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升小学需掌握的三大能力

告别三年的幼儿生活,大班的孩子们步入了小学。小学相对于幼儿园来说,要求孩子们更具有独立性、自理性,这就需要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能力,这些基本的能力对于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更为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

进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由父母代办,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劳动等任务。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家长除了要给幼儿鼓励外,还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您所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他们自己叠衣服、吃饭、穿衣等等。其次还要有目的的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包。这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孩子自己主动考虑很多问题。如“这件东西放在哪里合适?”“还需要带什么东西?”“老师还有什么要求?”一次次重复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孩子在您的指导下,在入学以前就会做很多事。自理能力有所增强,孩子在入小学后也就能很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了。

二、培养幼儿与人大胆交往合作的能力

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培养幼儿乐群,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幼儿愉快、成功地开展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若交往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家长应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家长们要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结交伙伴,使孩子在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另外要教育孩子学会谦让,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敢于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三、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因此,要从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入手,使其对任务的责任心转化为活动的动力。为此,家长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任务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家长可以通布置一些家务劳动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如,把菜择干净,把地在几点前扫干净,作业在几点前写完等等,家长不仅要把任务交待明确,而且要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让幼儿逐步形成习惯。

总之,随着时间的临近,孩子还有不久就要上小学了,家长要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调整好心态。让幼儿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幼儿升小学的择校攻略


提起择校,很多人都会与初中、高中的入学相关联。孰不知择校早已不是初中、高中的专利,它与小学的联系愈发紧密。

君不见隆冬过半,大班小朋友的家长们刚刚结束了与流感的“奋战”,马上又投入了升学大战。与寒冷天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家长们心急如焚,忐忑不安:一方面紧张搜集各小学的信息;一方面加紧对孩子的学习恶补,以期在名校升学考试中过五关、斩六将,顺利进入理想中的小学校。

本来,期望孩子有个好未来是天下父母爱子常情,为孩子铺就成功之路也是天下父母的责任所在。关键问题是:家长们一腔热情、费尽心机为孩子们选择的学校是否真完美、他们真能如愿以偿吗?家长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他们费时费力感到满意的学校孩子们买帐吗?成人眼中的完美与孩子的完美标准是否能划等号?成人的理想是否是孩子的理想?家长们认为的好学校孩子们喜欢吗?

家长心里没底可以理解。因为当今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根本没有既往经验可以借鉴;社会上小学又林林总总、特色各异,如何为孩子选择一所适宜的小学实在成为每一位大班家长的心病。其实,小学虽多却各有不同。当找出小学之间的差异、对照自己的需要加以权衡、比较,择校就并非难事了。

差异之一:寄宿制学校

特点:

收费较高,班额小、生均占有教育资源多。多为私立学校或转制学校,一般以双语、计算机为教育特色。因为学生整周住在学校,教师配备多,对学生照顾相对细致、周到,学生的衣食住行全由学校负责而省去家长照顾学生生活、学习之烦恼。

适宜家长:

经常出差在外或工作时间不定,每天不能按时接送孩子;晚间应酬多,不能照顾孩子生活、辅导孩子学习之家长。

选择细节:

学校的硬件条件是否有利于学生独立生活和成长。硬件条件并非越好越好,过于奢华的硬件环境会削弱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学校的学习环境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及身心健康?是否有足够的运动场地?但同时要注意,过多为学生提供物质、娱乐设备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学校管理是否全面而有序?学生的一日生活与学习是否安排得合理、科学?

任课教师是否专业,教育特色是否突出、效果如何?教育质量是选择这类学校不容忽视的标准。

差异之二:非寄宿学校

特点:

这是国内主流学校,收费低,以政府办的公立学校为主。班额大,生均占有教育资源少。尽管如此,仍因建校时间长而不乏名校。

适宜家长:

工作时间固定,无其他事情干扰,可以保证每天抽出时间照顾孩子生活、学习之家长。

选择细节:

教学质量应是选择这类学校的重要条件。

尽量选择班额小、校园活动场地足够大的学校。

学校的管理理念是否先进,是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学校的特色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否能激发和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班主任的专业能力、管理风格也是考量的要素。一个好的学校教师也存在千差万别,孩子喜欢的班主任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保证之一。

学校与住所的距离远近因素也很重要。因为每天接送孩子并非易事。

差异之三:国际学校

特点:

收费昂贵,非寄宿,多为外国人办学、教学。教材源于国外,外语授课。学校规模一般不大、小班额,生源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

适宜家长:

随时有出国计划的家庭,父母最好有一方是全职家长,便于接送与照顾学生。

选择细节:

路途远近很重要,近距离接送是原则。

以后的定居国是决定选择哪所国际学校的前提。

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有利于孩子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最好选择办学时间长、经验丰富的学校,教师的资质也不可忽视。

理想的学校最好有汉语教学,本土文化教育对学生世界观形成至关重要。

总之要切记的是:孩子是择校的出发点和归宿。家长的理想再好、选择的学校再有名、教学质量再高,学校的综合条件不符合孩子的发展需要,孩子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孩子一定会厌学,家长的愿望也会落空。

升小学你准备好了吗?

经过了缜密思考、充分地比较,在确定了目标中的小学之后,入学准备还远远没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从8月到9月那样自然而然,小学的学习、管理与幼儿园大相径庭。许多孩子入学后的学业不佳主要原因就是对小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与其在孩子出现了入学不适后家长焦虑,不如与孩子一起做足准备避免不适的发生。其实,幼儿园的小朋友升小学的不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个在中国、在亚洲、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令人关注的问题。早在1970年世界各国(前苏联、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就投入了大量资金,动用了一批教育、心理学、医学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途径。我国在1980年后的几年间,大批专家学者也对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研究。然而,这些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实践的指导也仅仅限于小学与幼儿园教师。怎样做才能将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管理模式有效衔接,身临其境的家长心中仍然无数,做法自然就各不相同了。

做法一:社会上一些小学开办了学前班,由小学老师授课,孩子可以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先到先得”,不愁孩子不适应。

辨析:此举不应提倡。首先,在小学举办学前班是不合规定的。这一点北京市教委曾明确规定。其次,学前班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1、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是依据6岁以上儿童设计的,不符合大班(5岁)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2、小学的作息与幼儿园明显不同,特点是上课时间长,幼儿园30分/课,小学45—50分/课,幼儿户外活动时间不小于1.5小时/日,而小学仅在体育课和做操时才让学生运动。3、小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是讲述,重在学生记忆、理解,要求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而大班多数幼儿的思维还只处于形象思维水平。4、在学前班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待幼儿入学后,重复出现的知识使学生极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久而久之自然造成学业不良。

做法二:周末带幼儿上各种补习班恶补,认为学习了知识就等于占尽了先机,幼儿园、小学两不误。

辨析:其实不然。在规范的幼儿园里,大班保教工作的重点就是与小学全面衔接,尽可能减轻幼儿的入学不适应。因此大班的作息时间已经在调整,每节活动课时间已相应延长,活动的内容更关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活动内容亦十分丰富和充实,幼儿的学习量也相应增加,已经满负荷了。周末补课无疑加重了孩子学习负担,剥夺了他们休息和体验生活的权利,提前一年使幼儿失去了自由游戏的机会。幼儿无论从心理上、身体上都无法承受,学习效果适得其反。

做法三:要求幼儿园增加教学内容,教授拼音、加减法。

辨析: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幼教专业人士制定的,其依据就是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和发展规律。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依教育目标组织,参考了幼儿当时发展水平,对幼儿而言是科学的、足够深的。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加入拼音和二十以上的加减法,不仅是简单地增加了幼儿园课程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超出了大部分幼儿的智力水平,教育的结果是多数幼儿不能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导致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惧怕与小学相关学科的学习。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呢?

入学前准备小贴士

首先,父母应做一个入学前准备时间表,准备内容应涵盖入学的生理准备和心理准备两大部分。

生理准备包括:培养早睡、早起的作息生活习惯;能吃足量、丰富、营养的早餐;不挑食,洗漱、洗澡能自理,会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能定时足量喝白开水。

心理准备包括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

学习适应包括阅读能力培养,前书写能力培养、数学准备等;社会性适应包括培养孩子参与各项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孩子的任务意识与规则意识,增强孩子完成任务与遵守规则的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

以上准备内容中生理准备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两方面需要家长多花心思和时间参与,而学习准备在教学质量高的幼儿园基本可以完成。

在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上家长可利用周末郊游,为孩子创设不同的社交圈,增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每个活动的准备都应让孩子参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以及做事的主动性和计划性。家长还可以利用一些体育活动如下棋、打球观看比赛等着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如果家长既有时间又有精力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时,一定要注意:就数学而言,孩子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如相等、大于、小于、相对等概念的理解比仅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更重要;就阅读而言,加强孩子听、说能力培养,培养阅读习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比仅会识字更重要。

学前准备固然重要,但绝不可将上述时间表作为“课程表”一样机械、僵化地执行而不顾孩子的兴趣与承受能力。学前准备也决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作业”,家长应积极参与其中,并做出正确科学的表率,给孩子以持久、坚强的心理支撑。

三大给力技能 轻松应对幼升小


对于大班宝贝的妈妈来说,这一年将过得无比激动与紧张,因为家中的小宝贝即将从幼儿园毕业,顺利进入小学。小学环境不比幼儿园,需要孩子学会更多的技能,对孩子和妈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为了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环境,妈妈应该给宝贝学会以下三大技能:

1.拼图技能

你也许会有所怀疑,难道要上小学的人必须要玩拼图吗?其实不然,拼图是锻炼幼儿智力的最好玩具之一。孩子能拼得越快,拼得越全,那么孩子的记忆力也就越好,特别是比较复杂的拼图,对孩子的记忆力锻炼是非常有益的。除此之外,进入小学课堂,孩子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吸取各种知识,因此这也是让孩子沉下心来进行学习探索的好途径。

2.握笔写字

也许孩子在幼儿园已学会了如何握笔鞋子,作画,但是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掌握的还不够好。为了不给孩子在小学的学习中添堵,你应该让他多多练习,除了要学习拿笔,你还可以让他学会如何使用剪刀,或者试试用小镊子来夹红豆,绿豆之类的游戏,这都是锻炼孩子精细动作的好方法。

3.扣扣子

也许在幼儿园,孩子的衣服都是老师帮忙脱或者穿的,但是到了小学,你就得让孩子学会独立起来,自己来扣扣子和系鞋带。即使孩子的衣服大部分没有扣子了,也要学会让他自己穿衣脱衣,这样能够让他得到很好地锻炼,学会照顾自我,日后到了小学,老师也会对他刮目相看。

好父母需掌握哪些教育智慧?


方法具体了才好用,可是越具体的方法适应的范围越窄。只企求具体的方法而不追求对教育更深的理解往往徒劳无功,因为家庭教育毕竟比刷盘子更需要灵活运用。缺乏对教育基本的理解,告诉他们如何做也是无用的。

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源自父母头脑中的问题,父母头脑中的问题不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也无从谈起。不会思考和功利心态是大部分父母的致命伤。所以,我们注重教育方法的探讨,更要注意教育智慧的启蒙。

智慧一懂得孩子需要什么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样才会“好”。如果说“好”意味着成功和幸福,那么,孩子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

许多父母把教育目标锁定在“考大学”上。事实上,并非只有上大学才有机会,也并非上了大学就一定有机会。只注重学历的追求,实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健康的人格、积极达观的态度、适应环境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基本的保障。

智慧二懂得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不必刻意观察,孩子就感受到我们太多的东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们太多的态度。我们想要怎样并不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智慧三懂得该怎样去做

知道做什么,叫做有方向;知道怎么做,叫做有能力;没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没有意义;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本身没有意义。

父母并不好当,但是必须当好。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可知难而退,必须探究如何解决。请参看“没办法的时候怎么办”部分。

智慧四懂得做人就是做父母

既然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生活,那么,生活就是教育的方向。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就是孩子将来需要的;现在考验我们的,将来也会考验孩子,我们面临的烦恼、挑战和机遇,将来孩子统统会面临,虽然时代气候不断改变,但是与人相处、消化压力、抵抗惰性和软弱、克制欲望、自我推销、打开局面、把握机遇等基本问题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更传递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们做人的时候,也是在做父母,我们生活的过程,无时无刻不是对孩子的教育。

父母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家庭教育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父母通过对孩子提出要求以及朝夕相处,无时无刻不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生活中,父母通过自己的做法给孩子示范,根据孩子面临的具体情境向孩子提出建议和要求,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家庭氛围和生活环境,以此来实现对孩子的教育。所以,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智慧五怀有“成长意识”

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活就开始因孩子而改变,有些人变得出乎意料地好,有些人变得意想不到地糟。孩子带领整个家庭一起成长,孩子成长的方向是长大,大人成长的方向是父母。我们期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自己也要有“成长”意识,父母是“学”着做的,不可能一开始就会,不可能很快就会,做父母的本领要慢慢练就。有了这样的成长意识,才不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

智慧六懂得自我怀疑的必要

我们眼中的孩子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对孩子的理解缘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方式,这并不总能靠得住。

懂得自我怀疑,防止固执己见,抱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态度,时时谨慎,用更为多元的方式感知孩子,会开辟全新的亲子关系和教育境界。

智慧七教育是帮助,不是塑造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来可以成为的人。智慧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天性。假如孩子比较有心计、企图心强,那么这个孩子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但是也容易因为心事太重而承受压力,遭受挫折;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注意劝诫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抱负所累,人生不可能完美,要学会取舍和放下。假如孩子是个乐天派,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那么这样的孩子获得快乐会很容易,也不用担心他会钻牛角尖,但是很容易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将来生活在一个较低的社会层次上;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进取心。

很多父母常说:小孩子都一样,哪有这么复杂?这是一种“外行”的表现。人是生而不同的,各有所长和所短。有智慧的父母会帮助孩子扬长避短,但前提是先要发现孩子的所长和所短。孩子不是一块任我们随意雕刻的石头,而是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天性的个体,做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发挥他天性中的长处,克服他的短处。遵照孩子的天性进行帮助,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而忤逆孩子的天性,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就会像螳臂当车一样自不量力。

智慧八懂得教育的界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每个人对孩子的教育必然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保留他们吸收新的思想的空间。

家庭教育的意义十分关键和深远,但是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同龄人和学校的影响,孩子真正的成熟还需要离开家庭后在独立生活中探索。

对于孩子,永远有很多事我们无法知晓,永远有很多事我们无法左右。我们只需要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并努力做到最好。放下多余负担会让我们一身轻松、满怀信心。

上面列举的8个教育智慧你都掌握了哪几个?为了做一个好父母,赶紧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吧。

宝贝即将入园 如厕技能需掌握


九月就是宝贝们入园的时候啦,很多妈妈都开始担心宝宝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只要在入园教会宝宝一些基本生活技能,那么上学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这其中,如厕能力就非常关键。

1.准备儿童专用马桶

对于一般马桶,孩子可能会觉得太大而好不适应,既然如此,不如给孩子买一款儿童专用马桶。你可以让孩子现场时这坐稳,这样方便他日后长大了就可以使用大人的坐便器了。

当然,建议你带着孩子一起上厕所,这样孩子就可以观察你是如何如厕的,这样他就开始愿意去尝试。能和爸爸妈妈一样做同样的事,对于宝宝来说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乐趣所在。不要选择那些花里胡哨的儿童马桶,这回让孩子以为这是玩具,用来玩耍的。

2.经常鼓励宝宝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尿裤子是一件常有的事,你不可以将一些高难度的事强加于他们身上。因此,当孩子尿裤子时,不要给予他太多的责备,相反应该经常鼓励他,告诉他,以后想要尿尿可以先到你的小马桶中尿完再回来玩,不必要憋着。

3.提示宝宝尿尿

如果不想让孩子尿裤子,最好定时定点提醒她尿尿,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每天早晨起来,宝宝第一件事就是尿尿和拉臭臭,如果想要尿尿就去找马桶。。。”或者在午休前,晚上睡觉前都提醒孩子,让孩子形成尿尿的生理点。

长久下来,你会发现每每早上,他就会和大人一样冲向马桶,自主尿尿或者拉臭臭了。

幼儿升小学相关规定(幼儿入学准备)


前言:现在的社会随处都存在着竞争,包括小孩子们之间,目前不管是入幼儿园还是入小学都需要经过严厉的考核,近期教育部新规定,严禁幼儿园升小学选拔考试,以下就来具体的看下吧!

教育部网站挂出通知,要求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幼儿园不得举办兴趣班,小学不得进行各种形式的招生选拔。

通知指出,幼儿园(含学前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入园指导

幼儿园要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为幼儿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和条件。严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名义向幼儿园推销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幼儿园不得要求家长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幼儿园要严格控制班额,不得违反国家相关规定超额编班,坚决纠正大班额现象。

目前,网上流传多种版本的幼升小考题,其中很多甚至难住了成年人,对于这种现象,通知特别指出,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规范小学招生程序,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招生选拔考试,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严禁小学提前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接受义务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建立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切实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动态监管,定期对“小学化”现象进行专项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存在“小学化”现象的幼儿园,举办招生选拔考试的小学一律不得参与评优、评先。设立家长举报电话,加强社会监督。入园须知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们往往不会调解自己的情绪,若是过早的让孩子进入竞争,失败的孩子不及时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变的不自信,再加上幼儿时期正是发展孩子各个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过早的进入应试之中往往只会使孩子变的古板,反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幼儿园宝宝需掌握的安全规则


昨天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作为学前教育的幼儿园里安全吗?最容易出现的“小意外”是什么?哪些安全规则是宝宝需要掌握的?请看我们总结的25个幼儿园“放心之道”。

一个安全主张:

安全教育不等于限制孩子的活动

我们经常会发现,所谓的“调皮”孩子似乎要“经摔”些,在小意外中摔伤、骨折的大多是体能和协调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事实上,注意安全并不等于限制孩子的活动,为了避免安全事故而减少活动的想法是得不偿失的,只有让孩子更强壮、协调、灵活,才能更好地预防受伤。

三个最容易出现的“小意外”:

1、同伴抓伤或咬伤

争夺玩具或图书、受欺负、意见不合、不会谦让……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中,不可避免地带来抓伤、咬伤、打伤等“恶果”。

·小提示:

争执的源头是不会协商。预防的关键是教给孩子如何和小朋友交往。比如,对于想加入游戏的中大班的孩子,可以教他说:“请带我一起玩行吗?”如果遭到拒绝,会说:“那我等会儿行吗?”

2、跌伤或撞伤

孩子在活动时,经常会突然跌倒;抛接物落在自己或同伴身上;从滑梯上或大型运动器械上不慎摔下来;彼此之间躲闪不及,发生冲撞磕碰等“意外”。

·小提示:

观察孩子的活动,将可能发生的确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与应变技能。如:在玩抛接球时,告诉他应该和小伙伴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抛接物落在周围同伴的身上;危险及时告诉他,同时教给他一些正在奔跑中,不能低着头向前猛冲,应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避免与其他同伴相互碰撞而跌倒;如果不慎跌倒,可采用前趴的方法,防止头着地等。

3、烫伤、烧伤

孩子的皮肤稚嫩,很容易被开水、热粥烫伤,烫伤部位大都集中在头、脸、颈及胸部。

·小提示:

这同样是在家庭中最容易发生的意外之一。注意热水不要放在孩子可以触碰到的范围内。一旦烫伤发生了,马上用自来水冲洗,减轻疼痛和消除水肿。如果伤口严重,立即送往医院。

五条来自父母的建议:

1、打扮宝宝,要适可而止

“给孩子准备的衣物简单、舒服就行了,绳子、亮片、小坠子……能免就免吧。团团刚上托班时,非要带着奶奶给他的小金锁,结果晚上老师就告诉我,团团玩滑梯时,小金锁卡在滑梯缝里……”——蜜糖团团

2、选择幼儿园,安全细节放首位

“选园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细节之处,首要的就是看它对孩子的安全考虑得是不是周到。比如,户外场地的地面是否平整,是否有严格的接送制度,老师在孩子活动时照顾得够不够仔细等等。窥一斑可见全貌,只有细节照顾到了,才能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蕊蕊妈

3、时时细心,才能刻刻安心

“经常能见到一些‘粗心’的家长,比如,并没有把孩子送到老师的手里,只是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忙离开了;离园时,太专心于与别的家长聊天,孩子在旁边出现明显的危险动作却不阻止……这些都可能造成意外的发生。要安心,还是先细心吧。”——爱依依

4、孩子之间争执,你的态度很重要

“木木上小班的时候,时不时会和小朋友来上一架。赢了他爸爸就表扬他,输了就教他‘打回去’。木木听了爸爸的话,开始变得霸道起来,成了班里的小刺头,小‘意外’也变得越来越多。唉,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的孩子。”——木木娘

5、让老师随时都能联系到你

“更换了电话、住址,一定要告诉老师!万一孩子发生了小意外,需要家长签字的时候找不着人,后悔都来不及!”——木槿宝贝

七条孩子应该知道的安全清单:

1、在教室里不要跑,小心撞到桌角。

2、不带小刀等危险物品上幼儿园。

3、走楼梯时,要看好脚下,不能推别人。

4、小玩具、小饰物等不要衔在嘴里玩,也不要放进自己或小朋友的鼻子里和耳朵里。

5、身体不适、跌倒、摔伤要及时告诉老师。

6、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离开集体时要和老师打招呼。

7、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家长姓名电话、住址。

九个安全屏障:

1、“晨检”。

可以防止孩子将传染病及危险物品带入幼儿园。包括:询问在家饮食、睡眠情况,有无不适;检查孩子是否发烧、感冒;查看精神是否良好,五官、皮肤、眼结膜有无异常;检查孩子是不是携带了可能造成外伤及引发意外的物品、器械入园。

2、严格的接送制度。

在大多数幼儿园里,家长接孩子时必须持有接送卡,经门卫核实后方可出入幼儿园。委托他人接送时,需要事先通知园方。

3、安全预案。

针对火情、停电、设施设备损坏等情况设有完善的预案,制定安全疏散演习计划,让孩子熟悉安全疏散线路。

4、膳食安全。

到持有卫生许可证的经营单位采购食品。食品有专人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生、熟板,洗涤池(盆)与洗菜池(盆)严格分开。

5、设施安全。

园舍建筑的边沿及拐角处处理成圆滑角,楼房加有防护网,电源插座与地面距离不少于1米,有必要的消防器材。

6、定期的安全检查。

消除园舍、活动场地、活动器具、玩具、用具的安全隐患。

7、定期体检。

入园前必须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合格后方能入园。入园后,每年体检一次,离开园所3个月以上或有肝炎接触史的孩子经体检证实健康后方能回班。

8、健康、专业的工作人员。

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体检合格才能上岗。从事饮食工作的人员要接受有关儿童营养及食品卫生方面的专门培训。

9、安全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会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增加孩子的自护能力,比如,“开门、关门要小心”,“安安全全过马路”、“着火了怎么办”等。

入学前孩子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对于孩子,社会意识包括: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自制力等,孩子到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而可能会面临的骤然上升任务密度、难度,新环境带来的规则量及独立完成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

有一批孩子进入小学了。但在他们上小学前,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呢?

和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导形式的教育不同,小学以课业学习为主导形式,从教育的连续性角度来说,过度期质变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两个方面的心理品质进行培养:

一、社会意识的培养

对于孩子,社会意识包括: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自制力等,孩子到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而可能会面临的骤然上升任务密度、难度,新环境带来的规则量及独立完成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

围绕这些内容,过度期的教育培养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培养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如理解规则意义,遵守生活、学习中的基本规则等。

2、培养独立性,如自我意识独立意识;

3、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培养任务意识与执行任务的能力,包括成就动机、责任感的培养和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5、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如对同伴、集体的积极情感,学着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交往技能等。

6、培养主动性,包括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好奇心,以及保护孩子发现、寻找新的经验的渴望,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活动并主动去实践等。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要重点培养后三个方面。

二、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孩子来说,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孩子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孩子入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的认、读、算等课业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父母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逻辑运演和抽象符号操作等,以及主动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阅读准备

1)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

2)加强早期阅读的培养。

3)培养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

4)发展方位与空间知觉。

而幼儿园和家庭培养重点在于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和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方面。

2、数学准备

1)数量关系的认识等量关系、传递关系、相对关系、可逆关系、包含关系)。

2)理解应用题题意,理解解题的方法,在生活中运用简单的数学,编简单的口述应用题等

3)萌发注意、发现、探索的兴趣。

专家告诫:父母了解幼小衔接过度期的主要教育培养内容后要避免两种倾向:

1、对孩子期望过高。而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实际水平循序渐进的耐心引导、启发、鼓励,不提过高要求或硬逼孩子;

2、对孩子过分保护或包办代替,不仅影响孩子独立性责任感的形成,还会使孩子事事依赖、自信心降低。父母应相信孩子的能力,要让孩子有更多地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

因此,明智的父母应该做到了解孩子、鼓励孩子、支持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