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是一个4岁半孩子的妈妈,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发现孩子有时会把他的小被子压在他身下,有时还弄得自己满头大汗,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自己的小鸡鸡难受。带他去儿童医院检查,也没什么毛病。很多时候他知道不对,但他不能控制自己。前几天,他回家时说,“中午睡觉时,看见女同学穿的连裤袜,他就想摸他的小鸡鸡。”我儿子这么小就有性意识了吗?是性早熟吗?如果是,应该怎么办

A:儿童“摆弄”生殖器的现象并不罕见,男孩尤为常见,但不是您所认为的“性早熟”。弗洛依德把从性器官得到快感的时期定在3岁以后的“奥狄浦斯期”,这说明儿童从3岁开始就有一定的性感觉,他们在朦胧中对异性感兴趣。

我特别强调:幼儿期的性教育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今后一生的“性性”(指有关性的一切特征、特点等)。因此,我向您提出以下三点忠告:

第一,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确认”。

说白了,就是让他知道: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男孩应该如何,女孩应该如何,不得含混。也就是要认识到,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角色的期望,以及角色行为的性别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家长到商店去买儿童用品,一定要明确告知售货员,他的孩子是男是女,不要拿错了。作为家长,我们更不要把男孩当女孩养育,或反之,把女孩当男孩养育。这样的后果可能导致以后的“性倒错”等心理疾病。

第二,要防止形成性抑制。

例如,您看到他玩弄他的小鸡鸡,如果采取怒斥“不许动!这东西脏!”“羞死人,不要脸!”来阻止,或用手强制拉开,甚至打孩子的处理方式,会令孩子从小形成一种错误观念:生殖器是脏的,见不得人的,摸不得的,所以凡是与生殖器有关的活动是要抑制的,否则会受到惩罚。这种有害的“性心理”一旦形成,并不断强化,就会产生性抑制。有的人一生都难以改变,女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出现性冷淡、无性高潮等性机能障碍,男孩则可能在成年以后出现阳萎,成为一种严重的性功能障碍。

正确的做法是听其自然、不理不睬。当然,可以用玩玩具、讲故事等手段将其兴趣转移。须知:儿童摆弄性器官属下意识行为,其理由与咂手指头相同。

此外,孩子与异性小朋友结伴玩耍,家长一律采取赞同态度;不要怕孩子见到任何人的裸体,当孩子问到外生殖器名称时,请坦然地用学名应答,如同说眼睛、鼻子等名称一样。

这种对身体的自然态度,对于性的自然态度,都有益于形成一个人健康的性心理,有助于减少青少年时期出现如“窥阴癖”、“易性癖”、“暴阴癖”等这样或那样的性问题。

第三,正确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难能可贵的,对性的好奇当然也不例外,家长应坦然面对,无须回避。而且,还应把它看成是进行性教育的好机会,不能用伪科学去蒙孩子,更不能严厉斥责。

有一个问题,孩子迟早会问你:“我是怎么生出来的?”为此,我们发过一个问卷,收到的答案令我惊愕:大约60%左右的家长说,“你是从妈妈胳肢窝里生出来。”还有的说,“垃圾堆里捡来的。”有位家长最逗,说是,“邮局寄来一个邮包,打开就是你。”邮局给您寄婴儿来了!我的观点是:一定要如实回答,当然是在孩子的理解范围内如实回答,因为他迟早会知道的。

zj09.com小编推荐

孩子喜欢触摸生殖器怎么办?


玩弄生殖器怎么办?

初学走路的孩子在探索身体各个部位时,自然会发现他的生殖器官。由于触摸它可以产生愉快的感觉,所以孩子就会经常触摸它。虽然男孩可能伴随有阴茎勃起,但对于小孩子来说,既不是性,也不是情感发泄,仅仅是一种舒服的感觉,没有理由去批评、担心或者过分紧张。

当孩子触摸生殖器时,可以告诉孩子玩弄这个部位是不好的。

同时注意:①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孩子会阴部清洁(尽早用满裆裤或用尿片),避免感染,男孩注意有无包皮过长、龟头炎症,如有应早就医;②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活动、图画书或玩具上去;③多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和游戏,让孩子有多样化兴趣;④等孩子长大一些教导他有关隐私和羞怯的概念。

经常两腿交叉进行摩擦是病吗?

婴幼儿有时出现摩擦会阴部(外生殖器区域)的习惯动作,这种擦腿动作称为擦腿综合征。多见于周岁后的幼儿,女孩较男孩多见。

发生的原因可能先有局部刺激,多见于会阴部湿疹、炎症、蛲虫病、包皮炎等,因瘙痒而摩擦,逐渐发展成习惯性动作。

该习惯动作大多发生在临睡前、睡醒后或单独玩耍时,小儿躺在床上常表现为两腿伸直、交叉内收,有时伴擦腿动作,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表现为两腿骑跨于凳子或某些硬物体上进行擦腿。

儿童擦腿时,两眼凝视,面部潮红,额部冒汗,双手握拳或抓住东西使劲,女孩外阴充血,分泌物增多和(或)阴唇色素增加,男孩出现此行为时阴茎勃起。发作可因外界因素而停止。

如果儿童智力正常,发作时神智清醒,脑电图正常,可以与癫痫相区分。

防治方法:

①去除原因。儿童平时裤子要宽松,不宜穿得太多,以减少局部刺激,穿满裆裤,避免手接触外生殖器;养成疲劳时即上床睡觉,醒后即起床的习惯;注意外生殖器卫生,检查有无寄生虫病或包茎等。

②心理治疗。当儿童作擦腿动作时,不要粗暴地责骂或惩罚,应轻轻地将两腿分开,转移其注意力;儿童无聊时可陪他一起玩,多作户外活动,如游泳、打球等。

孩子爱摩擦生殖器怎么办?


孩子爱摩擦生殖器怎么办?

有一些的家长来信提及自己的女孩有不时抚摸外阴或阴茎勃起,用力来回摩擦或使劲地压的习惯,一旦大人发觉制止此事,小孩会感到脸红和不好意思,经家长的多方努力,收效都不大,仍时有发生,为此这些家长十分担忧。

对于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往往把性看作是一种坏事,所以当他们发现孩子刚这么小就这么“坏”,自然感到着急了,其实这是小儿手淫的各种表现而已。

手淫泛指自己抚弄外生殖器以获取快感的行为。手淫在婴幼儿时间就可出现,到儿童期已相当普遍。婴儿从几个月就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小手不停地摸来摸去,其中包括生殖器。

抚摸生殖器带来的快感往往比其他部位强,所以他们会给予特别的注意。最初的快感体验可能是无意的,其强度也往往较弱,但反反复复就会得到强化。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就象孩子们摸摸鼻子,揪揪耳朵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是孩子探索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求知欲的一种表现。

婴幼儿期和儿童期的手淫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日后建立正常的性反应很重要,具有积极影响。关键是正常对待和处理,以避免孩子过份沉缅于这种兴趣中。

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养成开朗、大方、合群的性格,多与其他孩子交往,减少孤寂独处的机会;让孩子建立多方面的兴趣,充实其生活和学习内容,可有较好的淡化和转移注意力的作用;一旦碰上这种场面也宜不动声色、故作不知,想法分散和转移孩子的注意。

事后可以轻松的方式与孩子聊聊天,交换感受和看法,讲授浅显易懂的必要的生理知识。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训斥、打骂,那样只会激起强烈的逆反效应,并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消极印象和产生厌恶心理,长大后常常造成性反应和性表现能力的抑制。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生殖器


小朋友对生殖器没有统一、正确的称呼,也会使得有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你家的宝宝知道生殖器的正确称呼吗?

有一次,有个小女孩来“告状”,说班上一个小男孩摸她的“小娃娃”。幼儿园老师李小姐当时以为“小娃娃”是那个小女孩的玩具,所以没往心里去,就跟她说:“没关系的,他喜欢你的小娃娃,你就让他摸一下吧!”

过了几天,小女孩的家长特意来幼儿园跟老师说起这件事,她才恍然大悟:原来“小娃娃”并不是小女孩的玩具。

专家指路:告诉孩子生殖器的正确称呼

南方医科大学幼儿园范文坚园长告诉记者,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性朦胧期,形成一种强烈的性别意识,对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种性别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都会成为他们关注的问题。如果引导不好,可能会使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受到挫折,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性心理健康。据范园长介绍,该园的性教育课题研究中,就专门有一节课叫做“男孩和女孩”。会首先用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告诉孩子男女生殖器的不同,并告诉孩子男女生殖器正确的称呼。然后会重点告诉孩子这个部位,跟自己的眼睛、鼻子一样,都是身体上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好好保护。第一,要注意清洁和卫生;第二,除了医生检查身体和家人帮助洗澡时可以触摸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触摸这个部位。她说,父母一开始就应该用正确的术语告诉孩子称呼他们的生殖器,这样以后就不需要再去纠正错误的信息,而且也可以帮助孩子,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有安逸感。

范园长认为,父母应该平等地对待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果父母对生殖器使用“婉转之词”,除了有可能影响孩子准确地表达生殖器受到伤害甚至性侵害的能力外,还有可能传递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这个部位是与别的部位不同的,是令人觉得不舒服的。甚至会把一种羞耻感或犯罪感引入身体的这个部位。这种感觉,有时甚至会持续到成年,使得孩子在长大以后,仍然很难对自己的身体或者性有舒适自在的感觉。范园长说,还有父母一见孩子摸自己的生殖器,就特别紧张,打孩子的小手,并斥之为“脏”“臭”“羞”……这些会给孩子一种错觉,认为这个部位是羞于启齿的,是一摸就会受罚挨骂的。受到这样的压抑,有的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会更频繁地去触摸那个部位,严重的甚至会变成“露阴癖”。

被忽略了的生殖器卫生


经常到各地讲课,对象有学生或家长或教师。每次讲到男女生殖器卫生时,都要对听课者提出一个问题:“女孩大便后如何擦拭,才能够不将大便污染阴部?男孩是怎样清洗包皮垢的?”后来发现,99.5%的妈妈没有教过自己的女儿正确的擦拭方法,因为妈妈的妈妈就没有教过她,95%的的男孩不知道正确清洗生殖器的方法,因为爸爸的爸爸就没有教过他。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妇女要得妇科病,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女人自己不懂得正确的擦拭方法,所以将大便里的霉菌或其他致病菌带到了阴部,第二是女人们的男人不懂得清洗生殖器,和女人性交时将包皮垢中的细菌带到了女人的阴道中,所以洁尔阴、妇炎洁等大行其道,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今天,如果不懂得生殖器正确的卫生方法,就避免不了遭受生殖器病痛的折磨。

女孩大便后正确的擦拭方法是从前面往后擦拭,不能够从后往前,很多人的习惯是从后往前,因为这样比较方便,但这样就会使生殖器容易被污染。在女孩清洗外阴时,淋浴冲是最好的,如果要用盆浴,就要先洗阴部,后洗肛门处。

男孩生殖器的清洗,应将包皮完全翻起,到龟头顶端,因为龟头顶端处有一个浅沟(冠状沟),这里是最容易积聚尿垢的地方,每天清洗,更有利生殖器的清洁和健康。有包茎(包皮太紧,不能够完全翻起)的孩子,不要强行翻起包皮,如果经常感染,可以考虑做包皮手术。

昨天在一所小学给五年级学生讲课,一个男孩告诉我他的睾丸有一个还没有降下来,我想提醒爸爸妈妈们的是:如果睾丸在8岁以后还没有降下到达阴囊,它的功能就基本不保了,如果一直不降,在腹腔中的睾丸是很容易癌变的,所以,养儿子的爸爸妈妈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呀!

当婴儿抚摸自己的生殖器时……


婴儿们在换尿布期间开始探究他们的生殖器。这通常是在他们大约7~10个月时发生的,比他们发现自己有手指和脚趾稍晚一点。他们体验着他们自己,他们在触摸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时感觉良好。

许多父母告诉过我,当他们看见他们的宝宝触摸自己的生殖器时感到不自在。他们不知道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如果有什么可做的话。他们不晓得孩子是否地手淫,或者孩子是否变得着迷于这些行为。事实上,这种生殖器探究和成人的手淫不是一回事:一般来说它是无目的的,而且它不转向性高潮,它只是孩子对自己身体更多的探究与学习。

让我们来考虑一下你想怎样处理这种情况吧。

首先,问问你自己(和你的伴侣):“当我们的孩子触摸他们的生殖器时,我们想要他们得到什么信息?”

一些父母想给他们的孩子这样一些信息:以这种方式触摸和愉悦自己是不可取的。他们拿开孩子的手,以严厉的语气说“不”,然后继续换他的尿布。我也听说过有些父母掴他们孩子的手,或把冰放在他们儿子的阴茎上,这样的行为已经超出了给孩子手淫的负面信息的范围,它会给孩子灌输一种耻辱感。

有些父母则对这样的行为选择沉默:他们什么也不说,只是挪开小孩的手,继续换尿布。

也有一些父母想让他们的婴儿对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到相同程度的喜欢。他们给孩子留出很多不用尿布的时间,允许他们进行这样的生殖器探究。

哪一种做法令你感到自在?

重要的是,当你考虑你要怎样处理这些情况时要弄明白几个事实:当孩子开始发现他们的身体时,对他们来说触摸和发现他们的生殖器就像触摸和发现他们的手指、脚趾和肚子一样自然;要懂得婴儿触摸生殖器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手淫”,他们只是在简单的学习触摸自己身体的所有部位时感觉都很好;还要知道,没有任何研究把婴儿的这种生殖器探究和以后孩童和成人时期的“手淫”或其他性行为联系起来。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更多地谈当蹒跚学步儿童和学龄前儿童的这些行为变得更有目的性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行为。

我们在自己家里怎样做?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对他们自己身体的所有部位都感觉良好,但是我们对于换尿布时留给他们较多的生殖器探索时间会感到不自在。我们走在一个中间地带,说一些像“是的,摸你的全身感觉很好。”然后还继续换尿布。

有些父母对他们的儿子换尿布时有勃起也感到不自在。首先有这样一些事实:男婴们每90分钟左右勃起一次,他们的勃起不是对性刺激的回应,它们是对触摸、摩擦和撒尿需要的自然反应。了解这些你就不会去做任何可能引起勃起的事情,并且感到安慰的是,你不需要去做任何事情回应它。

当我们为孩子换尿布时,不要给他们有清除身体废物的负面感觉。

当你换尿布时,做鬼脸或厌恶的表情或许会给你的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就是他们身体上有些东西是不对劲的。试着说“换个干净的尿布不是更好吗?”而不要说“喔,那尿布真不好闻。”你的平静和自然的态度会帮助他们了解每一个人都要大小便,它们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总想玩,作业马虎怎么办


妈妈刚回家就看见圆圆又在玩积木了。妈妈马上不高兴了,走过去问道:“作业写完了么?怎么光知道玩?”

圆圆拉下小脸不高兴地说:“语文已经写完了,数学只有一点点,玩一会儿再写吧?”妈妈严厉地说:“不行,马上去写作业!不做完作业别想玩!”圆圆差点就要哭出来,但还是转身进屋里做作业了。

一会儿,圆圆出来说,作业做完了。妈妈拿过来一看,错误连连,很简单的题目都算错了。妈妈恼火起来,要求圆圆重新做。可是圆圆越做错误越多。

整个晚上,妈妈和圆圆都不高兴。妈妈想:圆圆怎么变得这么马虎,数学可是圆圆最喜欢的科目啊!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人们都不愿意别人来打扰,无论是谁,无论要做的另一件事比现在的事情重要多少倍。孩子思维的面原本就窄一些,他们不喜欢自己像一个陀螺一样被家长赶着做事情。当孩子玩得不亦乐乎时,妈妈却来“扫兴”,孩子当然会有抵触情绪。即使被强迫去做作业时,孩子或许还在想:如果我的房子建得再高一点,我的小兔子就能住进去了。此时孩子想的还是玩,一定不会认真去思考数学题,就会马虎出错。

仔细想想,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都要受到很多的约束,即使是课间十分钟也有很多的规矩,如上厕所要排队,不许在楼道跑跳,不许去操场打闹,不许玩双杠,不许……一天都在约束中度过,还要集中注意力听课,努力地记住,努力地拼写、做题……孩子回家后就想放松,神经不自觉地就会松弛下来。此时要求他马上学习,他无法集中精力。所以,当孩子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家长要给孩子一段时间,让孩子放松一下然后再学习,马虎的现象就会减少。

请妈妈注意

强制孩子去学习,会让孩子情绪变坏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却曲解了分数的实际含义。只重学习的形式而轻其内容,看到孩子捧起书来就眉头舒展,看到孩子轻松片刻就眉头紧蹙,把孩子当成了“学习”的机器。有的家长在课余时间让孩子大量上补习班,不管孩子是否能够真正从中受益。沉重的学习压力使孩子越来越焦虑,做作业就烦躁,参加考试就紧张,变得恐惧、易怒、心浮气躁,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该马虎的地方都马虎,误看、误写、误听,连感觉都是错误的。

孩子因为受管制太多而产生逆反心理

首先,我们看看孩子上学前的心理状况。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主要任务就是玩,在玩中学习。幼儿园的教学大纲要求课程必须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没有硬性的学习任务,即使有一些文化课的学习,也是随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而定,一般也没有什么家庭作业。孩子回家后就是玩好、吃好、休息好,在院子里和小朋友玩,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或者拉出心爱的玩具箱玩耍,日子过得轻松而愉快。

上学后,孩子的硬性任务马上就来了,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严格管理孩子,回家后吃饭、做作业、弹琴、学英语……一天的任务安排得满满的,孩子几乎没有玩的时间。幼儿园的生活和上学后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很多孩子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适应过来,于是,任性的孩子明目张胆地和家长对着干,胆小的孩子悄悄地磨洋工,敏感的孩子只好忍耐,乖巧的孩子努力讨好家长让妈妈对自己好点……在不能得到放松的情况下,孩子只好用各种方式应付差事,马马虎虎也就成为孩子逃避学习的招数之一。

育儿关键期一岁到一岁半左右


一岁以后是宝宝学习自己走路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自我解放和建立自信的关键阶段,就像一场独立运动拉开了序幕。宝宝对世界的好奇是他进步的动力,喜欢东奔西走是他前进的基础,不愿安静的坐下来是他能量的挥发,不再“惟命是从”是他发展的结果。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喜欢参与生活事务又善于和乐于模仿的特点,凡是宝宝自己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事,就让他自己尝试尝试;凡是孩子能够配合家长完成的活动,就请他帮忙,让宝宝快乐的执行家长的指令。

一岁到一岁半的宝宝是展现活力和不知疲倦的宝宝,他会动来动去忙个不停难得坐下来安静一会儿,他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但又转瞬即变,他的脾气似乎大了很多,稍不如意就会哭哭嚷嚷甚至就地翻滚……,面对孩子有时候真会让家长感到束手无策。

孩子这时似乎什么都能听个大致明白,夸奖他就高兴,听到批评的“坏话”就不乐意,同时宝宝也学会了更多的表达方法,尽管词语还不够丰富但已经能轻而易举的向大人表白自己的要求,令很多家长觉得跟宝宝交流比以前容易了。另一方面,家长也时常感到要求宝宝似乎比以前难了,因为他有了很多自己的主意和想法,开始变得我行我素了。买来的玩具宝宝不去欣赏,偏偏对电器遥控器和手机电话感兴趣,甚至什么危险动什么,什么贵重摔什么,家长使尽恩威并施的手段全然无效,宝宝俨然一个坚定的战士。

尽管忙于应付疲劳不堪,但我们凭着一颗慈祥的爱心是断然不能发牢骚的,不明原因的家长埋头于每天的劳作,使尽浑身解数引诱宝宝吃饭,追着宝宝的屁股清理大小便,跟在宝宝身后时刻准备着“救险”,威逼利诱的要求宝宝游戏,心里却难免会想“这辛勤的日子什么时候才算一站呢?”。

懂得孩子的家长知道,一场独立运动已经拉开了序幕,宝宝对世界的好奇是他进步的动力,宝宝喜欢东奔西走是他前进的基础,不愿安静的坐下来是他能量的挥发,不再“惟命是从”是他发展的结果。于是家长明白给孩子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是多么重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又是多么的必要,家长静心观察宝宝,用心学习新的育儿技巧,精心安排适宜的环境,带宝宝参加集体活动,并在心理上为直面接下来的造反斗争加紧准备。

在宝宝迈向独立的这一个关键时期,核心育儿任务是“家长有办法让宝宝执行自己的指令”。面对亲子交流的难题,最好的办法只能是积极的顺应,在打理好环境安全的前提下,一方面给宝宝自由闯荡的机会,一方面对宝宝进行适度的引导,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孩子喜欢参与生活事务又善于和乐于模仿的特点,让宝宝快乐的执行家长的指令。家长要千方百计的保证指令能够被宝宝快乐的接收而不是“逆来顺受”,同时要控制指令的数量防止滥用。

一岁以后是宝宝学习自己走路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自我解放和建立自信的关键阶段。自如的在世上行走,自主的满足强烈的好奇,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首先是一种充满诱惑的挑战,他努力了、战胜了、成功了,就完成了一次惊人的心理跨越。相反,如果孩子妥协了、受挫了、退缩了,就可能蒙受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

多数家长自然而然的反应是保护,谁都不想在安全问题上丢分,因为谁都承担不起“闪失”的责任。保护的难题在于把握尺度,如果怕孩子摔伤就始终拉着他,怕孩子玩儿危险的物件就哪儿都不让动,这类做法就好比因噎废食一般,安全的代价不仅是埋葬了智慧的潜能,更可怕的是可能窒息心灵自信的火花。

这个阶段最让人担心的是宝宝的安全,因为他还不懂得危险的含义,我们又很难同他讲清道理,于是需要多留心,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形象示范等办法让他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有些东西是不能碰的。宝宝的某些强烈表现虽然令人难以接受,比如摔东西、拉翻抽屉、咬人、抠眼睛、揪头发等等,但其冲动背后的本性要求却均属合理,对待这些行为只能事先预防而不能事后惩罚,最重要是防止不恰当的反应变成激励宝宝的信号。

洪水来了堵是堵不住的,必须进行泻洪引导,家长首先要坚持保护孩子学习探索的兴趣,同时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宝宝在游戏中增长本领。让宝宝学走路不仅仅是会迈步,家长不能做宝宝的拐棍而需要放开手,开始的时候可以借助安全的小凳、高度适中的推车或者大大的龙球、光滑的抓握棒给孩子一些间接的帮助,逐渐让宝宝尝试独自行走。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宝宝的步态,脚尖着地或者左右交叉的剪刀样步态往往提示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需要请医生检查判断。宝宝走好了还需要提高平衡的能力,创造机会引导他走直线、走曲线、走坡路和绕过障碍,还要学习转弯和停止。

学走路摔几跤是难免的事情,没有摔跤的体验算不上成功,家长不能一味地搀扶宝宝,而应该着力消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孩子摔跟头是难得的挫折教育,不仅能够锻炼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对意志和自立精神的培养也益处颇多。看到孩子摔倒家长不免心疼,其实宝宝并没那么疼,最大的冲击是会吓一大跳,他常常抬头观察家长的反应,如果我们脸上写满焦虑和惊恐,宝宝就会感到委屈难当,假如我们轻松的鼓励他站起来,孩子则明白这点事没什么大不了。

鼓励宝宝搭摆积木、握笔划一划画一画、准确放手装嵌玩具和盖瓶盖儿等都是提高手眼协调能力的好游戏,关键是孩子能否坐得住。试一试不成功立刻放弃了,看看你的示范没把握马上走开了,这样的负面习惯会影响宝宝学习能力的发展。帮助宝宝学着控制自己专心地作一些细致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家长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找到宝宝感兴趣的操作性游戏活动,给他帮忙,请他帮忙,平等的相互配合一起玩儿。

频繁变换玩具是个得不偿失的办法,表面上把孩子留住了,实际上可能会把孩子弄得散漫了,因为对任何事物的学习都需要反复的实验和探索,浅尝辄止是学习习惯的大敌。吃饭的时候给宝宝玩具也是败笔,尽管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把吃饭当作游戏,但吃饭时只能做吃饭的游戏,挑选食物,动手抓捏,摆弄盘碗,这样的活动都有助于激发宝宝进食的乐趣,我们能做的是让宝宝上桌跟大人一起吃饭,教他练习自己用勺,并用家长良好的表现和进食的示范诱导宝宝主动模仿,等他主动要求大人帮忙的时候再伸把手也不迟。孩子坐累了想下地转转放松一下也是正常的表现,不仅限制不了也不应该,家长需要练就的本领是招呼和吸引宝宝重新回到饭桌上来,在限定的时间内填饱肚子。

凡是宝宝自己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事,就让他自己尝试尝试,比如自己拿勺吃饭,自己擦手擦嘴等。凡是孩子能够配合家长完成的活动,就请他帮忙,比如帮助爸爸找拖鞋、帮助爷爷拿报纸、配合妈妈穿衣服等。但宝宝自己有了具体的要求还是喜欢召唤家长伺候,只是这时候话还说不好,说不好还要急,急了还要耍赖,如果我们总是简单的满足他,不仅容易养成依赖和任性的坏习惯,还可能限制言语的发展。

这个时期是语言的集中储备期,也是言语爆发的前期,家长平时应该多向宝宝提问题,问问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家长只管适当提问就行了,而不必期望孩子一定能够回答,只需要在宝宝注意时把正确的答案用规范的词句告诉他,这样不仅能帮助宝宝学习词汇,还有助于培养探究和思索的好习惯。当孩子有明确的要求时,可以正八经儿地打打岔,等待宝宝努力说出来,一旦说对了就要立刻满足,说不出就在满足的同时讲给他听,这也是很好的语言储备方法。关键是打岔的时候不能露出破绽,这个时期的宝宝非常机敏,如果家长的招数被孩子识破那就被动了,再有就是别等把宝宝真惹急了再哄他,因为宝宝真急了就什么都听不进去了。

尽管宝宝喜欢自主活动,但他还特别需要家长的陪伴,自己一个人玩儿的时候,还非得家长在一旁观看,如果家长长时间离开,他会感到焦虑和恐惧,会感到做什么都不安全。说起来,其实这个阶段家长能把心放宽,对宝宝再攀高峰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