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爱心的孩子受人重视。

亲人的爱是孩子信心的依附和支持。您要坚持以耐心、爱心去对待孩子。不要嫌他烦,也不要把自己工作生活中不如意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更不要以忙、累为借口疏远孩子。请在一天中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听听孩子的倾诉,让孩子感受到您对他的关心。您的爱心会换来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关爱,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不管在哪里,都讨人喜欢。

例如,当您的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您可以很正式地和他面对面坐下来谈谈。告诉孩子你愿意为他分担他的烦恼,把他当成小大人对待。孩子会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和关爱,不管问题是否能顺利解决,他会渐渐对自己产生信心。

2、平等,让孩子有自信。

应该让孩子感到您对他的重视而非保护,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他参与家中一些他能理解的事情的决策都是好办法。

例如,您要给孩子添置一盏台灯,就可以先询问一下孩子“买哪一种灯好看?”如果您想给孩子买图画书,也最好先征求他的意见。不要小看孩子的意见,他的思维能力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如果你问他“你认为今天应该谁洗碗呢?”说不定,他还会愿意自己动手呢!

您应该允许并鼓励孩子对成人的质疑,并能勇于向孩子认错。在这样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时刻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他的意见被接受、采纳、重视,那么他的自信也会萌发。

3、多说几遍“我相信你能行”。

请相信这句话对孩子有一种潜在的激励力量,您可以不断强调这句话,并在孩子退缩畏难时用它来鼓励孩子。另外,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做一些需要“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果子”的事。

例如,如果孩子会用绳子打一个结,那就让他再学着打蝴蝶结;如果孩子会排列书架上的图书,那就再让他学着整理抽屉;如果孩子会折毛巾毯,就要求他再学着叠薄被子等。生活中有很多“困难”需要孩子去体验,去克服,而当孩子感受到克服困难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时,他会自然产生“我真的行!”“原来我也可以干!”的体验。

4、横向比较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您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把孩子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纵向参照,及时肯定孩子在任何方面哪怕再小再细微的成功和进步,让他产生自己能行的信心,并不断充实壮大这种信念。

切忌横向比较,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对比,如,“看,小明上课多会回答问题。”“瞧,小强钢琴比赛得奖了。”“小刚的体育多棒呀,你看看你这样儿,哎……”其实您把您的孩子和所有孩子集中的优势进行了比较,这是不公平的,只会把孩子推向自卑进而否定自己的死胡同。

5、自信是正视弱点,扬长避短。

您应该让孩子树立这样的理念:任何人都会有不懂或不会的地方,也都有比别人厉害的本领,大人和小孩都是一样的。例如,孩子唱歌跳舞不行,可他画画还可以;孩子画画不行,可他故事讲得好;孩子故事讲不好,但他会认很多字;孩子不认识字,但是动作灵敏;孩子动作不灵敏,但他心地很善良……

只要您足够细心,您就会发现,虽然您的孩子有很多地方不如别的孩子,但他总有那么一项比别人优秀。对于他的弱项,只要他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对于他的长处,那您就应该鼓励孩子,使之更强、更好。

当然,您对孩子的夸奖和鼓励也要有一定的分寸。对于个别自信已经快溢出来的孩子,您不妨在他旁边敲敲边鼓,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自以为是的“超人”宝宝,也不容易讨人喜欢。

小编总结:自信的孩子往往更加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与重视,所以想要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好,最根本的还是要学会怎样让孩子自己产生一种让人去重视的特性,而自信就可以达到这种水平,希望父母们能够多考虑吧!

精选阅读

怎样才能成为“好父母”与“好孩子”?


每个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好孩子”,但却并非都知道,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父母的自身教育。也就是说,只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你是个好父母吗?

每个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好孩子”,但却并非都知道,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父母的自身教育。也就是说,只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好父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好父母必须是孩子的好老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还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父母不仅要教孩子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教孩子课本外的知识??生活知识,父母不仅要教孩子学习,更要教孩子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有健康人格的适应社会的人。

(2)好父母必须是孩子的好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要使孩子爱学习,父母首先必须自己爱学习,要使孩子有良好的行为,父母必须检点自己的行为。

(3)好父母必须是孩子的好朋友。父母应该珍爱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经常与孩子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与孩子心灵沟通。父母要虚心接受孩子的正确意见,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好父母必须对孩子进行民主管教。管教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溺爱型管教易使孩子任性,幼稚……;专制型管教易使孩子反抗或依赖……;只有民主型管教,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外向开拓型的性格:独立、爽直、亲切、协作,善于社交,社会适应性强。

亲爱的父母,对照一下,您做到了吗?

怎样才算“好孩子”?

许多父母往往以为听话的乖孩子就是“好孩子”,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正确。因为在所谓的乖孩子中,有的孩子往往会为了博得别人的欢心,有意地根据别人的要求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按照别人的眼光来表现自己。久而久之,就会盲目顺从别人,缺乏主见,丧失独立人格。如果过分压抑自己,必然会形成内向退缩的性格。这种孩子长大以后依赖性很强,没有主见,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还有许多父母往往以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种看法也较为片面。因为近年有人经过调查后发现,有一部分经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批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较差的所谓“差生”,由于他们经常挨批评,经受的挫折相对较多,久而久之,他们具备较强的对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处于逆境,他们对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强,比较容易摆脱困扰。相反,有一部分一惯受到老师表扬和父母喜爱的所谓“好学生”,由于他们往往具有喜表扬、怕批评、爱妒嫉、重虚荣、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的特点,心理素质相对较差,但又往往容易被他们“学习成绩好”这个表面现象所掩盖。一旦处于逆境,他们往往比其他孩子会产生更多更大的心理困扰,也更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然而这一点,却往往容易被许多父母所忽略。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只有“有才干有特长有个性、能在逆境中顽强抗争、能抓住机遇为成功努力拼搏的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孩子”,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孩子”。因此父母必须注意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钻研能力……,这也是父母教育孩子学会做“人”的重要课题。

亲爱的父母,如果您能注意对孩子多种能力的培养,您必将能为您的孩子的一生带来莫大的收益。

如何成为孩子的合格启蒙老师


所有东西都不是能吃的都是好东西,同样,很多事情也不是学多了都是好事情。今天,在好育园的论坛里看到一位妈妈发表了关于“讲《白雪公主》的故事给孩子听”的不同观点,深受启发。

是啊,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里,已经没有了很多的教条很多的限制,尽早尽快地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性?孩子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等等诸如此类该知道却该什么时候知道的事情都早已成了早期教育里的内容。那么今天这个讲故事的究竟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就如这位妈妈说的,如果在故事里,恶毒的皇后想要杀死白雪公主;皇后极强的嫉妒心容不得别人一点比自己好等等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拿来给孩子做以解释?

丑恶的现象是存在,美好往往比较脆弱,在丑恶面前去平衡它,那么就是我们需要给宝宝的最好教程。孩子会好奇为什么别人比自己漂亮了就要嫉妒呢?那么自己应该学习书本上的、学习故事里讲的那些东西呢?

首先,我们必须让自己正确去认识这类问题,从美好的一面引导孩子喜欢故事里的人物;

其次,分析孩子为什么会喜欢这个人物?喜欢她那些值得喜欢的地方?尽量让孩子自己讲出她喜欢的理由;

再次,帮着宝宝去深刻认识故事里的人物特色,给宝宝讲讲什么样的做法是对的,别人会很喜欢的?什么的做法是错的,别人讨厌的?引领孩子去意识到自己做个讨人喜欢的好孩子;

最后,不要忘记在塑造美好事物的同时,也尽量不要去用憎恶的语气去批评诸如丑恶的现象或者人物。同样,也可以站在另外一个立场讲给宝宝那样子或许也有可能它存在的理由,这样,宝宝在教育过程中就学会了如何去为他人着想,可以锻炼出宝宝的大度宽容的气度;

与此同时,也同样需要注意自己在平时的说话方式,还有行为举止,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因为每一位家长,每一位社会人都有可能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引导、帮助孩子避免接触丑恶现象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能让孩子成为天才的好老师


即便没有教师执照,我们也一直在教导,我们教导我们的孩子,如果我们没有孩子,那我们就会教导我们的侄女和侄儿、同事和雇员。我们教导我们的朋友,如果我们没有川友,那我们就会教导陌生人。我们教导猎犬立定、教导鹦鹉学语。孩子们教导家长玩手机和电腩。扒手、对冲基金经理、村妇、滑冰者和冰场管理者、日耳曼学者和八卦记者、骗子和平衡技巧家等等,他们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驱使自己去教导或者至少去劝导。

教师属于四个永恒的职业之一。

这四个职业分别是教师、向导、治疗师和祭司。以一种下降的顺序排列,唯一不可或缺的是教师。只有当教师出了问题,人们才需要向导;如果向导出了问题,人们才需要治疗师;如果治疗师出了问题,才是祭司上场的时候。

第一个带着犹太教一基督教一穆斯林风格的老师是伊甸园里的一条毒蛇。她教会了人们好奇、反抗和自我责任。在这个融合了世界最重要的四种宗教之三的风格下,教师这份职业变得有些与众不同。关于教师在第四个世界宗教佛教中的意义,我们也不需要过多地讨论。

小因纽特坐在一个水洞里,非常冷,他聚精会神地观察着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正在剥海豹的毛皮。他可以静静地倾听他的母亲数小时地跟他描述世界的形成,而不是讲述一个传说。他用同样的耐心教会了他14个月大的妹妹第一句话。

在马里的一家土屋里,支教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埃菲尔铁塔的样子,她支教的地方生活着成百上千的家庭,一个干净的水源给每家每户提供水,那里的小孩,在他们的家乡早就没有了战争。

小学生们在回去维也纳郊外的乡村路上,性急地在巴士上坐立不安。他们已经急不可耐地想在家中向人们讲述发现新型音乐的人,用十二音调而不是八音调。数周以来,他们在课堂上总是被要求创作十二音调的音乐,有时候连他们的老师都怀疑,让他们到阿诺德勋父母全能:学校永远都做不好的这些事,你行!BegabteSchulerundseineFeinde伯格中心(ArnoldSchoenbergCenter)做短暂的旅行是否是个好主意。

犹太儿童在匹茨堡就读一所犹太人学校,在他们的脑海中除了摆脱这所学校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愿望。因为犹太区看来是逃不出去了。有一个年轻人站在敞开的教室门口,看着一个艺术老师走进了教室,然后,抛开了绝望,一个男人童话般的命运便开始了,他发现了美是希望的基础,然后,有一天他建立并领导了世上最不寻常的学校。谁要是还不太熟知这则童话,谷歌一下比尔斯特里克兰(BillStrickland),我在这里就不离题太远了。

特别好的老师向我们展示语法的美;他们带我们踏上一段时间之旅;他们让我们在图片中聆听音乐,培养我们对好的法律独特优雅之处敏锐的眼光;他们赋予了数字颜色、赐给了物理诗性;他们让量子跳跃,让杠杆摆动;他们让我们对考试变得敏感,让我们对严肃的鼓励和适当的表扬变得敏感;他们让我们相信指责中有爱,相信奖赏中有高尚的尊严;他们要求答案是为了让我们发问成瘾:他们指给我们看真实的和幻想的角落,是为了唤醒我们对更多事物的渴望;他们为我们的生命打开了世界的门窗。即便在差的学校里,他们仍然在做这一切,在我们少数几个好老师的周围,尽是阻碍他们的腐烂的制度、无意义的规定以及无知的上司。他们的影响足以让天才学生反抗一个有害的体制。

其实,有好老师特质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为什么他们之中只有那么少的一部分在学校工作呢?每个社会不仅应该只有政府,还应该有教师。

对于天才学生来说,大量不适合的人站在教师的岗位上,很多学校受宗教或政治的限制苟延残喘,缺少资金或是制定过量的学习计划垃圾等等,无论是哪一样都是巨大的威胁。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成功的人士日后在做关于某所学校的报告时,都是当时他们有能力蔑视的学校。

如何让宝宝成为听话的孩子?


如何让宝宝成为听话的孩子?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爸爸妈妈们足够的耐心去经历那些坎坷和辛酸,然后才能看到我们可爱的宝宝长大成人,那时我们体会到的将是一个成功的父母收获的喜悦。而在这一大串的坎坷当中,怎样让宝宝听话应该是排在前面的一颗大绊脚石。

宝宝1岁多时,个体意识开始发展,不愿随意听从别人的安排,而是凭借自己的判断与思路来为人处事,到2岁时尤其明显,这个阶段的宝宝正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平时听话的孩子突然叛逆了,这着实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着急不已。多数父母已习惯于让宝宝听从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爱,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狭隘,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希望宝宝服从于自己。因此,当宝宝开始独立思考时,“不听话”的冲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应该坦然面对这种冲突,不要条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强势手段来解决,这可能使宝宝将来唯唯诺诺缺乏主张,或成为阳奉阴违的人,或让他误认为暴力才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手段,甚至会延长孩子的逆反期。

当冲突产生时,家长要给宝宝充分的尊重,这样不会伤害宝宝自尊而使冲突加剧,然后再跟宝宝沟通,站在他的立场想想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果宝宝的想法只是违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没有原则性的对错,那么多数情况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那么父母就要坚持原则。

当然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或冷处理的方式来解决,可以先不理他,等他情绪完全平静下来时再去和他讲道理。当孩子表现好时及时鼓励。另外还要尽量让孩子的生活内容丰富一些,当他有了不合理要求时您可以带他去做另一件事。平时和宝宝多沟通,引导宝宝用正确的方式来渲泄自己的情绪。

另外,宝宝不听话,有时是不理解父母所说的意思。妈妈可试着用手势,或者用行动告诉宝宝某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比如可以用摇头,或者比划打很疼的样子来告诉宝宝,某件是不能做的。有时宝宝只是好奇,妈妈越不想让宝宝做,宝宝就越想知道,如果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妈妈可用试着跟宝宝一起尝试这件事,让宝宝知道这么做的严重后果。比如有些家长会特意让宝宝摸不太热的水杯,让宝宝体会到热水的可怕,宝宝自然下次不会摸了。这样经过两三次以后,宝宝就会知道要听妈妈的话了。

如果父母能做到上面这些方法,我们的宝宝将来不仅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与把握发展机会,而且喜欢与父母交流思想与分享酸甜苦辣,拥有一个合合乐乐的家庭。

幼儿园老师如何才能培养出礼貌宝宝(幼儿入学准备)


引言:孩子在家的时候,时不时的会和爸爸妈妈闹闹情绪。当孩子第一天入幼儿园的时候,我以为孩子能及时的改变,变的有礼貌了,可是没有,也许是我太着急了吧,半年过去了,孩子的礼貌用语慢慢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老师是怎么培养的呢?

一、作为老师,需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应关注自己的教育内容。幼儿对教师的教育比较信服,往往其信服程度要超过家长的说教。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强调懂礼貌的重要性,这样也比较容易培养孩子懂礼貌的个性。

其次,应该积极发挥游戏的作用。游戏的有趣能代替枯燥的说教,加深幼儿的印象,便于幼儿记忆,使幼儿从中获得体会。宝宝入园

二、作为家长,需做到三点:

首先,以身作则,培养礼貌氛围。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所以要培养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家长必须能自己做到礼貌待人。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切忌对孩子威逼利诱,这样往往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只能误导孩子。

其次,耐心教导,循循善诱。在日常生活家长应该时刻关注着孩子的行为,积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馈,该指引的指引,该责备的责备,让孩子懂得礼貌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形成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最后,利用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也容易从榜样身上看到之际努力的方向,远比说教来得有力。而且榜样能随时监督自己的行为,给幼儿一个参照物,这样更利于习惯的维持。它能代替枯燥的说教,加深幼儿的印象,使于幼儿记忆,但仅凭感性的认识还不足以形成习惯,还必须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进行行为练习。

本网站小编总结:老师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孩子入园后,礼貌用语慢慢的从嘴里出来了,感谢老师在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可见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起到了一定得作用。

换了新老师孩子该如何适应


原因有很多

何园长(同德南方中英文幼儿园):我们幼儿园每学期都有几个老师换工作,家长和孩子刚适应老师,老师就要走,大多数家长的情绪都不稳定,比孩子还不适应,根据经验老师流动性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幼教福利较低尤其是很多民办的幼儿园老师

工作量大每个幼儿园老师每天要面对二十多个幼儿,时时刻刻要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需要做的事情十分琐碎。

压力大,要求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高度关注,所以对老师的要求也是不断地提升。

更好地发展有些老师把幼师作为跳板,锻炼能力的平台,一旦时机成熟则换去更好的地方工作。

结婚生子很多幼教老师都是18~22岁的年龄段开始工作,工作几年后会结婚生孩子。

管理要跟上

彭园长(海珠区名都幼儿园):现在的老师要走幼儿园也留不住,也有少数幼儿园因为某些原因“炒”老师。作为管理者,我们更多的是要在管理上下工夫,以人为本,多关心老师的生活和情绪变化,一旦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帮助解决。

激励培训老师

陈园长(花都区教师进修学校幼儿园):以前的家长会对换老师特别不理解,情绪波动特别大,我们就会鼓励老师和家长多沟通,但首先是让老师多和孩子接触,多观察孩子的变化,让孩子觉得新老师很爱他们,这样再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就很方便了;而对于留住老师,我们会采取激励机制,每个老师的工作能力表现是和工资挂钩的,而我们区今年实行了双休制度,老师的流动性大大减少了。最重要的是我们会每个学期为老师进行培训,除了基本的技能技巧,连礼仪方面也包含在内。

理解现在的老师

陈妈妈(孩子6岁,曾就读于天河区宝艺幼儿园,已毕业):我挺能理解老师的,工资那么低,快和保姆一样了,但是比保姆还辛苦那么多,而且都年轻,作为女性要结婚生孩子,这都是人之常情。幼儿园换老师没什么关系,因为它就是带孩子玩的地方,但是上了小学就最好不要换了。

我们都不适应

周妈妈(孩子5岁,就读于海珠区菩提幼儿园):首先我觉得自己就很难适应新老师,新老师要经过试用期才能正式工作,还不知道老师的水平什么样,根本不放心把孩子放在她手下管。其次孩子心理上也要重新去熟悉适应老师,如果是内向一点的小孩适应能力就更慢了。

关键看孩子心态

刘妈妈(孩子4岁,就读于番禺区惠源幼儿园):老师流动后的适应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看孩子自己的适应能力如何,之前孩子换了老师,我问他有没有不适应,他说:李老师走了,还有韩老师,我喜欢韩老师啊。之后韩老师走了,我问他现在的感受,他就说:没关系,我也喜欢陈老师,陈老师现在在就好了。我发现儿子很“见异思迁”,总是不断地转移注意力,所以对我和他来说,换老师不是大事。

剖析——

在随机调查了解中,发现多数民办幼儿园,老师流动频率是该园总人数的1/3~1/4,每个学期跳槽5~6个是正常的,有的老师工作了一两个星期就走了,更“狠心”的是连招呼都不打,第二天上学孩子们就看不到老师了。

有些家长为此特地给孩子转园,即便不了解新的幼儿园,也不要刚交的学费,勇敢地为孩子重新选择,但是家长们却不知道,这间新的幼儿园是否适合孩子的成长呢?园长介绍招生幼师时所需要的条件:

专业要对口,幼师毕业(具备基本的弹、唱、说、跳、画能力),有经验优先。

形象要好,端正大方,对孩子有爱心、耐心、细心(简称“三心”)。试教期间更注重此方面。

注重老师的人格魅力和素质。

幼儿园是为家长和小朋友服务的,所以家长不必担心新来的老师不够资格,没有以前的老师优秀,你只是不了解她而已,等相处之后,说不定还会得到意外收获。

除了让家长放心之外,幼儿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减少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提高待遇要给幼师比较可靠的社会福利保障,严格规定民办园的聘任制度和用工制度,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

加强学习幼儿园可以为老师提供深造和继续学习的机会,通常采取的形式有:定期请专家来园指导,开办讲座或个别交谈的形式指导老师的工作;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回来后对本园的老师进行培训;人员交流,即进行园与园之间教师的交流、合作和互助。

温馨提示——

家长遇到这种问题该如何面对?根据老师和家长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心态要端正从相反的方面想,换老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以帮助孩子提高适应能力,以后进入社会还要适应很多事情。在幼儿园,老师也只是最多带三年,以后终究是要换各种不同的老师。

配合老师的工作及时地与新老师沟通,告诉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习惯,有哪些过敏的药物等等。

帮助孩子度过不适应有些孩子性格内向,对于刚刚适应的老师要走表现出极大的反应,他们可能会哭闹不想去幼儿园,这时家长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关于变化的小故事,当孩子听到别人和自己有类似的经历,他们也能很开心地生活、玩耍,孩子对新老师的恐惧和不适应就会减少。

不要轻易转园很多家长看到自己喜欢的老师走了,就把孩子转到其他的幼儿园,即使父母们对新幼儿园了解甚少。这里面包含很多不利的因素:新幼儿园未必有旧的好;给孩子转园,孩子还要重新适应新老师和新环境,这对于他是更大的挑战,这对于小班的孩子的身心发展尤其不好,会增加他的不安全感;很多幼儿园的费用交了之后是不给退的,这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不划算的开支。

后记——

谁来改善这一切?

很多家长都能理解幼儿园老师待遇低、工作量大的现状,但谁又能改善这一现状?我国《教师法》“待遇”一条规定: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社会力量办学的教师,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障。这意味着幼儿园老师不能享受津贴的保障,而且现今大多数幼儿园是社会力量办学,很多老师的权利是没有法律来保护的。这必然导致了老师流动的趋势,尽管一些老师在离职的时候连招呼也不打,这种行为极其恶劣,但是更让我们关注的是《教师法》该作如何的完善,幼儿园该对老师如何进行人性化的管理?这恐怕是根本原因。

孩子内向如何才能适应幼儿园


在还没实行“二胎”政策的时候,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且现在的家庭大多是不相往来的,所以导致很多孩子都是习惯了一个人玩耍,养成内向的心理,这样到了孩子读幼儿园了,就出现了问题。

【原因解析】

1.气质使然or一次创伤

先天胆小、谨慎、性格内向的宝宝会自觉表现出控制、抑制自己的行为,他在与人交往时容易退缩。这点气质决定,实在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但是如果是一段时间对自己不够自信、经常说“我不会”或“我不行”的宝宝也可能会不合群,这二者注意区分。

2.父母阴影or亲子关系不良

如果爸爸妈妈自己比较内向退缩,不爱与人交往,不会与人沟通交流,宝宝“学而时习之”就是人之常情了。当然,如果你对宝宝过度保护或者撒手不管,造成宝宝的依恋或者安全感极度缺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宝宝会比较紧张而出现交友退缩现象,所以宝宝不合群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

3、老师不理or难觅知音

那些被老师忽视、冷漠的宝宝,经常处于压抑、孤独中,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在集体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集体归属感,对老师、同伴及他人失去兴趣,社会交往行为就会变得退缩。小伙伴是宝宝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一个有好朋友的宝宝会在交往中学会与朋友交流,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强,朋友会越来越多,走到哪里都不会害怕。而一个没有朋友或者总是在同伴交往中受欺负的宝宝则会越来越封闭和退缩。

【教养方法】

策略1:为宝宝酿造自信

对于害羞、内向的宝宝,多鼓励他,允许他的探索行为,引导他与周围不同年龄人的接触、交往。如见到邻居家的奶奶、爷爷主动打招呼,看到邻居家的小姐姐在骑车,鼓励宝宝也去试试。对宝宝要尊重,关爱而不溺爱;多鼓励和表扬,但不过分夸耀。参与宝宝的成长过程,和宝宝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对宝宝提出具体的合理的要求,要积极满足并加强指导,帮助宝宝实现目标,增强他的自信心。

策略2:机会加技巧培养“外交家”

婴儿期的宝宝就已经会主动与其他宝宝交流,他会盯着对方看、朝对方微笑并“咿咿呀呀”地说话,吸引对方注意。一岁左右,宝宝就出现同伴交往行为,如微笑、打手势、彼此互相模仿对方的行为等。这些都是最初积极的同伴交往行为,对后来的社会交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多带宝宝走出家门,给宝宝创造多与小朋友见面、交往的机会,扩大宝宝的人际交往圈,增加宝宝的社交经验。

帮助宝宝选择合适的小伙伴。经常带宝宝出去和小朋友玩或者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引导宝宝与人交往,使宝宝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策略3:老师作用不可小瞧

年龄越小的宝宝,老师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如果宝宝已经上了幼儿园,那就要注意观察宝宝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良性的、积极的。

爸爸妈妈们如果发现宝宝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幼儿园,应该多多鼓励宝宝接触这个社会,父母自己也要积极地和老师沟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