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女孩要“精养”6岁前很重要”,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对于女童的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认为,1-6岁没教育好,12-18岁的青春期教育就成了大难题。从小缺少父爱的女孩子,长大后容易早恋。

因为“恋父”情节,一些没有父爱的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容易“爱”上一些年长的男性。因为孩子在6岁前,心理依恋很严重。到了青春期,父亲更要经常跟女儿沟通。女生对异性的价值判断,往往是从认识父亲开始的,家长务必以身作则,并教给女儿一些与异性交往的技巧。专家建议,若家庭有12岁以下孩子,父母最好不要异地就业或调动。

发现女孩子早恋后,父母应该尽早介入,但不要面对面地质问,而是通过写信的方式来交流比较好。家长不妨写封信祝贺她长大了,也可以把自己的初恋故事讲给她听。再就是告诉孩子真爱是什么,还有爱需要承担的责任,最后,就是要充分信任孩子,让她自己把握好分寸。

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孩子,结果学习成绩就下降了。后来妈妈发现了她的秘密,却没有当面责骂她,而是让她报名参加了一个暑期的夏令营。待女儿回来后,妈妈就问她,在夏令营里是不是见到了很多优秀的同龄男同学。女儿就说是啊,妈妈就告诉她,以后到了大学还会有更多的朋友结识,如果这么早就把自己的青春付出了,不是错过了一片森林吗。妈妈的这个劝诫是有效的,女儿果断地决定将这份朦胧的感觉埋在心底。

○利用电视、报刊及生活中的情景,自然、恰当地进行教育,也可通过讲述发生在朋友孩子身上的故事影响她。

○充分的引导和关爱。青春期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变化、生殖器官构造和卫生保健,一般家长难以启齿。家长可买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青春期科普读物,放在桌上让孩子自己看,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警惕女儿身上的变化。孩子以下现象值得家长警惕:有旷课行为,深夜不归;与校外不三不四的人接触;上课神情恍惚;精神亢奋,突然狂喜狂悲;鬼鬼祟祟,嘀嘀咕咕;过分追求打扮;突然大手大脚;突然不爱讲话,眼神发呆;成绩明显下降;饮食起居不正常,常常往外张望等。

○父亲要承担起责任。其实,女儿最初对于异性的看法来自于父亲。爸爸们要教育女儿如何看待对男孩和他们的“表示”。

○做孩子的榜样。为人父母要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如果大人在私生活上表现很随便,口无遮拦,说些粗俗低级的话,会对孩子起到负面影响。

○书面谈心。书面语言给孩子留下反复体味的人生哲理,供孩子思考、记忆,常常成为面谈有力辅助,特别是遇到一些当面难以启齿的内容。

精选阅读

培养女孩的好奇心很重要


在女孩的生活里到处都充满着好奇,女孩在一些千奇百怪的想象里成长着。作为父母,应该注意保护好而不要扼杀女孩的好奇心。

园园14个月时,有一次全家去酒店吃饭,酒店的地上铺的是一种渗花瓷质砖。

园园指着一块地砖问:“妈妈,这是什么?”

妈妈耐心地解释说:“这是一块地砖,它铺在地上,又好看又容易打扫卫生。”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指着另一块地砖问:“这是什么?”

妈妈依旧耐心地说:“这也是一块地砖。”可是女儿并不罢休,兴味盎然地指着一块又一块的地砖不停地问:“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这是什么..”直到把所有的地砖都指了一个遍,才心满意足地说:“我知道了,这些都是地砖,都是用来铺在地上的。”

这时妈妈才惊异地发现,女儿并不是在简单地重复同一个问题,而是在进行一个从无数单个事物中发现其普遍规律的抽象的思维活动。

园园发现每一块地砖的花纹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铺在地上的。”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这样开始和起步的。

园园的行为说明: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你注意保护女孩的好奇心了吗?下面两个问题,请家长仔细思考后再回答:

1.平时带女孩出去时,有没有利用女孩的好奇心启发女孩去观察、发现新事物?

2.当女孩的问题多了以后,有没有不耐烦或是冷漠地对待女孩的好问?

总之,女孩对新事物永远是充满好奇的,对大人来说,一个红玻璃杯子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在女孩眼里,却可能是一个无头绪的、不可思议的红块块,她摆弄过来摆弄过去,认为是一个好玩的、很有趣的东西。

一般来说,女孩周围的一切事物对她来说都是新鲜的、令人激动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女孩逐渐熟悉了这些东西,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应有的状态,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也就不再是她感兴趣的东西了。

因此,女孩好奇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在外界许多事物的刺激下,好奇心也在不断增强。大人如过于考虑安全问题,而让女孩躲开有危险性的东西,就等于掐掉了好奇心的幼芽,压制了女孩能力的增长。

玉玉今年6岁,聪明伶俐,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有一天,爸爸妈妈在厨房做饭,玉玉独自在客厅里玩耍。突然间她对一个精致的动物玩具产生了兴趣,想拆开来看个究竟。可是,拆开以后,就再也装不上去了。

母亲看到被“肢解”的新玩具后,十分生气地对玉玉说:“你怎么这么顽皮,这可是爸爸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刚买没几天,你就把它拆了,看爸爸怎么收拾你!”

玉玉惴惴不安地等待着爸爸的惩罚。可出乎意料的是,爸爸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对她说:“玉玉,爸爸跟你一起把玩具装好,行吗?”

就这样,爸爸和玉玉开始一起来摆弄这些玩具零件。在拆装这些玩具的过程中,爸爸不断地给玉玉讲解玩具的构造,鼓励她自己完成组装玩具的任务。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父女俩终于成功地将玩具恢复了原状,玉玉还从中学到了很多机械知识。

能拆开玩具,说明孩子有求知的欲望,能自己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当父母的不能一味地批评,更不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否则的话,就可能扼杀了一个人才,因为掌握生存的技巧就在于你敢不敢去探索知识,去探索未来。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成才,为了给女儿努力的方向,他们不惜花钱让女孩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向女孩讲述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希望借此能帮助女孩找到成才之路。但父母们或许不知道,可能仅仅是对女孩兴趣和好奇心的一点点不耐烦或批评,就可能改变女孩一生的命运。

建议父母对于女孩由于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应该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不要阻止女孩探索性的行为,如拆卸玩具或其他物品。对于女孩感兴趣的小制作或小发明要加以引导、启发。

不要扼杀女孩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你注意保护女孩的好奇心了吗?平时带女孩出去时,你有没有利用女孩的好奇心启发女孩去观察、发现新事物?当女孩的问题多了以后,你有没有不耐烦或是冷漠地对待女孩的好问?女孩对新事物永远是充满好奇的,作为父母,应该保护好而不要扼杀女孩的好奇心。

宝宝3岁前 父爱更重要


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是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他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天才常由父亲一手造就”这句话虽然说的绝对了点,但从父母的心理差异和育儿特点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无论男孩女孩,3岁前都是靠母亲在成长。但是过了3岁,男孩的养育就要慢慢向父亲倾斜。

然而在孩子3岁以前,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父亲对孩子“爱”的价值观的确认、个性的均衡发展以及身份的确认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岁前孩子需要对爱确认

很多父亲觉得自己毛手毛脚,不细心也没有耐心所以对3岁以前的宝宝接触比较少,甚至认为3岁前的教育完全是妈妈的事情。专家指出,这是目前绝大多数年轻的爸爸认识的误区。

广州市金宝贝早教中心负责人杨倩告诉记者,2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判断个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他是否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如果他在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确认“我是可爱的”,他的任何需要帮助和关注的时候都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同时确认“我是有价值的”,“爸爸妈妈很爱我,我可以爱自己,也可以爱别人”。在这个“安全感”建立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双方或者其中的一方给孩子的反馈是不积极的,漫不经心的,那么孩子收集到的信息会是“我不重要,我没有价值,爸爸妈妈不爱我,我一无是处是讨人嫌的”,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孩子“没有自信心,很难相信周围的人”。

对此,杨倩指出,孩子的“对爱的确认”以及“安全感”是来自父母双方的,如果孩子“对爱的确认”只从母亲那里来,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也很难完全。因此在孩子3岁之前,同样需要父亲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养育。

与父母相处均衡个性发展

通常来说,男人的个性中比较多“敢于冒险和探索外界的勇气和信心”,女人会偏保守和小心。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经常和妈妈呆在一起的孩子,个性比较敏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比较长。

相反,如果和爸爸互动比较多的孩子,则会比较勇敢,喜欢探索新事物,个性上会更加的独立和自信。

在孩子在3岁以前,是孩子对他所生存的环境的认知能力,体能,社交,语言,个性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父亲的角色将对孩子后天的能力和性格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男孩需以父亲为模仿对象

据了解,2岁半左右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意识,即明白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对家里有男宝宝的父亲尤为重要。当男孩子确认自己的性别后,他开始寻找这个性别的模仿对象。在一个家庭里,这个角色当然是自己的父亲。

杨倩告诉记者,这个时期父亲对男孩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他将会模仿父亲的所有行为来确认自己的性别身份,但是如果这个时期孩子接触不到父亲或者很少有机会接触父亲,那么在家里的角色模仿对象就会转向妈妈,所以为什么我们会发现身边有些男人很女孩子气甚至像女人,这与孩子从小建立的成长模仿对象有关系。

男孩需要一个男性的偶像,而对于女孩来说,则需要一个男性来欣赏。女孩子和从小和父亲的关系也会影响到他成年以后和其他男人的关系,包括男朋友或者未来的老公。

宝宝入园前对其进行心理分析很重要


宝宝入园前对其进行心理分析很重要

父母在宝宝入园前,对其进行心理分析时很重要哦,看看你的孩子现在是否适合上幼儿园。因此,心态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好的心态将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顺利、快速的进入到学校学习当中。

1.无法适应集体生活。

幼儿园要遵守纪律,宝宝因此不适应。另外,宝宝自理能力较差,而在幼儿园需要宝宝自己学会上厕所、吃饭、穿衣,这些会让未具备基本生活能力的宝宝感到不安。

2.宝宝不想与爸爸妈妈分开。

分开时宝宝会产生失落感,焦虑而不知所措。另外,离开熟悉的家,面对陌生的环境,也会让宝宝产生焦虑。

3.跟不上集体进度。

听不懂老师的话,感觉比别的小朋友差,受到挫折而产生心理压力。而有些宝宝好胜心强,特别在意老师的赞扬,一旦老师批评或责备他,就会受到挫折而害怕去幼儿园。

4.人际交往受到挫折。

宝宝渴望友情,但是有时候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因而也会产生排斥幼儿园的心理。

小结:

判断一个宝宝是否该读幼儿园,不能单纯考虑年龄,不是说,一个宝宝到了2岁半或者到了3岁,他(她)就可以读幼儿园了,还要通过心理、自理能力、能否适应集体生活等多方面考虑,不要强推还是上幼儿园。

6岁前孩子须学6条规则


在一个文明、平等的环境中如果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规则来保证。成人能够遵守规则,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证。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线,并且知道这个底线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这样,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强制和惩罚的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生活,摆脱“不好的”、“常犯错误的”状态,走上自由的、快乐的、有规则的、成长的轨道。这就是我倡导的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

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

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教育孩子遵守规则能够让孩子掌握与别人相处的注意事项,不守规则的孩子往往会最先在游戏中出局。

注意:男孩不宜在6岁前入学


为啥男孩不男孩?

调皮捣蛋,成绩不如女孩好,辍学率、犯罪率比女孩高……曾几何时,男孩就是“麻烦”的代名词。日前一份调查报告更加深了男孩的“危机感”,引起社会的关注。

这项研究表明:男孩身心发育显著迟缓于女孩,并具有容易冲动而控制力较低的特点。

男孩“麻烦”比女孩多

“男孩危机主要体现在学业、心理、体质和社会上。”专家指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个个年龄段的男孩都面临危机。

以学业为例,2006—2008连续两个年度,在全国约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奖者中,大学女生人数均为男生的两倍左右。再看心理危机,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在网瘾青少年中,男性比例达68.64%,远远高于女性的31.36%。

男孩危机并非中国独有,已成为国际性现象。在英国,女生几乎在所有的考试科目上都比男生表现优异。在美国,男生比女生更早辍学,脱离正式的教育制度。

男孩需要“因性施教”

“男孩成长的危机绝非仅仅因生理发育迟缓所致。”研究组认为,三大原因造成目前的男孩危机:一是忽视男孩发育落后的事实。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落后于女孩。为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千万不要让男孩在6岁前入学。二是忽视了男孩与女孩不同的学习方式。三是限制了男孩的成长需要。男孩爱冒险、爱跑动,许多学校出于安全和安静的考虑,常常禁止学生课间奔跑等。

在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按部就班、听话服从、反复练习、记忆优先,这样更加容易发挥女孩的优势。

如何拯救男孩,造就新时代的男子汉?“改变对男孩的态度,建立按照性别施教的教育模式非常关键。”专家提出了4个具体对策: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接受男孩更脆弱的事实;二是父亲要成为男孩的榜样和引路人;三是母亲要勇于“放养”男孩;四是学校和家庭要按照性别施教。

注意力教育很重要


良好的注意力是伴随幼儿成长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期养成良好的注意力,是长大成人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但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很难专心致志地去做某一件事情。这里是一些培养幼儿注意力的经验。

一、表扬为主,激发自信心。

培养自信是提高注意力的重要手段,自信心强的幼儿上进意识也比较强,他们大都能认真听老师讲课,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老师安排的各项活动,遇到困难能动脑筋、想办法,主动去解决。虽然有些做法可能幼稚可笑,但其自信心理的养成却为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动态培养,启发专注心理。

动态活动更能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注意力。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注意力的一项好活动,引导幼儿养成专注的注意力,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寓教于乐,引发探索心理。

幼儿求知欲很强,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时应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在探索中养成集中精力,注意思考的好习惯。

帮助孩子克服社交很重要


结合当代的发展,我们得出人与人交际方面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是目前有许多的家长们不注重对孩子这一方面的培养,从而使得小孩子们长大以后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以下就来结合实例看看吧!

杨华,从小学习勤奋、聪明伶俐,上小学时颇得老师赏识,还当上了班长。可就在一次班会上,他站在讲台上发言时说错了一句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他当时不知这是因为讲错话所致,还以为是自己脸上出了什么毛病。从那以后,他就总觉得自己长相难看,先是觉得脸面不好看,后来又觉得头型不好看,再往后就觉得连体形也不好看了,总之,他觉得自己浑身上下哪儿都不好看,以全于后来他越来越关心自己的长相了。工作之后,更是疯狂,他贴面膜,甚至光顾美容院,希望通过这些方法使自己的长相能有所改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变得越采越内向,越来越孤僻,最后发展为极度自卑,甚至常常不敢走出家门,更不敢与生人交往。平时别人多看他一眼,他就觉得是自己长得太难看才吸引了别人的视线:如果别人没有看他,他又觉得这是因为自己长得小好看,别人对他不屑一顾。后来,他几乎不敢在公众场合露面,更别说与人自如交谈了。为此,他痛苦不堪。早教网

杨华的症状,属于典型的社交恐惧症。许多人或多或少对与陌生人接触都会有些害怕,但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社交恐惧症主要可以分成两类:

1.普通社交恐惧症

普通社交恐惧症是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他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他,观察他的每个小动作,他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他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他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他的权利。

2.特别社交恐惧症

患了特别社交恐惧症的人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某人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愣在现场。

从心理学角度采讲,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总是走不出过去重复的泥潭,社交恐惧症往往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长期形成的。患者往往从小就在社交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随着年龄的长大而自然解决,而总是一遍遍地重复旧有的困扰,令患者十分痛苦。这是怎么回事呢?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解答:人的口腔里有了溃疡,总想用舌头一遍遍舔它,即使又疼一遍还是这样做,为什么?是想要修复它。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样,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常常在想:“再这样做一遍可能就会成功吧!”可是再这样做一遍往往还是失败。要想走出过去重复失败的泥潭,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对自己的生活模式逐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领悟,这样才可以使伤口愈合。

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都要从家里走向社会,过分羞涩内向会妨碍性格的发展和完善,对学习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偶尔没有达到目标,就容易自卑,同时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这很正常。但如果反应过度,就会缩手缩脚,影响自己的交往,逐渐形成自我封闭。这对性格的完善是有害的。

要帮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1)要孩子首先战胜自己。要让他知道,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不要无限夸大别人的优点,放大自己的缺点。不必仰望别人,只要努力,你也可以很优秀。克服了自卑心理,就会增加交往的欲望。

(2)教会孩子有意识地做数次深而长的有节奏的呼吸,心里要想着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平时注意训练孩子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他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3)学会转换气氛。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可能因为某些原冈,说到某种话题会难以开门,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在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转换一下话题,使气氛得以缓和,等到气氛融洽,有利于说出真情时,再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意图。早期教育

4)有时人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造成的。因此,平时要让孩子加强对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多看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有了知识会帮助他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5)让孩子勇敢地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先教孩子和熟悉的人交谈,然后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和陌生人交谈的水平。平时在家里时,可以虚拟一个公众场合,下面有无数听众,让孩子发言。经过长期艰苦的心理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完善,社交恐惧症是可以逐渐克服的。作为父母,应重视并注意观察娃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给予孩子更多爱护、表扬和鼓励。

本网站小编总结:日常的生活之中,走在路上看到熟人因为怕羞而故意躲避的大有人在,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害怕与人对视等等,这都是由于其社交能力所决定的,因此希望大家们从小就多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