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教育,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那么该家长该从几个方面着手呢?

第一、加强体育锻炼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运动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发展。但由于身体肌肉长期缺乏应有的活动,肌肉组织内储氧量降低,肌肉弹性张力下降,因此幼儿动作的平衡能力、灵活性都达不到自我保护的要求。

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地组织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基本动作训练,提高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在做中获得新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二、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幼儿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现在活泼、开朗、勇敢、机灵、合群、守纪律等等方面。

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也是幼儿自护能力培养的关键。这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个方面,但却常常被人们忽略。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可以交流的同龄伙伴,很容易产生心理闭锁,抑郁好哭,冷淡等不良的性格。因此,家长应抓住孩子性格还未定型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以提高孩子的心理调节能力。

第三、禁止孩子吃饭时嬉笑打闹

另外我们还要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时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喝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

第四、外出时要注意安全

外出乘车时,教育幼儿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不要在行车时吃棒棒糖和乱跑,强化幼儿安全自护意识。对于一些运动规则、生活制度、集体纪律等则利用空闲时间加以引导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会正确分析情况,避免伤害,遇到紧急情况时会躲闪、让开或叫喊求援,保护自己的安全。

总之,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只有积极的保护——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才能使幼儿避免伤害,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幼儿园教师阴盛阳衰家长盼增强阳刚之气


“今年青岛市招聘这么多事业编的幼儿教师,能不能多招点儿男教师,现在幼儿园里的老师太‘阴盛阳衰’了。”本报近日报道青岛今年招聘195名幼 儿教师的消息后,不少幼儿家长希望借此增加一下幼儿园里的阳刚之气。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在岛城的幼儿园里,男老师虽然紧俏,但男老师的身影已经出现在越 来越多的幼儿园里。

真诚交流打消孩子顾虑

“老师,这个东西你是怎么弄的?”近日下午,在青岛广和幼儿园中一班教室里,一个小女孩大声问着男老师。“我再给你搭一遍。”老师很有耐心地示范。

这位老师叫万春声,他正在给孩子们搭建一座“巨型塔”,对于孩子们的各种问题,他已经很习惯了。

万春声是一名90后,初中毕业后,学过艺术、声乐的他选择了学幼教。“当时基于两种考虑:一是自己喜欢孩子,另外就是虽然幼儿园男老师少,但需求会慢慢增多。”

2010年毕业后,万春声顺利进入广和幼儿园。刚进幼儿园时,他曾带过两个班,每个班里都有一个小女孩对他保持一种警惕心理。万春声真诚地跟这两个小女孩交流,过了一个多月,他们就相处得很融洽了。现在,性格开朗的万春声早就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

“家长们对男老师的认可是有一个过程的。”广和幼儿园园长顾军表示,刚开始家长们会有顾虑,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担心较多。一段时间后,家长们会发现男老师教课挺好的,再到后来,他们看到了男老师更多的优点,就变担心为支持了。

顾军说,男老师这种新鲜的血液可以调和一下完全由女教师“掌舵”的幼儿园教学方式。女教师在处理孩子的吃、喝、穿、用等方面比较擅长,但是男老师更加擅长体育、科技、运动等方面。

幼儿园还有个叫邢召伟的男老师,幼儿园出钱送他去学跆拳道,然后再让他把跆拳道带到孩子们的学习中。此外邢召伟还学过轮滑,专门写了幼儿轮滑初级与高级教程。在广和幼儿园,轮滑也成了一大特色。

不担心磨掉阳刚之气

“一个大男人,整天跟孩子们在一起,时间长了阳刚之气也被磨得差不多了吧?”记者了解到,不少人担心幼儿园工作的特殊性会把男教师女性化。

对于这样的担心,万春声直言“很显然不会”。万春声说,在有些方面,男老师比女老师更有优势,当自己做了一件很厉害的事情,比如做了一个很棒的玩具之后,孩子们会给他一种特别的鼓励,那就是抱住他的腿,“这时我会有一种参加比赛获得冠军的感觉。”

而邢召伟说,孩子们很喜欢上他的体育课,因为他的课充满挑战性。“上课的时候,对孩子会用一种比较柔和的语气,但是平时生活中该怎样还是怎样。”邢召伟认为,其实幼儿园需要的正是男老师的阳刚之气,也会保护好男老师的这种气质。

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期是各种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时期尤为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抓紧这个时期努力发掘和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即动手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观察能力、自理能力、活动能力、自控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使其在入学前具备足够的良好素质,从而受益终身。在这些素质能力培养中,幼儿的动手能力是重中之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以下建议,权作一些探讨,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属幼儿素质教育范畴。素质教育的基础是面向全体幼儿,我们应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是一种塑造受教育者完美人格的教育。我们知道,幼儿从蹒跚学步开始,到学吃饭、学穿衣、哪怕米粒菜肴撒了一桌,衣服穿反了也都不愿意让大人代劳,坚持着自己动手。这正是孩子努力从实践中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去学会生活,一步步走向成熟的体现,这是一个必不可少而又十分重要的过程。然而,当今社会有相当多的家长们对此并不理解,认为为了爱,就事事“呵护”,处处“代劳”,什么都包办。这无疑缩小了孩子的认知空间和禁锢了孩子的发展潜能。据有关部门对儿童智力发育状况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5%以上的儿童存在着“感觉统合失调”(即身体协调能力差),这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多数是由家长造成的。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保护,儿童应有的摸、爬、滚、打、蹦等行为,在发育的自然历程中被人为剥夺。这种过度干预无疑会造成儿童身体协调能力差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习。所以幼儿园的早期教育就成了(补充)家庭教育之不足的一个最好的平台,且是孩子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最为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幼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法替代,也无以替代。如何启发幼儿,开发幼儿智力和潜能,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幼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规律的作用,即学习是建构知识,而动手能力才是建构知识的有力保证,因为幼儿通过动作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认知冲突,动手能力的培养能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今天的许多教育改革实践,包括很有影响的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都即强调幼儿个体对环境的自主作用,也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还强调了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

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保证幼儿的自主自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动手能力培养过程中幼儿教师的角色理应成为了幼儿学习活动的最好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而且要注意幼儿的动手能力与认知心里的相互影响;不仅要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立动手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幼儿的合作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喜欢伙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但同时,心理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正确的交往,就常常产生冲突。

究其原因:

1、4—6岁的幼儿已有想与人交往的意识,他们喜欢友伴和集体的游戏,但由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是“自我为中心”,加之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得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到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两者互相冲突的矛盾结果,就是攻击或争吵的现象。

2、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他们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长,成人总是习惯顺从孩子的意愿,满足他们的欲望。当同龄人之间进行活动时,都想得到最好的。

3、现在的家庭住宅都是单门独户的,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也限制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再加上电视、VCD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影响了幼儿的交往机会,使幼儿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4、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爱惜,当孩子要与同龄人交往时,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或委屈,就限制或减少孩子的交往。

很多研究表明,儿童交往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儿童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兴趣和欢乐,他们的社会性才能得到逐步发展。要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和技能,我认为幼儿园不仅是孩子活动的天堂,交往的场所,也是对幼儿进行交往、合作技能培养的最佳场所。因此,我在对幼儿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进行了尝试,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提供交往的机会,创设合作的情境,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

1、交往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人际关系的反映。

幼儿交往的过程应该是自愿的、轻松愉快的。因为他们在与友伴交往中,地位是平等、互惠。在教育活动中我发现,善于交往的幼儿性格是乐观的,心情是愉快。而不懂得交往的幼儿,性格显得压抑、孤独。因此,培养幼儿交往的技能是合作的基础。

首先我们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学会交往,提高其交往的能力。如:让幼儿从家里带图书与同伴分享,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图书内容。在这过程中,幼儿之间必须进行交流。

其次,根据我班幼儿好交往、有独立性和自信心,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中心,为了达到目标会尽可能的取自己所需,易与同伴发生冲突的年龄特点,设计相适应的活动。如:在集体活动中,常常有意识的创设机会和空间,引导、鼓励幼儿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想法,使他们的交流、交往意识得到提高。

第三、通过主题活动,鼓励幼儿自带玩具,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如:主题活动《我很特别》,我们让幼儿带自己喜欢吃的零食或自己心爱的玩具到班上并在集体面前介绍,并与同伴分享自己喜欢的零食和心爱的玩具,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第四、通过“六一”节日的游园活动增加交往机会。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游园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

第五、利用区域活动,创造性游戏,鼓励交往能力强的幼儿与交往能力差的幼儿一起游戏。对于交往能力差或性格较内向的幼儿,引导他们加入到别人的游戏里,让他们体验交往的乐趣和产生与友伴交往的欲望。通过引导和教育,幼儿增强了交往的意识、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2、幼儿的情感认识是直观的,要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人交往合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自己处于他人境地的感受,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从而激发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发展,并抑制攻击性行为。

颜颜是个个性和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但在动手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在操作活动时,只要看到比自己好的作品就“破坏”,常常引得同伴的埋怨,老师的批评对他的教育似乎起不到效果。有次,颜颜与陈谦在结构区建构一辆很有创意的汽车,我及时地表扬了他。颜颜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十分自豪。当他们在为自己建构的汽车做最后的工序时,培豪的汽车缺少一个轮子就趁颜颜在寻找玩具时卸他们汽车的轮子,在卸轮子时把汽车弄坏,一看到自己的汽车坏了,颜颜就与陈陈争吵起来,而且哭得特别的伤心。看到这情景,我有意说:“你很伤心哦?”颜颜说:“我是很伤心,这是我和陈谦一起拼的汽车,培豪把它弄坏了,我当然很伤心。”“真可惜,这么漂亮的汽车坏了,是会伤心的。不知道你以前把小朋友的东西弄坏了,他们会不会像你一样的伤心?”“肯定也会伤心。”……通过交谈,我让颜颜体验了别人被他“破坏”作品时的心境。这样,通过这种移情的教育方式,逐步改变了他以往“妒嫉”的心理,也使他逐步懂得珍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再如,班上有二个幼儿在纠纷时,一个孩子打到另一个孩子的鼻子,流了鼻血,这时,许多的孩子就开始起哄:“该死了,叫老师不让回家。”“打110,叫公安局来抓你。”“叫老师中午不让你吃饭。”等等。看到孩子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和“落井下石”的心态,我组织大家讨论:“如果你做错了事,你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批评还是谅解?为什么?”大家的回答都希望得到谅解,也保证下次不会在犯。老师有意的说:“不是吧,我刚才听到的好像不是这样,要不xxx小朋友做错了事,你们都要求老师对他进行惩罚,甚至要求老师不让他回家。”听老师怎么一说,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低下了头……。

通过及时抓住偶发事件的引导、讨论,让幼儿感受自己处于他人处境时的情感,大家对同伴的“犯错”都能以谅解的心态进行对待,懂得与人和睦相处的方式,提高良好行为的发展。

3、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幼儿期的幼儿在言语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已表现出一定的合作倾向。如果我们能正确训练,幼儿就会在各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合作性。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注重环境的创设,积极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充分提供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如投放骨牌,让幼儿尝试一起协商要摆放什么图形并进行合作,最后尝到合作的快乐。再根据大班幼儿喜欢比赛的特点,采取竞争的形式,让幼儿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中,游戏大都是采取比赛的形式。如“二人三足”“划龙舟”“抬轿子”等游戏。这些游戏需要配合、协商、合作才能取胜的。有时,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玩具纠纷或角色纠纷时,我们有意让幼儿通过协商自行解决,让幼儿懂得要玩得开心,玩得好,就要必须相互讨论,相互谅解。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解决问题,交往中学会合作。

4、“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处于身体和心理上各种机能仍未成熟阶段幼儿的主要活动,它可以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优条件。而结构游戏是幼儿比较喜爱的活动之一,因为结构游戏的自由多变、材料的具体、可操作性正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它不但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和交流情感,也让幼儿获得交流、合作所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特别在主题结构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往频率很高,为了一个主题内容,幼儿之间需要共同商定相互合作,游戏的内容才能得以完成,这也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充分交往的机会。如建构《嘉庚公园》,陈棋、李羽雯、黄筱丹、郑秉政等几个小朋友商议建游泳池,他们用积木围成游泳池后,陈棋说:“要在这建一个高的地方让人跳水。”羽雯说:“要种上花和树才漂亮。”秉政说:“我在这拼几个椅子让人休息。”筱丹说:“游泳池里有人在游泳。”“哎呀!游泳池的人太多了。”“这棵树要种在这里。”“这棵树站不住怎么办?”“你不会自己想办法?”……他们一边建构一边不断地与同伴交流,交流后再不断的协调自己的行动。整个过程都是幼儿之间自主交流、分工、合作的进行;也是在这个过程,幼儿分工的意识逐渐增强,合作的意识逐步提高。

二、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

1、我们知道,交往、合作的动机性是个体愿意与别人接触、活动、合作并得到接纳、认可的动机,人在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过程会感到愉快,否则会感到寂寞和孤独的。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交往也是基于这种心理的需要。在幼儿的活动中,老师需要更多的注意积极的社会行为,注意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例如:分组活动能使幼儿体验到同伴多样的兴趣、情感、智慧和集体协作的力量,能经常考虑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增强集体责任感。如结构游戏“快乐的动物园”、“美丽的社区”;组画“神奇的海底世界”“我设计的汽车”等,当幼儿看到一幅幅通过交流合作完成的美丽作品时,那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自信心、自豪感悠然而起。

2、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如,在科学游戏《气球吃什么?》的活动中,我给幼儿每人一只气球,要求他们想办法不但要给气球充气,还要不让气球里的空气溜走。幼儿根据经验用绳子绑。刚开始,大家想到的都是自己绑气球,结果发现气球还没有绑紧,气球里的空气都溜走了,他们请我帮忙,我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经过数次的失败后,有的孩子就商量一起合作:一个抓住气球,一个绑,结果可想而知了。当看到他们开心的在玩顶气球的游戏时,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合作所带来的乐趣。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不仅帮助幼儿逐渐习得交往合作的策略,也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和必要。

三、家园配合,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性行为。

1、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我们与家长有很好的沟通,让家长了解交往合作技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家长自觉地参与到教育中。其次,指导家长教育的方式,让家长在家庭中有意识的培养。如邀请友伴来家里做客,注意观察孩子是如何与别人交往,交往技能如何,在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苗,家长比较少机会看到、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就协助家委会组织家庭春游或秋游,一方面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让家长观察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表现如何。第三、指导家长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性行为时,成人要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肯定,使孩子的交往与合作行为得到强化,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2、利用家长开放日、上门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要求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不要总认为孩子小,总是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来对待孩子,其实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成员。特别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如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如家中有客来,要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要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是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之,要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合作的环境,并进行细心的引导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宝宝交往能力的提高家长要如何做


交往的能力可以看出这个人在以后在工作学习之中与人的相处的是否融洽。家长明确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能力呢,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具体的内容来帮助孩子详细的用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场景一:一个中班4岁左右的孩子,尽管入园已经1年多了,但至今未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每天母亲去接他的时候,总是看到他一个人玩;在亲子活动时,别的孩子都高兴给家长表演唱歌,只有这个孩子不会唱,老师对这孩子评价是很老实、听话。亲子教育

分析:这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因为老实、安静,所以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缺乏与同伴、老师等的交往机会,也不受老师的关注。且还比较胆小,不敢当众表演。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应和老师协商,让老师多给一些关注;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与他人交往,提供榜样,也提供交往的机会;最后应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亲子早教

场景二:在家里,孩子不停地想着怎么玩,嘴里还叫嚷着“奶奶,过来一起玩,你来演小黑熊……”,可是只听见“奶奶不行了,累了,你自己玩哈……”。过了一会儿,孩子也觉得没意思,把东西丢在一边,不玩了。要求奶奶带他出去玩,可又听见:“不出去了,奶奶走不动了,我们在家写字好不好?”听到这里,孩子更没劲了,索性什么也不做了。久而久之,孩子什么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了,也只是安静地呆着。

分析:这反映了由老人抚养孩子的一个弊端,由于老人年岁已大,不能长时间的陪孩子游戏、带孩子活动。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失去了对事物的兴趣。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们应及时注意孩子的变化,多抽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多给孩子鼓励,让孩子感受到你们的关爱;多带孩子出去,可以参加你的活动,扩大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场景三:“给我电动车!”A向B命令道,“不给!”B边说边牢牢地抱紧电动车。“不给也得给!”A说着便上前去抢,B哭了。B回到家里,“你真是个窝囊废!”妈妈向B说。“……”B不吭声。“人家抢了你的东西,你就应该再去抢回来。”妈妈更生气了,不禁吼起来。可是,无论妈妈怎么说,孩子都低着头,抽泣着,一声不响。早期教育

分析:案例中的A和B两个孩子都没有交往策略,A想玩B的电动车,除了命令、抢以外不会别的方式,而B呢?不会与A交涉、也不会求助。对于这两种孩子,应培养他们交往的技巧,父母以身作则用适当的方式与不同人交往,学会与他人商量;同时利用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对于A,让他体会B玩具被抢了以后的悲伤;而对于B,还要培养他的自信心,坚定自己的立场。

本网站小编总结 :家长看了上面的案例你有什么感觉呢,家长是否发现家长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弊端呢,是不是您也会出现这样的瑕疵呢。家长可以根据上面的内容来丰富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是有可能的。

已是秋天,教您如何增强宝宝抵抗力(幼儿疾病专题)


引言:秋天已经悄悄到来,孩子们都改增添衣物了。妈妈们特别注意了,在这个换季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孩子的衣服增添问题,要不孩子真的容易生病。

宝宝穿衣要领秋天气温下降,很多妈妈生怕孩子冻着,忙不迭地给孩子添加衣物,把孩子裹得像个“小皮球”。其实秋季气候变化无常,早、中、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包得太多,孩子运动出汗后自己减少衣物反而更容易受凉,所以妈妈应当随温度变化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而不是“一步到位”。

由于气温变化较大,在外出时给宝宝备用一件外套和一顶小帽,降低宝宝的受凉几率。回家后,别急着给宝宝脱外套,因为秋天的气候常是外面闷热而室内凉爽,很快给宝宝脱去外套就容易受凉诱发感冒。幼儿疾病

尝试冷水锻炼当气温稍有回落,就给宝宝添上厚衣服,造成一种恒温环境,没有得到寒凉锻炼,反而容易感冒,因此,提前进行秋季耐寒锻炼必不可少。冷水浴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你可以循序渐进地用冷水给孩子洗脸、擦身和淋浴,可别心疼,冷水能让娇嫩的小苗长得更健壮。开始可用冷水给孩子洗手擦脸,小儿一般都能适应。以后可用冷毛巾擦身,待习惯后用冷水冲浴,约数分钟,然后用干毛巾擦干。在锻炼时要把握适度和渐进的原则,当孩子出现寒颤时立即停止。

本网站小编总结:妈妈们要为孩子准备一些维生素营养制剂。有了营养成分的保驾护航,不仅大大增强孩子抵抗力,还能促进他的成长发育。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


开学在即,不少家长向记者了解,幼儿入园后,如何才能有效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北城幼的江老师。江老师建议,家长首先要对幼儿园有信心,要相信老师一定会照顾好孩子,然后配合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江老师表示,在入园前,在老师进行家访时,父母最好将孩子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情况如实告之,或者打印成文字资料交给老师,方便老师处理。

在新入园的前一两个星期,孩子可能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并可能出现身体不适。这时父母要密切观察孩子身体、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如孩子可能会出现梦中惊醒的现象,此时家长尽量给孩子心理上的安慰,使其有安全感,并引导孩子发现幼儿园的乐趣,帮助他们亲近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对老师有信赖感。但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给孩子请假,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坚决要求他去幼儿园的态度。

江老师还建议家长,入园后,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机会以及电话联络等各种方式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园生活、游戏、交往等方面的进步和不足,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配合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父母担心初入园的孩子,回家后总是问长问短,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要尽量多说一些正面的话题,如在幼儿园里有什么高兴的事,和小朋友们玩了哪些好玩的游戏,讲一讲班里有意思的故事等。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是不是想妈妈了。本来孩子就觉得离开父母受了很大的委屈,再一强化,很可能使宝宝更为伤心,进而更对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在幼儿园打架


一位幼儿园家长反映:儿子刚上幼儿园不久的时候,回家时经常说在班级里被其他小朋友打了。父母觉得孩子总是这么被别人欺负也不是办法,就只能告诉他“别人打你,你就打他”。三番五次之后,儿子居然成了班级里的“小霸王”。现在常常听老师或家长向他“告状”,儿子总打别人,即使其他小朋友没打他,他也动手;或者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他也要打人。现在这位家长觉得左右为难:作为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之间的矛盾呢?

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在纠纷中可以提高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坚强的意志。因此,家长应理智地看待孩子之间的矛盾,积极引导,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当孩子被人“欺负”后,家长首先要镇定自己的情绪,并想法稳定孩子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讲出真相,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确定相关责任。接下来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如果孩子的方法很合理,家长应及时肯定鼓励。如果孩子的方法不妥,家长应帮助孩子分析不妥之处,并和孩子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确定的方法应遵循下列原则:

*如果责任在自己,应主动向对方道歉,如果事情较严重,应与老师和对方家长共同商量解决之策;

*如果责任在对方,应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一种错误行为,以防止孩子模仿,并鼓励孩子心胸开阔,对一些小事不要计较;

*如果是涉及孩子根本利益的原则性问题,则要教育孩子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争取自己的利益。家长还可以教孩子一些应急之道,比如向老师或小伙伴求援等。

总而言之,孩子们之间发生了冲突,父母应该视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尤为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教给孩子处理矛盾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在遇到问题时采取积极的回应措施。教导孩子与人和平相处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需要两者积极配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