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的生活环境肯定无法跟城市比,她基本上是在胡同里玩大的,没有人专门教她说话什么的。有限的一些书和玩具都是我和老公给买的。可能平时听到的语言更接近生活吧,她开口说话很早,1岁多点就能说三个字的词,一岁半时就可以跟大人作正常对话,且条理清楚,吐字清晰,虽然讲的是家乡土话,但意思完整。虽然她不如皎皎会的儿歌多,但在实际生活中的智慧那可是远远超过皎皎。比如说我们在公园里,她和皎皎都想要一辆电动车,我对她俩说:人家不卖。

她立刻说:去商店买。

她妈妈:我没带钱。

苗苗:你口袋里有。

她妈妈做掏兜状:你看,没有。

苗苗:你包里有。

她妈妈拉开包:真没有。

苗苗:我在这等着,你回家拿!

她妈妈:你再胡闹我揍你!

苗苗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而皎皎呢,我告诉她人家不卖,她就说:哦。然后就走了。

还有诸如此类的很多事情,皎皎都不如苗苗应变快,好像有点“傻”似的。苗苗妈妈对我说,她经常糊弄苗苗,所以苗苗谁的话也不轻信。相反,我们从没有欺骗过皎皎,她的世界那真是一片美好,从不怀疑别人。虽然她会说“嘟嘟熊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也不跟陌生人走。”可说一套作一套,在她眼里根本没坏人。我们住的是一个大企业的生活小区,周围来往的都是同事,即使皎皎不认得的人,对她也很友好。书上的大道理跟她压根解释不清。

另外苗苗在物品所有、人员关系及时间概念上的理解能力也远比皎皎强。苗苗懂得皎皎的亲属和她都是什么关系,皎皎则很糊涂,只知道她和苗苗共有爷爷奶奶和姑姑,其他的就弄不清了。虽然她能背家族歌,但实际生活中平时只有爸爸妈妈和姥姥姥爷,不像苗苗一直生活在亲戚堆里,对亲戚关系和亲疏远近根本无师自通。书本教育和现实教育根本无法比拟。

以上所列的是皎皎和苗苗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我周围的小孩子都跟皎皎情形差不多。虽然发育进度不同,个人的小“特长”也不一样,其中不乏很聪慧的小孩,能认许多字,能说双语,或者能画善舞什么的,但凭良心讲,他们的身体发育、生活自理能力及对具体事情的反应能力都不及苗苗。

我这样比较,并不是想说明这两个孩子孰优孰劣,因为皎皎也有一些优点是苗苗所不具备的:比如乐观、开朗;与人为善;大多数情况下懂得分享;知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懂得关心他人;等等。可能这些东西是苗苗在她的环境中很难学到的。但有些方面不如苗苗也是客观事实。而且让我困惑的是,我花了两年时间给皎皎培养出来的好习惯,在短短一周中就丢失了大半!如:按时吃饭睡觉;饭前饭后洗手;要跟别人分享等。父母的言传身教远不如一个同龄稍大的孩子朝夕相处的影响大!皎皎这两天的口头语是:苗苗姐姐怎么怎么。如:苗苗姐姐不喝水,皎皎也不喝水;苗苗姐姐不给皎皎玩玩具,皎皎也不给她玩。我承认自己对待小客人没掌握好分寸,过于迁就苗苗,比方勒令皎皎收好玩具再出去玩,但苗苗不肯收拾我不去管她;还有明明苗苗不对我也要皎皎让步。当时我只想做个热情的好主人,而忽略了这种做法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是我做母亲的失职。但反过来我也想,孩子这么容易就变“坏”,是不是她以前所谓的“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非孩子的真实愿望?我们对孩子的干涉是否过多?

我们在生皎皎以前,做了大量的功课,买了许多优生优育及幼儿教育的书和光盘磁带。我和老公也一早统一了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那就是: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希望她身心健康,懂得爱别人也能珍惜别人对她的爱,一句话,就是开开心心做人。我们不希望给孩子任何压力。但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爸爸妈妈,读了过多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卡尔。威特的教育》之类的书,经济条件的宽裕,使我们比父辈有更充足的条件按自己的想法养育孩子,再加上受计划生育影响,只能做一次父母,于是孩子的一切都被我们戴上了放大镜观察,孕期的胎动;出生后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长大后每一次情绪的波动。都被我们仔细琢磨,反复研究,拿到网上讨论。做我们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关心但不溺爱她,尊重但不纵容她,教育她却不给她压力。做我们的孩子也不幸,因为她们不自由。我说的自由不是允许她光着脚丫乱跑,也不是指让她自己在浴缸里尽情玩一会水,而是真正的,不受任何关注的自由,哪怕每天五分钟!

我想,孩子的教育是必需的。但从皎皎和她的小姐姐身上,我发现自己过于照本宣科了。看得出皎皎有些羡慕姐姐的不受约束,我也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得太多了。也许放任一下也没什么不好,只要你能掌握好“度”。也想听听各位妈妈们的意见,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我的文笔不好,感觉很多想法没表达出来,总之就是越来越胡涂,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啦。

教育的困惑(下)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顺顺上幼儿园的困惑(中)


我女儿两岁三个月了。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送她去幼儿园的打算。一来我是觉得女儿尚小,吃饭还不能完全自立。二来现在带她的阿姨也不错。当然这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我有一种隐隐的担心,担心女儿和我小时候一样,不适应幼儿园生活。

我是四个月大时进的托儿所,按说应该很适应集体生活,但在我的记忆中,我去,托儿所,没有一天开心过,象顺顺一样,每天大哭不止,中午从来没有午睡过,也从来没吃饱过。因为在,托儿所,里太,孤僻,,什么演出啊,活动啊从来没我的份。我习惯了别人午睡的时候想心事,有时还趁阿姨不备,越过围栏去找妈妈,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我5岁,父母觉得可以让我自己脖子上挎着钥匙独自在家了,便不再逼着我去幼儿园。我那时的感觉真的是解放了。没事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家插上房门,大声地唱,由着想象拿笔乱画,要么就是组织楼里的孩子做各种能想到的游戏,那时是我幼时最快乐的记忆,而去幼儿园的记忆除了每天抱着妈妈的大腿大哭,被无可奈何急着要上班的妈妈狠心推开的痛苦记忆,真的是找不到一丝一毫快乐的影子。由于有了独自在家两年的独立经历,我练就了一副好嗓子,画的一笔好画(非专业),通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因为那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当我闭着眼睛佯装午睡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灌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阿姨没有时间和耐心给我讲解,那时父母忙着要养一大家子人也无暇顾及,但父母买了一整套的书放在家里,供我独自在家时消磨时间。自由自在的独自在家的两年锻炼了我,用当今育儿最时髦的话,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及社会交往能力等等都很好。离开了幼儿园,我便一路高奏凯歌。

从我个人的经历,对上幼儿园不抱好感,但有时我会想,长达5年的时间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是我个人气质原因,还是那时的阿姨不懂育儿压抑了我的个性使我不喜欢幼儿园?所幸那时一家好几个孩子,我不缺少玩伴,但女儿可没有我幸运,如果她不上幼儿园,她去那里找玩伴呢?

uchongchong的回复:

看到孩子可怜的样子,忽然想到自己小时候上幼儿园的经历。每次去,都坚持大哭,有时哭的老师没办法,带上班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把我送回舅舅的办公室。当时确实感觉上幼儿园是件痛苦的事,因为我是跟姥姥和舅舅长大的,性格极端内向,自己被姥姥反锁在家里独自玩才是自得其乐的事情。而到了幼儿园,完全不知怎么和小朋友和老师相处,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受小朋友的欺负,所以,不愿意上幼儿园。最后舅舅和姥姥妥协了,不再送我去,但是,我内向的性格也持续了二十几年一直到上班,又不得不融入这个大环境,还是少不了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明显的由于性格上的缺陷很多地方起步都比别人晚很多。

我的儿子快两岁了,现在我特别注重他性格的发展倾向。因为现在也是我的妈妈在带他,宠爱他的家人很多。有时的老师有虐待倾向,使我从小就害怕师长!但如果是因为孩子自身性格的原因使他一时适应不了这个环境,那我会坚持送他去,而且会从更多方面入手,改变孩子内向的心理,让他在小朋友的环境里如鱼得水。

顺顺上幼儿园的困惑(下)

困惑


你的孩子发展的非常好,这是秩序感的问题,很正常,请不要担心。

外在秩序的养成,在孩子出生到三岁期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也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并要求别人去实践。三岁以前的孩子对外在秩序的要求有:场所、顺序、拥有物、习惯、约定。

当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时,外在环境中的人、事、物的秩序被破坏时,孩子的精神会因此不循和乱发脾气。

因此,此时不打扰孩子并不单纯是顺着他,而是顺应孩子心理的发展。

yangqin的回复:

三岁以前的孩子几乎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他们的任务是建构自己各项身体的技能,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能自己穿衣、吃饭、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蒙台梭利博士说:“他们就象一个充满信心的英雄”——这段话是否对你有参考作用呢?

霖霖妈的回复:

好像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有这个阶段,霖霖也是。有一天晚上,他把玩具扔到了床上,但床上当时有好多东西,他爸爸不让他上,就帮他把玩具够下来,他又扔上去,并自己往床上爬去够。他爸爸又帮他取下来,他就又扔上去。如此几次,他就不干了,一边大哭一边说坏爸爸。

隽隽自立能力挺强,这没什么不好,他想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好了,没必要凡事都要代劳。如果遇到什么事他不讲道理或做的不对,这个时候大人千万不能强制性地教育他,会适得其反的。最好是由另外一个人把话题引开,或者语气柔和地对他说好孩子该怎样做。

1ounce的回复:

我也认为是秩序感,是好事!只要不发生危险,让他自由发挥吧!放牛吃草:)

美国华人家长的教育困惑


假如我说,美国的华人家长比中国的家长更操心更辛苦,你相信吗?尤其是美国高中的华人家长,其面临的困惑和压力与国内的家长相比毫不逊色,你能理解吗?

美国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国家。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指纽约街头无人干预的同性恋或流浪汉。这种自由像无处不在的空气一样,它与美国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自由当道,人就有了选择的权利。一旦面对选择,取舍和困惑在所难免。向东还是向西?向左还是向右?一向重视子女教育的美国华人家长们,经常会因美国教育中“高度的自由”而大伤脑筋。

先说美国学校的作息和课外时间吧。美国学校法定的上学时间大约仅7小时,这就意味着每天下午的二点半到三点半,孩子们就可以放学回家了。和中国孩子相比,美国华人子女的课外时间似乎是大把大把的。如何安排好这多如牛毛的课外时间,便成了华人家长面临的首要问题。

按照美国的法律,不足12岁的小学生单独在家是违法的。因此,双职工上班的华人家长就得想方设法安排好孩子放学后的分分秒秒。是选用学校的课后交费看护?还是冒险让孩子独自回家?是雇用邻居不会讲英文的中国老人,还是自己再想想办法?除非家里有全职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哪个美国华人家庭没经历过这样的选择呢?

笔者的几位华人朋友,为了节省花销,也为了照顾早早就回家的小学生,不得不狠狠地剥削自己。提前上班,早去早回,成了她们的一大绝活儿。假如她们的工作临时需要加班加点儿赶进度,为了孩子,她们非得放下手中的工作,一路儿小跑往家奔不可。可以想象,天长日久,美国老板会高兴吗?华人家长随之而来的工作压力便会可想而知了。

与美国小学生相比,美国初中和高中生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虽然美国法律允许这些华人孩子独自在家,但他们课后在家里会做些什么呢?上网?聊天儿?玩游戏?出去和美国孩子闲逛?你想象一下,华人家长一边为资本家工作,一边要惦记着家中自由自在的孩子。用手机遥控吧,要是孩子死活不接电话拒不接旨,“鞭长莫及”便有了具体的说法。

在美国,我们可以这么说,优秀孩子和普通孩子的差别,就差在如何利用课外时间上了。

要说美国学生的课外活动,真可谓是五花八门。仅以我手中的儿童活动指南为例,家长要是没有点儿不怕苦不怕累的淘宝精神,家里的宝贝儿很可能就会落个拿着金盆讨饭吃的下场。从体育到舞蹈,从画画到烹调,到底让孩子主攻什么,完全靠家长的自由选择。

我听说有本书叫“人生设计在童年”,家长何不就是孩子童年的设计师啊。如何为孩子设计童年,家长则需要动用大智慧。仅以体育活动为例,足球,排球,垒球,网球,长曲棍球,体操,游泳,拉拉队,攀岩石,骑自行车,这么多活动可供选择,到底该让孩子学什么呢?三岁的孩子如果非要爬岩石,那显然不现实。可那么多球类活动,又该挑哪个呢?

美国华人家长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除了考虑健体强身的因素,心中难免会敲敲小算盘。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去校队参加比赛拿名次,为申请大学锦上添花,这是美国华人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遗憾的是,美国高中校队也有僧多粥少现象,尤其是体育为美国孩子的相对强项,华人孩子如果想和美国孩子比试体育,其过程不仅是艰苦卓绝的,有时候也会遭遇美国学校的潜规则。

我的一位华人朋友为了让孩子能挤进排球校队,她让孩子从七八岁时起就开始苦练。几年过去了,这孩子终于成了被书包压得几乎直不起腰来的美国高中生,并顺利通过测试进了高中排球队。可好景不长,没过几个月,这位华人孩子不幸被踢出了校队,由一个球技不如她的美国孩子来代替。这种纯粹的凭主观判断而不需分数来评判的选择,与偏见和歧视谁能分得清楚?中国孩子委屈地哭了,她的母亲除了叹气与困惑不解,她还能做什么呢?据说,学校的那位美国体育教练像法官一样铁面无私,似乎毫无通融的可能。明知不公平,大人孩子也只好认了。多年前有句相声台词,完全可以演绎这个现象: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美国名校偏爱体育健将,这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虽说如此,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学校没有分数挂帅一说。在美国的初中高中,应付书面考试一般难不倒中国孩子。但老师在打分中有一个“课堂讨论”,则完全是老师主观判断的权柄。据我所知,很多华人孩子在“课堂讨论”这项中经常会丢分,华人家长们随之而来的惋惜与不解便可想而知了。

顾名思义,“课堂讨论”主要是考察孩子的白话能力。怎么能让孩子会白话,这是令美国华人家长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退一步说,即使我们不想让孩子将来从事像律师那样的职业,基本的白话能力还是必要的。在我的印象中,我在国内的中小学都没有过课堂大辩论的经历。我疑惑,是我的欠缺之处影响了孩子?还是家庭遗传与民族特性起了作用?这不仅让我困惑,我也和孩子一样心有压力。

几天前,我参加我六岁儿子的家长会时,他的班主任老师善意地提醒我说,你家孩子数学与语文都是班上的尖子,下一步你要多培养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当我和儿子的班主任继续讨论这个话题时,这位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美国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和美国孩子相比,亚洲孩子一般比较安静。这里所说的“安静”,其实就是不会白话的潜台词。如何让孩子敢想敢说?这个问题不知让多少美国华人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假如我们再深度思考一下,即使是我们华裔成人,在这个异国之邦,我们是否能在职场上真的做到畅所欲言呢?

与小学初中教育相比,美国的高中教育真的让人谈虎色变。每次聚会,华人高中家长们喋喋不休的话题总是离不开怎么得A,怎么修AP,怎么进名校等等。公平地说,美国的小学和初中教育还是比较合理化人性化的,与中国的同龄孩子相比,美国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确实没有那么大的学业压力。可一旦到了高中,情况却大不一样。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读不完的书,把高中生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情形令美国华人家长和孩子都措手不及,就好像从悠闲散步突然进入百米冲刺状态时一样。家有高中生,父母不安宁。

除此之外,美国高中生的课外活动表现与申请大学直接挂钩,华人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名校情结,除了功课要出色,课外活动也不能落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力,用“煞费苦心”来形容华人父母一点儿都不过份。比如,安排家里的高中生暑假做雷锋当义工,帮助孩子选修社区大学的课程,哪样不需要家长摸着石头过河与操心指点呢?

无庸讳言,国内的高中生主要是应付学校的功课,而美国华人高中生除了应付学校还要面向社会和父母的安排。换句话说,国内的家长主要把眼睛盯着学校就可以了,而美国的华人家长除了看紧学校,还要放眼周围兼有更全盘的各种计划。对比一下,中美华人家长,到底谁累?到底谁操心呢?

等孩子上了大学,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那可不一定。

美国大学的指导方针是宽进严出,不管孩子是挤进名校还是混进普通大学,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美国大学相对自由的选课环境,让孩子们如鱼得水,同时也让华人家长们找不到北。比如,上了两年大学后,孩子坚持要换专业或者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家长是不是头痛?哪像我们在国内读大学那会儿,一锅进去的一锅熟,好歹大学四年下来都能混个文凭。在美国,情况则大不相同。成绩优秀者,孩子可以提前大学毕业。可那些把大学专业当选择题来对待的华人子弟,他们什么时候能熬出来,那可就是孩子的造化了。

我有一位熟人的孩子,进了美国某大学后吊儿郎当,功课多门不及格。而这一切,家长却蒙在鼓里。原因何在呢?美国大学有个死板的规定,没有大学生本人同意,家长没权力向学校索要孩子的成绩单。这下完了,一进大学,孩子就可以撒丫子跑了。小崽子们如果想和家长玩儿捉迷藏,当爹当娘的非输不可。等大学的退学通知驾到时,美国华人家长除了傻眼,连困惑都来不及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美国,这样的华人孩子虽不多见,但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提醒美国华人家长注意。

除了上述的教育问题,美国华人孩子学中文,这又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我们暂不提海外的文化传承作用,只需看看如今的世界风云,中国这么日新月异,美国这么金融危机,咱不让孩子学中文能行吗?可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们,哪能完全理解家长的苦口婆心呢?家长哄着逼着陪着,如果好歹能让孩子坐在中文学校里,那就是一大胜利呀。

假如你要问,美国的华人家长周末都干什么?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从纽约到旧金山,从佛罗里达到西雅图,大部分的美国华人家长周末都要送孩子去中文学校。这一去,小半天儿就没了。这下可好了,周末我们大人孩子都为中文事业忙碌着,少了我们华人,美国的咖啡馆和酒店能不冷清嘛,红灯绿灯区哪会有我们华人家长的影子?此外,那些被媒体说烂的话题,诸如美国的未婚少女怀孕,吸毒,儿童的性侵犯问题,身处此邦,我们华人家长哪能不未雨绸缪呢?

大胆设想一下,假如美国的华人孩子不学中文,课外不参加这个班那个班的,不学这个球那个球的,美国学校会干预你吗?显然不会。还有,即使华人孩子八年抗战才拿下大学文凭,美国大学会对你横眉冷对吗?更不会。相反,美国大学照样对你笑眯眯,依旧对你收费没商量。

由此可见,美国的相对自由在为华人家长提供宽松的教育空间时,也难免让家长和孩子同时经历自由碰撞时的阵痛。不知你是否赞同,美国华人家长忙碌与快乐以及随之相伴的压力与困惑,这一切,应该都是“自由”二字的功劳。

的确,美国为华人子女教育提供了太多的自由选择。如何让孩子在自由中求稳定得成效,是美国华人家长不得不一直思考的问题。俗话说,一日为母(父),终身为仆。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华人家长都面临着同样的育儿问题,经历着不一样的困惑。

儿童性教育(中)


五、如何实施性教育?

实施性教育往往要视场合、时间、地点与对象而定,有些可行的方法,可供父母作参考:

1、让孩子一同分享照顾家中新生儿的部分工作,是一个很自然,又充满爱的实施性教育的机会。孩子不但可以学习男、女两性在生理构造上的差别,父母又可藉此机会与孩子一同感谢上帝创造生命的奇妙;家中若无新生儿,不妨与邻居或新友商量,借教于他们的孩子。

2、由所饲养的小动物或牧场中的动物,来教导孩子学习与观察动物生长过程中交配、出生、哺乳与成长的情形。因此,郊游旅行时均可把握合宜的时机来做教导。

3、学龄前的儿童较有机会观察其他同年龄孩子,或家人赤裸身体的机会,这时亦可教导他观察学习分别不同性别的生理构造,以及生理上男、女两性所负的不同的使命(指生儿育女、哺乳等一面),在孩子发问的时候,就简单、诚实地告诉他。

4、购买适当的性教育图片或书籍,作辅助教材,与孩子一同阅读及讨论,让孩子从小就对“性”持着正当的态度与健康的情绪。

5、父母若不知如何施教,不妨邀请小儿科医生或医护人员,为邻近的孩子作一次简单、清楚的演讲,并配合实物或视听教材与可行的示范,如:利用婴儿或小动物的示范解说、图片、幻灯或影片等。

6、若家中有较年长的兄姐或亲友结婚,也可利用这样的机会,告诉孩子一些有关婚姻与建立家庭的事情,并强调婚姻生活是以爱情作为重要的基础,夫妻彼此相爱乃是上帝的命令,是他的旨意。

7、可每年一次在教会中举行性教育的演讲、座谈会或教学,并邀请儿童与家长一同参加,如此,不但可能达到性教育的目的,也有助拉近亲子间的距离与关系,增进彼此的沟通与了解。

孩子会不会问“性”方面的问题呢?答案是:或多或少总是会问的。有的父母说:“我们的孩子是不问的。”有的说:“我从来没听他提起过啊!”也有的说:“我的孩子对这种事情好像没有什么兴趣!”

分析孩子不问的原因,可能是有下列的几种情形:

A、父母完全禁止孩子发问。

B、父母不愿意或懒得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推说:“你以后长大就知道了!”,“小孩子干嘛问这些问题?!“,“跟你讲你也不会懂的,不要问了!”父母若有一、两次拒绝回答情形,孩子往往就因此放弃这份求知之心了。

C、父母有形无形的态度或言辞,让孩子感觉到谈“性”的事情很丢脸的,因此,孩子不敢问,也不好意思问了。

D、孩子可能由同伴或成年人处得到错误的观念,视“性”为羞耻或有罪恶感的事情,因而不敢或不肯发问。

E、“好孩子是不随便问这种问题的!“孩子为了要做“好”孩子,以致不问。

思想比较封建或保守的父母,有时因为说了一些有关“性”的事情,而给孩子纯洁的心灵上抹上了一层阴影,加给并加重孩子的羞耻、恐惧或憎嫌的感觉,以致厌恶“性”,根本不要去提它。诸如:“阿春那个小妖精,才十岁就来了月经,简直是……。”、“月经那种东西最脏了,想到就恶心!”,“你这孩子真羞羞,怎么老爱玩那小丩丩?!”

F、父母亲作爱的行为被孩子意外发现,也可能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到震惊与莫名的恐惧,因而不敢问、不去问、害怕问,或是似懂非懂的羞于开口提到关于性的问题了。

G、孩子若在“性”的事上曾有遭受他人嘲笑或作弄的经验,也许他会因此而避免这方面的问题了。

H、有些较开明的父母会主动地向儿女解释或讨论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因此,可能孩子的好奇心或求知欲,早在他们提出问题之前就已经得到满足了。这算是“健康的不问”。(转下文)

儿童性教育(下)

家庭中的“厨房教育”


家庭中的“厨房教育”

说起我们家小侠最爱呆的地儿,既不是游乐场,也不是公园,而是厨房!

厨房成为小侠的最爱本是情理之中,因为作为“大厨”妈妈和奶奶的贴身男秘,跟着妈妈奶奶去工作间最是顺理成章。何况,那里面还有小侠热爱的水兄弟,有他好奇的盆盆碗碗,和他急于想弄清楚的液化气。

在大人的呵斥声里,死皮赖脸的小侠淘过米洗过菜刷过碗和筷子,甚至开过液化气,当然这一举动屁股是要付出代价的。但看到孩子如此热爱厨艺,大人们灵机一动,何不培养一下孩子这方面的“特长”?

于是,奶奶和面的时候,会高呼:“宝宝,帮帮忙。”小侠就屁颠屁颠地跑去帮奶奶扶着面盆。奶奶要做手擀面,为了安抚小侠那颗急于劳动的心,就教给孩子唱童谣:“擀杖擀,擀大片;刀儿切,切丝线,煮在锅里乱转转。”小侠背得滚瓜烂熟,还能添加一句“吃面条喽。”

至于包饺子包包子的时候,小侠会煞有介事地拿起属于自己的小擀面杖擀皮儿,顺着擀三下,斜过来擀五下,动作标准利落,除了面皮儿有点厚,那圆形愣是被整得像模像样。在擀面之余,小侠还会用小手把面团乱捏一气说成鸡呀鱼呀发挥一下想像力,更喜欢把面粉抹在脸上,那可是纯天然的美白剂啊,充分满足了小侠的臭美心理。

后来,爸爸用压面机压面条,这小小的物什一出台,就让小侠好奇不已。爸爸和小侠分工合作。爸爸只负责往机器里“填料”,小侠提供“动力”。这一通体力活下来,孩子累的大口喘气,“擀大片,压丝线,宝宝好,真能干!”呵呵,老爸灵机一动的顺口溜,把孩子乐得嘎嘎的。

据说现在“厨房教育”在国外很火,而我们家小侠一不留神也追了一回潮流。

现在,小侠正在妈妈的帮助下练刀工——把一段用来包饺子的长面团切开,小家伙的小手被妈妈的大手握着,小脸绷得紧紧的,神情很严肃,一下,两下,呵呵!切得不错,孩子笑了,妈妈更乐:“说不定不久以后,我们就能吃到小侠包的小饺子呢。”

随之而来的困惑


别说美美4岁这样喜欢玩结婚,就是我们三岁的娃娃也因为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中美丽的爱情故事,而在这冷冷的气候里打起穿纱裙的主意。

她死缠烂打地缠住妈妈要穿那套夏天就已经过足瘾的粉色纱裙,而且要穿去幼儿园,就那样大露着光膀子!我只能她上床后满足一下小妮子的心愿,并且把暖气开足。穿上了纱裙的娃娃,一面乐不可支,一面扭捏作态,嘴里振振有词地喊:哈,妈妈我当新娘子啦!

念念妈的回复:

这是宝宝成长过程上的一个很自然的情况,你不必担心的,现在宝宝只是出于好奇,等到宝宝长大一些 时候,自然会明白的。不过妈妈也可以引导宝宝,告诉宝宝,结婚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到了一定年龄才可以的。

may2的回复:

哈哈,你的孩子很正常,不要担心!知道吗,我今天上午刚去听孙瑞雪老师(宁夏蒙氏国际幼儿园院长)的讲座,其中她讲到了4岁是孩子对结婚的敏感期,当时我们都笑了。她告诉我们自己幼儿园的孩子还有她自己的儿子在4岁时都会说“我想和妈妈结婚”、“我想和老师结婚”、“我喜欢我们班上谁谁谁”等等,等孩子度过这个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你不必愁的。

养男孩的困惑(上)


看了诸位的贴,我第一句想说的就是为什么大家那么害怕自己的男孩玩娃娃?

我很喜欢看金瓜玩娃娃(注:不是他姐姐娃娃),看他想办法给娃娃脱衣服,然后带着娃娃跟他一起去BATHROOM洗澡,看见他仔细地给娃娃的每个地方都洗得干干净净,还对娃娃小心翼翼,呵护有加……那样子真的让我觉得儿子好温柔好可爱。玩具娃娃真的是培养宝宝爱护小生命的最佳教具,尽管玩具娃娃本无生命,但在孩子的眼里它却活灵活现,用它孩子学着照顾人,学着去爱,去珍惜,还可以训练动手能力比如穿衣扣扣等等。男孩子就不需要学习疼爱幼小的孩子吗?将来男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如果他是那样细致温婉地对待孩子,你能说他好可怕吗?说他变态吗?

我觉得不让男孩玩玩具娃娃,真是个误区。

泰德也非常爱玩枪,我的做法是尽量少买这样的玩具,如果实在需要,家里备一枝水枪或气枪就够了。玩的时候教导他不要对着人“啪啪”告诉他枪事实上是非常危险的武器。

对于电视节目,我认为父母十分有必要为孩子作检选,暴力的东西的确不应该看!现在孩子所处的时代跟我们那时不一样,我们小时候的电视节目没有那么多暴力的东西;而现在电视已披上了商业化的外衣,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极力制作刺激、暴力、低级、噱头的东西,如果不严禁孩子看这些电视节目,后果难以设想。就算现在儿童电视节目,常常宣扬正义的人可以狠狠打恶人,然而在孩子的意识里,在孩子的世界里,面对那么复杂的现实,孩子如果能判断好人坏人?

养男孩的困惑(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