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有一个小女孩的裙子被别人摆了一下,她冲上去抓别人的脸,老师刚要准备和她谈谈,她就大声哭着说:“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而家长知道这事后,却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像,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像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下次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活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不用干。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是对幼儿不公平,而幼儿自己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长大以后就学会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

5.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

对策与建议

要不断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并且要及时地表扬。为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表扬,这样坚持做下去才能使孩子渐渐恢复自信心,逐渐做得更好。

要注意改变家长自己的形象。如果你不满意孩子的某些特点,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如有,要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改正。

要给孩子的进步留有余地。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积极调整家长自己的心态。尽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与同事交往、对社会的态度都尽可能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这样才能在内心产生宽容的心态,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才能是积极向上的。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参与家务,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让孩子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联系,及与孩子同伴家长的交往,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

家长必须掌握幼儿身心健康的基本知识。如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有关孩子心理困扰、心理障碍时要及时找专家咨询。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10大家庭教育方式毁掉孩子一生


我们每个做家长的都应该反思:在我们指责教育失败的时候,自己又是怎样培养孩子的?有人说在不少家长的身上往往藏着“十把刀”,并且会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它们,使孩子天生纯真的品性一步步受到伤害。

第一刀:砍去民主种下专制

在许多家庭里,父母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作决定。而这种行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让他觉得强权战胜一切。

第二刀:砍去爱心种下自私

当你为分父母的遗产而与姐妹大打出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你假装没有看见公共汽车上站不稳的老人,当孩子想起身让座的时候,你却用眼神制止他。你的行为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自私的种子。

第三刀:砍去诚实种下说谎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苦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很多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孩子就不能呢?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是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

第四刀:砍去冒险种下平庸

孩子都十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超市去买东西,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不会自己削苹果,因为刀子是危险的;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一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危险处处存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处理危机。

第五刀:砍去守纪种下违法

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不走地下通道。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

第六刀:砍去善良种下恶行

当孩子想给交不起学费又体弱多病的同学捐款时,你问,是不是学校规定必须这样做?还会问,规定最少捐多少?你在一点一点砍去孩子善良的本性。家里做饭少棵葱,你叫孩子到走廊去“拿”几根。你又一点点地在孩子身上播种恶行的种子。

第七刀:砍去自然种下破坏

在公园游玩时你带着孩子去攀枝摘花。离开的时候,孩子要带走垃圾,你说有清洁工。为了让孩子高兴,违反规定向笼中的动物投喂食物。喝完饮料,你随手扔瓶子;抽完烟,随地扔烟头。

第八刀:砍去创新种下机械

当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劳累而懒得回答,或许因为他问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而敷衍。我们惯用的伎俩就是“这个不要求掌握,你记住就行了”等等自以为聪明的说辞。殊不知这会让孩子脑子机械化,不会思考了。

第九刀:砍去欣赏种下嫉妒

家长总是喜欢拿孩子的短处跟他人比较,要么说看人家多聪明;要么说要向他学习,给父母争光!最初,孩子会说:“我要比他还棒。”可当一次次地超越不了,又被父母奚落之后,孩子良好的欣赏心态就会变成糟糕的嫉妒心了。

第十刀:砍去竞争种下仇恨

我们都可能会在单位被同事超越,在生意场上被对手打败。回到家里,我们不是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争取下次胜利,而是找客观理由,辱骂竞争对手。别以为你的孩子还小,听不懂大人的事情。他已经从你的身上学会了仇恨超越自己的人。

幼儿全托的五大潜在危害


全托是寄宿制幼儿园的称谓。由于国外没有全托,国内也没有相关的发展性研究,对全托的利弊判断也是众说纷纭,尤其是心理发展方面,这给父母的选择造成很大的困扰。

虽然父母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但毕竟一生就这么一次,而且是不可逆的,所以在选择时权衡和斟酌是必要的。对幼儿和父母来说,全托只是在家庭剥夺、同伴交往和学校控制上存在差异,对应的有关全托对幼儿心理现状和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也由此决定。根据心理健康的统计学和社会文化定义,我们可以忽略全日制幼儿园正常教学给孩子心理造成的潜在危害,重点凸现全托的影响。

1、人格症结

发生机制:入学初和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幼儿的分离焦虑、的生理和心理的无力感象时刻悬在幼小心头的利剑,并成为埋在部分同学人格潜层的炸弹,只要外界条件允许就会爆炸。在心理学界有关早期情感经历对以后的预测和解释的理论集中体现在精神分析学派上,其有效性已被心理诊断和矫治临床所证实。

由于幼儿的亲子依恋水平很高,且时间概念没有或模糊,他们时时期待父母的到来,最后变得无望。再加上幼儿阶段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部分幼儿并不能完成老师给施加的教育干预任务,无力感体验特别强烈。脱离学校以后他们会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体验进行家庭抛弃和自己内部因素的归因,极力回避和补偿这种缺失,使行为带有症结基调,并形成人格价值眼镜,一旦条件满足,他们就在精神上炫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际空间越来越狭小,使触发症结并转化为心理和行为障碍的诱因遭遇几率越来越大,回避和预防症结的产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发生时段:未来他们脱离基础教育以后。

表征预测:人格机构中情绪和情感的极化,精神障碍。

危害指数:★★★★★

2、行为退行

发生机制:幼儿园的老师永远保持童心四溢的职业行为特质,他们会不自觉地在生活和教学表达形式上投射出来,加之幼儿每天都生活在同伴之间,缺少不同年龄和行为样板供效仿。幼儿的年龄和行为定向的最近发展区的空间被压缩,行为风格被定格,使他们表现出和全日制孩子相比更幼稚。

在这种最初的外表行为退行的同时,他们的内部认知模式和心理需求也同步退行,并逐渐演化为退行基调――行为退行人格化。他们在与父母或社会上的人接触时倾向于使用婴幼儿的反应模式来表达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觉到没有跨出自己的舒适区。而成人在评价孩子时本能地带有欣赏娃娃心理反应,尤其是父母还会感觉到宝宝与自己的心理距离更近,对他们的行为给予默认和支持,强化了他们的退行反应。

全托的惯常单一的特殊经历作为一种印刻可以固化到他们的认知体系中,当他们以后受到情感冲击或情境相似时,就会启动这种行为退行来保护自己,应付情境变化。由于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年龄特点,外界会给予负面评价,这又会加剧他们的行为退行。

表征预测:心理年龄滞后,对父母撒娇、玩具、服饰和语言等行为幼儿化,用孩子的行为方式作反应。

发生时段:初中以后。

危害指数:★★★★☆

3、习得性退缩

发生机制:在很多人看来,幼儿在全托学校会变得很有合作性,其实这只是教学情境下的假象,他们变得更退缩和被动。作为一个班级单位,老师始终控制活动过程和结果评价,是绝对的权威。

孩子在园内的行为形式主要是游戏色彩的活动,同学间直接交流比较充分,很快同学间就会产生明星儿/领导者,由他来主宰活动。一个班级或一个活动中只能有一个领导者,其他的孩子只是配合,缺乏自主性,形成习得性退缩。

习得性退缩表面上好像是很遵守课堂和活动纪律,实质上是全托幼儿园对他们主动性的剥夺,他们是不打算和没有能力去表现。这在全日制幼儿园中也存在,但孩子可以在回家后演示在幼儿园学习到的本领和知识,在父母面前主动性和控制性得到发挥,使学习动机内部化,对结果评价也是内部奖赏,补偿了他们的效能感。

老师为教学的连续性,游戏教学更象是师生对话,老师不喜欢因幼儿的个人主张打断教学。在小学阶段会表现为集体回答,但在幼儿园阶段限于孩子的智能差异,只能由明星儿代劳。这无形中巩固了明星的权威性,削弱了其他孩子的思维追踪主动性。加上形成性测验的缺乏,时间一长他们就表现出心不在焉。

如果某个幼儿企图反抗组内领导者的统治,他要承受来自老师的制止和同伴的威胁,退缩是最安全的。

有的老师采取相反的策略,当发现退缩的幼儿就给予鼓励。而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表扬和特殊关爱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为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努力做得退缩。

小学以后主要是非游戏情境的以知识性教育为主,需要儿童主动的内部操作。此时,全托形成的习得性退缩将成为他们学习问题的表征。

表征预测:注意力问题,少没有复习技巧,没有主见,遇事随大溜。

发生时段:入园后。

危害指数:★★★☆☆

4、替代性依恋

发生机制:我们把幼儿对家庭成员和情境的安全感需要和应对模式成为依恋,它是幼儿成长背景和高效学习的亲子心理对应机制。亲子间可以很直觉地对对方的需求和反应做出正确判断,相互间可以因材施教和高效受教,是相互间一对一的标――靶。

入园后学生会把对家庭的依恋迁移到教师身上和学校环境中,这对完成学校教学是有积极作用的。在校学习过程中,随教师的更换和学习内容的进阶,这种依恋对象和安全底线也随之变动,促使他们认知不协调。部分全托幼儿园主张让孩子称老师为妈妈,制造出更抽象的替代依恋,给孩子带来的情感伤害更严重。

10个月左右就已经建立起固定的依恋,并在家庭亲子互动中得到巩固。幼儿为适应幼儿园环境而表现出的不稳定的替代性依恋,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和情感指向上朝不保夕。为缓解这种认知不协调,他们马上回转化为对情境的依恋。即他们会变得顺应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变得很听话或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把标和靶合并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成人化的机器行为,形成对事不对人的情感反应模式。这种发展过程越过了,亲子依恋中的行为规则试误过程(老师是见错必纠的),而这在家庭是通过亲子依恋前提下的撒娇、游戏性反抗和条件交换等形式来平和地完成的。

未来的生活实质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过早的替代性依恋不但会使他们制造更多的人际羁绊,而且也使他们失去心理缓冲空间,一旦人际失助,则会引发行为的崩溃。

发生时段:入园中后期。

表征预测:行为过早达到习俗水平,行为刻板、偏执、市侩,恃强凌弱,少情感变通,亲情淡漠。

危害指数:★★☆☆☆

5、不良同质促进

发生机制:幼儿和成人一样,在学校里他们伙伴间会形成社会促进,以便形成共同价值,减少因个人价值引发的冲突。在行为和价值认知养成上,行为主义强调的环境互动可以解释全托的不良互动。

寄宿制幼儿园的学生成分和其他寄宿制学校一样,在生源上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无论幼儿园以什么先进的教学理念来策划教学,生源基本上是在家比较调皮、家庭忽略教育或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调皮的孩子有先天的特质,是可以通过教育干预来塑造的。但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既得经济利益前提下的全托幼儿园,学校的控制方向难免会发生偏离,这在客观上默认了学生间不良行为的存在。

构想并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是他们的天性,在学习上他们彼此相差很小,于是他们把炫耀的目标指向财富的占有和支配方式上,彼此相互攀比。那些被欺负和感觉到有压力、没有谈资的同学就被迫构想,时间长了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否真实。为了维护自己优越感,他们彼此促进,逐渐脱离学校的控制目标。调皮在孩子身上,集中体现在对别的孩子的肢体侵害和对学校管理的违抗上,这方面也存在同学间的不良相互促进。

发生时段:入园中期以后。

表征预测:过度消费,霸道,自卑或厌弃家庭,嫉妒和敏感,在校行为取向不在学习上,参与违纪团体。

危害指数:★☆☆☆☆

提示:

全托托出的心理心理危机还有很多,它们只有在幼儿园以后才会发生。但全托的经历并不是与以后的心理危机一一对应的,这个经历和个人特质一起只是必要的条件。统计学上的心理疾患可以解释这两个条件,社会文化的评价可以解释全托经历。

优教应该优在内容,而不是在途径和方式上与大多数人不同;情感是天生的,也是他们的基础能力,早期情感经验很重要;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合理性的,不需要代理机构来修理;人格的发展是联系的,越过和延迟同样是错误的;孩子的心理发展是非线性的因果连接,不要给孩子增加变数。

家庭教育中常见五大问题


如今,依赖于父母实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他们的个性、学习背景、成长经验、就业状况和生活压力,使得一些父母无法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

1.缺乏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些家庭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家庭如农民、农民工、未就业人员和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生活水平低下,有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有的父母婚姻异常,单亲、重组、隔代抚养和旁亲监护抚养孩子的数量加大;还有的父母因个性、收入等原因,吵架打闹不止,缺乏互敬互爱。家庭的不和谐和生活的动荡让未成年人连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有的孩子对父母失去归属感、对家庭失去信心。一般来说,得不到家庭温暖和关爱的孩子,其人格特点表现出攻击性和反叛性,极易走入歧途。

2.思想陈旧教育不当

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尊重生命的价值;相当一部分父母人才观念狭隘,“望子成龙”,“逼子成龙”。盲目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孩子的个性成长,孩子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由于心理需求和自我成长不能实现,造成许多孩子精神扭曲,形成不良的品行。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父母也应该反思,对独生子女溺爱倾向已经导致我们的孩子生存能力不强、责任感缺失、竞争力不强。

3.学习能力差

许多年轻夫妇在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地准备,孩子就已经降临世间,怎样抚养、教育孩子既没有学习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一些父母虽然看了一些书,但由于不了解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缺乏针对性,常常莫衷一是。于是,“一喊、二骂、三打、四窃(孩子隐私权)、五夺(孩子财产权)”普遍存在于中国家庭中。相当多的父母及监护人不懂也不能依法教育、抚养,不能通过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不能给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以积极的人文关怀、心理关注和成长指导,从而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发育迟缓,人格不完善。被“管”出来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被打骂虐待、貌似“爱”的严管监控和“特长”学习下的孩子,其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往往得不到充分保护,孩子精神遭受创伤,学习兴趣下降,社交焦虑加深,心理形成逆反,能力提高缓慢,“快乐成长”变成了一句空话。

4.不能以身作则

有的父母及监护人自身素质差,缺乏爱心,社会角色顽劣,这导致了有的孩子游走在社会边缘,内心绝望,还有的孩子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自暴自弃。

5.父母也要接受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时间最早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是养成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陶冶气质,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环节。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让儿童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素质和他们实施积极家庭教育的能力,“孩子有问题,父母来‘吃药’”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教育父母,应该从父母自学和对父母开展社会教育两个方面来努力。前者强调,每位父母应抱着培养孩子也是一种事业的理念,加强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向生活实践学习,不断认识自我、认识孩子,掌握科学的教育、心理知识,寻求符合自己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后者则主要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弘扬先进的教育理念,普及科学的教育规律;积极开办各类讲座、培训班,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幼儿园存在的五大健康问题


憋尿、尿湿裤子、吃饭慢、不爱午睡、性格内向受欺负。面对这些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克服这些困难。下面我就针对这些问题做些诠释。

上幼儿园是孩子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没有了家人的呵护,孩子能适应吗?很多家长反映,他们最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发生意外、受到欺负,他们想知道幼儿园到底有没有安全隐患,孩子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作为家长,他们能做些什

么。为此,我们特意选编了三篇文章,希望对家长有帮助。

孩子在幼儿园一待就是一整天,这让很多家长担心:老师对孩子好不好?孩子和小朋友能友好相处吗?记者最近走访了几家幼儿园和一些家长,发现问题还真不少。

问题一:憋尿。朵朵妈妈告诉记者:“我女儿今年3岁,上幼儿园小班。最近我发现,孩子在幼儿园不愿上厕所。每天下班来接她的时候,我都看着她夹着两条腿走路,憋得不行了。她说,因为班上有个小朋友上厕所的时间太长,遭到了老师的‘批评’,所以她就害怕了,宁可忍着也不去。这样下去,孩子还不得憋出病来?”

北京五色土幼儿园园长田玉玲说,孩子出现憋尿的情况,幼儿园的老师是有一定责任的。不过,幼儿园一个老师至少看十几个孩子,照顾不周的情况也是有的。这就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平时要多和孩子聊天,了解幼儿园的状况;接送孩子的时候多问问老师,孩子在园里有没有什么“异常”。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专家鲁杰说,朵朵之所以憋尿,是因为她把上厕所和受批评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消除朵朵对上厕所的恐惧,对上厕所的问题进行正面强化。

问题二:尿湿裤子。林林妈妈说,他们家孩子和朵朵恰好相反。朵朵是憋尿,林林是憋不住尿,经常尿湿裤子。

田园长说,小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尿裤子的情况。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教孩子学会说“我要小便”,“我要拉臭臭”;告诉孩子如果老师工作忙,没听见,要拉着老师的衣角,引起他的注意;如果孩子总是尿湿裤子的话,家长要提前告诉老师,多照顾自己的孩子,而且要准备一套干净衣裤给孩子备用。

问题三:吃饭慢。很多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在家吃饭是不定时的,有时能吃一个多小时。到幼儿园后,他们最担心孩子吃得慢、吃不饱。

田园长介绍说,幼儿园有一定的进餐时间,一般为半个小时左右,前20分钟老师先让孩子自己吃,后10分钟,老师会喂那些吃得慢的孩子,直到孩子吃饱。不过,田园长提醒家长,进餐习惯要从小培养,家长要要求孩子定时定量进餐;平时少让孩子吃零食,别让他们边吃边玩。

问题四:不爱午睡。采访中一位姓吴的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上幼儿园两年多了,别的都挺适应,就是不爱睡午觉。他不解地说:“我们家孩子精力特别充沛,是不是没必要非得睡午觉啊?”

田园长说,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要求小朋友午睡1―2个小时。因为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快速时期,每天需要十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仅仅靠夜间的睡眠是不够的,午睡是很好的睡眠补充,即使对那些精力充沛、没有困意的孩子也是必要的。而且,处在一个集体中,孩子要学会遵守规则,如果别人都睡,只有他例外,对他的个性培养没有好处。家长应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要求孩子按时午睡。

问题五:性格内向受欺负。除了吃饭问题,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是家长最担心的了。

鲁杰说,幼儿园“大欺小、强欺弱”的现象很难完全避免。家长不能光依靠老师,得让孩子先强起来。有些身体弱小、性格内向的孩子容易遇事时显得“退缩”,也就容易成为受欺负的对象。家长要告诉孩子,受欺负时不要跑,跑会给对方一个信息“你怕他”,要大声喊老师。家长最好能帮孩子从同班的小朋友中找一个“铁哥们”,这样孩子心里就比较有底气。另外,家长可以通过做游戏,让孩子扮演英雄,增强他的自信。

小心宝宝智力的五大“杀手”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智力过人,不惜重金进行“智力投资”,这些举措本无可厚非,遗憾的是他们忽视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智力“杀手”。你知道这些杀手是什么吗?

“杀手”之一:有害元素

有害金属元素是隐藏在生活中的智力“杀手”之一,尤以铅、铝危害为大。

研究证实,宝宝体内只要达到每10毫升血浆含铅5——15毫克的水平,即可造成发育迟缓和智力减退。那么,铅是如何带入宝宝体内的呢?专家列举以下途径:幼儿舔食含铅颜料的玩具;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装儿童食品;常给宝宝吃皮蛋、爆米花、罐装食品或饮料。

宝宝经常在公路边玩耍吸入汽车尾气;父母当着宝宝的面吸烟;室内煤气不佳等。在损伤智力方面,铝与铅实为“一丘之貉”,饮用明矾处理的自来水,食用铝制炊具烧煮的饭菜,常吃油条、面包、蛋糕、粉丝等含铝膨松剂的食物等容易遭受铝的侵害。

对策:断绝上述有害元素的侵入渠道,多吃新鲜水果、蔬菜或富含钙、铁及维生素C的食物,以减少铅、铝的吸收或促进侵入体内的有害金属及时排出。

“杀手”之二: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当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35%时,大脑细胞的新陈代谢直接受到抑制,而妨碍大脑发育,造成智商低下。

更糟糕的是我们经常要和它打交道;如普遍使用的管道煤气,燃烧时产生一氧化碳;直排式燃气热水器,直接将废气排在室内;室内生煤炉取暖或做饭,一氧化碳也可达到有害浓度;家用煤气灶具、管道设备损坏未能及时修理,导致一氧化碳泄漏等。

对策:尽量减少产生一氧化碳的来源,室内定期开窗换气,避免室内一氧化碳达到有害浓度。

“杀手”之三:乱逗宝宝

父母或亲朋好友为向宝宝示爱而逗其玩耍,本是情理之中,无可指责。但有的人逗法粗暴,就值得商榷了。如逗得婴儿大笑,甚至发生瞬间窒息,损伤大脑。再如高抛婴儿,由于婴儿头部较重,颈部肌肉软弱,高高抛起后易使宝宝头部震动。

对策:为了宝宝有一副好脑袋,谢绝一切不文明的逗玩方式。

“杀手”之四:肥胖

肥胖不仅易生病,而且扼杀智力。超过正常体重20%的肥胖儿与同龄正常儿童比较,其智商与后者相差悬殊,前者的视、听感觉与接受知识的能力均处于低水平状态。

对策:调整宝宝的饮食结构,减少脂肪量,注重睡眠,多运动,减轻体重。

“杀手”之五:饮食不当

有些家长要求宝宝与大人“同吃”,疏忽了宝宝的特殊性,也可“株连”智力发育。例如味精,对成人是安全的,但对儿童有害。因为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易与锌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谷氨酸钠锌,造成宝宝缺锌而影响脑发育。再如素食,对成人很有利,可以防止多种“富贵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但儿童脑发育离不开脂肪,特别是一些特殊脂质(如22碳6烯酸等,又称脑黄金)只在肉类等荤食中最丰富,故给宝宝吃素将会降低其智力水平。

对策:尽量少吃味精和甜食,食谱结构力求平衡,荤素要搭配,鱼、禽等健脑食物适当安排。

宝宝不愿上幼儿园的五大原因


宝宝不喜欢上幼儿园怎么办?是幼儿园不好?老师不好?妈妈们都想多了,其实宝宝不愿上幼儿园有很多原因,下面一起来分析一下宝宝不愿上幼儿园的五大原因。

不想与爸爸妈妈分开

对宝宝来说,爸妈在身边,心里会有无比的安全感。而上幼儿园后,要肚子面对、处理问题,不难想象孩子会产生失落感、焦虑与不知所措的感觉。

对陌生环境感到害怕

习惯了自己熟悉的假,现在却得张时间在充满陌生人的学校里,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的焦虑和不安。

无法适应团体生活

宝宝到了幼儿园,必须遵循守团体的规范,想要的东西需要与人分享,想吃点心、玩玩具都要排队,到处都是限制,让其觉得幼儿园不好玩。

跟不上团体进度

团体生活常常无法适应,如果宝宝跟不上幼儿园的进度,会觉得受了挫折,也会因此产生心理压力,一想到上幼儿园就紧张。

人际交往受到挫折

小孩子都渴望友情,原本希望在幼儿园里可以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然而,真的上了幼儿园后,如果被其他小朋友稀饭、排挤,孩子就可能不想去了。

全托的五大潜在危害


全托是寄宿制幼儿园的称谓。由于国外没有全托,国内也没有相关的发展性研究,对全托的利弊判断也是众说纷纭,尤其是心理发展方面,这给父母的选择造成很大的困扰。虽然父母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但毕竟一生就这么一次,而且是不可逆的,所以在选择时权衡和斟酌是必要的。

1、人格症结

发生机制:入学初和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幼儿的分离焦虑、的生理和心理的无力感象时刻悬在幼小心头的利剑,并成为埋在部分同学人格潜层的炸弹,只要外界条件允许就会爆炸。在心理学界有关早期情感经历对以后的预测和解释的理论集中体现在精神分析学派上,其有效性已被心理诊断和矫治临床所证实。

由于幼儿的亲子依恋水平很高,且时间概念没有或模糊,他们时时期待父母的到来,最后变得无望。再加上幼儿阶段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部分幼儿并不能完成老师给施加的教育干预任务,无力感体验特别强烈。脱离学校以后他们会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体验进行家庭抛弃和自己内部因素的归因,极力回避和补偿这种缺失,使行为带有症结基调,并形成人格价值眼镜,一旦条件满足,他们就在精神上炫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际空间越来越狭小,使触发症结并转化为心理和行为障碍的诱因遭遇几率越来越大,回避和预防症结的产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发生时段:未来他们脱离基础教育以后。

表征预测:人格机构中情绪和情感的极化,精神障碍。

危害指数:★★★★★

2、行为退行

发生机制:幼儿园的老师永远保持童心四溢的职业行为特质,他们会不自觉地在生活和教学表达形式上投射出来,加之幼儿每天都生活在同伴之间,缺少不同年龄和行为样板供效仿。幼儿的年龄和行为定向的最近发展区的空间被压缩,行为风格被定格,使他们表现出和全日制孩子相比更幼稚。

在这种最初的外表行为退行的同时,他们的内部认知模式和心理需求也同步退行,并逐渐演化为退行基调――行为退行人格化。他们在与父母或社会上的人接触时倾向于使用婴幼儿的反应模式来表达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觉到没有跨出自己的舒适区。而成人在评价孩子时本能地带有欣赏娃娃心理反应,尤其是父母还会感觉到宝宝与自己的心理距离更近,对他们的行为给予默认和支持,强化了他们的退行反应。

全托的惯常单一的特殊经历作为一种印刻可以固化到他们的认知体系中,当他们以后受到情感冲击或情境相似时,就会启动这种行为退行来保护自己,应付情境变化。由于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年龄特点,外界会给予负面评价,这又会加剧他们的行为退行。

表征预测:心理年龄滞后,对父母撒娇、玩具、服饰和语言等行为幼儿化,用孩子的行为方式作反应。

发生时段:初中以后。

危害指数:★★★★☆

3、习得性退缩

发生机制:在很多人看来,幼儿在全托学校会变得很有合作性,其实这只是教学情境下的假象,他们变得更退缩和被动。作为一个班级单位,老师始终控制活动过程和结果评价,是绝对的权威。

孩子在园内的行为形式主要是游戏色彩的活动,同学间直接交流比较充分,很快同学间就会产生明星儿/领导者,由他来主宰活动。一个班级或一个活动中只能有一个领导者,其他的孩子只是配合,缺乏自主性,形成习得性退缩。

习得性退缩表面上好像是很遵守课堂和活动纪律,实质上是全托幼儿园对他们主动性的剥夺,他们是不打算和没有能力去表现。这在全日制幼儿园中也存在,但孩子可以在回家后演示在幼儿园学习到的本领和知识,在父母面前主动性和控制性得到发挥,使学习动机内部化,对结果评价也是内部奖赏,补偿了他们的效能感。

老师为教学的连续性,游戏教学更象是师生对话,老师不喜欢因幼儿的个人主张打断教学。在小学阶段会表现为集体回答,但在幼儿园阶段限于孩子的智能差异,只能由明星儿代劳。这无形中巩固了明星的权威性,削弱了其他孩子的思维追踪主动性。加上形成性测验的缺乏,时间一长他们就表现出心不在焉。

如果某个幼儿企图反抗组内领导者的统治,他要承受来自老师的制止和同伴的威胁,退缩是最安全的。有的老师采取相反的策略,当发现退缩的幼儿就给予鼓励。而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表扬和特殊关爱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为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努力做得退缩。

小学以后主要是非游戏情境的以知识性教育为主,需要儿童主动的内部操作。此时,全托形成的习得性退缩将成为他们学习问题的表征。

表征预测:注意力问题,少没有复习技巧,没有主见,遇事随大溜。

发生时段:入园后。

危害指数:★★★☆☆

4、替代性依恋

发生机制:我们把幼儿对家庭成员和情境的安全感需要和应对模式成为依恋,它是幼儿成长背景和高效学习的亲子心理对应机制。亲子间可以很直觉地对对方的需求和反应做出正确判断,相互间可以因材施教和高效受教,是相互间一对一的标――靶。

入园后学生会把对家庭的依恋迁移到教师身上和学校环境中,这对完成学校教学是有积极作用的。在校学习过程中,随教师的更换和学习内容的进阶,这种依恋对象和安全底线也随之变动,促使他们认知不协调。部分全托幼儿园主张让孩子称老师为妈妈,制造出更抽象的替代依恋,给孩子带来的情感伤害更严重。

10个月左右就已经建立起固定的依恋,并在家庭亲子互动中得到巩固。幼儿为适应幼儿园环境而表现出的不稳定的替代性依恋,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和情感指向上朝不保夕。为缓解这种认知不协调,他们马上回转化为对情境的依恋。即他们会变得顺应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变得很听话或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把标和靶合并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成人化的机器行为,形成对事不对人的情感反应模式。这种发展过程越过了,亲子依恋中的行为规则试误过程(老师是见错必纠的),而这在家庭是通过亲子依恋前提下的撒娇、游戏性反抗和条件交换等形式来平和地完成的。

未来的生活实质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过早的替代性依恋不但会使他们制造更多的人际羁绊,而且也使他们失去心理缓冲空间,一旦人际失助,则会引发行为的崩溃。

发生时段:入园中后期。

表征预测:行为过早达到习俗水平,行为刻板、偏执、市侩,恃强凌弱,少情感变通,亲情淡漠。

危害指数:★★☆☆☆

5、不良同质促进

发生机制:幼儿和成人一样,在学校里他们伙伴间会形成社会促进,以便形成共同价值,减少因个人价值引发的冲突。在行为和价值认知养成上,行为主义强调的环境互动可以解释全托的不良互动。

寄宿制幼儿园的学生成分和其他寄宿制学校一样,在生源上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无论幼儿园以什么先进的教学理念来策划教学,生源基本上是在家比较调皮、家庭忽略教育或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调皮的孩子有先天的特质,是可以通过教育干预来塑造的。但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既得经济利益前提下的全托幼儿园,学校的控制方向难免会发生偏离,这在客观上默认了学生间不良行为的存在。

构想并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是他们的天性,在学习上他们彼此相差很小,于是他们把炫耀的目标指向财富的占有和支配方式上,彼此相互攀比。那些被欺负和感觉到有压力、没有谈资的同学就被迫构想,时间长了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否真实。为了维护自己优越感,他们彼此促进,逐渐脱离学校的控制目标。调皮在孩子身上,集中体现在对别的孩子的肢体侵害和对学校管理的违抗上,这方面也存在同学间的不良相互促进。

发生时段:入园中期以后。

表征预测:过度消费,霸道,自卑或厌弃家庭,嫉妒和敏感,在校行为取向不在学习上,参与违纪团体。

危害指数:★☆☆☆☆

提示:

全托托出的心理心理危机还有很多,它们只有在幼儿园以后才会发生。但全托的经历并不是与以后的心理危机一一对应的,这个经历和个人特质一起只是必要的条件。统计学上的心理疾患可以解释这两个条件,社会文化的评价可以解释全托经历。

优教应该优在内容,而不是在途径和方式上与大多数人不同;情感是天生的,也是他们的基础能力,早期情感经验很重要;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合理性的,不需要代理机构来修理;人格的发展是联系的,越过和延迟同样是错误的;孩子的心理发展是非线性的因果连接,不要给孩子增加变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