要求得并不很严格,首先是难度低,绝大多数知识是以识记为主,即便有理解的也很简单;其次,孩子的时间非常充分,基本感觉不到压力。小学就不同了,教学计划安排得非常紧凑,课程表排得满满的,从语文的基本语法和数学的四则运算开始,理解性的东西越来越多,能力型的题也越来越多,孩子很容易产生不胜负荷的感觉。又比如,从小学开始,对纪律的要求比在幼儿园要高得多,偏偏孩子在这一阶段的自主性和叛逆性越来越强,就很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有些孩子由反感被约束发展到反感老师,进而反感学习。

所以,家长在这个阶段仍然要做足工作。

我和孩子很亲密,好吗(上)


洋溢情爱的家庭最温馨,拥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有的父母担心和孩子身体过于亲近易勾起他对性的联想。

孩子老喜欢挤到你的床上,是某个特定年龄的共同特征,过了这个年纪,他们就不再这么做了吗?

不,不是特定年龄的问题,也没有速战速决的方法。在家庭里,就大人和孩子而言,彼此间的亲密举动,不论是否在床上,都该是双方珍惜的。不过专家建议,家中的亲密方式或模式如果有所改变,不妨稍微留意一下。

假如你家从不流行大人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嬉闹,突然间孩子一再要求这么做;或者,你忽然涌起想搂孩子的渴望,这时就该自我忖度,是否亲子关系间有了变化?以及这种身体上的亲密方式,是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相爱相爱本是天经地义

问题的关键,不在你“该”或“不该”如何,而是诚如心理学家吉摩博士所说:“谁的需要能够因此得到满足?”他认为,家庭中若发生诸如死亡、长期分离、离婚等变故,双亲鳏寡或独居中的一个,由于孤独和迫切的需要,不知不觉中,便会期望能有更亲密的亲子关系。所以他解释:“这种关系应该称为‘寂寞满足’,而不是‘性方面的满足’。”然而,仍须注意——不能突然给孩子太多压力,以免造成困惑。

在多数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觉得和孩子亲密的身体接触是一种自然的举动。”务必要以“感觉”为前提,而不是考虑是否“应该”。

许多家庭的父亲一向习惯拥抱亲吻年幼的儿子,可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父亲或许就会变得犹豫,于是改和儿子保持相当的距离来表现他的情感。原来的拥抱亲吻,变成冰冷的拍拍肩头或握握手,原因是父亲认为这样比较有男子气概。

孩子长大后,父子相拥就不恰当吗?(待续)

我和孩子很亲密,好吗(下)

郑好入园之进餐篇


我相信每一个有刚入园孩子的妈妈,都曾经非常地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吃饭问题,担心孩子不能自己吃,担心孩子吃不饱,我不是幼儿园的老师,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是权威,我就谈谈郑好去年刚入园时我是如何做的。

郑好进幼儿园之前,在家里能够自己吃饭,会使用勺子和筷子,但是很少能自己完整地把一顿饭吃完,而且我一向信奉营养是身体健康的本钱,所以每顿饭我必定要喂她一部分。郑好吃饭比较慢,但是不挑口(原因是我不会做饭,每顿饭注重营养搭配>口味调剂)。

在这种情况下郑好去了幼儿园,刚开始我十分的不放心,每天接郑好时向老师询问郑好的吃饭情况是重点。老师总是说很好很好,吃的很多。但是我总怕不够,每天回家总要再给她吃一次,特意的给她煮鱼汤,排骨汤,以及虾,肉啊等等,总之很丰盛。郑好有时候吃得好,有时候也不是很爱吃。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记得刚好是当当妈作为嘉宾回答网友的问题,我把这个题外话提了出来,当当妈耐心的回答了我,她建议回家后不要再喂孩子太多的东西,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如果头一天晚上在家里吃的太多,可能会影响孩子第2天的进食。而且时间久了孩子往往会期待回家吃东西,所以在幼儿园不好好吃饭。我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给孩子停止了在家里的加餐,而是只吃水果,喝酸奶,有时的会给她吃点蔬菜。郑好的晚上加餐没有了,可是从各方面来看,我觉得她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一切和原来一样,包括每天的大便,精神,脸色,体重增长等等。以及后来查体,血色素也很好,没有营养不良的表现。而最大的收获是周日在家里郑好不肯让我们喂她吃饭了,她开始闹独立,一顿饭都自己吃,而且吃的还不错。我的一个邻居家的孩子,在一个有名的私立幼儿园里,她几乎和郑好同时上的幼儿园,一开始也是不喜欢在幼儿园里吃饭,后来每天回家后由姥姥变着花样给孩子做着吃,什么时候想吃就吃,哪怕是晚上10点,只要小公主说饿了,姥姥就不辞辛苦的去做。

这个孩子后来是长胖了,可她的妈妈说她在幼儿园里更不吃饭了,就等着回家来吃。想告诉大家孩子既然上了幼儿园,就应该相信孩子自己能吃好饭的能力,你放手让他自己去锻炼,他就会越来越好。孩子最知道自己饿还是不饿了,在需要吃的时候,他们就会自己去吃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在一个负责任的幼儿园里,我记得看过一个妈妈的帖子,说他们的幼儿园伙食差到大人都没有胃口,在这样的幼儿园里孩子自然吃不好。孩子入园时,可能还是因为他没有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多和老师沟通沟通,常规是老师对于不自己吃的孩子应该先喂,然后逐渐练习让他自己吃。

好学生必知的记忆学习法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从心理学上对记忆规律作了系统研究,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非常有助于我们科学记忆。按照他的研究,一般人在记忆之后的如下时间里最有可能出现遗忘:20分钟、l小时、8小时、24小时、2天、6天、一个月。这就意味着我们一般要复习七次才能彻底掌握。好多同学觉得自己经常遗忘,由此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怀疑,甚至变得反感需要背诵的内容,这是大可不必的。而且,这个规律有助于我们在遗忘前及时回顾,这样比忘记之后重新记忆省时省力。当然,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还需要更为密集地回顾,有的根本不需要这么多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但无论如何,要经常回顾,力求达到准确、全面、系统,切不可满足于似是而非,这是学习的大忌。

a.理解记忆。记忆与理解是密不可分的,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推导过程,非常有助于精确记忆。比如记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有的孩子总搞不清楚到底是晴还是情,因为老师们经常强调这句话语意双关,反而把人搞糊涂了。但如果联系到前一句说的是天气,就很容易确定后一句字面意思说的也应该是天气。由此而言,经常与同学们讨论本身就很有助于记忆。

b.系统记忆。在理解知识本身的基础上,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不仅有利于大面积记忆,而且可以在宏观上对知识有一个更高层面的把握,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可以先提出一个提纲,然后逐步细化回忆。对于比较散乱的内容,也要想办法整理出来,或者绘制成表格,有一个直观的视觉刺激,以提高记忆效率。这倒未必一定要找出一个科学的规律,只要有助于记忆就行。比如,有的老师利用谐音把一些本来不搭边的知识编成口诀就是很好的方法。

c.比较记忆。对于形式或内容上相近的知识,通过全面细致的比较,找出其中的不同点进行重点记忆,而那些共同点在比较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记得差不多了;而且现在许多题本身就是考察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顺便也提高了这一能力,是事半功倍的好办法。

不要禁止我和男生做朋友


妈妈,我对你说

妈妈:

我真不能理解,您作为现代家长,怎么也用老脑筋看待问题?这些天我是跟班里的一个男同学关系很好,这有什么不妥的吗?值得您这么大惊小怪的吗?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您居然跟我们班主任反应情况,不让我俩再接触!

妈妈我已经跟您解释了,我们之所以经常打电话是因为班里最近组织“一帮一”互助小组,我的帮助对象是那个男同学,所以晚上他写作业遇到了问题就会给我打电话。可是您根本就不听我的解释,还批评我说:“你刚上五年级就开始和男生走那么近,这还了得,以后你还不得早恋啊!我警告你,不许你再跟那个男生来往了!听到没有?”

妈妈,您把问题也想得太严重了吧?我没想到的是,您居然真的去找老师说这件事。结果老师真的把我们的互助小组解散了。有的同学知道后,就大喊着我和那个男生的名字,说我们早恋……我现在都快在班里待不下去了。

妈妈,本来什么都没有的事儿,让您这么一折腾,什么事儿都出来了。这下您满意了吧?妈妈,大家在一起学习就肯定有接触,为什么您一定要用成人的眼光来干涉我呢?妈妈,我现在特别苦恼,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您的女儿:湾湾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正常的异性交往,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很多妈妈聚到一起聊天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真是早熟!幼儿园开始就知道找男女朋友了。”孩子的这种早熟趋势让妈妈对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过密,产生如临大敌之感。实际上,在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孩子对于异性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认识,他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幼儿期,而“女朋友”只是模仿成人世界的一个称呼,在他们心中,女朋友和小伙伴是一个意思。

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是每个告别学龄期的孩子迈向青春期的一个节点。在这一阶段,孩子对于异性刚刚有了深一层的认识。不再单纯地认为“男生和女生的区别就是去不同的厕所”了。他们开始注重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形象了,并且逐渐掌握了交往的礼仪,男孩变得有绅士风度,女孩也开始向淑女迈进。这些都要归功于孩子对异性交往的渴望。由于男生和女生的心智、性格并不相同,因此在男孩和女孩交往的过程中,双方都可以从对方那里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这对孩子青春期的发展很重要。

很多家长和老师对于高年级男女生交往特别关注,交往稍一频繁,家长就会和老师双双出击,直到浇灭孩子间的“火花”为止。这种做法看似是关心孩子,实际上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以至于孩子在今后选择伙伴上会出现对异性的排斥和恐惧。这种恐惧会造成孩子的交友障碍,甚至会让孩子变得不会和异性交往,这种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总之,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因为害怕孩子出现问题就把孩子与异性隔离开来。

换种方式爱孩子

1.孩子和异性同学来往,妈妈不要小题大做

苗苗妈妈发现:隔三差五就会有一个男生打电话找苗苗,两个人还聊得十分起劲,女儿对着电话总是笑呵呵的。她想:女儿一定是早恋了!在小升初的节骨眼儿上,可不能让女儿为了这事儿分心啊!

为了阻止女儿和那个男孩再通电话,每次那个男孩打电话找苗苗时,妈妈都说苗苗不在家,有时妈妈还会偷偷地翻看苗苗的书包,希望从书包中能发现女儿早恋的蛛丝马迹。可是,苗苗的书包里除了课本、作业本和文具就没有其他的了。

这天,苗苗放学一回家就跟妈妈哭喊起来:“你为什么私自不让我接电话?妈妈,你太专制了!”妈妈听到女儿的话,知道自己的做法一定是被苗苗发觉了,于是就直接跟苗苗摊牌了:“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小升初的考试一天比一天近,你不好好地复习,还跟男生早恋!我要再不管你,还指不定你成什么样子呢!”

苗苗听了妈妈的话,哭得声音更大了,她拿起一封信塞到妈妈手里,哭喊道:“谁早恋了,你凭什么这么说我?呜呜……”妈妈打开信,看完之后心里后悔极了。

原来苗苗班里的班长转到其他学校去了,而苗苗是中队长,两个人之前一直共同处理班里的事情。班长走后,班里的事情就由苗苗独自承担了,有时候苗苗忙不过来,班长才定时地给她打电话,和苗苗共同商量一些问题。哪儿有什么早恋的倾向啊?

妈妈知道是自己把事情想得太严重了,她跟苗苗道歉,苗苗也不理她。直到妈妈保证以后再也不胡乱地干涉苗苗的事情,苗苗才点头答应。

在“苗苗早恋事件”中,无疑是苗苗妈妈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个像苗苗妈妈一样的家长啊?家长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孩子出现的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常常将孩子单纯的世界搞得复杂化,因此给孩子带来了无尽的困扰。

这种由于妈妈小题大做而引发的问题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妈妈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要相信孩子,如果妈妈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即使孩子真遇到了问题,也会找妈妈帮忙解决的,这自然能够避免产生误会了。

2.用幽默化解孩子的“感情困扰”

这天,小程神秘兮兮地把妈妈叫到自己的房间。

“妈妈,我告诉您一个秘密,您得替我保密啊!我喜欢上我们班的班花了。”

“噢!能喜欢上班里的班花,说明我儿子的眼光不错呀!”

“那是!”小程不无自豪地说。

“嗯,可是你们小学的人不多,女生也不是特别多。如果你以后上了好的初中,就会遇到更多优秀的女生,肯定选择的机会要比现在多;等你上了重点高中后,全市的优秀女生全都聚集到一起了,你的选择机会就更多了;再到你上了重点大学……”

“等我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全国的漂亮女生都在一起了,呵呵呵。谢谢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啦。我的目标就是上重点大学之后,找到全国最漂亮的女生!”小程说完,母子俩目光相遇后,都笑作一团,随后小程就拿起书开始学习了。

小程妈妈的这种幽默式的幻想,不仅解决了孩子早恋倾向的问题,而且还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动力,很值得妈妈们学习。早恋倾向是每个青春期的孩子的小秘密,小程能够将这个秘密坦诚地告诉妈妈,说明妈妈在小程心中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朋友。

小程妈妈面对孩子的信任,并没有让小程失望。她用巧妙的方式,让小程认识到现阶段学习才是他的首要任务。相对于严厉的家庭禁令,这种幽默式的引导无疑更能让孩子接受。能让孩子从心里接受的建议才是好的建议。妈妈面对孩子的早恋倾向时,一定要保持冷静,正确地引导孩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正视孩子的异性交往问题

鲁迅先生曾批判过一个旧官僚禁止男女同学同泳的事情,他说:“同学同泳,偶尔皮肉相触,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同吸着天地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简直淆乱乾坤。还不如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而今的部分家长对男女同学交往的事情严加禁止,实在比旧官僚还官僚。

家长为杜绝孩子出现早恋的现象就禁止孩子和异性交往,这种过激的行为很容易让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心生不满。有的孩子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故意跟家长作对,原本没有早恋的倾向,也可能在家长的三令五申下对早恋产生好奇心,结果事与愿违。还有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熏陶”之下,对异性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心理,害怕和异性相处交往,逐渐转变成对同性的好感,从而产生性别转移,出现青春期的同性恋倾向。

家长应当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鼓励孩子公开地、大方地与异性同学交往,以消除孩子的好奇心。当然,家长正视孩子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也是信任和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

我和孩子很亲密,好吗(下)


心理学家认为:“父子拥抱是极其自然的,只是我们的文化体系太在意所谓的男子气概的。父子、兄弟、朋友间自然的亲密举动,常被这种偏差的社会观念或禁忌所扰杀。其实是否拥抱或亲吻其他男性,并不能作为是否具有男性气概的标准。”像法国人就不大在乎这么多。

这种错误的观念,剥夺了男孩在最重要阶段与父亲亲密相处的权利。在这段成长过程中,男孩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特别多,迫切需要亲密的力量来鼓舞。只不过,孩子也许不会把这种渴望明白地表达出来。

父子间(暂且不讨论家中的女性成员)似乎总是需要身体上的亲密关系,因为人都有被抚触的迫切愿望。薛伊博士认为,生命中这种亲密的联系,有生之年都该持之以恒。

母女相拥极其自然,母亲搂抱十几岁的儿子也不足为奇,但是母亲为一个堂堂六尺之躯的儿子“洗澡”,就是另一回事了。

提到母亲为儿子洗澡,性教育学家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该让孩子学着自己处理了。这种论点的主旨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照料自己的能力。基于同样的理由,母亲也不应让女儿养成太大的依赖性。

孩子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洗澡?一般说来,是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在这个阶段的过渡期间,或许你还可以为他们放水、准备肥皂;对年纪较小的孩子,偶尔还可以探头看看。不过,千万别花太多时间去“照顾”他们,因为孩子日渐成长后,会开始要求拥有隐私权,而且请你离开浴室,好让他把门关上。专家建议:“孩子一旦开始有这种要求,母亲就该把洗澡时间完全留给他了。”父母应该永远尊重且维护孩子的隐私权,同时也对他们提同等的要求。

自在是行为的原则

父女间会不会玩得过火呢?父亲该在什么时候适可而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前提在于,父亲得先想想自己的行为动机。如果发育得亭亭玉立的女儿的确会使父女在身体接触时,双方都有亢奋的感觉,就该停止这类行为。教育专家雪莉·若曼博士认为:“但是,不必完全终止父女间的亲呢关系,搂搂她或是牵着她的手去散散步,同样能维系父女的情感。”

换言之,父亲应留意女儿的感觉,随时调整步伐。假使双方都觉得昔日的嬉闹方式很自在,就不必突然谱上休止符。若是觉得不对劲,就得寻求其他保持亲密关系的方式。

亲子间没有一项限制是绝对必要的。但是,这个答案也有多面性。孩子渴求与父母间的亲密关系,同样也渴望能够独立,他们对事情的看法会随着成长而有所改变。在交往中,父母将会渐渐觉得某些举动不太自然,这时就得适度调整两代间的相处模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