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智慧的母亲,培养健康快乐的孩子!

1、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著名教育家陈鹤琴

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做,如洗澡洗头梳头、洗碗、整理床铺、收拾文具、上学过马路、购买生活用品、根据天气加减衣服等等,家长要沉住气让他自己去做,咱们在一旁指导,及时表扬,错了不要指责。

大点了让孩子过一段寄宿生活,让孩子摆脱依赖,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自理。

2、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物的源泉————苏联高尔基

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意志品质、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基础教育。劳动还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促进脑细胞发育,使孩子更聪明!

当然家长一定要做好示范和榜样。

3、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培养孩子具有能在世界的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所以适当地给孩子一定的压力但不可期望过高;以兴趣为出发点适当让孩子学点语言、音乐、舞蹈、绘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起到减轻压力的作用;多赞美孩子,让他们永远都看到自己的希望,赞美又分为口头赞美和拥抱、摸摸头、拍拍肩等肢体语言赞美。

4、把快乐还给孩子

为人父母者,保持一颗平常心,放弃那些虚荣心、攀比心,摘掉孩子头上的“紧箍咒”,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责;敌意的环境学会打架;嘲笑的环境学会难为情;羞辱的环境学会内疚;反之在宽容的环境学会大度;鼓励的环境学会自信;赞扬的环境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公平的环境学会正义;安全的环境学会信任他人;赞许的环境学会自爱。

只要我们作家长的多用点心思,多点智慧,相信不管孩子生长在怎样恶劣的社会、家长环境中,他们也一样能健康成长!

5、最好的课堂在家里,最好的老师是父母

孩子的社交恐惧是父母之过,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

易趣网的CEO邵亦波小时候不爱与同学交流,性格内向,在同学关系上常常无所适从,对此他父亲作了大量的工作,还找了班主任和同学。后来身为CEO的邵亦波说:“如果不是父亲给了我自信,让我学会了如何交朋友,我可能会一事无成。”

在家庭中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的交往氛围,培养孩子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家中来客时,要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等,消除孩子交往中的羞怯和恐惧心理。

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插手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事,不做孩子的代言人,不要把成年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去对待,让孩子独立去办一些事,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6、重视孩子的体育教育

孩子不合群、不习惯和同伴交往——建议: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

孩子胆小、做事怕风险、容易害羞——建议:游泳、溜冰、滑雪、单双杠、平衡木等挑战性强的项目。

孩子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建议: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跨栏、跳远等果断性项目。

孩子自信心不够——建议:跳绳、俯卧撑、广播操等容易出成绩的项目。

孩子心理素质差、易紧张——建议:多参加一些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锻炼孩子冷静、沉着应对比赛的能力。

孩子好逞强、爱自负——建议:选择跳水、体操等难度大、动作复杂的项目进行锻炼。

7、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善于抓住时机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迟延满足”,要通过孩子的努力才能获得;坚持让孩子干一些家务;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苏联马卡连科说,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当孩子一意孤行时,家长不可强行制止,尊重孩子的同时,家长要平等、和谐、有意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切不可乱发脾气,否则孩子会逆反。在面临许多孩子上网成瘾的问题上,要平等与孩子进行沟通,尊重并关怀孩子的精神需要,和孩子一起上网,避免形成网瘾。

8、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 

帮助孩子树立强烈的安全保护意识,学会警惕那些可能导致危险的人和物,牢记“安全第一”的宗旨;

不轻信除父母、老师、医生等外的其他陌生人;不要单独在偏辟、危险的地方如郊外、河边、游泳池等地方玩耍;遇到危险或困难打家长、老师或110电话求救;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告诉孩子自己是弱势群体,不可单独或贸然跟歹待搏斗;不要在外面乱吃食物;懂得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电、地震、闪电知识,熟悉110、120、119等急救电话;不要轻易在网上把自己或家里的真实信息告诉任何人;自觉抵制黄色、暴力、反动的网络信息。

9、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缺乏责任感的孩子难担大任。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你必须让他从小就有责任感,在个人发展和个人责任之间达到平衡。——(美)丹尼斯.韦特列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会忽视这点,如: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妈妈会同孩子一起踩地,边踩边说“为啥把我宝宝踩到了”,类似的事情长此下去会给孩子形成一个错觉,认为不管做错什么事,都可以把责任推给别人。

首先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让他明确认识到学习是他应该完成的任务,有了成绩要及时肯定和鼓励,让他体验满足和喜悦;给孩子一定的权力,让他体会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的力量,更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面对孩子的过失,家长不可帮助孩子推诿,在能力范围之内让他自己来承担,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因为不安和内疚他的体会会更加刻骨铭心;家长不能因为过分强调学习而包办代替孩子应该承担的家务和个人生活;不能随便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适当向孩子透露家底,避免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习惯。

10、中国孩子缺少与父母的平等沟通

尊重孩子,不要过分以家长的身份相待,不要侵犯孩子的单独活动,——(美)爱默生

平等沟通是走进孩子的秘诀;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体会他们年龄状态下的心态,理解他们的烦恼,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协助、指导、诱导孩子进行沟通,不可对孩子限制太多更不能以家长的威严去强制孩子的行为,这样孩子容易对家长产生信赖感,从而及时发现孩子的思想变化;家长要学会面带微笑、专心至致的倾听孩子在学习、同学、生活上的故事,给孩子表达和倾述的机会,尽量多鼓励孩子。

英国的培根说“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

11、挫折教育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不要担心挫折,应该担心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让孩子作任何事。———陶行知

父母不要一味地以孩子为中心,总让他当主角,否则一旦环境变了,他由主角变成了配角,不被关注和重视,会产生心理的失落,难以适应新变化。

心理承受能力——指从挫折中恢复愉快心情的心理素质。人一生不可能不遇到挫折,家长与孩子一起谈心分析原因,鼓励孩子坚强、自信,培养乐观的心态,寻找心理的平衡;适当地让孩子吃点苦,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如吃忆苦饭、爬山、劳动、远足等;带孩子去上一天班,体会一下父母工作的辛苦。

zj09.com小编推荐

做快乐的父母亲


身为父母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无法走进孩子成长的世界。有人说“现代父母难为”,因为现在的孩子没有一定的成长与发展轨迹,外在的影响他生活五光十色的“变数”太多,甚至有时连你也感到几许怀疑,看着自己孩子还要仔细端详他是不是你的孩子。有许多父母在挫折、疲累及厌倦之余,放弃了教养子女的责任,甚至索性宣布脱离亲子关系。这种有版权的亲子情怀,绝不是登个报说作废就可作废了的。与其自艾自怨结局的不美满,还不如把握并践履如何做个快乐父母的法宝:

1、任何人处在被接纳,而且处处有温情与成就感的境况下,他是充满快乐与自信的,因此,尽可能接纳子女的情感,随时给他温暖与鼓励,这样他就会是恋家的孩子。

2、一个孩子的成长,他的挫折与困扰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你别采取堵塞他嘴巴而不让他说话的方法,随时看他的表情、微笑地倾听,用话语进行沟通,点点滴滴的亲情往往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建立。

3、不要以大人的价值观来衡量孩子的所作所为。允许他尝试错误,让他表现他那个年龄的思想和行为,早熟的孩子往往会有过多的成长压力。给孩子像风筝般翱翔天际的自由,而你只要扮演好拉绳线的角色。

4、太忙而无暇陪孩子并不是好借口,须知孩子的童年只有一个,而且稍纵即逝。因此,不要只想用金钱或物质堆砌亲情,亲情是无法复制的。

5、和孩子共同讨论并建立他的行为模式。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偏差或脱序的想法或做法时,应立即纠正。教孩子践履他允诺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任。

6、亲职教育应由夫妻双方或三代同堂的祖父母共同负起责任,教养孩子时尽量有一致的教养态度,免得孩子无所适从或投机取巧。

根据美国加州临床心理学家罗梅斯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为认同的偶像。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怎能不好好地扮演这个神圣而重要的角色!

用心沟通 我是这样做母亲的


教育,不要忽视心理的、思想的教育。重才轻思想,就是悲剧的根源。读了《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我深深感受到这位母亲的忧虑和迷茫,因为我也有两个类似的学生,我现在也正在想办法给她们“洗脑筋”,也有一定的成效。怎么样做新时期的母亲?我想以自己的经验略告一二。

第一,要注意言传身教。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与否,跟教育效果是成正比的。因为我非常爱看书,我4岁的儿子潜移默化,非常喜欢我买给他的书,见到字就问、就读,目前已经认识不少的字。现在我在电脑里打这篇文章,他就在旁边读,不懂就问,这种感觉真好。

第二,最好自己也“长不大”。孩子喜欢活泼幽默的母亲。在孩子面前,我们做母亲的,也应该是“孩子”。也玩也闹,孩子就把你当成无话不说的朋友了。为什么不少孩子喜欢一些外教,就是因为他们从里到外都像“孩子”,孩子能不喜欢“孩子”吗?特别是充满幽默感的“大孩子”。

第三,懂得情趣,懂得换花样跟孩子沟通。正面的谈话方式是可以的,但是,据我的经验,这样的沟通往往被家长演化为“说教”,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嗦,觉得你烦,所以,多给他们讲故事,谈看法,论时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这很重要。沟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跟孩子共同读一本书,各拿一张纸,把看书的感觉和认识写下来,这种互相学习的感觉非常好,有心的母亲最好把这些读书笔记订起来,就是一份最珍贵的沟通痕迹。请记住给孩子写信。在这个快餐式、信息化的社会,写信已经被淡忘了,但我觉得这种传统的方式最能保存真情。短信息、邮件,终有一天会被删掉,只有书信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反复随时体味。自从我的孩子诞生后,我就开始给他写信,把他的生活片断记录下来,把对他的期望写下来,当他能读书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的这些信,他一定会觉得很珍贵。物质上的给予比不上一份真诚的心。

做母亲是很容易的事(下)


即便生命的体验本身,也不都是快乐的啊。

我不相信作者的话,就是做母亲后她不快乐的时间,她不快乐的时间总的加在一起还不到5分钟。是的,做母亲是快乐的,孩子每天都带给我们惊喜,但做母亲又是多么辛劳,每天都会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这种种的无奈,都是生命中真实的压力,不管它是来源于你的生活本身,还是来源于别人的物议,

也许,等一切过去,结局又很良好,我们回过头来看,会有这样的感受;但身处其中,其中的个味只有自己能体会。

生命的体验有很多,并不是每种体验都是快乐的啊。何况,有些根本是自己无从选择的。

我也看过周国平的小说《妞妞》,里面写尽了父母对于生命的无奈,这种无奈,岂是一句简单的“体会”、“照单全收’所能承载?

刚从新浪的育儿论坛回来,看到那里有一名“爱的呢喃”的网友想掐死她的孩子,因为孩子永远只有3岁,或许还有别的……

曾经认识的一个孕友,在最后的一刻放弃了她的孩子,因为脑积水……

这样的体验不要也罢!

也许,网上的妈妈都是白领,我们有很好的生活,我们有一点点爱心,我们又有许多小资的情调,这是我们能够“体验”,能够在深夜阅读孩子的先决条件吧。

happyspirit的回复:

做母亲是很不容易的事。

容易——这位母亲是指做母亲的心态吧,很欣赏她的成熟和安详,这是一位母亲所能取得的最好心态。

换个语义说:做母亲是很不容易的事。不仅仅是指心态,而是指做母亲所必须掌握的全部知识,面对所有未知情况的全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

如果孩子顺利倒还罢了,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说出一声“容易”来,但如果孩子出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呢?还能容易吗?

据说周国平的女儿得了某种先天性疾病,结果,非但母亲不容易了,连父亲都困难和痛苦起来了。

如果孩子诞生于一个问题家庭,这样的母亲能容易吗?在疲于处理种种滋生矛盾之余,还能有闲适的心情去说“容易”吗?

那位博士后妈妈的心情,怕也只能是个人体验。如果天下人(特别是男人)都信了误会了这一句:当妈妈是很容易的。那其他妈妈的诉苦都会是无病呻吟无中生有,男人不需要伸出援手,说不容易的妈妈只会是不合格的妈妈,那妈妈们本就岌岌可危的地位更是……

中国妈妈有太重的负荷,想说“容易”,真难!

yiraner的回复:

不过还是应该有这种心态的,我觉得有累的感觉多半是因为自己经验不足和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引起的。还有就是孩子生病的时候,那时候不让你急,不让你累都不行。但付出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苦中有乐的,母爱的伟大任怎么说都不过分。

000118的回复:

做母亲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不知道您是因为孩子不会生病没有体验,还是另有原因,如果是孩子不会生病,请教教我。前两天我就因为孩子生病而弄得焦头烂额其实不过是小感冒而已,但已让我体会到做母亲实在不易。

做母亲是很容易的事(上)

做有教育智慧的幼儿老师(幼儿入学准备)


引言:老师对孩子的引导作用在孩子们的生活之中占有很大的效益,因此选择一则好的幼儿园不如遇到一位智慧的老师,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做一个教育智慧的幼儿老师应该俱备那些的条件吧!

做幼儿园教师的,每天都在开展教育教学,但是怎么做差别很大。除去极个别的,大多数老师可以分这样几类。有的老师,是很负责的老师,他会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教具,然后按照思路,按部就班地贯彻教学计划,并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引导,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会更灵活一些,备课时更多的考虑本班孩子的特点,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别人的方法,使教学更具有活力,更贴近孩子,这样的教学也更有效。入园指导我更欣赏的是具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我们在观摩优秀教师教学时,往往会从一些细节中看到他们的智慧。如我听过一位省特级教师的看图讲述课,教具很简单,老师很朴实,语言也不花哨。她在倾听孩子讲述时就会把教棒交给孩子,自己坐到孩子的座位上认真地听,然后不时用手势、表情、言语引导和启发幼儿。这样做的好处其实很多,如教师能更清楚地看到儿童表述时的情绪、儿童是怎样观察图片的、儿童讲述内容与图片的匹配程度等等,也能使孩子更清楚地看到教师对他的要求、暗示和鼓励,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尊重儿童的教育观我们幼儿园也有好多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在一次园内听课中,我们看到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她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看书讲述”中,让两个孩子合看一本幼儿教材用书,然后进行交流讲述。孩子们对此已很习已为常,他们合作看书、合作讲述,没有出现争夺和纠纷。课后,我们问该老师,幼儿教材人手一本,你为什么要让他们两人看一本呢?教师告诉我们,她发现班内的孩子合作和谦让意识较差,经常为了争夺东西而吵架。因此她除了对孩子进行一些教育外,经常在生活和教学时设置一些只有合作才能成功的具体情景,让孩子在亲历中体验,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品质,两人合看书也是其中的一种。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教育智慧。最近,我园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孩子开展社会活动,大班年级去超市购物。大家也都知道这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但是教师怎样组织和引导也需要教育智慧。有几位老师的做法与众不同,她们预先让每个孩子带上不超过5元的钱,然后在出发以前把孩子分成三人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是有选择地搭配(如每组有不同能力差异的孩子)。教师给孩子的任务是:要算清你们组一共有多少钱,然后小组合作商量怎样用这些钱去买你们最需要的东西,买了以后要记住用去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回来交流,看看哪个组的购物任务完成的最好。结果孩子们在超市里的表现真令人刮目相看,他们除了仔细地、努力地观察物品,计算价格,还表现出了一种良好的团队意识。小组成员相互商量、讨论,主动提出问题问营业员和老师,孩子之间大都能形成共识,愉快购物。回来以后他们的交流也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真实信服的。这样智慧的老师,是不是也一定会培养出有智慧的孩子吧。入园须知我想,这些教师的智慧来自哪里,除了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刻,更可贵的是她们头脑里的教育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就会“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时时处处捕捉教育的契机,用智慧去教育孩子。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吧!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孩子我们不能够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讲解,只有将其融入到了生活之中,才会提升孩子们各个方面的能力,所以做为家长也要多学着点,在生活中不防做一个聪明的家长吧!

家长这样做,才能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


前几天在外边吃早餐。

旁边一桌坐着一家三口。

孩子应该是要去幼儿园,背着一个小书包。

爸爸匆匆吃完早餐后就开始玩手机。

孩子吃了几个饺子就说要蘸点醋。

刚好自己桌的用完了。

“叫你爸爸去拿。”孩子妈有点不高兴地说。

“爸爸,拿醋。”

“你自己去,不是跟你说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嘛。老师怎么教的?”

爸爸头也不抬地说。

孩子抿了一下嘴巴,然后自己去隔壁桌拿去了。

没想到刚拿起来就掉在了地上。

满地的碎片和撒开的醋。

空气里都酸酸的。

“你这个笨手笨脚熊孩子。看我不打你屁股!”这时候爸爸就起身骂起了孩子。

妈妈赶紧把吓的不知所措的孩子拉了过来。

“这么大瓶子的醋,是有点滑,没事,跟老板道个歉,赔一瓶就行。下次注意点”

“我看就是你惯的,就知道溺爱,一点小事都做不好。”孩子爸爸一脸的不耐烦。

“那我是不是也惯你了。孩子的事你什么时候操过一点点心。家里的事你又关心多少?你还好意思大喊大叫。如果不是你玩手机,没照顾一下孩子,会这样吗?”

“你,不跟你说了。”这时爸爸也支支吾吾不知说什么了。

我们常常说不要溺爱孩子,要孩子独立。

可是,你真的好好爱孩子了吗?

很多的父母,特别是爸爸,打着要孩子独立的招牌,躲进自己的世界里玩乐或者清净。

如果有一天你老了,你需要孩子为你做点事的时候。

会不会得到种种推诿呢?

如同你当年糊弄孩子那样。

明明在玩手机游戏,却跟拉着自己手的孩子说自己有事要忙。

明明是想看一场球赛,却推开孩子说爸爸忙。

很多时候,找着借口,推开孩子的手。

其实你推开的不是孩子,而是在伤害孩子对你的依恋之情。

要知道,播种爱才能收获爱。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态度,往往影响着孩子将来待人处事的态度。

在知乎看到一个这样的小故事,让我感动不已。

一个小男孩看故事入了迷,

故事里说有人给国王贡献了一条桌布,

脏了不用洗,

只用在火里一烧就干净了,

原来这个桌布是石棉做的。

小男孩死活不相信居然有烧不着的布,

男孩的爸爸为了给他演示,

不顾妈妈的反对,

拆了家里的电热杯,从里面拿出石棉,

然后放到煤气灶上烧给他看。

果然那块石棉没烧着,反而变白了。

从此小男孩知道了石棉燃点高这个事实。

二十年过去了,爸爸在电话里问他,

QQ为什么登录不了,

怎么下载电影,

为什么显示器不亮,

电脑越来越慢是怎么回事。

每当他犯懒不想回答时,

他就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周末,

在燃气灶上安静躺着的那块石棉。

看到这个小故事,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虽然家里很穷,但如果是我想做的事,家里却很支持,从不多问。

所以我那时候就会拿不多的零花钱找医生买体温计、注射器,用来做一些小实验。

将一只青蛙打大肚子,或者量各种水的温度。

虽然奶奶没有读书,不知道给我讲解。

可她却支持我去努力读书,去探索这个有趣的世界。

也不会说这是浪费,更没有说我是瞎玩,他觉得这很好。

而且家里有什么事也跟我商量。

所以我感到了被尊重,变得独立而自信。

而当了父亲之后,越发感到珍贵。

小小的孩子,哪怕是大孩子。

除了父母的管教之外,都需要一种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感情的亲子依恋。

我们称之为“安全型依恋”关系,这种感觉会伴随人的一生。

无论你多大了,内心都会住着这样一个内在小孩。

而这个内在的小孩,跟他成长的那个原生环境永远有着内在的关联。

父母的关注和亲密的爱,是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两个关键。

孩子需要积极地关注。

“当我不开心时,我会感到难过。我的情绪需要有人看到,不管我的目的如何,我首先希望有人关注到我的情绪,而不是忽视和打击。”

这样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是被父母关注重视的。

所以有时候儿子一脸的难过地带着他的玩具找到我说:“爸爸,我的这个轮子掉了。”

其实这个时候他只是希望我能响应他的感受。

“你是不是觉得不开心,要不爸爸给你修修。”

不管再忙都要重视孩子的问题,因为那是他们眼里的大事。

“好的!”这时候儿子马上就高兴了起来,等着我鼓捣。

就算修不好,孩子也不会难过了,因为父母感受到了他的情绪,并且积极地帮助了他,而这样就足够了。

孩子很多时候要的不多,仅仅是父母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拥抱。

或者摸摸头、拍拍肩膀也好呀。

让孩子被关注,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爱和理解,而不是冷漠和忽视。

所以,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内心会更加的温暖。

会更加疼惜心爱的人。

男孩长大的,娶妻之后,看到妻子每月肚子疼,也会想方设法为其减轻痛楚,而不是忽视妻子的感受。

女孩长大后,见丈夫在外打拼,就算时运不济,挣钱不多,也不会劈头盖脑地一顿臭骂,然后拿丈夫跟其他人比。而是会关注到丈夫内心的感受,同舟共济,勉励为先。

这一切,有一半来源于原生家庭有没有给孩子的内心种下一颗温暖的种子。

亲密的爱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安全的基地

让孩子体会到这种不离不弃的关系,自己不是孤单的,而且不会被抛弃,感觉周边的世界是安全而稳定的。

这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核心。

我们常常谴责父母的溺爱。

反而忽视了很多孩子实际缺爱。

我们期待孩子拥有美好的品格,比如善良、包容、理解、自信、独立、有耐心。

而这都建立在一个被爱着、被尊重着的个体之上。

内心强大的孩子就是就是拥有父母的爱和尊重。

不仅仅感受到温暖,更加让自己变强大。

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其实就是爱我们自己。

因为眼前这个小小的孩子,就是曾经的我们。

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

其实就是跟过去的自己对话。

那个曾经软弱的、被忽视的、默默流泪的孩子在跟你倾诉、呐喊。

那个曾经快乐的、内心温暖的孩子,也在你最无助的时候给你力量。

而如今,我们有了孩子。

看到他们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前行着。

唯有努力同行。

不辜负这一段上天赋予的难得的亲子情。

文|鱼爸

父母要拥有惩罚孩子的智慧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关心他人

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长辈,懂得分享。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

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看看惩罚孩子也要讲究艺术,只有掌握了惩罚的智慧,父母才能轻松教育好孩子。

惩罚孩子的智慧(本网站编辑)


前言:孩子因为自身的价值体系还不够完整,所以犯错误是正常的,惩罚也是一种在孩子犯错时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惩罚的正确方法。

1.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应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就要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2.惩罚的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家长们也要在教育中摸索孩子对惩罚的承担性,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切忌罚了又赏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5.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6.不事后翻久账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孩子会感觉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中的许多小细节都不容易忽视,要记住惩罚中的要点,与实际的教育方法想结合才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