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柔地对待孩子。

要用心、认真的爱孩子,每个孩子一日最少抱三回,行为困扰越多的抱越多。史代纳说:“没有爱,没有一件事是可能的;有爱,什么事都可为。”

二.以身作则。

从自己开始认真的使自己成为值得模仿的人;同时用心以爱,以真诚,以参与,以喜乐工作的态度面对周围的大人、小孩与环境;努力将抽象的想法与概念转化成看得见的行为呈现。

三.规律的生活。

良好的人格、性情奠基于儿童时期规律、和谐的日常生活环境。强调以规律、反复的生活健康幼儿的身体、培育幼儿清楚的时间感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建立幼儿坚强的意志力。

四.简单、正向、积极的语言。

对幼儿的违反常规大人应该做的事是:以简单的语言请他立即停止偏差的行为,并且,同时指引他做对的事。

五.教他,不要骂他;说故事,不要说教。幼儿尚未具备倾听的能力。

心理辅导员从来不对一个没有意愿坐下来倾听自己及别人说话的人谘商。如果大人对听不懂或不能听的孩子说理、说教,会形成教导儿童耳朵关闭,使他学习不专心。行为困扰的潜在原因多半来自说教,说教甚至还会造成智力早熟的困扰。大人过多的要求注意力、讲理、判断、批评、说教,往往使孩子内心经历不满,而在智力上提前早熟,以致偏离自然成长的路径,造成欲盖弥彰,不良行为的结果。

六.监控自己的情绪与动作。

小心的不做、不说也不想任何不值得人模仿的事。不忘与幼儿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幼儿的偏差行为,需要的是教导,不是父母跟他一般大小,一样生气的。人的相处,感觉好坏是互动的结果。孩子有暴力或情绪化现象,很多时候是对某些情绪的学习与反弹。

七.除了规范三要素(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物品),请给孩子自由。

八.若必要考虑处罚时,处罚必须与所犯的错相关连。

处罚的目的在于修正行为,不在给你“苦头吃吃”,看你下次还敢不敢,修正行为不一定要“吃苦头”重要的是修正行为。规范的目的在于引导儿童健康的情绪、道德、精神与思想发展,引导儿童正当行为的责任感,引导儿童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如果幼儿不能负起正当行为的责任,处罚就成为手段,但是如果只是处罚,或只是宣布一个孩子作错事,这样,很少能真正帮助孩子。处罚绝不能伤害到孩子的心,处罚必须具有使幼儿『好起来』的特质,处罚的目标应是弥补错误、修正行为。

九.重视此时此刻,重视孩子的感觉。

处理幼儿常规切勿在事后幼儿早已忘记时再处理,一定要在发生问题行为的当时作修正或帮助。

十.家校合一的幼儿生活规范。wWW.zj09.COM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孩子和谐的行为规范的基本要素,老师对家长的尊重也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和对孩子工作的合作配合。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生活式早教”成早教主流


今年27岁的陈晨是济南一家媒体的工作人员,对于新生事物一向很感兴趣,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十分在意。她的女儿刚满一岁,已经参加过好几种早教培训班。然而春节过后,陈晨突然对给孩子报早教班失去了兴趣,她对记者说:“去早教班上课已经不是唯一的早教方式了,已经开始流行‘生活式早教’了。”

何谓“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0-3岁孩子来说,家庭是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生活式早教”特别强调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性。“生活式早教”最早起源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倡导的“PAT”运动,意即“parentsasteachers(让父母成为老师)”,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早教要“润物细无声”

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布奇”的发明者吴老师的女儿,6个多月会叫妈妈,14个月时能流畅地说6-8个字的句子,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家里某样东西的位置动过,她能很快发现;社交能力一流,出去主动跟小朋友打招呼,玩东西肯轮流、愿分享;生活习惯很好,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去,手脏了要求洗干净,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晚上睡觉前主动刷牙洗脸……上述情节,可以说并不是早教机构能够轻易实现的培训效果,这蕴含着潜移默化的早教结晶。

由于是该领域的专家,吴老师特别注重从五个方面: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带领宝宝认知事物。有了全面的育儿方向,接下来就是亲身充分与女儿互动:和女儿一起做游戏、听音乐、读书、散步、收拾东西。同时,用心观察孩子成长的变化,在不同的年龄段采用富有针对性的育儿方法,比如在给女儿做分豆子游戏时,训练她的精细动作;在听儿歌和其他类型的音乐时,锻炼她的语言和乐感;在收拾玩具时培养她的自理习惯。

发现身边的“生活元素”

据了解,孩子首先用嘴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就等于抑制了孩子正常的发展需要。《布奇乐乐园》恰恰就是按照婴幼儿的年龄段进行划分,每月更新一期。类似的早教产品还有“巧虎”等,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家长可以循序渐进地体验与宝宝一同成长的乐趣,教宝宝基础知识,给宝宝读故事,陪宝宝做游戏,一起看看配套动画片,这些,可以说是一扇打开早教的门。细心的家长要借机把孩子身边的“生活元素”变成教具,借机把自己的家庭“改造”成宝宝乐园:电话、窗帘、牙刷、浴缸、毛巾、电视遥控器、沙发、抽屉、衣服鞋袜、茶杯、锅碗瓢盆……一切就是和现实生活的完美融合,孩子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认知水平。

抓住宝宝敏感期

据早教专家孙瑞雪介绍,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对于养育者来说,应该清楚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敏感期,因为婴儿大脑的发育结构和心理发展结构有着既定的秩序。据了解,孩子首先用口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在口的敏感期,孩子吃的目的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因此这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否则他会有挫败感。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说不要动、安静下来,就等于不让儿童思考。

现在行动,你才是宝宝的启蒙老师

“工作带孩子,都快忙死了,哪还有心情早教?”谈起“生活式早教”,很多家长不以为然。但专家认为,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早教非常重要,仅依靠早教班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的范老师介绍,从宝宝接受早期教育的场所来看,家庭式和中心式是两种主要形式。目前大多数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方式多是中心式的,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早期教育更要重视,运用一套适合的早教产品,在自己的家里展开生活式早教,一定能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日常生活家长对孩子的“十不”


父母们似乎每天都在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而实际上,孩子们在成长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意念,心理学家们把他们这种没有用语言表达的心里话归纳为“摇头的心意”。

请不要听见我哭泣而不理睬我

在孩子哭的时候,大人往往觉得很烦,但如果只是拿个玩具或食物给他,并不能满足孩子的真正需要,年幼的孩子需要成人在身旁陪他玩,和他说话。成人了解孩子,就得付出观察的时间,您不妨在喝斥孩子“不许哭”“老实点”之前,也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他的伤心情绪。

请不要只在我做你不喜欢的事情时,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当孩子处在安静的状态中,成人经常不闻不问;而孩子表现出顽皮或多动时,却会马上引起父母的注意。由此孩子发现:“只有在我调皮的尝试中,父母亲才注意到自己。”这会引起孩子层出不穷的负面行为,令成人觉得如今的孩子更加调皮。

请不要指责我“笨蛋”“愚蠢”,而不告诉我应该怎样做

“真笨!”是一些父母指责孩子的口头禅,即使心中并非真的那样想,却经常随口而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显现出的自我评价是从周围人的反应中建构出来的,如果他常听到“差劲”“笨拙”等字眼,使得他对自身的价值不够乐观,而在尝试新能力的表现上大打折扣。

请不要把我留在陌生的地方

如果儿童对养育的环境并不熟悉,又不了解照顾他的人,这种经验对幼稚的心灵无疑是一种创伤。因为孩子无法理解父母去那里了,更担心父母一去不回。怕生、黏人、常有恐惧感的孩子大多经历了这样的早期生活。

请不要常给我糖果、玩具、书籍来代替你自己

父母们在家里经常做一些儿童不能参与的工作,或者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忽略孩子。然而,孩子最需要的是和父母共同交流的时间,糖果、玩具等物品都不能取代善讲故事的妈妈和能够与自己游戏的爸爸。

请不要强迫我吃你认为好吃、该吃的东西

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觉得孩子的吃比其他问题都重要。饮食,原本为了健康,使人更有活力;如果在孩子的三餐上花过多的时间精力,而使丰富的环境尝试相对减少,对于孩子生活目标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请不要今天亲我、赞美我,明日打我、责备我

有的父母情绪起伏很大,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情绪恶劣时,就会一巴掌打在孩子身上,孩子经历了这种强烈的外界情绪感受,会产生很大的不安。推荐专辑:你打孩子吗?

请不要在我过多任性、无理表现时,反而放松给我的约束

孩子有时会表现出任性、无理取闹,如果成人不坚持已经告知孩子的原则,以后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争取他想要达到的目标,从而带来育儿上的困扰。要知道,安静的孩子是来自权威式的家庭。这里的权威不是指专制,而是允许孩子表达意愿,而最后的决定权是在父母的一致决定上。研究表明,这种形式的家教对孩儿的社会适应能力颇为有效。

请不要哄我、威胁我,给我不能实现的诺言

有的父母觉得:“反正孩子不懂,哄哄他就算了。”或是恐吓孩子:“再不老实我就把你交给警察!”这些做法都会导致孩子对父母言行的不信任感。

请不要只问我为什么打架,为什么哭,而仍忙于你的工作

孩子发生自己的小问题时,成人容易马上做出指责的反应。然而,家长生硬的态度,常令孩子感觉自身问题的渺小,往往出现自卑心态。所以,留心观察孩子犯错误的原因,检讨亲子之间相处的各种可能,是现代父母应该用心的地方。

生活化早教更益BB身心


早教从来没有这么火热过,可是早教到底是教育谁呢?

已经有很多人在争议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的常青藤模式。比如说,中国传统的教育大多从背书开始,即使不提倡读经的家长,让孩子背诵“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等等也是家常便饭。但常青藤教育反对死记硬背。有的研究结果甚至表明:过早死记硬背的教育,虽然使孩子头几年学业上领先于人,但日后容易厌学,学习成绩常常会落后于那些晚开始的孩子。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孩子们最大的责任就是记住大人告诉自己的事情,很少有讨论,更不用说提问了。常青藤的教育则正好相反,总要从孩子的问题开始、让孩子自己启动自己的大脑。孩子只要学会挑战大人,长大可能超过自己的上一辈,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种教育绝不仅仅限于课堂,而是渗透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孩子啼哭时是否要抱,到出去购物怎么花钱,几乎无所不包。

生活式早教影响逐渐扩大

生活化早教已经影响到国内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女性。

家长可以从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五个方向,充分与孩子互动:一起做游戏、听音乐、读书、散步、收拾东西。细心的家长更可借机把孩子身边的“生活元素”变成教具:电话、窗帘、牙刷、浴缸、毛巾、电视遥控器、沙发、抽屉、衣服鞋袜、茶杯、锅碗瓢盆……家长还需要及时了解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敏感期。比如,孩子首先用嘴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就等于抑制了孩子正常的发展需要。

第一个该受教育的应是父母

儿童文学家樊发稼感叹:“中国的孩子太累了,没有时间玩耍,太早失去了淘气的机会和能力。”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曾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教育革命。研究快乐教育理论学说的钱玉博士推出东方版的《快乐教育》,讲述了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及方法,并将0至18岁的成长过程和教育重点用一幅手绘的“快乐教育循环链”生动地展示给读者。像这样早教图书正越来越多地涌现。提倡生活式早教的专家强调,父母的高素质是培养子女高素质的基础,家长的高素质与学历无关,没有学历有智慧的父母一样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其次,父母与子女亲密相处非常重要。另外,专家还特别提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强调及时发现、解决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的不同问题。身为成人,我们可以选择给孩子理解还是误解,是给以快乐还是压迫。早教,第一个该受教育的就是成人。

生活化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生活化早教特别强调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性,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华爱华教授谈早教指导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新生儿是无能的,教育对其是没有意义的。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脑科学、心理学、早期教育研究不断出现新进展,看待婴儿的传统观点已经被现代科学作了重大修正。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经验对婴幼儿一生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婴幼儿阶段开展早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世界范围内,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正成为一种潮流。

那么,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现实情况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呢?为此我们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华爱华教授。

问:现在国内很多早教机构的课程及做法存在较大差异,您是怎么看的?

华爱华教授(以下简称华):这取决于早教机构的服务定位。有两类“早教机构”:一类是招收O—6岁婴幼儿的全日制托儿所和幼儿园,这类早教机构的课程是直接面向婴幼儿组织教养活动的,活动是教师和婴幼儿之间展开的互动;另一类则是非全日制早教机构,由家长带着孩子来接受早教服务。这类早教机构由于服务定位的不同,课程的组织实施形式也会不同。当定位于直接促进婴幼儿发展时,那么课程是面向婴幼儿来组织实施的,但因为孩子是由家长陪着来的,也因为孩子过于年幼,所以教学活动是由家长配合教师进行的,活动是教师联合家长共同与婴幼儿展开的互动,有时家长仅仅是活动的旁观者,这类活动我们称为“早教活动”。当定位于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时,那么课程则主要借助亲子互动的方式对家长进行育儿观念、育儿知识以及育儿方式的传递,这时的活动是教师、家长、婴幼儿之间展开的三方互动,这类活动我们称为“早教指导活动”。

问:您能解释一下“三方互动”吗?

华:三方互动是指在早教指导活动中就亲子互动的现场实况而展开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这里包括亲子之间、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婴幼儿之间同时展开的三角双向互动。具体来说,教师设计游戏或创设游戏环境引发亲子互动,通过观察亲子互动行为,随时与家长展开互动,以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行为,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互动。同时,家长也就自己与孩子互动中的疑惑和问题随时与教师展开互动,从教师那里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这种帮助和指导不仅是语言上的,教师也通过与婴幼儿之间的互动向家长进行示范。可见,三者之间的互动是以家长和教师的互相观察为前提的。

问:在早教机构中,这两种定位哪一种更重要?

华:我认为,就非全日制早教指导机构而言,婴幼儿每周才去一两次,每次至多也就两三小时。显然,通过这样几次专门的早教活动是根本满足不了婴幼儿发展需要的,家庭才是婴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对家长进行早教指导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当然,通过早教活动来对家长进行早教指导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教师设计的早教活动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亲子游戏,也可以是教师组织的婴幼儿活动,无论是家长参与了活动,还是家长观摩了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技巧。

问:以家长指导为目的的早教活动与我们平时在托幼园所组织开展的早教活动有什么不一样呢?

华:同样内容的教养活动如果定位于早教指导的话,在组织设计时会有更多考虑,比如该活动向家庭迁移的可能性,活动材料以可替代的家庭日用品为宜,活动个体化开展的可能性,向家长提示该活动中孩子行为的观察要点和解释要点等。如果我们设计的游戏活动只能在早教指导机构中才能开展,所使用的材料是家庭无法获取或替代的,活动的开展只能在集体进行,那么这样的活动就不具有很强的示范指导性。

问:也就是说,以家长指导为目的的早教活动设计,应当考虑这个活动可在家里反复开展。那么,怎样的活动内容才具有这样的可能性呢?

华:这是问题的关键。婴幼儿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一种新行为、新经验的出现都需要在不断的重复中得以巩固。日常生活循环往复,养育行为无时不在,带养人与孩子的互动频率最高,婴幼儿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靠到早教机构里进行几次蜻蜒点水式的训练活动。要从单纯的“养”到“教养融合”,早教指导就是要帮助家长摆脱“养而不教”的观念,并且学习如何“在养的过程中教”。我们应当相信婴幼儿是在自然的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的,成人的“教”则应更多地与婴幼儿的自然生活和自发游戏同步,应该是一种自然状态式的活动,是生活化、个体化的。

问:个体化在家里可以做到,但在早教机构短短的时间内如何实施活动的个体化原则呢?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孩子和家长都分别组织活动吧?

华:我所说的活动的个体化开展,是指我们设计的活动要有助于家长与孩子一对一开展的。在早教指导机构,老师组织这类活动往往是同时与多个孩子和家长平行开展的,是一种平行性的集体活动,而不是合作性的集体活动,正是这种平行活动才便于向家庭延伸,也便于老师就每一对孩子和家长的互动行为进行个别化指导。也就是说,所有活动都是可以与孩子一对一开展的,也应该易于向家庭延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日制托幼机构中,虽然每个活动都是几个孩子一起进行的,但由于活动简短且日常化,所以教师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容易为每个孩子安排不同的活动,也就是说,每个活动中参与的孩子是不同的,个别化也能体现得非常充分。

问:现在早期教育的宣传中,“蒙氏教学法”、“奥尔夫音乐”频繁出现,也有机构称自己专门训练孩子的感觉统合,您觉得孩子需要这样专门的教学吗?

答:我不太了解这些专门的教学具体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对婴幼儿来说,发展应当是全面的,没有必要过早就某一领域的发展进行专门训练。但如果在婴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早教活动中,运用了“蒙氏教学”,“奥尔夫音乐”、“感觉统合”等思想和方法当然是可以的。而我认为,对于3岁前早教课程的分类维度倒是值得推敲的,分类组织的活动应当体现发展的整合。以音乐活动、美术活动这样方式分类的学科活动显然不合适,以认知、感官、情感、社会性这样的发展领域来分类组织活动也有割裂之感。

生活式早教让家成为宝宝乐园


今年28岁的何菲是北京一家媒体的工作人员,对于新生事物一向很感兴趣,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十分在意。她的女儿刚满一岁,已经参加过好几种早教培训班。然而春节过后,何菲突然对给孩子报早教班失去了兴趣,她对记者说:“去早教班上课已经不是唯一的早教方式了,已经开始流行‘生活式早教’了。”

何谓“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生活式早教”特别强调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性,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这个早教理论并不新鲜,但确非常适合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因此有望在今后几年内得到迅速普及。生活式早教的前提是父母的用心参与,用心指导。生活式早教的关键是选择一套适合的早教产品。

早教要“润物细无声”

生活式早教在国内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知识型白领女性的认同,记者为此走访了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该社新进推出的布奇系列早教产品可以说是目前该领域的领导者。过程中,记者发现早教产品的研发背景以及理念至关重要。

布奇产品研发主管吴老师的女儿,6个多月会叫妈妈,14个月时能流畅地说6-8个字的句子。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家里某样东西的位置动过她能很快发现;社交能力一流,出去主动跟小朋友打招呼,玩东西肯轮流、愿分享;生活习惯很好,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去,手脏了要求洗干净,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晚上睡觉前主动刷牙洗脸……

上述情节,可以说并不是早教机构能够轻易实现的培训效果。这蕴含着潜移默化的早教结晶。

由于是该领域的专家,吴老师特别注重从五个方向: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带领宝宝认知事物。有了全面的育儿方向,接下来就是亲身充分与女儿互动:和女儿一起做游戏、听音乐、读书、散步、收拾东西。同时,要用心观察孩子成长的变化,在不同的年龄段采用富有针对性的育儿方法,比如在给女儿做分豆子游戏时,训练她的精细动作;在听儿歌和其他类型的音乐时,锻炼她的语言和乐感;在收拾玩具时培养她的自理习惯。

吴老师还进一步向记者解释,布奇系列早教产品是以生活元素为模板,全面的指导家长参与到早教育儿当中,由此家长完全可以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让宝宝得到最好的早教体验。

发现身边的“生活元素”

用心是早教成功的关键,家长需要及时了解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敏感期。据了解,孩子首先用嘴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就等于抑制了孩子正常的发展需要。《布奇乐乐园》早教产品恰恰就是按照婴幼儿的年龄段进行划分,每月更新一期。

在布奇系列产品中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样,家长应该循序渐进的体验与宝宝一同成长的乐趣,教宝宝基础知识,给宝宝读故事,陪宝宝做游戏,一起看看配套动画片。这些,可以说是一扇打开早教的门,细心的家长要借机把孩子身边的“生活元素”变成教具。借机把自己的家庭“改造”成宝宝乐园:电话、窗帘、牙刷、浴缸、毛巾、电视遥控器、沙发、抽屉、衣服鞋袜、茶杯、锅碗瓢盆……这样孩子在布奇系列读本、绘本、游戏书以及视频中看到、发现到的一切就和现实生活完美的融为一体。孩子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认知水平。

现在行动,你才是宝宝的启蒙老师

“工作带孩子,都快忙死了,那还有心情早教?”谈起“生活式早教”,很多家长不以为然。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负责人范老师表示,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早教尤为重要,仅依靠早教班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范老师介绍,从宝宝接受早期教育的场所来看,家庭式和中心式是两种主要形式。目前大多数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方式多是中心式的,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早期教育更要重视。目前,适合中国家庭的早教方式是选择一套适合的早教产品,在自己的家里展开生活式早教。

生活式早教已经悄然流行,《布奇乐乐园》早教产品是中国家庭采用生活式早教的必备工具,覆盖全面的教育内容可以让宝宝均衡吸收早教营养,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让宝宝“一见倾心”,多彩的互动环节可以让家长与宝宝乐在其中。《布奇乐乐园》充分调动家里的每一个生活元素,把家变成“宝宝乐园”,让宝宝在发现与探索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十大妙招让孩子轻松适应入园生活


“五要”:

要“走路回家”

孩子刚刚入园,离开家人一整天,见到家人会有“撒娇”的表现。家长在接孩子时,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但仍然要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 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给孩子一种他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要“保持平静”

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 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 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要“分享快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 乐。例如,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 幼儿园的生活。

要“主动沟通”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聊一聊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谈一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要“积极配合”

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有许多不同之处,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坚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一贯”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五忌”:

忌“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忌“刨根问底”

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忌“迁就放纵”

孩子心里不愉快时,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忌“零食补偿”

一些家长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饭,因为每天都有零食做补充,孩子会在幼儿园吃晚饭的时候“留有余地”,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忌“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 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如成人 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 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儿子的幼儿园生活


我儿子两岁多了,两岁不到的时候进的幼儿园。哭了3天(也只不过哭了几分钟的样子)以后就一直没哭过,到现在为止只尿过三次裤子(也是因为玩得太疯忘记叫人的关系)。

儿子可喜欢幼儿园生活了,感觉他进了幼儿园又成长了不少。老师说的,在幼儿园里他都自己吃饭,自己喝水,自己睡觉的。我希望他能尽快学会自己拉裤子撒尿。

看看让老师在幼儿园帮我们拍的照片吧,可爱的孩子们。

他很活泼吧,就他动作最多。

喝豆浆了,学校本来喝光明奶的,现在查出来光明奶有问题,家长们都很担心要求学校停止给孩子们喝光明奶。我们就说要么自己带奶粉冲,我们吃多美滋奶粉的,反正没查出来有问题就能吃的。后来老师建议说也可以喝豆浆,我们觉得带奶粉去学校也挺麻烦的,也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所以就同意老师给喝豆浆了。

滑滑梯

自己洗手

和小朋友手牵手回家了

香港幼儿园生活大爆光


孩子上幼儿园,大人们的心也跟着去了,总恨不得能在孩子身上装个摄像镜头或是跟着孩子去上课。总希望能看到更多,知道更多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详细情况。早上送完孩子后,总也舍不得迈开离去的脚步,要是能站着多看一会儿孩子多好呀!慢慢的,我发现,乐乐本身就是一个活的摄像镜头。他几乎把幼儿园里的生活一览无遗的反馈给我。而且是特别的生动有趣,让人忍不住掩嘴而笑。而模拟幼儿园的生活是乐乐近来在家时每天要玩的内容。

读书课

他最爱玩在幼儿园的上课景况,通常,他自己是陈老师,下面坐着的是他的学生,(当然下面一个学生也没有,只是他脑袋里虚拟的学生)他会把一本书高高举起,以便后面的“学生”也能看得见,然后说:“好,我们现在看书啦!看过来!”又指着书上的东西问下面的“学生”:“这是什么呀?”又自答书上的内容:“答对了。”还送个大拇指给学生并称赞道:“好,很棒!好再看下面!”这书一页页翻下去直到最后一页才告下课。这课上的时间要十几二十分钟呢。有时他会安排我当学生,我只能乖乖的坐在他的下面,回答他那些“无聊”而有趣的提问,我答对了,他就送个大拇指给我并夸我是个很棒的小朋友。

体育课

上完读书课,拍拍屁股站了起来,对着“学生”们说:“好!现在我们要上体育课啦!大家排队!好!”于是一本正经站好了,踢腿,举手,弯腰,转身,抬头,跑步,跳跃,打滚……无所不能。中间还会提醒同学道:大家做好了。不断纠正,指挥各位同学的做法。当然啦,大多数时间因为我没空和他玩,他的学生还是虚拟的。但他总是那样认真,那样投入,演技一绝!

吃茶点

幼儿园吃茶点时间是在午睡后进行的,乐乐大概是体育课后觉得肚子饿了,想起要吃茶点了。而每天的茶点时间是小朋友的快乐时光!接下来开始为学生分碗筷,派食物,然后吩咐同学都坐好啦!说:“嗯,很好!”中间又稍停两秒,以示等候大家入座。完之后,自己也坐下对着“食物”很虔诚地说:“谢谢老师,谢谢婶婶!”(幼儿园里的婶婶是协助老师们照看小朋友生活的人)又说:“好!开始吃啦!”于是乎用小手往张得很大很大的口里扒进食物,三下两下狼吞虎咽的就吃完了。站了起来说要收碗筷啦,那也只是两只手做做样,托着空气从一个桌子放到另一个桌子上去。拍拍手,好啦,进入下一环节。

上洗手间

“好,大家排好队啦!要去洗手间啦!”乐乐说,自己走在前面当成陈老师,这个老师很忙呢,高举着手走在前面,还要不时提醒小朋友要排好队,不要抢,一个一个来,小心不要尿湿裤子。提裤子要记的把上衣包在裤头里,洗手要拉高衣袖,洗手液要放好,不要掉地上。洗好要擦干手……小朋友每天在幼儿园,这洗手间里的小事都是大事。上了幼儿园学到最多本事也是在这洗手间里学到的,大多数不到三岁的小朋友都已学会了独立上厕所的一系列动作了。

睡觉啦

乐乐在家里玩的上课次序不完全是按幼儿园里的次序来的,上什么课通常只是他自己即兴而来的,想到什么就上什么。这会子大概有点困了,他又说道:“好,洗好手了!大家排队了!”(这幼儿园的队也排得忒多了吧,香港的排队文化大概就是由此得来的吧,从娃娃抓起)

“大家跟好了,要睡觉啦!李家俊!排好队啦,不要吵啦,不要大声说话啦!”(还常常点名某位同学呢)

“哎,王乐天,躺好啦,睡觉啦,要闭上眼睛啊!”

又把自己的手盖在自自己的眼睛上,表示睡觉啦,不到两秒,又发话了:“好!睡醒,起床啦!大家排队去尿尿啦,不要抢,要排好队……”哇,这尿也特多了吧,有时我在一旁看着真是乐得直不起腰。

放学啦

放学的一幕是最雀跃,最欢快的时刻,乐乐总是在宣布放学啦之后,随即欢呼一片:“哦~~放学啦!妈妈来接我啦!哦~~放学啦!妈妈来接我啦!”还一边手舞足蹈,又唱又跳。(唱的都幼儿园里学来的歌)有时乐起来竟耍起他的三脚猫功夫,我问乐乐你打什么功夫呀?答:“童子功!”同时还不忘和同学老师说再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