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孩子的语言,游戏让孩子有展现想象力的机会,游戏还能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我们至少有三个陪伴孩子游戏的理由:

了解孩子,「听」到孩子在「述说」什么。

让孩子的潜能自然地得到发挥。

减少亲子间的对抗,提高亲子互动的质量,改善亲子关系。

那我们该怎样跟孩子玩起来呢?

扔掉教育目的,放下预设

孩子会在游戏中,很自然地完成学习。但是如果太有目的性地想要教育、训练孩子,就会破坏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让游戏也失去乐趣,适得其反。

各位有没有看过《小王子》?对小王子刚刚找到「我」,要「我」给他画画的那一段,是否还有印象?我们一起再来重温一次。请大家感受一下小王子「我」的心情。

当我还只有六岁的时候,在一本描写原始森林的名叫《真实的故事》的书中,看到了一副精彩的插画,画的是一条蟒蛇正在吞食一只大野兽。页头上就是那副画的摹本。这本书中写道:「这些蟒蛇把它们的猎获物不加咀嚼地囫囵吞下,尔后就不能再动弹了;它们就在长长的六个月的睡眠中消化这些食物。」当时,我对丛林中的奇遇想得很多,于是,我也用彩色铅笔画出了我的第一副图画。我的第一号作品。它是这样的:

我把我的这副杰作拿给大人看,我问他们我的画是不是叫他们害怕。他们回答我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我画的不是帽子,是一条巨蟒在消化着一头大象。于是我又把巨蟒肚子里的情况画了出来,以便让大人们能够看懂。这些大人总是需要解释。我的第二号作品是这样的:

大人们劝我把这些画着开着肚皮的,或闭上肚皮的蟒蛇的图画放在一边,还是把兴趣放在地理、历史、算术、语法上。就这样,在六岁的那年,我就放弃了当画家这一美好的职业。我的第一号、第二号作品的不成功,使我泄了气。这些大人们,靠他们自己什么也弄不懂,还得老是不断地给他们作解释。这真叫孩子们腻味。

《小王子》里的大人们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也根本不想去理解。他们对孩子的世界的看法是狭隘的、评价的。

主观地去臆测孩子的作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这会让孩子觉得索然无味,让孩子觉得没有被父母理解,还可能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破坏孩子积极探索(学习)的欲望。

所以要放下我们一切的预设哦。

孩子才是主人

让孩子当他的世界的主宰

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控制感,得到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往往被大人们安排了一切,在游戏中让孩子做主,才能让孩子获得控制感、自我控制的能力。有时家长对孩子的安排,并没有事先让孩子完全明白,所以孩子不清楚接下来要去做什么、要发生什么,就会感觉无力感,通过游戏,让孩子重获力量感,他们才能学习为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

为了给孩子力量感,你可以适当地装傻、演戏。

「哇,这是什么啊?」

「这个原来是这么玩的!我都不知道啊!你懂得好多啊!」

「哇!!!这个纸飞机能飞这么远!!!」

跟随孩子的引领

用孩子的方式玩,用孩子的节奏玩。咱们做家长的,要去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让孩子进入你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要去孩子的世界里做客。

咱们来看一个场景:爸爸和不到一岁的baby玩积木。小baby拿起一块积木,慢慢地、颠过来倒过去地看,敲一敲,试图塞到嘴里。爸爸一把抓过baby手里的积木,说:「宝贝儿,看爸爸教你,这个是这样玩的。」说着把积木垒起来。

过了一会儿,爸爸垒起好高的积木,baby看看爸爸,看看积木,笑了,探身过去把垒好的积木推倒。爸爸赶紧抓住baby的手:「啊你不要搞破坏!」

大家有没有不经意间做了这样的爸爸?

在这个爸爸的心里,有积木的「正确」玩法,可是这种「正确」玩法是咱们大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规定的,爸爸没有关注自己面前这个活生生的小baby的发展水平到了哪里、他的兴趣点在哪里。此时小baby觉得积木最好玩的玩法,是敲一敲、吃一吃、推推看。

所以,要是不按照孩子的方式和节奏玩,会破坏小朋友的探索(学习)的欲望,会破坏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那么问题来了,要怎么跟随孩子的引领呀?

如果你的孩子太小,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会自己玩,那你可以给他介绍一下身边的玩具,这个过程要慢一点,观察他对什么感兴趣。他如果仔细、慢慢地观察、摸某个玩具,你不要急着介绍其他的玩具,也别急着催他开始中「玩」它,要知道,他是用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在探索它、在玩呢。

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通常你就先坐在他身边,关注着他。你可以等着他邀请你加入,也可以试着问问他,能不能和他一起玩。总之,让孩子引导着你,给你做他的世界的导游。

如果你手足无措不知道做什么好,该怎么办?

可以先模仿孩子的行为,比方说,他笑你也笑,他说「噗噗」你也说「噗噗」,他用奇怪的方式喝水,你也用奇怪的方式喝水。

玩什么,也要尊重孩子的喜好

孩子是他游戏世界的主宰

有些家长认为,有的玩具是「对的」玩具;或者认为,玩具有「正确的」玩法。这些其实也是我们太想当然了,没有牢记孩子是他游戏世界的主宰。

请看看下面描述的场景:

妈妈带着小男孩逛商场,准备一会儿和朋友家的小baby见面。商场里在派发气球,小男孩要来了两个。妈妈心想:「真是的!这廉价的破气球!都7岁了还喜欢这种破烂儿!」

见到了小baby,男孩送了一只气球给baby。妈妈觉得太好了,破烂少了一个。

接下来在汽车上,小baby把自己的气球打到后备箱里去了,于是又去够小男孩的气球。妈妈立刻把气球递给小baby,说:「这个也给他了!」男孩赶紧说:「这个不能也送给他啊。」妈妈说:「你怎么这么自私!!」男孩很委屈:「已经送了一个气球给他了,不能两个都送。」妈妈很不以为然,教育了儿子一番。

到达目的地后,大人们忙着拿东西下车。走出几步去,小男孩问baby的气球在哪,大家才想起来把它忘在后备箱了。小baby的妈妈说,快回去把气球拿出来吧,不然天气这么热,气球会爆掉的。男孩的妈妈说:「不用不用,一个破气球不值钱,爆就爆了。」

怎么样,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可能会做的事情吧?

一个商场派发的气球,从咱们成年人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值钱。但是在这段故事中,对小朋友来说,气球是个很重要的玩具。

小男孩在要气球的时候能够想到一会儿要再分给baby一个,看到baby后主动送出气球,这些行为本应该得到鼓励和欣赏,但是却没得到妈妈的积极反馈。随后妈妈也没有尊重另一个气球是属于男孩的,随随便便就把属于孩子的东西送人了。

最后,妈妈完全没发现,此时此刻对于男孩来说,气球是多么重要。当然重要啦,为了它,他还挨了妈妈一顿骂呢。妈妈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气球的去留,而不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我们有没有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这孩子,几百块钱买回来的玩具不玩,一个空饮料瓶玩半天!其实,孩子可能也觉得:妈妈好奇怪啊,明明塑料瓶那么好玩,她干嘛不喜欢?

不管是很贵的玩具,还是喝完水的塑料瓶,孩子去玩它,都是在探索它,在探索世界。而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就是学习。不仅孩子的感知觉通过这种看似简单的探索得到学习,而且孩子们还会通过这样的过程,对这个世界的运转做出推理。

比如,通过不停地扔掉手里的东西,孩子们虽然不知道万有引力的概念,但是却能推理出这种规律,逐渐了解,自己只要一撒手,这个东西就会掉到地上。通过去推动一个躺倒的瓶子和推动一本书,孩子逐渐推理出什么样的物体是能滚动的。

这些外星科学家们,需要不断重复这种咱们看起来很无聊的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结论哦。

多引入开放性的游戏素材

对很多小朋友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比如说锅碗瓢盆啦,扫帚簸箕啦,衣架啦,比制作精良的玩具感兴趣的多。因为大人们每天都在玩那些嘛,他们也想玩玩看。所以完全可以在保证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给他们玩那些啊。

就我个人而言,我其实并不喜欢会发声发光的玩具、制作精良的玩具。至少我不会让那样的玩具进入游戏心理辅导室。因为越是制作精良的玩具,可能性就越小,越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比方说,一个好贵的学习桌,基本上只能是一个会发出固定声音的桌子或椅子。可是一个废纸箱,它可以是桌子,可以成为屋子,可以是大卡车,也可以成为隧道,等等。

如果家长对「脏乱差」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很多日常物品都是很好玩的游戏素材。比如现在的天气,玩水、玩冰、玩沙子都是很好的选择。

如果家长实在无法接受脏乱怎么办?那就在自己觉得能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素材,就可以了。首先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因为觉得脏而温和打断孩子的探索,虽然孩子少玩了一种素材,但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孩子的成长不会因为偶然的一些行为就遭到很大的破坏的。

此外,艺术媒介也是特别好的帮助孩子发挥想象力的游戏素材。小朋友可以脱光光,用手指画画。也可以选择能水洗的蜡笔,被画到家具上、墙面上也不怕啦。

另外,因为小朋友能够保持注意的时间有限,所以对玩具三分钟热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不需要对此有挫败感哦。

最重要的,是心真正跟孩子在一起

始终!始终看到你的孩子!

安排好你的工作和杂务,选择自己身心舒适的时候和孩子在一起。一开始的时候,你不用给自己太多压力,哪怕每周只有30分钟,能做到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游戏,对孩子和亲子关系也都有很大益处。

给你的手机、平板电脑找一个舒服的家,让它们也彻底地休息一下。

和孩子一起坐在地板上。当然,请不要纠结「地板」,我的意思是说,和你的孩子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不要让他必须仰起头才能看到你。

你可以用语言描述出孩子的行为。「这个是小鸭子,哦,你要吃一下,尝尝它的味道,哦,拍拍它的头」,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在向孩子表达,我一直和你在一起哦,我看到你在做什么了。(当然你得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啊,大一点的孩子你如果不停地说说说他可能觉得你很烦,要注意艺术)。而且,这可以帮助孩子语言的发展,这一点是孩子之间的游戏做不到的益处。

始终关注孩子发出的信号(开心了,烦躁了,害怕了,等等),根据孩子的信号,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另外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反应、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具体地看待每一个游戏。同一个游戏,和9个月的娃娃玩可能是合适的,和4岁的娃娃玩可能就不合适哦。

小结

好啦,总而言之,陪孩子一起玩先不用顾虑太多,告诉自己:

我马上就要进入一个奇妙的外星球了哦,我对这个星球的一切充满好奇,一定很有趣,我好兴奋啊。

我是去外星球做客,而不是侵略哦,所以我会好好的做一个客人,绝不破坏环境,刻下「到此一游」。

这边是外星人的世界,我真的什么都不懂哎,要好好跟他学一下!

接下来,就享受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光吧。

亲子网zj09.com延伸阅读

游戏 让你跟孩子贴心交流


玩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也是孩子们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互动的方式。出生以后,宝宝就会主动地感觉、探索外面的世界。一个月大的宝宝就会寻找声音或光线的来源;3个月大的宝宝眼睛就会注意旋转的或是正在移动的玩具;6个月大的宝宝就会与妈妈玩躲猫猫的游戏。

“玩”对孩子而言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可以发展孩子的感官能力

学习怎样控制、使用自己的身体

激发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认识自己、了解别人

学会思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与人分享与合作

我们知道,玩是孩子最自然的学习途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需要父母来和他们共同享受玩的乐趣。

父母如何当好孩子的贴心玩伴呢?

1.提供安全游戏空间。父母与孩子一起玩的场所,应注意空气流通,避免过冷或过热,以免影响孩子的精神状态,并除去一些可能绊倒孩子的障碍物。时间应选在双方都精神饱满的时段,时间的长短则视孩子的精神状态而定,孩子吃得太饱或饥饿时,都不适合游戏。

2.不要一下子给孩子太多的刺激。因为这样做,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和持久力。最好是同样一件玩具,变化出不同的玩法,或者同一种游戏,用不同的道具或玩具来进行。

3.不要做孩子的“导师”。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家长不能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来玩,而应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和摸索,应掌握鼓励而不指挥,参与但不干预的原则,允许孩子自由发挥。在玩的过程中,目光不要离开孩子,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他是否喜欢这个游戏或玩具,内容是否适合孩子,动作是否太难,有无危险性。在孩子完成一个动作或玩出新花样时,及时给予赞扬。

4.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与需求,提供适当的玩具和游戏资源。研究证明,儿童游戏的质量可以通过教育者的努力得到提高。因此,家长的责任是使“皮球滚起来”。比如,一张旧床单蒙在椅子上或大箱子上,就可以变成帐篷、城堡;一张旧的行军床,也许可以变成一架小飞机或飞毯。父母还可为孩子提供一些更有创意的点子,比如利用蔬菜瓜果一起做艺术制作,或自制图书,把家庭生活照和孩子的画收集起来装订成册,让孩子加上文字注解,除了可增加亲密回忆外,还可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了解书的愿望。当然这一切都要以孩子的需求和年龄特点来决定。

5.把握好自己和孩子一起玩时的心态。美国学前教育专家提出忠告:当你觉得侵扰了孩子(你可能就是这样)时,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当你觉得这是一项责任时,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当你怒气冲冲时,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当你过于投入时,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

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玩具和游戏

6个月以内的宝宝喜欢鲜艳可以抓捏的玩具,比如小响铃、小玩偶,他们会用手去捏,把东西往嘴里送。请注意:玩具的小零件是否牢固,玩具的颜料是否有毒,要经常清洗或擦洗玩具,保持卫生。

6个月至一岁的宝宝,喜欢摔摔打打、乱咬玩具。请注意:给宝宝的玩具不能太硬太重,没有尖角,经常检查玩具是否有断裂、缺口。由于宝宝肌肉及脑神经、运动中枢尚未发育成熟,父母可放慢动作与宝宝一起玩,并提供适当的帮助,还可放点音乐助兴。

一至两岁的宝宝很好奇,也有研究精神,父母可为其提供娃娃与动物玩具、体积可大一些。小飞机、小汽车、色彩鲜明的图画书、有轮子的玩具、可放东西的容器都是不错的选择。

两岁至三岁的宝宝会喜欢拼搭积木或可装拆的玩具,还喜欢会动的东西,比如小汽车、火车、童车等。这一阶段的宝宝还喜欢用彩色笔在白纸上涂涂画画。此外,这一年龄段的宝宝还喜欢玩假扮游戏,父母可为其提供形状逼真的道具、比如电话、盘子、听筒、厨房用具等。

三至四岁的孩子模仿力很强,也富于幻想。男孩子喜欢模仿士兵、汽车司机,女孩子喜欢给娃娃穿衣、脱衣,用厨具做饭等,父母可配合他们的需要提供玩具。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能理解事物之间简单的因果关系,父母可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种子发芽、大蒜长苗之类的科学小游戏,有助于增长知识。4岁孩子的动手能力增强了,父母可为其提供操作性很强的手工玩具。

想让孩子开心 其实并不用花钱


其实让孩子开心起来很简单,有时候一件小东西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照耀在地毯上的阳光、空的纸箱或窗外鸣叫的小鸟。这些快乐不需要花费一分钱。在这种精神下,下面将介绍5种既简单、便宜,又能让孩子开心的活动。

1.让孩子尽兴

或许是撕纸的声音令孩子愉悦,或许是将纸撕成新的形状有一种满足感,孩子真的很喜欢撕纸。所以把需要的回收利用的纸箱收起来,把无用的杂志或垃圾邮件交给孩子,然后让孩子尽情地撕吧。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或者在一旁看着孩子。因为纸屑可能会引起孩子窒息。

2.和狗狗一起玩

你是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但是如果孩子很快睡着了,或比起动物更喜欢喷泉,你都不要觉得惊讶。相反,你可以带孩子去公园,在那儿孩子能近距离看着狗狗玩。看狗狗玩更加有趣,而且不用花一分钱。但是你需要注意孩子在狗狗周围的安全性。你或许想要用胳膊架住宝宝,确保出线意外时孩子的安全。

3.手电筒游戏

关掉灯,拉上窗帘手拿手电筒,和孩子一起躺在地板上,用眼睛追逐手电筒的光亮。在孩子盯着光亮时,操作手电筒让光束在天花板上跳舞。如果孩子年龄足够大,你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操控手电筒。记住玩过游戏后,一定要将手电筒收好。

4.出去吃饭

改变一下日常习惯,在院子里、前门台阶上或者公园里,来一场即兴野餐。铺上桌布,将食物放在桌布上而不是篮子里,让孩子自己挑选想吃的东西。桌布也使得清洁变得简单,当你准备打包走人时,只需要抖一抖桌布就可以了。

冬天时,你也可以来一个室内版的野餐,将塑料桌布铺在地板上。确保房间足够温暖,让孩子只穿尿布坐在桌布上。摆出孩子最喜欢吃的食物,鼓励孩子自由吃东西。虽然结束后孩子需要洗个澡,但是这是十分值得的。

在陪孩子玩游戏时,你有没有故意输给Ta?


为了哄孩子高兴,不少家长在与孩子玩游戏时,常常故意输给孩子。其实,这样做反倒对孩子不好,这种过度保护,会削弱孩子的上进心和竞争力。

经常故意输给孩子,孩子会以为他永远都应该是赢家,但现实生活并不是如此,他总要面对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总要学会怎样应付输的局面。家长应该怎么把握这个度呢?

鲁迅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父母在陪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有没有故意让着孩子呢?也许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这么小,没必要跟他较真,也没必要让孩子过早的知道社会的残酷。

也有不少的家长怕真真正正跟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一直输,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从而影响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家长的这种种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做真的对吗?

1.年龄不同,教育规则不同

一般神经学发育专家的观点是,两岁以前的小孩没有什么输赢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怎么玩。

所以爸妈带着一两岁的小孩子玩的时候,你让他赢,他多半也不会就比输了更高兴,反而是游戏互动过程中的各种小细节会刺激到他。

而一两岁的小孩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就更加不会有什么竞争意识,这个时候,他看别的孩子大概都是只有两种概念:可以咬的和不可以咬的。

那么爸妈在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教会孩子如何轮流、分享,引导孩子去和其他人一起玩,给他一个社交互动的起点。

竞争和输赢的意识,一般是在3~4岁的阶段开始萌芽,到4~5岁时在某些孩子身上可能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了。如果在此之前,爸妈已经帮助孩子养成了很好的遵守规则的习惯了,那么小孩子即使非常在意输赢,起码还会懂得尊重规则。

孩子的年龄还是爸妈选择适当游戏/活动项目的参考。如果爸妈选择的游戏是适合孩子年龄的,那么他总有机会赢,即使你完全没有在让他,比如剪刀石头布、抽牌比大小这种,没错这里面也是有策略可以玩的,但是机率本身就能让孩子赢。

假设你选择的游戏里面,孩子没有自己赢的可能,或者你应该再想过,选一些更适合孩子程度的游戏来玩。

2.输赢不是重点,重点是输赢之后的表现

没有人会认为孩子应该总是输、或者总是赢,重点是一旦孩子掌握规则可以玩游戏了,我们就要把输赢放到长久的发展里去看。

赢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对这种游戏/体验活动更有兴趣,输则可以让他了解凡事不会一帆风顺、学习如何面对失败,而另有一个层面就是如何赢得开心却不骄傲、输得体面却不恼怒,这就有赖爸妈的示范了。

所以,让孩子赢几次完全应该,让他输也一样,真正重要的不是输赢的比例,这个可以根据家庭状态和孩子的性情来调整,真正重要的是,爸妈要示范给孩子看,赢了以后不去挖苦嘲笑对方,输了不发脾气甚至要更积极的再来比一次!

3.不要因为孩子输不起,就不让他输

如果爸妈怕孩子因为输了而不高兴,就经常性的让他赢,那么孩子只会越来越输不起。

任何事情都是练习越多、做得越好,“输得起”也一样。当然啦,为了让孩子不至于完全失去信心和兴趣,爸妈策略性的让孩子赢两次,也是不可少的。

其实爸妈的平常心最重要,除非你下定决心要培养一个职业玩家/职业竞赛者,否则竞争和输赢,总归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你不把看得很重,孩子也就多半不会那么在意输赢了。

如果家长一味的谦让孩子,会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接受不了别人赢自己。如果家长不让着孩子,又容易使得孩子失去对新事物的兴趣。

所以家长应该在让和不让中找一个平衡点,这里有一下几个建议:

1.让之有道

比如说孩子刚接触跳棋,一开始家长可以适当放低水平,让孩子赢几次,但是随着孩子的下棋技巧提高,家长也要逐步显示出真正的水平,让孩子有输有赢。

2.让在明处

如下象棋,基本规则是不许悔棋,双方都要遵守。考虑到双方实力的差距,家长可以除掉几颗棋子,再和孩子“比试”。而涉及到基本规则的,尽量不让。让了哪些,也要摆在明处,让孩子知道。

3.引导孩子多参加对等游戏

家长与孩子比赛,孩子相对处于劣势。多引导孩子与同伴游戏,双方实力均衡,这样的输赢更利于孩子成长。

4.正确对待输赢

家长要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输赢,比赛或游戏重在分享过程中的快乐,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要告诉孩子,输了不要垂头丧气,下次还有赢的机会。还要引导孩子弄清原因,以便改进。赢了之后,要让孩子关注对方的感受,抚慰对方。

此外,要引导孩子多参加团队活动,培养协作精神,学会合作。

孩子的态度来源于家长所示范的榜样,所以当家长“输”了的时候,别忘了总结一下教训:“我怎么会输呢?让我想想看,噢,是不太专心的缘故。”

潜移默化的结果是,当孩子输了时,也会考虑输的原因。无论是输是赢,家长都要示范乐观的态度:输赢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下一次要吸取教训。

教会孩子能够为“赢”而竭尽全力,亦能在“输”时淡然处之。

手偶游戏让你的BB更聪明


手偶游戏有很好的互动性,家长与孩子玩手偶的过程中,要求他眼到、手到、心到,记忆故事情节,并记忆爸爸、妈妈所做的手偶动作。经常用手偶表演故事,孩子讲故事的能力会大幅度提高,能够记住更多的故事和儿歌。对小宝宝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哦!

准备材料:手偶(可以用颜色鲜艳的婴儿袜或者连指手套代替)、画笔

适龄儿童:4个月以上

具体方法:

1.把一只手偶套在自己的手上;

2.把另一个手偶套在宝宝的手上;

3.让宝宝移动他的大拇指和其他手指,以便让袜子手偶的顶端看起来像一张嘴巴。

4.为两只手偶起名字,并规定各自扮演的角色。

5.用画笔画眼睛、鼻子和嘴巴。

6.让两只手偶互动,可以唱歌可以问问题。

培养技能:精细动作技能、说话、社交技能,并能提高孩子对故事情节的记忆能力,拓宽记忆广度。

心理学小知识:在大约4个月的时候,宝宝会发现并开始玩自己的双手。他凝视着自己的双手,看着双手移动,完全沉醉其中。他会触摸自己的手,并为这种新的感觉而感到惊喜。随着宝宝学会协调运动,爸爸妈妈就会看到宝宝慢慢地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双手了。在这个时候手偶游戏能提高宝宝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其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并为宝宝的生活提供快乐。

游戏让孩子伶牙俐齿


游戏一、广播电台

玩法:家庭每个成员作为一个广播电台,如:奶奶广播电台、爸爸广播电台。一位家长打电话,当拨到某个电台时,这个电台就要播放歌曲、相声、新闻等节目。家长可有意识地拨打孩子的电台,使孩子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使孩子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益处:使孩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能有表情地讲述和朗诵。

游戏二、传电报

玩法:成人在孩子耳边讲一些有趣的电报内容,如小猴在电灯泡里跳迪斯科、小老鼠打败了大老虎等。孩子听后传给第三个人,第三个人讲出电报内容,发电报人进行验证。如无第三个人,则要求孩子在成人耳边再复述一遍。

益处: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三、咕噜咕噜

玩法:家长与孩子面对面站立,双手握空拳、两拳交错上下边绕圈边念“咕噜咕噜1(出示1个手指)”,家长说:“一头牛”。2个人再绕圈并念:“咕噜咕噜2(出示2个手指)”,孩子说:“两只鸟”。依次说数字组词到10,游戏结束。

益处:学习用量词组词和即兴说话,培养孩子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游戏四、小小营业员

准备:孩子的玩具5-10件,围裙。

玩法:将玩具逐一放好,家长先系上围裙当营业员,向孩子介绍商品。如指着玩具狗说:“这是只小狗,白白的毛,鼻子会闻气味,它有4条腿,有一条卷的尾巴,它会帮人们看门,你喜欢它吗?你想买它吗?”孩子将小狗“买”回去,然后由孩子当营业员介绍商品,游戏反复进行。

游戏的变化:可以出现水果、蔬菜、交通工具、娃娃等各类物品,还可以让顾客描述要买的物品特征让营业员猜,猜对了就把物品“卖”给顾客。

益处:培养孩子运用口语进行连贯讲述的能力,巩固对物品特征的认识。

春节宅在家里更开心的游戏


春节期间和孩子玩什么?户外太冷;庙会年年逛,没创意;出去旅游,哪哪都是人;宅在家里,太无聊!No,No,No,看看老外这些创意游戏,让你在家更开心。

1.纸箱空间

蜡笔+空纸箱=安静的游戏空间,可以尝试一下。

2.纸箱滑梯

对于家里有楼梯的,这是一个不错的玩法。

3.穿越障碍

找一个过道,左右两边贴一些纸条作为路障,孩子们需要身体不接触路障而顺利通过,充满刺激的小游戏,很适合家庭聚会哟。

4.击球比赛

这个游戏适合多个孩子一起参加,注意要用脚去击球,很锻炼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

5.套圈游戏

套圈游戏是很多庙会的常见曲目,其实在家可以以进行啊。

6.踩高跷

废弃的奶粉罐这下子都有用武之地了。

7.手指创意

实在不知道怎么玩,就玩玩自己的手指吧,这可是发挥孩子们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好机会。

8.找瓶盖

家里不用的小瓶子,小盒子一定很多吧,把它们的瓶盖和瓶身分开,让孩子们自己去进行配对,很培养孩子的细心观察能力。

9.连连看

经典的记忆配对游戏,找一些废旧的颜色鲜艳的盒子。选择大约6个不同的纯色,然后剪出2对颜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或圆形。将它们全部倒扣在地板上,让孩子一个个翻开,寻找相同盒子上的图案进行配对,很考验小朋友的记忆力及观察力。

10.胶条游戏场

胶条真真是个好工具,这样的游戏空间能让孩子们玩很久,玩具并非昂贵就是好的,让孩子自己来创造游戏空间,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小提示:可以选择布面胶带,比较容易清理。

11.糖果项链

这一定是女孩们喜欢的,边吃边玩,很过瘾吧!

12.蔬果涂鸦

你有没有带孩子仔细观察过蔬菜水果?看看借助于颜料,它们会展现出怎样的迷人印记?

让孩子多做户外游戏


近年来,我国婴幼儿身体的各项发育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过去的儿童常见疾病——沙眼、蛔虫、缺铁性贫血,基本上被消灭。可是一到秋冬季,不少幼儿园经常出现一个孩子感冒迅速传染一大片的现象。幼儿抵抗疾病的能力不足,肺活量下降,一些孩子稍微运动一下就累得不行了。据有关调查显示,现阶段幼儿的速度、耐力、灵敏度、协调力等多项体能素质都达不到规定标准。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营养丰富了,孩子长高长胖了,他们的体能却呈下降趋势,原因何在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样几个镜头:

镜头之一:小胖冬冬是三代单传。从他一出生,全家人就当宝贝尖供着,走到哪儿都有大人跟着。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淘气、爱活动的时候,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总看着他寸步不离。跑跳容易出汗,别累着;踢球容易伤胳膊伤腿,别出意外;滑梯、攀登架容易摔着,太危险不能玩。于是,冬冬只能在家人的羽翼下,做点轻微的活动。

镜头之二:欣欣先天体弱多病,出生不久就住过好几次医院。爸爸妈妈对她的政策是保守疗法,成天不让出门,躲在房间里,避免与外界接触,害怕病毒、细菌传染病对她的伤害。为她准备的玩具也是乖乖女玩的洋娃娃、毛毛兔等。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欣欣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力量,什么是运动,她也无需运动,一切生活都是父母安排好的。

镜头之三:好动的峰峰3岁时,曾摔跤磕掉了牙。父母担心他再出现什么闪失,从此限制他出门,任其在家怎么玩都行。开始峰峰不习惯,房间里有什么可玩的,只能拿玩具枪比比划划,既不能跑又不能跳。时间一长,他也就顺其自然了,反正出不去,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也很自在。父母正高兴他收收野性,免得闯祸。

或许这只是几个特殊例子,从中还是能看出目前幼儿体能为什么会下降的原因。此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有的家长认为自家的宝宝身体很壮实,没必要再搞什么体能锻炼;有的家长说,宝宝现在整天在家就动个不停,运动量早就够了。实际上,他们和前面例子中的家长一样都陷入了误区。孩子身体自然的生长及好动的行为,是不能取代户外体育运动的,尤其像奔跑、跳跃、攀爬、骑车等大运动量的活动,能够发展大肌肉的力量和增强身体的协调性,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此,必须向家长普及幼儿体能锻炼的知识,纠正父母认为给孩子吃好,长胖长高,不生病,就是身体健康的糊涂认识,切实地加强对体能训练的重视,

了解幼儿体能常识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体能主要是指人体器官具备的能力,在身体素质方面包括运动力量、速度、敏捷性、协调性、柔韧性、耐力等,还涉及走、跑、跳、投掷、攀爬等运动的技能。幼儿体能的发展是促进其身体各系统正常发育的基础。

儿童体能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两岁的幼儿已能完成坐、立、行、走、爬、跳等所有基本动作,但上楼梯较为笨拙。这时的幼儿手指运用已接近成熟,能手眼配合灵巧地叠起多块积木。

到了3岁,幼儿的大肌肉发展较快,身体动作也比以前协调,一般都喜爱跑、跳和踏三轮车。有一部分刚进入此年龄段的幼儿上、下楼梯时,仍要双脚踏在同一阶梯后,才能继续前进;但3岁半以后,就都能双脚交替前行了。

4岁幼儿的手指已较灵活,可以使用画笔或剪刀画简单的圆和做简单的剪贴;也能自己穿脱衣裤、扣钮扣、刷牙、穿鞋袜。此时,他们的体力增长,跑、跳、攀爬、单脚站立、抛接球等基本动作都很熟练,还可以步行较长的一段路。

5岁的幼儿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能折纸和纯熟地用剪刀,会使用筷子挟菜吃饭。他们的一些运动速度已与成人类似,行走、跑跳相当稳健,可自如地在一条窄线上行走,不再左右摇摆。同时,他们攀、爬、滑、滚等运动的技巧已相当纯熟。

其次,幼儿体能活动的重点在于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知觉动作经验,促进姿势与动作的发展与成熟,并奠定未来生理成长与功能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幼儿体能训练不能操之过急,要在满一岁其身体基础抗重力肌肉群功能建立之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刺激与训练。

父母们多抽出些时间,每天和孩子一起到户外做各种运动,双休日带孩子上公园或郊游、爬山,进行耐力和有氧锻炼,是再容易不过的乐事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何种锻炼活动都要遵守幼儿体能发展的顺序。一般来说,儿童动作功能发展的顺序分为:姿势摆位(主要发展时期0-2岁)、粗大动作(主要发展时期2-4岁)、精细动作(主要发展时期4-8岁)、技巧技能(主要发展时期5岁以后)。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在为下一阶段打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身体素质才能循序渐进得到提高。所以,家长对幼儿体能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基础姿势和粗动作的发展上,注重量而不要追求质,即保证运动的时间和适当的强度,不必要求多高的技能和技巧,达到提高体能及整体的身体素质就行了。

另外家长带幼儿进行体能活动时,必须注意安全第一。幼童对于自我肢体的认识尚未成熟,运动起来不知深浅,容易出意外。家长进行每项活动时,一定要认真设计正确姿势及方法,保证动作的安全性,避免错误的运动方式误伤了肢体。比如,活动的场地是否安全,活动用具(球、跳绳等)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运动器械是否适合幼儿使用(健康路径及儿童游乐场内的器械),还有家长应在一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等等,都在应该重点关注之列。

心动不如行动

有位心理学家的名言说:“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幼儿的肢体动作及体能的发展是其成长的基石。德国奥古斯堡大学教授Helmut·Altenburger博士认为:“如果在童年缺乏运动刺激,那么他将会对运动持消极态度,而且对运动既没有热情亦无技能。这使他们长时间地坐,器官和肌肉长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以致体形变坏、运动能力低下。甚至使智力受损。无限制地沉溺于多媒体如电视、电脑和其他静态游戏之中,将减少儿童游戏和运动的时间,同时还会引发社会问题。成人往往按照自己的需要安排孩子的闲暇时间,孩子几乎没有自由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在孤独中成长,社会交往大大减少。单一的、不良的营养和习惯不仅不利于器官发育,还会导致肥胖……儿童渴望运动,运动是他们的基本需要。”

既然了解了幼儿体能锻炼的重要性,那么父母们赶快行动吧,切不要错过孩子身体发育成长的最佳期。适合户外的体能锻炼形式多种多样,我们暂且分为徒手运动和借助玩具器械运动两大类。

徒手运动最简单,不用任何用具,而是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就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让孩子喜欢的运动来。例如:

“学做快乐的小动物”——低幼的宝宝体能及动作协调能力较差,可以让他模仿鸭子走、兔子跳、鸟儿飞、猴子爬等各种动物的活动,幼儿非常喜欢小动物,模仿起来兴趣很高,既锻炼了四肢的协调、灵敏及柔韧性,又增加了运动量。

“前进后退”——在先教会宝宝倒着行走,不跌交的情况下,由家长发口令:“前进”、“后退”,宝宝听口令向前走或向后退着行走,中班以上的孩子可以用跑代替走,加大运动量。为增加趣味性,家长可以和宝宝一同来做动作,也可与宝宝轮流发口令,看谁的反应快、动作敏捷、行进的速度快。

“开飞机”——让宝宝模拟一架小飞机,两臂侧平举当作飞机的翅膀,然后开始小跑,时而直身跑,时而弯腰像飞机一样下降俯冲。跑的速度因年龄而异,不要太快,以免摔倒。这项运动既锻炼宝宝的身体平衡能力,又锻炼了协调性,增加了肺活量。

“踩石头过河”——用粉笔在地上画两条线当“河”,再画一些圆圈当“石头”,家长和宝宝一前一后踩着“石头”过河,谁掉进“河”里谁就输了。当孩子玩得已经很熟练后,可去掉一些“石头”增加距离。这样可以锻炼孩子身体的平衡性能力,增强跨步的肌力。

“斗鸡”——先教会宝宝用左右腿交叉着金鸡独立似的站立,并做到单脚蹦跳。经过一段时间宝宝已能够熟练自如时,再教他把曲着的左脚用右手搬到站立的右腿膝盖前,跳跃着撞击与他同样姿势的家长(大人只能采取被动状态,避免伤着孩子)。这种的锻炼方式有助于增加孩子双脚的耐力、身体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平衡的能力。

借助玩具器械运动的种类更是繁多。比如:小皮球、小足球、跳绳、皮筋、哑铃、呼啦圈、小三轮车等。这些可锻炼宝宝身体四肢的大肌肉动作,在进行走、跑、跳、踢、蹬、投、抛、拍击、推拉、爬行等各种运动中发展体能及动作的协调性。另外,手摇铃、积木和积塑、动物玩具、木偶玩具、珠类玩具、画笔等,可锻炼宝宝的小肌肉动作能力,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和大脑的智力。

当宝宝五六岁时,父母可带他们到公园或运动场去荡秋千、划船溜冰、游泳。通过这些相对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锻炼全身机能,使肌肉系统紧张度增加,肌纤维增粗,耐力和活动力增强;让呼吸加快加深,增加肺活量,促进呼吸肌发达;使血液循环加速,心脏收缩力加强,改善心血管功能;也让神经系统反应灵活、迅速并且使身体新陈代谢活跃,改善消化功能。幼儿的任何身体活动都是肌肉在神经系统指导下运动,从而牵动骨骼实现的。因此,多做户外运动可以使幼儿身体各个部分得到锻炼,提高全身机能的整体素质。

快来玩勺子游戏,宝宝妈妈都喜爱!


勺子是用来吃饭的工具,但是也有其他的用处哦!用勺子玩各种游戏,可以激发宝宝的好奇心,开发宝宝的创新思维,也为宝宝今后用好勺子做好准备哦!家长不妨试试。

1.演奏“勺子乐器”

将几把勺子倒扣在桌上或地板上,再让孩子手里拿一把勺子,逐个地去敲击倒扣着的勺子。可以一边敲一边哼唱。

效果:边敲边唱,既锻炼了手腕力量,又能培养节奏感。

2.刮一刮,看看有什么不同?

准备好搓衣板、篮子等表面有纹路的物品,让孩子用勺子来刮一刮它们的表面。等孩子熟悉以后,可以给他蒙上眼睛,让他根据表面纹路的不同,来判断是什么物品。

效果:通过体会不同物体表面的质感,来锻炼触觉,提高辨别能力,还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3.挑选喜欢的颜色

给孩子买红、黄、蓝等各种颜色的勺子。吃饭前,可以问一问孩子:“你想用什么颜色的勺子吃饭呢?”让他挑选一把自己喜欢的勺子。

效果: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对颜色的认知。挑选自己喜欢的勺子吃饭,孩子会更愿意吃饭。

4.传乒乓球

准备几把大一点的勺子,爸爸、妈妈、宝宝分别拿一把。爸爸将乒乓球放在勺子里,传给孩子,再让孩子传给妈妈,一个一个地往下传。如果有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会更有趣。

效果:传球过程中要求尽量不把球弄掉,这对锻炼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很有帮助,还能提高孩子的动作协调性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5.照一照“勺镜子”

找一把亮亮的不锈钢勺子,用它来当镜子照。先让孩子用凹面照一照,再让他用凸面照一照。孩子很快就会发现,两面照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效果: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孩子也一定会对勺子更加感兴趣。

6.小豆子搬家

准备一些豆子、米粒等,装在一个大碗里。让孩子用勺子,将豆子或米粒从大碗移到小碗里。

效果: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帮助他认识物体的大小。

7.盖“沙土房子”

带孩子到外面玩沙土时,可以带上一把勺子。让孩子用勺子来挖沙土,盖小房子。盖完之后,还可以用勺子拍一拍,看看盖得结实不结实。

效果:孩子可以通过游戏,了解沙土的质感。和大自然的接触,还能稳定孩子的情绪,让他感觉更愉快。

8.把眼睛“藏起来”

鼻子、眼睛、肩膀、膝盖……你每说出一个身体部位的名称,孩子就用勺子把自己的那个身体部位盖住。

效果:可增强孩子对身体各部位的了解,还能提高反应的敏捷性。

小提示:在玩游戏之前,一定要根据宝宝的年龄来判断哪个更适合。其实,爸爸妈妈会发现这些游戏都很简单,都是随手取材,精心组合的。只要你是善于发现和创造的,一定能想出更多有趣又环保的游戏。希望这些小游戏能为各位家长带去一些小启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