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六年级的时候,我曾经在儿子的班里讲过青春期发育时身体的变化,内容很详细,包括遗精和自慰。我的<成长与性>他是第一个读者.

儿子上初中后,看着孩子快速发育的身体,我还是请先生给儿子单独谈了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我想让儿子在这个阶段不要因为发育而带来任何的压力,让他和父亲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因为孩子的性问题不是一堂课和一本书就完全能够解决的。父亲和儿子谈青春期的问题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可先生告诉我,他不知道怎样开口,他说:“你是性教育专家,你去和他谈吧!”,一副想推卸的样子。我告诉他:“儿子长大了,是个男人了,我是个女人,和他谈遗精不合适了,你们男人的事应该有男人来解决呀!”,先生勉强同意:“好吧,可我不知道怎么谈!”我开始教先生和儿子谈话的技巧:“你可以这样开始:儿子,爸爸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身体开始出现一些变化,比如,有一天早上起床时,发现内裤上有一些粘粘的液体,这就是遗精,这是我们每个男人长大的标志,是非常正常的。我不知道你有这个变化了吗?如果已经有了,爸爸要祝贺你长大成人了,如果现在还没有,总有一天你也会像爸爸一样。”于是,选择一个儿子心境平和的夜晚,先生遵照指示执行了,他告诉我儿子不是很配合,不愿意和爸爸交流,我告诉先生,不管儿子是什么态度,你都要将那些话说完,你认为他不配合,是因为他害羞,但那些话他一定会听进心里的。先生还告诉了儿子如果遗精,该如何进行清洁的问题。

儿子上初中二年级了,我继续请先生给儿子谈手淫的问题。有了第一次的尝试,这次他没有推辞,接受了任务。我仍然将技巧告诉了他,一定要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开头,这样,儿子就容易接受。比如,可以这样说:“有时候,我们的身体有性的冲动,我们会用手或其它物品去摩擦生殖器官,获得一种快感,这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感到轻松,爸爸在你这么大的时候有过这样的感觉,这是很正常的,你有吗?随后就能够进入与儿子的交流。”先生说儿子仍然没有配合他,我说没有关系,他心里已经接受了你和他的谈话,在和儿子谈手淫的问题时,一定要告诉孩子:身体有性的冲动,通过手淫可以释放性压力,这样的手淫对身心健康是有利的,如果没有性冲动,通过手淫刺激身体产生性兴奋,这样的手淫会带来身心伤害。

用父亲自己的经历开头,让孩子感到不尴尬,感觉到父亲的亲近:“原来爸爸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在随后的交流中,可以用相关的书籍进行,因为父母的专业知识有限,用专家的书籍比较合适。最后一定要告诉孩子,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爸爸交流。在以后的每半年或一年,都要循序渐进的和孩子交流,如果这样来处理青春期孩子的发育问题,孩子就愿意和父母交流,可以减少孩子在青春期的逆反,因为,青春期的主要问题就是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变化引起的。

当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时,由于害羞的心理,加上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搭建与孩子进行性问题交流的平台,所以孩子不愿意主动与父母交流。在这个时期,父母主动和孩子交流尤为重要。

zj09.com小编推荐

如何与BB谈幼儿园里那些事?


网友:晴儿妈

“晴儿,在学校听话吗?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

小编解析:女儿给您的回答却是:“妈妈,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您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应该这样做:有位聪明的妈妈是这样问的:“宝贝,在幼儿园的时间你应该怎么做呀?”孩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听老师的话!”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网友:妞妞妈

“妞妞,你今天在幼儿园表现的怎么样?老师喜不喜欢你呀?”

小编解析: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听不懂”。

应该这样做:你可以这样和孩子说:“我猜猜看你今天在幼儿园都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你说的不对,孩子会给你纠正过来,也会把真实的情况告诉给你。您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都做过什么了。

网友:瑜瑜妈

“瑜瑜,今天老师夸奖你了吗?你得了小红花了吗?我看到妞妞得了小红花了”。

小编解析:儿童由于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不要给他们一个笼统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而应该具体和清楚,更多时候还需要一个样本。不过,这个样本最好是从故事书、动画片、文学典籍中寻找,会比较稳妥。父母若是以亲戚朋友为例,恐怕会为自己的孩子将来建立人际关系制造难题;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评价会无形中伤害到其他人。

应该这样做:您可以这样问:“瑜瑜,我听说老师今天夸奖你了是吗?”孩子会高兴的说:“是”还会有兴趣说出自己的今天做的好事。

网友:淼淼爸

孩子某一天突然宣布:“我不想上幼儿园!”,我就问“淼淼,你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你觉得哪里不舒服?”。

小编解析:因为孩子有可能在幼儿园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产生抵触情绪,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沟通,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另一方面,孩子也有可能是身体不适而不能明确表达,就用“我不上幼儿园”来表明自己的烦躁不安。

应该这样做:排除了以上两点具体问题,如果完全是因为孩子情绪的波动,可以让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但不要安排特殊的精彩活动,依旧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度过一天。并于当天晚上告诉他:“明天必须上幼儿园。”第二天如同初入园来对待。

网友:小鸣妈

“小鸣,你今天哭了吗?”,“你今天在幼儿园里都干嘛了?”。

小编解析:孩子可能不愿意回答你这些问题。可能是每天幼儿园会发生很多事,她不知道从何说起。又或者是当孩子回到家时,他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回顾幼儿园生活,而在享受亲情,你这时问她,她当然不配合。

应该这样做:如果想知道也不是没办法,可以在家设计“成长栏”,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在幼儿园学的新本领,每说出一样就在成长栏里画上标记或贴上红花,或者小贴纸以资鼓励。家长也可以假扮小朋友,让孩子当老师,孩子会在情境中再现幼儿园生活。

网友:小壮妈

“壮,放学的时候你看到我和你们老师聊天了?”“你猜我们聊什么了?”

小编解析: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成人之间的沟通,我们习惯了“发现孩子的不足”,尤其在有限的沟通时间内:孩子的优点是可以不做为交流重点的。但在与4-5岁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这样的方式却不适用。直接的谈话下,不会有好的效果,尤其要避免让孩子承担成人的负面情绪。

应该这样做:这位家长做的很好。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颠倒了谈话内容的顺序(先褒后贬)与褒贬的比重。强调儿童行为中积极的方面勤于思考、敢于尝试或其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等方式,来避免儿童地降低自我认知及自尊的程度。

网友:晨晨妈

“你怎么上课又捣乱了你?!赶紧给我改了。”

小编解析:4-5岁这个阶段,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更倾向于得到对自己积极的评价。孩子以往建立的亲密关系、亲子间的互动以及老师对他们能力的评估会影响儿童自尊、自信的建立。

应该这样做:可以这样说:“妈妈听老师说,班里有个孩子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自己听会了,就开始左邻右舍的开小会,既影响老师继续讲课,又影响周围小朋友听。'这个同学可给老师出了个大难题。”这种沟通方式更容易让孩子看清事件本身,通过引导和分析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最终实现儿童的自我调试。

网友:妙妙妈

“你今天在幼儿园里吃了什么饭呀?能给妈妈说说不?”宝宝说:“不知道”

小编解析:家长每天这样问东问西的问一些她在幼儿园里的情况,当然少不了今天吃了什么啊之类的。问多了,她一定很烦。

应该这样做:

早上:“点心的一种,椭圆形的,干干的。”

“饼干?”

“不对”

“有点软软的,香香的,我们家也有的。”

“小面包!”

“答对正确!”

再来中午的:

“这个菜有三部分,一种是蔬菜,青绿色的,长长的,也可以凉拌的,昨天晚上外婆家也吃过的。”

“芹菜!”

“对,还有一种是桔黄色的,吃了对眼睛有好处的。”

“胡萝卜”

“还有一个是强壮宝宝(巧虎里学来的知识),菜菜里经常有这个的。”

“知道了,是芹菜胡萝卜炒肉丝!”

“答对正确!”

这可不是在考孩子,是宝宝在给家长猜她在幼儿园的食谱呢。妙妙妈也可以参考一下哟!

和孩子谈条件


的确,对年纪不太大的孩子,有时有理也说不清。这时候,做父母的可要善于观察,当机立断,来化解孩子不当的要求。

在公众场合,或有客人到家里来的时候,孩子常会提出无理的要求,故意考考父母的耐心。做父母的如果妥协,答应他的要求,那么以后碰到相同场合,孩子会索取无度。如果这时能提出些有条件的报酬,可以暂停止他的吵闹,同时收到教育效果。

四岁的小珊在客人来时,总要吵着妈妈帮她买玩具。妈妈一开始总是答应她,结果小珊看准这一点,每次都提出过份要求。经过学校老师的辅导,妈妈开始对小珊说:“我们约好哦,帮妈妈做七件事,才可以买一个玩具。”下次客人来,小珊又吵闹着要买玩具,妈妈说:“这星期你帮忙做了几件事啊?”小珊想起了约定,有点失望。妈妈说:“今天如果你乖乖听话,就算帮妈妈做一件事情,好不好?”小珊不再吵闹,心里直盘算她怎样得到玩具。

小孩子有时不懂事,父母有责任教导。像小珊这样的例子,就是因势利导,让她朝有利方向思考,这样一来,买玩具的比例降到七分之一,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同时教孩子知道节制。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和儿子分床


儿子小的时候,主要由我带着睡觉,3岁上幼儿园后,由老公带他睡觉,4岁后他要求睡自己的房间,于是,我们开始让他独立睡觉了。每天晚上,我给他讲完了故事,道晚安,然后关灯,离开他的房间。儿子好像很享受他的独立,每天自己在闹钟的管理下自己起床,穿衣服,然后来敲门叫我们起床。

以为儿子就此不再麻烦我了。

过了几年,大概在他9岁左右,突然有要求要和我们在一起睡觉了,于是,我和他经常就会重复以下的对话。

“妈妈,为什么你要和爸爸睡在一起,我就只能一个人睡呢?”

“我和爸爸是夫妻呀,夫妻就应该睡在一起”

“什么叫夫妻?”

“就是两口子,我和爸爸结婚,就成了两口子”

“那我们现在是三口子了,我们三口子一起睡”

“三个人睡太挤了,你已经长大成男子汉了,还是睡你的床,好吗?”

“爸爸也是男子汉了,为什么还要和妈妈睡呢?”

“因为爸爸和妈妈要交流感情,要讲很多悄悄话,这样爸爸和妈妈就有很好的感情。”

“我也要和你们有好感情,我们三个一起睡嘛!”

无法说服儿子,我们三口子经常挤在大床上,和儿子玩闹一番,等他睡着后将他抱到他的房间。第二天醒来,他大叫:“你们又王车易位啦!(国际象棋的语言)”

后来他又要求和他爸爸睡觉,让我去睡他的小床。

现在他十五岁了,早已不和我争床了,他更愿意睡在自己的房间。

将儿子与色情游戏“隔离”(下)


为了让儿子进一步接纳我,一个星期天,我跟儿子说:“我像你这般大的时候,我对这种东西也是很好奇。”这时候,我谈了自己年轻时对性的渴望心情和经历:自己曾经喜欢某个女生,想跟她在一起,也很希望了解女儿子身体的秘密,甚至还爬过女浴室的围墙……我的话让儿子产生了“共鸣”:“原来爸爸也不例外呀。”“是呀,性渴望是每个人都有的想法,不是独一无二的。只是,正如一篇文章里所说,果子要成熟了才最可口。你说,一个青涩的果子会好吃么?”儿子听了,脸微微红了。

转眼,暑假到了,儿子的时间显得更加宽裕。我给他买了几条鱼和几盆植物来分散他的精力。刚买回来头两天他还记得浇水、喂鱼,但到了第三天就忘了。由于我知道他心思还在游戏上,不是故意不浇,便间接提醒他:“今天你看了你的盆景吗?”他马上去浇水、给鱼喂食。以后他把浇水、喂鱼坚持了下来,就这样慢慢转移他的兴趣,分散他的注意力。十几天过去了,儿子虽然没有看书,但精神好多了,胸也挺直了。

没想到,儿子还会旧病重犯——他竟抓住我和老婆上班的空隙过过瘾。那天回家,家里冷锅冷灶,垃圾箱里的方便面袋子说明了一切。换了以前,我保不准自己的巴掌就抡上去了。这会儿,我让自己冷静下来,并努力想对策。

正当我左右为难之际,机会来了,儿子班上有个同学因为沉湎于这种游戏,竟然猥亵幼儿园的小女孩,并采用跟踪、恐吓等游戏上的手段多次为害小女孩。听到消息,儿子好半天不吭声。我也想到,这种游戏肯定会让不少未成年人走上歧途的。

于是,我把儿子领到电脑前,并给他联上网线,让他上网。在儿子惊愕的眼光中,我让他打上“色情游戏”几个关键字,一搜,那些怵目惊心的新闻报道不仅令我备感任重道远,连儿子也惊呆了。从那之后,他偷偷玩电脑的时间明显减少了。

我趁热打铁。让儿子向自我“宣战”,我也帮助他运用“递减法”减少上网时间。刚开始我规定他每周上网两三次,随后逐步递减,直到每周一次。

半个月后,儿子基本控制了“网瘾”,我又适时“釜底抽薪”停了家中的宽带。我知道,现在最重要是让儿子的生活充实起来。

我专门让儿子规定了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早上6时30分,准时起床,在阳台上做些体育锻炼,早餐后上学,下午先完成作业再到图书室去看书,晚上则看看电视或和我下下棋,22时上床睡觉。为增强体质,节假日我还让他参加了跆拳道学习班。

两个月后,我成功了:儿子说上网不再避开我们,而是神情自若地坐在电脑前看新闻,查资料。

如今,差不多一年过去了,儿子已彻底地摆脱了色情游戏的束缚,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让我和老婆欣喜的是,自从戒了“色网瘾”,儿子的体重增加了,面色也红润了,人显得非常健康。我和老婆也把那个悬着的心悄悄放回了原处。

专家说话:色情游戏走进未成年人的心理空间,暴露了家庭教育的“空挡”。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玩色情游戏,往往就如临大敌一样,采取粗暴的方式进行压制,孩子通常会产生逆反心理,即使家长一下子把电脑搬走砸烂,孩子也有可能跑去网吧玩。所以,父母重在跟孩子沟通。

孩子上网成瘾一般来说是认识问题、习惯问题,也算是心理问题。心理的病要用心药来医治,就是心灵沟通。希望家长不要太急于求成,不要过于焦虑、粗暴、烦躁。打骂只会使隔膜加深。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希望家长一定要学会心灵沟通。

家长跟孩子沟通。不是说不反对孩子玩色情游戏,纵容他。沟通一定要达到表明自己立场的目的:色情游戏兼备了游戏和色情的双重危害,对青少年的毒害更深。在他们的观念中将会滋生对于女性的畸形认识,传统教育给他们带来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将被推翻,甚至将对人格塑造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同时,性教育是一个过程,并不是说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才觉得是时候应该跟他们说了。如果一个家长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慢慢对他进行性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让孩子接受不同的性知识,慢慢帮助孩子揭开性的神秘面纱,让他能以正常的心态去看待性,也许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即使他遇到了色情游戏,也不会过于沉迷进去。因为他已经对性脱敏了

来自:39健康网

父亲应怎样和儿子交流


在每个男孩小的时候,父亲都会告诫他们:在没人陪伴的情况下,不许玩火、玩水、玩电……父亲的这种“规则”常常以生活常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教会了男孩如何更安全地去接触他周围的社会。

当然,大多数做父亲的都会给儿子制定这些“规则”,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往往体现不出父亲教育方式的区别。但在很多时候,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却明显地体现着他们独特的教育风格。

例如,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经历挫折和失败,但面对男孩的失败,父亲们对待儿子的“规则”却是截然不同的。看到儿子失败了,出于种种理由,有的父亲对儿子漠不关心;有的父亲指责批评儿子:“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你太没出息了!”有的父亲鼓励儿子:“失败是正常的,这没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

也正是根据父亲们的这些态度和教育方式,心理学家把父亲分成了不同的类型:苛求型、不定时炸弹型、消极型、良师益友型。

家长们可不要小看这些关于父亲类型的细分,正是由于父亲的这些不同的类型,才决定了儿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男孩的父亲,你也可以根据以下资料,判断一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教您如何正确地给男孩制定规则。

方法一:苛求型的父亲→多认同、多鼓励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多数苛求型的父亲都是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男人。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他们才会苛刻地要求儿子也要像他们一样优秀。

一位年轻的企业管理人曾这样说过:

自从儿子出生之后,我就下决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比我还优秀的人才。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我就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儿子刚刚断奶不久,我就有意识地教他自己用勺子吃东西;儿子刚刚学习走路时摔倒了,我任凭他坐在地上哭,也不去扶他,因为我要让他学会自己爬起来;儿子刚刚学会说话,我就教他一遍遍地阅读古诗,我要让他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但令我伤心的是,在儿子人生的起跑线上,他没有赢,反而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因为现在我5岁的儿子每每见到新事物,都会表现出很强烈的恐惧感,不敢去接近、不敢去尝试……

难道我的教育方式真的出现问题了吗?我真不知道我错在了哪里!

这位父亲就可以称为是苛求型父亲的典型代表。每一位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优秀的人才,但这位父亲却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规则,对孩子的要求有些太苛刻了。孩子刚刚断奶,就让他学习自己拿勺子吃饭;孩子刚刚学会说话,就教他阅读古诗……要知道,这些儿童期的男孩是非常脆弱的,他们喜欢尝试新事物,但他们又特别害怕失败。如果一个刚刚学习走路的男孩跌倒了,父亲不但不去扶他,还严肃地对他说:“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因为男孩是规则型的动物,他就会把父亲对他的教育态度转化成“规则”。遇到这种情况,男孩接收到的父亲的“规则”就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这种“规则”的影响下,男孩会成为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比父亲还要优秀的人,但男孩成为这种人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任何一个人在没有鼓励和认同的环境下都不会健康成长的。

第二种人就是十分惧怕失败的人,对于这些年龄比较小的男孩来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并不是鼓励,而是一种阴影。也许他们曾多次体验过成功,但因为父亲的这种教育态度,他们对“失败”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因为这种敏感,他们会把失败的感觉放大,会对失败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所以,在这种恐惧感的驱使下,男孩常常会拒绝尝试新事物。

如果一个男孩连尝试新事物的勇气都没有,这将会是十分可悲的一件事情。那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呢?

教育专家给苛求型的父亲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心态放平,要求放低;多认同,多鼓励。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但并不是家长的期望越高,孩子就会按着家长所期望的那样成长。有时,家长对孩子持有过高的期望并不是好事,就像上面那位父亲所做的那样,过高的期望只会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对失败产生恐惧。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能只有压力,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动力。对于男孩来讲,他们的动力很多都是来自于家庭规则制定者的鼓励。

一位成年男士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当我把临摹下来的图画拿给周围人看时,大家都夸我心灵手巧。但当我把“画”拿给父亲看时,他却说:“按着别人的样子画,能有什么大出息?”我顿时觉得受到了打击,险些要放弃画画。

后来,我不再临摹,而是按着实物或凭着自己的想象去画。当我再次把画出来的画拿给父亲看时,虽然我觉得没有上次画得像样,但父亲却夸奖我说:“我觉得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至少这是你自己的作品。”听了父亲的话,我感觉自己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动力。

男人都是不善表达情感的,所以,当鼓励的话语从父亲口中说出时,男孩会觉得弥足可贵。

当然,它之所以能够起到鼓励的效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是从一个规则制定者的口中说出的,这对于讲究规则的男孩来说有着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就像上面那位男士所讲的那样,别人的十句批评都不如父亲的一句批评重,别人的十句鼓励都不如父亲的一句鼓励有力量。

所以,苛求型的父亲在摆正自己位置的同时,还应该多鼓励儿子,因为对于这些正在成长之中的男孩来说,来自于家庭规则制订者口中的鼓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引导男孩顺利地走出对失败的恐惧,而且还会使男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方法二: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向儿子明确自己的“规则”

所谓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那种不负责任、脾气暴躁,常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的父亲。

在中国古代,在“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很多父亲把儿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经常会打骂、虐待儿子。在现代社会,随着封建观念的逐渐消失,很多家长开始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来尊重,但仍然有不在少数的父亲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仍然还持有这样的观点:

“我是老子,你是儿子,你必须听我的!”

“我供你吃、供你穿,还供你上学,你必须要听我的话!”

其实,这些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思想,是有其深层原因的。他们要么在事业或感情上遇到了挫折,从此一蹶不振;要么是他们现实的状况与理想相距太远,他们需要发泄内心那种不得志的情绪。

在这些情况下,儿子就被他们当成了“私有财产”,变成了他们情感发泄的“出气筒”。

明智的家长一听,就知道这些父亲的做法绝对是错误的,而且父亲们的这些做法还会给孩子的生活、思想带来意想不到的恶劣影响。

一个极其叛逆的青春期男孩这样讲述他的经历:

在我小时候,我最怕父亲喝酒,因为只要一喝酒,回到家之后他肯定会“教育”我。不是嫌我做的家务不够多,就是嫌我学习成绩不够好……总之,我觉得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因此,我变得不爱说话,不喜欢与人接触……我知道,同学们在背地里都叫我“胆小鬼”。

后来,我上了初中,认识了一群哥们,他们从来不嘲笑我,而且还总是帮我对付那些嘲笑我的同学……从这以后,我变得“胆大”了,敢与老师顶嘴,敢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总觉得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总是渴望别人的保护。

看,这就是父亲的行为给男孩造成的影响。对于男孩来讲,如果家庭规则的制定者是这样一个不讲道理的人,他们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因为他们不知道父亲何时会拿出“规则”把他们“教育”一番……就像上面那位男孩所讲的那样,只要爸爸在家,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

确切来讲,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会使男孩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成为具有极度不安全感的人。父亲不按常理订“规则”常常会使男孩处于极度紧张之中,他们总是试图寻求安全感和他人的庇护,在这种状态下,男孩很容易加入不良团伙,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二种倾向是,男孩很容易成为像他父亲那样的、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心理学常识表明,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神经紧绷的紧张状态,他迟早有一天会崩溃的。是的,每天都处在战战兢兢中的男孩总会想办法把自己解救出来,而他能想到的办法只有一个,成为一个比父亲还要不讲道理的人。这样,父亲那些不讲道理的规则就不再对他起作用了。

当然,每位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变成上面所讲的那两种人。而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父亲要做一个合格的规则制定者。

作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如果你坚信自己不属于那种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但就是脾气有些暴躁,那我建议你——把你的规则明确告诉儿子,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一位9岁的男孩曾这样说过:

每当父亲发脾气时,即使不是因为我的缘故,我也会害怕,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总是不敢面对父亲。

是的,当男孩弄不明白父亲的规则时,他就会产生很强烈的不安全感。就像这个孩子所说的,即使父亲不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发脾气,儿子也不愿意面对父亲。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儿子不受自己坏脾气的影响,父亲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儿子明确自己的规则。例如,父亲这样对儿子说:“爸爸发脾气没有吓到你吧?放心了,爸爸不是因为你才发脾气。我会慢慢改掉这个坏毛病的。”

如果父亲向儿子明确这些“规则”,这不仅会促使男孩更加深入地了解父亲,而且还会使他们感觉到因为把握住“规则”而产生的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男孩一般都能与父亲和睦地相处。

方法三:消极型的父亲→主动向儿子讲述一些关于自己的情况

在我们周围,这种类型的父亲大有人在:

不能说他们不关心儿子,但他们只关心少数的几个方面:健康、学习、分数等;

他们不是积极地去养育儿子,而是消极地等待问题的出现,例如,只有儿子病了,他们才去关心儿子的身体健康;只有儿子出现了怪异行为,他们才想起问儿子出了什么事情;

……

这些父亲都可以归结为一类——消极型的父亲。在与消极型父亲相处的过程中,男孩能够很快摸清父亲的“规则”:只要我不出现问题,父亲是不会找我麻烦的。因此,被消极型父亲养大的男孩没有什么具体的坏毛病,但他们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动力。

一个男孩是这样描述这种感觉的:

在与爸爸的相处中,我总结出了这样一条真理,那就是:做得越多,挨的批评越多。例如,我看到爸爸经常会把报纸翻乱,于是便帮他把报纸订了起来,没想到爸爸却怪我“多手”。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避免挨批评的好办法,那就是:少做事情,少在爸爸面前出现。

事情做得少了,出错的几率自然会低;不在爸爸面前出现,爸爸根本就想不起来我,所以更不会挨批评。

这个男孩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因为生活中的大多数父亲对儿子所持的养育态度都是消极的。但这种消极的养育态度却很容易使男孩产生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消极地应对生活,就像上面那个男孩所说的,怕做错事情挨父亲批评,所以就干脆少做,或者根本就不去做;第二种倾向是逃避现实,为了避免挨父亲的批评,他们会故意躲避父亲,久而久之,这就会转化成男孩的一种不敢面对现实、喜欢逃避现实的特点。

当然,每位做父亲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会出现这些倾向,但要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父亲首先要了解儿子的心理需求。

大多数父亲都会这样说:“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舒服的住所,给他足够的钱花,他应该不会再有别的心理需求了。”

持有这种观点的父亲就大错特错了。男孩是讲究“规则”的动物,他希望自己多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父亲多接触,在他们身上学习成为规则制定者的能力。

对此,一位心理学家对男孩的这种心理做了一次调查,被调查的大多数男孩都这样表示:

我喜欢父亲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给我听;

我想见父亲的朋友;

我想知道父亲是怎样挣钱的;

我喜欢父亲教我一些知识与技能,例如,如何钓鱼、如何制作小东西、如何修理家具等;

……

由此可见,男孩对父亲的要求不仅仅是钱和物,他们对父亲有更深层次的心理要求,而且这些心理需求并不是用钱就可以满足的。

因此,了解了这些,父亲们就应该知道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成为“消极型”的父亲了。那就是:偶尔给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带他去见自己的朋友;带他去自己的单位玩一玩,让他知道自己是如何赚钱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增进男孩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满足了男孩的心理需求,因为他正在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父亲,学习那些规则制定者必备的能力。

方法四:良师益友型的父亲→与男孩建立稳固而亲密的关系

所谓良师益友型的父亲,是指在与孩子相处时,父亲能够不断变化自己的角色。有时,他像老师那样为孩子指引道路;有时,他像朋友一样与孩子玩耍……总之,在不同的情况下,他总是以合适的角色出现在孩子面前。

一位很成功的父亲曾这样说过:

都说男孩不善表达情感,他们心里有事情不会轻易向我们说,但在很多时候,他们的心事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因此,我会根据儿子的情绪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

例如,当儿子放学回家后很愉快地跟我打招呼时,我就知道他今天在学校过得很开心,于是,我就像他的朋友一样跟他开笑,引导他把今天的快乐与我们一起分享;

但当他一声不响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就能猜出,他要么是遇到了麻烦事,要么被老师批评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都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他走出这种情绪的误区;

……

这位父亲就属于很典型的良师益友型的父亲。其实,良师益友型的父亲并不一定很完美,但他们一般都很细心,对孩子的情感状况和情绪的变化非常敏感。就像上面那位父亲所说的,他只有通过判断儿子的情绪,才能了解儿子的处境,进而才知道用何种角色去面对儿子。

虽说男孩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们很注重家长对他们的关注程度,尤其是家庭规则制定者——父亲对他的关注程度。

每个男孩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当然,在他们还没有具备成为规则制定者的能力之前,他们希望自己与规则的制定者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学习经验,而且有利于他们培养自信心。

一位成年男士曾这样说过:

关于童年的记忆,最令我无法忘怀的是那些与父亲在一起的画面。

小时候,我觉得父亲就是一个“神人”,每当我需要他的时候,他总会及时地出现在我面前:我取得了成功,他像孩子一般为我高兴;我遇到了困难,他又耐心地引导我走出困境……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事业,然而父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但每当我的事业上出现问题时,我都会想起父亲,想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画面。

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并坚信自己一定会渡过难关。我知道,这是父亲给我的力量。

其实,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男士之所以与父亲有这么深的感情,不是因为父亲帮他们处理了很多事情,而是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与父亲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是的,男孩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也是渴望他人理解的。如果父亲能够理解他的情感,并与他产生情感共鸣,那男孩就会对父亲产生很强的信任感。当然,由于这种信任感,男孩会与父亲建立很稳固的关系。

国外的很多研究机构也都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那些与父亲关系好的男孩,即使是在情绪强烈波动的青春期,或者是在自己的事业跌入低谷的时候,他们仍然坚信自己能够渡过难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对此,心理学家给出的理由是: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所建立的亲密关系,能促使男孩产生极大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安全感能使男孩时刻都保持理智,自信心能使男孩充满力量,有了理智和力量,再大的困难也无法把他们打倒。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父亲与男孩建立亲密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它能使男孩保持理智,使男孩充满信心地向困难挑战!

那么,作为男孩的父亲,我们应该如何与男孩建立亲密关系呢?

一位父亲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一天晚上,我发现儿子的情绪很不对劲,他从学校回到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我摆在客厅里的新鲜水果都无动于衷。

本来,那天我有很多客户电话要打,但看到儿子这种情况,我只得先放下那些工作。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儿子终于说出了他情绪低落的原因:班上竞选班干部,他落选了。

在很长时间内,儿子都不肯接受这个事实,我只得一直陪着他,听他说出自己的不满。然后,我又把自己上学时候的事情,以及现在单位的事情讲给他听。最后,儿子终于明白了,只要他肯努力,下一次还是有很大可能会被选中的。

过了几天,儿子好像已经忘了竞选班长这件事情,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儿子跟我越来越亲近了。

父亲与男孩建立亲密关系,在很多时候,需要父亲处理好事业与教育儿子之间的关系。是的,大多数的父亲都在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儿子的存在,但作为家长,我们要了解这种教育态度的后果:很多成年男士总是与权威人物,或顶头上司发生冲突,这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表示:这就是对父亲不满的一种发泄,这是对父亲教育态度的一种报复。

所以,我相信,是事业重要,还是儿子的心理健康重要,父亲们应该能够正确地做出判断。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安排得当,父亲们都能恰当地处理“忙事业”与“教育儿子”之间的关系。因为男孩的需求并不多,他们仅仅需要与父亲建立稳固而又亲密的关系即可。而这种亲密关系通过关注孩子、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就可以建立。所以,对于一个工作很忙的父亲来说,这也是很轻易就可以做到的。

将儿子与色情游戏“隔离”(上)


半夜里我起来上厕所,看到儿子房间还亮着灯,我看到他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手不停地按着鼠标。当时我觉得他看电脑的表情怪怪的,什么东西让他这么着迷了。

“都几点了,还不睡觉?明天不用上学吗?”我一边走过去。一边说。

可能是我的突然出现把他吓着了,只听见他“啪啪”两下快速敲键盘,然后说:“我正在写作文。”

我走到他电脑旁边,看到屏幕上打开着一个word文件,只写了两段文字。刚才明明看见他在不停地按鼠标,还有他那表情,哪像是写文章的样子?再看电脑工具栏里还有两个窗口,我夺过鼠标点开一个一看,展现在面前的画面顿时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竟是一个定格的做爱画面。

我的怒气“腾”的一下子升了起来:“你这个不要脸的家伙,竟然看这下流东西!”

儿子可能也没有想到我会打开那个电脑窗口,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红着脸小声地说:“你房间里不也放着三级片?”

“你……”我被他气得不行,居然反过来说我了,“你才多大的人啊,再看这个,信不信我把电脑给砸了!”

“看看也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性教育和行为艺术……它可以让大家了解性知识……”儿子还在强词夺理。

第二天检查他的电脑里,我发现了一个隐藏起来的游戏,点开游戏后,那个游戏全是日文,我不知道怎么玩,但本能地觉得这不是什么好的游戏。趁儿子还没回来,根据搜索来的玩法打开一看,才明白那竟是一个不堪入目的色情游戏

难怪儿子昨天晚上有点魂不守舍!想起以前在媒体上看到的,有些因浏览黄色网站最后发生性犯罪的事,我心里开始害怕了:幸亏儿子还没有“实践”,否则就糟了。我悄悄删掉了这个不健康的游戏。

儿子一回家我就又一次严厉警告他:“你再碰一下那脏游戏看我怎么跟你算账!”

接下来几天,儿子都规规矩矩,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完成作业。没料到待我出差回来再检查,那个游戏又顽固地出现在电脑中。我恨恨地说:“这家伙看来是死性不改了,沉迷于令人作呕、画面不堪入目、手段龌龊至极的色情游戏,看我今晚怎么收拾他!”

“你这样对他,我真怕逼得他离家出走了那怎么办?”老婆一句话,像一盆冷水一样浇在我头上。退到客厅,我冷静下来。

那些天,我无心工作,总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件事。教育方式过于粗暴是不可取,可轻描淡写的方式和他谈,以这种游戏的吸引力,儿子顶多表面上认错,暗地里照样会偷偷地玩。

关键时刻,老婆给我出了个主意:“单纯的压制性手段已经没有用了,我们还不如放开来谈,跟儿子心平气和地沟通,引导儿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对儿子的一些思想误区进行及时的纠正?”我迟疑地看着她。

“要想改变儿子,首先要改变我们自己。”老婆说,“最好的方法是和儿子多沟通。至于如何开展这样的对话,这里面需要一些技巧,因为牵涉到性,我认为你跟儿子沟通比较好一些。你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两个人独处的时候,心平气和地跟他谈谈。”

我接受了老婆的建议:从现在开始,要面对现实,冷静对待,不要急,一步步来。

那天晚上,我把儿子叫到身边,语气温和地说:“孩子,在成长的路途中,你不小心掉进了网络游戏的泥潭里。这是我最伤心的事,你知道吗?这个网络泥潭可以让你远离正常的生活轨道,甚至于让你失去了理想和起码的理性!看着你正慢慢抛弃家庭的温情召唤,沉湎在那些龌龊的游戏当中,作为你的父母,我们的心在滴血!但我相信,只要你愿意勇敢面对,一定能够跳出网络泥潭,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让爸爸和你一起努力,好吗?”

我的话对他有很大的触动,那之后,我不时陪他看他喜欢的足球、篮球比赛的电视节目,还向他请教篮球比赛的知识,与他谈一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什么球星转会等,根本不谈上网的事。

下一篇:将儿子与色情游戏“隔离”(下)

爸爸和儿子对话,句句经典!


儿两岁。某日,头撞桌角,长一包,大哭。

一分钟余,我走向桌子,大声问:

“桌子呀,是谁把你撞疼了?哭得这么伤心?”

儿止哭,泪眼看我。我抚桌,冲儿问:

“谁呀?谁撞疼了桌子?”

“我,爸爸,我撞的!”

“哦,是你撞的,那还不快向桌子鞠个躬,说对不起!”

儿含泪,鞠躬,说:“对不起。”

自此,儿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儿三岁。无故大哭,我问:

“咋了,哪不舒服?”

“没有不舒服。”

“那为什么哭!”

“就是要哭!”明显撒娇。

“好吧,你要哭我们都没意见,可是你在这儿哭不合适,会打扰我们说话的,爸爸给你找个地方,你一个人好好哭,哭够了再叫我们。”

说完将儿关进了洗手间:“哭完了敲门。”

2分钟,儿拍门:“爸爸,爸爸,我哭完了!”

“好,哭完了?哭完了就出来吧。”

至今,儿18岁,仍未学会操纵和迁怒。

儿5岁。傍晚,牵儿散步经小桥,桥下碧水见底,暗流汹涌。儿仰头看我:

“爸爸,小河好美,我想跳下去游泳。”

我一愣:

“好吧,爸爸跟你一起跳。不过我们先回家,换一下衣服。”

回家,儿换衣毕,见一盆水在面前,困惑。

“儿子,下水游泳得把脸埋进水里,这你懂吧?”儿点头。

“那我们现在就先练习一下,看看你能埋多久。”我看表。

“好!”儿把脸埋进水里,豪气冲天?仅10秒:

“呸呸,爸爸,呛水了,好难受。”

“是吗?等等跳到河里,可能会更难受些。”

“爸爸,我们可以不去跳吗?”

“好吧,不去就不去了。”

从此,儿学会了谨慎而不冒失,三思而后行。

儿6岁,好吃。某晚,放学经麦当劳,驻足:

“爸爸,麦当劳!”垂涎欲滴。

“嗯,麦当劳!想吃?”

“想吃!”

“儿子,一个人想吃就吃呢,叫狗熊;想吃而能不吃呢,叫英雄。”

接着问:“儿子,你要做英雄呢还是做狗熊?”

“爸爸,我当然要做英雄!”

“好!那英雄,想吃麦当劳时会怎样呢?”

“能不吃!”很坚定!

“太棒了,英雄!回家吧。”

儿流着口水,随我回。

从此,儿学会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经得起诱惑。

儿8岁,顽皮,与大同学打架。伤痕累累,回,大哭不止。

“委屈?”

“委屈!”儿泣答。

“愤怒?”

“愤怒!”儿嚎啕。

“你打算怎么办?”再问,“需要爸爸为你做点什么?”

“爸爸,我要找块砖头,明天从背后去砸他!”

“嗯,我看行!爸爸明天为你准备砖头。”继续问,“还有呢?”

“爸爸,你给我弄把刀,我明天从背后去捅他!”

“好!这个更解气,爸爸这就去准备一下。”

我上楼。

理解支持,儿渐平静。约20分钟,我从楼上搬一大堆衣服及棉被。

“儿子,你决定了吗?是用砖头,还是用刀呀?”

“但是,爸爸,你搬那么多衣服被子干吗?”儿困惑。

“儿子,是这样的:如果你用砖头砸他,那么警察就会把我们带走,在监狱里大概只要住一个月,我们就带些短衣薄被就可以;如果你用刀子捅他,那么我们在监狱里至少3年回不来,我们可要多带些衣服被子,四季都要带齐?”

“所以,儿子你决定了吗?爸爸愿意支持你!”

“要这样的?”儿惊愕。

“是这样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趁机普法。

“爸爸,那我们就不干了吧?”

“儿子,你不是很愤怒吗?”

“嗨嗨,爸爸,我已经不愤怒了,其实我也有错。”儿脸红。

“好,爸爸支持你!”

自此,儿学会了选择和代价。

儿9岁,四年级,数学不及格,闷闷不乐。

“怎么了?考试不及格,还给我们脸色。”

“因为数学老师很讨厌,她的课不爱听。”理直气壮。

“哦,怎么个讨厌法?”我很感兴趣。

“.......”儿说了很多,“总之她也不喜欢我。”

“哦,别人喜欢你,你就喜欢她;别人不喜欢你,你就讨厌她。这说明你是个主动的人还是被动的人?”

“是个被动的人!”儿子回答。

“是强者,还是弱者?是大人,还是小人?”继续问。

“是弱者,是小人!”儿怯怯。

“那你要做大人,还是小人?”

“做大人!爸爸,我知道了:无论老师喜不喜欢我,我都可以去喜欢她,尊敬她,主动影响她,做一个强者。”

翌日,开心上学,数学从此优秀。并知道了何为大人,何为小人。

儿10岁,玩游戏。妻屡教,子不改。

“儿子,听说你每天玩这个?”我指着电脑。

“嗯。”承认,低头!

“每次玩完之后,什么感受?”

“茫然,空虚,没劲,自责,看不起自已?”

“那为什么还玩呢?把持不住自己,是不?”

“是的,爸爸。”儿很无助。

“好!爸爸帮助你!”我搬来电脑,给儿子一小锤,“儿子,砸了它!”

“爸爸!”儿惊愕!

“砸了它,爸爸可以没有电脑,但不能没了儿子!”

儿流泪,亲手砸了电脑!

从此,儿懂得了什么叫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