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随丈夫来到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市,我们两人都有不错的工作,本该感到满意,可是,我心里却有满满的烦恼。

欺负人是一种优势?

5岁的女儿菲菲进的是一家设备、师资都很不错的教会幼儿园。可是,菲菲晚上回来时,情绪很不好。问她,她哭着说:没有人跟我玩。

第二天,我站在游戏场旁边偷偷观察。发现一群孩子都在轮流荡秋千,只有菲菲像个傻瓜一样独自站在一个角落里,偷偷地望着小朋友玩,而老师却站在旁边一脸的漠然。

晚上,菲菲回到家里告诉我,老师要求其他的小朋友跟她玩,可是没有人听老师的话,还有两个小男孩把她推倒了。我听后就开始给菲菲另外联系幼儿园。可是,在瑞典,社会福利丰厚,很少有人把孩子往幼儿园送,幼儿园本来就很少,所以想找一个离家比较近的幼儿园,真是难如登天。

最使我气愤的是,老师明明看见有人欺负菲菲,却从来不干涉。有一次,一个男孩把菲菲的胳膊咬了两排牙印,我愤怒地去找老师,老师很不在意地说:孩子打架是无可厚非的,也没有人会阻止您的孩子去咬别的孩子啊。我差点气晕了!这不是明摆着的强盗逻辑么?

我等到那个男孩的父母来接孩子的时候,把事情向她讲述了,希望她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再打菲菲了。谁知这个胖胖的妇人却摆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说:难道您的孩子没有牙吗?她不会咬我们家的孩子吗?这番话让我哭笑不得。

有一天,丈夫的同事来家里做客,我把自己的不解讲出来。这位同事是一位社会学博士,在瑞典已经工作十几年了。他解释说:孩子受了欺负,父母既不能去找老师,也不能去找欺负人的孩子父母。在中国,欺负人是种霸道错误的行为,是要受到谴责的;可是在这里,它却是种优势的表现,受欺负是无能的表现。逻辑不一样,评价也不一样。对于孩子之间的互相欺负,老师是不管的,这叫鼓励竞争。欺负人的孩子会体验到实力带来的优势,被欺负的孩子会努力提高竞争能力。这简直是奇谈怪论,但它恰恰又是现实。

不竞争者不得食

因丈夫工作原因,我们全家搬到了瑞典北方的律勒欧市。菲菲进了新的幼儿园。

菲菲第一天从幼儿园回家就是哭着回来的。原来,幼儿园里上下午各分一回水果。老师不是平均分给每个孩子,而是让孩子猜谜语,谁猜上来,就给谁一个水果。

天啊,菲菲只是刚刚学会简单的日常用语,哪里能猜谜语?所以自然吃不上水果。吃水果,在中国不算一回事,可是,这是在北欧呀,能吃上水果是多么幸福的事。市场上的水果不但品种少,而且价格贵得惊人,一般工薪阶层是吃不起新鲜水果的。我们家里也只是偶尔到市场上买一点过季的水果。一个星期能吃上几只半青的苹果就不错了。菲菲气得直哭,我安慰孩子:咱不吃幼儿园的水果,妈妈给你买。

然而,水果是补偿上了,可是,孩子心理上的伤害却难以抚平。试想想,当一个5岁的小孩,看到自己旁边的孩子都在吃水果,而自己必须等到回家才能吃上,那是什么样的心情呀!我真想去找老师说说,但有了上一回找老师的教训,我没敢贸然行动,只是劝菲菲要忍耐。

有一天,我提前到幼儿园接菲菲,正赶上老师在分西瓜。那场面让我终生难忘:长长的饭桌前坐了十几个小朋友,每人面前都有一只盘子,里面都放着一两片西瓜,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在啃西瓜,惟有菲菲面前的盘子是空的,她低着头,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好像一个被审讯的犯人。且不说出国一年了,菲菲还从来没有吃过西瓜。单说老师的做法,是不是有点过分?这哪里是竞争,这已经明显带着一种歧视的成分了。

这时,菲菲忽然抬起头,透过窗户看到我站在门外,她再也忍不住,哇地声大哭起来。我愤怒地撞开门冲进去,一脸怒气地面对着老师,气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有两只手在发抖。老师可能也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点过分了,如果我起诉她有种族歧视,她是担当不起的。老师站起来,一再向我道歉,声明她无意歧视任何孩子,她只是在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这对于孩子成长很有好处。

我愤怒地打断她的话,吼道: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参加这种肮脏的竞争!我冲上前,拉起菲菲离开了。

丑小鸭变天鹅

菲菲6岁时上了小学,开学那天,我给菲菲买了漂亮的书包,还给她穿上套昂贵的小牛仔服。可是,到学校时,发现别的小孩都拿着一个花花绿绿的大彩筒。这里的开学仪式很特别,因为教室宽敞,每班只有15个学生,所以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教室里。老师一个个地念学生的名字,被念到名字的孩子就走到讲台上站好。这些孩子手里都捧着一只彩筒,得意洋洋的,只有菲菲的小手空空地叉在胸前,显得极不和谐。有几个男孩瞅瞅菲菲,发出了一阵嘲笑,说:看,她没有彩筒。还像观赏外星人一样地看菲菲。我真担心菲菲受不了。可菲菲却大声地说:可是我有最好的书包。说着,她把背上的书包摘下来,高高地举过头顶。父母们都发现,这是一只昂贵而漂亮的书包。看到菲菲高高举起书包的自信样子,我放下心来:这第一个回合,菲菲就胜利了。

在小学这个起点上,菲菲开始就站在了最高点上。别的孩子连10个数都数不上来,而菲菲已经会算四则应用题了。别的孩子要从基本的字母开始学习,而菲菲却可以流利地用瑞典话背诗歌了。菲菲的老师玛琳女士对中国非常有好感,因为她曾随丈夫在中国的沈阳石油化工公司工作过几个月,所以对于聪明的菲菲格外喜欢。上课时,别的孩子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概都由菲菲来回答。

由于菲菲在中国学过画画,自然成了美术课的佼佼者。别的孩子拿笔都拿不住,菲菲却可以在张纸上画几十个人物。她的每一张画都被美术老师作为典范讲给学生听,然后被贴在美术教室的墙上展览。

菲菲的自信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她变得开朗活泼,还当上了年级组唯一的名学生代表,经常代表学生,向学校和老师反映学生对教学的感觉和意见。玛琳老师非常高兴,给我打电话说:您的孩子非常优秀,也非常可爱。

圣诞节前夕,期末考试完毕,菲菲的各科成绩都得了最高分。

观念的碰撞

回想两年来菲菲在瑞典的成长经历,我感到最大的收获就是东西方在观念上的差异这里讲究竞争。不过,尽管如此,我也不赞成某些西方人那种不择手段获取实力的观念。也许从很多方面,中西育儿观念既可以互相融合,又永远不能完全融合吧。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瑞典幼儿园里的强盗逻辑


5岁的女儿菲菲进的是一家设备、师资都很不错的教会幼儿园。可是,菲菲晚上回来时,情绪很不好。问她,她哭着说:“没有人跟我玩。”

第二天,我站在游戏场旁边偷偷观察。发现一群孩子都在轮流荡秋千,只有菲菲像个傻瓜一样独自站在一个角落里,偷偷地望着小朋友玩,而老师却站在旁边一脸的漠然。

晚上,菲菲回到家里告诉我,老师要求其他的小朋友跟她玩,可是没有人听老师的话,还有两个小男孩把她推倒了。

我听后就开始给菲菲另外联系幼儿园。可是,在瑞典,社会福利丰厚,很少有人把孩子往幼儿园送,幼儿园本来就很少,所以想找一个离家比较近的幼儿园,真是难如登天。

最使我气愤的是,老师明明看见有人欺负菲菲,却从来不干涉。有一次,一个男孩把菲菲的胳膊咬了两排牙印,我愤怒地去找老师,老师很不在意地说:“孩子打架是无可厚非的,也没有人会阻止您的孩子去咬别的孩子啊。”我差点气晕了!这不是明摆着的强盗逻辑么?

我等到那个男孩的父母来接孩子的时候,把事情向她讲述了,希望她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再打菲菲了。谁知这个胖胖的妇人却摆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说:“难道您的孩子没有牙吗?她不会咬我们家的孩子吗?”这—番话让我哭笑不得。

有一天,丈夫的同事来家里做客,我把自己的不解讲出来。这位同事是一位社会学博士,在瑞典已经工作十几年了。他解释说:“孩子受了欺负,父母既不能去找老师,也不能去找欺负人的孩子父母。在中国,欺负人是—种霸道错误的行为,是要受到谴责的;可是在这里,它却是—种优势的表现,受欺负是无能的表现。逻辑不一样,评价也不一样。对于孩子之间的互相欺负,老师是不管的,这叫鼓励竞争。欺负人的孩子会体验到实力带来的优势,被欺负的孩子会努力提高竞争能力。”这简直是奇谈怪论,但它恰恰又是现实。

因丈夫工作原因,我们全家搬到了瑞典北方的律勒欧市。菲菲进了新的幼儿园。

菲菲第一天从幼儿园回家就是哭着回来的。原来,幼儿园里上下午各分一回水果。老师不是平均分给每个孩子,而是让孩子猜谜语,谁猜上来,就给谁一个水果。

天啊,菲菲只是刚刚学会简单的日常用语,哪里能猜谜语?所以自然吃不上水果。吃水果,在中国不算一回事,可是,这是在北欧呀,能吃上水果是多么幸福的事。市场上的水果不但品种少,而且价格贵得惊人,一般工薪阶层是吃不起新鲜水果的。我们家里也只是偶尔到市场上买一点过季的水果。一个星期能吃上几只半青的苹果就不错了。菲菲气得直哭,我安慰孩子:“咱不吃幼儿园的水果,妈妈给你买。”

然而,水果是补偿上了,可是,孩子心理上的伤害却难以抚平。试想想,当一个5岁的小孩,看到自己旁边的孩子都在吃水果,而自己必须等到回家才能吃上,那是什么样的心情呀!我真想去找老师说—说,但有了上一回找老师的教训,我没敢贸然行动,只是劝菲菲要忍耐。

有一天,我提前到幼儿园接菲菲,正赶上老师在分西瓜。那场面让我终生难忘:长长的饭桌前坐了十几个小朋友,每人面前都有一只盘子,里面都放着一两片西瓜,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在啃西瓜,惟有菲菲面前的盘子是空的,她低着头,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好像一个被审讯的犯人。

且不说出国一年了,菲菲还从来没有吃过西瓜。单说老师的做法,是不是有点过分?这哪里是竞争,这已经明显带着一种歧视的成分了。

这时,菲菲忽然抬起头,透过窗户看到我站在门外,她再也忍不住,“哇”地—声大哭起来。我愤怒地撞开门冲进去,一脸怒气地面对着老师,气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有两只手在发抖。老师可能也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点过分了,如果我起诉她有种族歧视,她是担当不起的。老师站起来,一再向我道歉,声明她无意歧视任何孩子,她只是在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这对于孩子成长很有好处。

我愤怒地打断她的话,吼道:“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参加这种肮脏的竞争!”我冲上前,拉起菲菲离开了。

菲菲6岁时上了小学,开学那天,我给菲菲买了漂亮的书包,还给她穿上—套昂贵的小牛仔服。可是,到学校时,发现别的小孩都拿着一个花花绿绿的大彩筒。这里的开学仪式很特别,因为教室宽敞,每班只有15个学生,所以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教室里。老师一个个地念学生的名字,被念到名字的孩子就走到讲台上站好。这些孩子手里都捧着一只彩筒,得意洋洋的,只有菲菲的小手空空地叉在胸前,显得极不和谐。有几个男孩瞅瞅菲菲,发出了一阵嘲笑,说:“看,她没有彩筒。”还像观赏外星人一样地看菲菲。我真担心菲菲受不了。可菲菲却大声地说:“可是我有最好的书包。”说着,她把背上的书包摘下来,高高地举过头顶。父母们都发现,这是一只昂贵而漂亮的书包。看到菲菲高高举起书包的自信样子,我放下心来:这第一个回合,菲菲就胜利了。

在小学这个起点上,菲菲—开始就站在了最高点上。别的孩子连10个数都数不上来,而菲菲已经会算四则应用题了。别的孩子要从基本的字母开始学习,而菲菲却可以流利地用瑞典话背诗歌了。菲菲的老师玛琳女士对中国非常有好感,因为她曾随丈夫在中国的沈阳石油化工公司工作过几个月,所以对于聪明的菲菲格外喜欢。上课时,别的孩子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概都由菲菲来回答。

由于菲菲在中国学过画画,自然成了美术课的佼佼者。别的孩子拿笔都拿不住,菲菲却可以在—张纸上画几十个人物。她的每一张画都被美术老师作为典范讲给学生听,然后被贴在美术教室的墙上展览。

菲菲的自信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她变得开朗活泼,还当上了年级组唯一的—名学生代表,经常代表学生,向学校和老师反映学生对教学的感觉和意见。玛琳老师非常高兴,给我打电话说:“您的孩子非常优秀,也非常可爱。”

圣诞节前夕,期末考试完毕,菲菲的各科成绩都得了最高分。

回想两年来菲菲在瑞典的成长经历,我感到最大的收获就是东西方在观念上的差异——这里讲究竞争。不过,尽管如此,我也不赞成某些西方人那种不择手段获取实力的观念。也许从很多方面,中西育儿观念既可以互相融合,又永远不能完全融合吧。

瑞典幼儿园不可思议的10件事


1.雨衣雨鞋是入园前必备的行头

上幼儿园前,老师会给一张清单,上面有必备的物品和注意事项.其中一项是雨衣和雨鞋.我当时觉得很诧异,难道下雨天还要带孩子出去吗?后来看得多了,我也就习惯了,我家小区里有两个幼儿园,一个我透过窗户可以看见,一个走路两分钟.每个下雨天,都会看见孩子们穿着雨鞋披着雨衣在院子里拼命的踩水,玩耍.雨小的时候,老师还会带着他们成群结队的到外面去玩。

2.拥有上百件劳动工具的儿童工作室

我第一次经过我家屋后那个建在山坡上的幼儿园时,我一直以为这个小平房或许就是旁边那个幼儿园的手工房吧.从外面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各种木工作品:桌子,椅子,枪,车...而一面墙上更是挂满了劳动工具:各种锤子,螺丝刀,老虎钳,锯子...还有一些我根本就不出名字.除了木工作品,还有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包括绘画用的颜料,纸张,画板等...后来,朋友告诉我,这就是一个单独的幼儿园.看着那些还像模像样的木工作品,很难想象这个幼儿园最大的孩子也不过5,6岁。

3.外出活动时老师带着孩子一起坐公交车

瑞典的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地铁,小火车四通八达,高峰时候公交车也可以3,5分钟一班,而且是根据时刻表准点到准点发.所以很多在瑞典生活的人并不买车.可是没想到的是,连孩子外出活动,也是由老师带着坐公交车.那时我家住在一个非常漂亮的海边,海边是大片的原始树林和广袤的草坪.经常有其他地方的老师带着孩子来这里玩上一天.2个老师带着10多个孩子,上车的时候,一个老师先上带着孩子往公交车后面走,另一个老师善后.碰上人多的时候,孩子就分布在车的各个位置.开始我还挺担心,如果丢了一两个怎么办?后来才发现,孩子们很习惯这样的事情,他们不会随便下车,不会到处跑动打闹.而他们每个人都穿着一个有夜光(便于发现)的马甲,上面写着孩子的名字和幼儿园的联系方式。

4.森林竟然是孩子的主要课堂

瑞典森林覆盖率66%,远远高于全球30%的平均水平.天然的环境也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多好玩的条件.除了天气不好,或是吃饭睡觉等一些事情,尤其是阳光明媚的时候,孩子们都是在外面呆上一整天.而随处可见的森林显然成了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们手里拉着一跟长绳子拉成一队,浩浩荡荡的进了树林里面.我刚见到这个场景时,忍不住就为他们担心,树林里可是什么事情都能发生的啊.由次忍不住问了其中一个老师,她说,就算他们跑得我看不见影子,我也相信他们会回来,老师和孩子之间建立了一种非常稳固的信任与默契,而当然,这样的信任也是建立在老师高度的责任与能力和对孩子和周围环境了解的基础上吧。

5.从小就在大自然里做试验

除了玩耍,老师还会到森林里教孩子们学习东西,做一些小试验,比如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香蕉皮纸、玻璃等埋入,做好记号,过了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孩子们会发现香蕉皮不见了,而其他东西都还在.这时老师就会趁机告诉他们哪些东西土地可以吸收,哪些东西丢到土地里会影响环境.比如玻璃土地不吸收,而且还会伤害到人和动物的脚,太阳光反射聚焦还会引起火灾,所以不可乱扔玻璃垃圾...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垃圾是怎样分类回收,从小就知道保护环境,这样也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瑞典的环境那么好,与从小教育孩子是分不开的。

6.吃东西前竟然可以不洗手

我经常推着豆豆在家门口的playground晒太阳,有时幼儿园的孩子会出来玩,或是老师带领他们捡垃圾.9点半左右会是他们的点心时间,很奇怪的是,捡完垃圾的孩子,竟然可以不用洗手,而老师就直接把饼干一堆堆地放在playground的椅子上,由孩子自取.后来我问了一个当医生的瑞典朋友,她竟然也是不主张经常给孩子洗手,因为在瑞典这样的环境中,不干不净的东西吃了孩子反而更加健康,不会容易对各种食物出现过敏现象.其实,政府还是提倡给孩子经常洗手,并用消毒液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瑞典人都不主张在这方面太过小心和精细。

7.大部分幼儿园没有专门的午休房

我去参观的几个幼儿园,没有一个有卧室,更不要说床了,瑞典的幼儿园都不大,大都是3居室4居室,每间房各有用途,他们会觉得专门拿一间房来做卧室太浪费,但院子的面子大概是房子的几倍.午睡时间,老师会把一间游戏房稍微休息,铺上垫子,孩子们一年四季都是睡在地上。

8.幼儿园的午休最多半小时

经常听国内的家长说,孩子在幼儿园下午午休至少两三个小时,心疼孩子也心疼钱哪.而在瑞典大部分幼儿园,中午仅20分钟至半小时的午休,老师也绝对不会去哄孩子睡觉,除了个别年龄小的能睡着,绝大多数孩子只是安静地躺着,时间一到就起床。甚至有些家长特别叮嘱老师不要让他的孩子睡觉,因为大多孩子在家通常是晚上7点半上床,早晨7点起来,太长的午睡会影响孩子晚上的休息。

9.孩子从小喝冰牛奶,老师不主张喂饭

孩子的吃饭时间是规定的,吃饭时间一结束,老师就会把东西收走.所以,经常可见,小点的孩子用手抓,再大点的孩子笨拙地用勺子,大多数孩子都是吃得津津有味,当然也是满脸花花,因为其实孩子是很享受自己吃饭,且没人逼迫的吃饭过程的.而至于饮料,都是直接从冰箱拿出来的冰牛奶,冰果汁,不管孩子是一岁还是三岁。

但是,老师会在一旁和孩子们一起吃饭,他们觉得,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和孩子的亲近感,让孩子们觉得老师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和自己坐在一个桌上吃饭。

10.艺术课:孩子光着身子画画

一次正好碰上了孩子们的艺术课,所谓艺术课,竟然是每个孩子脱的只穿一个尿不湿,双手沾满颜料,在地上的大纸上涂鸦.有些孩子不会走,就在上面爬,爬的肚子上身上都是.会走的孩子就在上面跑,脚上腿上都是,纸上满是孩子们的手印脚印以及肚子印.当时的场景,孩子们投入与兴奋的表情,让我至今也难忘。

菲尔普斯从不是乖孩子


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菲尔普斯就有问不完的问题,什么东西他都好奇。小小年纪,他就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除了对付调皮捣蛋的小菲尔普斯,德波拉最怕见到儿子的老师们。“迈克尔在课堂上一刻不停”、“迈克尔没有一秒钟能够安静”、“迈克尔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双手”……老师们的抱怨让菲尔普斯太太总是很尴尬,对于当了22年教师的她来说,欺负同学、在课堂里发出怪笑的学生是最让老师厌恶的,而自己的儿子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混小子。

上小学时,菲尔普斯的多动症影响到了他的学习。虽然他不再到处惹麻烦了,体育以及一些实验课程也能让他提起点兴趣。不过,当德波拉试着培养菲尔普斯的阅读兴趣时,这位操心的母亲又一次失望了。“我会给他一份《巴尔的摩太阳报》的体育版,哪怕他只是看看图也好。”不过,绝大部分科目是B、C甚至是D的成绩单足以说明,小时候的菲尔普斯压根儿不爱看书。

9岁那年,菲尔普斯夫妇决定让儿子接受多动症治疗。德波拉认为,至少这能让他愿意花点时间在自己的功课上,“有些科目能从C进步到B。不过,如果作业的要求是至少写四句话,那么他只会写上四句话。”

两年后,菲尔普斯告诉妈妈,他可以控制住自己,他不想每天去学校医务室服药。德波拉决定相信自己的儿子。同一年,菲尔普斯在游泳池中展露了自己的才华。“当时,他的教练鲍勃告诉我,‘2004年,他会出现在奥运会上,2008年他会打破世界纪录,2012年……’”德波拉说,“我不得不打断鲍勃,提醒他我儿子还只是一个11岁的中学生。”

“你儿子干什么事都专心不了!”直到现在德波拉都记得菲尔普斯的一位小学老师曾给出过这样的评价。现在看来,至少在游泳池里,曾经的那位问题儿童会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拿金牌。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小账本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尔后与父亲结算。这是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洛克菲勒这样做并非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对待在校学习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洗碗,端盘子,在商店售货或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挣钱交学费零用。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挣钱零用。美国中学生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学习自食其力。

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什么


常常听到家长问孩子:“你在幼儿园里学了些什么呀?”孩子总是自豪地回答:“学本领呀。”我们罗列了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或者说应该学会的“本领”,家长不妨做一个小小的对照:这些“本领”你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吗?

学习怎样做学生

在许多爸爸妈妈看来,幼儿园里孩子们很自由,可以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自由选择玩具和玩伴,这可是老师在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让孩子自由融入集体的轻松氛围呢。进了幼儿园,孩子学会了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处,学会了离开教室的时候,听着老师的口令排队,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里,什么时候午餐,什么时候午睡,什么时候吃点心。学会了自控,知道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不能随便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能随意打断老师。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比在家里听妈妈讲故事的时候乖多了?

学习怎样交朋友

其实,许多3~4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交经验,幼儿园又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教他们怎样保持友谊,教他们在没有老师和妈妈帮忙的情况下自己怎样独立解决小伙伴之间的冲突。

孩子学会怎样参与别人的活动,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可以上前招呼:你在干什么呀?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默默地看别人玩,或者一个人自言自语。这样的社交对于孩子长大之后融入集体大有帮助呢。

学习怎样独立做事

在家里,爸爸妈妈看到自己的宝贝略微吃力地干一件事,比如扣纽扣梳头发拿玩具,总是会忍不住上去帮一把。但是在幼儿园里,老师不可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对这么多小朋友做这样的关照,他们会要求孩子们在规定的几分钟里穿好衣服,要求他们在多少时间内穿上外套到教室外边排队。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了自己穿鞋,开果汁瓶盖,知道上了洗手间之后要洗手。这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给了孩子相当的自信,也给爸爸妈妈莫大的方便,你带他出去旅行或去朋友家做客,再也不需要时时刻刻关注着他、帮着他了。

学会怎样说故事

尽管目前许多学前儿童研究专家不主张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认字,但是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对书籍的爱好。孩子们还常常会在老师要求下同小伙伴合作表演老师讲过的故事,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渐渐学会了抓住故事的中心,知道说故事的时候怎样开头、发展、结尾,求知欲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漫漫萌芽的。

学会请求帮助

孩子在操场上玩的时候摔疼了,沙子飞到眼睛里去了,但是怕难为情不敢告诉老师。这是许多初入园的小朋友都发生过的情形。幼儿园老师会鼓励孩子大声说话,有事告诉老师。有没有发现:原来羞羞答答的孩子更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了?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的幼儿园老师在孩子的未来的求学生涯中至关紧要,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同其他老师和成人的相处方式。孩子如果同家庭以外的长者相处愉快的话,今后在同成年人交往方面会有相当的自信。

学会剪剪贴贴

可别小看幼儿园里那些让孩子们剪剪贴贴的手工,这是最好的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式。当孩子用剪刀、胶水、橡皮泥制作手工的时候,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全都开动起来了。小女孩比男孩子更喜欢这些手工,专家指出,所有的小朋友都应该重视这样的动手经历,这样孩子将来学习写字会容易得多。

学会搭积木

研究表明,搭积木对于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概念大有益处。然而,就像小男孩不太喜欢手工课一样,女孩子通常会忽略积木。专家指出,搭积木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排序和分类。如果孩子想搭一个高塔,手头又没有长积木,他们会发现两块小积木拼起来可以变成一条长的。这就在无形中为孩子将来学习除法、分数和几何打下了基础。

学会辨识标记、概念、节奏

幼儿园里没有认字阅读课,但孩子在那里认识了数字和字母,辨别了物体的颜色、形状。知道把两种颜色调和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知道什么东西是三角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

学习唱歌跳舞,懂得了节奏感令孩子朗读的水平提高了。学习乐器对于孩子将来学习数学有帮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研究者还发现,参加小组唱和学习钢琴的孩子在空间想象──如拼图之类的游戏中表现更出色。

学会跳远、跳高等运动技能

幼儿园里的孩子几乎每天都有户外活动,跑步、滑滑梯、攀登和球类游戏,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身体机能和协调能力得到了最好的锻炼。

操场上的活动也锻炼了孩子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社交能力。怎样蜷起腿钻过那个圈圈,怎样找小朋友同自己一起玩跷跷板,操场上的自由活动同跟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可不一样,在公园里,爸爸妈妈的眼睛老盯着孩子,会告诉孩子每一个项目怎么玩,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喝彩。而幼儿园操场上的活动是完完全全由孩子自主的,他们学会了真正对自己负责。

以上的这些能力,你的孩子在入园之后有所提高吗?

成长的烦恼之幼儿园篇(上)


成长的烦恼之幼儿园篇

大凡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每向前跨出一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样的代价,有时会是一种很疼的感觉,比如前些日子,轩儿老叫腿疼,带去看医生,说是长得快了,钙的营养跟不上,所以这叫“成长疼”。

轩儿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相信在他面前铺开的这个世界里,还会有许许多多的“成长疼”等着他。而眼下,他正经历着懵懂醒事以来的第一次情感上的“生长疼”——上幼儿园。

而做妈妈的,除了紧紧握住他的小手理解着他、宽慰着他以外,就只有坐到键盘前记下这棵小苗苗成长的点滴烦恼了。也许,当他下一个生长疼来临的时候,他已不再需要我这个写字妈妈了,他一定能自己把这一切记到日记里去罢?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得上幼儿园。这在我看来是一个不可破的规矩。眼望着轩儿一天天地长大,离上幼儿园的年纪不远了。在轩儿还不到二岁半的时候,我就开始对他进行“舆论攻势”了。当然,舆论的导向一定是“幼儿园好玩、有好多小朋友”。而具体的形式则是讲有关幼儿园的故事、带他去幼儿园玩并顺便接回隔壁的小姐姐,等等。

在他这个正在渴望玩和玩伴年龄,我的这一套显然十分奏效。那段时间里,如何他捣蛋,甚至可以用“那样就不能去幼儿园”来制止了,而且屡试不爽,令当妈的暗自庆幸了好一阵。

转眼暑天过去,冬季来临了。这段时间,除了继续以往的节目外,还要告诉他“过完年就要去幼儿园”,让他心理早些有个准备。由于他个头大,走在外面,总有人问他上幼儿园了没有。对此,他都能很自豪地回答:放了鞭炮以后就去!

谁知“放了鞭炮”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轩儿的幼儿园还没开学:新生班统一定在3月1日开班。

而我的准备工作也更是紧锣密鼓起来:带他去报了名的幼儿园熟悉情况;将上幼儿园以后的生活跟他“实话实说”——轩儿跟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妈妈下班以后再去接你。听了这话后,轩儿明显地表情凝重起来。但我想,还是应该让他有个思想准备好。

3月1日正好是星期四。从头天起,一向阴霾的早春天气就渐渐放晴,露出春天尖尖的芽儿来了。而这一天,更是春光明媚,阳光灿烂:真是一个好开始啊!

轩儿的情绪也十分应景。当小狗闹钟叫着“起床!”时,正睡得酣甜的轩儿也被我轻轻唤起:轩轩快起来,叫卓儿姐姐一起去上幼儿园。

话没落音,轩儿就一个激灵爬起来,双眼因从未这么早起过而有些微肿,而样子却是一本正经的很精神——大概他也知道,自己终于长大了,可以上幼儿园了吧。

叫上邻家小姐姐后,轩儿在爸爸妈妈隆重的护送下进了幼儿园的大门,而小姐姐却是进的附近另一家。此时的轩儿大概开始感觉到有些异样,幼儿园里大班的孩子们正在操场上作着各式活动,拉着轩儿的手穿过拿着五花八门教具锻练的小朋友,终于来到了他所在的第17班。

带班的三位老师(我倒觉得英文中的playworker是更合适的称呼)正好“老中青三结合”,因为是最小的班,看上去都像是保育员,态度热情地迎了上来。轩儿马上就被教室里摆放的几辆玩具车吸引,嚷嚷着也要上去开几下。看别的小朋友正在座(也都是泪未干的样儿),就马上将注意力转到了五彩的月亮船上。老师督促家长们快离开,我只好匆匆地跟老师交待了一下,就被示意着要出去。

正在一边玩儿的轩儿见状就要冲向我。年纪大的老师牵着轩儿朝另一个新鲜玩具走去,一边她用身子挡着我,要我快走。我快速看了一眼正在朝新玩具走去的轩儿,就闪出了门,心中却是十分的无奈:我连再见都没跟他说!

跟他爸站在操场边踮着脚往里望,可哪里看得到呢?教室里已是哭声一片了。这时,我突然看见教室门一开,有个老师走进去,就在门开的一刹那,探出一个小孩子黑黑大大的头,随即被老师拉了回去,门再次被紧紧关上。

那是我家轩儿啊!我想象得出他在一群大哭的孩子中间泪水滂沱的样子。

和他爸缓缓地走在早晨忙碌的上班人流中,心却留在了幼儿园。其实,我真的应该跟轩儿道声别的,孩子虽小,却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啊。这样的话,他虽然也会哭,却是知道,妈妈不是悄悄地离开不要他!

这一天不知轩儿是如何过的,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中午的时间突然变得无事可干,心中甚至会有一种没着没落的感觉。打开电脑,接个电话,依然会轻轻悄悄地,仿佛儿子仍旧甜甜地睡在床上。

好不容易捱到下午三点半,按老师的交待,第一天要早点去接。忙骑了车匆匆地往幼儿园赶。(待续)

成长的烦恼之幼儿园篇(中)

成长的烦恼之幼儿园篇(中)


教室的门口几个孩子哭着拉着老师要“妈妈”,我看了一下,没有轩儿。往教室里望去,却见那小子正和另一个孩子追赶着嬉闹呢。见到我的一刻,他的脸上竟涌出当年见到亲人解放军的激动表情来,但那只是一瞬间而已,小家伙随即就扑到了我的怀里,还高声地跟老师说了声再见!

趁他不想马上回家,在操场上玩滑梯、秋千的时候,我问他表现怎么样。“很好啊?”他心不在焉地答道,“只哭了一下子就没哭了。”

“明天要谁送你来幼儿园啊?”我问,而心里想问的,却是他还想不想再来幼儿园。“妈妈送。”他说。

我舒了口气,好歹他没说不来呢。

由于在幼儿园的规律,轩儿晚上很早就入睡了。从跟他断断续续的聊天中,知道他中午睡觉时“哭了一下,又睡,又哭了一下,又睡”,也该疲倦了。只是,睡到夜半,他会突然梦中叫着“妈妈”!我抚摸着他,是啊,生活中出现这么大的变化,换了谁也会有一样的不安啊。

轩儿上幼儿园的第二天正是星期五。当我忐忑不安地叫他起床上幼儿园时,他居然也没有露出一丁点的不愿意!

依然叫了卓儿姐姐一起走。依然在路口与姐姐分手。顺顺利利地进了幼儿园的大门,路上遇见同班的小朋友已经开始扯皮,轩儿的面容才开始紧张起来。但脚步仍旧跟着我进了教室。

这一次我坚持跟他说了再见。老师拉着挣扎哭泣的轩儿,跟我说:不要紧,一会儿就好了。

由于是第二天,轩儿似乎已经开始接受事实了。下午晚了点接他,他正在吃饭,见了我,就不吃了要冲出来。

老师说他午睡坚持要老师把他的毛衣都脱掉,只穿内衣,还说是“妈妈说的。”我连忙表示歉意:这孩子在家里是这样的。以后在幼儿园慢慢改吧。

临走时,老师还给他别了一朵小红花。

我问轩儿,为什么会有红花。“因为我表现不错!”他看都不看我就说。

其实我知道,今天,所有的小朋友都有一朵小红花。虽然小朵送一朵纸做的花对于老师来讲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但对于每一个孩子,却是影响一家人的快乐呢。

这样的小小创意,真的是很细致体贴。

晚上,看着静静入睡的儿子,我跟他爸讲,真的不敢相信,轩儿会这么平稳地过渡了?

轩儿上了两天幼儿园,如果一鼓作气坚持下来,可能会好一些。然而,接下来的两天偏偏是星期六和星期天!

轩儿仍旧习惯了早起,才七点就将大人的美梦搅了个粉碎。在家玩,到公园玩,有妈妈时刻跟着,睡觉还可以要妈妈偎着,这样的美日子,怎么能跟幼儿园比!

暴风雨终于在周六的晚上来临。上幼儿园的这两天,轩儿晚上都是8点多就睡态百出,洗漱完毕往床上一丢,眨个眼就着了。

而这一次,小夜灯微微地亮着,电视也关了,我和他爸静静地不出声,盼着他快点追梦去。过了许久,我侧身看看轩儿,竟吃了一惊,小家伙安静倒是安静,却大大地睁着双眼呢!“妈妈,我不去幼儿园。”他突然说。

原来他在想心事儿!想想白天谈起幼儿园时,他也没露出不快的样子啊,怎么?!

“不行啊,轩轩长大了就得去幼儿园哪,以后还要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呢。”我一向坚持不欺骗孩子。“哇——”轩儿突然大哭起来,“妈妈陪我,不上班——”

我轻轻地搂着他,任他哭声刺着心,嘴里却没有半点妥协的意思。

他爸终有些不忍的样子,而忙着哭泣的轩儿居然很快捕捉到了这一点——他爬着向他爸奔去!“爸爸陪你——”他爸看到我的眼神,“爸爸陪你去幼儿园。”

“这样,爸爸妈妈一起送轩轩,多陪轩轩一会儿,好不好?”我想到了一个不失原则的安慰法。“好。”这办法止哭还挺有效(也许他根本就是哭累了!)在安抚中,轩儿很快睡去,而抽泣声,却持续了很久。

抚去儿子脸上的泪,我跟一直在担心的他爸说,任何人去一个新的环境都会有些不适的,何况这么小的孩子!让他尽情地哭出来,可不是件坏事,也许他的心里就不会郁结这么多的压力了!

没想到我这么小的儿子,还有内向的时候!

第二天一睁眼,轩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妈妈多陪我一会儿。我们没有失信于他。离开幼儿园时,虽然噙着泪,轩儿还是朝我们挥了挥手。

那天晚上,轩儿好象很累,很没精神,早早地趴在床上要睡,令做父母的心里痛了好久。(待续)

成长的烦恼之幼儿园篇(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