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没错,坏孩子就是家长“骂出来””,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张张不负责任的乌鸦嘴,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轨迹,甚至使孩子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我坚信,坏孩子是骂出来的。在所有骂人的嘴当中,乌鸦嘴最毒,也最灵验。好话从它的嘴里很少能说出来,即使说出来也不见得能实现。

但是,坏话从它的嘴里吐出来,往往都会变成现实。有多少坏话,就有多少恶果,立竿见影,百试不爽。乌鸦嘴歹毒的面目令人遇而生厌,望而生畏,善良的人们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现实的残酷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可怕。许多可亲可敬而又可爱的人恰恰长着一张可怕的乌鸦嘴。有的妈妈从孩子一出生,就在别人面前这样评论自己的孩子:“这孩子太淘气,无法无天,谁也拿他没办法。”这其实是在暗示孩子无恶不作,横行霸道。

有的老师从孩子上学开始,就在班级讲台上对学生评头论足:“你好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答不出来,你长的是猪脑子,还是肩膀上扛着块砖头?”这样的话从老师嘴里说出来,既伤孩子自尊,又暗示孩子笨得可以。

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孩子的影响不能算小。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心理暗示。所谓心理暗示,就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接受主体来说,暗示可分为自暗示和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三气周瑜”是自暗示使周瑜葬送了性命。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蒋干盗书”则是接受了他暗示而遭致祸端。

其实,每天我们都会不断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暗示。这些心理暗示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信心,有时又使人郁闷不安,苦恼万分。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恶劣影响很可怕。因为暗示往往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也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如妇女和儿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一个人如果长期遭受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恶劣的影响。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给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父母或老师。长此以往,不仅会给孩子成长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葬送孩子的一生幸福。为人父母,为人师表,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必须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的背后是多少人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表扬、老师称赞、客人夸奖、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延伸阅读

当宝贝转角遭遇“坏孩子”


透析“坏孩子”的秘密

“坏孩子”之所以“坏”,通常都有他们“坏”的理由。导致“坏孩子”人人不待见的原因很多,大致有如下一些:

1.缺乏社会交往技巧

“坏孩子”使“坏”并非他存心要“坏”,而是因为他有着十分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欲望,但是又缺乏交往技巧所导致。比较小的宝贝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会更多地通过动作来表达自己,如果成人不理解他的这种方式,只是一味地呵斥他,不是将正确的交往方式传递给他,他就会因此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变成大家都不待见的“坏孩子”。

2.显示自己的个人能力

有的时候,“坏孩子”的“坏”行为只是在向他人展示他的个人能力,以此获得自信,得到自我认可。

3.吸引父母及他人的注意

如果父母带宝贝外出,只顾着跟他人交流,忽略了一旁的宝贝。当他表现好的时候,父母通常就会放心地去“忙”自己的,于是,他就会制造些“事端”,通过扮演“坏孩子”成功地将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4.试探父母的底线

“坏孩子”有时候明明知道某些事情不应该做,但是他还是会去做,直到看到父母严厉的神情和真正发怒的表情,他才会停下来。这个时候,他实际上只不过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看看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不可以做”。

5.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坏孩子”的某些行为其实仅仅因为好奇,比如男孩子可能会掀起小女孩的裙子,想要看看妹妹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等等。他们的这种行为并没有恶意,只是我们成人按照我们的思维把他想得复杂化了。

如何应对“坏孩子”

正如前面所述,“坏孩子”的“坏”通常会存在很多必然的原因,只要我们了解了他“坏”在哪里,就可以找到对策,化解他“坏”的力道,将“坏孩子”转变成“好孩子”。

当宝贝在户外遭遇“坏孩子”,不妨尝试以下的方法:

*看到他可能有攻击性行为,可以提前做出预警,引导他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你很喜欢小妹妹,想跟她一起玩对吧?你看,你可以抱抱她,牵着她的手,小妹妹会很高兴的,她一定非常喜欢你!”

*给他一种自我满足感,让他明白你的期望——

“小弟弟想爬到上面去,你拉住他,他就没法爬了。来,我们一起保护小弟弟,小心他摔下来哦!你那么厉害,像一个小保镖呢!”如果他的手里拿着奥特曼,那就说他像个厉害的奥特曼好了。

*鼓励他成为引导者,体现他的自我价值——

假定“坏孩子”霸着滑梯,不许妹妹玩,此时,跟他讲道理往往效果不佳,不如干脆先夸夸他:“嚯,你滑滑梯滑得可真漂亮!我看你可以当个滑滑梯的小老师呢!你来教妹妹好不好?来,你先表演一次,让妹妹看看应该怎么滑。嚯,小哥哥滑得可真好!来鼓鼓掌吧!好了,小哥哥下来了,我们上去试试,看看能不能滑得像小哥哥一样好吧!妹妹滑得也不错吧?好了,又轮到你表演了!”

*理解他的需求,但是对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感到遗憾——

如果“坏孩子”总是抢宝贝的玩具,他的这种行为本身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一旦他被理解了,他的心情好了,自然也就会变得比较配合了。

*就势将他的攻击性行为转化成有趣的游戏——

如果“坏孩子”抢走了宝贝的玩具,宝贝伤心地哭闹起来,家长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使宝贝和“坏孩子”的注意力都被转移到了游戏本身,宝贝不会因为玩具被抢走而伤心,“坏孩子”也不会因为跟你对立而导致他的行为走向更为极端的反面,问题自然就被解决了。

*满足他的好奇心,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

有的宝贝可能会对异性小朋友的性别差异产生兴趣,比如,小男孩可能会掀起小妹妹的裙子去看等等。此时,如果我们着急忙慌去阻止他往往效果不好,不如干脆平静地给他一些解释:“你是小男孩,她是小女孩。小男孩穿裤子,小女孩穿裙子。你们不一样对不对?你能帮妹妹把裙子后面粘的小草摘掉吗?哦,你真是个小绅士,来,谢谢小哥哥!”

*避免依赖玩具等物品,尽量就地取材开展游戏——

如果宝贝每次外出,玩具都被“坏孩子”抢走,不如干脆不带玩具出去。外面的世界有那么多吸引宝贝眼球的东西,随便哪个东西都可以成为游戏道具。比如一片小草的叶子,一堆沙子,一颗小石子……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的东西,宝贝一样可以玩得十分投入,玩出很多的乐趣。

对孩子不打不骂10大高招


家长的手应该充满关爱与温暖,而不是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一个在战战兢兢中长大的孩子,会渐渐发展出负面的行为,例如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就说谎,有需求不敢说就偷窃等。不过,有些家长又时常感到很为难,因为除了打骂之外,他们似乎总是难以找到有效的教养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不打不骂的10大管教妙法吧!

打骂孩子的常见原因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打骂孩子时,许多家长的回答都是“不听管教”。

其实当父母在打骂孩子的时候,总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逼自己这样去做,却很少去寻求其他的方式来教导孩子。

其实,不管用什么管教方式来对待孩子,其责任都要由父母来担起,而不是孩子。

正是因为家长不愿意花心思去寻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会有打骂的草率表现。

一般来说,家长之所以要打骂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1、传统教养观念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

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2、自我情绪管理不佳

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

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

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3、熟悉的成长经验

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

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4、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

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育儿高手。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

如果您从小就没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体验,现在又很难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孩子,那么请参考一下专家提出的10个方法。

不打不骂的10大管教妙法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

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

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

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

此时,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

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

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

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

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

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

据程桂英老师介绍,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

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乖”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


只要稍微总结一下中国家长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所谓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但是,同时中国式家庭教育长期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问题,即:由于父母自负导致的悲哀。

为何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

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

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不听话”并非绝对是坏事(专家视点)

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把想法说出来


四、五岁正是孩子的语言能力飞速发展的时候,要让孩子准确地表达出她的所思所想,你就要找到帮助孩子积累词汇的好办法。

你可能已经习惯了听到一个字的答案,或者简单的描述,还有一连串的“不知道”。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5岁的儿子能用5分钟时间滔滔不绝地形容一个好得“无以伦比”的玩具,或是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了“的的确确”、“备感失望”等等书面语。这说明你的儿子已经进入了沟通的年纪。

有专家研究发现,四五岁的孩子每天能吸收9个新单词,等到他们上学前班的时候词汇量一般在8000至1万个。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也逐步加强。大部分四五岁的孩子都能说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他们已经有能力与人交谈,并且会使用较为精确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孩子会说:“我渴了。我能喝杯饮料吗?”而在此之前,他的表达方式则是:“我要果汁。”

孩子语言能力的加强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丰富上,还表现在他们对词义的理解上。当听到“岛屿”这个词的时候,孩子的脑海中可能会勾勒出一幅由蓝天、碧水、阳光、沙滩组成的图画。渐渐的,孩子会明白“岛屿”就是指四周被水包围的一小片陆地。

语言赋予孩子更多能力

自我表达能力是孩子与人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语言交流技能有助于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独立意识和对环境的掌控能力。这时如果孩子在看电视,而其他人没有征得他的同意便换了台,他不会再摔东西,而是会说:“我在看电视,你为什么要换台,我要生气了。”如果有人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他能够换一种说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他准确回答问题的能力也使得他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促进了他与别人之间的交往。

语言能力的发育也使孩子有了更强的自控能力。一旦他学会了定义自己的感情,他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可能会对自己说:“我感到很生气,所以我最好还是离开。”

语言能力还是孩子今后学习状况的基础。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阅读能力也相对提高得较快。而对于“最大”、“较小”等比较级词汇的理解则有助于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学龄前儿童的会话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孩子的词汇量的积累可能相对滞后,但是你在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孩子对他看过的电影或是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的描述越来越清晰、具体了。

给孩子更多表达的机会

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大声讲话,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语言能力比别人差。只要他能够听懂你的指示,能够明白你说的话、所讲的故事,那就只能说明他的性格可能比较安静。尝试一下这里所说的一些方法,帮助孩子大声说话。

找一个舒适的时间谈话,比方说在散步的时候,或是给他洗澡的时候。这时一定要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当你需要孩子做出回应的时候,故意停顿一会儿给他回应的机会。当孩子开始谈论某个话题的时候,你应该全神贯注地听他说。通过询问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对某件事的想法来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感情。

阅读是学会新词的好办法

阅读能够帮助孩子增加他的词汇量,并且非常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2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对阅读发生兴趣了,孩子小的时候,更喜欢颜色鲜艳、设计新颖的图画书,喜欢听你讲故事,完全沉浸在你们亲密的读书时间。但是现在,你要教会他关注故事情节、故事中不同性格的角色,锻炼他叙述故事的细节,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他才能有一双灵敏的耳朵,掌握更多的词汇。这样孩子也通过书籍,了解更多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下面的一些简单办法可以帮助你和孩子最有效地利用阅读时间。

1、选择恰当的时间:很多人把就寝时间定为读书时间,但如果你在这个时间非常疲惫,或者非常忙碌,你大可不必非要依照常规,因为这个时候你自己都无法对一本有趣的书感兴趣。一定要利用你一天中最放松、最有兴趣阅读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或许是早饭后,或许是你的爱人下班回家的时候。

2、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总和孩子因为读什么书、读多长时间而争论,让孩子自己选择读什么书,哪怕连续5天都在读同一本书。也要允许孩子打断你,向你提出问题,或者进行评论。如果他累了,就不要让他继续听你讲。记住你的原则是让读书时间是一段轻松、美好的时光。

3、要非常生动。不同性格的人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要充满兴趣地扮演各种角色,在每本书里都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你和孩子一起享受其中。

4、问问题。不妨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偶尔停下来,问问孩子关于故事中的一些问题。孩子在回答你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发展了他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5、书籍是鼓励孩子阅读和发展表达能力的最好材料,但它不是唯一的。杂志、广告宣传品、报纸、电视都是他们获得语言能力的好途径。

在游戏中扩展孩子的词汇量

1、交谈、游戏、阅读等活动能够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有必要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练习会话能力。你不妨试试以下5个方法:

2、突出新词汇。如果孩子不小心摔破了膝盖,你可以问他:“伤得严重吗?伤得厉害吗?伤得要紧吗?”尽管这样问问题显得有些可笑,但这却是扩大孩子词汇量的好办法。

3、使用新的表达方法。描述你所做的动作以此向孩子传授新的词汇,如“我要把这个西瓜砍成两半,然后再切成片”。同时你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孩子所熟悉的事情,如“在你找到你的鞋子,穿上之后,立刻在我面前现身。”

4、角色扮演。这类游戏非常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强化。如果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医生或是商店售货员,当他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他就会创造性地使用一些词汇。

5、文字游戏。通过提问来猜物品是培养孩子交流能力的好游戏。让孩子用一两句话来描述某个家居用品的形状及用途,然后你来猜这是哪样东西。

6、“阅读”游戏。在故事书中挑出一段大声朗读,然后让孩子继续讲下去,你可以利用插图作为线索,鼓励孩子猜测故事的进展情况。

家长最关注的就是幼儿园的品质(幼儿入学准备)


前言:3岁是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最佳年龄,家长应及时地送孩子进幼儿园,让他们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接受全面发展教育。习惯集体生活,这对幼儿身心发展大有益处。当孩子跨进幼儿园大门时,就迈出了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因为幼儿园是孩子的世界,为孩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环境。

考察一:幼儿园办园理念、办园宗旨和教育方式

送孩子入托,家长最关注的就是幼儿园的品质。

吉林省直文化系统幼儿园的定位是要培养世界的公民,孩子们是未来全世界信息和科学的引领者,他们将跨越所处的区域或国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与人合作。该园从艺术教育特色入手,激发孩子的潜能,使幼儿拥有创造力。充分利用特有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努力为幼儿营造健康、融合、开放、艺术的生活、教育环境。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行动,该园主张要先满足孩子的游戏需求,在玩的过程中,将幼儿园五大领域的相关知识穿插进去,教师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随时更换教育方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幼儿的这种探索行为以及专注于一项活动的习惯是他们后续学习所不可缺少的,也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考察二: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及环境

入园须知,家长应本着对幼儿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实地考察幼儿园的情况,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是衡量一个幼儿园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家长可以通过与幼儿园教师的交谈,大致了解教师的亲和力、专业知识和分析解读孩子的能力等,可以通过细心观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来了解这个幼儿园的文化,也可以通过咨询幼儿园其他已经入园的家长来了解这个幼儿园的教师的情况。

家长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硬件环境是最容易看到的。一个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好坏也对幼儿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省文幼多年来一直在不停地研究并改进园内环境的建设,探索环境的物理性、生态性特质对幼儿情绪、行为、活动需要等早期素质养成的潜在影响,从外墙、大型玩具颜色和形状的搭配到教室内部不同装饰的选择,满足了幼儿多元选择的活动需要,也满足了幼儿良好秩序感和人际沟通的需要。该园注重从细节入手,从不同角落都能透射出尊重幼儿的人文关怀和满足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服务理念,给人自然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感受。

考察三:幼儿园家长工作及幼儿园特色

该园非常重视家长工作,因为幼儿的成长教育是由社会和家庭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的。每年的新班开设之初,园里都安排家访工作,一是为了让幼儿认识并熟悉老师,尽快消除焦虑期,形成依恋关系;二是了解孩子的特点,能够在进入班级教学时,根据孩子不同的特性个别指导,让教师明确一个原则:爱是培养成功种子的最好土壤,首先要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在心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即将入园的孩子,将每一个孩子的眼神、笑容,甚至是哭闹的眼泪都深深记在脑子里,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家长的要求。建立家园联系体系,通过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咨询会、家园联系热线、家长座谈会、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专家讲座、教研活动、网络平台、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的细节。

考察四:幼儿园的饮食服务

营养是维持生命与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所以幼儿饮食是家长关注幼儿入园的重点之一。

入园早教目前,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宝宝,在饮食上以孩子的需求为第一,造成挑食、营养单一的不良饮食习惯,使得很多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缺乏钙、锌、维生素A及B族等情况的发生。为了改善幼儿饮食出现的这些情况,该园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幼儿营养膳食食谱,保证幼儿每天一个鸡蛋、一袋牛奶,还有多种蔬菜、水果、谷类、肉类、海鲜等进行合理搭配,从颜色、形状、营养入手,为幼儿专门烹调容易吸收消化的食物,每餐以营养汤作为调配。食谱定期在网络上公布,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具体的饮食情况。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最关心的是:教师素质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耐心,有一定的教学水平,还有就是伙食是不是都很卫生!

“熊孩子”不是宠溺出来的


兹维卡(舞动导师),当年他大孙子5岁,他买了昂贵的音乐会门票。进场时孙子说:“爷爷我害怕。”兹维卡说:“哦,我看到你很害怕。那我们离开吧。”然后他说:“这不是钱的问题。”并给孙子买了最喜欢的玩具皮球,说:“你能勇敢表达自己,我为你高兴。”

需要守规矩时,怎么请孩子配合

一个妈妈要去图书馆,之前跟女儿商量,图书馆这个地方,所有人都不能说话,如果有需要,趴在妈妈耳朵边轻轻告诉妈妈,这样你愿意去吗?女儿说愿意。

图书馆里,女儿悄悄告诉妈妈,要上厕所。妈妈带女儿到厕所,对女儿说,宝贝儿这么久都没说话,也不能跑动,忍得挺辛苦的吧。现在有什么话都可以大声说出来哦。

我的一个来访者,带3岁孩子去电影院,去之前跟孩子说,电影院是所有人一起看电影的地方,大家都不能说话,你觉得可以吗?孩子表示想去。

进电影院大门之前,妈妈说:如果进去以后觉得不可以,就拽一拽妈妈,妈妈带你出来。看了一会电影,孩子有些害怕,妈妈就抱着孩子出来,坐在电影院门外耐心的安抚。

这些妈妈,不会说教孩子、管控孩子,只是单纯的告诉孩子一个地方的规则,跟孩子商量,并且随时关注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是真正的有教养的父母。

而这样的孩子,自然不会动不动就各种场合犯“熊”。

飞机上的两个妈妈

飞机上遇到一个妈妈和双胞胎儿子,随行3个保姆。我问她,你平时都是带3个保姆出门吗?她说平时带4个,1个孩子2个保姆。我问为啥,她说,保姆如果累了态度就会不好,不能够及时回应孩子,所以要有个保姆轮换休息。

她说,养孩子我就知道一点,充分满足孩子,要啥给啥,及时给,所以孩子总是很满足,极少哭闹打架,特别好商量。他的两个儿子确实人格很稳定,困了就睡,醒了要啥就清楚的表达,整个旅程没有干扰到别人。

这一行人是刚从迪拜玩回国,女人漂亮、有力量。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她从未学过心理学但育儿理念跟心理学一致:及时回应,充分满足。

我猜是从小富养出来的自然结果。富养是父母愿意及时回应,能满足时痛快满足,不能满足诚实予告的心态。所以,穷人、富人都可以富养孩子。

飞机上一个妈妈特别“懂礼貌”,不停的轻声跟孩子说话:飞机上要注意安静,不要打扰到别人知道吗?你要吃这个东西是吗?妈妈给你剥开,这样吃。你要喝这个是吗,拿好别掉了。你要什么你要跟妈妈说,嘘,安静!你看别的的叔叔阿姨需要休息。你看空姐都很忙我们不要给人家添麻烦……一刻不停歇的跟孩子说话。

同时也跟空姐多次礼貌致歉:不好意思麻烦到你了,不好意思孩子给你们添麻烦了,不好意思,孩子不知道为啥这样尖叫……

她是真的不知道,为啥她的孩子无法安静下来,总是不能专注,经常莫名其妙的尖叫。

孩子为什么尖叫呢

孩子哭闹、尖叫(排除生理原因)只有两个原因,要么是不满足,要么是被侵扰。

①不满足:比如想要亲密陪伴,没得到满足;当下想要探索体验某个事物,被制止。比如想要吃零食,被限制。

当下的不满足带来大哭大闹,必然有长期不满足做基础。大部分时候被痛快满足的孩子,遇到某些不能满足的情况,孩子会很通情达理好商量,不会哭闹死缠。

②被侵扰:父母不停地跟孩子说话,不请自来教育孩子该怎样,越俎代庖替孩子做事情、做决定。

孩子无法专注在自己的空间里不被打扰,所以很容易尖叫、暴怒、焦虑不安,无法专注。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莫名其妙的尖叫,那么他至少有一个抚养者,很喜欢唠叨说教,经常没完没了的说教孩子。无论他说的内容多么正确,语气多么温和。

说教是家长把自己的焦虑不安扔给孩子的方式,孩子被家长的焦虑如潮水般包围,肯定感觉要疯,所以尖叫自保。经常满足带来快乐,人性就这么简单。

也有微博网友说:纯粹是胡说八道。我小时候就是要啥给啥,我感觉自己现在就是性格不独立,懒,什么都靠着家里,任性。我周围的有的富二代,饭都要妈妈递过来,书读不好,爱好就是打游戏,赌博。我看的太多了,溺爱是最差的教育方法。养大的孩子都不成器。

几乎每个爱无能的父母,都会说,我就是太溺爱孩子了。没想到,还真有孩子信……

幸福的孩子,不会随便“熊”

养孩子的幸福在哪里?在孩子开心的玩着食物,手舞足蹈时,你看见了他,你被他的喜悦和临在感染,你们相视一笑,就是幸福链接的时刻。妈妈的生命,被这样扩展和滋养了。

孩子的幸福在哪里?孩子的幸福在于自己手舞足蹈享受食物时,他被妈妈看见了!妈妈感受到他的开心,孩子的存在因此被确认。

养孩子的辛苦在哪里?在于孩子专注玩食物时,妈妈对孩子当下的感受视而不见。妈妈睁着眼,却是全盲,焦虑的活在头脑想象的世界里,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他怎么没把勺子挖出食物放进嘴里,他今天才吃了一个蛋怎么就不吃了,他总是这么玩,不成规矩,会营养不良的,我该怎么训练纠正他的不良习惯…这样养孩子,真是一场酷刑。对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是。

当一个孩子的感受经常被父母看见,被父母重视,这个孩子天然的就会懂得体贴他人的感受,同时尊重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孩子,尊重规则同时温暖流动不僵硬,情商特别高。

而总是被说教管控的孩子,到公共场合会控制不住的“人来疯”,侵扰别人。当孩子确认爸妈愿意回应他、保护他,愿意呵护他的感受,孩子遭受侵害才会勇敢告诉爸妈。否则很容易就被施害者吓住了。

假如,被针扎的孩子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父母却只是嫌他的哭闹烦人……

孩子好习惯是“打”出来的?


“孩子不好好吃饭、睡觉该怎么办?”“孩子太黏人怎么办?”“孩子的好习惯到底该怎么培养?”“多大开始练他立规矩?不听话可不可以打?”……孩子出生后,各种养育问题都会接踵而至。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向家长传授经验:

孩子一出生就要立规矩

“爱孩子难,还是给孩子立规矩更难?”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说“立规矩更难!”为什么立规矩更难?因为父母首先要给自己立规矩。

爱和规矩应该是在一起的,不是分离的,很多父母往往是在爱的时候没了规矩,立规矩时没了爱。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等他大了就会慢慢懂事了,其实,规矩必须从出生就开始立,越晚代价越大。真正的爱应该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应该是带有爱的规矩。真正的爱和规矩需要有正确的父母观。

每一个规矩,第一次立时对父母都是一个重大考验

1岁多的约翰与爸爸妈妈分床睡的第一天晚上,超级保姆(在国外,超级保姆受到过许多育儿方面的专业培训)指导妈妈:把约翰放到他的小卧室的小床上,然后侧过身坐在床边低头给约翰念故事书,只让约翰看到妈妈的半边脸,不让妈妈与其有目光交流。读完故事,妈妈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挪到房间门口,最后出来关上门。可当妈妈读完故事还未挪动脚步时,小约翰就意识到不对劲儿了,开始大哭,并从小床的围栏上翻越出来,跳在地上。妈妈在超级保姆的指导下,不动声色地又把小约翰放进小床里,重新坐在床边读故事,可小约翰又大哭,再次翻越出来,这样反复三次。小约翰声嘶力竭地大哭大闹,约翰的妈妈这时坚持不住了,低着头开始抹眼泪。超级保姆不得不出动,进屋与妈妈并排坐在床边,闭着眼静静地就这样坐着,小约翰又哭了一会儿倒头就睡了……

有了第一次的规矩,接下来就好办了。许多家长在第一次立规矩时因为坚持不了而放弃,或者因为孩子做不到而大声呵斥孩子,这都不足取。对待无理取闹的孩子,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坚定。

孩子长大后可不可以打?当然可以。王涛认为,这是有效的惩罚手段,也是让孩子承担做错事后果的一种方式。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做错事后认个错往往下次照犯,就是因为没有让他及时承担后果所致。当然,打孩子要等孩子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至少应在2岁半)之后。

孩子可以打,但不能瞎打、乱打,打孩子是要讲艺术的

打孩子的前提是不能带有愤怒。否则孩子被打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你的愤怒,他这时要么是愤怒,要么是恐惧,而孩子在极度的情绪中是没有任何学习能力的。父母要学会“轻声轻气说重话”。

打孩子不能直接用手,需要用杖(古时候所说的家法)。这样做有三点好处,第一,是给自己时间冷静;第二,说明规矩在施打者之上,意即“不是我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惩罚你”;第三,产生震慑力。打孩子前需要语言的交流。交流是爱的通道,是立规矩的手段,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

打孩子需要爱,父母要先学会爱孩子

曾有一个家长听了王博士的方法后,回家就做了一个“家法”挂在门上,并指着“家法”一板一眼地说:“以后如果你不守规矩,就要用这个‘家法’惩罚你,不是我要惩罚你,是规矩要惩罚你。”可谁知第二天,“家法”就不见影了,王博士告诉这位家长,给孩子立“家法”是要讲究氛围的,不能随便说说了事,应让孩子意识到“家法”的威严。

刘先生9岁的儿子经常惹是生非,一次儿子又犯错,他便质问儿子怎么办,谁知儿子嘟囔了一句:“打呗!”听了这话,刘先生吃了一惊,他进屋思索良久,然后叫来儿子,说:“爸爸爱你,但是爸爸爱你也不能把规矩拿掉,你做错事你有责任,爸爸也有责任,以前你做错事,都是爸爸打你,今天你又做错了事,我也有责任,因为我是教育的执行者,今天我受罚!”于是这位父亲平时打孩子多重,这次就打自己多重。儿子见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说:“爸爸,是我错了,请你打我,不要打自己。”事后,儿子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后来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王博士提醒说,对孩子要用情千万不要用计,要不然孩子会把你看得透透的,以后他也会对你用计。

心被驯服自然会做出正确选择

美国一个叫Monty的西部牛仔,从小看他的父亲驯马。一匹野马刚开始是不让人们给它套上马鞍的,如果想要驯服它,需要21天的时间,而且每天都要被吊起来驯,Monty不忍看到这种残酷的驯马方式,就想尝试一种比较温和的办法把野马驯服。

野马是喜欢群居生活的,Monty与几个牛仔骑着马,尝试着在一群野马奔腾的时候慢慢把一匹野马引开,离开大部队,这匹野马与大部队走失后不停地向前跑,而Monty就一直跟随它的左右,就这样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跑了一天一夜,野马的速度渐渐降了下来,Monty试着慢慢接近它,每当这匹马对Monty的接近有积极的表现时,Monty就会给它食物作为奖励,并不时拍拍它的头,抚摸一下它的身子,慢慢地,Monty和他的伙伴尝试给它戴马鞍,一点一点,轻轻地,马鞍戴上了,笼头套上了,但这匹马还是拒绝别人骑上它,几次尝试,几次安抚后,牛仔终于骑上马背,Monty成功了。

Monty说,按照马的意愿,以它能接受的方式与它交流,及时对它的进步给予奖励,它的心被驯服了,它会依照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威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后来,Monty把这种方法用于教育孩子身上,也屡获奇效。

王涛认为,理念是第一位的。有了正确的理念,就会有正确的方法。作为家长,先要理解、明白孩子的需要,然后用恰当的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慢慢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