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零花钱你是怎么管理的?家长要做到合理发放零用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让孩子合理利用零花钱更是难上加难,面对以下孩子关于零花钱的问题,你该怎么回答?

问:“杰西都有零花钱,我为什么就不能有?”

答:年纪小的兄弟姐妹之间很容易攀比(你已经体会到了),所以在解决同胞间的竞争时,我不给学龄前孩子发零花钱的原则就得有例外。如果你给了大孩子比如说每周1元或2元钱,那你也得给小弟弟或小妹妹5角钱。因为他们还不清楚自己手里到底有多少钱,所以25分就能让你摆脱纠缠。问题是,只要你象征性地给他一点,他就不会觉得你把他给落下了。除非还没上学的孩子张口要零花钱,否则你可别觉得你有义务给他们。

问:“为什么我的朋友克里斯托弗的零花钱比我多?”

答:别对孩子说因为克里斯托弗的父母比你们有钱。你的收入不应该是决定孩子零花钱的唯一因素或者主要因素。

事先告诉孩子他们的零花钱是根据三个条件确定的:你能负担得起的数额,你希望他们支付的费用和你认为便于他们管理的钱数。如果他们再次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就有准备好的回答对付他们了。

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的孩子可能也不清楚自己在想什么。他们可能期待着增加零花钱,或者就是人云亦云。

如果你真的负担不起更多的零花钱,那就发挥你的优势,重要的不是每个星期发多少钱,而是在更持久地使用零花钱的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经验。如果因为你自己超支了而限制孩子的收入,这就是真实生活中的教训,你的孩子会从中学到一些东西。闲钱多了以后,克里斯托弗的家长教育孩子价值观的难度也就更大了。

问:“我可以提前得到零花钱吗?”

答:大多数情况最好不要答应。你的孩子肯定希望你忘记曾经预支过零花钱。所以你要么小心翼翼地记录下来,要么就得有一个好记性。

另外,零花钱还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感。如果你希望孩子自己攒钱买CD,却提前预支了几周的零花钱,以便他们能买到最新发行的畅销CD,你这是不击自退。

我已经说过,有时候有些贷款是合理的——尤其是在孩子不经常要钱的时候,而且总体来说他还是个有责任感的理财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与其给他预支零花钱,不如简化记账手续,借给他们一些钱,规定还钱的时间。有一个年轻人向父母借250块钱买自行车时,他向父母表示自己为了偿还贷款,愿意多干家务并打工,甚至不惜支付50元的利息。他给奶奶家的长廊刷油漆挣了100元,利用一个夏天的时间还清了全部借款。

你应该尽力避免的是孩子养成长期借钱的习惯,这样会使孩子慢慢陷入债务,而且你也搞不清他到底欠你多少钱。

问:“如果我没有把午餐的钱全用完,我可以留下来买别的东西吗?”

答:听起来好像很合理,还是想一想后果吧。如果你的孩子习惯不吃午餐,就没有必要给他午餐费,这是额外多给的部分。如果你认为应该增加零花钱了,那就给他加薪。如果不该涨钱,那就别再花钱买那虚幻的午餐,还是继续让他们吃红肠三明治吧。

午餐费对许多家长来说都是棘手的问题,我这里有一封读者来信,关于高年级学生自己支付在校午餐的问题。

“我不同意学生应该用自己的零花钱支付午餐。零食、音乐会门票和时尚服装已经占用了我们全部的零花钱或者是财产。提供食物、衣服和住所是父母天经地义的责任。”

“在您最近的专栏中,您把午餐的费用也计算在零花钱里,这是不可以的。我看到很多中学生为了省钱不吃午餐,或者只买点零食,这样他们就可以用省下来的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学生家长有责任为孩子提供午餐。我以后有了孩子,要是我的孩子不想凑合,我家的抽屉里随时都准备好午餐费。如果钱没有用完,他们就得把找回来的钱放回抽屉里。孩子们会在合理的条件下用自己的零花钱随便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午餐费是不包括在零花钱里的。”

如果你想让高年级的孩子对午餐费用负有管理责任,你就必须在专项收入外额外支出一笔钱。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承担责任,为了买一条新牛仔裤,他们宁愿饿肚子,那么你就该重新考虑你的策略了:每天少量发放午餐费,要求孩子把没有花完的钱交回来,或者把午餐打包,把钱上交(注:很多学校的学生餐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办了学生卡。家长在学校账户里存入一定数量的钱,学生刷卡买饭。这种卡仅限在学校使用)。

问:“如果回家我就把钱还给你,你能给我买_______(填空)吗?”

答:别上当。预支零花钱后,你的孩子就指望着你把借钱的事忘掉。如果你真的预支了,那也要等他把钱还给你时,再把买的东西交给他。

问:“我要是不打扰你们的聚会,你能给我多少钱?”

答:可别答应他们。为了让孩子做某件事就给他们奖励,这种招数太多了。只要他们不做坏事就奖励,这简直就是敲诈。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应该给孩子零花钱吗?(春节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渐提高,小孩子们的零用钱应不应该给成了家长们纠结的难题,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相关的调查所显示的结果,及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吧,这对于小孩子们将来的价值观很重要!

放学后不少学生扎堆在小吃摊点

调查

近半数学生没有零用钱

“该不该给孩子零用钱?到底给多少合适?”这一点,孩子们的想法怎样?近日,记者分别走进了南昌市一小学和一所重点中学进行问卷调查。

记者发现,在总共126张有效问卷中,有57人是父母每个月都没给零用钱的。100元以上的有5位,记者了解到,其中有一名小学生有一个月的零用钱高达900元。该学生告诉记者,因为父母都在外地工作,所以父母给的零用钱会稍微多些,不是每个月的零用钱都有900元,有时候500元,有时候会更低,但是都超过100元。当记者问及每个月的零用钱都是如何支配时,她告诉记者,“我会存起一部分,或者是拿一部分钱给奶奶,奶奶照顾我很辛苦;其余的钱我就会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小吃……”亲子网

在采访中还有一位颇有“商业头脑”的小学生讲述了自己的零用钱支配过程,他每个月的零用钱是300元,也就是每天的零用钱是10元。“每天,我会将5元存起来,另外5元自由支配,有时候会买吃的,有时候会买一些小玩意儿,一般不会乱用。要是有多的话会把多余的钱存起来。就这样存到1000元,我就会把钱存到银行,这样银行就会给我利息了。”他对着记者侃侃而谈自己的零用钱支配经。

学生:希望每天有1~3元零用钱

记者调查发现,这三个班中有学生是没有零用钱的。学生小张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都在家吃饭,书籍、文具、玩具都是父母买的,零食家里也会买好,所以爸爸妈妈不给零用钱。小张告诉记者:“有时候看到同学下课时买一些好吃的零食,自己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同学吃。如果我和爸爸妈妈说了之后,他们也会满足我。”

而学生小陈则表示,“我希望爸爸妈妈能给一些零用钱,方便我自由支配。我不会乱花,但是有的时候看到同学买了汽水或者别的好吃的,自己也会嘴馋。”记者询问若是父母给零用钱,那么一个月给多少钱算合理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每天1-3元”,也就是说一个月的零用钱是30~90元,孩子们都可以接受。

老师:每月零用钱控制在百元内

对于“该不该给孩子零用钱?到底给多少合适?”这一问题,南昌市右营街小学的杨雪老师表示,适当地给孩子一些零用钱是可以的。每个月的零用钱控制在100元以内即可。“现在孩子还小,没必要给太多。多数孩子还不懂得如何合理地支配零用钱,一旦零用钱多了容易出现攀比的现象。比如,我们班不准学生带饮料到班上,怕到时候有的学生嘴馋,没心思在学习上,另外防止出现攀比现象。”杨雪说道,其实最关键的不是该不该给,关键是一定要让孩子正确地认识零用钱,如何管理好才是最重要的。

调查

专家:零用钱数额可根据年龄定

“家长不用纠结于该不该给孩子零用钱。”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武任恒教授表示,适当地给孩子些许零用钱是很必要的,这样可以培养孩子自主和独立意识。给多少合适?“零用钱数额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家庭经济情况等具体情况来制定。但并不是家庭越富裕给的零用钱就多,只要家长、孩子觉得数额合理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一定要规划孩子使用零用钱,家长在给零用钱时,要告知孩子哪些可以用,哪些不可以用,比如不宜去网吧、不宜买路边不卫生食品等。只要孩子使用零用钱没问题,家长就不必干预太多,”武教授说道。

此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合理支配零用钱。比如,孩子有了零用钱后,家长可以帮孩子在银行建立一个账户,鼓励孩子每月把多余的零用钱存进银行。这样,孩子不仅懂得如何支配零用钱,还会知道储蓄,帮助孩子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亲子教育

手记

理财从零用钱开始

记者多次在走访学校时发现,真正懂得合理支配自己零用钱的学生并不多,大多孩子就是有多少钱花多少。

据了解,美国首富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的大富翁,但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而且要求严格。他家账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一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事先作出预算并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减少。洛克菲勒用这种办法,使孩子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他们的后人成年后都成了经营的能手。这个已繁盛了六代的家族成为“世界财富标记”。家长可以效仿洛克菲勒,为孩子树立理财观念,理财从管理零用钱开始。家长切勿以为给零用钱保是件小事,给钱不是关键,关键是给了之后告诉孩子如何支配。

链接

国外如何给孩子零用钱

英国: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进银行等金融机构。

法国:法国的家长大多在孩子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独立银行账户,并划入一笔钱。当孩子有了独立账户后,法国家长不会定期给零用钱了,而是借助一些特别的日子,如节日、生日等不定期地给零用钱。

日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让孩子自己管理零用钱。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们花钱如流水,他们往往不知道家长们挣钱的难处,但愿看了此篇文章家长们都能够正确的明白应该如何正确的此导孩子们的消费观,从小就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

为什么零教育班如此火爆


目前除了小学和幼儿园的班级外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班级,就是存在于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班级,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班级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班级的,这样的班级对于孩子来说有怎样的影响呢。

“零班级”课程比幼儿园难

山东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介绍,“零班级”前一段时间刚刚决定成立,限招20个孩子,已有十几个孩子报名了。该班级寒假后开学,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帮助孩子过渡。

据悉,零班级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经典诵读等应试类课程,还有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素质教育类课程。有关人士说:“‘零班级’学习任务比小学强度低,比幼儿园难,作息规律等方面也在向小学靠拢。”

“零班级”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新鲜,实际上却“很有背景”:许多幼儿园尤其是特色幼儿园,都设有“大大班”“预备班”,让孩子们提前适应小学教育。不过,由幼儿园以外的机构开办过渡班,在济南还非常少见。

“上小学对孩子是个坎”

李思嘉的妈妈杨女士说,有很多人告诉她“上小学是孩子的一个坎”。她担心孩子进入小学后不能适应作息规律、学习压力等,决定送孩子进入零班级。

另一位孩子的家长陈女士则说,幼儿园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进入小学后,应试教育色彩浓了,孩子一时难以习惯。一些小学教师建议:让孩子在入学前多认识些字,因为进入小学后,孩子要在两年内认约2000字。幼儿网

在其他一些“大大班”“预备班”采访时,家长们还对以下几种矛盾表示担心:幼儿园入学、放学时间宽松,小学则很严格;孩子爱动爱玩,小学里规矩多;幼儿园是保姆式的教育,小学则不一样……对于现在娇生惯养的孩子来说,这些矛盾的确是个“坎”。

“主要应规范孩子的行为”

济南市某小学教师孙女士说,因为孩子越来越“娇贵”以及教育目的的不同,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如何成功过渡,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每年,附近多数幼儿园都会组织大班孩子到小学感受学校气氛;小学一年级开学前,也会提前三天培训孩子适应小学生活,不少孩子为此掉泪、闹情绪。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确存在一定脱节。”孙女士说,小学开学时,教师会检查他们的识字水平。结果往往是从认识几十个字到数千字不等。对于识字多的学生,老师更欢迎。因为,“一年级的教学任务也不轻”。

专家认为,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规范孩子行为、提高其自控能力。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可有意识地适当提前孩子起床时间;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了解孩子的缺点,有针对性地纠正。

由于家长往往会迁就孩子,规范孩子的行为时事倍功半,“零班级”以及“大大班”正好能帮家长解决这个问题,有其存在的道理。不过,这种班级不能简单地以多识字为目标,所谓的教育脱节,并不一定存在。

新的班级被命名为零班级,它是属于幼小衔接的一个班级,这样的班级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过度,学习的内容同幼儿园大班的内容同小学的内容没什么大的区别,这对于孩子来说可以帮助孩子提前感受一下幼儿园的教育方式。

宝贝为什么模仿你


当你喂小宝宝吃饭时,把小勺递到他面前,宝宝自然地张开了嘴,等着品尝美味。那么你呢,你的嘴是否也张着?你们俩谁先张开嘴?到底是谁在模仿谁?

宝宝在模仿中渐渐成长,你呢?模仿带给你什么?

孩子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模仿大人,在学习中形成自我。那么父母呢,在孩子模仿你们的过程中,你是不是也可以有所收获?

当你喂小宝宝吃饭时,把小勺递到他面前,宝宝自然地张开了嘴,等着品尝美味。那么你呢,你的嘴是否也张着?你们俩谁先张开嘴?到底是谁在模仿谁?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艾普·迪叶特斯特辉解释说:"在4/5的情况下是孩子看到伸过来的勺子后先张嘴,然后父母才模仿孩子的动作;余下1/5的情况是父母先演示,孩子再模仿。"

这个简单的喂饭的例子说明了,模仿不是单向的,模仿其实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间的交流的一种方式。

模仿——我的爱对你说

艾普教授告诉我们:"如同水中的鱼群群居群嬉一样,人也时时参照周边的人们:互相观察、互相模仿。我们需要一种归属感和获得认可、接受的愿望,而模仿可以满足我们的这种愿望。"

很多父母都知道一项研究结果,就是在很小的婴儿面前做吐舌的动作,宝宝也会模仿。你们也可以和自己刚刚出世的宝宝来做一个特殊的游戏:爸爸或妈妈在宝宝面前做出亲吻的嘴型,看看宝宝是否也会模仿出同样的姿势。有研究者在刚刚出生不过42分钟的婴儿身上就观察到了这种行为。

父母和孩子可以一开始就通过模仿互相交流。你可能会感到,当孩子模仿你时,你的面前似乎有一面镜子,你做什么,孩子也做什么。当然,这种模仿也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如果孩子看到大人抽烟,观察手是如何在嘴前往复的,他或许会用一块积木代替香烟来模仿你。

不管他模仿你抽烟的动作让你感觉如何,也许你觉得自己很愧疚,但孩子在模仿你时毫无恶意。他模仿你,是因为父母是他的偶像,他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你的孩子毫无保留地信任你。当你把宝宝抱在怀里,他同时也抱着你,贴在你身上向你表达他的爱,如同你对待他一样。

模仿——生活原来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6个月的婴儿得到一面小摇鼓的话,他会立刻意识到,他不仅可以将他攥紧,也可以松手扔掉。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开始有意识地抓住东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因而宝宝突然意识到,他可以"有所作为"影响什么了。于是他开始非常热情地练习,将事物与目的结合起来。此时,模仿可以起很大作用。例如当你把礼品纸揉成一团发出声音,孩子会好奇地学着尝试,是否他也可以用手和纸制造出同样的音响效果。

慕尼黑马普研究所研究认知和行为发展的小组成员艾儿丝纳博士说:"婴儿在9个月到12个月大时达到模仿的高潮阶段,此时他们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我们成年人会知道其他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进了厨房,就会推测他去那儿是有目的的。"那么孩子呢?她和同事一起研究2岁的孩子是否同成人一样思考。最初的结果表明,孩子会对模仿事物的意义有自己的理解:"大人若是像孩子一样把玩具塞到嘴里的话,孩子先是很吃惊,但他们并不去模仿。"知道了这一点,下次你逗孩子玩时可别被那聪明的小脑袋瓜取笑哦。

模仿——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如果孩子因为肚子痛而整夜睡不安稳,第二天早上,父母的情绪通常会有些烦闷,这是人之常情。但假如宝宝这时冲着你们笑,所有的父母都会不由自主地喜笑颜开,疲劳被笑容驱赶得无影无踪。这是因为父母在模仿孩子的笑时,大脑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传输了愉悦的信息,立即分泌出营造快感的激素。

当人们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经生理学者发现,大脑具有使人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原。它不仅仅在做动作如用手抓玩具摇鼓时活跃,而且在观察别人如何拿起摇鼓时也变得活跃。大脑会模仿该动作,同时我们会设想他人大脑中的意图:他想拿起摇鼓晃动发出声响。镜像神经原能让人通过模仿,推己及人从而更加体谅他人。再简单一点说,通过对周围的人表情的模仿,宝宝学会了善解人意。

模仿——你说我也说

父母在和小宝宝说话时会不自觉地用"儿语",他们改变了通常讲话的节奏,几乎是像唱歌一样和孩子们说话。而且语速相对缓慢,句子之间停歇较长,经常重复所说的和所做的。当父母模仿孩子的方式进行交流,仔细观察宝宝的反应,就会发现宝宝在"密切注视"并"回答"你,尽管他可能还不会说话。宝宝大一点后模仿的能力更强了:比如他还不会说话,可已经能学着你们拿起电话听筒煞有介事地"打电话"了。孩子每一次模仿的尝试都促进着语言的发展,同时加强了父母与孩子间的联系。

模仿——时间停止,生活继续

对于新生的婴儿来说,不存在昨天或明天,只有现在算数。当你给孩子穿衣、洗澡、哺乳时,对他重要的只是你正在做的事情。你可以在宝宝观察你的时候,望着他,用二三分钟来营造一个小小的永恒,一段美妙的时间。而且你要将动作的节奏调节到宝宝的频率上来,"慢动作"有时候恰好是合适的速度。这些都有助于宝宝的时间感和记忆的形成。

当然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学到的时间观念也至关重要:有的父母全天候24小时为这个小小的大人物服务,忙得焦头烂额,担心自己支撑不了多久。宝宝却有能力让你坚持下去,就像他自己一样保持旺盛的精力:不停地挥舞手臂,趴着时不断向前爬,可能只为够到一只红色的球或毫无目的。孩子的这种耐力、耐心和集中注意力恰好是父母也应当效仿的。孩子可以引导你,尽全力去生活,日复一日。

孩子为什么爱“偷窥”?


情景故事(一):

最近,小萍颇感苦恼:2岁多的儿子似乎对大人的身体特别感兴趣,家里任何人要洗澡的话,儿子都嚷着要看。自己和丈夫也就无所谓了,可是儿子就连叔叔、婶婶洗澡也要看。

小萍的小叔子才20多岁,新婚不久,儿子的这种要求着实让大家觉得很尴尬。开始的时候,小萍不让孩子看,可是孩子总是闹个不停,让小萍一家人不知如何是好。

专家支招: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尽情地看。

事实上,2岁半,正是孩子对于“性”最初意识的开始。不过这时候孩子对于人体的好奇,只是无目的的简单探索,其实他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这一时期孩子的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会使他潜意识的在心里蒙上一层阴影,认为人的身体是神秘和羞耻的,而这种意识并不好。

因此,这时候家长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给孩子搬个小板凳,让他尽情地看。其实,孩子的这种好奇并不会持续很久,只要满足了好奇心,日后你要他看他都不看了。

情景故事(二):

听到4岁半宝宝的话,妈妈阿华吓了一跳。当邻居问起自己的宝宝知不知道男孩女孩的区别时,宝宝竟然说:“我知道啊,幼儿园上厕所的时候我就看过阿楠的,我还摸过她的屁股呢!她也摸过我的小鸡鸡。”

孩子在幼儿园竟然这样!难道宝宝变坏了吗?阿华第二天赶紧去了幼儿园向老师询问个究竟。

专家支招:

据专家介绍,4岁的孩子最容易提出有关性别的问题,比如,问家长“我是从哪来?”或者“为什么妈妈的乳房比爸爸大?”等等的问题。而“性游戏”多数就是来自于他们对于人的身体的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来认识性,而对自己和别人身体的好奇和关注,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期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今后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对于孩子的探究式“性游戏”,我们既要保护积极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极的一面。家长或老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游泳换衣服时、洗澡时、上厕所时,很自然地让孩子们认识个体的器官,向孩子说明男女身体是不同的。

情景故事(三):

幼儿园午睡时,老师走到6岁的婷婷身边,只见婷婷仰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盯着天花板,两腿夹得紧紧的,当老师去动她的被子时,婷婷马上停止了动作,显出一副紧张的表情。

专家支招:

当孩子在触摸生殖器时,父母可以“视而不见”,不要对孩子以任何强化的行为,比如笑他、强行将他的手拿开、吓唬他那样做小鸡鸡会得病等等,如果父母这样做,儿童会反而加强他的这个行为。父母最不能够做的是训斥孩子,不能用下流、犯罪之类词语评价孩子的手淫行为,甚至打骂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

对于有手淫行为的儿童,父母应该告诉他(她)这个行为是隐私的行为,要在自己的房间或避开外人进行。总之,手淫是一个儿童成长中正常的行为,顺其自然就好。

父母为什么会吼叫


我们都知道,沟通不只是靠嘴,话语只占实际达成沟通的一小部分,任何话语的内容都比不上事情的原委来得重要。

当我们对孩子吼叫、反应变得情绪化时,透露的只有一个信息,那就是让我平静下来!无论我们说了什么,无论我们的激烈争吵持续了多久,无论我们的孩子多大,当我们怒吼时,唯一透露的信息都是——让我平静下来!任何时候,只要我们以吼叫来回应孩子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在乞求他们帮忙平息我们的焦虑!

我们传达的信息就是我们没办法应付他们不顺从、不听话、不安静,因为我们不能应付这种种状况,所以就抓狂了。

“我不敢相信你竟然这么做!”

“天啊!你究竟在想什么!”

“我跟你说话时请你看着我!”

无论你在引号中填入什么内容,透露的信息永远都是相同的:“我需要你服从我,否则我就会失控;当我失控时,我需要你服从我,这样我才能恢复平静。我所有的情绪反应都取决于你。”

一个四岁或十四岁的孩子怎么能应付这么大的压力?对,压力。当我们将情绪的控制权交给孩子时,我们就会把焦点完全都放在他们身上。我们已经开始慢慢围着他们转了,他们在学校表现如何、是不是守规矩,他们今天做了什么事,全都会引起我们情绪化的反应。于是,孩子们不成熟的怪念头,自制力不足,以及他们成长的困惑,操控了整个家庭的情绪。

“让我平静下来,孩子,因为我没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

这听起来很像《绿巨人》里的布鲁斯?班纳的话。

“不要惹我生气,你不会喜欢我生气的样子。”

那么该如何改变呢?

你可以取回你的摇控器,首先,你必须掌控好你自己的情绪。

孩子为什么偷看老师小便


13岁的男孩小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当妈妈把他带到我面前的时候,看到他那么健康阳光,不能够想象偷看女老师小便的事情会发生在他的身上。妈妈向我讲述了小凡的故事。

十年前,小凡的父母离异,他跟着妈妈生活,妈妈对小凡给予厚望,严格要求,至今未婚也是为了儿子。在儿子3岁多的时候,哭闹着要求看妈妈洗澡、换衣服、上卫生间,妈妈一概拒绝,因为妈妈认为男孩不可以看女人的身体,怕孩子学坏,妈妈认为在这方面自己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我问:“孩子从来没有看到过你的裸体吗?”“没有”,“孩子问过性问题吗?你与他如何交流这方面问题呢?”“问过一些,比如乳房方面的问题,我不准许他问这方面的问题,后来他也就不再问了。”

事情出在两周前。小凡到英语老师家里补课,英语老师是个未婚的年轻女人。家里只有小凡和老师。补完课后,小凡正在收拾书包,发现老师在上卫生间,卫生间门的下部是活页状,可以看到卫生间内的情况,小凡抑制不住好奇与冲动,趴在地上偷看了老师小便,结果被老师发现了。年轻的女老师不懂得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缺乏处理这种事情的经验,情急之下大骂小凡是流氓,并立即电话告之小凡的妈妈,威胁小凡要将这事上报学校,让小凡名誉扫地。当时的小凡已经惊吓得说不出话来,脸红一阵白一阵。妈妈到达老师家里后,也对小凡一番大骂,以解老师的羞愤情绪。虽然经过妈妈的努力,老师最后从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没有再追究这事,但小凡的情况就此完全变了。

以前小凡成绩优异,学习认真,正因为这样才考进了该市重点中学学习。事情发生后,小凡情绪低沉,学习直线下降,老师反应他上课走神,不完成作业。经过老师和妈妈的帮助见效不大。后来妈妈为他收拾床垫时,在床垫下发现了很多色情影碟和色情书籍。妈妈如坠深渊,近乎崩溃。

在我的家里,我和小凡单独聊天,小凡告诉我,他就是想看看女人的性器官与男人有什么不一样,女人没有鸡鸡怎样小便,所以他偷看老师小便。“胡老师,你觉得我是流氓吗?”

“你不是流氓,你依然是以前那个爱学习,品行端正的好孩子,你只是想了解女人的身体与男人有什么不同,在你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只是有的孩子是通过书籍或图片,而你与他们的方式不同。你所采用的方式不被社会习俗和文化所接受,这样的方式还让老师受到了伤害。如果你是3岁的孩子,这样做是被允许的,但你已经13岁了,这样的行为就不被允许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身体的隐私权利还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你的行为侵犯到了老师的隐私,所以老师才会有这样激烈的反应,你明白吗?你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用图书的方式来了解性知识。”

我与小凡交流了他对性存在的困惑,也为他讲解了相关的性知识,其中传递着我的性价值观,离开的时候我送给他我编写的《成长与性》。但是小凡的妈妈没有继续给予儿子支持和帮助。一年以后我得到消息,小凡被妈妈送到另一个城市的亲戚家。远离妈妈的日子,他对网络上的色情图片和电影更加痴迷,经常躲在自己的房间一边看色情画报、电影一边手淫。现在,小凡已经上高中,亲戚对小凡的管教也已陷入困境。

青春期是一个人性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童年期被压抑下来的性欲望会在青春期重新苏醒过来。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对“性”的看法已经远离了“童年区域”,开始进入成年人的“性领地”。当然,并非每个孩子在童年期受到性压抑后都会按照小凡的轨迹发展,受到性压制的孩子会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自己性心理发展的受挫。不论在童年期还是青春期,父母都要为孩子了解性信息建立有效的可监控的通道,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通道,孩子只有采取偷偷摸摸的、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进行。这也怪罪不得我们的孩子了!

什么是有效的可监控的通道呢?那就是父母开明地对待孩子的性问题,帮助孩子在每个年龄段解除对性的困惑,在孩子了解性的过程中有父母的全程参与和监控,这样的途径建立起来后,孩子就不会背着父母偷偷了解性信息了。

如果父母错过了孩子在儿童期的性教育,没有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依然有机会弥补。如果小凡的妈妈在小凡青春期到来的时候,主动买回一些相关书籍,与孩子一起看或交流,满足小凡对异性身体了解的欲望,同时对孩子进行保护身体隐私,尊重他人身体隐私的教育,小凡就不会做出偷看老师的事情了。如果小凡的老师懂得孩子的心理,接纳小凡并帮助小凡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果小凡的妈妈继续帮助小凡,而不是将他放在亲戚家里,或许小凡的人生之路与现在完全不同。

我们为什么要去上学啊


娘俩好久没躺在床上时聊天了,今天在睡前,烨又想和偶聊聊!

“妈妈,我想问你个问题?”

“好啊,什么问题?”

“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去上学啊,哦,我知道,上学是为了学知识,可我们为什么要学知识呢,为什么长大想当科学家呢?”

没想到小家伙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哩。

“那妈妈问你,你现在拿一百元钱去买东西,这东西的价格是33.89元,请问你能算出收银员要找你多少钱吗?”

“不知道!”烨摇摇头

“那等你上到二年级或者三年级学了新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马上算出来了,这就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啊!”

“那我们为什么要学认字呢?”

“你认识‘男’‘女’两字吗?”

“认识‘女’字,‘男’是不是那个东‘南’西北的‘南?”

“当然不是了,等你以后学到了,就会知道,这两个字的音相同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妈妈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和我外婆去县城,因为我外婆没识过字,结果她去厕所时,走进了男厕所,这是为什么?”

烨听了哈哈大笑,然后说:“那上面不是有图像的吗,看到穿裙子的就是女厕所呀!”(她不知道以前的厕所那还有什么图像哦)

“有些厕所之所以要在上面画图来分别男女,就是因为考虑到还有一小部分人不认识这‘男’‘女’两个字,所以才用图画来表示的!你小时候不认识字时,也是这样分辩男、女厕所的呀!

“哦!”

“能认识字多好啊,可以自己看书,你上网玩游戏时,一看字就知道那个游戏叫什么名称,而不用问大人;你上街时,只要一看到那店面上的字,就知道那家店里卖的是什么,对吧!”

“嗯,那我们为什么要去学校学习而不在家里学习呢?”

小家伙的问题还真多呢!

“在家里学习也可以,但在学校里学习的话,一是学的比较统一,二是有专门的老师教你们,这样你们会学的比较快,再说天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也有劲啊!

“就像你后鼻音读不标准,就不能教我们!”

“那是,要是教了的话,不就误人子弟了嘛!”

小家伙,说着说着就臭起老妈来了,哼!

“我喜欢是喜欢上学,可就是觉得有点累!”最后,烨又幽幽地说道

“这是因为你刚从幼儿园来到学校,还是个适应阶段,等一学期下来后,就不会这样了,那你说妈妈上班累不累啊,我也很累啊,可是没办法,累也要上班啊,不然我们都没钱用了!好了,今天不讨论了,有问题留到明天问了,现在睡觉喽!”

不知不觉,娘俩讨论了快半个小时,今天的睡觉已经晚了,所以催着她赶紧睡觉了,不然后面问题又是一个接一个了!

烨妈学识浅薄,所以只用了一些简单的方法回答了烨同学的这些问题,也不知孩子听懂了没!孩子进校园两个月,刚上学时的那点新鲜感已经渐渐淡去,所以也开始觉得上学比上幼儿园时累多了,那时是以玩为主,现在是以学为主,孩子有这样的一些想法我想应该是很正常的!

宝贝,加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