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哈佛女孩(下)。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感于哈佛女孩(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再说你回复我的意见:

1、我说考上哈佛不一定就是素质高,你的回答是她确实素质高,提哈佛只是因为这样才有很多人关注。我确实想不出什么客观理由反对这种做法。我只是不喜欢。因为我一是觉得上哈佛没什么了不起(原因已说过两遍),二是觉得如果哈佛这两个字能够大大增加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那正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2、我说孩子考上哈佛不一定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好,你说看了书就知道。其实看了书也不一定知道。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要想发现在一个事件中什么是决定性的因素有多难。比如说这个考上了哈佛的孩子,她的成长环境里有父母,也有老师同学亲戚朋友,还有她自己,如果你想知道她父母的方法是否有用,你得看这种方法是否在其他人身上也有用,你得把这孩子放到一个与她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去,然后看她父母的方法是否还有用……

教育学家们在研究教育方法(比如,是否应该对孩子进行体罚)的时候,一般要找两组孩子,他们的家庭情况、性格和所在学校等等因素都基本相同,唯一区别是一组孩子的家长不体罚孩子,而另一组则有体罚。对这两组孩子观察之后如果发现两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有区别,才敢下结论说:体罚与不体罚是有区别的。通过父母培养一个孩子的历程,你会看到父母的一些个人体验,但是他们的做法是否好不会被一个孩子的成功而证明。

3、我说他们的做法即使好也不能照搬,而你说确有能借鉴之处。注意我说的是照搬你说的是借鉴,不是一回事。当然,几乎任何书都有可借鉴之处,但不是任何书都有相同的借鉴价值。你如果愿意,也许应该看一些教育学家们写的书,那些书里推荐的教育方法是被认真研究过的,更经得起检验。

4、我说不是人人想进名校,而你说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上个好大学。希望是希望,不能不顾自己孩子的兴趣与能力,把自己的希望转化成对孩子的要求。至于跟孩子做朋友之类,现在到处都是这方面的书和文章。

5、至于你说你与你相似的人还是需要前人的经验。你是什么人呢?你想上名校是因为什么?你应该多想一想,还是那句话,不要被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左右。

6、在把什么书当经典的问题上,也许我们谈差了。我是在谈公认的经典,比如《小灵通漫游未来》就是儿童文学经典。你谈的也许是个人心中的经典。当然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品,但公认的经典能够放到“中学生必读书目”之类的东西上去,而自己的偏爱不好这样每一两天宣传一遍。从坛里其他家长对这本书的评价来看,它确实够不上公认的经典。

就这样吧,我都觉得我有点太没完没了了。

有感于哈佛女孩(上)

相关知识

从“哈佛女孩”谈开去(下)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从“哈佛女孩”谈开去(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口气看完everest的文章,观点很明朗,“看看别的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没有坏处,但千万不可把别人的做法奉为经典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确实在我们国家,希望子女出人头地的父母太多了,作者在文章分析的许多现象都说明了这个事实。

就说在南京吧,我拿到这本书时,似乎还没有这么红火,等我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以后,竟发现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哈佛女孩”已到的牌牌,而且,在各大酒店开展了一些青少年出国留学的咨询会,火爆之极,使南京掀起了一股出国留学的热潮。在朋友中,也有积极咨询、响应者。

按照我的想法,真的很希望从家里走出一个哈佛类的学生,但是我也明白,从雨儿的实际情况和我们做父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在给孩子灌输的时候,我会说:“你要是上了哈佛最好了,上不了也没关系”象他这么大的孩子,对哈佛能够理解多少呢?孩子并没有因为这本书改变多少,(最多他也就知道有哈佛这所大学),但是,我和先生却因为这本书反思自己的行为,渐渐使自己变得更有耐心,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变得更加和谐、快乐,这也许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盲目跟从对孩子并不公平,就说婷儿吧,如果她的兴趣不在社会经济,我想到哈佛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从“哈佛女孩”谈开去(上)

对“哈佛女孩”说不(二)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对“哈佛女孩”说不(二)”,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其实,早期教育技术性要求是非常高的。决非简单的认字,讲故事那么简单。这里向各位妈妈提个简单问题:你知道你的宝宝一次注意力能集中多长时间?你在给宝宝看卡片识字时,卡片的大小尺寸如何,字体是用何颜色,每张卡片在宝宝眼前停留多长时间,一次认几个字。所有这些在国外一些早教专著中,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符合0至6岁的孩子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在这里我只想讲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则,“如果你不觉得快乐,宝宝也不觉得如此,就请停下来,因为有些地方你错了!”

nlp33的回复:

对于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我看过,并对其中我接受的认可的观点和方法作了详细的笔记。

我认为人民网上写的例子,是学习该本的一个极端范例,不能因此对该书就全面批判,该书的作者,有她的道理和合理性,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我认为,看书的人要有正常的健康的心态,不能因为他的孩子上了哈佛就全面抄袭他的方法,而不考虑自己孩子的特点。

关于刘母和刘亦婷的成功有运气好的因素,我认为,这也不算是个错误,每个人一生的成败都于他的努力和机遇有关系,不能因为他的运气好,就否定他的努力,我想如果没有刘亦婷平日的努力,机遇就是来了,也不会让她抓住。

任何一本关于教育方面的书,都有它的普遍性和个性,无论看国内的刘亦婷或是国外的蒙氏、威特等等,都应领会作者的教育精神,学习他的教育方法,批判地接受他的教育观点,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

西西妈妈的回复:

我想说的是,我并不有否认刘卫华女士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没有说刘卫华的运气是指刘亦婷上了哈佛,而是其他方面:她在没有时间照顾女儿时,她的母亲和弟弟能按她的想法来帮她照顾(我看到现在很多家庭由老人照顾孩子的,老人根本不听儿女新的教育理念,只按自己的方法带);她在女儿上了很差的小学时,能有机会让女儿转学;最主要的是她给刘亦婷找的继父竟然也很热衷于对孩子的教育,而且有很多自己的教育方面,让刘亦婷在学习上省力不少(其实书中没把这些方法写出来,真有些遗憾)……我并不是要完全否认刘卫华女士,只是觉得她的很多教育方式对现在来说根本行不通。

may2的回复:

非常赞同墩墩妈(nlp33)的观点,其实对早教的理论我们应该去借鉴,而不是一味照搬。以前有妈妈还苦心研究刘亦婷的食谱,说发现她爱吃素,真是很可笑的亦步亦趋。

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和“斯特娜夫人”早教思想的人,应该有印象,它们批驳蒙氏教育是针对低能儿的教育,认为蒙氏教育太现实,不利于锻炼孩子的想象力等。而卡尔.威特虽然会多种语言,可大家也发现了他的身边很少同伴。

但这些都不防碍我们去吸收书中有价值的东西,理论也好、书籍也好,只要妈妈们能够用心用脑,就会有借鉴意义的。

rgx的回复:

不知大家可看过《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我更欣赏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方式,而且她家的情况可能跟我们现在差不多,家境比较富裕,而且是独生女,她对女儿的品德和性格的培养也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教育孩子跟我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是一样的,我读了这本书,得到许多和家人、朋友、同事相处的方法和体会,对孩子也一样,要把他当作一个大人去尊重,去理解,去学习,而不是怎么管制、怎么教育。我们在很多方面和孩子一样需要学习。我们也不必去指责刘妈妈,她的很多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相信《走好人生第一步》中的一句话:没有十全十美的母亲,只有不断地学习,去尽可能做一个好妈妈。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对“哈佛女孩”说不(三)

对“哈佛女孩”说不(四)


很赞赏西西妈妈的观点。从书名上讲,我本人是很不喜欢这本书的,因为不认为一个孩子上了哈佛就是成功的教育了(当然我本人对哈佛还是很敬重的,也很佩服经过努力上了哈佛的人)。读了这本书后,我认为刘妈妈最值得我学习的在于她不是靠热情去做母亲,更是靠思想、靠读书,学习做一个母亲。学习做母亲,是我们女人人生的最大课题之一。另一个课题是选择婚姻,在这个问题上,刘妈妈承认失败从头再来的人生态度也值得我尊重和敬佩,由此放眼望去,对待人生最大的选择她都有勇气面对,我也相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把面对人生坎坷的巨大勇气与坚韧不拔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刘亦婷。这才是这本书最给我启迪的地方。做一个理性的母亲,做一个敢于担当隐忍顽强的母亲,才是我们最值得借鉴的地方。至于具体的育儿方法,每个孩子都是特异的精灵,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在彻底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观念,简单的copy育儿方法是妈妈的无能与弱智,是孩子的大不幸,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may2的回复:

首先是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早教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神童;

然后是如何“寓教与乐”。

让孩子乐于学,而不是成为负担。

前不久国家足球队的洋教头米卢提出要队员们踢“快乐足球”,不把比赛看成是比赛是任务是负担,而是把进球当做一种享受,结果队员们很放松很努力很愿意去比赛。

对“哈佛女孩”说不(一)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对“哈佛女孩”说不(一)”,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觉得只是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关“哈佛女孩”亦婷和亦婷妈妈什么事。我想,亦婷妈妈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做父母的一次又一次地不分时候地念书给孩子听吧。她并不是要所有的妈妈学她这种教育孩子的模式,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尽相同,别人的教育方法只能起借鉴作用。

我老公在孩子末出生时,就老是说将来要送孩子去景山学校上小学,我却坚决反对。孩子小的时候的培养得根据他的兴趣来,天下有谁比孩子的妈妈更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的?

但我觉得父母在孩子末成年之前,对他的兴趣志向有一定的诱导和适当的干涉是应该的。做父母的阅历远远比孩子丰富。比如有一个大洞,父母先劝告孩子不要往里跳,总好过孩子跌进去摔得遍体鳞伤之后,反过来埋怨父母好吧。

如果说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对他的教育有一定的安排是一种错误的话,那么我们教育制度呢?难道每一门课都是每个孩子喜欢学的吗?孩子们不是也不得不学?

不过孩子成年了,也就是说孩子的心智成熟之后,对于孩子不违反法律的决定父母不应该干涉。

总的来说,我认为亦婷妈妈是位成功的妈妈。至于刘亦婷,就算她考上的不是哈佛,而是国内普通的大学,我都相信她将来会很出色。

对“哈佛女孩”说不(二)

女孩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