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将孩子的生命历程设想了一遍又一遍,又把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杂入其中,最终发现了近乎真理的铁的事实: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达观的心态、丰富的技能以及足够的聪明才智,才能在荣辱成败、进退得失之际从容面对,才能在世事沧桑、朝代兴替中超然自保。做为一个负责任的母亲,目标已然确立,剩下的就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了。

接下来,当然是如饥似渴的阅读了。令自己不胜惊讶的是,在几乎所有的育儿书中,都特别强调了早期教育尤其是三岁以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的数据可谓令人怵目惊心。杰出的日本儿童教育家木村久一研究发现:如果生下来就在理想的教育条件下培养,儿童可以发展自己智力的百分之百,但是,如果从五岁开始才进行教育,就算是理想的教育,儿童也只能发展自己智力的百分之八十;若是十岁才开始,则只能发展百分之六十了。美国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卢布姆则指出:人十七岁之前的智力,大约一半是四岁之前完成的,百分之三十完成于四至八岁之间,只有百分之二十在余下的九年完成。著名教育家井深大的说法更是耸人听闻: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是无限接近于零的时候。

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句话蓦然涌上心头:"出名要趁早呀",随即被自己篡改为:"教育要趁早呀!"

自从打心眼儿里接受了早教理论,各种各样的早教方案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床头。细细研读后发现,以前自己对早教的误解实在是太深了。正如庄周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因为自己对早教无知,就对早期教育妄加否定,给那些负责任的妈妈泼冷水,回想起来,当真汗颜。

有许多人误以为早教就是侵占孩子的游戏时间,强行灌输文化知识,令孩子疲于应付,苦不堪言。其实,早期教育理论的精髓恰恰就是个"玩"字。越是玩得精、玩得巧、玩得花样翻新,越能收到好的效果。早期教育讲究的是不分学科、不论难易、随时随地,因此,孩子在不知自己是在学习的状态下已经学到了许多东西,丝毫感觉不到被迫与无奈。自己一年多的育儿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也一次又一次地坚定了自己实施早教的决心。如今,小儿乖乖已满一岁九个月,他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记忆力、注意力与观察力都发展得较好,这些无不是在大量的游戏过程中培养的。

人们对早教的另一个误解是,小儿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学习太多的东西会累坏的,因此,还是等大些再说吧。然而事实上,人的大脑正是在不断的、大量的刺激下发育起来的。刺激越多、越丰富,大脑就越聪明。有些妈妈们并不知道,您的小婴儿是多么向往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多么渴望您用活泼有趣的方式去激发他的感觉呀!

还有一些妈妈也从各种途径听说过早教理论,但因为忙于事业或忙于赚钱而没时间具体实施,以至坐失了早教的大好时机。在这里我很想替她们算一笔帐,一个三岁前获得了良好启萌教育的孩子,心智得到了尽可能的开发,自小培养了旺盛的求知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以学习、钻研为乐趣,那么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不知要让妈妈省多少心,再庸俗一点说,更不知要为妈妈省多少钱!因为,没有一个母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前途暗淡,当孩子在学习上处于弱势时,鲜有母亲不为孩子请家教、报补习班,甚至陪读陪写,以至筋疲力尽。有些人甚至迁怒于孩子,极大地影响母子感情。如此算来,早教的投入产出比不可谓不高了。

再需要强调的是,早教并不只是让孩子几岁时会北几首唐诗、会认多少个汉字、会说多少个英语单词。归根到底,早教是要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他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奠定他健康明朗的人生基调,给他的壮丽人生以一个美好的开端。

这个柔弱得完全依赖他人的小生命,这个除了自己的身体便一无所有的小生命,他从宇宙的某个角落来到了你的眼前,妈妈们,你将给他一种怎样的人生呢?

去早教实践中寻找答案吧。

zj09.com小编推荐

愿将爱心化春雨


蔡运清在幼教的园地上默默耕耘了26个春秋,她深爱着这份事业,虽然很辛苦,但苦中品甜,爱—让她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用爱做好细节工作。她经常扪心自问:“换位思考,假如这是我的孩子,我会怎样?” 天冷了她从家里给孩子们带来备用的衣服以帮助班上不小心大小便在身上的孩子;天热了她给孩子们备好了防蚊虫叮咬的花露水;对生病住院的孩子她及时探望送去了关怀;对刚入园的孩子她利用休息时间去家访,掌握孩子的第一手资料……

用爱获取家长的信任。多年从教经验告诉她,要做教育的有心人,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她每天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孩子的园内生活,记载他们的闪光点,坚持每天利用离园的时间和家长们进行简短的沟通。有一次,一个孩子在家闹情绪,家长束手无策时给她发来求助短信。这可不是一则普通短信,是信任、是期望,代表老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她立刻放下手中家务,怀着欣慰直奔孩子家,圆满解决了问题。

用爱记录孩子的成长。一直以来她都无比珍视孩子们成长中的每一次进步,她会将每一个孩子在园三年的成长历程用照片、录像、文字等形式记载了下来,使孩子的童年完整地呈现在家长面前。望着那充满童趣的录像资料、活泼可爱的照片、生动真实的文字,她十分欣慰,那是她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是和家长沟通的一座金桥。

用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爱是真切的,爱更是公平的,所以她从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努力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无论是淘气的孩子,还是乖巧的孩子,在她的心目中都是平等的。

用爱带好每一个徒弟。园里有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们热情聪颖,勤奋好学。而她也愿毫无保留的把自己从教的经验方法告诉她们,她们亲切的称呼她—“蔡姨”。

她先后获得南开区学科带头人、孩子心目中的好教师,南开区“四满意”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十一五”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所执教的活动在天津市幼儿教师优秀教育活动评选及南开区津英杯优质课大赛中分获一等奖。

到底谁在片面


祝各位中秋节愉快!

首先我想说的是,那些让孩子上全托的家长们,你们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确实需要上全托,还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需要让孩子上全托?其实我们每个考虑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而真正能做到从别人的角度去替他人考虑问题的人是很少的,小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意识和对事物的看法,不要因为是小孩子而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当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形式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有自己的决定和看法了!

还有西方儿童心理最新的研究观点,小孩子哭就是有问题,就是他感觉不舒服的一种表示,小孩子不是大人,可以用种不同的方面表示不高兴,可以大声喊啦,可以摔东西啦。孩子的表示方法很简单也很直接!

哭哭就好并不表示他好啦,而是有更大的伤害存在,只是这些伤害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家长可以让小孩子哭上两个多月而置之不理?!您难道认为小孩子哇哇大哭是他们高兴的一种表示吗?

还有我要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的女儿,也是我的干女儿,今年只有三岁!

我的朋友跟她老公不和,打得一塌糊涂,他们在孩子面前却要装出夫妻和睦,其乐融融的样子,我的朋友以为这样做她的女儿就不会知道他们夫妻之间存在问题,可是有一天我的朋友却对我说其实她的女儿什么都知道,她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小孩子居然什么事情都看得出来,我跟我的朋友说这就是小孩子的一种生存本能,一种生存智慧!

3-6岁到底应该“教”什么?


不少家长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会有各种焦虑,担心孩子会哭、会不睡觉、不吃饭。很多家长迷惑,孩子到底在孩子园里“学”什么,什么才是合理的期望。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有个教育部编制的、很权威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按照孩子学习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指导着孩子在幼儿园的教学与生活。

研读《指南》,我们既可以知道幼儿园在“教”什么,也完全可以从中学习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从而遵循科学规律,不揠苗助长。

1.何为健康的体态?

3~4岁,应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4~5岁,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

5~6岁,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

特别提醒:

保证每天睡眠11~12小时;午睡应达到2小时左右,时间可以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椅子的高度以写画时双脚能自然着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状为宜;桌子的高度以写画时身体能坐直,不驼背、不耸肩为宜;床不宜过软。

2.何为情绪的安定愉快?

3~4岁: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不高兴时能听从成人的哄劝,较快地平静下来。

4~5岁: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需要不能满足时能够接受解释,不乱发脾气;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

5~6岁: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消极情绪的原因,能努力化解;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较快地转换情绪和注意。

特别提醒:

和孩子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孩子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

允许孩子表达自己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孩子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冷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

3.要达到什么样的适应能力?

3~4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

4~5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半小时左右,能较快适应人际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如换了新老师能较快适应;

5~6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不少于半小时,能较快融入新的人际关系环境。如换了新的孩子园或班能较快适应。

特别提醒:

每天为孩子安排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活动,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经常玩拉手转圈、秋千、转椅等游戏活动,促进其平衡器官机能的发展。

经常带孩子参加亲戚朋友聚会等,支持他与不同群体的小朋友游戏等,使孩子较快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4.要达到什么样的生活自理能力?

3~4岁,在提醒下,饭前便后能洗手;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4~5岁,饭前便后能主动洗手,方法正确;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钮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5~6岁,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特别提醒:

不论孩子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

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5.应具备什么样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3~4岁,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的名字、家庭地址、家长的名字或电话号码。

4~5岁,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单独活动;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能遵守安全规则;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

5~6岁,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运动时能避免给他人造成危险;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

特别提醒:

帮助孩子了解周围环境中不安全的事物,如不动热水壶,不玩火柴或打火机,不摸电源插座,不攀爬窗户或阳台等。帮助孩子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紧急出口等。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等求救电话。

6.应该掌握哪些文明的语言习惯?

3~4岁,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4~5岁,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

5~6岁,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如在别人悲伤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示安慰。

特别提醒:

孩子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孩子,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

结合情景提醒孩子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如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等。

7.要达到什么样的人际交往能力?

3~4岁,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喜欢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4~5岁,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

5~6岁,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特别提醒: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孩子与他人接触、交谈。

鼓励孩子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也欢迎他带同伴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8.应具备哪些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3~4岁,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4~5岁,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自己感到满意;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喜欢依赖别人;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

5~6岁,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

特别提醒:

多给予肯定和表扬,表扬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具体。

不要拿孩子的不足与其他孩子的优点作简单比较。

与孩子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即使他们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听,接受他们的合理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让他们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

鼓励孩子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们感受经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感。

9.怎样学会关心尊重他人?

3~4岁,长辈讲话时能认真听,并能听从长辈的要求;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

4~5岁,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5~6岁,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

特别提醒:

给孩子讲讲父母抚育他成长的经历,让孩子理解和体会父母养育他的辛苦。

利用购物、看病等机会,帮助孩子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体会这些机构给大家提供的便利和服务,懂得尊重他们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帮助孩子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

10.应怎样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4岁,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

4~5岁,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知道说谎是不对的;知道接受了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5~6岁,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爱护公物,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护;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特别提醒:

经常和孩子玩带有规则的游戏,遵守共同约定的游戏规则。

利用实际生活情景和图书故事,向孩子介绍一些必要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

发现孩子说谎时,要反思是否是因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造成的。经常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并及时给予表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负责的态度。

为了孩子幸福的阅读


幸福是我们一生至关重要的事,我们的一生都在寻找幸福。丰盈的幸福感能够增进人类的创造性,提高社会发展力。

要带给孩子幸福,首先要成为一位拥有幸福能力的家长。0-6岁幼儿对幸福的感知主要来自于父母的亲情抚爱和家庭温馨氛围的熏陶。正如冰心所说的:“母亲好比夜晚的月光,总在爱光中进入梦乡;父亲好比早晨勇敢而灿烂的太阳,在阳光照耀下走向世界。”父母与婴幼儿温馨、亲密的交往,可以使他们从小获得身心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安全感。这不仅可以消除婴幼儿的紧张不安、恐惧与焦虑,还可以使他们的积极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形成独立、自信、谦和、友爱协作等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带给孩子幸福、培养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的过程中,书籍是最好的工具之一。每一位与孩子有过共读经历的父母,一定被孩子这样要求过:“再讲一个故事吧”。您当时除了微微的疲惫,可曾感受到孩子心中的幸福?人们都相信孩子是最纯真的,因为他们最不会伪装,他们不喜欢的事是不会愿意去做的。孩子固然不懂得什么是幸福,但能够做他们喜欢的事不正是一种幸福吗?更何况是和他们最亲最爱的人一起做的一件事。

孩子的幸福又何止如此。忙碌的社会培育了忙碌的人,爸爸妈妈每天早出晚归,能陪孩子玩一会、聊聊天的时间,恐怕屈指可数。每天坐在孩子床边或将孩子抱在腿上与其共读一本书的时间,不仅是在分享书中的内容,更是在倾听孩子的心情,了解孩子最近的成长。亲子阅读不仅是成人读、孩子听的过程,亲子间的交流与互动能赋予阅读更多的涵义,而阅读的价值往往也是在互动中得以体现的。

孩子都是要长大的,我们为孩子做的一切也绝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其现在的健康和快乐,除此之外,我们更希望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于是我们要帮助孩子为未来做准备,为孩子彼时的幸福培育丰厚、肥沃的土壤。

外研社《布奇乐乐园》致力于成为儿童成长的伙伴,成为家长的对话者、引导者和建议者;强调在生命早期对儿童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教育;希望在儿童发展的敏感期里,给予儿童最适合的教育,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帮助儿童充分发挥其潜能,向一个充实和幸福的成年成长!

将儿子与色情游戏“隔离”(上)


半夜里我起来上厕所,看到儿子房间还亮着灯,我看到他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手不停地按着鼠标。当时我觉得他看电脑的表情怪怪的,什么东西让他这么着迷了。

“都几点了,还不睡觉?明天不用上学吗?”我一边走过去。一边说。

可能是我的突然出现把他吓着了,只听见他“啪啪”两下快速敲键盘,然后说:“我正在写作文。”

我走到他电脑旁边,看到屏幕上打开着一个word文件,只写了两段文字。刚才明明看见他在不停地按鼠标,还有他那表情,哪像是写文章的样子?再看电脑工具栏里还有两个窗口,我夺过鼠标点开一个一看,展现在面前的画面顿时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竟是一个定格的做爱画面。

我的怒气“腾”的一下子升了起来:“你这个不要脸的家伙,竟然看这下流东西!”

儿子可能也没有想到我会打开那个电脑窗口,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红着脸小声地说:“你房间里不也放着三级片?”

“你……”我被他气得不行,居然反过来说我了,“你才多大的人啊,再看这个,信不信我把电脑给砸了!”

“看看也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性教育和行为艺术……它可以让大家了解性知识……”儿子还在强词夺理。

第二天检查他的电脑里,我发现了一个隐藏起来的游戏,点开游戏后,那个游戏全是日文,我不知道怎么玩,但本能地觉得这不是什么好的游戏。趁儿子还没回来,根据搜索来的玩法打开一看,才明白那竟是一个不堪入目的色情游戏

难怪儿子昨天晚上有点魂不守舍!想起以前在媒体上看到的,有些因浏览黄色网站最后发生性犯罪的事,我心里开始害怕了:幸亏儿子还没有“实践”,否则就糟了。我悄悄删掉了这个不健康的游戏。

儿子一回家我就又一次严厉警告他:“你再碰一下那脏游戏看我怎么跟你算账!”

接下来几天,儿子都规规矩矩,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完成作业。没料到待我出差回来再检查,那个游戏又顽固地出现在电脑中。我恨恨地说:“这家伙看来是死性不改了,沉迷于令人作呕、画面不堪入目、手段龌龊至极的色情游戏,看我今晚怎么收拾他!”

“你这样对他,我真怕逼得他离家出走了那怎么办?”老婆一句话,像一盆冷水一样浇在我头上。退到客厅,我冷静下来。

那些天,我无心工作,总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件事。教育方式过于粗暴是不可取,可轻描淡写的方式和他谈,以这种游戏的吸引力,儿子顶多表面上认错,暗地里照样会偷偷地玩。

关键时刻,老婆给我出了个主意:“单纯的压制性手段已经没有用了,我们还不如放开来谈,跟儿子心平气和地沟通,引导儿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对儿子的一些思想误区进行及时的纠正?”我迟疑地看着她。

“要想改变儿子,首先要改变我们自己。”老婆说,“最好的方法是和儿子多沟通。至于如何开展这样的对话,这里面需要一些技巧,因为牵涉到性,我认为你跟儿子沟通比较好一些。你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两个人独处的时候,心平气和地跟他谈谈。”

我接受了老婆的建议:从现在开始,要面对现实,冷静对待,不要急,一步步来。

那天晚上,我把儿子叫到身边,语气温和地说:“孩子,在成长的路途中,你不小心掉进了网络游戏的泥潭里。这是我最伤心的事,你知道吗?这个网络泥潭可以让你远离正常的生活轨道,甚至于让你失去了理想和起码的理性!看着你正慢慢抛弃家庭的温情召唤,沉湎在那些龌龊的游戏当中,作为你的父母,我们的心在滴血!但我相信,只要你愿意勇敢面对,一定能够跳出网络泥潭,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让爸爸和你一起努力,好吗?”

我的话对他有很大的触动,那之后,我不时陪他看他喜欢的足球、篮球比赛的电视节目,还向他请教篮球比赛的知识,与他谈一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什么球星转会等,根本不谈上网的事。

下一篇:将儿子与色情游戏“隔离”(下)

幸福是一种享受


周六中午,和妈妈、虎娃到院子里玩。我蜷在树荫下的白色摇椅里,和着微风的节拍边摇荡,边给妈织一件豆绿色的细羊毛背心;盛夏了,就要考虑入秋的事。离我不远的另一片树荫里,虎娃和妈在游戏:妈坐在草地上面对虎娃,虎娃坐在轮胎做成的秋千上,摇荡着和姥姥边说边唱。四处一片安宁,只有树上夏蝉不停地诵着知了曲;宁静会使听觉越发地敏感,于是仿佛听见微风吹过杨树的叶尖,不远处河水轻起的漪涟,而实际我确切听到的只有手中钢针的碰撞,和断续飘来的儿子和母亲的欢歌细语。

炽热的空气凝固了时间,仿佛一幅永远的画面,恍惚间我回到二十多年前,妈坐在绿色的公园长椅上给姥姥织毛衣,姥姥和我坐在草地上聊着天玩跳棋……逝者如斯,一瞬间,时光倒转,一瞬间,光阴荏苒,一瞬间,已换了人间,一瞬间,迎来了生命中最宝贵的恩赐,又送走了生命里最珍视的慈爱,就在这热浪凝固的一瞬间,一种巨大的幸福感突然间笼罩了我,惶恐中突然觉得这阳光、这杨树、这草地、这流水、这长椅、这毛衣针、这蝉声、这空气都是亘古不变的场景,变化的只是姥姥、妈妈、我、虎娃和他的子子孙孙。宁静中,我听见了时间悄悄溜走的声音,我被包容在世世代代流淌凝聚的永恒的爱情里,温暖而舒适,安恬而柔软。静静地荡着,听着,欣赏着,心中唱颂着关于幸福的歌: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的,彼此拥有和珍视是幸福的,妈给孙子唱歌和虎娃给姥姥唱歌都是幸福的,我给妈织毛衣是幸福的,欣赏妈和儿子的嬉戏是幸福的,怀念逝去的亲人是幸福的,遥想子孙的快乐是幸福的,体会永恒的爱是幸福的,能够被别人需要是幸福的,能够给予别人幸福是幸福的,拥有幸福的感觉是幸福的,幸福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周一打开电脑,看到一串串软软融融的问候,和不断闪烁着的感谢。一时间竟哑然:亲爱的朋友们,是我该谢谢你们啊,让我拥有一个给予的机会,让我拥有一个体会幸福的机会,让我幸福地生活着。因为有你在等我敲击键盘,因为有你在看我的文字,因为有你在呼唤我的名字,我是幸福的。

就在刚才,我又在编织那件豆绿色的毛背心,手中忙碌着的毛衣针让我突然感觉到它们是幸福的:它们不停地默默忙碌着,编织着温暖、关爱和祝愿,给所有需要的人们。郑好妈和我,两位早教斑竹,就是大家手中的一副毛衣针啊。有机会为大家的快乐而忙碌,我们充满幸福和感激。

聪明妈妈将宝宝的羞愧转为快乐


在婴儿即将届满一岁之际,他们逐渐从爬行慢慢开始学走,此时,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也开始有了改变。舒尔指出,研究者观察到,12个月大的幼儿从母亲那边获得较多的正面回应,而18个月的孩子则获得较多的教导与指引。

而研究发现,母亲平均每9分钟就对他摇摇学步的孩子发出一次“不可以……”的警告,这可能是因为开始学爬、会走的婴幼儿喜欢探索充满危险性的东西。

一位母亲,一日看到自己的女儿正拿着紫色的彩笔在墙上乱涂,“不可以!”她忍不住对女儿大吼。女儿看着母亲,一脸惊恐,刹那间她了解她做错了事。她低下头去,一副快哭出来的样子。母亲唠叨了一会儿,告诉女儿色笔只能画在纸上,然后她抱着女儿想到她们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墙壁!”她女儿再度亮起双眼,开心地跑去爬去拿海绵。

这样的互动,帮助孩子成功克服了羞耻感。旧想法的学者认为这些所有的“不可以”指令,是在保护孩子安全并帮助他们社会化的副产品。但是传统的研究者并不认为,羞耻感可以促进孩子的脑部发育,相反地,他们认为应该减少让孩子感到羞愧的处境。新想法的育儿理论则认为,避免孩子产生羞耻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羞耻感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脑神经生物学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处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实上可以刺激右脑的发育,这部分主要掌管创意、情绪与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觉不要太久,而且能够跟随着一些复原与补救的经验。

新一代的专家认为,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父母可以怎么做?舒尔说:“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藉由一些小小的羞耻感来促进其社会化是很重要的。”尴尬(羞耻感的成份之一)大约在14个月大时出现,当母亲“不可以”的指令,跟随着孩子低垂的头与难过的表情开始产生。

孩子于兴奋(开心地在墙上涂鸦),忽然间掉落很泄气的情境(母亲“不可以”的警告),再回到兴奋的情绪(“好吧!让我们一起刷洗墙壁吧。”)

在这一个快速的过程中,脑部许多部分开始活动,并且产生许多连结,使得这整个脑部系统获得更紧密的锻炼。其结果可以促进认知部位(前额脑区底部,orbitofrontalcortex)与感情部位(边缘系统,limbicsystem)的发展,并且促进这两个系统的连结,让孩子在感情与自律能力能有均衡的发展。

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记得,要赶快让孩子从羞耻感中复原过来。长久的羞耻感会让孩子自我封闭、易怒甚至产生暴力倾向。想想看自己的情形,如果尴尬的感觉一直持续下去,你会不会想要逃开或做出一些反抗的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