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儒雅在5岁前就已掌握了近5000个汉字、1000多个英语单词和词组;在中学里,她却是个学习中等的学生;2002年9月,她考入吉林市北华大学医学院,从而成为2002年吉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那么,这个神奇的女孩是怎样如此神速地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并顺利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呢?刘儒雅的爸爸刘伟华讲述了他培养女儿的故事。

家庭教育从降生开始

刘伟华年轻时学过医,所以他很早就开始对幼儿早期教育进行研究。他认为婴幼儿对外界最早、最容易认知的是声音。1988年,刘儒雅出世一个半月对声音有了反应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女儿进行训练。比如,放录音磁带给她听,让她听广播新闻……平时,还注意和女儿不间断地进行言语沟通,形成了良好的言语氛围。女儿对这种沟通反应很强烈,父女之间经常是你一句"女儿我爱你",她一句兴奋的"呀呀"地"沟通互动"。

沟通过程中,刘伟华开始尝试着把标着字样的图画给女儿看。像"山"、"河"、"狗"这些物体都能够用比较形象的画描述出来,再加上孩子对图画天生感兴趣,不久,她就掌握了很多汉字。在刘伟华的指点下,刚学会说话,女儿就已能够奶声奶气地念出许多汉字了。

不过变化最大的还是在刘儒雅3到4岁的时候。

这时,刘伟华开始教女儿掌握一些抽象的词。在这个过程中,刘伟华认为应该"言、行、演"并重,让孩子对抽象的词汇有个综合认识。

一天,他在检查女儿的"作业"时(刘儒雅很早就开始练习写字),对她说:"你今天的作业完成得很好,但是(他着重强调了这两个字),有一个字写得不太好看。"但是"这个词女儿还不明白,只是若有所思地看着他。又过了些日子,刘伟华买回几个苹果,女儿高兴地扑了过来:"爸爸,我要吃!""好孩子,苹果就是买来给你吃的。但是(他又强调了一下"但是"),你要先去洗手。"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刘儒雅明白了:原来爸爸说的"但是",就是要说与前面半句完全是两回事的话啊!在教女儿熟悉"如果"这个词时,刘伟华对她说:"如果爸爸是小鸟,我就要在天上飞。""爸爸,你飞给我看看!"女儿来了兴趣。"但是爸爸不会飞啊,所以我才说’如果’。"第二天,刘伟华又对女儿说:"如果爸爸像你这么大,我就要和你一起玩洋娃娃了。""那你为什么不和我一起玩呢?""因为我不可能像你这么大。"刘儒雅又一次恍然大悟:爸爸说的"如果"是假的。那时她还没有"假设"这个概念。就这样循序渐进,5岁时,刘儒雅已经掌握了汉字近5000个。

刘儒雅五六岁时还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刘伟华不愿多谈。因为他并不提倡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第二语言,除非母语已经掌握得非常熟练了。刘伟华举例说,女儿4岁多的时候,就跟着自己到电台去做节目,在话筒前侃侃道来,几乎没有发生过停顿。后来还作为小记者到外地采访,在摄像镜头前语言表述也很自然、流畅。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刘伟华才开始试着让她听些外语磁带,像童话、英文歌曲等。见她听得津津有味,十分感兴趣,才正式教她学习外语。因此,女儿学习外语的劲头也很大,没有一点抵触心理。

不愿女儿学习太好

在爸爸的精心教育之下,刘儒雅5岁时就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因此,刘伟华把她送进吉林市昌邑区第20小学(现艺术小学)就读。

虽然上了小学,但刘伟华很清楚,女儿在知识层面上与同学们匹配了,但年龄上的差距,会使她的心理发展和思维方式与同学们有差异。要想让她真正融入这个环境,学习得快乐,孩子的心理还需要调整。否则,她在成长过程中就会产生自卑感。

他寻找着机会

开学几天后,女儿放学回来说:"爸爸,同学们说我是小孩子。""你确实很小,可是同学们在老师眼里也同样是小孩子。""那为什么我要和比我大的同学在一起呢?""因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是年龄,而是知识。你掌握的知识和他们一样多,就要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收获。"刘伟华说。女儿的眼睛亮了……

刘儒雅7岁的时候,经过测试,直接升到了四年级。尽管她成绩不错,但却常常听不懂同学们用十一二岁年龄段的方式和她开的玩笑。她向爸爸诉苦,刘伟华告诉她:"这是很正常的事。其实,爸爸也有很多不懂的事。不懂没关系,问一问别人,多向人家学习。"按照父亲教的去做,慢慢地,儒雅适应了与比她大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的生活。

很快到了中学,刘儒雅的学习不那么突出了,中学6年,她的成绩始终在中游,很少出现高分,在班上能够考到前10名就算是件意外的事了。原因在刘伟华。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早慧的迹象,家长就会对他产生更大的期待。但刘伟华却并不希望女儿在学习上投入过多的精力,怕她因学习太好而背上心理包袱。所以他基本上不督促刘儒雅学习,只要她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就行了,从不加码。

学习之余,刘儒雅的生活比同学们丰富得多。那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要在课余到绘画班、书法班、音乐班、舞蹈班去学习,刘儒雅却没有这个负担。刘伟华认为,如果女儿想去学习,自然会提出来;既然她没提出来,就证明她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刘儒雅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滑冰、去郊区采风,尽情地和大自然亲近。

这些苦心没有白费。因为从来没有感受到因学习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在刘儒雅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她一直是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

女儿对爸爸有三种称呼

刘儒雅管刘伟华叫爸爸。但除了"爸爸"以外,刘儒雅有时还叫他"刘伟华"。

两人经常在一起用英语进行对话,而在英语中互相提名道姓是很正常的事-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刘伟华就在自己和女儿之间营造了一种平等的家庭氛围。父女两人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好朋友,无话不谈。女儿思想上有了烦恼,比如被老师批评、和同学发生口角、学习上有了畏难情绪时,就会想到"刘伟华"这个朋友,而不是爸爸。

除此之外,刘儒雅还管刘伟华叫"刘老师"。

那还是在刘儒雅很小的时候,一次,她向刘伟华问一个作业题目时,刘伟华说:"为什么你要问我这个问题呢?""因为你是我爸呗!""不对。因为我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你不知道,所以你才问我。因此,你得喊’刘老师’。只要别人比你多懂一个问题,就是你的老师!"这样,刘伟华给刘儒雅灌输了一个"人皆我师"的观念,而从此,女儿问他问题时,也就开始叫他刘老师了。

三种称呼,表明了刘伟华在教育女儿过程中的三种态度:在生活中,刘伟华关心或批评刘儒雅时,他的身份就是爸爸;女儿有了苦恼、有了心事,刘伟华就是她的朋友;当女儿有问题需要请教时,刘伟华又成了老师。刘伟华认为,在多变的孩子面前,家长不妨多有几个身份,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理解并正确地教育、引导孩子。

转眼间,女儿就面临高考了。在这人生重大的关头,刘伟华完全把自己的身份转化成了朋友。既然是"朋友",他希望女儿自己来决定人生的去向,他只是提供参考意见。因此填报志愿时,儒雅是以自己的意志来填报的;高考那几天,儒雅也是一个人到考场去的;9月份儒雅到北华大学医学院报到时,刘伟华倒是跟着去了,但所有手续都是儒雅自己去办的。人们一见是全省最小的大学生,都好奇地问:"你的家长呢?"刘儒雅得意地回答:"我爸爸、刘伟华还有刘老师都在后面呢!"人们吓了一跳,还以为真的来了那么多人呢。

现在,虽然刘伟华和刘儒雅都在一个城市,但他们却不经常见面,因为刘伟华觉得,从上大学开始,女儿就应该自己长大了……

附记:采访刘伟华时,他再三叮嘱记者,女儿还小,未来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过度褒奖对她的成长不利。他还说,女儿的成长历程比较特殊,不一定值得效法。其中一些普遍的原则,仅供家长们参考。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教育独生子女的14条秘诀


独生子女的养育问题是对社会的一种挑战。许多年以来,独生子女家庭给人的直接印象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失调;而从这种家庭中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有些成为不合时宜的成年人。为使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免于陷入这样的结局,美国儿科专家莫瑞·卡布尔门,曾为人们提供了养育好独生子女的秘诀。这些秘诀如加以归纳,可开列以下几条:

1.有选择、有重点地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提供一切"不是不能做到的,但父母千万不能这样做。

2.父母的美好祝愿、希望和理想,往往集中在独生子女的身上,然而,为孩子制定的努力目标,应当建立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孩子的能力、才干和兴趣的基础上,目标和期望过高,只能使其丧失能力,并落个怨天尤人、自慈自怜的结局。

3.不要把独生子女总当"婴儿"看待。否则将有碍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进而成为害怕外界环境、感情不健全的人,要创造一个适合孩子的环境,消除成年人对孩子的过分影响,要允许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熟。

4.要努力培养孩子独特的个性和生活,不要依赖孩子去获得感情上的营养和友谊;不要认为若没有孩子,自己就会缺少什么。

5.独生子女只有具备了当机立断、不怕挫折的能力,才会有韧性。而这种性格是应付变化多端的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家长要悉心地培养其自我决策的能力。不要不待孩子自己思考,就急于替他提供生活中的各种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而做出各种决定。

6.街坊四邻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再好不过的伙伴。从幼儿时期始,父母就应保证孩子有机会参加周围小朋友的集体活动,父母则绝不能插手干预这种关系。

7.父母要心悦诚服地承认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不但承认他们的成功,而且也要承认他们的失败,过度的表扬,只能降低真诚赞扬的价值,不切实际的批评,则会削弱以后批评的效果。

8.父母必须安排些不包括孩子在内的、完全由他们自己分享的特殊活动。这些活动要与孩子为主的各种活动平衡起来。如果父母的全部时间,都集中在孩子身上,那末家庭支撑的结构--婚姻生活就会被削弱而遭受痛苦。

9.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如一的纪律要求。那种认为对孩子严厉管教,会使孩子反过来对付自己的想法是有害的。事实上,不怕因管教而失去孩子爱的父母,却反倒能赢得孩子的爱。

10.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会因讨得孩子的欢心而不知不觉地展开竞争。父母之间一定要避免这种竞争,否则处于这种地位的孩子,将会以操纵大人的方法来控制父母及其他长辈:

11.在强调和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时,千万不可过头,否则孩子反而变得迟钝起来。父母应当牢记,孩子对某些事物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对事物固有的了解而定的,只有孩子本人,才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极限。

12.独生子女对于夸奖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则应减少表面的表扬,而多重视让其在精神上获得快慰与满足。

13.不要盲目提出孩子体格的标准要求,也不应当孩子稍有不适就表现出惊慌与恐惧,过分担心其健康或强调其身体的完美无缺,会导致产生疑病症或成为神经过敏的人。

14.父母应十分警惕孩子产生控制别人的思想情绪。否则,孩子很可能将控制欲望明目张胆地强加给伙伴或周围的成年人,结果只能遭到别人的反映斥和反对。

独生子女 14个培养秘诀大揭底


80后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的下一代基本上也多以一个孩为主,2代的独生子女,在老一辈的眼里是要爱护和保护的一代。确实在家庭教育上大家没有更多对于独生子女的经验,小编对此为大家搜罗了14条经验之谈:

1.有选择、有重点地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提供一切”不是不能做到的,但父母千万不能这样做。

2.父母的美好祝愿、希望和理想,往往集中在独生子女的身上,然而,为孩子制定的努力目标,应当建立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孩子的能力、才干和兴趣的基础上,目标和期望过高,只能使其丧失能力,并落个怨天尤人、自慈自怜的结局。

3.不要把独生子女总当"婴儿"看待。否则将有碍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进而成为害怕外界环境、感情不健全的人,要创造一个适合孩子的环境,消除成年人对孩子的过分影响,要允许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熟。

4.要努力培养孩子独特的个性和生活,不要依赖孩子去获得感情上的营养和友谊;不要认为若没有孩子,自己就会缺少什么。

5.独生子女只有具备了当机立断、不怕挫折的能力,才会有韧性。而这种性格是应付变化多端的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家长要悉心地培养其自我决策的能力。不要不待孩子自己思考,就急于替他提供生活中的各种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而做出各种决定。

6.街坊四邻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再好不过的伙伴。从幼儿时期始,父母就应保证孩子有机会参加周围小朋友的集体活动,父母则绝不能插手干预这种关系。

7.父母要心悦诚服地承认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不但承认他们的成功,而且也要承认他们的失败,过度的表扬,只能降低真诚赞扬的价值,不切实际的批评,则会削弱以后批评的效果。

8.父母必须安排些不包括孩子在内的、完全由他们自己分享的特殊活动。这些活动要与孩子为主的各种活动平衡起来。如果父母的全部时间,都集中在孩子身上,那末家庭支撑的结构--婚姻生活就会被削弱而遭受痛苦。

9.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如一的纪律要求。那种认为对孩子严厉管教,会使孩子反过来对付自己的想法是有害的。事实上,不怕因管教而失去孩子爱的父母,却反倒能赢得孩子的爱。

10.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会因讨得孩子的欢心而不知不觉地展开竞争。父母之间一定要避免这种竞争,否则处于这种地位的孩子,将会以操纵大人的方法来控制父母及其他长辈:

11.在强调和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时,千万不可过头,否则孩子反而变得迟钝起来。父母应当牢记,孩子对某些事物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对事物固有的了解而定的,只有孩子本人,才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极限。

12.独生子女对于夸奖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则应减少表面的表扬,而多重视让其在精神上获得快慰与满足。

13.不要盲目提出孩子体格的标准要求,也不应当孩子稍有不适就表现出惊慌与恐惧,过分担心其健康或强调其身体的完美无缺,会导致产生疑病症或成为神经过敏的人。

14.父母应十分警惕孩子产生控制别人的思想情绪。否则,孩子很可能将控制欲望明目张胆地强加给伙伴或周围的成年人,结果只能遭到别人的反映斥和反对。

了解14岁孩子的校园生活


外向而开朗,随时渴望着做任何事情的14岁学生,如果他本身性格方面蛮健康向上,而且学校的纪律管束也比较到位,那么这会是理想的好学生。我们以前曾经建议,如果可行的话,最好让14岁的学生搬到一栋一应俱全的独立教学楼里去上课,这将使得他们的学习生活大放光华。

如果跟12岁、13岁的孩子混在一起,位居老大的14岁孩子往往会过于高高在上,对那些稍微年幼一点的12岁、13岁学生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指手画脚。但是,如果让14岁的孩子进入4年制的高中,情况就很不一样了。在这里,他作为刚入高中的新生,当然由不得他颐指气使。在这个通向成熟的、充满奇遇的新门槛面前,年青的高中1年级新生往往会感到一份压力。

(译者注:美国的学制比较多样化,既有3年制的高中,也有4年制的高中。如果是3年制的高中,那么14岁的孩子就是初中的老大哥;如果是4年制的高中,14岁的孩子就成了高中的小弟弟。)

跟所有其他青春期各年龄段之中的青少年一样,只有老师方是他最尊重的人。老师不但是约束他管教他的人,也是教给我们很多东西的人。他也会对老师不满,不过他的不满更往往针对学校行政人员,针对学校体制。

很多14岁学生的成绩比过去有了提高。有些人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故意用低劣的成绩和糟糕的作业来惩罚自己的父母;相反,他开始认识到是自己需要有一个更好的成绩,因为不论他将来要上大学还是高中毕业就去找工作,好成绩只会对他更有好处。家庭作业也大多比以前完成得更好,因为现在他已经越来越明白,这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是父母的事情。

早教成陪孩子玩玩?


众多吹嘘自己“很专业”的早教机构只不过是招几个幼儿园的老师,短期培训十几天就开始上岗

那些所谓的“专家”,只是挂一个名而已。所谓的奥尔夫音乐、蒙台梭利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大部分是伪科学,经营者自己根本就不懂

在上海浦东八佰伴周围,早教机构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市民李先生就在附近工作,每天都处在早教机构广告的包围之中。近日,李先生看到周围同事让孩子参加早教培训班,不免有些心动。在早教销售人员的鼓动下,也为自己3岁的儿子报了一个早教班,每月支付3000元。

但是,李先生在给孩子报名后,却有了骑虎难下的感觉——自己的工资并不高,让孩子继续学,似乎有点负担不起;如果就此放弃,似乎又半途而废。

“教育从零岁开始”、“开发大脑潜能,三岁之前是关键”……近来,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0-3岁的教育,早教机构日渐增多。但是,《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的早教行业在课程设置、学费价格、师资力量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标准,而物价、教育等监管部门尚未将其纳入管理范围,“早教热”背后存在诸多隐患。

早教成陪孩子玩玩

近年来,上海市各种大大小小的“早教中心”、“儿童潜能开发中心”等早教机构遍地开花。但如此热闹充满噱头的早教现象,让不少年轻的家长如坠云里雾中。

上海市民张女士对《法制日报》记者说,不久前,她带两岁的女儿到虹口区一家早教机构试听了一堂课,30多分钟里,老师用英语唱歌、讲课,不少孩子要么哭哭闹闹,要么啃着手指发愣。与其说是孩子在上课,不如说是家长在上课。张女士感叹:“用英语唱唱歌、跳跳舞,做些互动游戏,难道就益智了?”

孙女士是一名“80后”妈妈,女儿今年一岁半。最近,孙女士发现身边的朋友送孩子去早教中心,她也给女儿报了一年的早教班。然而,她的心里却有一连串的问号:学了有用吗?老师怎么样?家长又如何判别效果好坏?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其他年轻的父母。记者在一些早教机构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有家长认为,现在都是一个孩子,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虽然花费近万元的学费让工薪家庭倍感压力,但只要能让孩子智力得到开发,还是愿意的。也有家长对早教持“否定”意见:再好的早教都比不上父母的陪伴,“几个年轻小姑娘陪小孩子玩玩,一年就要一两万元学费,不值”。

早教行业乱象看不懂

如今的早教机构,披着一层神秘的外衣,如果不带孩子一起去早教机构,是会被谢绝进入的。上海有关方面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42%的受访者对早教机构不信任。

置身徐汇区居民区内的一家早教中心门外,贴着很大的一张海报——“美国的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课程介绍是:“通过开发婴幼儿的八大智能、六大领域和奥尔夫音乐训练,全面发展宝宝的智能、体能和情感……”记者询问前台“老师”:“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具体如何操作。”对方回答说不清楚。

一名已离职的某早教机构“市场部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所有的早教机构,大部分没有合法的营业执照,从业人员也不具备国家承认的资质。众多吹嘘自己“很专业”的早教机构只不过是招几个幼儿园的老师,短期培训十几天就开始上岗。而那些所谓的“专家”,只是挂一个名而已。所谓的奥尔夫音乐、蒙台梭利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大部分是伪科学,经营者自己根本就不懂。当然,他们知道家长也不懂。事实上,对于一个零至3岁的孩子来说,即使不教他任何东西,他也会自然地学会一些知识。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龄前教育研究员丁昀认为,目前的早教价格偏贵,性价比不高。但由于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于是让孩子接受早教。其实,孩子究竟是在培训后得到了潜能开发,还是生理上的自然成熟,这是很难衡量的。

《法制日报》记者从上海市物价局了解到,目前,物价管理部门对于婴幼儿早教机构的教学收费还没有相关的标准,因此价格由各机构自定。

上海市教委人士表示,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没有针对早教的规范性文件:如应按什么标准进行审核,从业人员需要何种资质、教材需不需要统一的大纲。“零至3岁的早期教育的确存在监管‘真空’”。

“工商部门也没法管。”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人员说,按照要求,带有“教育”字样的,必须有教育部门社会力量办学证明。因此所有早教机构都只能获得“教育咨询”类许可,即使他们超范围经营,工商部门也很难从专业角度去认定它们管理是否规范。

制订标准加强监管

根据国家颁布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4个班以上的托儿所、幼儿园应有独立的建筑;规模在3个班以下时,也可设于建筑物的底层,但应有独立出入口等。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对消防安全有特殊要求,一般不宜设在高层建筑内;同时还应设置幼儿专用拉手、护栏等。

然而,《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早教机构存在多种安全隐患。很多早教机构都设在商务楼或商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楼层普遍较高,基本没有幼儿专用拉手、护栏等。

上海市一些来自教育界的政协委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从孩子的安全、健康出发,参照托儿所、幼儿园相关管理规范,制订并提高早教机构的安全、卫生等各方面标准,及时消除隐患。同时应对这些市场化运作的早教机构加强监管,规范教学和收费,避免早教机构“变味”、“坑人”。

上海市消保委法律与理论研究部副部长唐健盛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管理力度。既然是一种教育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这些经营机构予以许可和管理。

“超市里”的实践早教成果


级市场最早产生于1930年的美国纽约,1930年8月,美国人迈克尔·库仑(MichaelCullen)在美国纽约州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金库仑联合商店。当时,美国正处在经济大危机时期,迈克尔·库仑根据他几十年食品经营经验精确设计了低价策略,并首创商品品种别定价方法。

近日,一场来自早教机构3岁-6岁幼儿购物实践活动,引发了家长们的又一次思考。8月24日,汽车区大润发超市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6岁。过去进超市,都是看着爸爸妈妈采购、结账,现在这个过程他们将自己完成。这是早教机构“天才宝贝”的幼儿经济学活动课——“精明小买家”。

孩子说:爸爸妈妈我能行!亲子游戏

超市里,紧捏着自己赚的“血汗钱”,孩子们东瞅瞅、西望望。老师为他们分配了几项购买任务,比起平日经常撒娇要买的玩具,他们此刻更关心物品价格,时不时还伸出小手指加一加。

“阿姨,要给我开发票,要不这坏了我找谁呀?”经过一番“血拼”,在收银台前,一个“小买家”拿着他的小汽车,认真地对收银员说。抱着“战利品”,孩子们骄傲地对家长说:“看,我能行!”

家长说:今后对你有信心!

“我家孩子今年5岁,自己没去买过东西。他知道东西要拿钱换,玩具太贵不能随便买,更多的就没法教了。”家长王女士说,她是一位“80后”母亲,对于能否给幼小的孩子上“经济课”,她和大多数年轻父母一样,正在迷茫。早教网

“但孩子比我想象的懂事,不仅完成了任务,还给妹妹带了礼物。”近日,记者再次联系到王女士,询问孩子的活动情况时,她显得信心十足。“我想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至少指点他如何合理支配正当收入。”

教育者:“经济课”是幼儿社交必需

“家长觉得孩子上‘经济课’还早,是因为成年人容易把‘经济’当成学术概念,在我们这样的早教机构中,把‘经济’融入进以物换物等活动课,就会发现孩子能自然领悟这些规律。”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早教机构“天才宝贝”的教学人员邵颖说。她建议家长,经济观念不是“早熟”,而是社交和生活的必需,应以浅显、实践的方式,尝试为幼儿上“经济课”。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素质


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裴娣娜教授在《从传统走向现代》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现代的教学论已从知识教学论转向主体教学论,这无疑为阅读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并注入了新的活力。

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应当以学论教,在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演好学习的主角,也就是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具体反应在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发展状态。

一、创设和谐友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上课不说、不读、不问,主要存在心理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同学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年级越高心理障碍越严重。因此,我在教学中都是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对后进生,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而且,我还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个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可能想错了,说错了,但是他们是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最佳精神状态,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书声琅琅、质疑讨论、各抒己见。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友善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二、精心设计,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展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汉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把大量的心思、功夫花在课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情感,激励学生干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如何才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笔者有如下体会:

1.抓住不同意见展开争论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也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我就把问题抛给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热烈的争论中读懂课文。如,在学习《苹果之乡》这篇短文时,有的学生认为写秋天景色的部分,是围绕果园里最诱人的季节,还是秋天这句话写的;而有的学生认为是围绕那场面的确是迷人的一句来定的。于是我说:这两种意见哪个更准确?请你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然后讲出理南,看能不能说服对方?顿时,学生进入了积极的备战状态,随后是激烈的争论,准确的答案就是在积极的争论中诞生的。课文也就不讲自明了。

我觉得语文课堂中多些这样的争论,比教师一语道破天机效果要强上百倍,这样不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建构了竞争意识。

2.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

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学习、理解离不开情感的参与。若教师十分投入地教学,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也就激起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动力。比如《白杨》一课,在学习爸爸借白杨特点表白自己心愿一段时,我以简短激昂的演讲和饱含深情的朗读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们也跃跃欲试。于是,请同学们也有感情地读一读。顿时,学生们投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之中,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进而组织学生用这种句式练习说几句话,学生有感而发想到了解放军战士、辛勤耕耘的老师,变苦学为乐学,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设置质疑问难的环节,并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学生来说,不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思维,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林海》一课教学时,我请学生自读质疑,并且将这些问题归类整理,然后让学生带着他们自己想出的问题去读书、讨论、这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在这里只起到适时点拨的作用。

三、抓住典型,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他们之间产生互动、形成共振,在教学中也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在教学中,我常常大力表扬发言、朗读等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引导学生比、学、赶、帮、超,使学生自主地发挥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长征》时,还未等讲课,竟有四、五名同学抢着告诉我他们已经背下来了,于是上课伊始,我请这些同学背诵,然后表扬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其他同学在学习中格外认真,在下课前,有近一半的同学背下了这首诗。我深深感到了大教育家第斯多慧的话是多么的正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四、给足时间、强化训练、调动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

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会了知识并不等于形成了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各项知识后还要对他们加强训练,才能形成能学的本领。要使学生的智力、能力、习惯、意志品质、思想感情都要得到发展,就必须体现训练的过程。杨再隋教授就曾指出要体现训练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语活动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实际运用。

让我们牢记夸美纽斯讲过的话:如果学生不愿学习、不会学习,那只是老师的错处。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措施。

宝宝学写字 也有大学问


写字,可能是孩子从小到大一直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以往以来,关于宝宝应该几岁开始学习写字,大家都是意见多样,但是几乎都能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在宝宝还没有学习写字的意愿时,尽量不要强制宝宝去学习写字。但一旦宝宝有了写字的意愿后,我们又该怎么样去给予帮助和引导呢?

给他提供蜡笔和纸

在宝宝学习写字时,我们要提供物质帮助。早在宝宝周岁生日的时候,就一定要在他表现出对涂鸦感兴趣时,给他准备好蜡笔和纸或填色书。让宝宝随时尽情发挥,但如果他烦了,就让他停下去玩耍吧。

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告诉孩子只在他面前的纸上发挥他的艺术天分。不过不管你告诉过他多少次,他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在墙上(或地板上或者你新买的书上)画。所以你得准备好在他发挥之后,做几次大扫除,为此,你可以买可擦洗的蜡笔。想办法别让宝宝吃他的工具,不过,实际上,恐怕难免宝宝什么时候会把一点蜡笔吞下肚。你放心,这不会对他造成持续伤害。

让他按照自己的速度学

到了宝宝学习写真正的字时,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他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学。在这个年龄,大人很容易在教宝宝写字和数数时做得过火。重要的是根据宝宝自己学习的愿望来进行。在学龄前儿童做好准备之前,就强迫他们读和写,虽然他们的确能够做到,而且通常看起来会比幼儿园的同班同学要强,但研究表明,等他们长大一些后,就会失去这种优势。

跟他说话,给他读书

最后,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对你的孩子说话和读书。他听到的语言越多,大脑就发育得越好,这将会在最后对他所有的沟通技能(包括写字)带来益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