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学同学大芳来我家玩,七八年了,她是第一次“登门拜访”,手里提了大包小包的礼物,大多是给儿子的见面礼。大芳个小人又瘦,提了这么多东西,爬了六层楼,累得脸红脖子粗。

我对儿子说:“快叫大芳阿姨。”儿子倒也懂事,小嘴很甜:“大芳阿姨好。”大芳乐了,说:“我叫大芳,别人都说我大方,我也不大方,这次来就买了点小礼物。”说着,大芳把手里的礼物一摆:“这是套玩具,叫‘猴子大战宠物狗’。”我说:“很贵吧,你还真下血本啊。”大芳笑着说:“只要孩子喜欢就行。”

大芳问儿子:“喜欢玩具吗?”儿子咧了咧嘴说:“不太喜欢。”我的脸一下红了,说:“太没礼貌了,你大芳阿姨容易吗,买了这么多东西还爬了六楼。”儿子很认真地说:“这猴子的毛不太漂亮,我就是不喜欢啊。”

大芳有些尴尬,对我说:“孩子和大人的审美是不一样的,不能强求。”说着,又摆了摆左手的梨说:“这是莱阳梨,可好吃了,阿姨就是莱阳的,这是我亲自挑的,无公害,健康又好吃。”

我给儿子使了眼色,说:“喜欢大芳阿姨的梨吗?”儿子说:“好吃不好吃,得先尝尝才能说。”大芳“扑哧”一声乐了:“小家伙还挺有原则的。”

儿子把梨洗干净,咬了几口。我用期盼的眼神看了他一眼,意思再明显不过,赶紧说句漂亮话啊,儿子小嘴一张,说:“不太好吃。”我气坏了,说:“这是最好的莱阳梨,怎么会不好吃?”儿子说:“我就觉得不好吃,我吃又不是你吃。”儿子一扭脸,走了。

送走了大芳,我觉得心里别扭,就把儿子驳大芳面子的事说给老公听。老公听了,说:“孩子没有错啊,他说的是真话,并不是没礼貌,又没说什么粗话,他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是的,说些漂亮话,别人爱听,但那多是敷衍、客套的话。”

后来,我读书偶然读到时任外交部长的李肇星关于女儿教育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客人给四岁的女儿一个苹果问好不好吃,女儿说不好吃。李肇星就说:“看你都四岁了,这是叔叔送的苹果。”女儿反问:“我四岁了,苹果就得好吃吗?”李肇星听了,很有感触,自那以后,他时时捍卫女儿说真话的权利。

郭德纲的搭档于谦曾说过,有些小孩上台表演节目,成熟得像个小大人一样,大家觉得喜欢,那是因为他们不是你的孩子。每个做父母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城府深如海,说话滴水不漏。说真话,敢于说真话,这是做人的本分。

精选阅读

怎样巧妙的对孩子说“不”?


教育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绝对不能满足,迁就和顺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实际上是助长他们的“自我为中心”,这种自我意识的无限膨大,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完全不懂得对父母的感激,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因此,父母要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可以为所欲为,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不曾被拒绝的孩子长大后是经不住挫折考验的,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应施以理智的爱,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也就是说我们要狠下心来,不要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言出必行

我们对孩子承诺的一定要兑现,对孩子禁止的一定要坚持!

以理服人

首先,每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父母应当亲切、耐心地询问孩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就给以满足。

但合理的满足一过头,也可能变成不合理,因此父母必须一是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另一方面,即使是合理的要求,父母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才能换取这种满足。所以,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后,也应当真实地告诉孩子,父母为了满足他的要求付出了哪些劳动,以便让孩子在愉快的时候,也知道劳动的艰辛,从而培养体谅父母的情感。

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我们应该把拒绝的理由明确的告诉他们。

坚持进行冷处理

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应当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慢慢平静下来,并要耐心严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他的要求不合理。

当孩子不听劝告、示威性地反抗时,父母既不应妥协,也不应暴跳如雷,而应冷静严肃、态度坚定。

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被拒绝后,往往会以哭闹来要挟,我们必须要冷静的先简单说清楚你拒绝他们的理由,然后做自己的事情,对于他们的哭闹行为不予理睬(不过,我们要留意他们的安全,还要控制我们自己不要让孩子的哭闹声变的心烦意乱的去哄劝他们)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除了可以给孩子语言上的告诫外,还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不稳定的心理特点,巧妙的吸引到别的事情上,是他们不知不觉中放弃他们原来的行为和愿望。注意事项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父母只要保持冷静,而不被柔情所左右,就能够想出有效的对策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会慢慢提高。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拒绝不是因为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个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好的教育机会。一个不曾被拒绝的孩子长大后是经不住挫折考验的。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应该狠下心来理智的爱他们,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子成长变化很快,一味的事事顺从孩子,孩子以为父母会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以为父母可能有些怕他们,所以,他们想怎样就怎样,有时甚至会根本无视父母的存在,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的变得自私自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何度过孩子说脏话的时期


据相关的调查了解,其中大部分的宝宝都有说脏话的敏感时期,这让很多的妈妈有的时候反而无暇招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敏感时期呢?以下就来看看专家的相关见解吧!

脏话敏感期,大概是孩子4岁左右开始进入的。

大约三个月前开始,豆豆经常把“屁股”这个词挂在嘴边,说什么都要加上这个词,每次说完就会哈哈大笑。比如:画画时,他会说:“我要用这个屁股颜色画个屁股赛车。”生苗苗的气时,他会说:“苗苗是个大屁股。”甚至有时,没事也会屁股屁股的说个不停。

不知他为什么对这个词情有独钟,也许是从花园宝宝里的依古比古演化来的(他好像提过说的不是屁股而是比古),或者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也这样说(有次接孩子时听到班上的孩子也在说大屁股)。不管怎样,反正他就是跟这个词较上劲了。

豆豆刚开始这样说时,爸爸立刻告诉他:“这个词不好听,不要再说了。”但是没有效果,于是爸爸也就随他去了。可是阿姨接受不了,每次豆豆一说,阿姨就会反对:“哎,别说这个,多难听啊。”可是豆豆反而更高兴,屁股屁股的说个没完。

爸爸后来对阿姨说:“你越是反对他,他就越要说。他要用这种办法刺激你,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游戏。所以不要理他,以后慢慢地就过去了。”

但是,这个“慢慢地”还真是慢啊,过了两个多月还没有结束。阿姨已经从最开始的反应强烈变为后来的泰然处之,可是豆豆还是乐此不疲。于是,爸爸也尝试了一些办法。爸爸对豆豆说:“咱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下次豆豆再想说屁股的话,就用苹果来代替。如果说错了,就刮下鼻子。”豆豆一听就乐了,马上就试验起来,不过这回倒好,说的是:“苹果屁股。”爸爸只好刮他一下鼻子,可是豆豆仍然屁股苹果、苹果屁股的没完没了。得,这个办法失败了。

接着,爸爸给豆豆讲了个故事,故事里有个女巫想毁灭一个小镇,就引诱镇里的人们讲脏话。这个故事似乎起到了些作用,豆豆此后虽然还说屁股,可是说的少多了。倒是苗苗偶尔还说(苗苗对脏话的敏感性似乎来得晚些),这时豆豆就会告状:“爸爸,你看苗苗不讲礼貌。”呵呵,他现在倒成了监督员了。

一方面是苗苗对屁股的兴趣没有那么强,另一方面也是有了对付的经验,苗苗对于屁股的执著很快就消散了。这个“脏话敏感期”持续三个多月后,终于到了尾声。

素儿——可以看出,相同的方法在不同孩子的身上效果会很不一样。亮亮现在还在用替代法,把“讨厌”说成“淘气”,改正了不少粗口习惯。不过,虽然一个方法行不通,但一定难不倒善于引导孩子的豆苗爸。一个智慧而有趣的故事给孩子带来如此明显的触动和转变,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厌烦说脏话这件事情,向往友好、快乐的氛围,绝对是标本兼治的好方法。早教网

幼儿一方面年龄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头脑里没有是非对错观念;另一方面他们好动、好奇,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物充满兴趣,模仿和探索是他们基本的学习方式。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最初的脏话大部分属于无知的模仿。他们对说出的脏话或脏词的意义不理解,只是觉得新奇、有趣,“好玩”而已。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说脏话可能已经知道脏话的含义,理解并会使用脏词,这时说脏话就变成有意识的行为,长此以往就会变成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要矫正幼儿已经理解脏词的意义后有意识说脏话的习惯,其难度要比改变最初单纯的模仿性脏话更大。说脏话不仅影响幼儿的语言学习,而且影响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和周围成人的语言构成了孩子语言学习的环境。预防孩子说脏话,不让孩子形成说脏话的习惯,首先要“清洁”家庭语言环境,成人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文明和修养,为孩子文明语言习惯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

由于说脏话是一种有害的、不被文明社会所接受的偏差行为,因此我们对于孩子说脏话的行为应当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当我们第一次听到孩子说脏话的时候,一定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抱着欣赏的态度:“哎哟,我们宝宝会骂人了!来,宝宝,再说一遍,说给你爸爸听听!”成人的这种“肯定”的反应事实上就成为对孩子说脏话的强化,会导致孩子形成说脏话的习惯。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实际上都是在父母“不经意”的纵容下形成的。

文中提到“不要理他,以后慢慢地就过去了”,这实际上是运用了行为矫正中的“消退”原理:任何一种行为,如果一连发生多次,都未能带来满意后果,其行为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最后不再发生。有意地忽视不当行为,对之不直接作出反应称为消退。消退适用于刚形成或出现不久的偏差行为。要注意的是消退只能用于不良行为。对于幼儿萌发的良好行为,如果我们没有给予及时的积极强化,同样也可能被消退。例如,毛毛晚上睡觉前到厨房和妈妈道晚安,这是幼儿园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但是,妈妈忙着干家务活,头都没有抬一下。毛毛愣在那里,又说一声:“妈妈晚安。”妈妈说:“快去睡觉!”第二天晚上,毛毛还是来和妈妈道晚安,结果仍是“石沉大海”,没回音。自此以后,毛毛再也不对妈妈说晚安了。所以,成人的态度既是良好行为养成的重要因素(例如鼓励和支持),也是不良行为习惯的源泉(例如置之不理)。

当我们第一次听孩子说脏话,一定要予以消退,决不能把它当做孩子的“进步”或“好玩”来欣赏。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孩子可能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而采用不恰当的方法,例如用“笨蛋”、“傻瓜”之类的词语宣泄怒气。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告诉孩子“挨骂”以后的不愉快的体验,同时教给孩子一些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的宣泄消极情绪或对人有意见时的表达方法。

对于孩子已经形成了的有意识说脏话的习惯,可以采用消退、惩罚和积极强化、区别强化相配合的方法来矫正。因为消退和惩罚虽然可以用来消除不良行为,但不易让个体积极地表现良好行为。应当配合积极强化、区别强化的方法,来消除不良行为,建立良好行为。所谓区别强化,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当个体的某种不良行为次数减少时,即予以强化,最后使这种行为不出现或出现次数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具体到孩子说脏话的案例,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建立协议的方法,例如如果在一天之中没有说脏话,就给予积极强化,给予表扬或奖赏。早期教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儿童的不良行为往往是由简单的不良行为经长期塑造而形成的。不良行为的矫正,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往往比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还容易出现反复。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网站小编总结:一般遇到孩子说脏话的时候,父母们最好不要当面制止,因为这一时期的小宝宝反判心理比较大,越是制止反而越是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只有学会智取才可有效,所以家长们平时就要多关注这方面的小常识了!

如何对孩子说“不”?


尊重孩子的意见,培养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让孩子从幼儿期开始保持独立性与学会选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的自主选择与独立行为与家长的评价标准不一致的时候,你将如何引导孩子接受你的意见?“平等地对待孩子”究竟要做到哪种程度呢?

第一招:无声胜有声,道理“行”自明。

妈妈带果果逛商场,果果看中了一双红色的高跟小皮鞋,眼睛里全是喜欢与志在必得的神情。妈妈知道孩子还在长身体不宜穿高跟鞋,但是果果表示“非它不可”。妈妈说:“如果买了这双鞋,就不能再买别的鞋子了。”果果郑重表态,“只要给我买了这双鞋子,我什么鞋都不要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决地对孩子说“不”,一味的讲道理只会让果果不开心,并不能让她真正明白高跟鞋并不适合她。

妈妈想了想,忍下了自己想要说的话,买下了那双高跟鞋。

第二天,果果上幼儿园,早早地就穿上了那双鞋子,还特意配了一条白色的连衣裙,站在镜子前面照了又照,“妈妈,你看我美吧。”

妈妈说“穿上它,很漂亮,但是脚会疼。”

果果想了想,“可是漂亮啊,我可以忍的!”

妈妈在果果的书包里悄悄塞上一双小布鞋。

幼儿园里,果果很开心地向老师和小朋友们展示她的新鞋。起初的时候她很高兴,但是在户外做游戏的时候,没过多久就觉得脚疼开始踮着脚走路了。快到中午的时候,便一瘸一拐地苦着脸坐到旁边休息了。

老师拿出妈妈事先准备的小布鞋帮果果换好,“怎么样,穿高跟鞋不舒服吧?”

果果点了点头,脸上是若有所思的神情。

晚上妈妈来接她,果果看到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以后再也不穿高跟鞋了。”

果果妈妈是一位很有心的家长,当孩子的选择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时,她没有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也没有长篇累赎地讲道理,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并在生活中面对“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妈妈和老师适时地提供帮助,让孩子自己通过“对比”进行“反思”,取得预期的结果。

有的时候,道理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讲解的,在具体的行为与实践中让孩子自己体会效果更好。然而前提是,果果的选择不能说错,只能说是现阶段对她来说不适合。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孩子空间,让她自己意识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涉及“事与非”、“对与错”的前提。

如果孩子本身的选择或言行不管是以成人还是孩子的标准来衡量都是错误、负面的,那么处理方法又另当别论。

第二招:事后沟通,意识最重要。

壮壮妈妈最近很苦恼,壮壮四岁半了,以前人人都说他是一个内向的小绅士,可是现在性格却很暴躁,动不动就乱发脾气。晚上跟妈妈下棋,第一局,妈妈让他赢了,他显得很开心。第二局,妈妈赢了,他立即摔了棋盘,大哭大闹起来。在路上看到喜羊羊电影的海报,也不管原来的计划是去做什么,就非要立即拉着妈妈去电影院看电影,搞的妈妈很狼狈。

听了妈妈的讲述,老师仔细回想了壮壮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认为壮壮自尊心特别强,虽然不爱表达,看起来很乖、很内向,但内心是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他觉得只有赢才能证明他的能力,一次失败就会让他产生消极的情绪。自尊心强、不够自信,需要外界的肯定。对于自己的要求非常坚定,如果得不到满足便会有强烈的失落感,反应激烈。

面对壮壮的情况,当他大发脾气时,要对他暂时不予理睬,冷处理可以让他感觉到并没有人因此而特别关注他,从而停止哭闹。在他生气乱发脾气时,家长尽量不要责怪他,要正面引导或转移他的注意力,通过亲近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帮助孩子稳定情绪。但不要出现,孩子一哭一闹一发脾气,家长就第一时间冲到孩子面前解决问题,嘘寒问暖,这样会给孩子一个暗示,今后遇到问题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家长关注。

在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讲到不良行为的害处,教育孩子要学会自我控制,包容他人,理解他人。要清楚地告诉他哪里错了,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脾气发完以后还要道歉,还要继续做完。也不要一味批评,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和鼓励。

三幅图壮壮和妈妈下棋

“妈妈,你让着我点儿!”-第一幅,壮壮面对困难,撒娇肯求。

“妈妈,你让的太明显了!”-第二幅,赢得没难度,壮壮不满意

“妈妈,你不让我赢,我讨厌你!”-第三幅,输了,壮壮大哭

家长在和孩子玩一些竞赛类的游戏时,可以逐步增加难度,第一局让他赢;第二局也让他赢,但是增加了难度,让他羸的不那么轻松了;第三次、第四次再让他输。但是从赢到输之间不是一下子转变的,是有难度递进的。妈妈有步骤地增加难度,有技巧的“让”才不会孩子的心理落差在瞬间内发生巨大的起伏,孩子在难度变化的过程中有了心理准备,感受到了过程中的进步与努力。这个时候再接受输的结果,便不会那样痛苦和意外了。

竞赛类的游戏中,让孩子体验“赢”的真正含义,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过程中的进步与努力。教会孩子理解规则,懂得公平。

再有,如果孩子只能接受赢,一味地让家长让着他的时候。家长可以用共情的方法来让孩子理解面对失败大家都不喜欢。爸爸输了也会不高兴,也可以情绪失落。

他发脾气,家长也可以发脾气。

他哭,家长也可以佯装抹眼泪。

面对失败、打击、不顺心的时候,人和人的反应是一样的,那么就没有理由拿爸爸妈妈的不高兴来换取孩子的高兴了。

重要的是,事后与孩子的对话,相当重要。

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说出理由,理由成立,自然可以说服家长。同样家长也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孩子。孩子小的时候,语言能力弱,词汇量匮乏,可能说不过家长。家长自然比较占优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得到提升和锻炼,他会想办法动脑筋去说服家长,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渐渐的,家长会发现想要轻易地说服孩子服从自己的想法和决定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了,这便是成长。

“看奇奇游的多好啊,多亏了奇奇,把美羊羊救起来了。”老师引导着小朋友给奇奇鼓掌加油。

“那是假的,奇奇怕水,不敢游泳,要是真的在水里,他才不敢呢!”有个小朋友不服气地说着。

奇奇一下子停了下来,呆在当场。

“谁说的!奇奇特别勇敢!他不仅会游泳,而游的特别好。”老师把奇奇拉在怀里鼓励道。

“那前几次游泳课,他都没来,他根本不会游泳!”佳佳居然不依不饶地戳穿老师。

“是这样的,奇奇的腿受了伤呢,所以最近不能游泳,但是奇奇是会游泳的,对吗?奇奇。”老师注视着奇奇眼睛,在他的眼中看到了感激和自信,终于他点了点头。

“小朋友有点儿不相信,奇奇,你说怎么办呢?”老师趁机问道。

“那下周我游给他们看。”奇奇鼓足勇气,还举了举拳头。

那天晚上一回家,奇奇就缠着爸爸带他去游泳,在下周游戏课之前,奇奇成功地战胜了自己的畏惧心理,终于学会了游泳。

在生活中,孩子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喜欢、不愿做某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如果对他的成长有益,家长和老师就要启发孩子,了解孩子心中隐藏的原因和秘密,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勇敢就是在一次一次的自我突破,就是鼓起勇气直面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难以承受的“事情”。

——摘自《妈妈有办法,宝宝就聪明》

不要对孩子说“不”


我也主张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说“不”。但好多时候我是用提醒他注意的方式去说,这样多次的提醒对孩子有好处吗?会不会也起到了说“不”的作用了?

还有,孩子的外婆是个非常细心的人,她常常对孩子说“不”,怕他摔了、怕他在地板上趴着凉、怕他弄脏了衣服等等,这些情况你们在家里遇到过吗?都是怎么处理的?

悄悄的回复:

淘淘妈,如果不是一些危险性的事情,我会耐着性子少去提醒他。虽然有时也会犯过于唠叨的错误。

关于外婆、姥姥或奶奶的关心,我家也是一样的呀,我是随时提醒我妈妈和婆婆的。

rgx的回复:

说得很好,这也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精髓,小孩子可以自主教育,而且必须通过行动和实践来构建自己,语言说教没有用的。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再准备丰富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会自然的成长,所以我总是早早地给孩子准备适龄的玩具和书,只要没有危险,不限制他的自由,鼓励他独立做事,所以孩子很快乐,大人也很轻松。

幼儿园有无权利让儿童退学


友:我的孩子三周岁上了县里的一所市五星级幼儿园,今年五周岁,现在要升中班了,但园方因孩子太顽皮,常常欺负同伴,引起家长不满,老师无法胜任的理由让孩子退学,幼儿园有此权利吗?我的孩子就不能上幼儿园?

请求专家尽快给我帮助。

茅于燕: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幼儿园可以让儿童退园,因为幼儿园是一个教育机构,它的任务是培养、教育学龄前儿童。即使儿童比较顽皮,常欺负同伴,也还是要教育,绝对不能把儿童推出园门了事。

你可以找幼儿园领导,问他该园的章程中有没有这样一条,如果没有,那么他们是没有理由让你孩子退园的(当然不会有这么一条)。如你们还想送孩子入这所幼儿园,可以据理力争,还让他们收下你的孩子。如果他们拒不执行,可以向他们的上级反映。受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不容践踏。

另外,你们也一定要教育孩子不要欺侮小朋友。这种不良行为,很可能是家长溺爱造成的。应该教育孩子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不要霸道。这种教育工作要反复地做不是一两次说理可以有效的。

孩子有了欺侮同伴的毛病,到任何幼儿园都不会受欢迎。所以要重视、要教育,不要全怪老师和小朋友家长。

教育孩子父母勿说“反话”


宝宝个案:

上周末,五岁的洋洋和妈妈在客厅玩积木,洋洋正在用积木搭一座高高的塔,妈妈看着快到做饭的时间了,就提醒洋洋,“洋洋,妈妈要去做饭了,一会儿,你自己再搭会儿积木,就去看会儿书,等妈妈做完饭再陪你玩。

洋洋正玩得高兴,听妈妈这么一说,马上大叫起来:“不行,妈妈要陪我玩。”“妈妈要去做饭,你不吃饭了吗?”“那也不行!”洋洋说着,开始大哭起来。妈妈也生气了,“我不是跟你说做完饭再陪你玩吗,你怎么听不懂话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劲地哭吧!”妈妈说完,气哼哼地走了。洋洋索性坐地板上放声大哭起来。妈妈就是想不通,这个孩子怎么听不懂大人的话呢?怎么越说哭得越厉害呢?

专家分析:

洋洋是听不懂妈妈的话吗?妈妈说的“要去做饭”的话,洋洋肯定是听懂了的,但是后来妈妈看到洋洋坚持让自己陪着玩,并哭起来,这时妈妈说的,“你哭吧,你使劲地哭吧!”这句话洋洋是没有听懂的,因为洋洋在妈妈说完后,反倒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记得我听一位小学校长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上课铃响了,三个一年级的小男孩满头大汗地跑回教室,“报告!”三个孩子站在班级门口向老师大声喊着。“哟!你们还回来呀,再玩会儿去吧,别急着回来呀!”三个男孩听完,转身就向外跑。“回来!”老师哭笑不得。后来,校长帮着老师分析:闹出这个笑话,错不在三个男孩,而是因为教师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这个老师原来经常教高年级,说“反话”学生也能听出来,等到再教低年级时,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孩子听不懂老师说的反话,才闹出这样的笑话。

洋洋的妈妈也是犯了相似的错误,对孩子的年龄特点不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能理解反问语气的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孩子的行为以模仿学习为主,要让孩子怎样做,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必须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同时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转移需要一个过程,要给孩子一段思考的时间。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自动地随着你的要求转移自己的行为。下面给出的一些办法就是帮助家长化解洋洋出现的类似问题。

事前先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之前,可以先将时间安排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如,妈妈提前告诉洋洋,“现在是四点,我们可以先搭会儿积木,四点半妈妈就要做饭了,你要自己看会儿书或自己玩一会儿,等吃了饭,妈妈还可以陪你玩一个小时。”孩子虽然还没有时间观念,但大概会知道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就会比较有心理准备,到需要改变活动时,也能比较容易接受了。

模仿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在三岁以后已经开始能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即有了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力,孩子玩得高兴时,不肯结束游戏,也不愿意让妈妈离开,情绪会有一些表现,家长可以模仿这些表现,孩子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也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如看着孩子要哭,妈妈就假装哭,“我不干,我还想玩!”边假装哭边说。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结束游戏要“事先声明”

在游戏之前告诉孩子时间安排,也会由于孩子的记忆力保持时间比较短而忘记,还要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事先声明”,以防孩子因为忘记而“变卦”。如,“宝宝,再玩十分钟妈妈就要去做饭了,只能再陪你搭完这个楼房了,刚才我们说好了,是不是?”让孩子想起自己的承诺,也提醒孩子兑现自己的承诺。

拒绝孩子别说“不”,说“可以”


之前看到一个新闻,让人触目惊心:

一位爷爷带着孙女上街买东西,买好东西后准备离开,而孙女因为自己想要的东西爷爷没给买,就不肯回去。

没想到,这位爷爷既不安抚孩子也不满足孩子,而是直接打了孙女一个大巴掌,导致孙女当场鼻子受伤流血,商场工作人员见状立即上来劝解,并安抚孩子。

爷爷见围观者太多就试图带走孙女了事,而这时的孩子,是既疼痛又委屈,所以更加不愿意跟着走,爷爷在气急败坏之下,武力重演,又给了孙女一巴掌。

很难想象在传统印象里可亲可敬的爷爷,会用这样的武力来对付自己的亲孙女。孩子只是想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却遭到爷爷如此“残忍”地拒绝。

有网友心疼地说,哪个孩子没有顽皮耍赖的时候,哪个孩子没有到了商场迈不开腿的时候,如果大人能耐心一点,宽容一点,我们的孩子何至于受这么大的伤害?

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因为物质索要被严酷拒绝的人,将来或将发展成内在匮乏型的人格。

因为曾经要求却被冷酷或者暴力拒绝,所以他们会在潜意识形成这样的认知:我不够好,我不配得到。

于是,长大以后,无论是在什么场合,他们都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因为害怕悲剧重演,遭到同样的拒绝。

说到拒绝孩子,几乎是家里每天都要上演的戏码。

你正在做事,孩子就是要求你陪他玩;

该写作业了,他却一定要看会儿动画片;

临睡觉了,孩子还要求吃糖果;

明明家里一大堆玩具了,孩子还是要求买买买……

为了应对这些“不可理喻”的要求,有的粗暴打骂,有的连哄带骗。

曾经听孩子讨论时说,“大人都是骗人的,尤其是当我们提出某种要求的时候,他们简直是谎言专家。”

的确,如果说运用武力拒绝孩子是家长中的少数,那么运用谎言来拒绝,大多数家长都中枪。

比如家里明明有糖果,而父母怕孩子吃坏了牙,就谎称糖果被老鼠叼走了。

该吃饭的时候,孩子还想看电视,父母想不出其他办法,直接将电视插头拔了,告诉她电视机坏了。

当孩子因得不到一样东西哭闹,你吓唬他警察会来抓他;当孩子想要出去玩,你告诉他外面好多坏人会抱走他……

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在给孩子的三个假设一文中,就写到:我们要假设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可爱,他人是合作互助的。

只有这三个假设成功地传递给孩子,他们才能自信乐观,并且有充足的安全感。因此,在孩子的童年里,不能总是用谎言来拒绝他。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或者愿望的回应,随心情而定。

心情好了,孩子要什么都给,心情不好,孩子要什么都拒绝。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里面,Terry生活在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他们的父母都勤奋努力,但非常忙碌。

正因为没有时间陪伴,他们只能在物质上给予孩子们弥补,比如给女儿买很多喜欢的运动鞋,给弟弟买很多新奇的玩具。

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妈妈心情好的时候,这些就容易实现,而妈妈心情不好了,即使是一个最小的请求,都会遭到妈妈黑脸的拒绝。

这样阴晴不定的回应方式,却容易导致两个问题:

第一是用物质替代陪伴,会让孩子在物质里迷失自己。Terry和姐姐都觉得自己虽然有很多东西,但没有父母的陪伴所以并不快乐。

第二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容易变成情绪不稳定的人。姐姐喜怒无常,弟弟悲观消极的性格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句话,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尤其是当你认为孩子行为不当,或者要求过分的时候。

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说:

孩子的需求无非集中在三个方面:

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而他们所有的要求其实都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

比如孩子在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会特别粘人,希望你陪他玩,这其实折射出孩子发现父母注意力转移了,她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孩子希望你带他去户外,去攀爬跑跳,这是他对各种新鲜事物都有向往,是基于探索和发展的需要。

另外,当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不确定的时候,才会通过不合理行为或者要求,来挑战甚至惹恼父母。

诚然,无论我们父母有多能干,多耐心,我们都无法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和心愿。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卢梭就曾说过:害孩子很简单,那就是事事都满足他,但是,这个满足并不等于爱。

那么,有没有一些更合理的方式,既起到拒绝孩子的作用,又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呢?

用“可以”代替“不”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频繁对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会委屈甚至愤怒。

所以用“可以”来代替“不”,就会更巧妙。

过去我儿子总想在饭前吃零食,当我说不可以的时候,他就连饭都不吃了。后来我改变了说法,对他说:可以的,你吃好饭就可以吃零食了。

孩子一听到“可以”二字,情绪顿时平缓了很多,就会很愿意先吃饭。

这个在应对孩子做作业方面也恰当,很多孩子放学回家就想先玩一会,假如父母开口就回绝“不可以”时,孩子会很沮丧,即便开始写作业,也可能心不在焉。

而当父母说“嗯,你写完作业以后,就可以玩很长时间咯”。孩子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了。

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的书里就介绍了这样的方法,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直接回绝他,而是给她一个期盼,这样孩子会因为得到尊重而感到很愉快。

用陪伴来回应孩子的难缠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每当我们忙碌或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孩子最难缠了。

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我家谈事情,就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儿子就先后8次来打扰我,理由是:妈妈,我要喝水,我要你来看我搭积木,我要出去玩,我要看电视,甚至说我要尿尿,你陪我去。

我和朋友的谈话被他一次次打断,险些就不耐烦而对她发了火。

后来我突然想到自己刚从外地回来,已经几天没有陪过他了,我立即知道他不断骚扰我背后的原因,是要引起我的关注。

于是,我和朋友商量先陪孩子玩十分钟再过来接着聊。其实孩子要的不多,当我全身心和他玩了一会之后,他就很开心地表示支持妈妈的工作,愿意等客人走了之后再来找我。

那时候孩子才五岁。

儿童心理学家说:“孩子要的并不多,除了陪伴以外。”

我深深地认同,当我们感到孩子难缠的时候,其实恰恰是他们需要陪伴的时候,而我们如果一味将孩子推开,只会让他们觉得没有安全感或者不被爱,如果我们去回应他们的感受,并每天安排固定的陪伴时间,孩子难缠的问题就解决了。

面对“过分”的要求,转移注意力

有读者曾问我:5岁的孩子总喜欢搞破坏怎么办?

有一天对我说:妈妈,我要把电视拆了,我要去把妹妹的头发剪下来研究一下……

其实这些都和孩子的探索需求有关,他通过探索来认识世界,甚至通过搞破坏来增加对世界的认识。

虽然,这可能孩子在探索世界,但是,这些“过分”的要求我们不能一一答应,所以适时地转移注意力尤为重要。

好爸爸吴尊就做了个好的示范,有天早上,先起床的姐姐neinei一个人觉得无聊,就想去把熟睡中的弟弟闹醒来玩,吴尊当然不能答应。

但是并没有批评女儿不懂事,而是将女儿搂在怀里陪她玩,大人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当孩子玩得尽兴了,自然就没有去骚扰弟弟了。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难教育了,尤其是当他们“胃口大开”的时候。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一刀切地说“不”,也不会说谎欺骗孩子,更不会用武力责骂解决。

先摸清孩子提出无理要求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帮他们建立良好的规则,并在他们有破坏行为的时候用游戏来转移注意力。

用“怀柔”的方法,给孩子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或者找个台阶下。

孩子就能愉快地与我们合作,而“拒绝”的负面影响就将隐于无形之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