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我说话了呢?”现在不少家长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大多数的孩子成长到某一个阶段,会喜欢和同学在一起,而对父母的说教感到不耐烦,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同龄的孩子说的话简单易懂,不会讲些大道理;而老师、父母总是喜欢说些指责他们的话,所以无形的压力一天比一天重,以后也就敬而远之了!

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不是一件难事。试着用他们能懂的简单道理,教他们明辨是非就对了。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想法,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

一般家长工作都非常忙,而查阅这方面的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那么,下面几个要领也许有帮助,不妨一试!

(一)以委婉的方式取得认同:孩子回来,如果有异于平时的举动,这时,父母可以间接方式询问,让孩子说出心事。倘若孩子不肯说,不妨写便条、书信婉转了解,避免正面冲突、动不动就责备孩子,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把情况告诉你。等了解情况后,父母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可以引述过去的经验,或对他说:“我了解你的心情,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时我是这么解决的……”这样才能让孩子认同你的看法、想法。

(二)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接纳孩子:孩子有时会和父母商量,希望父母同意让他参加某些活动,这是父母要放下架子,和孩子站在对等的立场,为他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以强制的手段,或断然拒绝,毫不考虑她的感受。不要想当然地命令他怎么做。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你接纳他的看法和想法。

(三)让孩子明确地知道你的想法:看到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或听到孩子说错了一句话,父母通常会生气地斥责。但是,这样的效果反而不好,会引来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倘若你改变了口气,对孩子说:“听着,只要给我三分钟就可以了。”“我只说一分钟,好吗?”撤除他的防卫线,然后告诉他:“如果你可以不要……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刚刚讲的那句话……你不会让我失望,对不对?”尊重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同等的地位,孩子会感觉到他被期待、被尊重,也会下定决心改正偏差行为。

其实,孩子不是不愿意把心事告诉家长和老师,只是担心会“惹”来责骂。因为没有掌握交流方法,家长和和老师往往丧失了很多与孩子们“交心”的好机会。以上的三种方法,建议家长和老师可以试一试!

zj09.com小编推荐

纠错也要多掌握正确的方法


小孩子犯错误是常有的事情,若是家长们纠正的方法不正确,往往还很容易使小宝宝感到挫败感,失去自信心,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妈妈纠错应该掌握的几点正确做法吧!

一片好心换来适得其反的效果2岁的欣欣正在搭积木,每次搭到3块,他的“大高楼”就会失去重心,轰然倒塌。欣欣搭积木的方式很显然有些不得法,他总是不按积木的大小排列,随便抓起一块就往上摞,大块的积木往小块积木上面一搁,他的“大高楼”就倒塌了。欣欣有些不耐烦了,带着哭腔嚷开了:“妈咪搭!妈咪搭!”欣欣妈在一旁看得正着急,看看欣欣不耐烦了,赶紧出手:“你看,你不能那样搭,要这样搭,这样很快就可以搭好了。”欣欣妈一边说,一边麻利地帮他搭起了一座“大高楼”。然而,欣欣妈那句“哦,大高楼搭好了”刚一出口,欣欣就烦燥地一把将“大高楼”扫倒,大声哭叫起来:“不搭了!不搭了!”欣欣的哭闹把欣欣妈搞得莫名其妙:我好心按照他的要求帮他把“大高楼”搭好了,小子怎么就这么不领情呢?早教网

不合适的纠错会起反作用

像欣欣这样的行为其实并不难理解。宝贝在做任何对他来说有难度的事情的时候,他可能都会出现方式性的错误,也可能向妈咪寻求帮助,妈咪也确实可以适当地指出他的错误,或者提供一些帮助,但是在给他纠错或提供帮助时一定要注意方式,如果方式有问题,就很容易导致这种善意的行为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能会带给宝贝挫败感欣欣妈不仅否定了欣欣的做法,而且三下五除二就把欣欣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搭建好的“大高楼”搭好了,妈咪的纠错让欣欣很不舒服,妈咪的麻利又与欣欣的“笨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欣欣自身的无助感与无能为力的感觉更加明显,于是他就只有借助把“大高楼”扫倒,并且逃避再做这件事情来摆脱这种令人不舒服的感觉。

2、可能剥夺宝贝自我探索的权利也许有的父母不会像欣欣妈一样一手包办地帮欣欣把“大高楼”给搭起来,而是指导他采取正确的方式,把大积木放下面,小积木放上面,帮助他自己把“大高楼”给搭起来。这样处理可能不至于带给他挫败感,但是却让宝贝失去了一次自己尝试的机会,变相地剥夺了他自我探索的权利。

3、可能让宝贝变得逆反或者退缩没有人喜欢被人否定,宝贝也是一样。尤其2岁左右处在逆反期的宝贝。不合适的纠错方式会给宝贝一种有人跟他对着干的感觉,这会激化起他的逆反心理,让他朝着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经常被纠错的宝贝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拒绝尝试,变得退缩,不敢探索,试图通过逃避来避免失败。

4、可能让宝贝怀疑或淡化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在给宝贝纠错的时候常常会忽略他的感受,把目光集中在他的错误上。这就可能导致宝贝怀疑或淡化自己的感受。比如宝贝的玩具被抢了,他很生气,于是伸手去打了抢他玩具的小伙伴。如果家长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打人这件事情上,就很容易忽略宝贝那种生气的感受。如果宝贝总是遭遇这样的经历,他自己也会逐渐淡化这种感觉,并且不知道该如何合理地释放这些感觉,那么他就可能从旁路发泄这些情绪,导致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5、可能导致宝贝出现人格缺陷粗暴的纠错方式会导致亲子之间出现裂痕,让宝贝产生厌恶、愤怒、憎恨等情绪。父母那些否定性的标签贴在宝贝身上,会让他认同父母的看法,继而自我否定,怀疑自身的价值,并在父母这种行为的影响下学会谴责自己和别人,同时也轻视别人的价值,变得多疑、富于攻击性、喜欢苛责别人,甚至导致人格缺陷。早期教育

宝贝在犯错中发展的特别方式

宝贝认知的发展经常呈现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接受某个正确的信息,以直觉的方式认可这个信息——在某些时候不太确定这个信息,于是出现错误——在实践中再度以直觉的方式确认这个信息——反复几次以后,真正确认这个信息。比如,在教宝贝识字时,他看起来认识某个字了,但是当你翻到下一页的时候,他似乎突然脑子里出现了一个盲区,于是,他把这个字认错了,再翻到下一页的时候,他可能突然又认识这个字了,就这样,他在不太确定的过程中逐渐很坚定地确认了这个字,并且最终将他牢记在心。玩其他游戏的时候也是,宝贝会不断地尝试,一会儿做对了,一会儿又错了,经过多次的尝试之后,他终于可以完完全全把握正确的做法了。就这样,宝贝不断地成长起来。

本网站小编总结:不少的家长们认为,给孩子纠错是帮助宝宝朝着正确的方向方展,但是却没注意到在自己为宝宝潜心纠错的时候,已经无意识的阻挡了宝宝前进的步伐,所以说正确的纠错方法很重要!

不说教孩子,那怎么教孩子?


一个三岁多的女孩喜欢把脚踩在椅面上,妈妈在旁边提醒,“宝贝,把脚放下去。”女孩把脚放下。没过多久,女孩又把脚踩上去,妈妈又提醒,“宝贝,不能把脚放在椅子上,妈妈说过多少次了,鞋子太脏,待会儿椅子不能坐了。”女孩条件反射似的又把脚放下,可没过多久,女孩的脚又踩上椅面了……

有个5岁男孩胆子较小,不敢冒险,不敢玩游乐场的任何一种游乐玩具。妈妈觉得这样不像个男孩,男孩就应该敢于冒险,敢于挑战。某日,一家三口到公园玩,妈妈鼓励男孩去玩公园的游乐玩具,男孩不敢。妈妈再鼓励,说:“你是一个男子汉,要勇于冒险,你看人家小女孩都敢玩,要不,爸爸妈妈陪你一起玩?”男孩还是没能鼓起勇气,妈妈失去耐心,强行让孩子玩了一次。男孩在痛苦中玩了一次,后来更加不敢玩大型玩具了……

以上是两位妈妈“纠正”孩子缺点的两幕情景,妈妈们的道理都没错,可是教育效果却很糟糕:女孩照样踩椅面,甚至踩得更频繁;男孩照样胆小,甚至比以前更加不敢冒险。为何给孩子说理却说不通呢?面对孩子的缺点或不良习惯,我们该怎么办?

说教是最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人喋喋不休的说教让孩子感到反感,要么孩子会公然作对,对大人的说教不理不睬;要么是表面服从,内心却很抗拒,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说教无效的原因。对孩子的“缺点”或“不良习惯”,一次次的说教实际是在提醒孩子:你胆小,你踩椅面。这样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行为。

好的、有效的教育是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的。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也是一个胆小被动孩子的转变。这位妈妈是大学老师,2009年12月给我发来一封名为“令人担忧的图图”的邮件:

“我女儿图图2岁10个月,胆子比较小,有点偏内向型。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开始表现得比较羞怯,玩上半天才会熟识起来。比如说,这个周末带她去儿童乐园,里面的小朋友很多,其实她很喜欢里面的东西,但就是有点怕,不敢去玩。等过了半天,兴头才表现出来。这个时候要有大人陪着。如果有别的小朋友来玩,她就会主动跑到家长身边。平时,在小区坐滑梯也是这样,如果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她就不愿意上去滑,不会和别人争抢。

“图图在幼儿园并不开心,老师说她在幼儿园一直不太吭声,也不主动去和小朋友玩,也不喜欢幼儿园的玩具。和一两个小孩子玩的时候,挺好的,就是集体活动不太乐意(我估计她很想参加,但是不敢参加,或者不知道怎么参加)。图图语言表达能力不错的,但就是不太爱说话,只有老师问她的时候,她才说。”

在跟图图妈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是不惹事的类型,他们对孩子保护得比较多,遇到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会立即介入。而幼儿园老师由于害怕孩子被抓伤对家长不好交代,也是一发生冲突就立即介入,所以孩子几乎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抢,因为拉不下面子去说别人,图图妈的做法是让孩子谦让,这种“不公正”的做法让孩子觉得委屈和受伤害,因而变得更加退缩。

我建议图图妈给孩子创造真实的社交圈子,大人少介入,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的能力。小朋友抢孩子的玩具时,要鼓励孩子想办法拿回来,不要顾及面子,维护规则的公平最重要。同时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胆小”之类的字眼,也不要急于让孩子主动和别人交往,以免给孩子压力。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胆大”的行为时及时肯定。

1个月后,我看到了图图妈的反馈:“今天带图图去玩,3个小朋友一起在玩滑梯,图图表现很好。当前面的小朋友准备躺在滑梯上睡觉时,图图有些着急,但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向妈妈求助或者自动退下来,而是在那里跺脚,以提醒她的小同学(同一个托班的孩子)。一会儿,在孩子奶奶的招呼下,那孩子自己滑下来了,图图也很顺利地滑了下来。这点变化,给我带来些惊喜,图图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方式,变得大胆些了。但这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有时候我会失去耐心,告诉她‘应该自己去做!应该和人家打招呼’……但效果并不好。也许,家长可以做的是相信孩子,并给予更多的交往机会,关注她好的一面,忽略她弱的一面。时时提醒孩子‘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等于在暗示孩子‘你这样不行,那样不好’,这是在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往往孩子就会成为自己所说的那个样子,我还是要多培养自己的耐心,耐心!欲速则不达!”

图图妈真是一个有悟性的妈妈,她意识到了必须“关注其好的一面,忽略其弱的一面”,这样好的一面被强化,好的一面的“面积”便会越来越大,覆盖掉弱的一面。反之,如果时时提醒孩子“你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弱(坏)的一面被强化,弱(坏)的一面的“面积”会越来越大,覆盖掉好的一面。家长们应该有这样的感受,当孩子出现打人、吐口水等“不良”行为后,如果家长大惊小怪、或哈哈大笑、或气急败坏、或一番说教,总之只要家长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孩子就会越来越起劲,哪怕家长厉声喝止,孩子也会继续其恶作剧似的行为。如果家长忽略他的行为,就当没看见,孩子搞两下,索然无味便罢休了。

我们幼儿园有一个五岁多的女孩芳芳,只要闲下来就喜欢吮手指,经常把手指咬出血。她妈妈急得不得了,想了很多办法,讲道理、打骂、涂苦药水、戴手套等,都改不了这个习惯。有一天她碰到我,发愁地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吃手,手都啃出血了,这可怎么办呀?”我对这位妈妈说:“孩子吃手是表象,本质是缺乏安全感,要完全纠正这个行为,就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你的这些措施都是对孩子行为的一次次强化,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加强她的行为。”芳芳妈说:“那我怎么才能改掉她这个坏毛病呢?”我说:“首要的肯定是建立安全感,这个命题很大,父母需要通过学习,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给孩子真正的爱和自由,让孩子和你们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碰到孩子吃手的时候,不要指责,不要提醒她‘不吃手’,轻轻拿开她的手即可。然后以她感兴趣的活动来分散她的注意力。平时找事给她做,不让她有闲下来发呆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活动上面,就会减少吃手的行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她的这个习惯,以免强化她的行为。养成一个习惯容易,要改变一个习惯难。改变一个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三两天可以改变的,你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

没多久,芳芳上小学了,也不知这个习惯到底改了没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妈妈仍然是以前那样的方式,这个习惯是改变不了的。

我的小侄女晓晓喜欢一边捻头发,一边做吸吮状,这个习惯导致她形成了“地包天”,即下面的牙齿包在上面的牙齿外面(正常情况是上牙包在下牙外面)。经过牙齿矫正后,医生叮嘱,必须改掉吸吮的习惯,不然换牙时还会形成“地包天”。晓晓的这个习惯本来不是太严重,仅仅是在显得无聊的时候偶尔为之。我妈心情急切,唯恐晓晓的“地包天”再次复发,每当晓晓捻头发的时候,她就大声喝止“别捻头发”“怎么又捻头发了”,有时还打晓晓的手。在奶奶的“监督”之下,晓晓越发紧张,捻头发的次数越来越多了,从以前的偶尔为之发展至时时刻刻都举着手捻头发!

重点提示:

说教是最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人喋喋不休的说教让孩子感到反感,要么孩子会公然作对,对家长的说教不理不睬;要么是表面服从,内心却很抗拒。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孩子的某个弱点或不良习惯,一定要记住“教育无痕”四个字,不要对孩子进行说教,说教太多孩子听不懂,就算听懂也接受不了。不要提醒,因为每一次提醒都是一次强化。我们要忽略掉孩子不好的一面,善于发现孩子好的一面并给予大大的关注,这样好的一面就会慢慢放大,覆盖掉不好的一面,孩子的缺点和不良习惯将慢慢改变。

教育孩子不能只重说教


批评时,需隔离人与事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记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国内知名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孙瑞雪说,对孩子的一味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

她建议,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者“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宣泻自己的情绪”,孙瑞雪称,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还有一点,请父母记住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启蒙时,切忌“喋喋不休”

“这是1,12345的1”、“这是红色,红旗的红,红汽车的红……”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启蒙时,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说上N遍,但孙瑞雪称,这样的方式并不妥当,因为学龄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给他们传授知识时,语言要非常简洁,让孩子“一听了然”。

孙瑞雪表示,很多父母训斥孩子时“排山倒海”,教育孩子时则“喋喋不休”,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长、复杂的语言,往往会令孩子感到困惑。因此,她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启蒙时,也要控制自己的“废话”,在孩子看到数字或是颜色时,只需简单地告诉他们具体数字或颜色,先让孩子“对上号”,然后再考虑如何深化。

因此,家长们应该正确的教育孩子,不能盲目的教育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宝宝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教育孩子,父母要做的不仅是批评,更多的是鼓励和指点,不能一味的只是说教。

明星对孩子性教育的方法


中国第一位艾滋病宣传大使——濮存希

著名演员濮存希,一度因为他在某次宣传活动中讲的一句话“将一盒安全套放进了女儿的行李箱”而引发巨大争议。

影坛巨星——成龙

房祖名16岁时,成龙便向他灌输性教育,他说:“祖名16岁时,老婆已给他避孕套放在身边,当时我都觉得这么做不是很好,不过他说这也避免不到,后来我也认同早这也好过他偷鸡摸狗。”

香港歌神——张学友

女儿小时候,他就跟女儿一块儿洗澡,在女儿面前小便,然后跟女儿解释男女性别之分。为了保护女儿,除了结识女儿的同学外,还不准女儿上网。

影坛大导演——陈可辛

据吴君如爆料,陈可辛跟女儿洗澡还要穿泳裤,有时女儿闯进厕所,陈可辛会赶快转身,“双腿夹住重要部位”,不让女儿看见他小解。

华语歌坛天后——林忆莲

林忆莲出席“监护者早期教育中心”记者会,谈到早前的床照事件,被问教导自己的小朋友时是否尴尬?林忆莲称有关事件是教育小朋友的好机会,而现在的小朋友成熟程度亦很高。问是否向女儿提及性教育?表示会作出适当和顺其自然的方式指导,也因此不会有尴尬情况。

帅气大明星——陆毅

陆毅声称自己会是个开明的父亲,然而,问及女儿未来的性教育问题,他却把责任推给学校,表示“这些学校会教育的,我上学的时候也是学校教的”。

TVB女演员——曾华倩

曾华倩自己的儿子现在九岁,她觉得年轻人在青春期对性很好奇,在适当时候她都会对儿子解释。她笑谓将来儿子有女朋友的话,她会送个“袋”(避孕袋)给儿子随身携带。

亚视当家花旦——余安安

余安安与小女儿李文骞(Sasha)出席活动,被问到有没有灌输性知识给女儿,她说:“她们几岁的时候我已经同她们讲‘性’,年龄越小就愈容易吸收,所以这方面我不会担心。”

香港电影演员——王敏德

王敏德认为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跟他们讲性,让他们有正确的性知识。

明星对子女的性教育,经报导即引发了巨大争议,褒贬不一。其实无论是哪个圈子里的父母,总归是为着子女,天下父母爱着孩子的心是一样的。至于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又该如何教育,在如今这个国情还显羞涩,众多国外开放思想叫嚣着争先恐后涌入的时期,还是耸耸肩,“谁知道呢”。

孩子对老师抵触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如果孩子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与老师的关系弄得非常僵,应该说是非常糟糕的,因为这不仅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还有可能会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乃至事业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们要进行及时的辅导来帮助孩子消除这种情结。

首先,家长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对老师产生这种情绪?有时候是由于老师的不适当的批评教育,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往往也特别的强烈。

还有一些平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对自己有一种自满的情绪,总是会拿自己的长处去跟老师的不足比较,产生对老师的厌烦感。

还有极少数的孩子是由于家庭条件非常优越产生了骄傲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有时候甚至会特意刁难自己的老师。

面对不同的原因家长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比如后两种原因是由于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产生对老师一种看不起的不满情绪,那么这时候家长就要以端正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孩子分析老师,让孩子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老师,同时也要做好与老师的沟通工作,必要时要带着孩子向老师道歉,使孩子了解尊师重道的真正含义。

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一旦对某一位老师产生厌烦的情结,首先受到影响就是这门学科的成绩,接下来就是人际关系上的损害,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人生。

对孩子教学的目标和方法关键词


不可低估的幼儿心理学

生活即教育,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不只是知识;需要一定的物质作基础,但也不是金钱仅有就能起作用的。可能每个父母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传授给孩子。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自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一个具备良好品性的人,一个在自我生命的历程中沉淀下丰富精神财富的人……我们为父为母的“上岗证”上,应该有这些内容的考核。

当然,最好还要学学幼儿、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学,能够站在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独特发展的角度,去与孩子们相处,了解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的不同点,可能会事半功倍。

在对孩子的教育目标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健康、快乐、自信、责任感、自控力、抗挫力、诚信、尊重、分享、竞争、坚持、情商、国际化、专注力、阅读力……我把这些称为“精神能量块”。

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尊重、顺应、刺激、捕捉、“计谋”、想象、阅历、观察、操作、探究、体验、赏识、强化、淡化、示范、引导、对话……这就是我在生活中所能给予孩子的随机教育。这些看起来很抽象的词,融会到生活中,是每一个有爱心和智慧的母亲,都能做到的。

教育孩子,你需要掌握这些技巧!


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渗透性,这样才是有效的家庭教育。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中的一员,有很多时间都是与父母共同度过的,所以家长应该无时无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孩子,给孩子做好榜样,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做到。此外,还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相互似乎、尊重、互助、互谅、同乐、同苦的,只有像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让让孩子身心健康,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家庭教育中的几个小技巧。

1.给孩子选择

家长专制主义并不值得推荐,好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兴趣,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拿选修课外兴趣班举例子,如果孩子喜欢学芭蕾舞,父母就不应该让她学健美操,而是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她对这件事感兴趣,才能做得更好。

2.接受现在的他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家长不应该将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较。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提起别人,将他们作比较,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没有自信,认为自己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3.赞扬和赏识孩子

给孩子赞扬和赏识是重要的,孩子需要我们的认可和鼓励。但是在表扬的时候家长要说的具体,不能只是笼统的说好,应该要告诉孩子他哪里做的好,这给孩子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下次他才会做的更好。

4.以理服人,避免对孩子大喊大叫

在孩子做的不对或者想要半途而废的时候,家长要避免对孩子大喊大叫,耐心的找孩子谈话问问她的想法,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5.适当的奖赏:给孩子买点小礼物

在孩子做的很好的时候,家长给孩子买点小礼物也是鼓励他继续努力的好方法,不必是什么大奖,但要是孩子能用到也喜欢的东西。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买点小礼物安慰孩子也是可以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