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宝宝早教理解的对与错

父母对于宝宝的早教课,可谓重视有加,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打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的口号,给家长们抛出一个个诱惑。早教课上不上,那家早教机构好,让父母伤透了脑筋,左右为难。

一对:父母平日里重视宝宝早教,育儿观念正确,去早教课为了补充自已的经验,学习更新的理念。

错:育儿观念不正确,对早教机构的期望太高,总想培养一个小神童。

二对:最好的早教形式是让孩子在生活、游戏中自我成长。

错:认为早教就是学习知识,误解了‘早教’的涵义。

三对:上不上早教课,孩子的感受最重要。

错:坚持“学了总比不学好”的想法。

四对:孩子学习要讲究科学与渐进的过程,要通过对孩子的不同时期个性特征的全面了解,之后进行科学的引导。

错:早教越早越好,让孩子2岁学画、3岁学琴、4岁学外语。

五对:上早教课学习到专业的教育方法与理论按照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错:完全依赖老师,而且认为交了钱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六对:父母基本上可以抽出时间亲自陪同,并可以将课上所学内容延伸至家庭教育。

错:父母平日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由在家不对宝宝早教,全权委托长辈,对自已宝宝不了解,上早教课让长辈甚至只有保姆陪同。

七对:为了让宝宝接触更多同龄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交能力。

错:为了跟时尚,有攀比心理。

八对:有目的的选择专业的机构,为了让自己的教育方法得到专业的指导。

错:看哪个出名,哪个设施好,哪个课程多就选哪个,课程没有针对宝宝的发展特点。

九对:对自已的宝宝发育特点了解,能选择对自已宝宝最适合的课程。

错:完全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观察孩子的成长变化。报名时一口气给孩子报满所有课程。

十对:因为小宝宝的记忆是靠重复学习得来的,上早教课一定要持之以恒。

错:上完课就结束,从不延伸到家里,而且上课不坚持,停停上上。

点评:

早教最重要的实施者是宝宝的父母,上早教课的目的是把老师的正确方法及理念学过来,要明白早教课的对象是你和宝宝二个人,不是宝宝上课,你在旁边陪着那么简单。另外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循序渐进的,需要长期坚持。不过上早教课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父母要根据自己的家庭财政有取舍的投资。

相关推荐

对宝宝智力开发的理解


所谓智力开发,主要就是指对儿童的智力方面进行相应的培养和提升,主要以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为主。智力开发以教育为主要途径,并且需要进行一定的教育投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关注儿童智力开发的家长越来越多,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能比其他的孩子差。所以好多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认字、画画、心算等等,但事实上这些方式的教育只是给孩子积累了一些知识或者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于智力的开发并没有什么太大作用,这也就形成了关于智力开发的一些误区。

那么智力到底是什么。其实智力就是潜能,人能够在社会上生存,是因为人能够适应环境、能够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这就说明智力不只是表现在一些技能上,如画画、心算、音乐等等,它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方面。一些把智力开发看作是知识的丰富而不是能力的积累和提升是错误的。一个孩子正常的发展就会受到相应影响,从而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损害。专家认为,识字并不能作为智力开发的唯一因素,对于儿童来说,玩具可能对智力开发的作用更大。

其实进行智力开发,需要针对孩子自身的一些情况,比如年龄、兴趣点等等。通过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有规律性地对孩子因材施教,使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且在性格、智力等方面能够协调发展,成为健康、阳光、高认知力的社会一份子。

管教孩子行为的16个对与错


管教孩子行为的16个对与错

如果宽容、反复教导、恐吓都无法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那么就是你应该换换方法的时候了。这里是一些可以让孩子与父母更加合作的新策略,以及那些父母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应该避免的做法。

√ 与你的配偶合作

主要是针对那些你想要孩子完全改掉的毛病。你要与你的配偶事先对下次孩子做出这些行为后你们该如何反应达成共识。你也许会选择在孩子哭闹时不予理睬,或者在他顶嘴的时候不让他玩电脑。计划好处理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更有原则,因为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你可能会一时不知所措。

ⅹ 放弃得太快

不耐烦的家长总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来实施他们的策略。但是你必须坚持你的计划直到看到了提高。有专家认为,不良的行为至少需要21天才能有所改善。使用一个日程表记录下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改正的进程。

√ 解释如何去做

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该如何适当的表现。你必须教他如何去做。如果你希望你的儿子不再欺负小狗,就应该给他演示如何温柔地抚摸小动物的后背,然后观看他正确的表现。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惩罚他,而不教给他正确的方法,会引发孩子的怨恨情绪而导致更加错误的行为。

ⅹ 长篇说教

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明确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做什么:“请把球放在外面。”或“把你的碗放到水槽里。”一位母亲说当她停止用问句来表达要求后,她的女儿表现得更加顺从听话了。现在,她不再询问女儿“你准备好可以走了吗”,而是直接命令“该走了。说再见吧。”你应该直接提出要求,而不是用商量的口气。

√ 深入地了解问题

当你的孩子摔打玩具或者大叫“我恨你!”时,找出他不开心的真正原因。如果他因为猜不出谜语而生气,告诉他“亲爱的,班车就要来了,回家以后你可以继续猜这个谜语。”,你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感受,然后就可以帮他快速转移注意力来绕过死角。

ⅹ 陷入争论

回避你的孩子想要挑起争论的企图。当女儿莎莎不停缠着妈妈闹的时候,这位母亲让女儿独自在房间里坐下来想想。“这就给了她一个机会去面对没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这个现实。也让我可以保持冷静。大部分情况这种方法都能奏效,然后我通常会在几分种后听到她说‘对不起,妈妈’。”

√ 这样对孩子说

当孩子拒绝做你要求的事时,提醒他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然后郑重地告诉他:“这是你的选择。”很多孩子习惯于被告知该做什么,而没有意识到他们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孩子说‘这是你的选择’可以让他们学会自己承担大部分的责任,而不是完全依赖家长。

ⅹ 投降于他的哭声

因为孩子的不开心而收回惩罚就无法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你的孩子做了错事,他应该感到难过,这将会帮助他以后不再做这件事。”一位美国妈妈立场十分坚定的不让她5岁和8岁的两个孩子玩电子游戏,无论他们怎样抱怨,她说“我也感觉自己好像是世界上最吝啬的妈妈,但是短暂的痛苦可以换来长期的收获。”

√ 给他一个限制

在情况容易恶化之前让你的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期望。在他去朋友家的路上就对他说,“记住,你应该和小朋友轮流玩,不然我们就得离开。”孩子希望知道你对他们的要求,以免他们超过了限制或者情绪上过于投入而无法克制自己。

ⅹ 害怕抬高标准

如果你以前制定的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惩罚措施(比如不让他看电视)没有效果,你应该考虑换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想出一种你的孩子讨厌做的家务,例如洗碗,把这个作为对他的惩罚措施。或者禁止一项他喜欢的活动,例如骑脚踏车。这也许听起来很苛刻,但是结果是十分有效的。

√ 跟他达成共识

下次你让女儿关掉电脑时,确认她会回答,“好的,妈妈。”如果她也赞同你的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按你的要求去做。跟你的孩子握手达成协议或者让她在你打印的“不要在屋内奔跑”或其它规定的卡片上签名。就算你的孩子还不识字,但写出来的文字比较具有威慑力。

ⅹ 大声吼叫

虽然对孩子大声吼叫会让他很快安静下来,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让他听话,请降低你的声音。一位爸爸教导他四岁儿子的时候总是蹲下来面对面的跟他轻声说话,“这样的教导每次都很奏效。”他说。

√ 评价你的措施

如果你的惩罚没能奏效,反思一下这些惩罚是否无意中助长了孩子的错误行为。

ⅹ 忽略孩子的情绪表现

无论是噘嘴、握拳、还是瞪眼,孩子习惯用某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试着了解孩子的这些表达行为,对他指出他的行为,建议他用其他方式帮助自己转移情绪,先思后行。对他说,“我看到你在踢自己的脚,你一定在生气吧,为什么不去跳跳高呢?”

√ 从小的成功开始

注意你的孩子正在努力表现得越来越好,让他知道他正在往好的方向进步。对他说,“喔,你不用我说就自己把弹珠收拾好了啊!”或者“谢谢你在超市里一直乖乖呆在咱们的购物车旁边。”一些鼓励的语言会激励孩子坚持不懈的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ⅹ 纠正每个小错误

经常挑错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反而无法改进他们的行为。有时候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他们应该自己承担的事情。在最近的假期中,一位父亲换了个角度看待女儿不听话地把玩具狗扔出了车窗的事情,他说:“失去玩具狗后她非常伤心,但是她也学会了要好好对待自己东西。”(摘自:《父母世界》杂志)

论“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与错


问:“如是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答:“我不会让梨。”——看到这个回答,您一定在想,孔融让梨不是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的吗,为什么不让梨呢?别急,这个回答其实出自上海一名小朋友的语文考卷。这两天,这份考卷在微博上火了。

然而,这个回答虽然反映了孩子真实甚至有点“萌”的想法,却“萌”不倒改卷老师:一个大大的红叉落在了考卷上。“这道题也没固定答案啊,凭什么说真话就错了呢?”这位小朋友的家长“一怒之下”把考题晒上微博,请网友们评评理。这条微博被网友争相转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网友说被这位可爱的小朋友“萌”倒了,但也有网友认为,这样答题不好,谦让是一种美德,还是不能丢的。您觉得呢?

观点1:说心里话不算错

看到这位小朋友说真话却被判错,网友纷纷站出来“鸣不平”。“说真话怎么能算错呢?这道题既然问‘你’的想法,那写出自己的实际想法就对了啊,凭什么说不让梨就是错?”一位网友这样说道。而更多网友则认为,这是一道开放性考题,“言之有理”就算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更不能算错。

观点2:学完课文该学会让梨

在大多数网友支持小朋友“说真话”的时候,也有一些网友站在了改卷老师一方。他们的观点是,既然学完了《孔融让梨》这篇课文,就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如果学了课文却学不会让梨,“那课文不是白学了吗?”所以,他们认为这题应该判错。

我对蒙氏的理解(上)


刚刚从图书馆借了MARIAMONTESSORI所著的《THEMONTESSORIMETHOD》一书,还没来得及看完。所以对蒙氏还不能完全了解。但是为了和你交流,就读了《MontessoriBasicsforParents》速成一把。该文的作者TimSeldin从事蒙氏教育近30年,是蒙氏基金会(MontessoriFoundation)的主席,走访过650多所蒙氏学校。所以她给我们介绍的基础知识应该是比较权威的吧。从中我对蒙氏有了一点初步的直接印象:

1、蒙氏学校的形式多样性。(注:本文中的蒙氏学校也包括幼儿园)

蒙氏学校的办学理念都是:尊重儿童,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自发学习,自动教育,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包括智慧和品格。在美国大多数蒙氏学校学童的年龄从三岁开始,而且蒙氏学校主要服务于工薪阶层,不象国内是贵族学校。蒙氏学校呈现丰富的多样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蒙氏学校。有的学校以完全忠实于蒙氏原创观点为荣,有些以基于蒙氏基本理念,却充满弹性、根据实际需要变通为自己的办学宗旨。每个学校都通过其特有的教具、教学活动、个性、和对蒙氏的理解的有机结合,反映出它们的独特性。

2、适合自己孩子的蒙氏对她来说才是真正的蒙氏。

由于蒙氏学校的形式多样性,不同的学校适应不同的孩子,对这个孩子非常适应的蒙氏学校,对另一个孩子来说,选择在那里生活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没有最正宗的蒙氏学校,只有适应你孩子的蒙氏学校。这个适合,不仅是指孩子和学校的融洽,还包括父母的价值观和对孩子的期望与学校的培养手段目的是否一致。在国内,可能采用蒙氏教育的幼儿园和学校可能还很少,我们无从选择。因此家庭蒙氏就更加重要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国内教育。孩子是一个生命,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多数学校的培养方式和我们自己的蒙氏方式都可以给孩子以有意的信息。历来教育观念就千差万别,西方较为系统的提出的教育体现就有很多,每种都有它的合理性。所以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观察孩子,让他在适当的时间、地点、环境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意信息。如果一个孩子突然迷上背唐诗,我们就教她背好了。

3、蒙氏学校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Montessori于1907年创办第一个儿童社区,其中的很多孩子来自不健全的家庭。Montessori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孩子们象兄弟姐妹一样一起生活,作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蒙氏本人所著的《THEMONTESSORIMETHOD》中的插图可以看出,当时的教具都取材于廉价的物品,身边实用的物品,(布料,木块、蔬菜、水果等都是他们的教具),但是它们依然实现了对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和数学教育的目的。现在,将近100年过去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依然相信蒙氏的教育观点,也引入了很多新的内容。

下一篇:我对蒙氏的理解(下)

相关推荐