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学做人,学处世。做什么样的人呢?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诚实正直的人,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其中教孩子孝敬父母是最主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孝悌者,为人之本也。”孝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

“四二一综合溺爱症”引发的思考

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四二一综合溺爱症”。一是指一个独生子女,二是指爸爸、妈妈,四是指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独生子女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对他(她)百般疼爱、千般关心、万般呵护,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娇惯、任性、懒惰、自私的不良习惯。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不敬、不孝,怎么会爱朋友、爱同学、爱老师,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呢?

“孝心”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孝敬父母包括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情、敬爱之心、侍奉供养之行。但对幼小的孩子“孝心”的教育必须根据其年龄特点,以下几种基本教育方法可供参考:

1.身教重于言教

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广告画面定格在这儿,广告语说:“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啊,孝心就是这样学会的,就是这样传递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懂得爱,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2.学会感恩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感恩源于良心、良知、良能,这是孝心的亲情基础。然而,感恩这种情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必须通过教育。做家长的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体会父母也同样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爱。因此父母不妨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一天的情况:起床、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上班等,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如何关心孩子,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样心疼,怎样整夜地不睡觉护理孩子……细节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如为妈妈梳梳头,给爸爸捶捶背等等。

3.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要帮父母分担忧愁,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当孩子不会时,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当孩子“父母养育了我,我应当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逐渐形成时,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也是当代孩子最缺乏的。因为他们平时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没有学会关心和感激。家长千万不要这样想:孩子还年幼,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而是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常言道:“3岁看大,8岁看老”。因为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长大了也是难以改变的。

培养子女的孝道,得从小抓起。

4.制定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长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为规范。我提出“五要五不要”供家长参考。“五要”是要了解父母,要亲近父母,要关心父母,要尊重父母,要体贴父母。“五不要”是:不要影响父母工作与休息,不要惹父母生气,不要顶撞父母,不要独占独享,不要攀比享受。配合“五要五不要”还有几条具体要求:①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③我当一天家长;④单独走一次亲戚;⑤我和爸爸(妈妈)共上一天班。

5.亲子互动

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共同做游戏,共同搞活动:亲子共读一篇文章。如:孝心无价;亲子共唱一首歌。如:《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等;亲子共诵一首诗词。如:《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等;在亲子互动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孝敬长辈的好品德。

6.家校配合

家长可主动与学校配合,请老师给学生出家庭调查问卷,要求学生以“父母习惯知多少”为题回家访问父母。

参考题目如下:①父母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②父母一天都作了哪些工作,工作多少时间,劳动强度如何,平均获得多少劳动报酬。③父母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务,花了多少时间?④父母为子女做了哪些事情,花费多少时间?⑤你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吗?⑥你是否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是否体谅父母?⑦你平常对父母采取什么态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与父母沟通,孝敬父母的方案。

相关阅读

德国幼儿教育的人性化


德国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系统著称。可是对于儿童,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多了些宽容,他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甚至于对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问题”儿童,他们也能找出孩子闪光的一面。

下面是2个儿童教育科研工作者考察德国时看到的德国教育片断,也许能作为一个例证,帮助大家了解一种优秀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是如何深入地渗入到教育各个环节的。

随意进出的安静角

在德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室里,都有一个独立的区域,称为安静角。

幼儿园的安静角是半开放和安全的,里面有柔软的垫子和抱枕,还有洋娃娃,3~6岁的孩子可以在里面翻跟头,也可以在里面与洋娃娃相拥,满足自己肌肤贴近的要求。

小学的安静角倾向于封闭,一般三面是柜子,一面是布帘,里面有沙发、桌子和书籍。在上课期间,如果哪个孩子想独处,可以自行进入这个区域,老师不会干涉他,但老师会格外关注这个学生,因为他的行为暴露了他心理上的需求。

我们曾经与在安静角独处的学生聊天,他们的回答是———“只想一个人呆一会儿。”其他学生也是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

这种制度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这种设计至少起到帮助孩子们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同时也给老师提供了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为进一步的支持性帮助提供了可能。记得在一本关于德国大学精神的书中,提到了寂寞,作者认为德国大学的杰出成就与耐得寂寞有关系,而基础教育安静角的设计,其实已经把对独处的需求合理化了。独处是精神的放飞,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圣诞节的小马

在一个特殊的小班里,10个可爱的孩子围着一位老师上泥塑课。因为圣诞节马上要来到了,老师正神采飞扬地给孩子讲耶稣在马槽里诞生的故事。桌面上摆满了各种不同造型的小马玩具,这堂课的主题就是用泥巴做一只小马。一个可爱的金发小男孩吸引了我们,他专注地摆弄着泥巴,其他孩子的嬉戏一点也干扰不了他,完全沉醉于自我世界之中。我坐在他旁边,静静地观察他的制作过程:揉、搓、拍、捏……手法熟练且很有激情。这过程显然使这个男孩快乐。半个小时过去了,小马终于做好了,小男孩笑了,得意地举起它,让我给他的小马拍照。“还有。”小男孩自言自语,又迅速地捏了一只像直升飞机般的翅膀安在小马身上。“小马又会飞了!”我不由伸出大拇指,给小男孩一个无言的赞美。

课后,这个班级的老师告诉我,这些孩子都是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经过心理医生的测试作出判断后而组成这样一个需要特殊辅导的班。这些孩子并无智力问题,他们甚至是智力超常的儿童,他们专注某样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天分,但面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大脑便会出现一片空白,无法正常听老师讲课,德国教师称这种现象为“黑箱现象”。

这种教学班除了有正常教学的老师以外,还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这些孩子经过一到两个学期有效的训练后,百分之百都可以进入正常班级学习,而做圣诞小马的那个金发小男孩便是一个很有绘画天分的孩子。积极鼓励孩子天分的张扬,而又采取措施极早纠正我们称之为“偏科”的学习行为,这是德国教育中人性化感人的一面。

幼儿性教育不可“猛下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注对孩子的性教育,目前有关性教育教材也越来越小儿化了,但是最近所出的有关性教育教材却是尺度过大,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也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多给建议!

在我国,性教育相对欠缺。面对此情况,北京率先出炉了名为《成长的脚步》的小学生性教育教材。但此书却“突破传统尺度”,“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底线”,书中写道:“人类繁衍后代是靠男、女两性共同完成的……爸爸阴囊里的睾丸可以产生精子,他们的样子像个小蝌蚪,活动能力特别强,像游泳健将,他们都想找到卵子做新娘,形成一个新生命……为了让淘气的精子能尽快找到卵子,爸爸用阴茎插入妈妈的阴道里,用力把精子射入妈妈的阴道内……”每一页教材都有与文字匹配的插图。早教网

如此平铺直叙的语言描述,配上形象生动的插图,这对我国当前的小学生性教育情况来说,无疑是一剂“猛药”。然而笔者认为,请莫对小学生的性教育下如此“赤果果”的猛药。

当前,我国小学生的性教育确实相对缺乏。一方面,学校、老师、家长均对“性”讳莫如深,面对孩子关于“我从哪里来”的问题,要么欺骗、要么逃避、要么蒙混过关;另一方面,我国缺少适合小学生年龄层次的性教育教材,性教育多被安排在初中、高中的生理卫生课程中,而且十分浅显。

然而,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我国各年龄层的性教育工作。2008年,教育部下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包括性教育在内的“健康教育”。

随着很多70后、80后的一代人成为父母,对儿童的性教育也日趋重视,以前诸如小孩是“捡来的”、“从天上掉下来的”等回答,已从新一代父母的口中绝迹。更多的父母选择通过一些性教育书籍、童话等内容,对自己的小孩进行性启蒙。

可以说,性教育逐渐得到了教育部门和家长们的重视,情况并未“病入膏肓”,无需用此“赤果果”的猛药“医治”。

其实,对于小学生的性教育,完全可以启蒙为主,语言表述上可含蓄些。如芬兰出版的性教材《我的身体》这样写道:“两只蝴蝶趴在一起是为了生小宝宝。有一天,你妈妈对我说,咱们也要个小宝宝吧。于是爸爸的精子就钻到了妈妈的卵细胞中,就有了你!那时的你只有针尖那么大,之后,你在妈妈的肚子里一天天长大,最后钻了出来,我们就有了一个宝宝。”如此表述,适度的多。教育专家也说,性教育应该从小孩出生开始,伴随着青春期成长,直到小孩长大成人。早期教育

因此,性教育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一部教材能解决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对于小孩子,我们要用其他们能够理解的词汇来讲解性教育,若是过于赤裸裸的向孩子明说,往往更加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但愿我们国家能够出版适合孩子读的性教育书集!

婴儿启蒙教育重点抓什么


抓感觉知觉的训练

这是婴儿智力启蒙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及早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具体做法是,创造条件让孩子广泛接触各种颜色、形状的物品,从玩具到家里的摆设。除了看之外,应该让孩子用手去摸、去摆弄,从而体验、认识它们。1岁的孩子喜欢装盒子、盖盖子、敲打东西,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特殊方法。通过多看、多摸、多摆弄,他们就会懂得一些粗浅的知识,使感觉和知觉变得更敏锐,智力也自然相应得到提高。

培养记忆力

孩子稍大些了、能独立说话了,就可以教他背诵简单的儿歌。三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让他背诵简短的诗歌和小故事,同时可以锻炼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或小衣服放在一定的地方,有目的地让孩子自己去找,这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好方法。认字、数数也是锻炼记忆力的方法,可以交替进行。

锻炼思维想象能力

先锻炼他们分析、归类的能力。可以让孩子从一些玩具或家具中认出某种东西来,也可以教他们分清自己的小手、小脚和五官。然后锻炼孩子从一大堆积木中挑出颜色和形状一样的积木,逐渐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三岁后可以让孩子做简单的积木拼凑游戏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也是从游戏开始的,父母可徒手或利用小玩具做模仿游戏,如用手做成兔、鸡的样子,问孩子像不像。还可以让孩子搂着布娃娃睡觉,用勺子给它喂饭等。这些可以使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孩子更大一些,可以先给他们讲童话或小故事,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为培养创造力做好准备。

性教育要如何开始


目前性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们的重视,对孩子正确的性教育直接关系着其心理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性教育,这一点可是很重要的噢,以下就让我们具体的来看看吧!

童心解密:研究发现,两三岁的宝宝已对两性问题开始诧异和苦恼了,学龄前的孩子更是热衷玩“结婚”或“医生检查身体”等性游戏,这其实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应,年轻的爸爸妈妈此时要具备基本的婴幼儿性知识,给宝宝讨论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差异;当孩子模仿电视或者电影里的成年人,要告诉他大人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含义,当然,大人也要注意平时的亲近方式是否适合孩子。当发现宝宝做“结婚”或其他“性游戏”时,不要粗鲁责骂或惩罚,使孩子觉得“性”是脏的,自己做了很坏的事,对今后的性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0~1岁:认识自己身体。从8个月开始,父母就要引导宝贝认识自己的身体。比如根据宝贝的理解力很自然地向他解释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功能,并以关爱、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宝贝的身体,让他正确地了解并对待自己的身体。早教网

1~2岁:了解男女的区别。1岁半以后宝宝就能注意到男女身体的差别,可让同龄的男孩女孩一块洗澡,让他们识别彼此的生理差异;随着语言的发展,宝宝会开始询问与性别有关的词汇,此时不要用其他名称来取代或回避孩子,应该科学正确地告诉宝宝相应部位的名称,让孩子感觉到与身体其他部分一样自然,满足他的好奇心。

2~5岁:正确对待私处。当孩子进入性蕾期,可能会当众碰触自己的生殖器或玩“性游戏”,此时不宜呵斥或以“羞羞”等词来制止孩子。这会让孩子对身体产生不好的评价。大人越自然地对待孩子的这些举动,孩子就越能自然地接纳自己的身体,接受自我。告诉他,哪些是属于他秘密的、不能暴露的地方,要如何保护,还应给孩子穿宽松的衣裤以减少刺激,并增加有趣的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

性启蒙:从0岁开始

孩子咋懂这么多?

和网友谈论关于孩子性教育的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知道那么多,敷衍一下就可以了;有些家长认为那是无师自通的事情,根本没必要给孩子说,也免得尴尬。但我认为随着社会上青少年性犯罪率的不断上升,孩子的性教育问题实在刻不容缓。还好,我和老公都是学医的,家里有足够的书本资源让女儿了解人体、了解生命的起源。

女儿7岁那年,我们给她看了《人体解剖图谱》,女儿因此了解了男女的性别差异。但对于孩子对生命过程的疑问,我们总觉得无从下手,也陷入了父辈们那样的尴尬境地。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朋友发来孕产视频短片,我如获至宝。

晚上我邀女儿一起看视频。刚开始,女儿显得有些拘谨、不自在,当她看见妈妈们挺着大肚子忙忙碌碌时,亲昵地搂着我说:“妈妈当初也这么辛苦。”我忽然觉得我们母女的心一下子贴得很近。女儿静静地、认真地观看片子。当看到一位妈妈躺在手术台上做剖腹产时,女儿惊讶地睁大双眼,我就趁机把生女儿时的刀疤给她看,女儿小心翼翼地摸着伤口问:“妈妈,痛吗?”我笑着摇摇头。女儿哭了:“妈妈为我真受罪,我一定好好孝敬妈妈。”

后来,女儿更想知道她是怎么到妈妈肚子里的,我就拿出《生理学》,给她讲关于生命的起源,当孩子知道千万个精子中只有一个和卵子相结合才诞生一个“我”时,立志要好好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做一个非同一般的人。早期教育

孩子们的青春应该是最快乐无邪的,但孩子们对生理发育的错误认识会给他们心理带来压力。我觉得作为父母,应该多学习,并利用多种传媒手段,通过观看和讨论一些教育短片,把健康的性观念、性知识以正确的方式传授给孩子。

妈妈经:

我教女儿认识性

三四岁的宝宝会嚷着要结婚、还会模仿接吻、入洞房,大点的孩子又成天追问“我从哪里来的?”、“人为什么会生宝宝”、“精子怎么和卵子结合的”等令人瞠目结舌的问题。面对这些“敏感”的话题,家长们应该如何解答呢?面对事事都很好奇的孩子,家长们如何才能坦然招架呢?

对父母说:

儿童期的孩子,大多会发现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从而激起他们极大的好奇心。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问题: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结婚等。当孩子有了困惑向您求助时,并不代表他开始变复杂、变坏了。其实孩子需要的答案很简单,远没有我们成人想象的复杂。你越是极力回避,越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应用科学的知识为孩子揭开性的神秘面纱:如逛动物园时,为孩子讲解动物交配知识;或给孩子看一些胎儿在子宫内发育的科普图片和性教育书籍,向他科学地解释生命的奥秘,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知道怀胎的艰辛和生命的可贵。

本网站小编总结:一般小孩子2岁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性意识,他们会问许多关于性方面的问题,从而常常使家长们感到不知道如何作答,希望看了此上的文件家长们都能够正确的对待幼儿的性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