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诗词能净化自己的灵魂,你喜欢的诗词有什么样的典故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已亥杂诗其五古诗原文拼音版 已亥杂诗其五思想感情》,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已亥杂诗其五古诗原文拼音版

jǐhàizáshī

己亥杂诗

qīnggōngzìzhēng

龚自珍

hàodànglíchóubáirìxié,yínbiāndōngzhǐjítiānyá。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luòhóngbùshìwúqíngwù,huàzuòchūnnígēnghùhuā。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已亥杂诗其五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3已亥杂诗其五原文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古诗词精选阅读

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 古诗杂诗的意思


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

záshī

杂诗

wángwéi

王维

jūnzìgùxiānglái

君自故乡来

yīngzhīgùxiāngshì,

应知故乡事。

láirìqǐchuāngqián

来日绮窗前,

hánméizhuóhuāwèi

寒梅著花未?

古诗杂诗王维注释及译文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古诗杂诗王维赏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古诗杂诗沈佺期带拼音版 古诗杂诗沈佺期翻译


古诗杂诗沈佺期带拼音版

záshī

杂诗

shěnquánqī

沈佺期

wéndàohuánglóngshù,pínniánbújiěbīng。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kěliánguīlǐyuè,chángzàihànjiāyíng。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shǎofùjīnchūnyì,liángrénzuóyèqíng。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shuínéngjiāngqígǔ,yīwéiqǔlóngchéng。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2古诗杂诗沈佺期翻译

注释

①闻道:听说。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解兵:放下兵器。

②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③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翻译

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古诗杂诗沈佺期赏析

这首反战诗,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诗通过写闺中怨情揭露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切和同情。此诗构思奇巧,尤其是中间写闺中少妇和征人相互思念的两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以月为媒介写每当月夜,两地亲人都相互怀念,共看明月遥寄相思之情。“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在战争年代,千千万万亲人分离,都是日思梦想。末句突出表达了征夫和思妇的心愿: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使人民过上和平、宁静的生活。

杂诗其一陶渊明拼音版 杂诗其一陶渊明翻译


杂诗其一陶渊明拼音版

záshīqíyī

杂诗其一

táoyuānmíng

陶渊明

rénshēngwúgēndì,piāorúmòshàngchén。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fēnsànzhúfēngzhuǎn,cǐyǐfēichángshēn。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luòdìwéixiōngdì,hébìgǔròuqīn!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déhuāndāngzuòlè,dǒujiǔjùbǐlín。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shèngniánbùchónglái,yīrìnánzàichén。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jíshídāngmiǎnlì,suìyuèbúdàirén。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杂诗其一陶渊明翻译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3杂诗其一陶渊明赏析

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

山中杂诗吴均带拼音版 山中杂诗吴均全文解释


山中杂诗吴均带拼音版

shānzhōngzáshī

山中杂诗

wújūn

吴均

shānjìjiànláiyān,zhúzhōngkuīluòrì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niǎoxiàngyánshàngfēi,yúncóngchuānglǐchū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山中杂诗吴均全文解释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3山中杂诗吴均阅读答案

1.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4.“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5.“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6.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阅读参考答案:

1.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2.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3.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5.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6.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饮酒其五陶渊明翻译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yǐnjǐuqíwǔ

饮酒其五

táoyuānmíng

陶渊明

jiélúzàirénjìng,érwúchēmǎxuā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wènjūnhénéngěr?xīnyuǎndìzìpiān。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ǎijúdōnglíxià,yōurǎnjiànnánshān。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shānqìrìxījiā,fēiniǎoxiāngyǔhuán。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ǐzhōngyǒuzhēnyì,yùbiànyǐwàngyán。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饮酒其五陶渊明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3饮酒其五陶渊明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诗的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古诗咏怀古迹其五带拼音版 古诗咏怀古迹其五阅读答案


古诗咏怀古迹其五带拼音版

yǒnghuáigǔjìqíwǔ

咏怀古迹其五

dùfǔ

杜甫

zhūgédàmíngchuíyǔzhòu,zōngchényíxiàngsùqīnggāo。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sānfēngējùyūchóucè,wàngǔyúnxiāoyīyǔmáo。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bózhòngzhījiānjiànyīlǚ,zhǐhuīruòdìngshīxiāocáo。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fúyíhànzuònánhuīfù,zhìjuéshēnjiānjūnwùláo。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2古诗咏怀古迹其五阅读答案

1、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尾联“志决身歼军务劳”是全诗的最强音,你同意吗?请从思想情感上加以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解的一项

A.全诗以议论为主,首句就以议论入之,诸葛功绩名垂天地流芳千古。第二句是面对“宗臣”遗像肃然起敬,描写自己的心情,不是议论句。

B.三分霸业,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处处都在抬高诸葛亮。

C.颔联评价诸葛才能功绩,颈联赞美诸葛堪比伊尹、吕尚,使萧何、曹参黯然失色。这一赞美,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

D.全诗赞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作者认为最终导致诸葛亮功业难成的原因是北伐军务繁重,积劳成疾,最终病死五丈原。

参考答案:

1、同意,只有观点,尾联写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诸葛亮难以实现自己的复汉大业,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尾联既是对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叹,也是对英雄武侯尽管有这样稀世杰出的才华,恢复汉朝大业的决心,但竟未成功,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哀惋。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赞和惋即可得分)所以是全诗的最强音。

2、C.诸葛亮功业难成与“北伐军务繁重,其积劳成疾,最终病死五丈原”不构成因果关系,上句还说到了蜀汉“气数”已尽的原因

古诗咏怀古迹其五赏析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所以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但其中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

杂诗曹植南国有佳人带拼音版 杂诗曹植南国有佳人翻译


杂诗曹植南国有佳人带拼音版

záshī

杂诗

cáozhí

曹植

nánguóyǒujiārén,rónghuáruòtáolǐ。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zhāoyóujiāngběiàn,xīsùxiāoxiāngzhǐ。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shísúbáozhūyán,shuíwéifāhàochǐ?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fǔyǎngsuìjiāngmù,róngyàonánjiǔshì。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2杂诗曹植南国有佳人翻译

在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艳,如李花般清丽。

她清晨漫游于江河北岸,晚上在潇湘水洲栖息。

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

时光匆促转眼又近岁末,荣华美色终将无奈地消失。

3杂诗曹植南国有佳人阅读答案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的行踪,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举止。

C.五六句说世俗之人接近佳人时显得有些轻薄,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

D.七八句用“俯仰”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飞逝,随后写佳人容颜难以持久也就水到渠成。

E.前人认为此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于悲慨之中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寻味。

阅读参考答案:

1.这首诗通过佳人的居无定所、不为世俗赏识等遭遇和青春盛颜难以久持的悲叹(2分),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抱负不得施展的深沉慨叹。

2.BC

B项:三四句是说“佳人”的迁徙不定,境遇不好,不是表现她的举止不凡。

C项:“薄”作动词用,鄙薄、不看重的意思,而不是轻薄。“佳人”虽艳若桃李,但世俗不看重红颜美貌,她又能为谁去启齿歌唱呢?

山行杂咏袁枚古诗带拼音版 山行杂咏袁枚古诗翻译


山行杂咏袁枚古诗带拼音版

shānhángzáyǒng

山行杂咏

yuánméi

袁枚

shílǐqíqūbànlǐpíng,yīfēngcáisòngyīfēngyíng。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qīngshānsìjiǎnjiāngrénguǒ,búxìnqiántóuyǒulùháng。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2山行杂咏袁枚古诗翻译

山路崎岖不平(“平均十里只有半里是平坦的”是虚指,形容山路十分崎岖),山峰延绵不绝(过了一个山头又是一个山头也是虚指),周围的青山就像蝉茧一样把人包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前面还有路可行。

3山行杂咏袁枚古诗赏析

此诗抒写作者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出游浙江南部山区时的感受,真切细致,新颖奇特,使人读后如身历其境。首句“十里崎岖半里平”,表面上看是客观、静止地写山路,实际上于“十里”、“半里”的数字变化中正暗寓一路。脚下山路不平,眼前则峰峦重重,次句“一峰才送一峰迎”又将山峰拟人化。此地山峰恰似热情的朋友,而“迎”与“送”衔接之紧,又生动逼真地写出诗人穿行于层峦迭嶂之中那应接不暇的感受。这首诗不用一典,比喻精巧而易晓,是袁枚“性灵”之作的一个范例。

古诗已凉韩偓带拼音版 古诗已凉韩偓翻译


古诗已凉韩偓带拼音版

yǐliáng

已凉

hánwò

韩偓

bìlángànwàixiùliánchuí

碧阑干外绣帘垂,

xīngxuèpíngfēnghuàshézhī

猩血屏风画折枝。

bāchǐlóngxūfāngjǐnrù

八尺龙须方锦褥,

yǐliángtiānqìwèihánshí

已凉天气未寒时。

2古诗已凉韩偓翻译

注解

龙须:属灯心草科,茎可织席。

译文

门外是碧绿的阑干,门上绣帘低垂;

狸红色的屏风,描画着曲折的花枝。

大床铺着八尺龙须草席,锦被缎褥;

天色正当转凉,却还未到寒冷之时!

古诗已凉韩偓赏析

这是写景寓情诗,诗人通过对一间华丽精致的金闺绣户和一年中最舒适的“已凉未寒之时”的描绘,点染了在深闺绣阁中的主人公,渴望爱情生活的情怀。布景种种,不仅写出了卧室的华贵气派,还增添了绮靡的氛围,并点明这是在一年中“已凉未寒之时”,便把主人公一种闺情绮思推到极点。故蘅塘退士批曰:“此亦通首布景,并不露情思,而情愈深远。”此论确有见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