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中的爱到底是什么?。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更快的适应开学的生活,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孩子眼中的爱到底是什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儿子两岁多的时候,一天,我和家人正在看一部美国电影,画面出现了男女主角接吻的镜头,这个镜头延续了较长的时间,儿子在旁边玩耍,突然他指着这个画面问到:“妈妈,他们在干什么?”我一下楞住了,回答不出儿子的问题,这时,坐在我旁边的父亲回答到:“让你亲个够!”儿子似乎听懂了,因为他那个时候最喜欢听李文华和尹相杰唱的“妹妹坐船头”这首歌,歌词里有一句“让你亲个够!”已被儿子记熟了。

父亲的坦然态度和机智的回答让我开始思考,当传媒中有爱情和性的描写时应该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看到一些朋友对电视中出现男女接吻拥抱,就换台,不让孩子看,到后来孩子一旦看到这样的画面,大叫一声“少儿不宜”,用手蒙着眼睛,却留个指缝往外看,这样的结果导致父母失去和孩子谈“性”的机会,也教会孩子做假。我不想这样做,所以,我一直对儿子采取开放政策,我们一起欣赏。

儿子10岁以后,常常喜欢和我一起欣赏一些中外佳片,特别是央视六台的“佳片有约”栏目是我们周末一起欣赏佳片的时光。每当有一些描写男女激情的画面时,我会主动的和他进行交流,告诉他:当成年的男人和女人之间产生了爱情,他们就需要通过身体的接触来表达这种情感,比如他们会接吻、拥抱等等,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很幸福。儿子也很自然地和我交流。

当电视里出现这类画面时,我都注意观察他的反应,他表现得很平静。我不愿意我的儿子在和我一起欣赏奥斯卡获奖影片时,突然装模作样地用手蒙住眼睛,大叫一声:“少儿不宜”,眼睛却从指缝间偷偷地往外看。

我只想让孩子明白:人类有爱情,相爱的男女之间有肌肤之亲,这种情感的交流能够给相爱的人带来幸福的感觉,这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幼儿园到底该教孩子什么?


幼儿园到底该教孩子什么?或许,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问这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当中最主要的东西?”

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答道:“幼儿园。”

“在幼儿园您学到了什么?”

学者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专家观点

多关注孩子情感和习惯培养

“过早教给幼儿知识,如同一把剪刀,将孩子想像的翅膀剪掉,使他们由天鹅变成了家鸭失去了天空,得到了池塘。”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曲虹打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她说,幼儿教育是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孩子将来要为此付出很高的成本。

幼教专家孙毅表示,童真童趣和玩耍游戏是幼儿的权利,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就是玩,幼儿园教育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致力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等,使其能一生持续地学习,有质量地生活。

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学什么?


据记者走访100多所幼儿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广州市几乎所有口碑良好的幼儿园,也就是国家认可的一级一等园都不将识字、算术当做教学重点,而将孩子情绪、情感、习惯、行为的培养看得更为重要。一些规模小、起点低的幼儿园则恰恰相反,他们招生时往往承诺,在幼儿园教会孩子识多少多少字、学会多少多少以内加减法。

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冯夏婷在谈到这个现象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幼儿阶段,情绪、情感、习惯、行为的培养肯定比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而有些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甚至孩子两三岁时就开始读拼音、认汉字,显然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

那么,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学什么?

一次游戏活动的启示

娃娃快乐玩游戏

展示活动是游戏“冲过地雷区”,孩子们要小心翼翼通过布满彩色纸球“地雷”的小路,一旁新生家长关注着孩子和老师的一举一动。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先跑步热身。然后老师在地上画了一连串大小不一,疏密相间的圆圈,然后让孩子们脚踩圆圈行走。过后,开始真正的“冲过地雷区”比赛。过程中,老师不断进行指导和增加难度。游戏后,老师安排孩子们清扫“战场”,把不同颜色的纸球“地雷”分类放好。

游戏中能学什么

30多分钟的游戏结束,老师向家长解读这个游戏活动不同环节对孩子的培养:热身和基础训练是培养良好运动习惯;比赛,是培养竞争意识和对游戏积极的态度,以及投入程度;游戏过程中,会学到跑跳等动作,以及身体控制、注意力等方面的发展。还有训练孩子勤于思考,智力上的发展;结束的整理工作,是训练良好行为习惯,还有学习分类、颜色等方面作用。

一席解读后,家长若有所思:原来,这么简单的游戏活动,蕴涵了这么多的教育内容。沙面小学实验幼儿园园长林远明说,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教授孩子们数学、识字等知识,而是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家长要懂得孩子以及幼儿园教学特色,才能明白幼儿园里孩子能学到什么。

解读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对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涉及体智德美方方面面。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目前,幼儿园的教学包括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是根据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内容而定的。对于家长来说,我们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哪些地方?可以从以下方面做些思考——

1.学会生活生存

学会生存就是让孩子掌握独立生活能力、安全常识,以及各种动作要领。比如中班的小朋友要学会的生活能力有:会穿脱、折叠衣服,折叠被褥,会系鞋带,会用筷子,会分发整理餐具,收拾桌子,会刷牙,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2.学会学习能力

幼儿能自己探索、发现周围的事物进行学习,对周围事物感兴趣,那么对他今后的学习十分有益。而幼儿园各个领域开展的教学活动,都注重儿童能力的开发。比如科学领域的能力有感觉、观察能力,概括分类、数量、形状、时空等数学概念……幼儿园重视幼儿亲自参与活动,通过不断体验、经历,学习知识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以及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开发。

3.学会良好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包括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社会规则。因此幼儿园的活动里都包含了怎样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品德行为方式和对情感、情绪的把握、与朋友友好相处等的内容。

插班到底对孩子是利还是弊


宝宝入园大事真是让爸妈“牵肠挂肚”!不少爸妈绞尽脑汁用尽多少方法,为的就是让宝宝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经过前人的经验提醒与实际状况的考虑,有些爸妈选择以插班方式入园,主要就是希望避开9月开学时集体痛哭的凄凉场面;运气好的老师还会因为插班宝宝是新生,而多投以一些关注的精力与眼光。

为此,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爸妈对于宝宝插班基本上分成3派:希望插班、不希望插班和不知道哪种更合适;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内、外在环境许可,希望宝宝插班入园的爸妈占多数,但同样也有高达1/3以上的爸妈仍然犹豫于插班与不插班之间。

入园小调查:如果有机会插班,你会希望宝宝插班入园吗?

希望插班35%

不希望插班34%

不知道哪种更合适31%

“希望宝宝插班”派的爸妈认为插班更利于宝宝快速适应,已经成功插班入园的妈妈们更是赞成插班做法,他们认为自己当初为宝宝选择插班是正确的,因为宝宝在入园后适应良好,而且更可以根据宝宝实际状况较自由地选择入园时间,底气更足;“不希望插班”派的爸妈则认为让宝宝和大家一起入园,起点相同,才更有利于宝宝自信心建立。另外,还有很大部分的爸妈不知道哪种更合适,对于让不让宝宝插班举棋不定。

可见,插班不插班已经变成未入园的爸妈选择宝宝入园时机的重要问题,在这里,我们将从爸妈、幼儿园老师、园长等三个面向,为爸妈们详细解析他们对插班的态度,希望解答您的疑惑、能帮你坚定立场。

反方观点:世上无完事,对于插班持反对意见的不在少数呢,且来看看他们的担心。

上海市小番茄妈妈:宝宝容易被孤立

小番茄是九月入园的,当时年纪并没有达到幼儿园招生要求的两周岁半。我也考虑过是否等满两周岁半时插班,细想之后打消了念头。我觉得,插班的宝宝容易被孤立。大家同时入园,互不相识,起点是一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就会自动分出亲疏,后加入的宝宝要想融入这些基本稳固的小团体就比较困难。如果宝宝被孤立,就会产生自卑,从而造成许多其他心理方面的隐患哦。

关于入园初的哭闹,宝宝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哭上几天。小番茄回来时曾颇为自豪地告诉我:“大家都哭的。”我想,如果是插班,唯有他一个人哭,会不会觉得很没面子呢?

其实最重要的是,与所有的新生宝宝一起入园,当爸妈的可以比较出自己的宝宝适应能力如何。如果插班就不能比较了,爸妈会搞不清楚是幼儿园老师的问题还是宝宝自己的问题。

常州市戚墅堰区中心幼儿园教师陈玉丹:难控制教学进度

很多爸妈可能不了解,幼教也有大纲,也讲究进度,插班宝宝的起步与正常入学的宝宝不一样,老师上课有难度。或许爸妈认为,给托班的宝宝上课没什么具体意义,3岁前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幼儿园自然不会忽视。爸妈择园时都把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当作一个重要指标,老师们自然是要把理念落到实处呀。

总有宝宝插班,老师势必要分心去照顾尚在适应期的插班生。一来影响正常的教学质量,二来也对非插班的宝宝不公平。

从小就搞特殊化不利于宝宝身心健康。每个爸妈都希望老师能特别照顾自己的宝宝,如果老师对每个宝宝都特别照顾就等于都不特别。一个有爱心的幼儿教师会全心全意地爱她的每个学生,与插不插班没有关系。

上海上南三村幼儿园园长谢艳华:不便于管理

我们幼儿园不提倡插班,原则上也不接受插班生,理由很简单――不便于管理。每月甚至每天都有新生入园,会增加行政管理上的难度,也会给带班老师增加工作量。

宝宝入园都有个适应过程,哭闹是最常见的一种反抗行为。这种行为持续的时间并不会太长,通常十来天老师们就能安抚他们,重新建立他们的安全感。宝宝们不再哭,以后的日子就可以一切正常。每学期的最初几周是非常辛苦,这也是周期性的,幼儿园已经将这完全纳入计划了。我们已经为了让宝宝少哭乃至不哭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其间的成效相信爸妈们会看到。

正方观点:支持让宝宝插班入园理由多多,让我们逐条来看吧!

上海市之隽妈妈::更利于宝宝适应

女儿入托是插班,转到幼儿园是正常入园,两种方式比较下来,我觉得还是插班比较好。宝宝入托的时候几乎没有哭过,老师比较照顾新生,很快就适应了。在托儿所的那段时光,之隽过得很快乐,有自己的朋友,同老师关系也融洽。

我将成功入园归功于宝宝的适应能力较强,于是,九月开学时,我就自作主张地把宝宝转到家附近的幼儿园里。没想到,这个适应期竟然拖了一个多月。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之隽在托儿所里已经熟识的朋友都不见了;大部分原因是被那个集体痛哭的恐怖场面吓坏了,直嚷着要回原先的托儿所去。

入托时,老师登门家访了一次,详细地询问宝宝生活习惯、叫便叫尿的情况等等。入园时,幼儿园也曾提到开学前会安排家访,却没办法落实。幼儿园给出的理由是新生太多,挨家挨户地走访来不及了,开学后再议。说实话,作为妈妈,我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

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入园我会让女儿再插一次班。

上海市吴园长:为爸妈解决实际困难

我认为插班的兴起主要是市场需求。现在的爸妈工作都很忙,也比较注重早期教育,唯恐宝宝给老人带着会太娇惯,希望能早点送入幼儿园。一般幼儿园都有招收年龄下限,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园方已经将原先的三周岁下调到了现在的两周岁半,甚至两周岁。很多心急的爸妈到了年龄就想让宝宝入园,不愿意等到招生的时日。

另外,爸妈工作上的调动、家里保姆变动等原因,造成宝宝突然没人带,也需要幼儿园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上海市陈老师:利于分隔哭闹的宝宝

每年新生入园的最初一周,对老师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不论你带多大的宝宝,面对的就是一片哭的海洋。事前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还是会有宝宝因为分离焦虑而大哭。看着一个个小人儿哭得那么凄惨,我们也挺心疼的,几天下来小脸上都被眼泪鼻涕弄皴啦。

如果是年纪最小的托班,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有些表词达意都成问题,老师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需要时间,经常一个没留神就尿湿裤子了。生活老师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带班老师也非常辛苦,依然可能顾了这个忽略了那个。毕竟幼儿园是集体生活,三四个老师要照管20多个宝宝,哪比得上家里都是几大行星围着太阳转?

插班的宝宝就比较好安排,如果哭闹我们可以把他与其他宝宝分隔开,既方便安抚又不会相互影响情绪。班里的老生还会起到正面的表率作用,大些的宝宝还会去帮新来乍到的擦眼泪呢。把集中入园的宝宝分散到各个时段,每周加入3~5个新生,我们工作起来节奏就十分平稳,对付个别几个哭娃总比应对20多个一起痛哭的宝宝要容易得多。

孩子心理脆弱到底是谁的错?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孩子心理脆弱到底是谁的错?,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都反映孩子们说不得,稍微重一点的话都不敢说。因为老师批评而自杀的孩子时有出现,是什么让孩子们变的如此的脆弱和极端呢?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过于溺爱孩子,造成了孩子对社会的不适应所造成的。

专家指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生怕委屈了孩子,在很多事情上都小心翼翼。孩子能做的事不让做,孩子能参加的活动不让参加,长此以往,孩子好奇、好玩、敢于冒险的天性慢慢被泯灭,养成了胆小的习惯和懦弱的个性。随着如今家庭生活环境越来越优越,孩子养成了养尊处优、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轻而易举的侥幸思想。一旦在某件事情上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很失落。

避免孩子心理脆弱的方法:第一,改变家教观念,提升家长素质家长给孩子的不应只是优越的生活条件,更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自立自强,如何培养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孩子拥有的特长,必须从孩子的实际和兴趣出发,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在广博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第二,及时疏导,正确应对挫折当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采取“无视”态度,而应帮助孩子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战胜挫折。同时还应让孩子认识到挫折本身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挫折。

第三,有意设置障碍,培养抗挫能力家长平时应有意识为孩子创设挫折情境,让他获得应对挫折的适应能力。但要注意,障碍设置难度要适中,否则屡次失败,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要经历了挫折才能真正的长大,更加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父母是子女的避风港,在孩子受到挫折时可以安慰和鼓励他们,但毕竟我们不能陪着孩子走完他们的人生,所以需要他们自己学会在风雨中独行。

3-6岁到底应该“教”什么?


不少家长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会有各种焦虑,担心孩子会哭、会不睡觉、不吃饭。很多家长迷惑,孩子到底在孩子园里“学”什么,什么才是合理的期望。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有个教育部编制的、很权威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按照孩子学习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指导着孩子在幼儿园的教学与生活。

研读《指南》,我们既可以知道幼儿园在“教”什么,也完全可以从中学习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从而遵循科学规律,不揠苗助长。

1.何为健康的体态?

3~4岁,应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4~5岁,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

5~6岁,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

特别提醒:

保证每天睡眠11~12小时;午睡应达到2小时左右,时间可以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椅子的高度以写画时双脚能自然着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状为宜;桌子的高度以写画时身体能坐直,不驼背、不耸肩为宜;床不宜过软。

2.何为情绪的安定愉快?

3~4岁: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不高兴时能听从成人的哄劝,较快地平静下来。

4~5岁: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需要不能满足时能够接受解释,不乱发脾气;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

5~6岁: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消极情绪的原因,能努力化解;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较快地转换情绪和注意。

特别提醒:

和孩子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孩子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

允许孩子表达自己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孩子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冷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

3.要达到什么样的适应能力?

3~4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

4~5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半小时左右,能较快适应人际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如换了新老师能较快适应;

5~6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不少于半小时,能较快融入新的人际关系环境。如换了新的孩子园或班能较快适应。

特别提醒:

每天为孩子安排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活动,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经常玩拉手转圈、秋千、转椅等游戏活动,促进其平衡器官机能的发展。

经常带孩子参加亲戚朋友聚会等,支持他与不同群体的小朋友游戏等,使孩子较快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4.要达到什么样的生活自理能力?

3~4岁,在提醒下,饭前便后能洗手;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4~5岁,饭前便后能主动洗手,方法正确;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钮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5~6岁,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特别提醒:

不论孩子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

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5.应具备什么样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3~4岁,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的名字、家庭地址、家长的名字或电话号码。

4~5岁,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单独活动;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能遵守安全规则;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

5~6岁,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运动时能避免给他人造成危险;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

特别提醒:

帮助孩子了解周围环境中不安全的事物,如不动热水壶,不玩火柴或打火机,不摸电源插座,不攀爬窗户或阳台等。帮助孩子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紧急出口等。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等求救电话。

6.应该掌握哪些文明的语言习惯?

3~4岁,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4~5岁,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

5~6岁,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如在别人悲伤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示安慰。

特别提醒:

孩子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孩子,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

结合情景提醒孩子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如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等。

7.要达到什么样的人际交往能力?

3~4岁,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喜欢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4~5岁,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

5~6岁,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特别提醒: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孩子与他人接触、交谈。

鼓励孩子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也欢迎他带同伴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8.应具备哪些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3~4岁,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4~5岁,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自己感到满意;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喜欢依赖别人;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

5~6岁,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

特别提醒:

多给予肯定和表扬,表扬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具体。

不要拿孩子的不足与其他孩子的优点作简单比较。

与孩子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即使他们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听,接受他们的合理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让他们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

鼓励孩子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们感受经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感。

9.怎样学会关心尊重他人?

3~4岁,长辈讲话时能认真听,并能听从长辈的要求;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

4~5岁,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5~6岁,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

特别提醒:

给孩子讲讲父母抚育他成长的经历,让孩子理解和体会父母养育他的辛苦。

利用购物、看病等机会,帮助孩子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体会这些机构给大家提供的便利和服务,懂得尊重他们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帮助孩子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

10.应怎样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4岁,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

4~5岁,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知道说谎是不对的;知道接受了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5~6岁,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爱护公物,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护;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特别提醒:

经常和孩子玩带有规则的游戏,遵守共同约定的游戏规则。

利用实际生活情景和图书故事,向孩子介绍一些必要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

发现孩子说谎时,要反思是否是因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造成的。经常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并及时给予表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负责的态度。

入园咨询,到底要问些什么?


入园咨询不仅是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最重要一环,也是幼儿园观察家长的时机。有的妈妈就不知该问什么好,直接跟老师说:“你看有什么想给我介绍的你就随便说说吧!”而有的妈妈是问题太多、太碎、太杂,东问一句西问一句完全没有重点。

这两种情况既不利于家长了解幼儿园情况,还会让老师对家长的印象不是那么好(在一些名额比较紧俏的幼儿园,老师对家长的印象分直接关系到你能不能帮孩子拿到这个入园名额哦)。

所以说面对面向老师咨询的时候,你一定要抓住重点,利用有限的时间去问下面这几个最关键、最有价值的问题:

一问:幼儿园的教育和经营管理理念是什么?

二问: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有哪些,评价标准是什么?

三问:幼儿园的师资来源有哪些,师生比例是多少?

四问:幼儿园的班级人数定额是多少?

五问:幼儿园的家园联系和沟通方式是什么?

关于幼儿园师资方面的各种问题也要细问:

一问:幼儿园的老师组成是怎样的?

二问:他们是什么样的学历水平?

三问:是否经过了幼教或者相关专业的学习?

四问:有没有取得幼教行业的从业资格?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够要求亲眼看一下能够证明老师从业资格的书面文件,比如毕业证复印件、教师资格证书之类。

当然,还有一个专为“懒妈妈”准备的办法,你可以带一个懂教育的朋友和你一起去幼儿园考察,这样你就可以只管带着耳朵听就可以了,问完了之后再听听这位专业的朋友帮你分析判别一下就好了。

孩子,到底应该穷养还是富养


来自最新的一项调查数据,如今在上海把一个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养到6岁需要17万元,与上世纪90年代将一个孩子抚养到6岁需要12.2万元相比,上升了4.8万元。“可怜天下父母心。”过去家长们总说:“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而今,中国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也越来越丰富了。但是优越的物质条件,似乎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羁绊,他们追求名牌,他们不珍惜金钱,他们不懂得节俭。于是,年轻的父母又开始反思,究竟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到底是该穷养还是该富养孩子?在哪些方面可以富养?哪些方面应该穷养?

Anna是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在穷养还是富养的观点上,她一直坚持物质和精神给予的配比为3:7。物质的给予只要保证安全第一、舒适第二、拒绝奢侈即可。比如,奶粉一定是从质检最为严格的国外购买以保证摄入安全;衣服或日常用品不要求名牌,但一定要舒适;一些额外的儿童奢侈品则是被她绝对的拒之门外的。在精神的给予上,Anna就明显大方的多,周末一有空就带孩子去近郊玩,因为孩子还小,她认为长途跋涉的旅游还没有到时间,近郊的体验式活动,比如采草莓、农家乐或是一些家庭亲子活动,她一直都很踊跃。另外,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Anna就为儿子报名上金宝贝的早教班,无论刮风下雨,都坚持每周带孩子去2次,从陪着儿子学爬、学走路,到现在,儿子可以独立一个人上ART3的课程,Anna乐于记录下儿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变化。她认为这些课程可以丰富孩子的体验,也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其他人,比起一天到晚在家面对着父母和老人,必定是专业的早教机构能给予更多精神培养。3年半的早教岁月中,Anna真真切切的看到儿子的快乐。最近在上金宝贝的艺术课程中,儿子还表现出了出乎Anna意料之外的创造能力。Anna表示,等到儿子上学后,如果他愿意,Anna愿意为他继续提供艺术学习的空间。虽然精神的富养要求Anna付出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是因为很多部分是从物质给予上省下的,Anna觉得还未造成很大的负担。而儿子在她的熏陶下,似乎也没有虚荣、攀比的情况出现,反倒很是享受Anna为他创造的精神世界。

专家认为,富养还是穷养,关键是要看家长如何理解这个“富”字,如果仅仅指物质上的富有,高端家庭很容易达到这一条件。如果你有能力给予宝宝优越的物质条件,那也有必要告诉宝宝,这是父母通过辛苦的劳动换来的,要让他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让他了解因为他有比别人优越的物质基础,从而更有条件锻炼和培养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物质条件就算没有别人优越,那也要让孩子懂得艰苦和节俭是一种好品行,物质生活没必要和别人攀比,经历更多磨难的人会更懂得珍惜生活。真正该给予富养的关键并不在于物质上,而是精神的富足。比如从小为孩子准备适合他年龄的书籍、或是定时播放儿童歌曲,甚至是带孩子去游历大好河山,增长阅历,亦或是带孩子参加能丰富体验的专业早教机构,这些精神层面的满足可以在可行的经济基础上量力而行。无论穷养富养,关键还是在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父母也要善于孩子的投资问题,才能照顾到生理、知识、心理、情感等方方面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