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日子里,每天中午的时候,5岁半男孩雨点家里就会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于是,邻居们热心地问雨点妈:“你们家雨点中午还要练钢琴吗?好刻苦哦,弹得也好!”雨点妈不好意思地回答:“不是雨点弹的,是他爸爸弹的!”于是雨点爸爸弹钢琴在邻里间出了名。

在雨点学钢琴的课堂上老师经常这样教导:“同学们,指法最标准的是雨点爸爸,大家要向他学习。”于是雨点爸爸又在钢琴班里出了名。

很多育儿网站的坛子里,那些爸爸妈妈们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经常会争执得面红耳赤,独有雨点爸爸发起的关于孩子的钢琴教育问题的帖子又热、又少板砖和臭鸡蛋,大家对他的观点都蛮心悦诚服的样子。于是,雨点爸爸在育儿网站也是名人。

那天见到雨点爸爸,很知识分子的模样,是做软件开发的。起居室里就放着他日常工作用的电脑,旁边是雨点学习用的钢琴,另外角落里还有一把吉他。雨点爸爸称是自己以前玩的。透过上面的尘土,依稀可见他的青葱岁月。

问及现在很热门的“关于孩子的钢琴教育的问题”,问及他是否很热衷送孩子去学钢琴,他对孩子有些什么期许,他的回答知性而深沉:“很多原因让孩子学钢琴,一是培养他的某些品质,比如坚持。我相信那句话‘弹钢琴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从小培养他的音乐素养,人生拥有音乐是一种幸福,我本身也很喜欢音乐。三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教育要在行为上体现,而不仅仅是口头说教。每周我花很多时间陪雨点去学琴,帮他记笔记。就是想通过这些一点一滴的实际作为,让孩子看到爸爸在和我做一件同样的事情,从而受到鼓励。这些就是我提供给孩子的,这是手段问题,不是目的,既我只提供他学琴的环境,但我不会逼迫他去学、去做音乐家。”

看到很多父母风雨无阻十几年陪伴孩子学习钢琴,这本身就是一桩很了不起的事情,甭管孩子学得怎样,坚持就是一种美德。雨点爸爸最后这样强调着。于是,久违了的对知识分子的肃然起敬涌上心头……

来自:瑞丽父母

zj09.com小编推荐

与孩子心有灵犀的小妙方(秋季亲子育儿指导)


前言: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就是要与孩子沟通好,但是如何才能读懂孩子呢?这是许多的父母们都不得要领的事情,以下就让我们来看几个实例,详细的了解下与孩子心有灵犀的小妙方吧!

平等相处

小明已经5岁了,在家里,父母叫他做事情时常常会这样说,“去把杯子拿来”,“把报纸拿来”,“赶快去弹钢琴”。虽然有时候小明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可是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反倒没有动力了。

点评:“把杯子拿来”和“帮妈妈把杯子拿来”两句话,在成人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口吻,喜欢受人委托。所以,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会常常挂在嘴边,其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亲子网

学会倾听孩子

3岁的小新是家里的小皇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宠爱。小新的爱好是看图画书,等爸妈回来,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汇报“读后感”,但由于他说话不清楚、表达吃力,爸爸往往听到一半就看报纸去了,任由小新自说自话。

点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候,往往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话能被好好倾听。

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勿以亲友做对比

“你看,隔壁的小涛都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还什么都不会,你怎样才能赶上人家啊?”“楼下的那个妮妮实在太不像话了,去年读一年级以来,数学从来没考及格过,将来你可别这样。”读大班的小菲现在最怕听到妈妈提小涛、妮妮,原来大家常常在一块玩,可是自从听了妈妈的唠叨,她都不知道自己还要不要和他们一块玩了。

点评:儿童由于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不要给他们一个笼统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而应该具体和清楚,更多时候还需要一个样本。不过,这个样本最好是从故事书、动画片、文学典籍中寻找,会比较稳妥。父母若是以亲戚朋友为例,恐怕会为自己的孩子将来建立人际关系制造难题;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评价会无形中伤害到其他人。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亲常常抱怨,搞不懂孩子的做法,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父母们没有掌握好管教孩子的方法及技巧,但愿以上的小文章可以让家长们了解到其实想要懂得孩子的心思并不是一件难的事情!

我的爸爸呢


当婚姻已经破裂,孩子长时间地生活在没有爸爸的家庭里,他们会产生很多疑问。面对孩子无辜的眼神和天真的话语,妈妈该做出怎样的解释,才能既使他们理解,而又不受到伤害?

父母离婚,爸爸走了,这个消息对孩子来说无疑具有杀伤力,而宝宝所处的年龄也将影响他们的态度、反应和对新家庭结构的理解。因此,孩子关于爸爸的提问常常令妈妈难以启齿,但回避和搪塞都不是长久之计。如何智慧地回应,才能帮助他们渡过这个难关?

问号1:“爸爸到哪儿去了?他为什么不回家?

阳阳最喜欢爸爸抱着他“坐飞机”了,可这样的景象已经很久不曾出现了。一天,阳阳突然问妈妈:“爸爸到哪儿去了?他为什么好长时间不回家?”

2~3岁

对孩子说,爸爸最近特别忙,不是出差就是加班,常常是宝宝睡了以后才回家,还没等他醒来,爸爸又去工作了,这样,宝宝就不知道爸爸回家啦。当然,爸爸最好能经常往家里打打电话,和宝宝说说话;妈妈也可以买些玩具或好吃的,在孩子睡着以后放在他床边,等第二天孩子醒来,谎称是爸爸昨天下班给他带回来的。

为何这样说:这个解释,能使孩子接受爸爸突然消失的现实,也能令2~3岁的孩子信服;而爸爸的电话和“买来”的东西,则能使妈妈的解释更感性化和直观,并在孩子心中强化“爸爸是爱自己的”这个意识,孩子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问号2:我为什么没有爸爸?

思思半岁时爸妈就离婚了。在她的头脑里没有爸爸的概念。刚满2岁,妈妈把她送进幼儿园,第一天回来,思思就问妈妈,“小朋友说每个孩子都有爸爸,我怎么没有?”不少单亲孩子都有类似的疑问,但妈妈给出的解释要考虑孩子的年龄。

2~3岁

给宝宝一个美好的说法:还记得妈妈给你讲过的天使的故事吗?世上的爸爸妈妈都是天使,他们把宝宝带到了这个世界,一些爸爸妈妈照顾、爱护宝宝,陪他们一起长大。但也有的天使喜欢飞来飞去,不断寻找需要他帮助的人,你的爸爸就是这样的天使,他看到妈妈一个人把宝宝照顾得很好,就放心地把宝宝交给妈妈,自己又去帮助另外的孩子了。不过,爸爸始终都在默默地祝福你……

为何这样说:两三岁的宝宝,无法理解离婚与分开的含义,他们也很难接受“别人有、我没有”的现实。在这方面说多了,他们反而会更糊涂。而对孩子来说,亲情是弥足珍贵的,尽管思思没有感受到父爱,但妈妈对离婚所做的充满诗意的、很“阳光”的解释,足以令孩子满意,并对爸爸有了一份自豪、一份敬意。孩子从中学会爱而不是恨。

4~5岁

告诉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被派到国外或者很远的地方去工作了,爸爸很热爱那份工作,所以一直没回来。而且,爸爸还要在那里呆上很长一段时间。但只要能抽出时间,爸爸就会回来看宝宝的。

为何这样说:这个解释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善意的谎言,都能给那些长久不和爸爸一起生活、且相对内向的孩子一个可以信赖的理由,使他们暂时找到答案,由此获得自信,并克服因与众不同而带来的自卑感。

问号3:他们说我是“野孩子”

一天,小虎哭着跑回家问妈妈:“他们说我没有爸爸,是‘野孩子’。”原来,小虎妈离婚后就带他搬了家,邻居从没见过小虎的爸爸。大人间的猜测传到孩子们的耳朵里,于是,当小虎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其他孩子玩时,他们就这样说他。

对孩子这个困惑,妈妈要坚定地告诉他:“每个孩子都有爸爸,你也一样,不过,你爸爸在很远的地方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不能回家陪我们。”至于“野孩子”,妈妈不妨给出另一个定义:那些没有礼貌、说话粗鲁、爱吵架、不讲道理、经常动手打人的孩子往往被人们称为“野孩子”。你不是那样,当然不是“野孩子”了。并告诉宝宝,如果下次有孩子再这么说他,就这样回答:“我有爸爸,我是有教养的好孩子。”

为何这样说:这个答案解除了孩子两个顾虑:一则他也有爸爸,二则他不是“野孩子”。这能帮他摆脱自卑感,同时,引导他去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4~5岁

直接告诉孩子:“你的爸爸在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离婚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丢人的,不要把这些话放在心上。”同时教孩子这样回应:“我爸妈不想当一家人啦,我爸爸只是不跟我一起生活了,但他仍然是我爸爸,他不会不要我的。我有礼貌、懂道理,永远都不会是‘野孩子’。”

为何这样说:妈妈的说法能使孩子理性地看待父母的离异,帮他明辨是非,并给了孩子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回应其他孩子攻击自己的方法,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回绝别人的“说三道四”。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从气势上压倒对方,给自己信心。

问号4:既然你们要离婚,为什么还生我

一天,正在玩积木的昭昭突然听见妈妈和一位熟悉的阿姨说到“离婚”二字,他突然意识到爸爸为什么很久没回家了,忍不住生气地问:“你们为什么要离婚?既然要离婚,为什么还生我?”

4~5岁

对于父母的分手,一位妈妈是这样告诉孩子的:“爸爸妈妈原来很相爱,所以决定生下宝宝你,而且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你。但是,曾经相爱的两个人后来也会因为某些事彼此不爱对方了。就像小朋友在一起玩久了,难免会发生不愉快,甚至争吵,长时间的争吵会让彼此伤心,谁也不想跟谁好了,这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两个人分开。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决定不再一起生活了,于是爸爸搬到另外的地方去了。虽然爸爸不住在家里了,但爸爸对你的爱丝毫不会改变,妈妈也一样。”

为何这样说:四五岁的孩子无法将自己的存在和爸爸妈妈的离婚联系在一起。因此,与其反复说明,不如借助他能理解的事例,使之明白,“不和你好了”不是孩子的专利,大人之间的分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他的存在,是爸爸妈妈爱的见证——正因为当初有爱,才会有他的出生。但是,时过境迁,而今这份爱没了、缘分尽了。这个解释让孩子明白,“分手”是父母两个人之间的事,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父爱和母爱,他仍然是安全的、父母还是值得他信赖的。

6岁以上

对6岁以上的孩子,妈妈可以给出既感性又理性的解释:有些孩子,比如浩浩和洋洋,他们单独和其他小朋友玩得都很好,可是他们俩到一起就吵架,这是因为他们性格合不来,很难说谁对谁错,分开是最好的选择。大人之间有时也这样,当在一起不会再有幸福时,大人们会选择离婚,目的是想结束过去那种痛苦的生活,开始各自的新生活,这样大家的痛苦都会少一些、幸福多一些。离婚对爸爸妈妈都好,我们彼此都不会记恨对方。

为何这样说:当离婚已成事实,6岁以上的孩子希望知道他的家为何不再完整。妈妈的这个解释,能减弱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痛,使之以一种健康的心态看待家庭的破裂,理性和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同时,教孩子由此学会宽容和放弃,懂得“善待他人就等于善待自己”的道理,勇敢地面对生活。

问号5:如果我听话,爸爸会回来吗

响响的爸爸妈妈执著地坚持各自的教育理念,分歧也从不避讳孩子,经常说着说着就嚷嚷起来了。对与响响无关的事,他们也很少有不谋而合或商量后达成一致的时候。终于,两人不想再吵了,响响爸爸拉着两个巨大的箱子走了,从那以后就没再在家里住过。

大约半年后的一天,响响很内疚地问:“妈妈,是我把爸爸气走的,我听话,爸爸会回来吗?”

对于孩子的自责,妈妈不妨这样驱散他心中的阴霾:你有这种想法,说明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但是爸爸妈妈分开,是因为我们之间出现了问题,争吵的真正原因是爸爸不同意妈妈的做法,妈妈也不同意爸爸的做法,我们很难找到一个让两个人都满意的办法。而且,爸爸妈妈是在做了很多次努力、发现我们很难和好之后,才最终决定分开的,所以,离婚绝不是你淘气造成的,爸爸妈妈不会怪你。如果你想爸爸了,妈妈可以给爸爸打电话,让他有空来看你。同时告诉孩子:“妈妈不会因为你和爸爸在一起而生气,只要你高兴,妈妈就高兴!”

为何这样说:离婚不是孩子惹的祸。妈妈的回答彻底消除了孩子内心的顾虑:“父母离婚不是我的错。”毕竟,家庭的分离,孩子是最无奈和无辜的,他们不应该去承受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妈妈允许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的做法,也能帮他找回父爱;妈妈的善良和宽容,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使之健康快乐地成长。

问号6:姥姥说,爸爸是坏人

健健1岁多,父母就离婚了,平时他就跟着姥姥。一天,妈妈给健健讲故事书,讲到小主人公和爸爸妈妈一起郊游时,健健突然问妈妈:“姥姥说,爸爸是坏人,他不要我,也不要妈妈了,是吗?”

2~3岁

对孩子的疑问,妈妈一定要予以纠正:爸爸不是坏人,他也不会不要宝宝的,有空他一定会来看你、陪你玩的,你的这辆遥控车不就是爸爸给买的吗?爸爸不是还教你画画吗?他的好多画都被展览过呢!爸爸不回家,是因为他觉得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为何这样说:小宝宝还没有独立的判断力,通常依据成人的暗示,简单地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孩子眼里的坏人则一无是处。如果妈妈确认姥姥的话,不仅对爸爸不公平,也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仇恨的种子。因为,妈妈对前夫做出怎样的评价,就等于给孩子做了怎样的示范,假如你怨恨,孩子看到的、感到的、学会的就是怨恨;反之,孩子看到的、感到的、学会的就是宽容、善意和公允。上文中妈妈的回答是明智的,她既肯定了爸爸的长处,也比较客观,同时还解除了孩子的顾虑,淡化了他被抛弃的感觉,有利于良好父子关系的建立。

4~5岁

面对孩子渴望的眼神,妈妈不妨告诉他部分真相:“爸爸确实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他坏。爸爸走了,是因为爸爸妈妈之间感情有了问题,他不愿意和妈妈在一起了,他想单独有一个家,和一位阿姨共同生活,妈妈同意了爸爸的决定。以后宝宝就有两个家了,妈妈这儿一个家、爸爸那儿一个家。如果你想爸爸,周末也可以让爸爸来接你。”

为何这样说: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妈妈承认了姥姥的说法,就等于是一个最亲的人告诉孩子,他另一个最亲的人是个坏人,他会憎恨那个“坏人”。而且,四五岁的孩子还会因为父亲的卑鄙无耻感到羞愧。憎恨、羞耻和对父爱亲情的天然依恋交织在一起,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正如一句话所说的:当你向前夫“射箭”的时候,这些“箭”首先要射穿孩子的身体才会达到对方那边。所以,妈妈一定要否认姥姥的说法,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内说出实情,让他知道自己必须面对和即将面对的是什么,尽快接受现实。而“宝宝有两个家”的说法,也能帮孩子克服因父母离婚而产生的不安全感。

提示

离婚不是孩子的错

“如果我听话,爸爸仍然会爱我们,和我们住在一起。”“妈妈,是我把爸爸气走的,我想把他找回来……”有些孩子会把父母离婚归咎于自己,并试图使爸爸妈妈破镜重圆。对此,妈妈一定要排除孩子的这个想法,明确地告诉他:“离婚是爸爸妈妈的事情,我们是在做了很多次努力、发现很难和好之后,才最终决定分开的,绝不是你淘气造成的。”这个说法能使孩子摆脱自责和内疚。

别在孩子心里埋下“恨”的种子

对于爸爸的离开,有的孩子认为是“爸爸坏,他不要宝宝和妈妈了”。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离婚是因为爸爸妈妈之间感情有了问题,不是爸爸做了错事,他仍然爱宝宝,值得宝宝尊敬和爱。这样做,孩子能从中学会宽容与尊重,也能使他获得父母亲情。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一)


我觉得书中对我震撼最大的一句话是:“富人可以不为钱工作。”也许这句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失偏驳,有许多富人是见利忘义之徒,把赚钱当作了乐趣,钱从来都不嫌多。但我还是向往这样的人生:有足够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去办自己想办的学校,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许多人,象《小男人》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养一群孩子,在一个带着大花园的房子里生活着,直到老死……孩子会给你无限的快乐。

读好书,学好本事,拿高薪,这样的高薪只能供我自己衣食无忧,也可以供我买车买房,可这有什么意思呢?工作不是我喜欢的,周围的同事不可能是我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有时我真想放弃这样的工作,去做我喜欢的低薪的工作,可为了我的没有退休金而又年老多病的父母,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的责任心,我只能努力地工作,我现在的工作是为了钱。其实往深处想想,有几个人的工作不是为了钱?

不过我还年轻,但愿我有机会象罗伯特·T·清崎那样在中年时退休去做自己的事。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二)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四)


有了钱以后做什么?稳定收入,稳定生活,丰富心灵。--我个人认为这是人生间最能获得幸福感的生活,因为不必为生计忙碌,可以安静地游荡于心灵内外。

读书的间接动机是取得稳定收入,但不是为了拿更多高薪换取更多物质享受,还是为了丰富心灵。我读书够多的啦,最终就得出这个迂腐的结论,可能太不社会化,所幸我能够这样好好地活着。

无论社会如何,我会保证给小虫子自己的选择权,但是在她能够独立行为和辨别之后。在此前,母亲的育儿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女的未来发展,我不会改变态度的。

如果可以,请把该书电子版发给我一份,我要认真阅读,然后再探讨如何?

judy1222nn的回复:

虫妈,真的很高兴你愿意看一看这本书,可能你对它的排斥是缘于书名吧,我也曾经是,觉得爱孩子的就是好爸爸,穷爸爸又如何,富爸爸又如何呢。(宁宁倒是有个富爸爸,不过有还不如没有。)

一直以来我是没有什么金钱概念的,常常被我的两位擅长此道的朋友嘲笑和教育,所幸的是我比较"谦虚",在他们的嘲笑教育之下才慢慢有了理财的概念,现在居然还改行做了财务工作。作者的金钱观念应该是健康积极的,没有教导我们大家钻到钱眼里,没有财务知识的读者还能学到一些最基本的财务知识。即便我是CPA,看了也感触颇深。它给予的主要还是一种观念,强调了财商的重要性。虽然我不认同不做"I"就无法财务自由的观念,但我认可理财知识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安排生活、完善自我的一种重要能力。

陶渊明之所以能"悠然见南山",是他还有薄田。不知道你看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没有,那是我最爱的书之一,其中有苏的理财故事,很有趣的。苏是我最喜欢的人,不仅仅是他的才情,最重要的是他的人生态度,最喜欢他那种"可以享受美好,也可以忍受苦难"的智慧和达观。看到苏在困苦中计划用钱的故事,令人忍俊不禁,更加深深体会到"苦难的最大意义在于唤起人对美与安宁的向往"。

希望早点看到你的读后感。

somestone的回复:

我觉得读好书,学好本事这句话没错。实际上现在有自己爱好的工作,而又生活得十分富裕的人们,有的就是这样子的。毕竟现在这个社会,积聚财富不再像上个世纪那样,知识经济了。有知识,特别聪明,也就意味着发财,就仅仅与从事着研究工作也一样。

悄悄的回复:

过稳定生活的模式是错误的吗?恐怕不能这么评价吧。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生活带给人的是恬然安宁的心灵生活,这有什么不好的呢?

我这个人可能比较不思进取吧,比较喜欢感性的生活,太深奥受不了,太激烈受不了,太刺激也受不了,但这不妨碍我用心去欣赏深奥的人生、激烈的人生和刺激的人生。

人生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模式,何必断然否定其中的一种。

另外,我特别同意虫妈的教育目标,让孩子具有丰富充实的心灵。这也是我的教育理念。从虎娃很小我就在培养他爱读书的习惯,不过不是为了"学好本事,拿高薪,过稳定生活",而是为了让他能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心灵。

和虫妈不同的是我曾一度酷爱"大富翁"游戏。借助电脑的帮助,不断地存储进度读取进度,我一回回独占鳌头,心里真觉得挺美:数钱要从后往前数位数(我天生数学方面弱智,买冰棍都要带计算器)。然后一笑:生活中去掉7、8个零我仍然活的很满足,已经够了。而且,我明白,生活不可能如此easy,生活不能让我不停地存储进度读取进度。

有的人天生适合轰轰烈烈,有的人天生适合安安静静。反之而行都会辜负自己有限的生命。

至于虎娃今后采取哪种生活方式,他自己会选择,我们不会为他操心,操心也没用。只要给他一颗可以准确评价、判断和选择的心灵,他会受益终生。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三)


陶渊明为了隐居,不得不去做了一年他最讨厌做的事情——当官,为退隐做好了物质准备,然后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便如此,也免不了“为五斗米折腰”。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更是摆脱不了现实的逼迫。当我从校门出来,走进了一条快行道,面临着买房、养育孩子、教育经费、医疗等等问题,可是在中国传统教育下长大的我们,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忌讳的话题,面对着这一切,是如此迷茫,从来不曾在学校或者父母的教诲里得到过理财的建议。

财商,是教育的必选项,而不是可选项。在今天以及明天我们宝宝的时代,这是生存的要求。追求心灵、灵性的人,更必须丰厚的物质基础。没有money,就无法表现你的品位。

我不是一个财迷,我是一个母亲,为了我的孩子才想这个问题。我希望我的宝宝过得幸福。我将尽可能的对他实行财商方面的教育。

另外,对罗伯特.清崎的某些观念,本人也不敢苟同,但他的书确有给人开拓思路、思考不同的生活模式的作用。

周禹睿的回复:

我最近刚巧读了《富爸爸,穷爸爸》(电子版),觉得很受启迪,值得一读。虽然不见得马上就认同了文中的观点,但至少它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让我可以重新审视以前毫无争议的“读好书,学好本事,拿高薪,过稳定生活”的理念和生活模式究竟是不是我最想要的。当然,我相信在中国目前的状况下,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选择“过稳定生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但毕竟我们思考过了,并且知道了另一类人是怎样在生活和奋斗。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我想很小的时候还是应该让他读好书、学好知识,大些再跟他讨论有关理财的话题,多为他提供一些思路,让他自己在生活的磨砺中去选择属于自己的方式。

happyspirit的回复:

没有看这本书,不是不能看,是不想看,真的连一丝好奇心都没有。

人生的最高追求应该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哲学家的答案各不一样,何况我们?

喜欢宁静稳定的生活,目前算是达到了目标,不思上进了。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天生是个不能理财的人,打大富翁等游戏连运气都最糟,自认财商低下,呵呵。

从教育而言,我不会让小虫子钻到钱眼里的,但教她具有丰富充实的心灵。

catherineyan的回复: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好像追求的是幸福,而非金钱,贫富并不能代表幸福与否,要看你的欲望有多高。新加坡有一位富商,在前几年的金融危机中,财富大量缩水,只剩300万,痛心之极,跳楼而亡。300万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去结束自己的生命吗?

另,财富的获得,究竟是什么原因得到的?聪明?高学问?勇于冒险?辛勤工作?拥有同样的条件,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值得深思。

臭童妈的回复:

不赞同虫子妈妈的看法。我觉得让孩子认识钱并不意味着让他“钻到钱眼儿里”,而是让他更好地能够运用钱这个生活不可缺少,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钱不是万能的,但却是万万不能没有的。”尤其中国日渐向自由经济方向发展,所以如何轻松地使用、投资将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必将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当然,书中所讲的是美国社会的理论和方法,一样可以给我们借鉴,衷心希望你能够读一读这本书!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四)

准爸爸育儿的异人之处


教育孩子如果有爸爸的参与,可以使得小孩子们更加的健康活泼,如果家长不相信的话就来一起看看以下两位“超级奶爸”的育儿经吧,其过人的育儿经验连许多的妈妈都甘拜下风呢!

“奶爸”1

想当好“超级奶爸”

就要有另类招数

一个男人在家泡奶粉、洗尿布、带小孩,整天围着孩子打转,您觉得那是不可能的吗?今天,小记要大声地告诉您:“绝对有!”不信,咱们今天就来瞧瞧这位“超级奶爸”敖先生。

守则1

做好胎教工作

另类招数:每天用英语和未出生的宝宝说话

自从妻子怀孕后,敖先生每天都在期待宝贝的出生。敖先生说,为了做好胎教工作,他几乎每天都会到新华书店看看有关于胎教育儿的书籍。亲子网

有意思的是,宝宝还在妻子肚子里,他每天都试着多用英语和妻子对话,每天早上9点准时让妻子和宝宝听听录好的英国BBC广播电台或是美国之音的节目。

敖先生笑道,这是他从一本胎教书上看到的方法,让腹中的胎儿每天多听听英语广播或多听一些英语对话,有利于孩子将来的语言天赋的培养和发展。话说敖先生这样的胎教方式,貌似效果不错。敖先生说,儿子乐乐学说话特别快,1岁就会说话,5周岁就懂得很多字,敖先生为此特别欣慰。

守则2

每周末都要陪儿子

另类招数:多带孩子去户外玩

敖先生每个周末都会带乐乐出门,看山看水,或去公园、游乐场游玩。这个惯例从乐乐1岁多时起就开始实行了,从一开始用手推车推着孩子出门,到现在孩子可以自己走路,每一步的成长变化都牢牢地印在了敖先生的心海里。

乐乐8个多月时,还不大会讲话,只会咿咿呀呀地叫“妈妈”,怎么教都不会叫“爸爸”。有天去左海公园的海底世界,乐乐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海底的一只海豚,那手舞足蹈的高兴劲儿,都没法形容了。突然他张嘴轻声地叫了“爸爸”。“当时,我大吃一惊,从那以后他就会叫爸爸了。”为此,敖先生更加坚定了要多带乐乐出去见识的决心。

乐乐越来越活泼可爱,每次出门,乐乐都会主动和公园的叔叔、阿姨说话,敖先生也一度乐在其中。“每一个不同的地方都是熏陶不同人格的天堂。”敖先生说,如果可以,他要带儿子旅游看世界,增加历练。

守则3

满足孩子的一切兴趣

另类招数:用孩子喜欢的数码产品来进行教育

乐乐从小就很好动,又喜欢动手,由于对数码产品特别感兴趣,比如电脑、照相机等,所以敖先生就有意识地带他在兴趣中学习。从两周岁多开始,敖先生就一直这样教育,只要乐乐能说出在幼儿园里新学的歌或者字时,敖先生就会打开电脑,指给他看,再次进行指导,尽量让乐乐接受新学的知识。

若乐乐看的时间超过了,他会选择和乐乐一起玩游戏、看绘本、表演儿歌、下棋、做彩泥等内容,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兴趣。

同时,乐乐在幼儿园里受到表扬了,敖先生会主动拿出手机或者照相机,教孩子使用,每次都不超过20分钟,敖先生说,这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教孩子适应和接受新产品,不至于落伍。现在,电脑、数码相机、手机,播放DVD音乐,乐乐玩得特别老练。

“奶爸”2

“穷爸爸”的“富教育”

在玩乐中学习与成长

两年前,妻子为自己生了一个“小公主”。做爸爸的第一天,何先生就对亲友感叹“多想把全世界都给她!”

“当了爸爸才发现,自己很穷!”何爸爸笑着感叹,自从有了女儿飞扬后,他工作更卖力了,因为想为女儿营造一个最好的成长环境。不过,虽然无法给女儿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何爸爸骄傲地说自己有一套“富教育”可以补偿给女儿。

镜头1

电视机前“乱舞”的父女

“奶爸”目的:培养孩子的舞蹈兴趣

飞扬爱跳舞,可妈妈觉得孩子还这么小,就送到培训班去学舞蹈,太浪费钱。但何爸爸觉得吧,孩子的兴趣转瞬即逝,一不留神说不定一个天才舞蹈家就这样被埋没了。

为了不让孩子的热情遭遇冷落,你猜何爸爸每天晚上会干啥?他买回了一大堆光碟,各种舞蹈的都有,每晚对着电视屏幕,跟女儿一起“乱舞”……每当夜幕降临,何家小屋里总能传出父女俩的欢笑声。何爸爸最骄傲的是,现在他已经教会了小飞扬玩倒立。

“我们浪费不起昂贵的艺术班培养费用,但我认为艺术最深刻的宗旨是要爱生活,快乐地生活,如果从这个角度说,我和女儿都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了!”这是何爸爸经常对飞扬妈妈说的一句话。

镜头2

游乐场里的喂鸽女孩

“奶爸”目的:培养孩子的爱心

何爸爸还记得第一次带女儿去左海公园玩,小家伙不玩过山车,也不玩碰碰车,非要爸爸买一堆鸽食,去喂鸽子。

发现女儿的这个喜好后,何爸爸很自豪地对飞扬妈妈说,“我们要因材施教啊,看女儿和鸽子相处的这阵势,我保准将来让她做爱心大使没问题!”于是,以后每一次到左海公园去喂鸽子时,何爸爸都会随手带上很多人与动物友爱的故事,念给飞扬听,为她讲述一些保护小动物的常识。

有趣的是,飞扬还会把爸爸念给她听的保护小动物的知识,举一反三运用到人身上。爸爸一说哪里不舒服,飞扬就像呵护小鸟一样,帮他这里吹吹,那里摸摸,逗得一旁的妈妈捧腹大笑。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目前教育孩子已经不是妈妈的专利,爸爸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育儿专家指出,由爸爸带大的宝宝往往更加的聪明,其主要的原因也许是有性格所决定!

宝宝的童年,爸爸不能缺席


在家庭生活中,照顾孩子的责任并不是妈妈一个人的,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具有很大意义和影响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们,请你们不要缺席!1.对孩子社会化和人格的影响

研究表明,干涉型的父亲对孩子人格影响极大。亲子关系中,“干涉型”父亲管教下的孩子,发育迟缓,情绪不稳定,忍耐力差,爱推卸责任,且依赖性强,缺乏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而“疏离型”的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可怕的。二战结束后,美国有调查表明,许多父亲退伍回家后,孩子们对于父亲有一种疏离感或离间感,视同路人。这些孩子大多过分警戒。而后期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对于男孩儿的影响有为突出,这一类的男孩相较与双亲聚在的孩子,果断精神低,兴趣和游戏方面带有更多的女性模式。而对于女孩儿而言,则会影响她们成年后与男性的交往,及面对异性时的适当反应。

2.对孩子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

在人际关系方面,父亲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和同伴交往是具有很大作用的。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勇于克服苦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性格德政,在与孩子互动式父亲的行为方式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心理学家麦克.闵尼调查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两小时的孩子相较于那些与父亲接触一周不足六小时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更融洽,而且领导力和凝聚力更强。

3.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亲在很多时候是孩子的玩伴,在与父亲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摆脱对于母亲的依恋,诱发孩子对于外部世界的好奇,成功的探索经验又会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在面临陌生的环境和事物时表现出勇气。而缺少与父亲相处时光的孩子,则会因为缺少与父亲之间激活关系的作用,进而影响他的心理发展

4.对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影响

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对于自己的生理性别与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弗洛伊德曾经指出,孩子将父亲视为保护者,教育者和自己未来理想化的形象,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可以想象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形象的缺失,会对男孩儿的角色定位上造成缺少男子气等重大影响,对于女孩则会对她未来择偶造成一定的影响。

5.对于孩子学业成就的影响

父亲对于孩子学业成就的影响主要包括,学习成绩、学业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情绪几方面,有研究表明,父亲的参与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态度有很积极的作用。父亲的投入对于孩子的注意力增强,违纪行为的减少洞察力的增强有明显的联系。最近的一项研究更表明,亲子关系并非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就,而是通过影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对学习成绩产生正向的积极的影响。

由此可见,父亲对于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还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父亲的定义不止是身体上血缘上的,更是情感上与心理上的参与。所以,爸爸们,孩子的成长不能少了你。你们参与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