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各位家长,是不是对这句话很熟悉呢?相信不少的爸妈都试过用类似的反话来“吓唬”孩子,而这种反话教育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有专家建议了,反话教育虽然效果不错,但是家长们一定要慎用哦!

1、说反话宝宝最听话

正话反着说,好话坏着说,这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常常被人们运用在生活当中。只是,当你也这样对你家的宝宝也这样说话时,会有什么结果出现呢?

有时候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被逼得实在没办法可能就会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下,孩子就乖乖地就范了。其实,哪个父母会忍心不要自己的子女,这不过是吓唬孩子罢了。

专家提醒,在适当时候说反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是非观念,因此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流时,最好是正面引导、直面交流和坦诚相待。

妈妈的秘籍:说反话宝宝最听话

欢欢今年5岁,她性格开朗,天性好强,在同伴中,总是扮演着“大姐大”的角色。“欢欢很听话,也很懂事,有一次,欢欢小伙伴的玩具坏了,她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欢欢妈说,可是最近她发现欢欢变得很调皮、贪玩,叫她去写作业,她却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脏了让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欢欢又不愿意写作业,可把欢欢妈惹急了,欢欢妈吓唬说:“你再不去写作业,晚上就不让你上床睡觉”。没想到欢欢乖乖地写作业去了。看发脾气这招挺管用的,欢欢妈也越用越多,欢欢不吃饭时,她说,“欢欢不用吃饭了哦,这样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去学习时,她说,“欢欢下次语文考试肯定只拿50分,绝对不会上60分”。欢欢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时,她总会乖乖地去吃饭或写作业。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2、正话反说可成教育“偏方”

专家分析――正话反说可成教育“偏方”

4~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竞争期”,此时,孩子在心理上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这时,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如孩子写作业慢时,家长可说,“我看你是你班上写作业最慢的吧,明天交作业肯定比某某还要晚”,在“竞争期”的孩子肯定会说,“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写作业了。

正话反说,主要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故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正话反说也属于一种沟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建议: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也不能随时使用,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数。由于5岁的欢欢正处于4~7岁这个“竞争期”,她常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此时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强,这时家长如果还是发挥一贯的唠叨本色,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请将不如激将,如果家长适时改变方法,正话反说,孩子反而会“顺着”家长的意思。

3、反话?真话?傻傻分不清楚

反话陷阱多――反话?真话?傻傻分不清楚

3岁的妞妞不小心把牛奶弄洒了,妈妈说:“看你干的好事。”妞妞再次喝奶的时候,故意把杯子打翻,然后兴奋地喊:“妈妈快来呀!我又干了一件好事!”

宝宝虽然已经会说很多话,但是对于语意的理解却仍处于发展中,所以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如果家长经常说反话,孩子就会很困惑,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而且家长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让孩子无法猜测到家长真实的意思,不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得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建议: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宝宝模仿大人的反话

丹丹很爱哭,一件小事也会惹得她哭上一阵子,妈妈劝说无效后很是心烦,终于在丹丹又一次大哭的时候,妈妈说:“你哭吧!使劲哭!”然后去了另一个房间。丹丹哭了一会儿,见没有人来安慰,就停止了,妈妈以为找到了一个对付丹丹哭闹的法宝,每次丹丹哭的时候,都会这么说。丹丹在幼儿园,看见其他小朋友哭了,也过去说“你哭吧!使劲儿哭!”

4、说多反话会失去孩子信任

家长在一气之下,偶尔说些不适当的话来发泄一下是在所难免的,可是千万不要总是拿反话来刺激孩子,否则宝宝就会在同样的情况下用这些话来“安慰”别人,因为他的语言能力还不足以发现什么是“反话”、什么是“正话”,他只会学着套用家长的用法,这很可能会阻碍宝宝与他人之间的沟通,让别人产生错误的想法,认为宝宝不讲礼貌、没有同情心,会让他在不知不觉间失去朋友。

说多反话会失去孩子信任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进的动力。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议: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同时,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教育目的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应该停止。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家长应如何和幼儿园老师沟通


家长应如何和幼儿园老师沟通

宝宝到一定年龄时就要去幼儿园,妈妈要及时跟幼儿园的老师联系沟通了解宝宝的成长情况。家长可以经常和老师联系,经常参加幼儿园活动等方法密切与老师沟通交流,掌握宝宝的变化。

No.1保持日常联系

◇每天接送宝宝时面对面交流:早上入园时找老师沟通,不是深谈的良机,不过也别忘了随便聊几句。此时老师很忙,要观察每个宝宝的情绪,检查必带的东西是否带齐等。你可以选择在过了下午五点,大部分宝宝都被接走了,老师的情绪完全放松下来,这时的沟通会比较深入,双方也会谈得很轻松开心。

◇经常打电话沟通:如果你比较忙,在接送宝宝时没能有机会与老师好好沟通,不妨平时在比较适当的时候给老师打下电话,与老师交流一下宝宝的表现情况,电话联系是比较普通也较常见的一种家园联系方式。

◇书信也很不错:在刚送宝宝入园时,写给老师一封信是个好办法。在信中要向老师传达这样的信息:宝宝的基本情况、在家的不良表现,以及你的教育方式与理念等,让老师尽快了解你的宝宝。同时让老师知道你是尊重他的。

◇E时代所带来的便捷:现代科技很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渐渐提高,好多家庭都有了电脑,并开通了宽带。你也可以利用这一大好时机,通过QQ与老师沟通,双方更较以前坦诚布公了;如果老师不在线,就通过E-mail的形式,或者班级博客、班级邮箱等,其实通过互联网真的可以做很多比较开放的交流呢!不过前提是你事先要询问好老师的QQ及E-mail等信息哦!

◇好好利用《家园联系手册》:一般入园的宝宝每个星期都有带《家园联系手册》回家,你认真阅读老师的评语,然后认真的记录孩子在家的表现,好好地配合她们的工作。你也可以就家里发生的一个新问题,询问老师的参考建议哦!都说《家园联系手册》是很有效的“纸上谈兵”哪!

No.2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幼儿园开展的每次家长会、运动会以及各种家园互动活动,还有每学期的开放日等,你都参加或者关注了吗?如果你是一位比较忙的上班族妈妈,如果这些活动都安排在你的工作时间,一定要尽量请假去参加这些活动,不要每一次都请宝宝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代替你出席。看到你出现在幼儿园的那一刹那,宝宝小脸上漾出的喜悦是多少玩具都换不来的!通过这样的活动,你可以了解宝宝在幼儿园是怎么学习生活的,及一些新的教育观念与具体做法并进行及时的交流,也可以帮你建立自信心。

No.3配合做好家访工作

大多数幼儿园在宝宝入园前都会派老师进行家访,有些老师平时也会自己抽时间去个别家庭访问的,这对于宝宝顺利地适应幼儿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妈妈的你,应该态度陈恳,言行得体,切忌太过唠叨,更不要打听老师的个人问题,重点放在向老师详细介绍宝宝的基本情况,配合老师的工作,要让老师的家访能够顺利圆满的完成哦!

No.4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在幼儿园里,两三个老师来照管三四十个宝宝的饮食起居、玩乐学习,并且还要留心到每个宝宝的情绪变化,是非常累的一件事,所以你千万不要以指责、对峙的态度去和老师沟通,要对老师的辛苦抱以感激之情。平时也应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去思考一些问题,不要给老师制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对老师的一些疏忽更要予以充分谅解。你跟老师的沟通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给宝宝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这才是交流的意义。

父母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


父母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

小小今年四岁了,妈妈工作忙,爸爸经常出差,一直把小小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最近才接到身边,可是小小妈发现,小小性格很犟,经常和父母发生争执。小小妈妈很苦恼,觉得小小太不听话了,经常气的偷偷哭,小小爸爸则一直反思,是不是和小小沟通方式不对呢?这个周末,小小父母走访育儿专家,专家这样解答了小小父母的疑惑。

家庭生活中,和孩子沟通很重要。沟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施加科学的教育,从而促成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合格的父母,不仅是孩子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也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朋友。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爱和教育充分地传递给孩子,也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所思听想,帮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提供有效的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亲子沟通往往差强人意,要么是家长不重视,要么是方法不得当。很多父母虽然很想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但是无意中流露出的传统角色总会造成亲子沟通的障碍。

有些父母常以“指挥者”的身份自居,他们在与孩子交谈时总是带有命令的口气;有些父母则像个“说教者”,这样的父母喜欢叨叨,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并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有些父母觉得自己比孩子聪明,在孩子面前摆着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样的态度也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反感;还有一类父母则是批评者,他们的言语中常带有嘲笑、讽刺,或给孩子贴标签。试想如果父母都用以上态度与孩子交谈,怎么可能得到很好的沟通效果?如果你常常抱怨孩子不跟自己说心里话,请先反思一下自己平时有没有充当这些角色。

你会和孩子沟通吗?


如果你以为“沟通”等于和孩子谈话,那么,你就错了。亲子沟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你的孩子会从你身上获取很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如下:

你所说的话

你的语调——大声或者小声,严苛或者低吟

你的手势、动作

你的面部表情

小孩需要观察、聆听,然后再对你的信息进行反馈。此外,宝宝还在这个过程,自己慢慢判断,自己应该什么时候接话。

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其实比你所说的话更有作用。家长应该在镜子前留意一下自己的日常表情。看看自己的情绪是怎样“写”在面上的。你是不是会皱眉头、微笑还是没有什么表情?和宝宝说话的时候,保持微笑,能让小朋友比较容易接受你所要表达的信息。

试验一下

找一个好朋友,半蹲跟他谈话。你就感到,当谈话的另一方有“君临天下”的气势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不自在。其实,这和小朋友的感觉是一致的。所以,跟小朋友沟通的时候,应该蹲下来,尽量保持水平一致,这样,小朋友就不会感到很大的压力。

关心

小朋友能从你的动作中,了解你是否真的在意自己。而当小朋友开学的时候,爸爸妈妈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和小朋友沟通。虽然每个家长都会很关心小朋友,但是,随着小朋友慢慢长大,家长关心孩子的方式应该随之而发生变化。

当孩子5岁的时候,他很喜欢爸妈拥抱或者是逗玩。当你拍打他们肩膀,玩他们头发或者为他们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们都会为之感到高兴。而当小朋友进学校的时候,你在后面微笑着跟他挥手告别,能让他感到爸爸妈妈很在乎自己。

你知道吗?

多于80%的13岁以下的小朋友会跟自己的宠物说自己的感受,而并非告知父母或朋友。

沟通的方式

缩小距离——谈话的时候和小朋友的距离应该在一臂之内。如果距离太远,小朋友可能不能完全接受到你的信息。

首先叫孩子的名字——这让才能首先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清楚你要谈话的对象是他。例如,如果要叫小朋友过来,应该是“汤姆,过来一下”,而不是“过来一下,汤姆”。

指令应该用积极的表达方式。例如:当你要叫孩子收拾东西的时候,你应该说“把东西整理一下吧”而不是“不要把东西弄乱”。

指令要清楚明白——不要把话说得太迂回。要直接、清楚、明白。

来自:39育儿频道

和孩子沟通的9个秘诀


您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时常会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其实,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您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与他进行交流,好话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关心话语:简练说

场景与假设

1.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乐乐,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

2.您去学校接女儿回家,一路上,边给她擦汗边关切地问:“苗苗,在学校听话吗?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结果,女儿给您的回答却是:“妈妈,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

事实与结果

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您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应该这样做

有位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知心话语:含情说

场景与假设

1.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5岁的女儿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您帮忙。您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知心话”:“甜甜,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待会儿再做,体谅下妈妈,啊!”结果,女儿去看动画片了,您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儿发现作业没写完,大哭大闹,不肯上学。

2.您发现儿子这两天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于是您让先生去和他说说知心话,沟通一下,可是,才6岁的儿子居然发脾气了,说爸爸侵犯他的隐私权。您和先生面面相觑,措手无策。

事实与结果

家长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说说知心话,结果,却发现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并不奇怪,随着小家伙的渐渐成长,您会发现,他内心的秘密越来越多了,有时,甚至用谎言来搪塞您的关心。

应该这样做

家长若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强,爸爸给你讲故事,讲爸爸像你这么大时的淘气事儿……”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心话才能为孩子所接受、理解。

开心话语:带理说

场景与假设

1.您今天升职了,心情愉快,想把这份快乐让4岁的女儿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厉害吧,如果你以后也像爸爸这么厉害,我和妈妈就满意了!”没想到,小家伙不以为然:“我以后肯定比您厉害。”您笑到一半,却发现女儿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开心。

2.女儿今天帮您洗碗了,您很开心,于是递给她一个苹果:“来,这是妈妈奖励给你的!”可您发现,女儿的眼神里似乎有些期待,可您不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苹果,而是一句奖励或者鼓励的话。

事实与结果

家长觉得越来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乐的时候,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让小家伙变得不开心,再或者,您明明是想让小家伙开心点,却弄巧成拙,反倒让他哭起了鼻子。开心话能消除孩子心里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开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过,如何让开心话有趣而又意味深长却并非易事。

应该这样做

有位父亲看书时太困,睡着了,连眼镜都没来得及摘。醒来后,女儿问他,为什么睡觉时还戴眼镜,这位父亲灵机一动,诙谐地说:“爸爸做梦也在看书,不戴眼镜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妈妈在儿子考试考砸后,一边讲笑话开导他,一边告诉他“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忧心话语:变通说

场景与假设

1.孩子的成绩直线下滑,老师已经找您谈过很多次话了,作为孩子的母亲,您感到特别忧心,于是您对孩子说:“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可儿子的成绩却下滑得更厉害了。

2.3岁的儿子变成了“小霸王”,不让任何人动他的玩具、零食、动画书,您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孩子这么小,说大道理他不懂,于是只好吓唬他:“宝宝,将你的东西分一点给大家吧,否则妈妈就不高兴了!”小家伙才不管您高兴不高兴,依然“霸道”。

事实与结果

孩子让家长忧心、烦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将忧心话语变通说可是一门学问。因为,说得好能使孩子改变坏习惯,得到好心境;说得不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变成孩子的“心病”。

应该这样做

如果孩子成绩下滑了,您应该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交谈,让他明白您的忧心与关心,而不是责骂和训斥。如果是“小霸王”,您可以让他试着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玩具、零食,他一旦感触到友谊和分享换来更多的东西和快乐,自然会改掉这个陋习。对于一些不适合直接同孩子当面说的话题,可采取留纸条、写信、向孩子推荐一篇文章、一本好书等方式进行沟通。总之,家长间接式的变通做法,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谈话方式随孩子成长变化

伴随孩子的成长,家长与孩子之间谈话的内容及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到两代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变化。譬如:

孩子在襁褓之中,家长不时动情地“自说自话”,心中充满无限怜爱,此时,家长的心态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

到了孩子已能满处乱跑时,大多数家长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职场,由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家长便期望孩子能少给自己添些麻烦。在这一阶段,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的态度、语气,会因自己情绪的不同而变化:心情好时与孩子讲话较温和;情绪差时,会因一些小事责备、训斥孩子;此阶段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已不再是百分之百。

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学校,家长更多的是关心他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接纳的程度也常以成绩为标准。家长最爱问孩子:“有没有听老师的话?”“考试多少分?”“老师喜不喜欢你?”孩子的学习成绩常是家长态度的晴雨表。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已然是两个成年人的对话方式。

从回顾家长与孩子谈话方式的变化过程,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么?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听不懂”。

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性的,并非所有正确的、应该实施的教育内容都会为他所接受。孩子只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家长有必要研究怎样同孩子说话。

和孩子沟通的9个秘诀

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家长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非常重要。

和孩子密切相处,从他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

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在和孩子说话时,仔细地把他的话听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场。

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家长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家长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给予亲情慰藉,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了解孩子的发展,不要尽说些他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他达不到的要求,让他觉得辛苦,压力大。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妈妈,我想跟您一起去买菜。”假如您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真傻”,“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语气说话。

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我猜猜看你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话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

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亲子对话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

和孩子沟通七大秘诀


俗话说:子女好与坏,在于沟通和关怀。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艺术。没有两代人之间正常的心理沟通,就没有有成效的家庭教育。要学会利用身边的景、物、社会生活等来促进与孩子心灵的交流。这里将给家长描述与幼儿沟通的技巧和方式:

1、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

2、和孩子密切相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沟通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妈妈们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密切观察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恼的问题,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寻找话题进行交流,这样会激发孩子和父母交谈的兴趣,促进亲子关系。

3、学会倾听孩子,学会向孩子倾诉。现在很多文章都在引导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倾诉。沟通是互动的,是双方面的。如果家长只一味倾听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只喜欢吐苦水,寻求别人帮助却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帮助别人的人了。

4、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玩具坏时,或当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时,孩子会难过上好半天,如果家长认为:小孩嘛,很快就会忘记的。或者就只会一味和孩子说:“没关系的,要坚强点。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慰,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过,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你说,而是一个人憋在心里了。如果父母改成说:“我也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嘛?”相信你的孩子会很愿意和你沟通的。

5、了解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合理。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资质和潜能,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有良好的发展,那么现在开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来为孩子选择学习的内容,停止逼迫孩子进行一些活动。了解来自与观察,例如:孩子对音乐声特别敏感,听到音乐声就特别兴奋,平时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对音阶的掌握很准确,喜欢各种乐器,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大潜能,可以和孩子进行商量让他参加音乐类的学习。

6、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0~6岁的孩子都是好奇宝宝,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他们细想火花的一次闪现,如果家长随意对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黄,那么你可能扼杀了孩子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家长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认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运用生搬硬套理论解说或成人化口语,尽量采用拟人化或童话式的方法给孩子讲解,符合孩子“泛灵”的特点。

7、避免对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气。家长在和幼儿说话时尽量避免用“我警告你……”,“你马上给我……”,“你怎么那么笨……”,“我不允许……”等具有威胁、命令、责备、拒绝等用语。也许你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说出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你很生气时,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去和孩子进行交谈,因为人生气的时候是会失去理智的,不要让不理智的情绪控制住你的语言。

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几种技巧


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另外,还要有技巧:

需要

a)同时照顾孩子和父母的自尊;b)要先说出表示理解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

埃里克,九岁,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

他的父亲决定用一种新的方法。以前他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糟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

但是,这一次,埃里克的父亲没有这么说,他心里想:我的儿子对错过了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这种失望,我可以帮助他的,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埃里克说:“你看上去很失望。”

埃里克:我当然很失望了。

父亲: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

埃里克:是的,正是这样。

这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然后埃里克说:“哦,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他的怒气看起来消失了,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都很合作。通常,只要埃里克生气地回家,一家人都会心烦,迟早他会激怒家中的每个成员,直到深夜他终于睡着了,家里才能重回宁静。这个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在哪些地方产生了作用?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他们的心情。而且,他们希望不用完全说出自己的遭遇,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们。他们的情绪只会透露一点点,我们必须猜出剩下的部分。

如果一个孩子跟我们说:“老师冲我嚷嚷。”我们不必再问更多细节,也无需说:“你干了什么事让老师这样对你?如果老师冲你嚷嚷,那你一定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我们甚至不必说:“哦,我很抱歉。”我们需要向她表明,我们理解她的痛楚、她的尴尬和气愤。

安妮塔,八岁,一天回家吃午饭时生气地说:“我不要回学校了。”

妈妈:你看上去很烦,能告诉我怎么了吗?

安妮塔:老师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么努力地答题,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

妈妈:没有得到你的允许吗?怪不得你这么生气呢!

安妮塔的妈妈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她知道,如果她想帮助女儿消除怒气,就必须带着理解和同情跟她说话。

还有一个例子:九岁的杰弗里从学校回来,看上去很不开心,他抱怨说:“老师让我们的日子很难过。”

妈妈:你看上去很累。

杰弗里:两个孩子在图书馆里吵闹,她不知道是哪两个,于是就罚我们所有的人站在大厅,几乎站了一天。

妈妈:全班同学一天不上课,就那么静静地站在大厅里?怪不得你看上去那么累了。

杰弗里:但是我跟她说了,我说:“琼斯小姐,我相信你能找到吵闹的那两个学生,所以你不用惩罚我们所有的人。

妈妈:天哪,一个九岁的孩子来帮助老师认识到,因为少数人的行为不端而惩罚全班的人是不公平的!

杰弗里:我没有帮上什么忙,不过至少她笑了,那是今天她头一次笑。

妈妈:嗯,你没有让她改变主意,不过你确实改变了她的情绪。

通过聆听、尊重儿子的感觉,承认他的想法,并且对他试图解决问题的努力表示赞赏,杰弗里的妈妈就这样帮助儿子平息了怒气。

我们怎样知道孩子的心情呢?我们应该看着他们,听他们说话,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情感经历。我们知道孩子在人前感到羞愧时的感觉,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理解他们的感受。下面的任何表达都会起到作用:

“那一定非常尴尬。”

“那一定让你很生气。”

“那个时候你一定很恨老师。”

“那一定很伤你的心。”

“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

但是,不幸的是,当遇到孩子行为不当时,家长往往意识不到是因为不安的情绪导致了那样的行为。在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

十二岁的本的妈妈讲述道:“昨天我下班回到家,还没来得及脱掉外衣,我的儿子,本,就从他的卧室里冲出来,开始向我抱怨他的老师:‘她布置的家庭作业太多了,我一年也做不完,我怎么可能在明天早上之前写完这首诗呢?我还有上个星期的一篇短文没有完成呢,她今天朝我高声嚷嚷,她一定恨死我了!’

“我马上失去冷静,冲他喊道:‘我的老板和你的老师一样可恶,但是你听到我抱怨了吗?怪不得老师冲你喊,你从来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你就是懒,不要再抱怨了,赶紧开始做作业,不然你一定会不及格。’”

“你发完火之后发生了什么?”我问道。

“唔,我儿子怒气冲冲地上楼去了自己的房间,锁上门,不肯下来吃晚饭。”

“那么你感觉如何呢?”我问。

“糟透了,整个晚上都被毁掉了,每个人都很烦躁,气氛很压抑,我觉得很内疚,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你觉得你儿子会怎么想?”我又问。

“可能很生我的气吧,害怕老师,沮丧,无望,心烦,无法集中精神。我对他没什么帮助,但是当他抱怨而不愿意负责任时,我就受不了。”

本原本可以说出他的感觉,而不是抱怨,那么这件不愉快的事就可以避免了。他可以这么说:“妈妈,我害怕明天去学校,我必须完成一首诗和一篇短文,但是我很心烦,无法集中精神。”他的妈妈可以同情她的儿子,承认他的困境,她可以带着情绪地咕哝一声,然后说:“唔,你担心明天早上之前写不完一首诗和一篇短文,怪不得你觉得着急呢。”

但是,不幸的是,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当孩子遇到难题时,他们通常会生气,然后把他们的窘迫迁怒于他人,而这常常激怒父母,然后父母就责怪孩子,说一些事后会觉得后悔的话,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既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很难,那么如果父母能够学会倾听在他们愤怒的外表下所隐藏的担心、失望和无助,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父母不要只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是要关注他们心烦意乱的情绪,帮助他们应付难题。只有当孩子的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正确的举动就是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能够听得进别人的话。

“这样想是不对的”这句话并不能平息孩子强烈的情绪,或者父母试图说服他们“没有理由那么想”也是无用的。禁止并不能使强烈的情绪平息,但是如果听他们说话的人接受他们的想法,并表示同情和理解,那么他们情绪的强烈程度就会减弱,身上锐利的尖刺就会消失。

这段话不仅适用于孩子,同样也适用于成年人,下面摘录一段父母讨论小组的话,就正说明了这样的情况:

组长:假设现在是一个早晨,一切事情都好像乱套了。电话铃响了,孩子在哭,在你发现之前,面包也烤焦了,这时你的配偶看着烤面包机说:“天哪!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烤面包?”你怎么回答?

A:我会把烤面包扔到他脸上!

B:我会说:“你自己烤你那该死的面包吧!

C:我会很伤心,只有哭。

组长:你配偶的话让你对他或她怎么想?

父母:气愤,憎恨,不满。

组长:你介不介意重新烤一炉面包?

A:除非我下点毒药进去!

组长:你觉得你这一天会怎样?

A:整天的心情都会被破坏了!

组长:假设同样的情形:面包烤焦了,但是你的配偶看着整件事情,然后说:“哎呀,亲爱的,对你来说这真是一个倒霉的早晨:孩子,电话,现在又轮到面包。”

B:我会感觉很愉快。

C:我会很开心,会拥抱他,亲吻他。

组长:为什么?孩子还是在哭啊,面包还是一样烤焦了啊。

父母:那没关系。

组长:是什么原因让你们感觉不同?

A:你没有被批评,你会很感激。

组长:你会有怎样的一天呢?

C:开心、欢快的一天。

组长:现在给你们第三个场景:你们的配偶看到面包烤焦了,平静地对你说:“亲爱的,让我来向你展示一下如何烤面包吧。”

B:噢,不,那比第一个还糟糕,让我觉得自己很蠢。

组长:现在,让我们看看对烤面包事件的三种不同处理方法如何应用在我们和孩子的相处中。

A: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总是对孩子说:“你已经长大了,该懂得这个了,该懂得那个了。”这一定让我的孩子很生气,而通常他也确实很生气。

B:我总是对我的女儿说:“让我来做给你看,做这个做那个。”

C:我总是被批评,都习惯了,因此对我来说也是很自然的事,而我说的那些话正是当我还是小孩子时我妈妈对我说的话,我为此很恨她。我从来没有做对过一件事,她总是让我一遍遍地做。

组长:现在你发现你自己对你的女儿说同样的话?

C:是的,我根本就不喜欢这样说,我那么说时也讨厌我自己。

组长:现在我们看看从烤面包事件中能学到什么。当我们对心爱的人有了不好的感觉时,如何才能帮助我们改变这种感觉呢?

B:有人能够理解你。

C:不责怪你。

A:不用告诉你如何改进。

这篇短文说明了语言的力量,它能够产生敌意,也能够制造快乐。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我们的反应(语言或情绪)能够对我们的家庭气氛产生显著不同的影响。

怎样才可以和孩子沟通得更好?


怎么样才可以和孩子沟通得更好?家长可注意过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家庭氛围?本文列出了一些导致亲子间沟通困难的盲点,希望引起家长注意。

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首重在亲子沟通的技巧,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谐、提升生活质量,也会使父母在教养子女上变得轻松许多,尤其近年来,许多亲子冲突的结果,造成了许多遗憾,更证明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呢?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亲子沟通

关于“孩子最喜欢什么”这一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有23%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17%的家长笼统地认为孩子最喜欢玩。其余受访者的回答也不能让人信服,大都回答诸如喜欢看报纸、看电视、逛街之类的日常喜好。而回答喜欢画画、小发明之类的答案只占了10%左右。

其次,父母的人格修养影响着亲子沟通

这其中包括父母的价值取向、个人学识与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多个因素。

关于“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这一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有88%的家长用谈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5%的家长只是说教;还有3%的家长在带孩子逛街时谈心。调查发现,有的家长则采取“沟通不好就打人”的粗暴行为,这只会让孩子说假话、品质不好,他恰恰忘了孩子的这些缺点正是他行为粗暴、常常训斥孩子所带来的“副产品”。

再次,夫妻之间的沟通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一般而言,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模式”来自于家庭沟通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声沟通的行动远比有声沟通的语言更有效。

最后,父母的诚信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信誉是沟通的重要条件。与孩子的沟通需要本着诚信的态度。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去模仿。你要求孩子说话算数,你对孩子首先就该信守诺言。如果确实无法实现对孩子的承诺,也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原因。

克服6种家庭障碍,进行有效沟通

亲子沟通的关键是要学会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双方认同。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有赖于家长克服六种家庭障碍。

第一,父母是“网络盲”的家庭障碍。有一份针对1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网络盲”已经影响到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与父母一起“上网冲浪”,却只有两成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愿望。

第二,感情缺位的家庭障碍。包括分居、离异、单亲、留守、二奶、流动、隔代抚育、温暖缺失等类型的家庭。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第三,家教缺失的家庭障碍。调查显示,80%的家庭有家教缺失问题。现在的家教有四大冲突:期望值冲突,保护与溺爱冲突,交往的冲突和评价的冲突。

第四,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庭障碍。这些家庭的特点是:只抓学习,不讲成绩;考了第一,家长还不满足。

第五,两面性教育的家庭障碍。当面苛责,背后表扬,两面性教育影响道德认同和亲子共识,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第六,忽视心理健康的家庭障碍。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心;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家里有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