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的习惯,就会有哪些的性情;有哪些的性情,就会有哪些的运势。自小培养优良的个人行为习惯,将对小孩的一生造成长远的危害。今日,铭爸特意找了一些小孩在不一样年龄层要培养的学习行为习惯,大家一起来学习培训一下吧!

儿童环节

1、听别人故事。

专心致志,每日定时执行。

2、拿笔绘画。

每日画一页画。

3、观查讲话。

每日观查一两件物品或一两个事儿,能简略讲出。

4、正确握笔。

根据训炼二指捏、三指抓、续水、家务劳动等蒙氏教育常说的间接性准备工作,来训炼小孩拿笔撰写de姿态。

5、钟爱书籍。

不撕烂,不伸缩,不乱扔,很爱惜。

6、梳理学习用具。

放置齐整,井然有序,会归类。

中小学环节

1、爱读书。

学好包书皮,在适合地区写姓名,不磨损、皱褶书角,没有书皮、书里乱画,常到图书店选购新小说。

2、书写。

握笔姿势恰当,坐的姿态恰当,不皱褶本角,撰写齐整,力求美观大方。

3、上课。

集中注意力,坐摆正,不做与认真听讲不相干的事,积极主动解答问题,不太好向教师请教。

4、作业。

单独思考,撰写齐整、标准,准时进行。

5、思考。

一切多问一个“为何”,力求了解缘故。

6、用专业书籍。

会用教师强烈推荐的专业书籍处理一些学习上的艰难。

7、做笔记。

凡念书看报、上课、听发言,都下笔纪录,能抓关键点,力求记原句。

8、记日记。

坚持不懈天天做,学好拣关键的记,力求有创意。

9、提出问题。

每日向教师或同学们提一个难题。

10、争执(探讨)。

与同学争执难题,既能正确认识另一方见解,又能明确提出自身的看法。

11、读书报刊。

每日读,变成必做的事。

12、累积。

摘抄、剪集好句子、好语段、好的文章、好练习题、订装自身的书报刊。

13、创建作业标准。

每科作业的写法标准。

14、报名参加课余活动。

报名参加文娱活动、听汇报、看表演、看球赛、文章投稿、报名参加比赛等。

15、课前预习。

创建课前预习基本,依据每科特性决策。

16、备考。

遵照记忆规律,把握每科复习计划。

中学环节

1、制定学习规划。

对一学期的学习任务、总体目标、对策、時间和学习内容等做出分配。

2、通过自学。

依照方案,自觉学习,自律意识,自我检测。

3、提出质疑。

学须有疑,于毫无疑问处生疑,带著难题搜索材料,了解老师和同学。

4、研究。

有对常见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有摆脱沙罐纹(问)究竟的习惯。

5、思考。

每日有一段时间静静的思考一点难题。平常学习培训先思考,而求自行处理,难以解决的,再向父母、教师请教。

6、专心致志。

做一切一件事要有毅力,坚持不懈专一地做下来,做一件事时,不必心存旁鹜。

7、讲高效率。

心中有规则意识,办事力求迅速精确,坚决杜绝拖拖拉拉。

8、求实创新。

注重具体,追求完美成效,不徇私舞弊,尤其是作业不剽窃,考試不舞弊。

延伸阅读

不同年龄宝宝财商培养方案


1、在孩子踏入小学校门之前和孩子一起上早教理财课(3~4岁)

最基础的理财知识是什么?别立刻就想到股票投资大全或是基金上去,三岁的孩子对货币和购买行为有初步的理解,三岁的孩子能够知道“买”是怎么一件事,四岁的孩子能够辨认出不同钞票的面值,六岁的孩子懂得将不同币值的钞票累加出他想要的那个数字,这就是理财。

这些理财知识除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外,接受比较有针对性的早教课也很重要。以现在流行的蒙氏早教而言,它的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千以内的数字,通过模拟实际买卖行为的游戏,培养孩子最初级的理财意识。

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接受早教,这样能够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知识储备,以便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配合,比如在上过辨识十元以内币值的课程后,晚上路过超市,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拿着五元纸币去购买他最爱的大果粒酸奶了。

2、和孩子一起制定他的入学派对花费预算(5~6岁)

幼儿期的社交越来越得到家长们的重视,对于培养他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统筹能力都大有好处。趁着为他举办一个热闹入学派对的时机,还可以促进孩子理财技能的发展。父母不要全部包揽派对事宜,让他也加入其中吧,特别是花费预算,更是要带孩子全程参与。要花多少钱购买派对用的美味点心?要花多少钱为每位来宾准备一份贴心的小礼物?要花多少钱孩子逐项分解费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财务项目案例。

这次教育会对以后的生活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一直到孩子筹备自己的婚礼,他都会应用在此中学过的知识,轻松解决问题。

3、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务活动报酬清单(7~10岁)

虽然还是有幼教专家不提倡有偿家务劳动,但只要家长引导得当并不会出现他们担忧的那种情形。以我身边的成功个案为例,首先,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坐下来,给家务活分分类:哪些是属于个人生活的——自己贴身衣物的清洗、个人书桌的整理,哪些是属于整个家庭公共的——照料阳台上的花草、节日前的大扫除、早晨去取牛奶和报纸、把垃圾分类装袋处理。

属于个人生活的部分,一定不可以通过付酬进行。清洗自己的贴身衣物是分内之事,帮助妈妈整理衣柜可以得到赞扬、亲吻或是一份礼物,但没有钱拿。唯有家庭公共事务,是可以明码标价的,谁来做都能够取得这份报酬。和孩子一起制定这份报酬清单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甚至你可以把记录账目的工作也交给他。这个月,爸爸取了15次牛奶和报纸,妈妈承包了全部照料花草的工作,而孩子则在大扫除中表现突出,到了月底,按账领酬,一家人其乐融融。

4、和孩子一起商讨他的月度零花钱数目(11岁)

书包里放一个零钱包会让他觉得自己更像个大人了!不管是随时响应学校的慈善募捐活动,还是偶尔需要为自己买一本好看的童话书,次次都要向父母汇报领取,会让孩子减少管理自己的机会。不如每半年或每季度进行一次“零用钱额度申领”会谈。

在会谈进行前几天,你可以通知孩子自己列计划,哪些活动需要多少花费,他是否有记账计划,如果超支通过什么来进行弥补。在会谈之日,你们可以就此展开热烈讨论,直到达成共识。

相信经此而得到的零花钱,一定会减少孩子浪费的冲动,对于培养他今后做事情的计划性,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5、和孩子一起申请属于他的儿童银行卡(12岁)

你的钱包里还会放很多现金吗?当然不会,信用卡和借记卡早已取代了大额现钞的功用。对孩子来说,这类教育的时间也要有所提前了,不要再等到他离家上大学时才拥有第一张银行卡,12岁前后就是时候了!

现在国内如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等,都推出了针对少儿用户的银行卡,这些银行卡通常设有透支额度或是透支额度很小且需要事先经过家长批准,刷卡消费额也有很严格的限制,但各类功能倒是一样不缺,你可以把它理解成额度缩小了的成人银行卡。

一张少儿银行卡,好处多多。首先家长可以借刷卡记录了解孩子的消费习惯;其次可以尽早培养孩子的金融意识,使他对银行服务早日熟悉。

6、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短途旅游的花销计划(13岁)

许多家庭有在暑假带孩子出门旅游的计划,除了背上自己的换洗衣物外,孩子几乎不用操任何心。这样做看似合理,实则剥夺了孩子的许多机会,把他变成了一个小木偶,跟着大人制定好的旅游路线走。

真正合理的方式,是和他一起来计划这次旅行。对迪斯尼感兴趣?那好,就把行程中和迪斯尼有关的部分交给他,是否需要提前信用卡预订门票?需要住在迪斯尼乐园酒店还是在香港市区另选住处?要买什么纪念品,需要准备多少钱?想想看你和大群人出去游玩,如果某处的行程是你预定的,你是不是就会立刻有身为主人的责任感?孩子也是这样。到了迪斯尼,他会非常兴奋地变成你们的导游,对于花销的控制,也会精明得出乎父母的意料。

7、和孩子一起选择家庭保险案(14岁)

可能许多大人还没有保险意识呢……不要用这个做借口。看看欧美国家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也许要不了十年我们也会发展到那个水准。那时候还要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自己一样从头学习怎么看保险合同吗?

什么都要从娃娃开始。当你约保险顾问见面谈方案的时候,带上孩子,最初的时候让他旁听,理解什么是保险、为什么要投保、买怎样的保险产品是基于何种考虑。当孩子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共同探讨家庭保险方案了。思维活跃的他,可能会提出不少令你吃惊的要求呢。

8、和孩子一起开设他自己的投资帐户(16岁)

经过这两年股市、基市还有黄金投资产品的培养,大多数家庭都知道投资理财的重要性了。跑赢CPI也成为挂在嘴边的常用语。这样的情形下,也应该给孩子的理财教育加码了。也许我们暂时培养不出少年百万富翁——那也不是我们的目标,但培养出一个初步具有投资意识的半成年人,还是很可行的。

一些外资银行,比如花旗银行,就有亲子成长账户,专供18岁以下的人群使用。渣打银行也有天骄少年成长账户,这些账户在实际功能上一点都不逊色,除了必要的银行业务外,亦能关联进行一定额度内的股票买卖或其他投资,但均需要在家长的监护下办理业务,所以安全性不必担忧。

早教知识:家长该如何应对不同年龄孩子的谎言


说到孩子撒谎,许多父母便会心中一紧,很担忧此后孩子踏入歧途。在儿科专家眼里,撒谎是人们防范意识的本能反应,大家应当再次对待这类本能反应,而不是一味否认它。家长该如何应对不同年龄孩子的谎言?

在美国的《儿童十大宣言》中就会有一条声明:孩子有权利撒谎保护自己。即便如此,当大家一说到撒谎,尤其是说到孩子撒谎的情况下,评定心、道德观还会冒出,大伙儿会想到到不守信用的品性难题。那样的全自动想到,立即危害了大家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家长该如何应对不同年龄孩子的谎言?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亲身经历好多个不一样的“撒谎”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谎话”拥有 分别的内函,大家必须掌握这种内函,并有所差异,协助孩子圆满度过每一个“撒谎”期。

关心撒谎身后的缘故

放学了,妈妈按时来接所有人,到了车,所有人告知妈妈:“今日教师帮我贴了三颗星星,小美只能一颗,我比小美主要表现好。”第二天,所有人又对妈妈说:“教师会选我做冰雪女王,由于说故事的情况下,我非常清静,我比小美主要表现好。”妈妈问:“做冰雪女王,是游戏吗?”所有人说:“并不是的,是要舞蹈演出的。”

妈妈听得有点儿恍恍惚惚,唯恐孩子有什么事没讲过清晰,就给老师发过个手机微信,結果老师说沒有演出,都没有选谁做冰雪女王,再细心一问,发觉星星的事也是所有人虚构的,妈妈一下子感觉内心拔凉拔凉的。想着,自身的闺女如何就学好撒谎了呢?

所有人早已4岁多了,上幼儿园中班,小美是所有人的最好的朋友,但是也是“竞争者”,小美性格外向活跃性,参加活动非常积极主动。相对而言所有人就需要处于被动一些 。教师平常会比较多地夸奖积极积极主动的小美,那麼所有人当然会一些迷失,小姑娘心里对伙伴造成妒忌是十分一切正常的。所有人对妈妈编的谎言,事实上表述的是她的想像或是希望。这一年纪的孩子经常行走于实际和想象中间,因此不必把孩子这类个人行为界定为撒谎,我认为界定为“幻想”更加适当。

多亏教师提示,所有人妈妈才沒有轻率戳穿闺女的“谎话”。孩子根据手工编织幻想小故事向妈妈显露了掩藏在她心里的要求,假如被妈妈戳穿,对孩子而言,毫无疑问是始料不及,不但孩子心里的要求沒有获得聆听,并且还更添了不被妈妈信赖的不尽人意体会,这会促进孩子更为不认同自身。

所有人期待自身像小美一样被关心,觉得只能比小美更出色,才感觉自身是被认同的,为何所有人的专注力自始至终都会小美的身上,这才算是关键的重要的难题,父母必须从修养中、从自然环境中寻找真实的缘故。无须担心孩子讲过谎话这件事情,学会倾听孩子的幻想小故事,才可以帮到孩子。

有关撒谎,不一样年纪有不一样的特性

五岁之前,孩子认为妈妈全都了解,自身惦记着要吃雪糕,别说妈妈就了解。五岁之后,孩子发觉,事儿不是这样的,妈妈压根不容易读心术。自身内心想的事儿,不用说出去,妈妈就不容易了解。它是个大发觉,大概就从这一年纪刚开始,孩子用有意撒谎来检测这一探索与发现,撒谎变成了猜谜游戏,父亲妈妈别焦虑情绪,别用心、更别看起来太聪明,一直戳穿孩子的谎言,会让孩子十分扫兴。要了解孩子能取得成功地坑骗父母一把,一定会乐欢喜的。

来到5岁,六岁 ,孩子已不玩猜谜游戏了,她们早已十分相信:“我不说,妈妈是不清楚的; 我不说,教师也是不清楚的。”家长该如何应对不同年龄孩子的谎言?

让孩子勇于对父母说实话

童童上小学二年级了。一天,院校举行校园开放日主题活动。教师跟妈妈说:“你和爸爸真洒脱,无论孩子,自身出门度假旅游这么多年。立刻期末考了,这段时间孩子课程還是要催促的。终究姥姥年龄大了,双眼也不太好。”妈妈听得一头雾水,那时候没说些什么,回家了后和爸爸商议了一下,决策跟闺女立即沟通交流。

原先几个星期前,课堂教学测试,童童居然得了个不过关,老师说不过关的同学们更正完后,要拿回家了让家长签字。那几日,妈妈公出了,童童怕被爸爸指责,就自身替代父母签名,跟老师说是由于父亲妈妈出去旅游了,只有让姥姥冒签,可是姥姥双眼不太好……教师看了看,深信不疑。

父亲妈妈听了,不但沒有指责童童,反倒谢谢他说了实话。由于讲过实话,沒有被翻倍指责,反倒得到父母的认同和赏析。这对孩子而言是非常大的激励。

孩子总会由于担心被指责、侮辱和处罚,就用撒谎来躲避惩罚,它是一种几近本能反应的防范意识。童童父母关心的确是撒谎身后的缘故。父亲反省自己确实不止一次地说过,不规定闺女考满分,可是肯定必须合格,不过关就没救这类得话。因此童童害怕拿不过关的试卷给爸爸签名。这一“害怕”就促进了孩子用撒谎来躲避。

父母必须协助孩子更改这类“害怕”的情况,让孩子勇于对父母说实话,童童直言,自身在撒谎的情况下有多么的担心,多么的担忧教师会看出去。它是孩子的真正体会,是从容说实话,還是忐忑不安地撒谎,将来童童当然会作出恰当的挑选。

在这个实例中,有一点非常非常值得父母效仿。童童妈妈在听了教师的意见反馈时,沒有立刻戳穿孩子的谎话,只是决策回家了先和闺女沟通交流。它是父母对孩子的宝贵的信赖,妈妈坚信孩子撒谎一定有必须被迁就的缘故。因此她挑选信赖“撒谎”的闺女。

更是这一份信赖,为以后的家庭教育干了非常好的埋下伏笔。假如父母急切戳穿孩子一时的谎话,便会因而丧失孩子的信任。

家长该如何应对不同年龄孩子的谎言?用撒谎保护自己,基本上能够 说成人们的本能反应。大家不应该否认这类本能反应,而应当在家中中构建彼此信任的气氛,一个被父母完全信赖的孩子,就没了撒谎的必需;一个由于说实话常常被父母认同和激励的孩子,就不容易挑选撒谎。任何时刻,请相信你“撒谎的孩子”, 由于他正躲在谎言背后等候你的相拥!

早教: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讲死亡


四川512大地震触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父母泪洒液晶电视屏幕前,许多 孩子会了解相关死亡的难题。深圳精神卫生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胡赤怡说,对于不一样年纪的孩子的心理特点,父母要挑选不一样方法开展死亡和生命教育。怎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讲死亡?

针对婴儿 最好是的方法是对他说“这个人不见了”,由于这一年龄层的孩子难以明白什么叫死亡。可以用比喻的方法对孩子说,发生了好多好多的事儿,有的人在这种事儿中“不见了”,如同家中养的小狗、小白兔,有一天它消失了,已不返回家中来,之后也就见不上它了。怎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讲死亡?

针对幼稚园的孩子父母可以说“这个人坏掉,无法修复了”。例如,父母能够依据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告知孩子,它是地震灾害把房子震倒了,房子很重,人被房子压得不可以弹出,随后就这病很厉害,最终救不活了,这跟家中的小玩具、电灯泡、全自动洗衣机等坏掉、修不好了是一样的大道理。

针对中小学生能够讲一些实际的死亡定义。由于这一年龄层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死亡的定义,父母能够告知她们,“这个人去世了,性命没了,心血管不跳了,都不吸气了。”怎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讲死亡?

针对中小学生该年龄层的孩子早已明白什么叫死亡。

怎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讲死亡?除开要对孩子开展恰当的死亡文化教育外,关键的是,不必让孩子一直触碰有关灾祸和损害等痛苦的信息内容。在家里,父母最好是让家中、让孩子有归属于自身的日常生活,假如一天到晚一直处在灾祸和死亡的极其忧伤心态中,对成人、对孩子都是有影响,特别是在会让孩子觉得到很缺乏安全感.而归属感的缺失对孩子的危害更大。

不同年龄的孩子怕什么?


害怕或恐惧是一个人的本能,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近年,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恐惧对生存的积极意义

害怕或者说恐惧的含义是什么?恐惧是对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胁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当危险解除后,恐惧就会消失。恐惧可以使人做好准备避免危险,或在危险不可避免时抵抗伤害或压力。因此恐惧对一个人的生存是有积极意义的。

恐惧与外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对它在感觉和理解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恐惧的出现及恐惧强度。比如,能够激起婴幼儿恐惧的刺激,可能并不会使学龄儿童害怕。

儿童害怕或恐惧的特点

儿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惧,一般情况都较轻微,并有年龄特点,也是暂的。有些恐惧,会随着儿童正常发育过程消失。不同年龄的儿童会有不同害怕的对象,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以及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个儿童的学习和体验的历程。随着他们认各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儿童会有更多的经验来判断新环境是否具有新厅性或威胁性,对这些环境的反应也会随着年龄而改变。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

1-6个月

婴儿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

6-9个月

在婴儿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环境是否熟悉,以往与陌生人接触的经历,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反应方式(婴儿能否爬到妈妈或的人那儿去)及婴儿个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婴儿的方式等等。

婴儿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却不同。在某个环境,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环境。在婴儿出现不安情绪时,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安慰。

同一时期,婴儿还会对高度产生恐惧。因为婴儿在这时已经对高度产生感知。到了九个月,身体发育已经使他们能够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不过,随着婴儿年龄地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12-24个月

儿童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儿童对分离产生的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过去的分离经验,对环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好坏以及在分离时母亲的行为。当儿童进入学龄前期时,与监护人的分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场,环境是否熟悉,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分离性焦虑要明显轻得多。他们知道母亲会回来,在母亲离开期间会呆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

由此可见,母子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极为重要。同时,还应注意母子分离要逐步进行。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时间。需要提醒的是,看护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证的时间内回来,让孩子心理有底。

2岁以后

在进入第二年后,儿童的恐惧变得更为个人化。对于较为具体的刺激产生的恐惧反应,让位于对想像出来的东西的恐惧以及对求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比如独处、黑暗、死亡、绑架者及抢劫者等。一般来说,这些恐惧在四岁时达到高峰,并且在四到六岁这一年龄段维持高峰,此后高峰开始下降。

6-12岁

在6-12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更为抽象的社会焦虑和对成绩的焦虑出现,对于损伤,自然时间和社交产生的恐惧可以维持一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有时他们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诉妈妈:“我的手出血了。”很可能孩子说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会死吗?”妈妈对这种出血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保证,会成为孩子的定心丸。

儿童除了对自身关注外,也会对父母关注。他们害怕父母死亡,那样,就会没有人照顾他们了。因此,让孩子拥有一起受保护的感觉,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利。这种感觉,可以来自父母口头上的保证,也可以来自父母的实际行动。

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恐惧

在对儿童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试儿童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某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孩子,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以至影响孩子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或恐惧是有限度的,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独一人,黑暗,动物等。儿童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作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创伤极为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行消失,不会变为恐怖症。

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

这时,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当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话语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应;当孩子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倾听孩子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如果孩子的恐惧以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

编译:易春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