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反映,如今的孩子明显是个“人来疯”。平时孩子比较听话,说话做事有礼貌,很乖巧。但家中一有客人来访,他们变一反常态,行为异常。在客人面前跑来跑去,话语也比平时多了,家长对孩子“人来疯”的行为非常头疼。那么孩子为什么会“人来疯”?家长该怎么办?

儿童在两岁左右已开始将自己和周围客体区分出来。这以后,独立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开始有强烈表现自己的欲望,想方设法让别人注意自己。孩子“人来疯”的成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爱怜备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好多家长围着一个“小皇帝”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总是设法满足,对孩子表现自己的行为尤为放任,一味鼓励而不加以引导;另一方面,有些家庭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一举一动都有要求、限制,对孩子的心理也是一种压抑。也可能成为“人来疯”的原因。

因为“人来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要防止和消除之,必须在平时的家教上下功夫,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

1、平时对孩子的行为,特别是一些不良的行为,不能过分娇宠、放纵,需要教育、管制的言行就要及时教育制止,不可助长孩子“以我为中心”,“我说了算”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制力也会增强。

2、要注意孩子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光告诉不该做什么还不行,还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在客人到来之前,告诉孩子应有的礼貌举止,每次客人走后,对孩子的表现要给予反馈,孩子表现好,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孩子表现不好,则给予批评,并再次强调正确的行为方式。

3、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在客人面前让孩子有适当的表现机会。如让孩子表演儿歌、背诵一首诗等等。当话题转移时,预先给孩子以明确的说明,如可以对孩子说:“现在爸爸(妈妈)要和叔叔(阿姨)讲大人的事情了,你自己去一边好好玩。”

这样既可以让兴奋起来的孩子受一定的制约,又可以让孩子有适当的思想准备,退出大人们交谈注意的中心。客人走时带孩子一起送走客人,并让孩子与客人道别。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解析宝宝入园即病的真实原因


许多刚送宝宝入幼儿园妈妈都在抱怨——宝宝没上几天幼儿园,就开始生病,在家养把病养好了,再送去,立刻又病了。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本来送宝宝入幼儿园就是“解放”父母,让他们能安心工作,可是宝宝接二连三地病倒,一下子使得父母变得被动起来,一会儿请假带宝宝去看医生,还要请假照顾生病的宝宝……可是这样请假,势必会让父母在护理病宝宝的同时还要为自己的前途担起忧来……

怎么能让刚入园的宝宝不生病

专家解释:刚入园的宝宝生病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免疫力差、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1、6个月之前的婴儿,需要靠母体内的抗体来维持自身的免疫,防止疾病。6个月以后,孩子必须通过自己生病来建立自己的抗体和免疫系统。但是由于6个月到一岁半甚至两岁都是在家庭中养育,环境比较小,交叉感染和传染疾病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在6个月到两岁之间的生病率并不高。但是这个时候孩子体内的免疫系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宝宝一进入幼儿园,这个弱项就表现出来,在几百个孩子共同生活的集体环境当中,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上百倍增加,生病就变得非常容易。

2、由于孩子还有个入园适应问题,所以在入园后有一段时间孩子处在高发病状态。

解决方法:尽早完善宝宝的免疫系统

专家表示:对此现象父母莫着急,应和幼儿园配合,建立宝宝自己的“防御”系统。

1、要有意识到把病控制在有发病但是体温不要到39度以上,感染不要到肺部严重感染,要控制在轻度感冒、低烧的情况下,不仅不用太多的忧虑,而且要意识到这是在成长期间,每一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

2、必须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而自己免疫系统的建立,只有一条途径———生病,有抗原才有抗体,才建立自己的抵抗力。所以在幼儿园阶段,经常生病是一个大多数人要面对的规律。

另外,幼儿园老师要意识到护理质量的高低,会使疾病有差异,护理不好,会使生病的概率人为地增加很多。幼儿园和父母应该好好配合,把抵抗力下降的因素解决掉,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如果配合好了,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病,加强运动、加强营养,孩子的体能会越来越好,疾病会越来越少,上中班以后生病就会越来越少,大班和小学基本上就不会生病了。

宝宝从抬头到迈步问题解析


抬头、翻身阶段

宝宝抬头的动作是一个很自然的发育过程,妈妈不要过于焦急。宝宝学翻身的时间因人而异,差别很大,甚至有的宝宝根本从不翻身,不用担心他的发育问题。

Q.总让宝宝趴着是否有利于他早点抬头呢?

A.从宝宝满月开始就可以让他趴着玩,但没有必要为了让宝宝早日抬头而刻意给他做抬头练习。还是让宝宝的肌体自然发育比较好。

Q.我家女儿的脑袋比较大,抬头的时间会不会因此就比较晚呢?

A.确实有些头部较大、肌肉比较松弛的宝宝,在抬头、坐起等支配身体能力的发育上会有些迟缓。但不要因此就着急或担心,其实只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确认他在不断发育成长,那么他就是健康的宝宝。

Q.我家宝宝头立稳的时间比其他孩子都要晚,是不是因为他的颈椎发育不良?

A.这和宝宝的颈椎发育没关系,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弹性比较弱,但这不是什么疾病。一般来说,在宝宝4个月大时,脖子基本能支撑头部了。偶尔有些宝宝因颈部肌肉天生弹性较弱,导致从抬头部到爬行的发育过程会迟缓一些。但不会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不过如果他到了4个月还不能把头立稳,最好去医院检查。

Q.在宝宝的头立稳之前,是不是最好不要将童车或童椅的靠背竖起来呢?

A.是的。最好等宝宝脖子能支撑起头部之后,再竖起靠背。因为在宝宝的脖子能支撑起头部之前,头会摇摇晃晃不稳定,所以最好不要将宝宝的上身竖立起来。另外,即使宝宝的脖子能支撑起头部之后,在他睡觉的时候也不要背着哄他入睡。因为他睡觉时,对身体各部位的控制力会消失,头部仍然不太稳定,因此还是让他完全平躺着睡比较好。

Q.我的宝宝3个月,脖子刚刚能支撑他的大脑袋,他每次哭闹时,我都把他竖着抱起来,这对他的脖子有坏处吗?

A.此阶段只要宝宝喜欢,竖着抱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但为了防止宝宝头部晃荡不稳,最好要轻轻托住宝宝的脑后部。

Q.宝宝3个月大,在使用汽车座椅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A.首先要正确的安装并固定好汽车座椅。对于不满1岁或体重在10公斤以下的宝宝来说,由于骨骼还未发育成熟,支撑颈部力量还很弱,所以为了分散后脑及后背所要受到的冲击,在后座上放儿童座椅时,要朝后安装,宝宝坐上时,应该给他系好安全带。另外,对于宝宝来说,长时间的乘车是一种负担,所以途中要适当地停车休息。

Q.宝宝在翻身时,脑袋碰到了床上的护栏。会对大脑有影响吗?

A.如果是翻身时偶然碰到的话,这种程度应该还不至于导致大的外伤,也不会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但是,为防万一,我们最好做些防护措施,比如在家具的边角处包上软点的棉布。

Q.宝宝5个月了,每次翻身后就变成趴卧的姿势,会不会引起窒息?有什么预防方法呢?

A.与新生儿不同,这个年龄的宝宝,抬头的动作已经很熟练。如果宝宝感到难受,他会调整头部和身体,所以发生窒息的可能性应该是非常小的。我们只要确保在宝宝周围没有会遮盖头部的布料或布玩具,同时不给他使用过软的被褥,就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

坐、爬阶段:

每个宝宝的发育情况有很大差异,只要自己的小宝宝以他自己的速度在发育成长就可以了。不必相互比较。

Q.宝宝爬爬时,总爱用一条腿前后移动,这有问题吗?

A.宝宝的爬行动作是各种各样、因人而异的。确实有的宝宝就爱用单腿来爬行,这可能是宝宝觉得这样更方便移动吧。只要宝宝身体其他部位的发育状况正常,就不必在意他的爬姿。

Q.一让宝宝练习坐,他就哭,我该怎么办呢?

A.如果宝宝不喜欢,完全不必勉强他。其实你只需要慢慢等待宝宝自然地坐起就可以了。如果宝宝怎么也不愿意坐,你不妨可以试试其它的方式。比如很随意地让他坐在你的膝盖上玩,这时他是不会讨厌“坐”这个动作的。

Q.宝宝总是喜欢跪着坐,这样是不是对他的膝盖不好?我有没有干与的必要呢?

A.只要他喜欢就好,不必过于干与,别看他的膝盖又小又嫩,可这点承受能力还是有的。而且如果宝宝跪得腿和膝盖疼痛了,他会用哭告诉你,或者自己调整坐姿。这时你再帮助他找个舒服的姿势,会让他对坐更感兴趣。

Q.我很早就教宝宝学坐,自从他学会坐后,就讨厌躺着。这对他的身体发育有影响吗?

A.练习本身是不会对宝宝身体带来不良影响的,但也没必要过早地让宝宝进行练习。宝宝不喜欢躺着,是因为他知道了坐起后视野会更广阔,就会感觉趴着、躺着比较无聊。但是,为了宝宝更好的发育,最好还是要时常地让宝宝练习趴伏和爬行。

Q.宝宝练习坐时,总是身体向前倾,而且表现出很费力的样子。我该怎么办呢?

A.如果总是身体前倾,这是还没有学会坐的一个阶段。如果宝宝感觉费力,就不要再勉强,把她抱起来就可以了。其实你只需耐心地等待,宝宝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坐的。

Q.女儿的爬爬过程很短,这会不会影响她的腕部肌肉发育?

A.不会有影响的。有些宝宝甚至都没有怎么爬就开始站立和走路了。可能宝宝觉得这样移动更方便。宝宝的腕部肌肉会在以后的成长中不断发育,所以不用担心。

Q.我家女儿根本就不爬,她的发育是不是有问题?

A.对于宝宝来说,他们会在已发现的移动方式中选择最容易的方式。即使宝宝没有经历爬行阶段而直接进入站立阶段,也是正常的。所以没必要勉强她一定要爬,一切任其自然。

Q.在宝宝学会爬后,应该如何保护安全防止事故呢?

A.宝宝学会爬,活动的领域也扩大很多,安全问题一定不容忽视。比如宝宝可能把地上的东西放进嘴里,或者从台阶上摔下去等等。不过这些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妈妈要做好以下安全防范:以宝宝视线的高度来确认周围事物及环境是否安全。容易磕碰的地方,要贴上防创贴条;还要经常对宝宝的活动区域进行的清理;有台阶的地方要加上防护栏等等。

Q.儿子都九个月大了,还没学会坐。请问这种状况最晚要等到什么时候才需要特别留意呢?

A.如果你的宝宝能自己坐起来,只是不能坚持坐太长时间的话,那应该没有特别的问题。如果宝宝9个月大时还完全不会坐的话,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

Q.女儿7个月了,只会坐着向前移动。这也是爬吗?

A.这是因为宝宝蹬腿的力量还不够,所以才会以坐姿来移动。如果宝宝其它的发育都正常的话,就不是什么问题。只能算是你宝宝的一个小特点。

Q.宝宝爬爬时,膝盖会磕在地板上,发出“吭吭”地响声。会磕坏她的骨头吗?

A.宝宝的骨骼及关节组织都是比较软的,一般不会因为爬行而受伤。如果感到疼痛,他会主动停下来,所以不必担心。如果还是放心不下,就给宝宝穿件长裤。

学走路的准备阶段:

当宝宝觉得腿部力量足够撑起自己时,自然会扶着东西练习站立。爸爸妈妈要注意的只是在辅助宝宝行走时,多关照他不稳固的脚后跟,避免磕碰受伤等事故。

Q.我女儿开始扶着站立,但总是以脚尖支撑。这会不会导致双脚变形?

A.有的宝宝学站的最初阶段,由于脚后跟还不稳定,所以很喜欢用脚尖支撑。等到脚后跟稳固后,宝宝就可以整个脚掌着地,偶尔用脚尖支撑,这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到了10个月大,还是只能脚尖着地站立,就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了。

Q.女儿才6个月,可是已经能扶着站立了。过早地学会站立会不会影响腿的发育?

A.如果是宝宝自己想要站起来,且能不用爸爸妈妈扶着自己独立完成这个动作。那就不会影响他腿的发育,虽然他年纪很小,但发育的很快,完全是很自然的过程。但是如果情况相反,是由大人刻意要求将宝宝摆成扶着站立姿势的话,勉强孩子练习。就会对宝宝的发育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他腿的发育。

Q.宝宝9个月了,一扶着站立,就马上会摔倒。这是为什么?

A.宝宝学站的最初阶段,经常会出现翻倒、摔屁股墩的情况。但随着成长,宝宝对站渐渐地熟练起来的,这种现象也就自然消失了。另外,提醒爸爸妈妈,为了防止宝宝因摔倒而受伤,最好把宝宝周围的物品收拾好。

Q.女儿8个月,扶着东西走路时,总是爱向右侧行进。以后会不会总是这样?

A.这个年龄的宝宝喜欢用有力的一边迈步,你的宝宝可能右脚的力量比较大。这不是什么问题,不必担心。随着他的成长,他会自己慢慢调整,更不会影响她以后走路。

Q.儿子刚学扶着走路,可是只走两三步,就想要爬。这正常吗?

A.不用担心,刚学扶着走的宝宝由这种反应很正常。对于宝宝来说,迈步走路其实也是非常紧张的,即使走两三步也需要很大的勇气。等宝宝习惯走路,自然会放弃爬,不必担心。

Q.宝宝已经学会扶着走路,我很担心她会磕碰受伤,要注意些什么呢?

A.宝宝能够自己扶着走路后,往往对之前不曾到过的地方感兴趣。比如拔电源插座,伸手够高处的物品,这都非常危险。所以妈妈们要以宝宝的视线高度来巡视和检查宝宝的活动区域是否安全。

Q.朋友说在房间里放一个高度适合宝宝扶着站起的物品,宝宝学会扶着站起就比较早。这是真的吗?

A.有这种可能性,但完全没必要为了这个目的而特意放置一个东西。强迫孩子学习,会给他造成心理压力,使他对这个本该帮他学站的东西极其反感。不过到了宝宝1岁以后,可以学者站立了。如果你想帮助宝宝,可以做些很随意地练习,比如在桌子上放上他喜欢的玩具,宝宝看到后自然会想站立起来拿。

站立、走路阶段:

在宝宝学会站立和走路之后,他的成长就像加了个乘号,让你一眼就能看出来。不过随着他活动范围的扩大,要多注意安全,尽量避免他摔倒。

Q.宝宝学站立时,如果摔跤,更容易向前倒,还是向后倒呢?

A.并没有更容易向哪个方向摔倒的说法,而是根据当时身体的具体姿势。在宝宝学习独占初期时,往往摔屁股墩得情况会更多。另外,向前行走时,一般更容易向前摔倒。

Q.1岁的宝宝喜欢光脚走路,对他的足部的发育有好处吗?

A.对宝宝来说,此时期是足部发育的关键时期。光脚走路能对脚底产生刺激,从而促进足型的发育。在对室内地面进行检查后,可以尽情地让你的小宝宝光脚走路。

Q.儿子都16个月,但还只会爬行。他还能学会走路吗?

A.宝宝如果能够爬行,则说明他双腿能正常地交互运动,且身体的平衡能力很好,因此发育应该没有问题。也许是因为你的宝宝支撑身体站立的力量还不够吧。一般来说,只要宝宝在18月大之前学会走路,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Q.据说宝宝过早的站立容易成为“O”形腿。这是真的吗?

A.宝宝的双腿在1岁半左右前,本来一直就是“O“形的,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当然,并不是说因此就可以勉强宝宝过早地学习站立。

Q.过早地学会走路,对骨骼和关节的发育有什么不好吗?

A.如果是在没有干与的情况下,宝宝就自然学会走路,则说明那是宝宝身体已发育完备。较早地学会走路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对骨骼和关节的发育也不会造成影响,所以不必担心。

Q.我家女儿刚开始走路,却经常摔倒。朋友说是她穿的鞋有问题。在给宝宝挑选鞋子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A.为了促进宝宝足部的发育,鞋子应该选择适合宝宝双脚尺寸的。

①鞋前端要宽松,鞋长要留有离脚尖0.5CM的富裕量

②鞋后部形状要能紧紧包住脚后跟

③穿鞋口要大,以方便穿脱

④要检查脚趾跟部是否能弯曲。

Q.宝宝学会小跑、上楼梯,一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一般来说,在宝宝1岁半左右之后,就开始会爬楼梯或小跑了。与之前小幅挪步相比,此时移动的速度会更快,也就更容易摔交,所以妈妈们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安全。特别是在上楼时,一定要牵着宝宝的手。

Q.宝宝学会走路后,在室内外活动时,都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A.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发生危险事故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在室内,要注意收拾干净像香烟、钮扣等容易被误食的物品,同时对有台阶的地方加上护栏。另外,当看不见宝宝时,不要马上就大声呼喊,这样是危险的。最好先在附近找一下,在离近宝宝时再叫他的名字。

Q.儿子已经站得很稳,但总不敢迈出第一步。我该怎么办呢?

A.在从学会站立到学会走路的过程中,宝宝间的差异是很大的,而且所需时间也不同。但如果宝宝在1岁半大之后还不能迈出第一步的话,妈妈们可以在宝宝的前面拍手呼唤,促使宝宝有向前移动的兴趣。

Q.当宝宝学会走路后,每天让宝宝走多久比较好呢?

A.这并没有时间上的要求,只需根据宝宝的状态和表现而定。比如当宝宝感觉疲劳、厌烦、和哭闹时,说明他不想走了,把他抱起来他会很舒服。

小提示:当宝宝发育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找到原因并做处理,否则影响其成长。

如何减缓宝宝入园焦虑情绪?


宝宝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由于与爸妈分离所产生的一系列焦虑情绪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毕竟第一次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熟悉的爸妈,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接触陌生的人,并且还要逐渐学会独立照顾自己。那如何减缓宝宝的这种焦虑情绪呢?这里我们介绍7个方法给大家。

1.提前让宝宝有心理准备

宝宝对爸妈的依恋很强烈,让他们一下子离开爸妈,会使其依恋感受阻,产生分离焦虑症,引起不安全感,因而让宝宝对上幼儿园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爸妈可以在假期里或开学前带宝宝到即将要去的幼儿园门口或里面转一转,让宝宝熟悉一下环境。

2.在家中给宝宝一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客厅的一角,利用橱柜或桌椅隔出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宝宝体验在视线中感觉不到成人注视的情况,在那里游戏、看图书等,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减轻宝宝对成人的依恋感。

3.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

认为在幼儿园中老师是一个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儿园中快乐地学会本领的。

4.爸妈还可以培养宝宝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穿衣、上厕所、吃饭等;生活习惯,如午睡等,帮助宝宝增加入园后的心理自信。

5.爸妈要调整好心态,给宝宝以积极的暗示

当宝宝对爸妈产生依恋和依赖不想去幼儿园时,很多爸妈往往心软、动摇。须知,宝宝虽小,对爸妈的情感、心态却是十分敏感的,当宝宝察觉到爸妈的动摇心态时,会强化他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所以爸妈应把握好心态,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送宝宝进幼儿园,并对宝宝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鼓励。

6.引导宝宝和老师交往

由于是很多宝宝围绕几个带班的老师,有的时候,如果宝宝不能够阐述自己的需求,可能会被老师忽视。所以爸妈应教育宝宝学会和老师交往,有什么需求去跟老师说,相信老师就像妈妈一样能够帮助自己,爱自己。另外,爸妈也要告诉宝宝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并与老师及时沟通,尽快消除宝宝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在与同伴交往方面,要告诉宝宝小朋友间要相互谦让、合作,有玩具要一起玩,与小朋友之间有了矛盾要找老师,不能打架。

7.多与宝宝交流

当宝宝从幼儿园回到家,爸妈可以问他在幼儿园里都学了些什么,今天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等,了解宝宝的心理感受,及时帮助宝宝消除一些情绪问题。

幼儿教师都会遇到哪些情绪问题


在管理的各要素——人、财、物、事、时、空、信息中,人是管理的核心。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爱好、习惯、性格、思想、文化、专业素养、家庭背景等,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情绪情感。特别是幼儿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他们的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影响,及时调适控制他们的不良情绪,发扬积极情感,这是关爱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

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

情绪管理是将这些感受、反应、评估和特定行为挖掘并驾驭的一种手段;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也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心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较复杂而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管理,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管理方式。

幼儿教师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媳、女儿、保教人员等多重角色。面对繁重的家务劳动;面对3—6岁幼儿需要的精心照顾、安全呵护和教育;面对众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和高要求,需要全力以赴的工作。持久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极易给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都造成不良的影响。

过度的压力会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混乱。导致教师多出现精力衰竭、消化功能紊乱、肠胃疾病、心脏病等症状。特别是咽喉病、脊椎病的发病率已经分别达到40%和20%。

对北京市50所不同体制幼儿园447名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情绪倦怠的幼儿教师占2.9%,出现明显倦怠倾向的占到一半以上。其中生理心理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疲惫不堪的占88.5%,担心出事的占86.7%,焦躁不安的占65.9%,常常只想一个人呆着什么话也不说的占65.6%。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31.51%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过度的压力会引发教师的负面情绪反应,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等会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为精力不足、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易冲动,情感失常等,从而导致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屡禁不止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频频发生足可见一斑。

上幼儿园宝贝情绪要“照顾”


上幼儿园宝贝情绪要“照顾”

“我家宝宝很快就要上幼儿园了,但每当我们提起这件事,他都会表现得非常抗拒,有时候还会发脾气。”王女士最近一直在为孩子上幼儿园而烦恼着。心理专家说,幼儿初入幼儿园时,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此时易出现焦虑的表现。

为何出现焦虑症

出现分离焦虑症的孩子,一般表现为与亲人分离多久会焦虑多久,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手脚冰凉、浑身发抖、哭闹、脾气大、进食受影响。这样的孩子主要是担心一直以来的照管者一去不返,或者是担心照管者发生危险。

如果是不到3岁的孩子,家长不要急于将其送到幼儿园。因为3岁之前是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安全性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安全性依恋关系确立,孩子拥有安全感,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能经营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在未来也会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如果非安全性关系一旦确立,除了会影响亲子关系外,最重要的是会影响其成人后的社会适应性以及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感。

即将入园早着手

对于即将入园的适龄儿童,家长可趁着未开学先着手做些准备工作。

首先,家长可以经常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聊起幼儿园的事情。其次,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到幼儿园周边走走,让孩子去看看里面的游戏设施等。再次,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买一些将来可能用到的文具。

在现实中,分离焦虑症反倒常见一些家长身上。家长身上表现出的焦虑,会加强孩子抗拒入园和焦虑的倾向。所以家长审视自己,是否已做好让孩子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准备,从而为自己进行心理建设。家长要相信孩子需要这样的成长,相信老师有能力帮助孩子度过开学时期的不适应。

更多入园内容,请关注入园专题“轻松应对宝宝的入园焦虑!”

入园在即 如何稳定孩子的情绪?


孩子新入园,在幼儿园又哭又闹,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怎么办?对此,除了幼儿园老师的正确引导,家长还应做些什么呢?记者采访了锦州凌河区中心园有关老师,听一听他们的建议。

■让孩子熟悉园内的环境

幼儿对幼儿园都有一种陌生感,为了让幼儿对其产生好感,建议家长在孩子入园前领着孩子去园里参观,玩一玩,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做好孩子的思想铺垫

别以为孩子小,什么也听不懂,就对孩子什么也不说。虽然孩子还不太会表达,可是孩子什么都能听明白。所以,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教育。比如可以告诉孩子上幼儿园会有好多小伙伴,会有自己的喜欢的玩具,总之,要说上幼儿园的好处,让孩子从心里认为上幼儿园是一件好事情。

■家长要做到“舍得”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对孩子不放心,自己先紧张起来。比如,有的家长来送孩子,担心孩子,迟迟不肯离园,总是在教室门口或隔着玻璃窗张望。家长有压力,表现出来,小孩会察言观色,孩子也会焦虑。所以,家长既然打算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要做到“舍得”。还有的家长在家说话不注意,比如批评孩子时说:“再不听话,就把你送进幼儿园”,类似这样的话让孩子对幼儿园失去好感。

■对不合群的孩子家长要有耐心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有的孩子适应环境较快,有的孩子则适应较慢。与其他孩子交流沟通较困难。比别的孩子胆小,不敢说话。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有耐心,平时多领着孩子玩。据一位老师讲常有的孩子在家长送来时,在与家长分别的一刹那,拽住家长的衣襟不松手,此时,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安下心来,选择转身就走。对此,有的老师认为,这样转身就走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与孩子分手时,应跟孩子说:跟妈妈再见,然后家长等上一分钟再走。但注意时间不要长时间待在那儿,待时间长了对孩子也不利。

■教会孩子表达

有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大小便还不能自理。对此,有关老师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孩子大小便暂时不能自理也不要紧,但是孩子要会表达,比如:“我有尿”,这样,老师会帮着孩子接尿,不至于尿到裤子里。事实上,有很多幼儿入园时年龄偏小,有了大小便不敢表达或不会表达,所以家长教会孩子表达也很关键。

爸妈巧治宝宝入园“情绪病”


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中表现出诸如哭闹、不参与游戏等社会退缩行为的根源在于内心的害怕情绪,这在儿童成长中是很自然的一部分。在婴儿期,孩子会对噪音害怕,对失去支持害怕,对陌生人害怕,但是这些焦虑会慢慢随着成长而减弱;到了学前阶段,孩子会经历对动物、黑暗、暴风雨、受到想象中事物的伤害的害怕。

宝宝就要进幼儿园了,大部分孩子入园都会哭,第一次分离,进入陌生情境里,多少都会有些害怕。事先准备胜于事后补救,不妨将“入园适应”看作一个需要用心经营的工作项目,纳入时间规划之中。在入园前精心准备,入园后多做工作。你付出的努力价值在于帮助宝宝跨越人生第一个成长的阶梯。

四种方法帮助缓解宝宝分离焦虑

1、提前适应离开妈妈

分离最好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入园前半年就要有计划地把视线从孩子身上移开,逐渐拉长你离开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有意识让孩子独立地玩、看书、看电视等,或多让家里其他人帮助照看宝宝。让他知道,你只是短时间离开他,一定会回来的。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对你的信任感。

2、认识小伙伴

入园代表着集体生活的开始,和小朋友的交往关系会帮助孩子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邀请一两个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一起去户外玩。在你的陪伴下,孩子之间相对容易发展起较良性的关系,在幼儿园的新环境中就会更容易适应一些。

3、学会表达需求

如果你一向细心,这时候最好能放慢对孩子的理解,让孩子学着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一个集体环境中,会说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帮助。

4、生活技能提前训练

有时候,不会上厕所、不会系扣子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在幼儿园感觉不好的原因,及时发现,及时训练,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缓解孩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前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生活要求,是不是要求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大小便时有没有老师帮忙?帮他进行一些生活训练。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家长们开始有些焦虑,本来孩子并没有对幼儿园产生担心情绪,这时反而会因为妈妈的暗示出现担心。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在心理上误导孩子。孩子的心理准备可从两个方面来做。

宝宝入园需要做的心理准备

1、通过语言描述解决孩子内心焦虑

宝宝3岁了,已经可以理解很多成人的语言。因此,成人可以先用描述的方式平静随意地跟宝宝谈论幼儿园,告诉宝宝:宝宝就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有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老师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些其他的老师,他们长得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妈妈去看的时候,他们正在和小朋友做什么事;老师是怎么说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他们是怎样吃饭的,怎样睡觉的;有一个小朋友想上卫生间了,他是怎样做的……

家长讲这些事的时候,就像讲一个童话故事,最好讲得非常有幽默感,逗孩子发笑,这样孩子就会要求家长一遍遍地讲。讲过几遍后,家长就可以拿出幼儿园的图片或宣传册页,指着上面的图画给孩子讲幼儿园的故事,指出园长的名字、每一个老师的名字,告诉孩子园长是做什么事的,幼儿园里有什么活动,而且还可以找一些关于宝宝上幼儿园的故事书讲给孩子听。

2、带孩子做初步的体验

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已经分享了许多关于幼儿园的故事,也刺激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注意,接下来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用过家家的形式来体验入园了。

先是妈妈扮演老师,让孩子扮演小朋友,从早上入园开始一直演到放学回家,将幼儿园可能遇到的事都编到过家家的程序中。玩过几遍后,再让孩子扮演老师,妈妈扮演小朋友。之后就可以带孩子去实地参观了。尽量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的生活,使孩子将和妈妈玩游戏的经验与真实的幼儿园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孩子对幼儿园的认识,排除陌生感。

切记不要只用滑梯、蹦床等活动器械吸引孩子,使孩子误以为幼儿园是一个像游乐园一样的场所,玩过了就可以回家,避免孩子入园后发现幼儿园并不是当初体验的那样而造成失望情绪。

孩子入园以前家长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做好以上准备,孩子入园后就不会感觉到过于恐惧和焦虑。

为什么有些宝宝的适应时间会比其他孩子更长一些呢?

入园适应难的原因

1、气质原因

有些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环境时,更可能表现为抑制和回避行为,这和他们的气质特点有关。例如:在陌生人面前的过度紧张、羞怯和躲避。这种由于先天气质所引起的回避行为会从婴儿期持续到学前阶段,当孩子对人或环境熟悉之后,对未知的害怕有时就会消失。

2、依恋关系

除了气质特点以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如果不够安全,或者父母常常批评孩子,使用强制的方式来控制孩子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孩子在幼儿园中表现得退缩和抑制。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不妨采取一些策略来鼓励孩子的社会交往行为,同时也要注意改善对孩子的养育态度并为其提供更好的养育环境。

养育要点

1、培养一个优势

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她在某方面比同龄人更具有优势。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孩子吸引同伴的魅力。比如讲故事,一个会讲故事的孩子自然会吸引同学。

2、角色扮演

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娃娃家,模拟她在幼儿园里可能遇到的场景,并把这些都扮演出来,这样可以让孩子充分体验各种可能的情景,一旦这些情景在真实生活中发生,孩子就不会感觉陌生,从而警惕与紧张了。

3、回顾一天

晚上把孩子在白天发生的事情当故事再讲给她听,对她的积极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哪方面做得好,以后就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4、多去户外

经常带孩子外出,比如公园、亲戚朋友家等等,出去之前提前描述可能遇到的情况,帮助孩子作好心理准备;并告诉孩子怎样打招呼,还可以怎样做等等。

5、避免消极评论

一般来说,父母本身就很容易对自己羞怯的孩子,给予消极的评论,比如:“你怎么胆子那么小啊?”“这有什么好害怕的?”其实,如果用一些更具同情心和建设性的话语会更好,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交往行为,比如:“不用担心,其他小朋友很愿意和你一起玩一玩你的新玩具呢。”“你看,人多一些玩藏猫猫才有趣,你也去参加吧。”“小朋友想你了,老师也想你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