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孩子洗澡当然不好,因为这样虽然这一次洗了澡,但可能让孩子下次更加厌恶洗澡,或使孩子做事失去主动性,事事都听从大人的安排,即成为“听话孩子”。孩子说不洗澡,大人就无原则地完全听从,这肯定也是不可取的。这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只要我想做的就一定得做到,只要我不愿意做的,就可以不去做,做与不做,不是以合理的原则为依据,而是以孩子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这当然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不利的。

关于自由,只要是孩子个人的问题,比如:吃饭时是先吃蔬菜还是先吃鸡腿;画画是是用水彩笔还是彩色蜡笔,是用绿颜色还是黄颜色等等,只要是对孩子自己没危险,对别人没有不良影响,就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但如果孩子的自由妨碍了其他人的正常生活,而孩子的能力又完全可以避免这种妨碍,就应该告诉他、引导他如何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当然根据情况,可以事前预防,也可以事后总结(即允许孩子犯错误),但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而不是抽象的说教或针对孩子的好和坏。还有原则性的问题,如:吃饭前要洗手,身上脏了要洗澡,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大人要身教;第二,要采取孩子喜欢接受的方式;第三,要反复讲明道理,而不是哄骗;第四,需要时间、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对孩子不愿意洗澡,我也有时很头疼。因为孩子做事大都从兴趣出发,所以,孩子不愿意洗澡,大多是孩子对洗澡失去新鲜感、失去了兴趣,他认为是在浪费他玩的时间。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家长要不断采取孩子喜欢的方式,比如:在孩子洗澡的时候,安排孩子给天线宝宝洗澡的游戏,让他自己尝试打肥皂、洗脚,甚至洗头,洗完以后可以享受用吹风机吹干头发的诱人待遇,在孩子洗澡的时候要多鼓励他的好的表现,我的宝宝然然就曾在我的鼓励下完全自己洗澡,包括洗头,而且兴致非常高。当然,洗完以后也要帮助他体会到洗澡给他带来的收获:身上白白了,头发香香了,床也香香了等等。

孩子喜欢用手抓饭吃,我想是孩子处于好奇,他想不断尝试新的东西。出了他手部感知发展的需要以外,他喜欢这种不拘一格的的方式。我觉得可以适当的满足他的这种需求,如果大人不鼓励、对他的这种举动不夸大,他自己很快就会转移兴趣。另外,孩子用手抓比用筷子、勺子要灵活,有时孩子急于把饭吃到嘴里,所以常常放下勺子,直接下手抓,这也是很常见的。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孩子还是愿意选择勺子、筷子,他喜欢尝试新的方式,尤其象大人一样。

但是,如果孩子不是用手抓饭吃,而是抓饭玩,甚至浪费粮食,这就是另外的“节约粮食”的问题了。应该告诉孩子浪费粮食是不对的,同时,终止他的吃饭。

另外,可以在平时的游戏中有意识地安排孩子抓东西的内容,比如:抓沙、抓米。以满足孩子的感知需要和求新欲望,以缓解孩子在吃饭时的强烈实践欲望。wwW.Zj09.com

总之,教育方面的“度”是相当难把握的,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也没有用之百遍而皆灵的方法。所以,让我们共同探索,不断实践,跟孩子一起成长吧!

延伸阅读

谈谈家庭教育中奖惩的度


一、要明确奖惩使用的范围

奖惩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奖惩之前,首先要明确孩子的哪些行为是应该奖惩的,哪些是不该奖惩的,这样,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奖惩,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教育中的惩罚现象应该伴随着违犯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出现的。即当孩子违犯道德规范,在道德方面出错时才可以采用惩罚,而不应因学习成绩差而惩罚孩子──因为惩罚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使得孩子对相关的学习心存恐惧,并最终对相关的学习失去信心。

孩子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时才给予惩罚。对孩子因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首次犯某方面的错误时,不要惩罚孩子;否则,这将会使孩子终日处于不安之中──他们总是担心犯错误和犯错误后被惩罚,进而变得胆小、懦弱、无主见,凡事都不敢去尝试,凡事都要征求成人的意见才敢去行动,这将会成为孩子发展的一个大障碍。

孩子已经认识到所犯错误的错误所在,并有悔改的意愿,成人就不应该再惩罚孩子。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要使孩子知错、改错。

孩子因探索欲望驱使而损坏物品,不应受到惩罚,否则,会使孩子因此而逐渐失去了探索求知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更不利于孩子从探索过程中获得经验,获得发展。

好心做坏事不能惩罚。惩罚孩子要考虑动机,不能光看结果,由于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孩子常会“好心”办“坏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倒水喝,水倒多了溢了出来。这时家长就不能批评,否则,将会挫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吮手指、吃衣角、咬嘴唇、咬指甲、拔头发、发脾气、强迫行为、恋物行为、性自慰行为等,不能采用简单的惩罚手段来处理,因为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内心紧张和不安,惩罚不能解决他们内心的紧张和不安的问题,相反还会加重其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进而使得类似的行为发生的频率会进一步的提高,使相关的问题行为变得更加严重。

孩子完成了对他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孩子以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务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孩子表现出了我们所渴望的行为、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相应的行为习惯。

不要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来激励孩子。有的教师有时为了让孩子听从要求往往会采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你先别闹了,你不闹的话,妈妈就给你一块糖。”“你帮妈妈擦桌子,等一下妈妈给你10元钱。”“不要再把洗澡水倒在地板上,听话,过会儿吃了晚饭后,我给你吃冰淇淋。”等等,家长的这些许诺确实可能会在一时一事上发挥积极作用,孩子在得到家长的许诺后,确实出现某些好的行为;但是这种事先许诺式的表扬奖励,如果用多了,其不良后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会使得孩子变得非常功利,使孩子在采取行动之前,只计较自己是否得利,或利大还是利小,使得孩子养成斤斤计较、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等浓厚的功利主义意识和品质,使其难以认识到自己对待事情应负的责任,以及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这就使得其今后很难与人共事、共处。

当孩子出于内在的兴趣或进取心而表现出好的行为时,家长如果给予孩子过多的表扬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兴趣和上进心。比如,孩子自己非常喜欢画画,他并不需要家长的表扬和物质奖励,而只要获得认可就足够了。如果孩子画出很美的画,家长只要关注一下就行了,但如果家长说:“宝贝,你真棒!等一下我给你朱克力吃!”这样的强化多了,反而会使孩子去画画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会使孩子出现厌烦心理。

二、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的比例最好控制在3:1。如果远远超过了这一比例,那么,你的表扬或许已不太真诚或者就有点夸大其辞的成分;如果低于这一比例,那么,你就可能是个过于挑剔的父母,这将令孩子情绪长期不安,进而会破坏孩子的自然成长,使其成为神经质、怯懦,或者不诚实,甚至还可能学会用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人。

父母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要多看到孩子的进步,要多给孩子以肯定式的评价,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这样有利于孩子不断地进步,而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更不要认为只有孩子把所有的缺点改正完了才是好孩子,有缺点的孩子也可以是好孩子,真正没有缺点的孩子是不存在的。

三、奖励惩罚,要让孩子有相应的“感觉”

奖励,要让孩子感觉到“甜”的滋味;惩罚,要让孩子感觉到“痛”的滋味。只有这样,奖惩才能触及孩子的内心,才能对孩子的发展有意义。

如,小牛每次生妈妈的气时,都会或打、或踢、或咬妈妈。这时妈妈总题告诉他:妈妈被他打得好痛,所以不可以再打妈妈了。可是,这个方法对小牛没有产生任何改善作用。后来她听了一位专家的建议,改变了应付的态度。当小牛打妈妈时,妈妈很轻松地说:“你要和妈妈玩打架游戏是不是?”然后,妈妈趁机打一打小牛,不要太用力,但要比小牛打的力量大一些,是真的打。结果小牛受激怒再回打妈妈,妈妈还是同样做法,只是第二次稍稍用力。妈妈再继续和小牛玩游戏,结果,小牛很快就没有兴趣打了。此后,小牛不再打妈妈。

又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可以由他去,只要让孩子多几次在下一餐到来之前尝一尝由于不好好吃饭而挨饿的“痛”,孩子以后到吃饭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好好吃饭。

再如,孩子玩水,你可以悄悄将总水龙头关掉,当孩子要用水时发现没水了,你可以说:因为你刚才玩水浪费得太多,孩子经过没有水用的难受后,下次就知道玩水不是件好事。

很多时候,对孩子讲再多的道理都是没有教育意义的,只有让孩子从自己的不良行为中获得了“痛”的感受,其相应的认识才会真正到位,其改正不良行为才会有内在的动力。

同理,奖励也要研究孩子的需要,奖品或奖励的形式是孩子比较想要或比较喜欢的,这样的奖励才会对孩子具有激励作用。

四、奖惩不宜过多,过滥

过多的惩罚,会使孩子自卑;过滥的惩罚,会让孩子对批评惩罚产生“免疫力”,而使批评惩罚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效果。过多的奖励,会让孩子变得对奖励“上瘾”──对自己所做的任何琐事都期望得到表扬,或者会使孩子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有表扬奖励的就去做,没有奖励的,应该去做的也不去做,过度的奖励还会减弱活动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同时还会泯灭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和创造能力。

另外,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过多奖励和惩罚,会使孩子形成在别人的评估下学习生活的习惯,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主见,善于察言观色,过于注意他人的评价。而一个人总是为了别人看法而学习生活是很痛苦的,为了迎合别人的看法,不得不伪装自己,隐瞒自己的观点,甚至失去是非观念,失去个性和自信。

奖惩仅仅是一种外部强化的教育手段,它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在没有奖惩的情况下仍然能自觉地去做他该做的事,即奖惩是为了不奖惩。因此,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从活动本身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中得到强化,从自律中得到满足。切记孩子的学习、发展的积极性绝不能仅仅靠外部强化来实现。

早教:如何把握正确的家庭教育


闺女早已一岁9个月了。先前,大家全家人谁也没料想到,这一双眼乌溜溜的公主竟会是个“红辣椒”。从细胞生物学的视角上看,我俩爸都归属于温和派,是典型性的“五讲四美”的好朋友———闺女的臭性子却和大家本末倒置。从9个月刚开始,她每一次喝了牛乳或是水果汁,双手朝背后一扬,便让奶瓶顺着双曲线落地式!为这我没少经验教训她:“乱丢东西并不是好宝宝”、“奶瓶摔碎了该怎么办”、“哪些问题、去捡起”。如何把握正确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怎么做?

任由我好话说尽或者厉声呵斥,她依然自己做自己的。我干脆揍了她的屁屁,她一边哭,一边蹲下,捡起了奶瓶……就在原以为“以暴治暴”成效显著的情况下,她居然将奶瓶用劲抛出去———反了她了!我一时火起,再度吹拂耳光,心痛小孙女的祖父拦下了我:“小朋友懂哪些!有我在,你也就别想凶她!”这一次的母女俩交战,以我的不成功结束。如何把握正确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怎么做?

她爸在一旁呵呵呵直笑:“这小妞,该整理了!”没有错,眼见着闺女一天天长大了,一天天在长辈、外公外婆的宠溺下性子渐长,我明白应当好好地教导她了。她要吃肯德基,轿车就务必在画着“黑胡子老大爷”的快餐厅门口停住;要去公园看小猴子,无论狂风暴雨大白天夜里都不可以阻拦她的脚步;要画娃娃,举起水彩颜料就在雪白的墙内壁艺术涂鸦;小小的愿望不可以考虑,或者遭受了斥责,她都是跟在我的背后大喊“臭妈妈!小妈妈!”每一次交战,我均以不成功结束……我迫不得已刚开始尝试变化教育方式。

拉着她的双手,和她一起拾起奶瓶,和蔼可亲地告知她“乱丢东西的小孩子没有人喜爱”;借着夜里看月亮星星,不断絮叨“太阳光落入西半球了,夜晚,野生动物园闭店了,小猴都回家了睡着了,宝宝还要睡着了”;给她出示薄纸和绘图工具,一再强调“这儿能够画娃娃,那里不可以画”……好在闺女尽管脾气不好,但算是讲道理,如同姥姥说的“她是个‘顺毛驴’,刀子嘴豆腐心”。如何把握正确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怎么做?

如何把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把握了这一点,再度交战,辣女就变成了乖女。事实上:要是大家的教育方式恰当,小孩的暴脾气是能够改正的。文化教育一个孩子,必须无尽的细心和活力。家里有辣女,有艰辛,有快乐,有操劳,有获得……每一个妈妈对小孩的期待同样又不一样,我只愿闺女将来的生活身心健康、安全、开心———对于性子“辣”,就要她“辣”吧!

家庭教育必看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成分,但是许多的父母们常常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从而往往会犯一些教育上的误区,以下就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下吧,但愿父母们不要在犯类似的错误了!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

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早教网

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

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主法是无效的。

8.不要纵容孩子过分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年-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

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早期教育

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10.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

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时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重视和加强孩子良好道德方面的培养,将其健康的人格培养做为家庭的教育中心,希望父母们都能够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敬请多关注此方面的知识吧!

家庭教育现状忧思


据一项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3年的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

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节衣缩食,早出晚归,物质和精神都付出很大,但效果不明显,收获很小。专家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不当,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盲目地、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人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生、养、教都是自发的、本能的,各有一套办法,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据统计,那些主动了解和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父母还不足1%。

根据测试结果,专家认为目前家长的教育类型可以分为以下4类。

过分保护型

这部分家长占30%左右。

过分保护就是父母什么都代劳了,有的中学生到了高中都不会削苹果。父母就像保姆一样干家务,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质就是溺爱。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培养出的孩子是懦弱、依赖与无能。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过分干涉型

这类家庭也占30%左右。

如果说过分保护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认识,局限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思想被禁锢,没有灵气,也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

严厉惩罚型

这类家长占7%-10%。

这种教育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对孩子严格要求完全正当,但严厉惩罚可能会物极必反。严厉惩罚型一般有这样几种类型: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孩子压而不服,嘴上接受,心里不接受;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温暖理解民主型

这部分家长也占30%左右。

专家曾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状元家长都属于温暖理解型的。民主宽松的家教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民主式的家长也对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

专家认为,现在很多家长在生活上物质上对孩子照顾很多,也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自己很少买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书去读,学习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只有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理论掌握好,并灵活地、具体地与孩子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