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身体可建立自我认同

宝宝到了2岁左右,你是否发现,摇摇学步的他(她)们,越来越喜欢洗澡,喜欢在浴缸里和塑胶玩具一起玩,偶尔拍打,看水花四溅,然后哈哈大笑。你会注意到,孩子渐渐地对他身体的每一部分感兴趣,他喜欢拿自己的身体和你做比较:“我的脚丫小小”或“妈妈的脚丫大大”。

有时,他会把身体某个部位盖起来让你找,有时又要你猜猜他盖起来的是哪个部位。总之,他乐此不疲地玩着有关身体的游戏,而你却渐渐不耐烦。

其实,宝宝的这些表现表明他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了。爱尔贝早教中心于春林告诉记者,孩子的这种举动说明他已到培养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所以,他开始对自己身体各个部位感兴趣。当他躺在婴儿车里时,他已认识了自己的手和脚,他知道手可以帮他拿东西,可以放进嘴巴里吸,也可以推开自己不想要的东西。18个月大后,孩子的重心开始放在认识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了解它们的名称和作用并且开始知道区分自己和他人,了解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在这个时期,孩子需要通过认识自己的身体,从而了解自己并建立自我认同。

应陪孩子玩身体游戏

金宝贝早教顾问林晓娜表示,在这时,家长们应学着教孩子说出每个部位的名称“这是鼻子”、“这是耳朵”、“这是嘴巴”,让孩子与其他人比较身体“这是宝宝的鼻子,那是哥哥的鼻子,每个人都有一个鼻子,但每个人的鼻子都长得不一样。”

当孩子将身体某个部位藏起来时,家长应该耐心地陪他找,并猜猜他藏起了哪个部位。又或者,家长应该经常带孩子照镜子,告诉他,他的身体各部位是怎么样的;也可以将孩子的手放在白纸上,帮他画一个手的形状让他看,可以让他在自己的手形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孩子探索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是阶段性的,如果父母不横加干涉,他很快就会经历这个时期,继续成长。相反地,如果父母在孩子探索自我时,随意地干涉或责备,将会使孩子的成长停滞,反而延长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时间。

小编推荐

帮助宝宝认识身体的小游戏


孩子正一点点长大,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发生兴趣,会产生有关身体内部活动的疑问。玩些有趣的小游戏,可以让宝宝更好的认识身体。

如果只是抽象地用语言或者借助图片给孩子讲解,孩子们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因为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以下为您介绍几个相关的小实验,您可以在家选用一些日用品,和您的孩子一起动手做一做,或许可以帮助你解答孩子提出的疑问,同时也能增进您和孩子间的那份默契。

永不休息的心脏

和孩子一起摸着胸口,在一定的时间内数心跳的次数并且记录下来,然后和孩子一起比赛爬楼梯,再记录此时心跳的次数,和前次记录作一比较,得出的结果是:心跳会随运动的激烈程度而加快。取一只气球注满掺水的红墨水,比作是充满血液的心脏。气球接口处用一脉管连接,比作与心脏相连的血管,脉管另一端用橡皮筋扎紧。然后让孩子松开橡皮筋,气球中的红墨水便会流出,让孩子知道心脏通过血管向身体各处输送血液。在操作过程中您可以问问孩子:心脏里的血会流光吗?心脏不停地跳动累不累?什么时候休息?并向孩子介绍血液在身体里从心脏流出,又回到心脏的原理。心脏是一直在跳动的,是永不休息的。

胃的工作

取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放入若干饼干、碎面包块等,然后倒入饮料,将袋口用橡皮筋扎紧,比作是装满食物的胃。让孩子用双手揉捏挤压塑料袋,并观察袋中食物的变化,从而让孩子了解胃的功能。您还可以和孩子讨论:胃中的食物太多好不好?太少好不好?帮助孩子理解人需要正常适量地进食。

肠的吸收

取一可乐塑料空瓶,从瓶盖的下端起至瓶底剪去一块,变成船状比作是肠的一段。在瓶的内壁垫上几层纸巾,然后让孩子将前一实验中塑料袋内的食物存放在瓶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原来液体的食物变干了,水分被周围纸巾吸收了。同时可以问孩子:如果一连几天不大便会怎样?让孩子了解肠有吸收食物中的营养与水分的功能,如果几天不大便,大便会变得又干又硬,影响健康。

舌的味觉区

准备一些糖水、盐水、醋、辣酱、中药(苦味),让孩子自己在纸上画舌头形状(可画得大些)。然后分别把各种味道的调料,一一涂抹在舌尖、前两侧、后两侧、舌根处。让孩子自己逐一尝试,也可以对着镜子涂抹。

特别的“照相机”

准备一面小镜子和一架照相机。先让孩子照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眼睛,问问孩子:眼睛里面和外面有什么?然后对照着照相机,让孩子了解眼睛的功能:眼睛里的眼珠就好比是照相机的镜头,可以让我们看到外面的东西。眼睛外面的眼睑(眼皮)就好比是照相机的镜头盖,以保护眼珠,不让灰尘进入眼睛,还能让眼睛休息。还可与孩子讨论:如果眼睛看不见会怎样?可以用布蒙上孩子的眼睛,让孩子体验眼睛看不见所带来的不便。

气味箱

准备几个杯子,在每个杯子内倒入不同的常用调味品如:酱油、麻油、料酒、醋、花生酱等。蒙上孩子的眼睛,让孩子逐一闻闻杯中放的是什么。

其实,有关认识人体器官的小实验还有许多,以上选取的几个小实验,在实验材料的收集和操作上都便于在家中进行,是一种很好的亲子活动哦!

用游戏教7-9个月宝宝认识身体


用游戏的方法认识身体,可以让宝宝更能集中注意力,增加趣味性。同时游戏还可以对宝宝进行视、听觉和动作的训练,从而增进宝宝的协调功能,促进宝宝适应能力发展。

1、游戏一:镜子识五官。

家长和宝宝对坐,先指着自己的嘴巴说“嘴巴”,然后把住小儿的小手指他的嘴巴说“嘴巴”,每天重复1-2次。然后和宝宝一起对着镜子,握住宝宝的小手指他的嘴巴,又指自己的嘴巴,重复说“嘴巴”,持续数天后,当家长再说嘴巴时,宝宝就会用小手指自己的鼻子。此刻一定要对孩子表示赞许和鼓励。早教专家提醒,虽然宝宝还不会说话,但家长还是需要强调每个部位的名称如“这是鼻子”、“这是耳朵”、“这是嘴巴”,让并让宝宝与其他人比较身体,如“这是宝宝的鼻子,那是哥哥的鼻子,每个人都有一个鼻子,但每个人的鼻子都长得不一样。”

宝宝要探索外面的世界,首先要从认识自我开始。首先要熟悉身体各个“零件”,然后才能学会如何使用这些“零件”探索世界。

2、游戏二:澡盆里认识四肢和身体。

7个月后宝宝能自己坐在澡盆里,从而越来越喜欢洗澡,喜欢在浴缸里和塑胶玩具一起玩,偶尔拍打,看水花四溅,然后哈哈大笑。这个时候宝宝渐渐地对他身体的每一部分感兴趣,比如晃动小手,把小脚丫举到水面上观察,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开始探索自己身体的表现。这个时候家长可以用自己的大手把宝宝的小手握在掌中,对宝宝说“妈妈的手很大,宝宝的手很小”。给宝宝涂完洗澡液后,闻闻宝宝的小脚丫,对他说“宝宝的脚香香”。通过轻轻抚摸膝盖、胳肢窝、乳房、肚脐、小鸡鸡,让他敏感得咯咯笑,然后不失时机地告诉他各个部位的名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科学地逐渐告诉宝宝各个“部件”的作用。

3、游戏三:身体藏猫猫。

妈妈把嘴巴用毛巾捂住说“嘴巴躲起来了”,然后拿开毛巾说“嘴巴出来了”,再捂住,再拿开,重复3次;然后牵着宝宝的小手指着他的嘴巴,大声念“嘴巴”,也重复三次。把手伸进手套,说“手不见了”,拿出来说“手又出来了”连续三次;把宝宝的手放进去,再拿出来,说“手”,重复三次。还可以把手脚、鼻子、耳朵等想办法“躲起来”,然后分别让宝宝找。

宝宝探索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是阶段性的,经过了这个阶段,宝宝就会继续往前发展。帮助宝宝探索自我时,促进宝宝的成长,有助于宝宝缩短自我探索的时间,把更多的注意转向未知外部世界。

通过游戏培养宝宝智力


“我们工作都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玩?”“为了照顾孩子,是不是应该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里,做‘全职妈妈’?三年的‘全职妈妈’界限是否科学?”不少家长抱怨时间少,又担心照顾孩子不够。

但玛思博士对年轻家长强调:全世界的爸爸妈妈都越来越忙,美国很多妈妈生完孩子6周后就去工作,这并不是家长的错,但工作再忙,也能挤出时间陪孩子,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变成游戏!

“生活用品是最好、最廉价的游戏道具。”玛思博士表示,廉价的纸盒并不比昂贵的玩具差,评价玩具好坏的并不是价格,而是用处。锅碗瓢盆就是最好的音乐道具。孩子通过敲击可以了解声音的大小、节奏,甚至为自己创作出一段不错的音乐,充满成就感。

此外,把宝宝整个身体放在卷起来的毛巾上,就可以训练他的平衡感;一面镜子和一支口红可以帮助宝宝认识自我,比如:把口红涂在宝宝的鼻尖上,当宝宝在镜中看见自己,并试图抹去口红时,孩子就会意识到原来镜子中的宝宝就是他自己。

“今天你的孩子可能正在玩过家家游戏,将来他可能就是你孙子的爸爸。”玛思博士认为,孩子不仅在游戏,更在经历学习做人的最初体验。

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合作等方面比较薄弱,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和其他孩子多交往,创造一个良好环境。0至3岁的宝宝已经有他们自己的社交。玛思博士说,当宝宝哭泣时,别人会有反应,这就是最初的交流。宝宝会在和别人的游戏中逐渐了解规则、解决问题方法等,而户外游戏更能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热爱世界。

同时,教会孩子在游戏完毕后收拾房间,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家长,宝宝的第一个玩伴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同等。家长要选择合适的游戏,并做好孩子的第一个玩伴。”

玛思博士说:“别把孩子推给电视就以为了事,尽管电视节目很有趣。家长选择的游戏不能太复杂,但也不能太刺激。游戏要尊重宝宝的成长速度,符合宝宝的特点等。”专家建议,躲猫猫就是孩子最爱玩的游戏之一,孩子遮住眼睛就会认为事物消失了,玩这种游戏可以帮助宝宝意识到物体永恒性,爸爸妈妈不会因为他看不见而不存在。

宝宝的模仿能力也很强,经常做一些日常动作,比如:挥手再见等,能帮助宝宝更好地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而角色扮演能培养宝宝的想象力,给宝宝一只玩具话筒或用玩偶和宝宝对话,都能更好地让宝宝开口表达。

9种游戏刺激感官

1、用积木发声

给宝宝两块积木,让他一手拿一块,然后相互撞击,发出声响。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扶着宝宝的双手,教他撞击。这样,你还可以控制撞击的力度,让宝宝感受到,用力撞击时,发出的声响会大些;用力小的时候,声响也会变小。

效果:拿积木撞击可以锻炼小肌肉的力量,撞击时发出的声响可以有效地刺激听觉。

2、辨别方向

准备一只铃铛或其他声音悦耳的发声玩具,在宝宝左右两侧交替发出声响,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你将发现,孩子会把头转向声音发出的方向。

效果:在寻找声源的过程中,孩子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听觉和方向感也得到了提升。

3、触觉刺激

准备触感、质地不同的各种物品,如皮球、硬纸壳、塑料玩具等,让宝宝直接摸着玩儿。在孩子触摸的过程中,成人可以用语言为他描述表达,比如,“这是圆圆的皮球,这是硬硬的纸壳……”

效果:孩子在摸的过程中,可以体会不同物品的不同触感。同时,通过成人的语音刺激,还可以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

4、做被动操

抓住宝宝的胳膊,做一些伸展运动;抓住宝宝的双腿,往上抬一抬,往前踢一踢,或者活动一下宝宝的脚踝等等。

效果:婴儿体操不仅可以促进脑部发育,而且对稳定宝宝的情绪也有帮助。

5、听钟表的声音

拿一个“滴答、滴答”响的钟表靠近宝宝的耳朵,让他听秒针跳动的声音。宝宝通常都会被钟表的声响所吸引,并产生好奇心。

效果:这对锻炼宝宝辨别声音细小差别的能力很有好处,在刺激听觉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宝宝的注意力。

6、揉纱巾

准备一些漂亮的纱巾,让宝宝随意地抓、揉、拽等。

效果:这可以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小肌肉力量,也可以促进触觉的发育。

7、听动物的叫声

准备一些动物玩具,给宝宝看,或者让他摸一摸。同时,你模仿动物的叫声,给宝宝听。还可以给宝宝展示一下不同动物相应的表情或动作特点。

效果:可以同时刺激宝宝的视觉和听觉。

8、熟悉颜色

大约从4个月开始,宝宝就可以区分不同的颜色了。可以拿各种颜色鲜艳的纸或颜色认知卡片给宝宝看。

效果: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色彩感,还可以提高宝宝将视线集中于一处的能力。

9、找玩具

当着宝宝的面,将他的玩具藏在一个小桶里,然后让宝宝去找。宝宝会拿着桶,摆弄来摆弄去的,想办法将里面的玩具弄出来。

效果:找玩具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宝宝的思维,还可以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你知道吗?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这5种感觉是宝宝最初认识世界的重要通道。这些感觉器官所接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的相应皮层,然后由大脑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处理,再向相应的感觉器官进行回馈。神经通路正是在经历无数次这样的信息处理过程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

0~1岁重点:刺激感官这一时期的宝宝主要是通过眼睛、耳朵等基本的感觉器官,来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获得各种体验,来为脑部的发育打好基础。提供适当的感官刺激,可以促进他们大脑的发育,让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

10种游戏促进小肌肉发育

1、捡碎纸片

准备一些容易撕的纸。先让宝宝把纸撕成小纸片,扔向空中。等纸片散落到地上时,再让宝宝一片一片地捡起来。如果用各种颜色的纸,还可以增加宝宝游戏的兴趣。

效果:捡纸片不仅可以锻炼手指的力量,还有利于提高宝宝的注意力。

2、画画

1岁多的宝宝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动作和所画图形之间的关系了,可以说,这是教孩子涂鸦很重要的时期。父母可以和宝宝一起画,也可以给宝宝笔和纸,让他随心所欲地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宝宝会说话以后,还可以让他讲一讲画的是什么。不管宝宝画得像不像,你都要鼓励他。

效果:画画不仅可以刺激视觉,促进肌肉发育,还有利于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3、折纸

准备几种质地、厚度不同的纸。先让宝宝摸一摸,感觉一下不同纸的质地,然后再让宝宝随意地折叠。

效果:折纸时发出的微小的声音,可以刺激宝宝的听觉;折纸动作可以锻炼宝宝手部的力量,同时可以感受纸的不同触感。

4、捏像皮泥

准备一些橡皮泥,让宝宝随意地按压、揉捏。还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些小模具,让他在橡皮泥上印出各种图案。

效果:橡皮泥是宝宝最喜欢的游戏材料之一,在揉捏过程中,宝宝的小肌肉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5、模仿秀

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坐好,然后一起做各种动作。可以先由妈妈做,然后让宝宝模仿。比如,做洗脸的动作,模仿小鱼游、小鸟飞的动作等等。

效果:动作模仿练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宝宝的感知力和表现力,还可以提高宝宝的注意力。

6、摁电话键

准备一个玩具电话,让宝宝随意地去摁电话键。有些玩具电话还可以发出声响,以增加孩子玩的兴趣。

效果:这可以锻炼小肌肉,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小提示:很多宝宝都喜欢玩电话机,有时大人会把手机给宝宝玩。其买,手机有辐射,最好不要让宝宝玩,而是专门给宝宝买一个玩具电话,或者把家里用旧的电话给宝宝玩。

7、拼图

给宝宝准备一些比较简单的、容易操作的镶嵌式拼图。让宝宝练习将拼图块取下来,再放进相应的洞里。开始时,可以先玩形状块少的拼图,等熟练后,再玩一些图案比较复杂的拼图。

效果:拼图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宝宝的小肌肉,还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可以锻炼孩子的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

推荐2011楚宝贝年终季生肖宝宝秀

8、贴画

准备一些宝宝喜欢的小贴画,让他随意地贴到纸上。也可以给宝宝一些不干胶贴画,让他贴在瓷砖地面、墙面上,或者贴在布料上,这样可以反复地贴上去、撕下来。如果没有小贴画,还可以让宝宝玩塑料胶带,宝宝也能玩得很开心。

效果:贴画游戏需要宝宝用到指尖的力量,是一种很好的精细动作练习,不仅可以锻炼小肌肉,也可以提高宝宝的注意力。

9、使用叉子

给宝宝准备一把塑料质地的叉子。你将苹果、西瓜、香蕉等水果切成小块,放在盘子里,让宝宝自己用叉子将水果块叉起来吃。

效果:这不仅能够锻炼宝宝的手部力量,提高手腕的灵活性,而且对提高宝宝的注意力也很有益处。

10、手指交叉

教宝宝将双手的手指相互交叉在一起。开始时,宝宝可能做不好,你可以帮助他做。等熟练后,可以在你的语言提示下,让宝宝自己做手指交叉的动作。

效果:这可以促进宝宝手部小肌肉的发育,并且可以使手指关节的活动更加灵活。

你知道吗?

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中都有相应的区域(神经中枢)与之相对应。其中,手指的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为广泛。常言道,“心灵手巧”,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多活动小手,对大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刺激,手的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宝宝智能的发展。据调查,长期拉提琴和弹钢琴的孩子,多数会更加聪明。

1~2岁重点:促进小肌肉发育

这一时期的宝宝不仅认知能力迅速增强,小手的精细动作能力也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抓住机会,多让宝宝做一些活动手部的游戏,可以很好地刺激宝宝的脑部发育。为了能够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最好让宝宝的左右手都能得到充分的活动。

13种游戏激发想象

1、自制望远镜

准备一张纸,教宝宝将纸卷成圆筒状,当望远镜。然后,教宝宝拿着自制的“望远镜”环视周围的物体。

效果:由于有部分视野被遮住,所以宝宝会对遮挡部位进行想象,这种游戏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

2、按节拍做律动

给宝宝播放童谣的录音,让他随着节拍做律动。宝宝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律动,也可以跟随录音哼唱。

效果:这不仅可以培养宝宝的节奏感,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

3、敲水杯

准备几个玻璃水杯,往杯子里添加不同量的水。然后,让宝宝拿筷子去敲击不同的杯子,听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效果:这种游戏可以让宝宝了解声音的强弱关系,提高听觉的敏锐性。

4、剪纸

给宝宝准备一些纸和一把安全剪子,让他随意地剪。开始时,你要先教宝宝拿剪子的正确方法。当宝宝剪出不同形状的时候,可以让他说一说,剪的像什么。

效果:剪纸不仅可以增强宝宝手部的力量,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而且,宝宝可以随着纸的形状的不断改变,想象出不同的事物来,所以对想象的发展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5、认日期和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教宝宝建立日期和时间的概念。比如,和宝宝说:“今天是6月1日,儿童节,是宝宝的节日。昨天,妈妈带宝宝去动物园了;明天,咱们还要去看爷爷、奶奶……”

效果:在掌握抽象的日期和时间概念的过程中,宝宝需要回忆过去的事情,想象将要发生的事情,这可以增强宝宝的记忆力,发展想象力。

推荐2011楚宝贝年终季生肖宝宝秀

6、看画册

准备一些宝宝喜欢的画册,家长和宝宝一起看。在看的过程中,可以让宝宝讲一些相关的话题,或者讲那些能够联想到的事情。比如,看到画册中的老虎,可以让宝宝说一说,老虎怎么叫,那天去动物园,宝宝看到老虎了吗……

效果:爸爸妈妈经常和宝宝一起看画册,不仅可以提高宝宝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增加词汇量,而且可以很好地促进亲子感情。

7、跳彩格

将颜色各异的小块彩色纸或彩色地垫,按照一定的间距铺在地上,然后让宝宝按照你的指令,在不同颜色的纸上或地垫上跳来跳去。比如,你说红色,宝宝就跳到红色的纸上;你说绿色,宝宝就跳到绿色的纸上。

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宝宝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宝宝的注意力,锻炼平衡能力。

8、叠纸

给宝宝准备若干色彩各异的彩色纸,让他随意叠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来。开始时,你要教宝宝叠纸的基本方法,比如边和边对折,角和角对齐等等。逐渐地,再让宝宝自己叠。还可以让宝宝说一说,叠的东西是什么,或者像什么。

效果:在叠的过程中,纸的形状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有利于提高宝宝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9、积累日常生活经验

洗手、吃饭、穿衣服……日常生活中,宝宝自己动手操作的活动,既是在积累生活经验,也是在锻炼头脑。还有,你在倒垃圾、使用吸尘器的时候,都可以让宝宝参与进来,宝宝从中可以学习和掌握一些技能。

效果:在积累日常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领悟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宝宝还能将这些经验和技能迁移到游戏中去,进行想象和再创造。

大人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可以带上宝宝。在购物过程中,可以和宝宝讲一些相关的话题。比如,你要买胡萝卜,可以这样对宝宝说:“胡萝卜是长长的吧,它会摆在哪里呢,”如果宝宝找到了,就好好地鼓励他一下。

效果:在购物过程中,宝宝可以学会观察和推理,还可以锻炼表达能力。

11、完成一些小任务

父母可以经常交给宝宝一些小任务,让他去完成。比如,让宝宝搬一些小件的物品,或者帮爸爸妈妈递个手包等等。

效果:搬运物体看似简单,其实可以和空间感的建立联系起来。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12、给爸爸妈妈讲“故事”

可以让宝宝讲一讲,今天看到了什么,和谁玩了,和爸爸妈妈去了哪里,等等。哪怕只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可以鼓励宝宝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达。

效果:为了将事情表达清楚,孩子需要在头脑里构想所要讲述的内容,想象事情发生的场面和情景。这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13、蒙着眼睛猜声音

先用一条纱巾将宝宝的眼睛蒙上,然后在旁边发出一定的声响让宝宝猜。比如,拍手的声音,跺脚的声音,摇铃铛的声音等等,看宝宝能猜对多少。

效果:在猜声音的过程中,孩子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发展,而且对提高注意力也有帮助。

父母必读温馨提示智力游戏应遵循的原则

1、孩子大脑发育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智力开发要遵循大脑发育的规律,抓住关键时机,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游戏,进行适当而有效的刺激。

2、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所以,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也要遵循这种顺序。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不能超出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和能力。

3、孩子间的个体差异性很大,玩智力游戏也要尊重孩子的能力、兴趣和性格特点,不要强迫孩子玩他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游戏。

4、智力开发游戏要和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5、在和孩子做智力游戏的时候,不要忽视情感的投入。其实,日常生活中一些自然而又简单的动作,如搂抱、轻拍、微笑、和孩子交谈等等,都可以对孩子的大脑细胞起到刺激作用。

2岁以上重点:激发想象

这一时期的宝宝想象力开始发展,所以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可以让宝宝多做一些促进想象力发展的游戏,以使他们的大脑受到良好的刺激。

小游戏 锻炼宝宝身体平衡


游戏目的:

让宝宝感觉到前行后退的身体变化,锻炼宝宝的身体平衡和协调性。

游戏步骤:

1、妈妈将宝宝的两只小脚放在自己的两只脚背上,让宝宝背对着自己,扶着宝宝向前走。一边走,一边喊“一二一,向前走”。

2、妈妈将宝宝的两只小脚放在自己的两只脚背上,和宝宝面对面,扶着宝宝向前走。一边走,一边喊“一二一,向后退”。

3、坚持10分钟左右。

(插入踩在大脚上行走)

游戏互动:

宝宝感到自己抬腿迈步,眼前的景物变化,这一切都让宝宝感到了行走的喜悦。大人这个时候随着口令前进后退,更是让宝宝理解语言和走路的相关联系,他(她)会明白什么口令要伴着什么动作。

温馨提示:

妈妈的步子要小,脚不要离地太高,向前向后多走几步。注意宝宝安全,把所有的障碍物都移走,避免发生身体不平衡等状况。

妈妈须知:

婴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一个人的性格、语言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通过父母与宝宝之间的亲密游戏来实现的。

亲子游戏:身体pizza


早上苹果一睁眼就问是不是周末,一听不是周末就开始搂着妈妈掉眼泪,不愿意起床。我知道她爱去幼儿园,就是突然觉得要离开妈妈了有点难过。

我说“揉面团喽”,然后就把她当成大面团揉啊搓啊。她立马忘记忧伤,咯咯笑着躲闪。我问“是揉个做面包的面团还是搓个面条啊?”苹果说做面包。我就把她的胳膊腿儿团成一团。然后我又把她的胳膊腿儿捋顺了说是在搓面条。

玩开心了,该穿衣服了。我又说“呀,风要把面吹干了,赶紧给面团包个保鲜膜。”边说边穿,顺顺利利穿戴完毕。高高兴兴起床了。

宝宝赖床这事儿估计每个妈妈都遇到过,可是当宝宝赖床的时候真的是想多睡一会吗?尤其是在刚入园的这段时间,即使适应快的宝宝,也只是不讨厌去幼儿园,难免会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表示不愿意去,逃避现实。其实他想告诉你的是:妈妈我需要充电,我快撑不住了!

亲密的身体接触就是能快速充电的强力电流。只不过需要一点点仪式感,宝宝才能捕捉到。这个仪式感可以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或情境,比如,把宝宝的身体当做面团;可以是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比如从头亲到脚,这些带给宝宝皮肤的触觉刺激传递到大脑,让他的情绪放松下来,感受到你的关注和接纳,简直满血复活,能量满满的去做有挑战的事啦!

今天不教揉面团,我们学做pizza!

身体pizza

“揉揉面”——先在宝宝肚子上轻轻抚摸

“加点料”——随便拿起枕头、玩偶~~“撒”在宝宝身上,当做pizza的馅料

说的越具体越吸引宝宝的注意~比如加点洋葱、芝士、蒜粒……也可以趁机问问宝宝他喜欢加什么

“点火”——拍一下宝宝屁股,或打个响指,假装点火

“pizza出锅咯”——把宝宝抱起,到处“啃一啃”

然后宝宝就乖乖起床啦!

帮助宝宝认识颜色的游戏!


帮助宝宝认识颜色的游戏!

您的宝宝认识颜色吗?

您真的能确定宝宝知道颜色,他不是在“瞎蒙”?不如给他们来做几个颜色小游戏。

(1)它是什么颜色?

您按照彩色图提前画好树叶、小草、太阳、黄色的帽子等事物的轮廓图,您每展示一幅图,就让孩子说说是什么颜色的。说完以后,让孩子看看彩色图,让孩子判断刚才说的对不对。

【讲解】2岁以后的孩子对常见事物是比较熟悉的,但对常见事物的回忆可能会出现一些因素的盲区,色彩就可能成为孩子回忆的盲区。父母还可以在市场上买一些涂色的书籍,让孩子自己根据记忆涂上颜色。如果孩子所选择的颜色不是常规的,只要孩子能自圆其说也可以。

(2)色彩排列

提前画色彩排列图(不同颜色的色块排列整齐),让孩子按照顺序用彩色积木摆出来,比如“红、红、黄”或是“红、黄、红”。排列的时候,没有必要告诉孩子这都是什么颜色,您需要尽量让孩子理解搭积木的顺序要和图上的“一样”。

这样的游戏,即使孩子不能清晰地记忆相对应的色彩词汇,孩子也可以完成。

【讲解】在认识色彩及其名称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游戏让孩子把色彩和空间排列顺序结合起来。

(3)给小熊穿衣服

利用玩具“小熊穿衣”,让孩子学会搭配衣服。比如,妈妈拿一件白底红花的上衣,让孩子给熊宝宝找一条合适的裤子,无论孩子找的裤子是什么样子或款式,您都可以给予一些评论。

【讲解】色彩认知的学习不单纯只是知道颜色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得到视觉的不同感受,建立符合视觉习惯的色彩之美。

(4)考察红绿快速认知

先提问孩子:“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用来干什么的?”然后您总结:红绿灯是用来指挥交通的,红灯亮的时候汽车不能走,否则就会撞车。然后教孩子儿歌:“马路上,汽车多,红灯绿灯管交通。红灯亮,汽车停,绿灯点亮汽车行。”

您拿红色、绿色的颜色牌,给孩子一辆小车,让孩子看见绿灯就开小车,看见红灯就把小车停下来。也可以让孩子拿颜色牌,您来开小车,这样容易让孩子理解游戏规则。

【讲解】让孩子在游戏中看色彩信号做动作,让孩子把色彩信息与动作行为相联系,有利于孩子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5)分水果

您提前准备红色小桶和黄色水果筐,让孩子把拣回来的水果分类放置,把红色的水果放到红色的桶里,黄色水果放在黄色的水果筐里。

【讲解】通过游戏促进孩子按色分类的能力,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是色彩的一一对应,如果孩子知道颜色就直接要求,如果孩子不清楚就告诉孩子放到“一样颜色”的地方。

开发宝宝“身体机能”的小游戏


父母和宝宝做一些简单的游戏,不仅让宝宝练习平衡感,还可以让她的小脑袋瓜思考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学前教育。

宝宝的身体机能应该尽快得到开发,现在就教父母亲一些亲子小游戏,让你寓教于乐。

模拟保龄球

玩法:

在家里的走廊弄一个保龄球滚道,然后在一边放置6个空的水瓶,并且准备一个网球。让宝宝帮你把所有的水瓶排列成三角形,并且和他一起大声地数瓶子的数量。

然后,让宝宝像打保龄球那样,把网球推出去,在水瓶倒了之后,就问他:“你弄倒了多少个水瓶啊?”

然后,和他一起数还在屹立的水瓶,从而得出倒下的水瓶数目。

就这样,再和宝宝把水瓶弄起来,摆好,再重新玩一次游戏。

宝宝能从中学到的东西:

在滚网球的时候,宝宝学到了眼睛和手的平衡,并且,在数倒下的瓶子的时候,学到了简单的加减法。

选择心情

和宝宝一起画画,画下开心的、伤心的、疯狂的、惊讶的和愚蠢的面部表情。

制造一个扁豆袋子——可以把干扁豆放在袜子里面,然后把袜子口牢牢封好(要小心,因为如果宝宝吞下扁豆,可能会导致窒息)

然后,把刚刚话的脸蛋的纸铺在地上。

随后,问小朋友:“生日派对上,你的感觉是什么?”或者“当姐姐拿走你的玩具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让小朋友把扁豆袋扔在适当的心情上。之后,就让宝宝问你问题,让你来选择心情。

宝宝能从中学到的东西:

通过这个游戏,宝宝能够把自己的心情和文字画上等号,另外,扔扁豆袋也训练了他抛掷的技巧,还有,画东西也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

平衡感

用长的有颜色的绳子在地上弄成直线、“之”字形线条或者曲线,然后,给宝宝出一些有趣的挑战,例如:“走直线”“用脚尖走路,走之字的线”“用三大步倒退着走完曲线”

你可以从中看到宝宝特别的创意。

宝宝能从中学到的东西:

这个游戏虽然简单,但是,宝宝从中可以学习一心两用和练习平衡感。一方面,他专注于自己的平衡还有身体协调,另一方面,他的小脑袋瓜也在思考怎样完成你的复杂提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前教育。

自己的游戏自己做


如果不管孩子玩什么你都在身边陪着,就忽略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一个重要能力:独自做游戏,独处的能力!

一位母亲写信跟我说:“我的女儿莫娜总不让我闲着。她让我陪她看图画书,给玩具动物园安装护栏,玩捉迷藏。她画画的时候,我也要在旁边看着。以前这没什么,但现在我有了第二个孩子,加上还要做家务,忙得不可开交。莫娜还不断地火上浇油。她总是哭闹:‘妈妈,你到底什么时候和我一起玩呀?’而且她变得越来越逆反,咬人、抓人、打人成了家常便饭,自己呆不了5分钟就要缠着别人和她一起玩。我觉得压力大极了。”

为什么这对母女和谐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我们不该把它仅仅归于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孩子的结果。那么对于这种习惯以自己为中心,总要别人陪伴的孩子,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要想避免娇惯,最保险的途径是要教会孩子怎么玩耍。懂得怎么玩的孩子通常能够在大人不在的情况下,还能自娱自乐,而且不会要求时时刻刻作中心人物,能够自己打发时间。那么我们应当怎么样教孩子?教他们做什么样的游戏?难道孩子们不会自己学做游戏吗?

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做游戏

的确有的孩子似乎完全可以自己玩儿,他无非需要:1、有个人在近处看着他;2、有几件新鲜的、还没有让他研究得一清二楚的玩具;3、偶尔有大人和他说几句话。

但是我们不要以为满足这三个条件就像说出来那么简单:这三个看似并不苛刻的条件其实包含很多微妙的心理。陪伴一两岁的孩子几乎得寸步不离,爸爸或妈妈要想离开屋子得事先向宝宝报告,而且要在宝宝因害怕而抗议或大哭大闹之前回来。刚开始宝宝等不上半分钟就“打雷下雨!”父母说一句“我马上就回来”没有多大用处。孩子如果觉得不安全的话,他总是竖着耳朵听爸爸妈妈在隔壁干什么,满脑袋的问号,不会把心思放在玩游戏上。父母因而要跟孩子建立一种默契:尽管爸爸妈妈暂时不在我身边,但是只要我需要他们,他们会在我受到伤害或感到害怕之前赶到。这种信赖感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

要想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玩儿,对玩具也有要求。孩子一旦对玩具了解得一清二楚,就会对玩具失去兴趣,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孩子们在玩玩具的时候总是有两个目的:发现新的事物和验证现有的经验。比如说:今天是不是还能把不同的小积木正确地放到空格里?孩子所感兴趣的玩具通常是既给他们带来历险的乐趣,有新鲜感,同时还要给他们熟悉的安全感。另外玩具的数量也很重要,如果给孩子一大堆玩具,很难让孩子学会专注和珍惜。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丢下这些东西,闹着找爸爸妈妈。

一个孩子做游戏也要休息,在他“辛辛苦苦”玩了很长时间之后,父母要抚摸孩子几下,说几句鼓励的话。

当家长满足以上所提到的几个条件后,很多孩子就会心满意足,不再哭闹。但是还是有很多孩子要求更多:大人必须要坐在他们旁边,要跟着一起玩。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说:“我教你用积木搭一座大楼,你看我怎么做。”或者“我建一个房子,你把它推倒”。(这样孩子会很快习惯破坏者的角色,会形成攻击性性格!)最好的方法是说:“我放一块儿积木,你放一块儿,我们轮流来盖房子”。直到孩子有兴趣自己来搭积木,这时你就可以走开,忙自己的事情。当然,之后免不了要提建议、鼓励、赞叹一下孩子的作品。这样大人就可以慢慢地从孩子的游戏中抽出身来,孩子也会习惯自己做游戏。

通常,孩子们最初玩游戏的时候显得动作不灵活,因为他们没能摸到游戏的门道,所以他们会很快碰到问题。因此在孩子接触一个新玩具或者新游戏的时候,我们应当在旁边陪伴,这样我们就能及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总把自己当作诸葛亮,好像事事都比孩子明白得多,而应该多引导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能力感到骄傲。

被娇惯的孩子可以让大人变成游戏专家,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一步一步地让孩子学会自己玩游戏。邻居家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是一个好外援,父母可以邀请这样的孩子到家里做客。大一点的孩子有时可以暂时降低一下游戏水平,给小弟弟小妹妹展示一下他们的游戏技巧。这样孩子不但可以慢慢学会不缠着父母,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

当孩子用过激方式吸引你们的注意时

需要大人时时陪伴的孩子,一旦觉得无聊,就会马上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会通过扔盘子、扔碗、哭闹、打爸爸妈妈来抗议。在这种情况下,你有两个办法来解决问题:你必须教会孩子游戏,让他学会对其他事情感兴趣。并且当他想引起你注意时,你要尽可能快地做出反应。我们怎样才能对哭闹、扔东西、乱跑做出有效反应呢?办法是有的:在以上三种情况下,孩子无非都是想引起你的关注。我们如果做出很激烈的反应,比如说骂孩子,或者大声呵斥制止,这些都是错误的反应。因为孩子正好达到了他们的目的,我们开始关注他们,以他们为中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很平淡地做出反应,甚至要不以为然。这样孩子会觉得这种行为没有效果,他们就会慢慢放弃这些手段。

打大人:当孩子打你的时候,不要表示出你很疼。因为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刺激的事。你能做的是把脸躲到孩子打不到的地方,告诉他你不喜欢他这样做,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尤其是爸爸,可以让孩子拿他们的小拳头打你的腹部。如果你收紧腹肌,就不会感到疼痛,你可以向孩子展示,他的力量不足以让你疼痛。孩子就会主动放弃这种带有攻击性的尝试。

扔盘子:当孩子把盘子丢在地上,你骂他或者警告他,作用都不大,你不要忘记孩子需要的是关注。因此你要对他的行为显得不以为然,把他手边的东西拿开,随便给他一个任务:“把果酱递给我”,或“到厨房给我取一个勺子”。总之,你可以让孩子做点事情,而不是惩罚他们,这样就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当他完成任务时,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孩子就既得到了一定的关注(积极的关注),父母也可以在这种关注中不至于被动。

到处乱跑:孩子跑到你看不见的地方,无非是想通过让你找不到他们而担心、着急,来确认父母的关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办法:在外边,你一定要牢牢抓住孩子的手。在家里,你要把门锁好,这样孩子就不至于跑出去。孩子乱跑的时候,不要试图去追着他们跑。如果孩子有这种倾向,你可以有意识地和他玩追逐的游戏。因为孩子乱跑,证明他们有能量,你就可以通过活动量比较大的游戏来消耗这种能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