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显得更加珍贵。很多父母小时候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没有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便想方设法要给孩子最好的,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很多早教机构的盛行,正是迎合了父母的这种心理。很多父母不管自己的经济条件如何,不论早教学费多么昂贵,创造条件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早教。

在家调教的宝宝也聪明

小雨妈妈说,小雨出生后,她也没特别送去什么早教机构,平时就是给她听点音乐,放点英文磁带之类的。不过她经常会带小雨到处去参观。小雨妈妈说,目前小雨5岁了,但已经走过了很多省份,而且很聪明,唱歌、跳舞、识字不比幼儿园同龄孩子差。

送到早教机构,至少每个月得多支出1000多元,小雨妈妈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并没想过把她培养成一个天才、小神童,目前并不要求她学多少知识,更多的是教她怎么做人,教她一些道理,让她以后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存,让她能够快乐成长。”

在家调教不能闭门造车

不是非要到早教机构学习。特别是家庭经济不宽裕的话,父母可以在家里带宝宝。当宝宝6个月大时,父母就应该给宝宝买一些幼儿动漫卡片,启发宝宝的认知力。由于宝宝2岁前视网膜等还不成熟,2岁前不要让宝宝看电视,因为电视节奏快,没互动,对孩子视网膜等有伤害。应让孩子多听音乐或者看一些节奏慢、重复的节目。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行为,不要拿别的小孩的长处来和自己宝宝的短处比,不要非得让小朋友按照自己的思维发展。同时父母要转变观念,早教不等于早期的知识性学习,早教只是开发孩子的大脑。孩子至少要到2岁多才能进行识字之类的学习,太早孩子根本不懂。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孩子的东西,自己也要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小孩的信任感。父母可以选择自己的家里教,但不要闭门造车。父母要多看早教书籍,多关注最新信息。

孩子教育应以父母为中心

目前早教市场并不成熟,有一些早教机构确实是从精心研究0至3岁儿童身心特点出发的,而有的则是抓住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以赢利为目的。昂贵的投入并不一定有高回报,早教课程不能以价格多少来证明价值,选择时一定要谨慎。同时她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管理,引导早教市场规范发展。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假设孩子成长完全由外因决定,那其中学校教育只能起到30%作用,家庭教育要占70%。

3岁之前是人智力形成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早教的目的不是多学文化,而是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所注重的内容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通俗而言就是“3岁前教做人,3岁后教做事”。如0岁至1岁的孩子,要养成好的作息习惯,进行动作、语言训练;1岁至3岁的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以及肢体运动、语言发展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早期教育的第一个老师,家长不要简单寄望于某些早教机构、老师或帮助带养孩子的人,而应以父母为中心,以家庭为场所施行早教,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亲子游戏,例如和孩子一起玩躲迷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很容易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孩子说话不算数,父母巧应对


面对说话总是不算数的宝宝,常会让父母感到无奈。专家提示,要巧妙地帮助孩子学会遵守约定。宝宝只有从小养成了诚信的好习惯,将来才能获得社会的信任。

案例:方方爸爸最近感到十分困惑,因为那个3岁的调皮儿子总是说话不算数,刚刚答应好的事情转眼就改变了,根本不履行诺言。譬如,方方看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视了,该到洗手吃饭的时间了,但是方方怎么都不肯关电视。爸爸想了个主意,用猜拳头的方法决定关不关电视。方方答应了。结果爸爸赢了,想去关电视,方方却急忙跑过来又打开。爸爸说“咱俩不是说好谁赢谁关电视吗!”便再次关掉电视,可方方就是不答应,又伸手打开电视。两个人开开关关地闹了一阵子,方方就躺在地上耍赖,弄得爸爸只得无奈地随他去了……

专家解析:年幼的孩子不遵守约定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跟年龄有关,方方才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刚刚开始建立社会交往原则,遵守约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理念,需要一段时间来习惯,也需要反复的实景练习才能确立。然而,父母在给孩子建立规则过程中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方方跟爸爸约定好谁赢了谁关电视,结果方方违约,但他爸爸既没有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坚持原则,也没有采用语言来安慰和劝解方方,而是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这就让孩子觉得爸爸拿自己没辙,无能为力,以后也就不必再遵守规则了。

专家设计情景游戏:可以用一盘方方最喜欢吃的草莓,再邀请方方参加一个有奖游戏,打保龄球。谁打倒了几只球瓶,谁就能往自己的盘子里面放进同样数量的草莓。通常方方对这样的游戏一定会特别感兴趣。当他投入进去后,爸爸就该以身作则,向方方示范如何遵守游戏规则。游戏中可能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每次轮到方方往自己的盘子里放草莓,他都不肯遵守约定,只取跟球瓶同样数量的草莓,而是一定要多放一只或者两只。这时爸爸应该规劝他,把多余的草莓放回盘子里,此时,方方一定会觉得不高兴,继而可能干脆破坏其他的规则:不肯轮流,不让爸爸打球,也不肯站在指定的线外打球,甚至用脚把球瓶都踢倒等等。这时爸爸应该警告方方,如果继续破坏规则的话,草莓将被端走,游戏将中止。如果方方仍决定试探一下成年人的疆界,踢翻刚刚摆好的球瓶。那么,爸爸就要说话算数,坚决地把草莓盘子端走。如果方方嚷着试图把草莓盘子夺回来时,爸爸就要对他提出条件,只要遵守规则,游戏才能继续,方方才能吃到可口的草莓。这样,方方就可能会答应。

解读游戏:像这样的游戏,能够让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亲身体验遵守约定。在家里设计一些类似有趣的游戏来帮助孩子认知约定,反复练习,锻炼孩子延迟满足。只得提醒的是,刚开始时一定会遇到孩子的抵抗和阻挠。遵守约定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快,因为不能马上满足他们所有的愿望。孩子不可能一下子习惯规矩的约束,会想尽办法逃脱和“捣乱”。这就需要父母具备足够的耐心以及灵活的头脑,想一些办法来帮助孩子约束自己。

宝宝下厨房 聪明父母巧找游戏“原料”


厨房对宝宝来说真是个奇妙的地方,特别是厨房里的瓶瓶罐罐、刀刀叉叉还有打火的炉子……无一不对宝宝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同时,这些又是致命的危险品。家长在做好安全准备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孩子尽到厨房,进行亲子互动。

1、游戏原料随手拾

“来,玩一玩,充分刺激孩子的视、听、触、味、嗅功能。”

视——买来的水果,一一问孩子都是什么颜色?请他拿着水果找找,家里还有什么东西和这个颜色一样?拿起香蕉,请他想一想,还见过什么东西是这个形状?指着一堆蔬菜,请他帮着把圆的放一起,长的放一起。

听——用筷子敲一敲锅碗瓢盆,它们声音一样吗?你记住它们的声音了吗?闭上眼睛听听我敲的是什么?我敲一段音乐你来学哦,听仔细啦。

触——摸摸黄瓜的表面什么感觉?摸摸茄子的表面什么感觉?它们有什么区别?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装上不同蔬果,摸一个,猜一个,看你猜得对不对?

味——今天做的什么?不告诉你。蒙上眼睛你尝尝看。在孩子面前分别将糖、盐放入水中,尝尝什么是甜,什么是咸?尝尝话梅汤什么味道?把糖加入话梅汤,味道有什么变化。哈,最好他自己能说出是酸酸甜甜。

嗅——帮妈妈拿醋,帮妈妈拿酱油。哇,它俩看上去一模一样哦,没关系,闻闻看。记清了吗?以后你帮妈妈选!

2、絮絮叨叨的契机

“絮絮叨叨,那可是我们的长项啊。一边做事,一边就手边的话题和孩子唠叨唠叨吧。”

比如边洗苹果边问:“苹果长在哪里呀?”“你怎么知道的呀?”“你爱吃苹果吗?”“你还喜欢吃什么?”“你知道爸爸喜欢吃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爸爸喜欢吃这个?”“那咱们让爸爸明天带一个吧?”“那把它装在哪儿合适呢?”

这基本是触景生情式的提问,从一个点,穿珠子似的瞎聊很多东西。聊无定法,您可看看孩子对哪个话题感兴趣,顺着他的兴趣一起讨论。

3、自主才能创新

平时你会为孩子做多少主?不妨停一停,给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孩子大一点,像摆水果拼盘这种事,完全可以交给他做。比如,请他用水果摆出美丽的图案,或者摆出一个造型,或者讲故事给你听。你们可以把他的作品拍摄下来做个纪念。

做饭、吃饭绝对需要学问哦,只是大人做得太熟练,疏忽了其中需要的知识、能力。但这些对小孩子来说,都新奇得很,趁机增长他的知识,训练他的头脑吧。在和孩子共备美食的过程中,您一定会被孩子的某些奇思妙想所感动。给他一些施展的机会,他或者能还您一个惊喜。

以上种种仅是抛砖引玉,聪明的父母,您一定在亲自动手做美食时,有更多的奇思妙想。这样有乐趣的事,远远比在外面吃,还担心食品安全有意思得多。希望您在宝宝年龄还小时,就培养他健康的口味和饮食习惯,祝你们吃得健康,玩得快乐。

教您巧妙对付小“捣蛋儿”


教您巧妙对付小“捣蛋儿”

好端端的磁带被拉出带芯系在窗前随风飘荡、趁大人不注意就跑到厨房把米缸里的米粒洒弄一地、用手指按电源插孔说是要学动画片里的人物全身通电发光、把光碟当旱冰鞋踩在脚下“溜冰”……自从孩子学会自己迈开脚丫子撒欢,就时不时做出一些让大人头疼的“捣蛋”行为和“危险”行为。怎样面对孩子这些或具有破坏性、危险性的“捣蛋”行为?是放任不管、顺其自然,还是横加制止、严厉约束?早教专家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些科学育儿的建议。

出场人物:小越女11个月

自从刚刚学会自己走路之后,小越就四处走动,时常摸摸碰碰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和人。但是踩到较高的物体上,这还是小越的第一次——当小越伸手去拿柜子高处的玩具,她发现用手够不着,于是她先拿起一个方形木质玩具放在地上,然后踩到方形木质玩具上去。

由于小越只踩到方形玩具的边缘上,没有站稳,又落到了地上。站在不远处的奶奶看到小越的这个“危险”举动,正要上前阻止,却被小越的妈妈拦住了。小越的妈妈脸上写满对孩子鼓励的微笑。小越从玩具上下来后,变换了方形玩具的方向,再次踏了上去,这次她的双脚踏准了方形玩具的中间,稳稳地站了在上面,顺利地拿到了柜子高处的玩具。

从那以后,玩具水杯、饼干盒等都成了她的“垫脚工具”。

情景再现

第一次学会运用工具

需鼓励并保护孩子安全

胡海兰认为,在小越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小越的妈妈能做到在安全的距离内观察孩子,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微笑、眼神及时地鼓励与肯定孩子,这种认可和支持孩子探索的做法,给孩子提供了空间以及反复尝试错误的机会。正是有了妈妈的支持,孩子才能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获得更深、更广的探索。

而小越的奶奶则是抱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想要制止孩子做出如此“危险”的行为。胡海兰说,如果奶奶制止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则失去了探索的机会。如果制止屡次发生,孩子就会形成“这不敢、那不能”的想法,从而失去了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影响婴儿独立运动的发展,以及学习新动作的能力。

“当然,家长在孩子探索过程中,还要给予适当的安全监控。”颜媛说,因为孩子在认识新的事物时,无法辨别事物是否具有危险性,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打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比如刀具、打火机等危险品,要置于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家中最好撤掉容易倾倒的摆设,同时还要遮盖好电线插座等。

孩子在探索未知世界

“说孩子‘捣蛋’,这完全是从大人的标准而言的。孩子这些所谓的‘捣蛋’行为,让家里物品的整洁和秩序受到了影响,给大人造成了‘麻烦’。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在对世界进行探索。”南宁市莹兴双语艺术幼儿园园长颜媛说,孩子一般在1岁多时开始学会走路,其所能接触的范围也大大增加,这时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也更好奇,因此在发现好玩的事物时,就要上去打探究竟。这种“捣蛋”的行为会随着年龄、知识的增加以及控制力的培养,渐渐收敛。

南宁市维开幼儿英语机构教师、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专家胡海兰认为,有意图和目标指向性的行为,是8~12个月大的婴儿的最显著特征。

胡海兰对小越的这一“危险”行为进行了分析:首先,为了得到玩具,小越尝试垫高自己来拿到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小越学会了使用工具来达到目的。在此之前,她可能只对身边能够得着的物品感兴趣,而现在她运用工具扩大了自己的活动范围,不仅能拿到眼前的物品,远处、高处的东西也能设法得到。胡海兰表示,孩子对外界的探索越多、范围越广,其能体验和吸收的认识和经验也就越多。

其次,小越把垫脚的工具,变换方向,反复尝试,最后她确定脚下的玩具是可以增加身体高度,通过这些“垫脚工具”,可以弥补她的身高差距。她这是在通过尝试错误以及反复练习,达到了以动作探索世界的目的。她从反复尝试到最后确定的这个过程,又有了新的发现——工具与目的的关系。利用工具可以达到目标,改变环境。孩子在认识更多新事物的同时,还认识到活动本身也可以了解与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行为分析

解决战略

对付“捣蛋儿”注意五点

不论是打翻米缸的米,还是损坏家中的物品,这些行为与小越把脚垫高拿东西一样,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面对孩子在探索世界时给成人带来的“麻烦”和担忧,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在真正的危险面前,家长又该如何巧妙阻止?专家表示以下五点必须注意。

注意一:别中断孩子的探索

“首先,孩子在‘捣蛋’时,只要不危及孩子的安全,家长就不应随意中断孩子的探索行为,否则会抑制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胡海兰说,家长随意中断孩子的“捣蛋”行为,不仅会导致孩子的探索行为的终止,还会使孩子减少甚至停止利用动作来认识、探索世界。

注意二:用适当的玩具替换

颜媛表示,家长在提供安全环境的同时,还要提供给孩子适合的玩具。比如,孩子喜欢撕报纸,家长可以购买一些剪纸DIY类的玩具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如果孩子喜欢玩米缸中的米粒,家长可以购买类似的串珠类玩具进行替换。

注意三:不要过多地介入

“成人过多地干预,就是在剥夺儿童成长的权利。”胡海兰说。过多的干预可能造成以下后果:首先,成人的评价标准干扰了孩子的行为和想法,孩子会焦虑和对自己的否定,这样就不利于孩子走向独立和自信;其次,成人的干预可能造成孩子依赖的性格,每次都有成人在旁边进行纠正和引导,这就暗示孩子:你只有获得成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好这个任务。那么,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没有思考和尝试错误的主动性,而是等待或者马上求助父母的帮助。

注意四:介入要讲究技巧

胡海兰表示,如果孩子的行为确实是危险的,家长就应平静而及时地进行阻止,并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该行为的危害和危险性。部分家长在看到孩子发出危险行为的时候,因为自己情绪突然紧张、害怕而去恐吓孩子或向孩子吼叫,这样会导致孩子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形下,被妈妈的情绪感染,也感到很紧张害怕,变得胆小怕事。

如何平静地阻止和避免孩子接触危险的物品?胡海兰举例说,如果孩子要摸烫的东西,可以让孩子摸热的馒头、热的水袋等,让他们感觉到“烫”,并且告诉他/她开水壶也这么烫,所以摸不得;也可以和孩子做游戏,通过触摸冰水、凉水、温水、烫水,来感受温度的不同。

注意五:发出求助再引导

当孩子向成人发出求助的信号——眼神、语言、动作等,那么成人便需要给孩子恰当的引导。这个时候的引导,不仅能促进孩子的行为,更好地完成目的,而且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建立孩子对成人或者外部世界的信任。胡海兰说,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温暖的爱和支持的儿童,在长大后遇到困难,便不会轻易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绝望。

莫让不正规早教扼杀孩子翅膀


早教的观念已经为广大家长所普遍接受,各式各样的早教班也遍地开花,而且价格不菲。那么早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要不要给宝宝选择早教班?早教班的选择标准有哪些?

一、早教班上不上?

专家指出“家庭才是早期教育的主要阵营,父母才是宝宝早教最好、最重要的老师,早教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想要更好地开展早期教育,家长首先要具备一定科学育儿的能力,学习一定的早教知识。

早教班因为在专业上的优势,的确可以提供适合宝宝年龄发展的课程,而且可作为家长学习早教知识的补充手段,家长可以学习将早教班的内容和方法延伸到家里。对于那些不知道该如何和宝宝互动,不知道如何展开教养的家长来说,通过参加早教班的课程,是能够获得一定的启发和指导的。

1.没必要上早教的家庭

a.第一是经济情况不太宽裕的小家庭。如果因为经济情况没有条件上早教,妈妈们可以在家里先教教宝宝,等宝宝快上幼儿园了,再到早教机构来学学与老师互动,也能帮助宝宝顺利从家里过渡到幼儿园这个小社会。

b.妈妈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可以很系统的学习如何教育宝宝,每个年龄可以怎么运动,可以读什么,学什么,做什么,这样的妈妈可以像老师一样的关注到宝宝成长的全过程。唯一不足的就是:孩子缺乏社交机会,需要妈妈在和小朋友的玩耍中交宝宝学会分享、等待、主动交往等。

2.适合上早教的家庭

a.经济无压力。选择自己经济范围内能承受的早教机构,可以承担几百元一节课的,ok;可以承担几十元一节的,欢乐也不少。只要这家机构,离家近,老师亲和,机构正规,活动丰富就可以。

b.老人带孩子的家庭。爸妈早出晚归,长辈只能帮忙养育,教育完全不懂,这样的宝宝尤其需要去早教,让老师来帮忙,让老师来观察孩子的敏感期,让老人也学会更合适的教育方法。

c.以交往为早教目的的家长。学不重要,有个交往平台最重要。如果抱着着这样的早教理念的妈妈,其实是最适合送宝宝上早教的。找到这样的学校,意味着宝宝上幼儿园前,一定可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生日会、儿童节、感恩季、圣诞节、元宵节、春季踏青这些统统都不用妈妈自己再去筹备和组织,只需要每次腾出时间带着宝宝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就可以了,而这些才是宝宝最重要的成长体验。

二、不正规早教的危害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对是最坑爹的育儿指南之一。这句话被很多家长误读,一些早教机构更是看穿了父母“求早”、“求快”、“求全优”三种急功近利的心里,各种天价早教、天才早教纷纷涌现。但是这种不正规的早教,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揠苗助长的危害,更有可能危害孩子一生。

1.不正规的早教将超前于孩子发展过程的知识技能强加于还没有完全做好能力上准备的孩子,它不仅仅会使父母倍感挫折,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小鸟的妈妈如果在小鸟还没有长出羽毛的时候,就硬赶着小鸟飞出鸟巢,结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年幼的小鸟掉落在地上,而且可能永远丧失了飞翔的胆略。同样,科学家发现,儿童的许多能力是在成长中的某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的,过早地将儿童还不具备该能力的知识强加于孩子,只能引起孩子更多的困惑和恐慌,特别是当他们面对想方设法要求他们完成任务的大人时,他们会为自己完成不了任务而感到害怕,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不自信带来的后果将影响孩子一生。

3岁之前的孩子,其大多数能力的发展处于人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敏感期,父母给的刺激越适当,孩子相应能力的挖掘就越多,但是在这个大脑细胞还在继续生长的阶段,若父母急切地想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到孩子脑子里,反而会使孩子将来吸收知识形成障碍。

2.不少急功近利的不少年轻父母为了更早地看到成果,不惜忽略孩子能力的积累,而只求快些让孩子接受知识,事实上却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

孩子和成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当父母只注重孩子每天学了几首儿歌,会写了几个字,学了多少算术题的时候,他们便忽略了孩子和伙伴玩得是否融洽,在游戏过程中有没有摔倒再爬起,而孩子也逐渐只关心那些大人们为他们安排的任务,少了探索的兴趣,少了寻找问题和答案的动力。这些父母与孩子都逐渐远离和忽视的东西,与知识本身相比,对成长却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就像造房子一样,为了能尽快造起高楼大厦,却没有打严地下的基石,结果造成或是楼房的倒塌,或是无法建成高楼大厦。

3.有些不正规的早教,似乎对孩子目前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孩子幼年接受了不正规的教学方式,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以至在以后真正的学习中无法接受正确的教学,影响其发展。

比如,现在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掌握母语以外的语言,殊不知,由于教育本身在语言教育内容和方式上的问题,语言敏感期的孩子却将第二语言教育中许多不良的语音也一并吸收了进来,而且这种负面的影响比他们学到几个单词的正面影响大得多,等到上学后真正开始学习外语的时候,启蒙语音的不准确会使他们无法和其他孩子一样正确地按照音标朗读。

三、如何选择早教机构

1.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一个好的早教机构首先应该是十分重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的,针对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合理的引导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开发孩子的兴趣。其次就是要有系统的理论支持和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课程设计。家长要与早教中心的老师沟通,看一下课程的编排是否是由浅入深,具有连贯性,并且看一下适合孩子的月龄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要。

2.师资力量。我相信很多家长送宝宝去早教中心就是考虑到那里的老师比家长们专业,因此,家长在与老师沟通的时候要适当的咨询一些育儿方面的问题,看一下老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看老师是否有爱心,是否喜欢孩子。因为小孩子在一个被关爱的环境中更容易展示自己,而不是在一个严厉的环境中被迫的接受知识。

3.教学环境。家长要带着宝宝到早教机构转一圈,看看活动环境是否宽敞,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玩具是否定期消毒,甚至是周边环境是否安静整洁。有的早教中心就很关心宝宝,他们在墙壁的下部贴上软的材料,比如泡沫或者海绵,以免宝宝摔伤。

4.价格要合理。家长要考虑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并非越贵越好,只要适合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现在早教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很多机构都开始推出优惠活动,所以家长可以适当的关注一下,在优惠期间报名。

5.交通要便捷。交通方面家长也应该适当的考虑,如果差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离家近的早教机构,这样就可以方便家长带宝宝上课。

帮你轻松调教不合作孩子


如何让孩子乖乖合作是困扰所有妈妈的难题!在孩子面前,妈妈总是觉得自己是那么无助,所有积累的知识和智慧都毫无用武之地,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怎么做才能确定父母的权威,可以每天不用唠叨。不用哀求、不用大声嚷嚷,就能让孩子乖乖与我合作?

Q问:很多妈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该如何让孩子跟我合作呢?我总是在不停地唠叨,但却似乎一点作用都没有。帮帮我吧!”孩子为什么不爱合作呢?

真道理:

孩子不合作,这是全世界家长都会头痛的一个问题!首先我看看被孩子拒绝合作的妈妈有哪些?

1.唠叨型妈妈:对一件事唠唠叨叨的说起来没完。

点评:如果妈妈能够就事论事,就能督促孩子把事情做完。

2.希望型妈妈:口头禅“我希望”,总是说“我希望你自己收拾房间”“我希望你洗脸刷牙”。

点评:妈妈的要求太含蓄,会为孩子的不合作制造机会。

3.贿赂型妈妈:“你把饭吃完,就可以吃冰激凌”。

点评:其实孩子并不需要贿赂,不需要用这种交换的方式使自己转变成一个好孩子。

4.威胁型妈妈:“如果你不听妈妈的话,就不给你买玩具”,大多数

父母在孩子不太听话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威胁孩子。

点评:父母们下意识的认为只有严厉的威胁才能使孩子就范。但是,父母最后的通牒,其实相当于鼓励孩子重复去做。

5.厌恶型妈妈:“你怎么总是拖拖拉拉,你听不到我的话吗?你耳朵有毛病吗?”

点评:家长的冷嘲热讽,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毛病,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6.喊叫型妈妈:孩子不听话时,大声嚷嚷“你看,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点评:不要让感情驾驭你。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威逼利诱,或是责骂孩子,让孩子感到难堪。大喊大叫的对孩子发布命令,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因为,虽然此时孩子注意力都在父母身上,但他关注的只是父母脸上愤怒的表情,而不是父母所说的话。事实上,父母越是温和轻声地说话,孩子越是容易关注父母说的话。

孩子不合作的难题不会自己改变,只有坚定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够改变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自愿合作需要父母的耐心与坚持不懈。一旦在方法上做了一些调整,你就会发现孩子是愿意合作的。

Q问:为了让孩子乖乖合作,妈妈不时要和孩子斗智斗勇,斗得久了,妈妈就会烦恼“孩子怎么这么不合作?”其实,妈妈只要换一种思路就会发现孩子也不是非要和妈妈作对。让孩子爱上合作的成功做法有哪些?

真道理: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古怪的小天使,想让孩子爱上合作,可以参考下面的5个方法:

1.直接陈述事实。对孩子来说,让他们思考,找出结论,最后做出决定并不难。如果让他们去猜测父母的真实想法,让他们面对父母的负面情绪,那就太难为他们了。

2.慎用“不”。不要老是对孩子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要给孩子制定规则,完成规则的内容才能确定享有的权利。

3.直接表达自己的要求。父母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时,一定要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如果父母的要求很模糊或是很含蓄,就可能造成误解,甚至还会遭到孩子的反抗。不要对你希望孩子做的事情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比如:“如果有人帮我打扫一下,我会很高兴的。”不要采用询问的语气,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是可以跟你讨价还价的。不要用“可以吗?好吗?你愿意吗?”或是“嗯”结束你的话。简洁明了地提出你的要求:“请把盘子放到水槽里,并把桌子擦干净。”或者“现在六点了。把作业收起来,来吃饭了。”

4.给孩子选择的自由。给孩子选择的自由是与孩子合作最快方式之一,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比如:“你是愿意先拖地,还是先擦干盘子?”你也可以让孩子选择做事的顺序。“你想先做什么呢,换上睡衣还是刷牙?”你还可以让孩子来选择做事的时间。

“你想要什么时候开始?八点还是八点一刻?”如果孩子提出了第三种选择,你只需要回答道:“那不是一个选项哦。”然后把你的话再说一遍。如果孩子拒绝从中选择,那么你就为他选一个吧。

5.巧用游戏的口吻。巧妙利用孩子喜欢游戏的口吻,让孩子变得容易合作。

小贴士:让不同个性的孩子爱上合作的方案

A.敏感型孩子——倾听并理解。

当敏感型孩子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独特的天赋就会显露出来。

B.活跃型孩子——作好准备和安排。

活跃型孩子需要成人对自己行为的肯定,讨厌别人说他们错了。

C.反应型孩子——重新引导注意方向。

反应型孩子需要的不是理解或者安排,而是需要分散注意力并重新引导。

D.接受型孩子——安排规律的生活。

常规程序、习惯和规律的安全性会逐渐帮助接受型孩子冒险去做新的事情。

*小结*

孩子不合作是全世界的家长都会头痛的一个问题!但是有很多事情我们必须让孩子自己做。如果想等到孩子自己与人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有坚定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够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只要在方法上做一些调整,就可以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了。

父母给宝宝朗读是最好的早教


根据科学依据,宝宝3个月之后,就开始想和身边的人用语言进行交流了,而且还会尝试着发出连续的声音,而到了5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清楚地分辨大部分各种不同的声音,6个月左右,在熟悉的环境里,宝宝会不断地牙牙学语,向你证明,我已经“长大”了!

0-6岁亲子阅读实用大法

为什么要提倡给宝宝朗读呢?

从宝宝出生那一刻起,你肯定会情不自禁地与他聊天,虽然你不知道他是否能听懂,但那种聊天的感觉让人惬意!而朗读是一种与宝宝聊天的特殊方式,与随意交谈相比,朗读则是一种更富条理性和组织性的方式,在长期养成的朗读习惯中,宝宝会慢慢地注意到语言中所蕴涵的逻辑性与语法结构,特别是那些有韵律感的文章,同时配有简单明快的插图,最适合宝宝倾听和观赏。

孩子学习阅读就像学习说话一样,并非一蹴而就,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很多父母会怀疑为婴儿朗读的可行性,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朗读,就是为其6岁时学习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你的朗读声中,他们会汲取到声音记忆,养成喜欢朗读的好习惯,为其今后主动阅读铺平道路。

朗读的好处

1、一边给宝宝朗读,一边爱抚她,无形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2、在与宝宝一起看书朗读的过程中,会增强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3、书中自有黄金屋,让宝宝从书中了解到自己生活的奇妙世界。

4、大声的朗读有助于宝宝对语法结构的内在理解,为今后的阅读与写作奠定基础。

5、看图朗读有助于激发宝宝的想像力。

6、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宝宝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7、朗读可以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慢慢地学会看图画,一页结束后,引导宝宝自己去翻页。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如何为宝宝朗读

1、选择一些“耐看”的书籍,主要针对书的质地。为了避免宝宝撕咬书本,破坏“公物”,可以选择一些边缘圆滑的硬皮书,或者柔软的布书。这样一边给宝宝朗读,一边可以让他感受书的特殊质地。

2、选择一些“耐读”的书籍,主要针对书的内容。这个时期的宝宝不一定能听懂你说的话,但是你的声音对她来说就已经很美妙了,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有节奏韵律感的儿歌和童谣,配上简单、色彩鲜明的图画,在刺激宝宝视觉的同时,体会语言的美妙。

3、选择舒服的朗读地点。找一个光线适中,四周安静的地方,只有你和宝宝两个人,或是坐在沙发上,或是躺在床上,要么直接趴在地上,只要舒服就行。

4、选择不同的朗读时间。在清晨宝宝精力充足的时候、在午餐之后或在睡觉之前,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时间,这一时期的宝宝没有太集中的注意力,所以要以他的意愿为导向,不要强迫他,最初的朗读时间最好控制在3分钟以内,以后慢慢延长。

5、选择不同的朗读语调。朗读要富有感情,有节奏感地去感染宝宝,让她被你的声音所吸引,融入到你的热情中来,和你一起来朗读。时不时地和宝宝交流一下,听听她咿咿呀呀的表态。

6、选择不同的朗读姿势。6个月左右,宝宝会打滚、可以轻松地坐起来,抓握能力日益增强,所以不妨尝试不同的朗读姿势,让宝宝在运动中体验朗读的乐趣。比如和宝宝一起俯卧着大声念儿歌;继而让宝宝坐在你身上,一起拿着书进行朗读;试着让宝宝自己拿着书,看书上的图画,听着你欢快的读书声。在这种动静结合的氛围中,宝宝对阅读会越来越感兴趣。

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


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

细想一番,其实只有这样三种情况是绝对有必要对孩子说“不”的,其他的最好别说:

——当孩子打算做的事会伤害他自己的时候

比如:伸手够火炉上的锅,尤其是当它盛满滚烫的热水时;

——当孩子的行为可能会伤害其他人的时候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睡觉的宝宝旁大声地吵闹或是砰砰地敲打他的玩具;

——当孩子的行为会带来实际上的损失的时候

比如用蜡笔在起居室的墙上乱画。

即使你要说“不”,也不必弄得像一次正面对抗那样。最好的办法是以你所知道的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举个例子,孩子要是不肯穿上外衣和套衫,你就可以在答应他外出玩耍的时候给他穿上。

在你决定说“不”之前,记住:暂停一会儿总是值得的。

你必须确信你切实知道孩子的意思,并且确信你的回答是正确的。

保持行为准则的简单性和连贯性非常重要,这样孩子才会领会你的意思,知道你是认真的,并且知道你在讲话之后总是期待他立刻作出某种行动。这样你说的“不”才真正有所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