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们家看了一下,一休和沛沛差不多大。依我的感觉,这个年龄的孩子自主意识非常强,能自己做的坚决拒绝他人的帮助,我想这是孩子内在的强大成长动力使然。你说一休会比较烦躁,我想是不是从以下角度考虑一下。

第一、是家长的行为习惯。家长对孩子的限制多不多?会不会很多事情不让孩子做?或者有些麻烦事即使让他做了但却表现出很不情愿,并想办法打断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二、是否了解孩子的耐心及能力,孩子的不耐烦也许是正常的,只是需要家长的引导。这个年龄的孩子耐心及能力仍然很有限,而且每个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多观察孩子的情况,在孩子出现不耐烦之前,及时给予适当的点拨,以使他的信心及兴趣持续下去。或者当孩子请求家长的帮助时,家长先不急着代他干,而是先点拨点拨他,通过引导让他自己完成,这样可以增强他的信心。我想,孩子仍然是需要家长的帮助的,只是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时间、什么样的帮助才是适当的。比如,陪孩子玩套塔时,当孩子总是试错时,我也会避免她出现烦躁情绪而适当的点拨点拨她。

第三、当孩子独立完成的时候多鼓励。

相关阅读

儿童教育中7条基本原则(下)


4、把持底线。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心,不喜欢听到当你阻拦他的计划进行时他所发出的尖叫。

父母教育中心的研究表明,教育在孩子六个月大时开始己初见成效。所以,你越早开始把持和孩子打交道的底线,效果越好。《抚养一个没被宠坏的快乐孩子》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波顿·L·怀特说:“就算一个婴儿在哺乳过程中咬疼母亲,也应该把他拉开。如果用一种简单的、适合他们年龄的办法向学龄前孩子阐述道理,他们最终能做到遵守规则。”

一个孩子要逐渐融入社会,他需要知道怎样区分自己和别人的合理权力。怀特说:“要想有效把持给孩子设定的底线,你必须学会面对孩子在某些情况下不快的哭泣。”

明确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的分界线,让你的孩子明白界线是什么,以及孩子跨过界线后会发生的后果。从今天做起,每天都做到,保持一致。

父母常犯的错误:对孩子过分严厉。

孩子们需要机会在经历中发现并学习经验,所以不要设置不必要的底线。比如你不该把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放在原地,而应该给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

5、别打击你的孩子。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问题,很容易引起了父母的反应,如命令式的:“立刻把你弄脏的地方打扫干净”、威胁式的:“如果下次再迟到,就惩罚你”,或者在冲动之下,带点讽刺味道:“如果你不能把头贴到肩膀上,那么也就忘了那事吧。”心理学家托马斯·哥顿父母教育效力训练项目的创始人,他认为:“这样的语言向孩子表达了一种责备的情绪,会使他们感觉不被父母爱护着,或者遭到了不公平的指责。”

如果你这样说:“亲爱的,电视声音这么大让我难受。我和你爸爸都听不到对方说话了。”这样简单的语言,也比唠叨叨叨的埋怨好。孩子心里会想“妈妈在向我唠叨了,其实我并不想打扰他们谈话的。”

父母常犯的错误:将“从我出发”的信息表达成了“从你出发”。很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语言以“我觉得……”开头,而后面跟随着某种污辱性的语言,而当时你自我感觉正在进行有效的沟通。比如说“我觉得你很自私”与“你很自私”有一样的效果。试着向孩子表达具体的感情和具体的事情:“那些家务事本来你答应了要做的,现在让我做了,我感到精疲力竭。”

6、让孩子按自己的步伐成长。

《孩子第一》一书的作者、闻名世界的英国心理学家珀涅罗珀·里奇提到:“一些父母急不可待的要脱掉孩子的尿布,送他们去读这个班、那个班。那种认为走得最快的孩子走得最远的想法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

里奇观察发现,急于求成反而把孩子推向失败。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硬把孩子送进儿童钢琴班,而周围的学员都比她大一岁,她是班里最差的学员,那么她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父母常犯的错误:因为你的急于求成,反而没能为你的孩子打开那扇通向成功的门。

里奇还提到:“父母扮演的角色就如同登山指导员,不要靠脚踢、吼叫把你的小登山运动员逼上山顶,而是给他们指出通向顶峰的道路。”

7、承认孩子的感觉。

“你怎么能说自己画得难看呢?画得很好啊。”父母往往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缓和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交谈、倾听》一书的作者、教育学家阿德乐·法贝却提出,这些语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痛苦,并且教他否定自己的感觉,或者为自己的感觉感到羞愧。他们同样也会从此断绝与父母的沟通。沟通在父母、孩子的关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种更有建设性的反应是:倾听孩子的表述时,感受他们表达的情绪,再将这种情绪反应给孩子。“儿子,我明白你在为爸爸错过了你的表演而心烦”,这样说能表达出你理解他,并且让他明白,心里对某个人感到不快的同时,仍然爱着那个人。

父母常犯的错误:不动感情地分析情况。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为他最好的朋友损坏了自己的玩具而发怒。如果你用那种冷静的话语,比如‘你看上去有点生气’,在他听来,就像只苍蝇在麦克风后嗡嗡嗡的叫。你的反应应该向他反馈出他感情的激动程度,这样孩子才明白你确实理解他。

编译:罗雪梅

编译自美国《孩子》杂志2002年10月号2800

早教中的弊端(下)


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没有比较科学的方法?我很怀疑我们这一代人是否真的懂得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即使是很高学历的父母,也未必是具有探索和创造力的父母啊!

甚至《卡尔.威特》里的父亲,也让我深深感觉到他重于灌输。好在他的教育法中的克制力和信心等方面有过人之处,否则后果也未必如此呢。

悄悄的回复:

现在早教的流派很多,但研究起来没有一种是在0~3岁甚至0~6岁时注重知识教育的。而我们在做早期教育的时候,却比较喜欢进行知识的低龄化灌输,而且这些方案也非常容易找到,其他各个方面的书籍就难看到了。一个例子是现在的育儿书籍中成套的智力开发非常多,但关于婴幼儿心理学的系统的科普读物几乎没有。仅有的几本多是几个师范大学的专业教材,普通妈妈爸爸读起来针对性不强。

早教绝不是知识的灌输,这是我们这些早教爸爸妈妈需要特别注意的原则!

早教咨询:谈谈对孩子的安全教育


幼儿教育中永恒的话题就是安全问题,因为一群没有行为能力的孩子们集中在一起,而老师无法一对一的看护,稍微不注意,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安全问题。以往的安全教育,我们对幼儿的引导多停留在表面,以成人的说教方式进行引导,这种反复强调的方式会造成幼儿的叛逆,从而使得安全教育成为老师口里时时说的,而幼儿心里时时忘记的内容。

其实,老师们不妨改变一下方式,通过身边幼儿有兴趣的故事性内容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安全教育。比如:地震、火灾、从高楼上摔下的一些时事新闻,让孩子感觉这种情况的类似性,通过反思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行为而从中学习到让自己安全的方法。

曾经有一位老师就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孩子们对新闻故事的兴趣,从而想到利用说新闻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其实发现是很偶然的,一天中午午休起来,老师正在给女孩子们梳头,看见没有轮到的和男孩子吵闹,于是她回忆起昨天正好看见电视里新闻“说到一个娱乐场所火灾的事”。于是,老师将自己看到的新闻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只见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下来,静静地听着老师给他们讲新闻。直到新闻结束,孩子们还意犹未尽。最后老师让他们讲讲自己的感受,就连平时从来不发言的孩子也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可见,引导方法是很重要的,老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对如何处理教育活动与幼儿人身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这需要一个支点也需要一个平衡点。今天当教育倡导教育活动生活化、情景化时,我们力求让孩子自己真实地感知世界、体验生活,意味着要放开成人的庇护,让他们自由的探索未知世界。那么作为长期教育内容的安全教育而言,仅仅靠这几个活动是不够的,需要老师将教育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和渗透,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形式开展,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接受到安全教育。

早教文章:谈谈三国的“吃苦”教育


社会发展市场竞争,决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智能化的交锋,而大量的则是信念和恒心的交锋。因而,世界各国父母广泛高度重视自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美国

父母从小孩儿时就要她们了解劳动的价值。美国南边一些州立院校为塑造学员单独存活的融入社会发展能力,特殊规定:学员务必没有半文,单独维持生计一周方能给予大学毕业。标准好像严苛,但却使学员们获利甚多。

父母对此项主题活动大力支持,沒有一位“拉后腿”、“潜规则”、“耍心眼”的。美国的中小学生有句标语:“要掏钱,自身挣。”美国青少年儿童自小的情况下刚开始,无论其家中多颇具,男孩儿十二岁之后便会给隔壁邻居或自己家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生则当女保姆去挣钱。

法国

爸爸妈妈以便不许小孩变成无能之辈,自小就培养孩子自立更生的精神。例如,对十六七岁的女孩,从中学一大学毕业就送至一家有修养的别人去当一年女佣人,早上劳动者,中午念书。那样做,一方面锻练了劳动者能力,另一方面还有益于语言学习,由于法国有讲法语的地区,也有讲德语的地区,因此这一語言地区的女孩一般到此外一个語言地区当保姆。

法国

父母从来不替代小孩的事儿。法律法规还要求,小孩到十四岁就需要在家里担负一些责任,例如要替一家人擦鞋等。那样做,不但是以便培养孩子的劳动者能力,也有益于培养孩子的社会发展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