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则童话故事
2020-06-08 几则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几则 一则多余的童话故事咱以身作则,孩子才言出必行!。
有些孩子的承诺如同空头支票,从来没有兑现的时候。可他们却又总是缠着妈妈,一定要让妈妈履行曾经做过的每一个约定。诸如此类的事情让不少妈妈身心疲惫,觉得养育一个孩子真是太辛苦。
妈妈们,请说负责任的话。
有一天,我的一位教师朋友向我诉苦说:“我们班有个女孩子,实在是太不听话,我一气之下就对她说‘你再这样,我就打断你的腿!’结果,她立马把腿架在桌子上,对我说:‘来啊,来打断它。’”这件事已过去有一段时间了,可这位朋友说起来的时候,依然很气愤。故事里的女孩确实有些过于顽劣,可作为一名教师,我朋友的做法也难说高明。正是他不负责任的言语,才使整个事件覆水难收,也使他自己陷入被学生戏弄的窘境。如果他采取的是循循善诱的对话方式,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所以,面对孩子,大人不应该说不负责的话。
对在马路上不听话的孩子,我们会说“把你扔在这里啦!”对沉迷于网络的孩子,我们会说“要断了家里的网络!”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们会说“再也不给你买玩具了!”可实际上呢?我们的妈妈们依然会带着孩子逛街,依然开通着家里的网络,依然会给孩子买玩具。连孩子都知道,只要熬过短暂的“妈妈生气时间”,就会雨过天晴,天下太平。这怎么能让孩子听从妈妈的话呢?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表述方式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孩子面前说话时,妈妈们要慎之又慎,务必要做到言出必行。
我家的孩子都是些“调皮鬼”,平时喜欢开玩笑。如果我说:“你怎么像脱皮一样,随便就把衣服扔在那里啊?”我11岁的儿子就会答道:“可能我的前世就是蛇吧。”看着他潦草无比的字体,我说:“小伙子挺帅,怎么字这么难看呀?”他大大咧咧地说:“天才的字都很丑,看来我已经具备了天才的一项基本条件了。”当然玩笑归玩笑,在正经事上,他已经养成了不说不必要的话,说到做到的良好习惯。
这种习惯是从他进入小学后开始,通过按时完成作业、独立准备文具用品等方式逐渐培养出来的。全职家庭主妇是没有下班一说的,因为家里会有做不完的家务活。所以当孩子上小学之后,我就告诉他如果有问题要解决,一定要在9点之前告诉妈妈。开始他常会超时来找我,但我在反复强调过几次之后,就开始坚定地执行这项规定。一旦过了9点,无论儿子如何哀求,我都会笑着对他说“10点了,妈妈下班了”。虽然是笑着说,可想到儿子明天上学有可能被老师批评,有可能被扣操行分数,作为妈妈也会感到很难受,但为了孩子的将来,也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也只能默默忍受了。小孩子并不会因为你三番两次地强调规矩,而变得乖乖遵守它。所以到晚上8点左右,我就会提醒他“今天还有没有作业要妈妈帮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开始逐渐习惯作息时间,也逐渐学会了遵守约定。
当孩子习惯了按时完成作业后,我就开始教他准备需要的文具用品,告诉他“文具用品要事先放在书包内,大的文具用品要放在书包上面”。虽然如此,也经常会发生把文具用品落在家里的事情。有一天,孩子来电话了:
“妈妈,能不能把我落下的文具送到学校?”
“我又不是学生,为什么要去学校?”
“一年就这么一次嘛。”
他完全可以充满豪气地说“一辈子就这么一次嘛”,但他没有。虽然只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也知道至少还要上11年的学,要给自己再留11次机会,所以才会说“一年就这么一次嘛”。我想这就是“言出必行教育”的成果。
我的词典里没有“免费”一词,给孩子送文具到学校算是加班工作,是要收取加班费的。所以,我对他说“亲妈妈一下,才会给送过去”——那个时期,小家伙自认为是男子汉,连出门都不牵妈妈的手。到学校,远远就感受到了他对妈妈的浓浓谢意。当然,作为加班费我也如约收取了他的“亲亲谢礼”。这已经是14年前的幸福回忆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过。
如果妈妈能够做到言出必行,并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就能建立起与孩子的互信机制,避免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误会。
相关推荐
暑假防止BB沉迷电玩 家长应以身作则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暑假防止BB沉迷电玩 家长应以身作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越来月低龄化。在游乐场、吃饭场所等,你都很容易看到小朋友拿着小型游戏机、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在那里玩得废寝忘食。
有个朋友告诉我,她的儿子正在上幼儿园大班,前一阵儿迷上了一种网上游戏,玩得不亦乐乎。他的同学们都在玩,互相比着玩。我的朋友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在心里对孩子玩游戏持反对态度,怕孩子玩上瘾了,影响学习和生活。
那么,孩子沉迷电玩有什么危害呢?
一、BB沉迷电玩的危害性
1、容易让孩子陷入虚拟世界难以自拔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都表示,孩子沉溺于电视、游戏机、电脑网络等虚拟世界难以自拔,他们常常把看电视、打游戏和上网QQ聊天等当作自己每一天的“必修课”,而且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
电玩游戏的画面丰富、色彩生动,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一旦沉迷,就会将虚拟世界当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了。如果孩子陷入虚拟世界,容易造成孩子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孩子性格孤僻。
2、沉迷电玩,对孩子有不良引导
网络游戏中的血腥、刺激,使暴力虚拟化,让人产生了再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孩子如果长期沉溺在游戏世界中,会对他们造成不良引导。
例如,孩子在玩电子游戏是,他们可以尽情使用暴力,这些都很容易使人格尚未健全的孩子们错把“现实”当“虚拟”,会直接导致他们以错误的观念来判断是非。
孩子沉迷电玩,最终会影响少年儿童的人格和心理,要么粗暴、强横、乖戾,要么对暴力行为恐惧、害怕,严重的会发展成为少年儿童自闭症和抑郁症,这种反向的人格特征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极其有害。
3、长期玩游戏,孩子容易近视少年儿童的眼球正处在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眼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如果孩子长期对电子产品,会造成视力疲劳,从而造成近视。现在家长出于安全、方便等原因,多数情况下是让孩子在家里玩。
即使约了小朋友一起玩,不是去他家就是在你家,还是以室内游戏为主。而且,现在的孩子聚在一起,都喜欢玩电玩,孩子玩电玩时近距离用眼,眼睛的负担很重。
4、长期玩电玩,导致孩子没有约束能力
人类从幼年到成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个过程中,如果一个孩子缺乏明辩是非的能力和道德观念,不对自己的言行进行适当的约束,任性放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会导致孩子人格的偏离,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而电动游戏里面的一些暴力画面,容易造成孩子沉迷网络,由于孩子年纪细,他们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一旦沉迷了就难以自拔。所以,如果你的孩子长期玩电玩,就会更加有自我约束能力。
二、BB迷电玩,家长需要引导对绝大多数电玩游戏迷来说,游戏只是游戏。但是,玩电玩游戏上瘾,甚至到了难以与真实世界相区分的程度,就是一种病态。因此,沉迷电玩的孩子,让父母头痛不已。
那么,游戏成瘾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1、家长以身作则
父母是宝宝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们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是很敏感的,他们很容易以父母的情绪来体会生活,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也会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模仿,从而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有的孩子喜欢玩电玩,就是因为自己的父母经常电子产品不离手,加大了孩子对电玩的好奇心。因此,为了让孩子有节制地晚游戏,家长自已要做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以身作则,用行动证明,让孩子适当玩电玩。
2、约定玩电子游戏的规则
其实,电子游戏里面都有一些是生活常识的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因为,不是说一点都不让宝宝玩游戏,只是要控制他们玩游戏的时间和内容选择。要培养孩子自律意识,家长和孩子定好玩游戏规则,也可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父母想减少孩子对电子游戏的依赖,可以与孩子商讨有关玩电子游戏的“家庭规则”。要把这些规则写下来,并贴在家里每个人都能看见的地方。
例如,孩子做完作业后,可以休息半小时,这半小时,孩子可以选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但是不能超时。
事前约法三章,说好规则,可减少和孩子起争执、和孩子赖皮的机会。通过订立规则,让孩子懂得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会获得玩电子游戏的机会,得到长辈的奖励,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律意识,控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如果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玩电玩的行为举足无措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因为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有好奇的心理,所以找另外一些东西引起他们注意,这样也可以适当制止孩子沉迷游戏的行为。
当孩子已经长时间玩电玩时,你可以尝试用其他科技片、小零食、亲子游戏等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你可以观察他平常喜欢玩的游戏,例如玩堆积木。你可以和他一起摆设一些造型、或者玩“谁叠得更加高”,用这种比赛的心理,去吸引孩子,等孩子忘记他正在玩电玩。
4、发挥电子产品的其他功能
电子产品的功能是多样的,数码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出现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其中不少产品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应用也确实得到了家长和专业人士的肯定。
孩子玩用电子产品,不是一定只是玩游戏的。父母可以借助数码产品来启发孩子的智力与学习,不夸张的说,很多家长已经通过电子产品提高孩子学习成绩。
不少家长在孩子婴儿时期就利用声控的早教机与孩子进行互动、聊天,启发孩子学习语言,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等等,一般早教机产品都配备有各种类型的儿童专用教材,内容丰富,对于家长来说,也比较方便。
所以,家长只要利用好电子产品的其他功能,发掘电子产品的优点,也可以帮助孩子摆脱沉迷电子游戏。
教育孩子以快乐为原则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孩子以快乐为原则”,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1.遵守快乐原则
让幼儿感受到生活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不要人为地制造压力。
*小提示
如果你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赞美他,比如当他画了一幅不错的画时,你能及时表扬他,而且表现得很具体:“你画的恐龙尾巴真的很生动。”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棒的礼物,他的脸上一定会绽放动人的光彩,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能使他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未来新的挑战。
2.遵守兴趣原则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小孩,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只要他们的兴趣本身不坏,就要努力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小提示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
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其实,一定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身心快乐才能够学得更好,效果也更好。家长一定要注意啦。
60秒法则 听话孩子教出来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60秒法则 听话孩子教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很多母亲在得知孩子的劣习后,第一反应是雷霆大怒,孩子无比委屈。这时,你可以用60秒法则。
0-10秒:快速反应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应该马上采取行动进行干涉。“安全第一”是与孩子相处的首要原则,任何情况都不例外。
所以如果孩子的违规行为危及他的安全,你的快速反应就至关重要。
10-20秒:保持冷静
先安顿好自己的心情,尽量保持冷静。如果实在不能控制,可以发作,但发作的方式很重要。如果你想大喊,千万别喊:“你这个讨厌鬼!”你可以喊:“天哪!”这样你既发泄了自己的怒气,又不会令孩子觉得受了伤害和侮辱。
20-30秒:情势评估
用几秒钟时间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对你非常重要。除了冷静地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还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开始蛮不讲理地吵闹,有时只是因为他觉得饿了。
30-40秒:说什么
你的语言要尽量简洁。孩子除了需要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他还得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我们一般都不画在墙上,而是画在纸上。”说完这些,你就该就此打住。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简单的话往往容易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
40-50秒:要留教训
有的父母认为处罚对管孩子非常重要,但专家们却不同意,认为处罚只有在你所有的解释和说服都不管用的情况下才需要,而这种情况其实很少见。通常,你只要把孩子手里的巧克力拿走,同时告诉他:“今天不可以再吃巧克力了。”就能达到目的。
50-60秒:强化效果
儿童教育和心理专家们那里流传着做父母的8字箴言:始终如一,说到做到。别看孩子小,他们的思维方式可是很有逻辑性的,他们会认为“如果爸爸妈妈没有说到做到,那他们的话也就可以不听了”。所以,在规范孩子行为方面,你的规则可以很少,但一定要坚持贯彻到底。记住永远不要对孩子说威胁的话。
仅凭胎教难以造就语言天才
“让孩子赢在人生起跑线上”的想法使得越来越多的父母对胎教格外重视,人们采取的胎教方式一般包括对胎儿讲话、给他们播放音乐,甚至跟胎儿讲外语等等。然而这些做法究竟能否达到父母希望的效果呢?英国专家日前在对胎教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后对以上问题给出了答案。
英国专家日前的一份研究表明,胎教虽然具有诸多好处,但并不会对胎儿出生后的智商产生太大的影响。据了解,胚胎在形成十五周时便已具备了听觉能力。此时的胎儿不但可以听到母亲的心跳,也能对母体外的声音产生反应。维埃娜巴格利太太的大儿子已经三岁了,而现在她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为了能让宝宝在出生后与自己更加默契,巴格利太太和家人会经常对着肚子讲话或者放音乐。
巴格利太太:“怀着他是我现阶段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他每时每刻都和我在一起,所以我需要和他进行互动。我觉得有必要让他听到他哥哥、妈妈以及爸爸的声音。这样一来,等他出生后就会对周围的人感到非常熟悉。”
对于巴格利太太的这种做法,来自伦敦皇家学院的维薇特格洛弗教授表示认同。研究表明,怀孕期间与胎儿的互动的确有助于在产后建立更好的母婴关系。“让孕妇心情轻松愉快是非常重要的。母婴间关系的建立是可以从怀孕时就开始的。母亲通过对着腹中的胎儿唱歌、抚摸他并与他说话来慢慢建立起和他的关系。这样一来,等到宝宝出生后,母婴间的关系便会因为熟悉而更为亲密。这样的婴儿在子宫中就能辨识出母亲的声音,于是他们在出生后便更容易对母亲的行为予以回应。比如他们会与母亲对视,会学着母亲的样子吐舌头;他们还喜欢凝视母亲的脸以及听母亲的声音。因为这一切都让婴儿觉得熟悉。”
既然在子宫中的胎儿能够辨识母亲的声音,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了呢?对此,格洛弗教授介绍了一项实验。“在英国北爱尔兰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实验:当地大多数的妇女都在怀孕期间看同一部电视剧。而后,对曾听过这部电视剧插曲的婴儿和没听过的婴儿进行对比。当曲子响起时,只有那些听过插曲的婴儿们才会去环顾四周寻找熟悉的曲调。所以这充分说明婴儿在母亲子宫中时就具备了识别曲调的能力。他们的听力和反应在那时便开始发育了。”
格洛弗教授表示,这项实验和相关证据表明胎儿有辨识声音和音乐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胎儿对于这些声音具备理解能力。所以,父母们寄希望于胎教让孩子日后成为一名语言天才的梦想恐怕将难以实现。(记者 王凯波、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